PTU是“Police Tactical Unit”的缩写,意思为警察机动部队,俗称“蓝帽子”,是香港特别行政区警备力量的一个分支。他们的职责是处理突发事件、保护公众安全。杜琪峰在《PTU》这部影片中要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群具有特别身份的警察,核心情节是“寻枪”。
林雪终于熬出头了,坐上了主角的位置。仔细一想,一个丢失了佩枪的反黑组沙展,从嚣张到紧张到彷徨到绝望,肥沙这个角色跟林雪本人的形象倒是蛮相符的。影片开始,在小角色面前拽得可以,趾高气昂;被打了以后还死鸭子嘴硬,在同事面前死撑;发现丢枪了,冷汗直冒又可怜巴巴地企求同事的庇护;为找回佩枪,想尽一切办法,不择手段。
是的,不择手段。就是这个词,让我触摸到了光明背后的黑暗。
曾经有部美剧,叫作《黑暗的公正》,讲的是两面法官的故事。男主角白天端坐于法庭之上,按照律条作出判决;晚上则将发辨披散开来,让夜风吹起他的不羁,惩处那些连律法也无可奈何的漏网之鱼。“从此我不再相信这个制度,我开始相信正义”,成为大快人心的一句话。这部连续剧当时给了我极大的震动,在我中规中距的世界里,决没料想过,一个执法者居然会以触犯现行法规的形式去维护正义。后来,出了一部港片《夜叉》,意思与两面法官差不多,只不过给法官换了一个警员的身份。古天乐扮演的撤职警员化身为冥界的护法,用私刑惩治那些逃脱法律制裁的罪犯。
无论是法官还是夜叉,在他们的世界中,黑暗与光明,相隔一线。正义戴上了邪恶的面具,他们是如此接近。想起这两部片子,主要是因为《PTU》中类似的感觉触动了我。不同的是,《PTU》中,光明已然隐去,每个人身上都笼罩着沉沉的夜色。
影片中,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故事也拉开了帷幕。
为了找回佩枪,肥沙请求同事们不要把失枪一事上报,给他时间弥补这个过失。因为,他还想升职。而要升职就决不允许在这么关键的时候出错。任达华出演的警官展哥阻止了正要报告指挥中心的琦姐,由邵美琪扮演的琦姐最终也作了妥协。规章面前有人情可以商量,本来无可厚非。但对一支纪律部队来说,这也意味着迈向黑暗的第一步。
找枪的这个夜晚,展哥、肥沙分别展开了对马尾手下的追捕行动。
一条线索,展哥率领的小分队利用巡逻之便打探马尾的住处。被踢掉插头的监视录像,不说二话的耳光,脖子上搓破皮的纹身,构成了游戏室的冷然、肃杀,令人屏息。暗巷里那场暴打,那场虚惊,让人喘不过气来。如果,我是说如果。如果那个小混混的一场无妄之灾演变成死亡,那这部影片是不是会一黑到底?
还是有人胆怯,他们没胆子赶这趟浑水。只是,展哥依旧那么坚持。影片并没有着墨表现展哥的坚持是出于何种目的,但看的人不假思索也能理解男人之间的这种情义。这个细节的处理也别有深味。三个年轻人站在路灯下面,身上还有些许的光亮。展哥说着“跟不跟来随便你们”,义无反顾走向黑暗。最终,他们还是跟了上去,一同隐没于夜色之中。总觉得这里含着一种隐喻。因为义气,他们行走在黑暗中。
另一边,肥沙在煎熬中愈发酸楚。堂堂反黑组的沙展,沦落到窃取现场证物,还被重案组通缉。为了拿回佩枪,不顾自己警察的身份,帮助黑社会老大制造为子复仇的机会。正义?原则?一边去吧!自身都保不了的话,原则哪里还有值得坚持的立场?
其实,肥沙和展哥一样,他们有一套自己的生存哲学。也许,这套哲学是灰色的,不那么光亮。我想,影片并不是为了表露对他们的批判之意,毕竟,这种灰色的处世之道正是我们所处这个世界的真实表征。因为真实,我们理解。因为真实,我们甚至原谅他们对对象的种种粗暴。同样因为真实,我们会反感张帮办的咄咄逼人。那个不可一世的女人对卧底警察居然也下黑手,实在叫人心惊。
黑夜啊,何时才能等到黎明?
影片开始和结尾应该是最热闹的两个部分,也是氛围相对轻松的两个部分。在快餐店,线索不经意间已经展开。谁能想到肥沙的枪会着落在马尾这群手下身上?谁又能想到孤身一人的小子会是在背后向马尾出刀的人?而在电话亭对着的那个路口,所有展开的线索又汇拢到一处,片首被谈论的那几个悍匪最终成全了被一把失枪折磨得心力俱疲的这群警察。就算这些巧合看起来是那么刻意,我们也会为这个牵强的结局如释重负。
“长官,开两枪吧,回去报告好写一些。”肥沙的话让人听到一阵快意,布满嘲讽的味道。这一丝嘲讽,仅仅是针对张帮办么?
车上,几个警官相继编好了说辞,好让他们的报告听起来滴水不漏,并有希望获得上级的表彰。
他们套完辞的时候,天还没亮。而直到影片结束,天还是没亮。
夜色笼罩着PTU。黑暗是他们黎明前的脸孔。
明天还会继续。那一双双又黑又酷的大头靴还要继续走下去。
人生就是这样吧。你,我,他,都有可能行走在黑暗边缘。
《机动部队PTU》(2003)也许不是杜琪峰电影最好的一部,但一定是个人风格最突出的一部。时隔18年再一次重温,惊叹那个时代的香港电影何其壮丽。
个人风格最突出,意味着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绝对自我且独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认为说「最好的一部」也是成立的。
冷峻,酷;极简,锋利;暗黑,幽默;荒诞,深邃;反讽,娱乐;特立独行,恰到好处。最大的戏剧张力在于,似乎在严肃探问,却又明明开了个玩笑。
最值得一提的是,全片无所不在的隐喻,制胜观后于余味,令人十分着迷。
如果整个影片都在隐喻社会潜规则,那么电影开篇的让座情节则是上下强弱之间等级较量的集中体现。食客为马尾让座,马尾为肥沙让座,这是社会现实里人与人自然而然形成的心照不宣,然而心照不宣也有被打破的时候,因为一个巧合和意外,一点小小的失控,最终演变成城市夜幕下的大型当街枪击事件。
马尾和肥沙的表现让我们知道:出来混,低调是王道。因为你不知道,那些看似被你踩在脚下的蝼蚁,哪一只是逆来顺受的大多数,哪一只是蓄谋已久暗藏杀机的反抗派。
而所谓的谁强谁弱,绝不是由饭馆里的呼声大小来决定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不到最后,你永远不知道结局倾向哪一边。
看似不经意的三角构图,隐喻社会潜规则下的三足对立。
开始肥沙因为一只香蕉皮而摔倒在地,丢了枪;最后还是因为这只香蕉皮,在同一个地方再一次摔倒,找到了枪。
听起来像是开玩笑,抑或导演也太会编故事。这只香蕉皮,却是整个影片制造黑色幽默的反转呼应。人生如戏,如大戏,总是带着惊心动魄和扣人心弦的重重危机,然而当你费尽心机甚至以身试法,最后发现那真的不过是一个玩笑。
我们仿佛可以想象,肥沙和一众兄弟的追命之夜,很可能是老天爷在天上消遣,随手扔了一只香蕉皮,而引发的一场世间风云。
为了失而复得保住升职你差点丢了小命,你那么滑稽是因为你也不过是一只蝼蚁。 从头到尾一副失魂落魄如同梦游的肥沙,活着好滑稽,一滑差点要了小命。
从头到尾一副失魂落魄如同梦游的肥沙,活着好滑稽,一滑差点要了小命。
90分钟的片长,12小时的故事,前前后后拍了3年的夜戏——全夜戏。想象不出还有比这更酷的电影。
那么夜有什么立意呢?夜或许是每个人内心的隐秘地带,夜可以让我们放松身体自由呼吸,夜鼓励我们将那些白天不愿见人的想法和企图统统展露出来。凌晨四点,城市空旷无人,没有目击者,没有围观群众,没有公知和舆论扩散,只有人和人最赤裸的较量。
大量的长镜头,极度拉长的空间;人物的站位,高光和暗面的极其考究。这时候你会发现,夜其实是一个巨大的舞台,镁光灯移动,摄影机多角度跟进,一个个角色粉墨登场。所有的人物、道具、发生的事情,都将受控于灯光、动线、剧本的设定。导演正襟危坐,一声action玩控着一场人间闹剧。
任达华从迷离的路灯下朝镜头走来,“穿上这身衣服就是自己人,外面人会怎么看我们。”这是一个演员置身于舞台时该有的修养。
骑车的小男孩。
在昏黄的街灯下,在长长的树荫道,在空旷的十字路口,小男孩漫不经心骑着脚踏车穿梭而过,他随心所欲,搞搞破坏,做点手脚,一不小心就让深陷故事台本里的人们惊慌失措。
他像一个诡异的符号,让舞台无懈可击的布景轻易地穿帮,让所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告白于天下。
看似天真烂漫,往往隐藏着最深的危险;没有来由的荒谬存在,正是所有合理存在的无情嘲讽。也或许他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另一个自己,那个高高在上却无比虚妄的自我。
当你在命运的无常里拼命挣扎,他在阴暗的角落里嘿嘿一笑,随后一蹬踏板,像鬼影一样消失在夜色。他说,别抗争了,无论你怎样拼命,都无法挣脱命运的摆布。
小男孩让夜戏多了一丝诡异和恐怖,更充满戏虐和调侃的意图。
堆满垃圾的大厦后巷,大排档的拐角处,漆黑的尾楼楼道,立着周杰伦演唱会海报的十字路口,比基尼朱茵大牌前的广东道……所有的空间和场景,在夜幕下弥漫着一层挥之不去的薄雾。
当六方势力最终汇集在广东道,肥沙,阿展,琦姐,重案组,秃头和大眼,偷渡匪徒,他们使出自己的命运绝杀,以不同的方式,上演一幕幕超级英雄的震撼登场,抱头嚎叫的肥沙,吓到躲进车里的madam,举枪扫射的阿展和琦姐,迎面枪击的秃头和大眼,还有乱枪下不知所云的一众匪徒……他们各自扫射而出的枪火,迸发出无数的白色烟雾,顷刻间混入夜的薄雾,如同宿命的点缀,在高光的一刻间狂乱挣扎,最终熄灭。
长镜头屹立不动,冷眼记录下秃头和大眼的迎面对击,这一幕充满迷幻而迷人的宿命感。
「国语内地版」
肥沙:开两枪吧长官,报告好写一点,还有奖赏。
然后张帮办捡起枪开了两枪。
电影结束。
「粤语港版」
肥沙:开两枪吧长官,报告好写一点,还有奖赏。
展哥:我是警长,编号7366,何文展。现驻守警察机动部队B连第二小队。
张帮办:我是侦缉女督察,编号56472,张丽君。现驻守九龙总部重案组。
肥沙:我是侦缉警长,编号7647,卢沙。现驻守尖沙咀警区反黑第二队。
张帮办:于2000年9月15日,星期五,我调查当日较早前发生的一宗谋杀案时……
展哥:大约凌晨4时,我与第一组警员巡经广东道时,遇见4名中国籍男子形迹可疑,于是上前截查。他们突然反抗,并向我们开枪。
肥沙:我在休班时,途经广东道,遇上警匪枪战……
张帮办:于是我参与协助,并开了两枪。
肥沙:当时,其中一名持枪歹徒逃走,我追至利群大厦后巷。喝令停止无效,歹徒持枪指向我,我被迫还击,向他开了两枪。
展哥:结果,4名中国籍男子全部被击毙。电影结束。
命运的无常,点到为止就是最好的表达;
命运无常里的人为之作,为什么不多加一剂无情和嘲讽?
在坚持自我和向某电妥协之间,狡黠的老杜一笔删减轻松过审;
然而两种结尾的对比,也许才是送给这个时代的最好的隐喻。
本片悬念丛生,多条线索交织,所有的矛盾在结尾以令人意料不到的方式得到解决,令人欣慰而又意犹未尽。中国冰室、大厦、茶餐厅、广东道,熟悉的街景,地道的香港本土味道。警察与匪徒,性格鲜明,处事凌厉,令人印象深刻。
影片发生在一个晚上,登场人物包括警察方面:展哥和琦姐带领的机动部队、反黑组沙展肥沙、重案组张帮办,匪方面:马尾及其手下、大眼、秃头及其手下、抢劫犯四人组。
银行抢劫案导致一名警察牺牲,晚上机动部队加强巡逻。肥沙与马尾发生冲突,被马尾的手下寻仇,摔倒时不慎遗失配枪。而当肥沙与小的们周旋时,马尾被对家大眼的人暗杀。肥沙被机动部队救起,恳求展哥帮其暂时隐瞒配枪遗失事件,为找线索,肥沙打开了作为证物的马尾的手机,并不慎对调了手机。重案组MADAM张负责调查马尾被杀事件,并对拿走手机的肥沙产生了怀疑。马尾的爸爸秃头威胁肥沙,要其协助找大眼复仇。展哥率其手下帮肥沙查找失枪线索,琦姐调查汽车失窃事件,最终所有人在凌晨4点的广东道相遇,发生火拼,最终大眼、秃头、劫匪全部被击毙,肥沙找到失枪,所有警察立功。
影片的构图很有个性。画面经常是五个人错落有致地走向观众,给人强烈的视觉效果,随便一个镜头便是一张有情节的电影海报,这是杜琪峰式的美学。记得杜导在《无涯》中笑着解释过原因——身形略显瘦小的亚洲人在宽大的电影屏幕上显得单薄,于是通过增加画面中的人数来增强气势,而人物所在的位置,都是颇有讲究的,这种美需要靠导演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机动部队去大厦找马尾跟班的窝点那个桥段很有嚼头。前面的铺垫是五个警察在是否应该违规帮助肥沙隐瞒失枪并暗中帮助其找枪这件事上有了分歧。警察们缓缓走在小巷,沉默不语,或明或暗的灯光打在他们的脸上,每个人各有各的心思,简单而独特的电音响起,缓慢的节奏,配合着警察缓慢而警惕的步伐,营造出肃杀诡异的氛围。队长自顾自地一个人走向大厦,在黑暗中打着手电筒摸索上楼,大有一副跟不跟悉听尊便的架势。剩下的四个在楼底,气氛冷峻,眼看着队长的灯光一层层升高,楼下的手足逐渐流露出担心的神色,毕竟影片一开头就有新闻关于一个警察独自对抗四个歹徒牺牲的报道。不一会,其中的一个队友悄然跟上,两人在楼梯上机警地汇合,又有一个、两个选择了和队长共患难。突然黑暗的楼道中听到石子坠落的声音,队长和第一个跟上的队友高度戒备地拔枪指向楼下,电筒光下对面是三个同样戒备的队友拔枪指向楼上,就这样,四个跟随者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整个片段没有一句对白,完全是一个“无中生有”的发挥,大家在紧张安静的氛围中暗潮汹涌,大量的心理戏通过面部表情、狭窄黑暗的旧楼道、忽明忽暗的灯光渲染出来,很有意思。游乃海编剧曾笑道这种场合是否应该编点对白,被杜导断然拒绝,说这些角色有的是默契,大家心照不宣,完全不用说什么。果然,影片的效果无声胜有声,这是本片中我最喜欢的一个部分。
杜导凭该片获得了23届香港金像奖的最佳导演。影片还获得台湾40届金马奖最佳原创剧本,香港金紫荆奖的6个大奖等,相当厉害。
马尾让手下去的星河是存在争议的地盘呢,还是单纯的要殴打报复林的暗语?
一、问题由来
这片就像是猜谜游戏并让人产生不断重看的兴趣。刚又重看了1遍,收获是:
1.一直以为杀马尾的长发颓废哥是片尾那个接应劫匪偷渡并不停打电话给女友的短发男,直到今天重看才发现不是。
2.又发现了一个谜题:马尾接完电话和四个手下说“你们去星河看看”,这句怎么也不像是要收拾沙展林雪的暗语,那么“你们去星河看看” 这句话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剧情呢?
二、自我解谜
经过一番天马行空不负责任的想象,在下觉得马尾哥说的“去星河看看”背后的故事也许是:
1.大眼和秃头是正在争地盘的两帮会首领,标准的香港老炮,作风设定类似美国西部牛仔(从片尾两人开枪决斗的范儿可以看出)。而林雪是和大眼有利益关系的O记黑警察,而且他看秃头及其儿子、手下不顺眼,也许是在过往的利益纠葛中有了过节。所以林胖子进到火锅店看到马尾就抢位子挑衅。不过从停车不缴费也能看出他平常是骄横惯了的。
2.马尾是秃头之子,喜欢去那家火锅店吃饭,大眼的手下在和他在争“星河”的地盘,为此大眼的手下设下一计:在星河找茬调走马尾的四个跟班(红T男、紫发男、划车男、“红T项链墨镜小帅哥”)的同时,电话通知正在火锅店蹲点吃蘑菇的长发颓废哥杀马尾。林雪玩的抢座位游戏相当于神助攻长发颓废哥完成任务。
3.马尾的四手下刚出火锅店注意到林雪跟出来,于是迅速做了分工(分工方案见4),计划先痛殴林雪一顿。原因一是刚在火锅店受了气,二是害怕林雪出来是为了跟踪他们去星河。其实林雪是接到电话去和上司打麻将的。
4.分工方案如下:(1)4人中的3人(红T男、紫发男、划车男)和在店外接应或者是直接从“星河”赶过来的“短发时尚牛仔裤男”殴打林雪;(2)划车男在林雪出门后刮花林雪的车(事先料定林雪骄横无法忍受必然跟来),诱敌深入到街边小巷然后伏击群殴之(3)“红T项链墨镜小帅哥”可能是直接去往“星河”或者去叫更多的同伙,也不排除该小帅哥借故离开了,因为不能排除他“是大眼手下派在马尾身边的卧底”的嫌疑。
5.手下殴打完林雪后,差点被马尾带刀开着的出租车撞到时,应该是奔往“星河”而不是返回火锅店。去到星河发现上当后报告给秃头,然后返回棉登径旧楼。刚回去四人就被秃头派人抓走。经过铁笼讯问,秃头才会作出判断:(1)是大眼或者其手下杀了马尾,我儿子中了调虎离山计。(2)这事和黑警察林胖子也脱不了干系!
6.此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以上皆不成立。
7.因此就会有这样一种最没劲的可能:“红T项链墨镜小帅哥”变成“短发黑T颓废牛仔裤男”根本就是个穿帮镜头。而所谓“星河”,也许就是马尾哥随口用来暗指“银河”的“彩蛋”型台词。
这货真心不是杀马尾的长发颓废风骚哥,而是为了一个不爱自己的女人铤而走险的的痴情男
大眼派中间人告诉林雪:马尾之死是自己手下干的。但其实相当于承认是自己下的手,因为要真不是他的话,他还有必要费经周折寻求警方的保护吗?
靓仔,你是有多爱吃蘑菇啊?!换了2次座位都夹着蘑菇
哥们,你演技太TM好了,让俺误以为你是杀马尾凶手好多年!
很有意思,叙事性很强扣得很紧节奏也好,看了就想看完。确实像C说的,灯光打得很精密,把明暗、心理、身份跟城市的夜色很好的结合起来。各种误会、复杂的人物、多线叙事有coen兄弟的叙事特质很像,C的58星我一颗一颗看完。最后给老妈讲时,很有底气地告诉她:香港的警匪片是有很大不同的。
何为真相?也许那并不重要,过程如此惊心动魄,结果却是如此轻描淡写。
小切口的故事,但整体情节引人入胜,观影过程值得玩味,而结尾又是特别巧合下的黑色幽默。当然,依然有不少经典的三人角色站位镜头。
《PTU》和《枪火》一样都是深深打上杜琪峰个人风格烙印的电影,《PTU》据说是杜琪峰想拍很久的电影,是自己想怎么拍就怎么拍的电影,而且整部戏大部分夜晚在一条街上拍的,夜幕下斜射下来的灯光令整个街道一边暗一边亮,这种气氛想想都很恐怖的。个中品味你自己来慢慢看吧!
节奏感真好,平静中暗藏杀机,开场一段精彩十足,多线的并进很出色,最后的结局也足够出乎意料:这才是潜规则大起底;只是枪战一段很是凌乱,连个掩体都不找,纯粹把自己当靶子,这有点业余了。
后面的枪战反复看了好几遍,这叙事和《两杆大烟枪》是相似的,但重要的是不同在于,枪火的烟雾和火光城市阴影,丰富的群相和独特的个性,兄弟的情义和灰色的正义。此外,还有周杰伦的爱在西元前的海报出现的时候,我一下子出戏了:大学时候的歌坛新人周杰伦啊。
马克吐温那句话,“每个人都是月亮,总有一个阴暗面,从来不让人看见”。当面对危及自身的突发事件,在夜幕下的警察也暴露出阴暗灰色的本性。从趾高气昂到惶恐卑微,再到编出谎言重新上位。这就是每个人试图保存自己的社会身份的努力。
我就是觉得看得累
这夜戏的场面调度啊啊,我草。
最后部分,警察的3队人分别演练各自要说的话有点意思。由巧合堆起来的故事很是我的道。如果后来没出现那4名中国籍男子,故事会如何收场?
极具杜琪峰色彩的警匪片,悬念丛生,意料之外。群戏,每个人都性格鲜明。很喜欢林雪的表演,没想到经常出现在各大香港警匪片的他竟然是天津人,这粤语真是棒。
8/10。原本无路可逃,偏又柳岸花明,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的麦格芬,居然在一个跟头后出现了;极为黑色幽默的宿命,关键时刻从容不迫的抖包袱,空旷长街与白暗交错的光线弥漫着畏惧感,穿越都市的骑车孩嘲弄命运无常;强调动作的静态极致化,红色血雾与白色枪烟混合,几方人马冲突的群戏处理上有条不素。
这么多年一直维持高产还能把水准控制得这么平均的也就只有一个杜琪峰了。无巧不成书的一晚,节奏感控制得真TMD好!
單薄的因果、單薄的對話、單薄的人物、單薄的懸念、單薄的風格標籤;但當這一切匯集瞬間,劇力足以劃破香港的夜,燦爛不絕。
林雪的華麗演出,不僅僅是個跑龍套的胖子……
我记得这个片子有个名字叫寻枪 但查实的时候却叫PTU 实际是对警员来说的一件大事 却是情节处理上的典型小事 本片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是让万年龙套林雪咸鱼翻身了一回 小场景最考验灯光师的本事 诚然 达不到《暗花》里那出仓库大战的效果 但小巷中对峙的气氛 确实也凭灯光和剪辑做出了震撼人心的效果,推
真心牛逼,服了。教科书式的剧本,我算是领教什么叫明线暗线环环相扣了。就算中间需要加一个角色,都先给你做点铺垫,绝对不是要谁就加谁。每个马上就要落入俗套的点,都让杜导演处理得妙手回春了。文艺的商业片,西部味的警匪片。
叫咩PTU,叫“寻枪”好了。布局精妙寓意深刻,任达华和林雪的表演。果然还是杜琪峰的警匪最带感。
8.8;事实证明,人是可以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的
【中国电影资料馆北京电影节展映】胶片版+映后杜琪峰见面。据说零零碎碎拍了3年。几乎整部片都是夜戏,有种不可言说的迷幻恐怖感。丢枪找枪的故事想到《神探》,但截然不同,没有后者那般缜密,更多是随性。拍警察如同黑社会一般。杜导的片子里,任达华只要一笑,便足够让人毛骨悚然。ps见到杜导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