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也经历过一些低落的事情:
公司裁员,感情危机,
信用卡账单占据工资的2/3,
过劳肥,加班,赚不到钱,晚上回家时,还是孤零零一个人。
在某些时刻,生活已经快要将你击溃了。
你要如何才能让自己好起来?
悬着这个问题,
来看最近刚回归的《伦敦生活》第二季。
破罐子破摔式人生
第二季刚播出,就在豆瓣上拿下了9.5的高分。
女主还是那个女主,Fleabag,可以翻译为“烂货”。
她似乎是用自毁的态度搞砸身边的一切,
友情,亲情,爱情,
剧中的人物都知道,有她出现的地方,就不会有安宁。
其实,女主代表了一类人,
面对操蛋的生活时,他们选择破罐子破摔。
首先是感情。
和男友性生活不和谐,她就频繁地约炮,
在网上搜索各式“小视频”,对着奥巴马的演讲视频自己“兴致大发”,
甚至在做爱过程中把男友推到一边,然后在男友面前自己来。
一次又一次地把男友“作”走,
最后男友真的走了。
而她一面确信男友还会回来,
一面在咖啡店故意将黄瓜弄掉在地,想要勾引陌生人。
她也没办法好好处理家庭关系。
姐姐伸出手想要拥抱她,
她却下意识地一掌打了回去。
在被父亲拒之门外后,她便闯入父亲和继母的家中,
顺手偷走了继母的雕塑,找姐夫帮忙倒卖。
至于友情……
在第一季的最后,女主内心深处的悔恨终于揭晓:
她睡了好朋友小波的男友,间接导致小波出车祸去世。
这也是她自毁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一切“自毁”行为的背后,
是女主深深的孤独。
她之所以频繁约炮,甚至“来者不拒”,
是因为她想要别人的关注,
而不是性满足。
在放荡不羁的行为之下,
是她面对生活而不知所措的绝望。
维持表面式人生
再来说说女主的姐姐克莱尔。
姐姐出场不久就阐明了自己的“人设”
整个人都处于紧绷状态,
像极了当下的中产阶级:
其实,克莱尔代表了另一类人,
他们的袍子已爬满了蚤子,
但他们要竭尽全力维持表面的华美。
她婚姻不幸福,性生活匮乏,
她还极度压抑自己,甚至无法在女主面前说出“阴茎”这个词。
她得到了一个很诱人的升职机会,
却打算回绝,因为她老公(马丁)并不支持。
(注:杰克是她的继子)
她可以为自己筹划生日的“惊喜派对”,
因为那样不会麻烦到别人,
而她也可以掌控一切。
至于她那位老公,酗酒,没节操,
经常对女主开一些下流的玩笑,
最后在生日派对上亲吻了女主。
而姐姐,明知自己老公是什么货色,
却选择相信老公,认为是妹妹勾引在先。
在第二季的第一集里,
全家人坐在一起庆祝父亲与继母订婚。
姐姐不停地强调夫妻二人感情顺遂,
生活美满,正在戒酒备孕。
席间,她突然离开餐桌去卫生间。
她流产了,被女主发现后,
她仍想把这件事处理得像来大姨妈那样简单、寻常。
然后她回到餐桌,开始喝酒,若无其事,
甚至能挤出笑容。
这是一个害怕生活失控的角色,
而越是假装一切都好,忽视问题的根本原因,
就越是会失去控制。
直面千疮百孔的生活
要如何让自己好起来?
无论是破罐子破摔,还是维持表面的和平,
她们都在试图绕过最核心的问题,
女主用性来掩饰自己的孤独,
姐姐则死死地抓着那个不合适的男人。
而第二季的开头,一切都变了。
女主开始健身,吃健康饮食,拒绝约炮,
不再想死去的好友,
不再纠结于姐夫的侵犯和姐姐的误会。
全家人聚在一起庆祝父亲与继母的订婚,
气氛尴尬,每个人都在虚伪地维持着家庭聚餐该有的“温馨”。
女主一反常态,安静又得体。
父亲问她,为什么不像以往那样“捣蛋”时,
她说:“因为……我觉得,那不重要了。”
她还试着“救”姐姐。
为了让流产的姐姐去医院,
她对全家人说自己流产了。
而对于姐夫发表的关于流产的混账言论,
她直接给了对方一拳。
家庭聚会结束后,她们坐在车里,
好像一起踏上了自我拯救的道路。
想办法,对自己的脆弱负责
接下来编剧要怎么写呢?
编剧本人,菲比·沃勒-布里奇,也是女主的扮演者。
按照上一季剧情出其不意的调性来看,
第二季的走向大概也会很难预料。
现实生活不也是如此吗?
你猜不到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菲比本人也曾度过一段糟糕的生活。
她8岁时就想要当演员,
17岁时进入皇家戏剧学院。
“在学习过程中,我慢慢意识到自己不会表演。
我很差劲,我也没有自信。
那时候我太年轻了,我很想要取悦别人。
现在,我不认为一个好演员得想着如何取悦别人,
因为表演的很大一部分是关于如何出人意料。”
从学校毕业后,她待业了两年,没钱,意志消沉,还愤世嫉俗。
刚开始写剧本时,她听到差评就会感到很受伤。
“我对自己开始编剧这件事感到羞愧,
我觉得我在自取其辱,我没有资格写作。
我不是在说人们不能批评我那屎一样的作品,
可我当时的真实感受就是:fuck,这到底怎么回事儿?”
在感情和性方面,她身上似乎也有《伦敦生活》女主的影子。
“在我20多岁的大部分时间里,
性吸引力是我的资本,
是我最重要的东西之一。
我常常害怕失去这种吸引力。”
她会和当时的男友一起看黄片,
边看边思考自己没能给到对方哪些满足感。
他们分手后,菲比继续自己看片,
直到自觉凄凉。
菲比说,她有一些女性朋友,
充满力量,也充满性吸引力,
但却总是感到悲伤。
“她们该怎么办?”
“这其实还是与你如何自处有关,不是吗?”
别指望别人会将你从糟糕的生活中拯救出来。
或许是因为失败过、脆弱过,
菲比的《伦敦生活》才会充满了那些丧丧的、阴暗的时刻。
但是,她必须面对那些失败与脆弱,并试着从中寻找出路。
否则,《伦敦生活》不会出现,
她也不会成为当下备受瞩目的女性编剧之一,
包括参与吴珊卓主演的那部《杀死伊芙》的编剧工作。
菲比说,“在生而为女人的荣光之中,必定暗藏着一些阴暗的困难。”
这句话对所有人通用。
而你要做的,就是直面生活,想办法对自己的脆弱负责。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整理:yaoyao
Ref:
independent: Phoebe Waller-Bridge on Killing Eve, the return of Fleabag, and why misogyny can be invigorating
theguardian:Phoebe Waller-Bridge: ‘I felt strongly there was no such thing as a slut‘
NYmag: TheFleabagMystique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公号“WeLens”、微博"WeLens"
更多关于Lens读物及购买详情请戳>
更多介绍请前往Lens官网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字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第一次在後巷,他借煙是太明顯地搭訕。當點完火、他試圖搭話的時候她轉身就走,當時我的腦袋一閃而過:「沒有人真正想了解你,所有人都只是想碰你一下。」
很多時候,大多時候遇見誰都會避開哪怕浮於表面的交往,倒不是怕對方太無聊浪費時間,反而是害怕對方太有趣、太hot,浪費與前者相比成百倍的時間。這種浪費雖然也不能稱之為浪費了。
在前3集的「碰你一下」的無限周旋中,他眼中的她是個有意思亦或是有故事的人。而他也僅僅作為一個「人」的身份不斷去嘗試「了解她」。他們終歸保持著微妙的距離,因為他害怕她打亂他的生活,但他也許認為自己能控制住這種「碰你一下」的關係。第4集兩人在黑暗中互相看不見對方的表情,在不算太長的傾訴中,他真正地「了解」了她。在那一瞬間他的人性被神性覆蓋了。他視她為需要被拯救的人。在「Just kneel」的瞬間,她視他如神。而後,畫像落地,他明白他自己並不是神。若親手拉她出旋渦,必定要冒自己被拉下水的風險。
很久以前他通過喝茶喝酒送聖經的行為證明著他喜歡她,卻避而不答他是否愛她。到她家以後的時間,神性完全被人性所吞噬。那個晚上他作為「人」愛上了她。
她的視角來說,最初對他是游刃有餘的逃避,接著是為了快感試圖打破禁忌的慾望。後來她視他如神,傾吐一切,妄圖被拯救。到最後她明白,他不是神,無法承受她可能對他帶來的任何影響。他是唯一發現她對著哪裡神遊的各種瞬間的人,他有神性,但他還是一個渴望平靜與安寧的普通的人。她什麼都看得很明白,但她騙自己不明白。
最後在車站她在等他。我全身也跟著她一起顫抖。我們的內心沒有不安,我們同樣篤定地知道不會有好下場,但我們還是會像是為了證明自己的猜測一樣不死心地詢問對方的態度。得知結論與自己想的一樣,痛苦竟然抵不上猜中了結局的那種「我就知道」的快感。所有的笑都不是刻意裝作堅強而是太習慣了自嘲,盡可能以最痛最快的方式先自己親手劃開這道傷口,因為之後誰再補刀都不可能更痛了。從最初以玩笑的方式去展開兩人的關係,到最後也要以看著輕飄飄的姿態去結束,一切對方糾結或試圖逃避而不能言說的內容,通通都用自己的方式來加速走向衰亡的進程。我們從一開始就知道結局是什麼樣的。
這段感情最後以他作為神去愛她而結束。但他不敢再見她,因為她總是能把他試圖埋藏的人性完全扯出來。
不知道怎麼去描述get到第二季每一個點的感受。如果說第一季充滿了驚喜和理解,第二季完全是各種各樣爆炸式的驚艷笑點、和刻骨的共情。結局的時候沒有哭,因為一字一句都猜到了。唯一的淚點還是在她與他一墻之隔傾訴著自己因無能而產生的無助之時。其實我們說著不明白怎麼樣過自己的生活,內心卻一直堅定著一條直線般的方向。所有的困惑都是自欺欺人,我們知道每個人每句話背後的意義,知道事態會朝何種方向發展,知道自己會如何做。
很感恩第二季的姐姐與父親仿佛睜開了雙眼一般願意承認這些年來看見的一切。親人之間的愛總是以一種奇妙的不需要維持的形態永遠存續。她總是看起來沒事。他們也知道她總是「看起來沒事」,真好。
第一季的簡評里我寫了喜歡的歌詞:生平什麼都不嚮往只模仿一抹浪。第二季他說「It will pass」的時候,好像好久以前一個人告訴我,那些情緒都是浪。你知道它在波動,但你也要知道它總會平靜。不要在其中掙扎,不要去感受它,你只要等。它終將消散。
从技巧方面评价,《Fleabag》最让我惊喜的无疑是第二季正中间,主角和神父的几个场景。
Fleabag的戏剧冲突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主角可以和观众交流并和剧中所处的情景反差这一基础上展开的。我本有预感,创作者会在此动些脑筋,在这几个关键场景中,神父注意到了主角和观众交流,彻底打破了这个基础,立刻丰富了整个故事层次,是让人拍手的妙笔。
打破第四面墙本身不是一个多新颖的手法,远有莎士比亚的《理查三世》,近有新浪潮和美漫,有时只是一个笑点,有时用多了适得其反,还会让观众在关键无法投入,就是出戏。如果再深入一下讨论怎样处理打破第四面墙,比如理查三世在下半场越来越失去开始和观众的联系,可以被当作被权力吞噬的隐喻。在这个技巧有所突破,让建立和打破的过程如此完美地服务于故事的,或许是我孤陋寡闻,但的确是第一次见到。
Insider几天前正巧出了一个视频说为什么不会有第三季,其实是从技术的角度(剪辑,配乐,机位等)更好地解释了我想说的打破“打破第四面墙”(油管链接):
有人注意到,Boo死后Fleabag需要“朋友”,于是观众代替了Boo,成了Fleabag的倾诉对象。但她开始关注神父,而不是娱乐她的观众的时候,角色成长了,不再需要“我们”,所以结尾,主角对摄像机摇摇头,示意不要再跟着她,我们和她的关系也结束了。
Fleabag的爸爸说:“我知道你比任何人都懂得怎么去爱,所以你才总是觉得痛苦。”
是啊,就是这样。就是因为Fleabag比任何人都热爱生活,所以她才总是不够幸福。
用整颗心说出“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的人不会幸福,他们会卧轨自杀——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
每个人都找到了“那个东西”————意义。只有Fleabag还留在原地,等着永远不会来的巴士。
连Anal到没有任何观众相信她会找到爱的Claire都找到爱了。
所有讨厌到爆炸的人都百年好合了。
连狐狸都最终找到了追寻已久的目标。
神父,当然,他会继续拥有他的上帝,同时他也得到过性、爱、美好的回忆、自我牺牲的甜蜜。他得到了一切。
Fleabag什么也没得到。
因为最认真的人最不会找到他们认真寻找的东西,最热爱生活的人最不会幸福,最懂爱的人最不会找到爱。
你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所有那些东西都是myth。所有东西:上帝、爱、意义都是虚构的神话而已。
宇宙里除了虚无什么也没有,你越纯粹地相信着你也知道不存在的东西,你越认真去找那些不存在的东西,当然越是不可能找到。
不在乎意义的人才找得到意义。不问为什么要信上帝的人才容易找到上帝。为了一个现实的小小目标(比如说和讨厌鬼丈夫离婚)说跪就跪的人,才容易找到意义。
可Fleabag却是那种把一整颗心都交出去的人。她最真诚地告解,她最虔诚地下跪。她说即使她知道一切都没有意义,她还是希望有人告诉她意义是什么。
最后我们发现每个人都爱Fleabag,没错吧?
她明白意义并不存在,但她还是选择继续等、继续寻找。她真是一腔孤勇,谁能不爱上这样的人呢?
我想神父也明白这个道理,但他不够胆(或者他更有智慧),所以他选择了另一条路。最后他们往两个相反的方向走了。
“我也爱你。再见。”
但他至少理解过她。
也许神父才是真的智者,但我还是更爱Fleabag。
“That thing that you’re doing.it’s like you disappear.”
咖啡店里,窘迫的她听着自己最期待也是最不敢面对的人连珠炮似的质问,第一次不是戏谑而是慌张地看向我。我条件反射地后退了一下,神父的眼神也跟着瞥了过来,在发现自己什么都没看到之后他愠怒地对她吼出了这句话。
而这句话大概更新了我迄今为止泪点最低最奇怪的记录。
终于有人发现她了,终于有人捕捉到了她的抽离与失重,甚至会一边疯狂解释自己没有恶意一边追问她怎么了/到底发生什么事了/需要帮助吗……
可太感人了。
这本来就是一部喋喋不休的剧。能引发女主焦虑的事也非常多:担心自己胸再大一些就不能安心去做一位女权主义者;会希望身边有人能告诉自己穿什么衣服,不对,不是穿什么衣服那么简单,是要每天每天提醒她穿什么比较适宜、引导她应该去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听哪个乐队的歌、把自己交给哪种信仰、怎么表达自己、又该如何去爱。
她没有主见么?不是。她太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可她想要的从来没有真正得到过,所以她怕了,所以她索性什么都不要了,所以一直以来困扰她的,就是她明明做对了,却无时无刻都想认错。
太困了有空再写,本来只是想感慨下我们可爱的女主shi了一整集终于吻到神父了…跑题了扶额。
海桑应个景
最后,他说:“I love you, too.”他流泪了;她制止了紧跟上去的“我们”,独自前行,不忘与我们道别。
牧师:我爱你。但,我也只能做到我爱你这一步了。我的一颗赤诚之心曾经献给过所爱的人,但却因此伤痕累累,以至于我绝无可能再用这颗破烂之心来爱你,我所能给予你的所剩无几。现在我的心都是上帝的,他给予我希望,慰藉我,并与我同在。也真心希望你能够遇到能给予你希望的那个人。
菲比:你曾经给予过我希望,虽然短暂,但足矣支撑我走过那即将断裂的独木桥。现在,我体会到了家族之爱,也不再需要“你们”的关注,我可以独自上路了,关爱自己,好好生活。
我要在三集之内看到女主上hot神父。
我就服这个集编剧,主演,制片与一身的女主角!
快和莫娘搞起来!不搞不是英国人!
第四集绝了!!莫娘可太适合演这种sweet but psycho神父了!!都给我kneel!!
神父发现她神游的踪迹,在这人世间有人懂你简直就要哭出来了
“我爱你”,“那会过去的”,眼泪打转抬起头,发现车还停运了。总有更坏的事,也不确信自己是不是就是最好的归宿,但暂时先这样了吧。Phoebe Waller-Bridge表演之外,笑起来着实迷人
电视剧女主角真好啊,遇到什么事都可以侧过头来向观众眨眨眼,我也尝试了一下,但是始终不确定镜头在哪边。
生活就是这样,像一顿拘谨又不自在的晚餐,周遭充斥着:令人讨厌的假笑继母、猥琐肮脏的秃头姐夫、本应依靠却怯懦无能的父亲、给你希望又令你失望的亲生姐姐、以及一个奇怪又性感的教父。而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转向并不存在的观众,邪魅又无奈地一笑。
我靠第四集 神父让跪下那段我直接高潮了 不好意思各位
把画全部都钉死了不行嘛????!!!
把邋遢大王翻译成伦敦生活的那个人,肯定是个人才
女主一拳打到姐夫脸上的时候太爽了
我他妈哭的好大声
很开心这一季终于有剧里的其他人发现我们的存在。
第六集最后一分钟,她对着镜头笑一笑,摇头示意作为观众的我们不要再跟随她。走远一点儿,转过身来微微招手告别。停在这里就很好,不用再有下一季。
遇到真爱,却输给了上帝
对于这种让Andrew Scott对着镜头肆意卖弄性感的行为,我只想说请不要停。
第一季女主好像是最丧最惨最不正常的,没想到这一季她确实一堆假惺惺中最正常的那个了。
watching people falling in love is more frightening than watching horror movies. I'm so afraid of it turning real and ugly.
Kristin Scott Thomas来串剧很惊艳了/神父一句"kneel"大家都湿了。酱。比第一季好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