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影评似乎都提到了拼盘类的情节结构。该手法俨然已经成为现代电影的一个俗套,从《Pulp Fiction》开始便有无数效仿之作,典型的如《City of Gods》,《Requiem for a Dream》,去年出色的作品中也有《Syriana》和《Crash》。先前这些电影(除了《Pulp Fiction》)都有非常明显的一条主线将所有的故事串接起来,而《Babel》的主线则显得有些含蓄。
我所谓的主线并非那条明线,一杆rifle串起了几个脍炙人口的故事,而是除此之外,这些故事的共通之处又是什么?另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是,为何电影名字叫作“Babel”?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可以紧密联系起来。
"Babel"就是希伯来语中的名城Babylon。然而《创世记》中又写到,Babel的另一个意思是 "to confuse or confound"。其实JJ同学也提到了,由于各地语言的诧异,同一个城市便有了不同的名字,于是在不同文化之间产生了疑惑。体现在电影里,便是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有声与无声间的沟通障碍。这是连起看似关联不大的情节片断的主线之一。
然而,如果仅仅考虑这条主线,电影未免有些偏重,发生在日本的故事显得离主线偏远一些。继续研究下去,可以发现,Babylon在阿卡得语中为“bab-ilu”,意思是“Gate of the God”。这便有了些意思。提起“Babel”,人们很可能就会想起“Tower of Babel”,即“通天塔”,电影《大都会》中的Ziggurat,巴比伦的中心。通天塔的故事(其中一个版本)概括如下:当巴比伦文明达到一个顶峰,巴比伦人开始骄奢淫逸,并且企图让全天下的人都不再分开,联合起来与神明平起平坐,猖狂的筑起通天塔,象征从人间到天堂可以来去随意,大概就和“齐天大圣”的意思差不多。然而神明忍受不了人间文明的堕落和对自己的不敬,毁了通天塔,并让人们讲不同的语言,民族间不可勾通。
电影里先进文化的代表是美国和日本,他们在其中扮演了巴比伦人的角色,既是渴望得到勾通以解决自己的问题;而处于弱势的墨西哥和摩洛哥便没有如此强烈的勾通欲望。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发生在摩洛哥和墨西哥本国人之间的故事似乎更加温暖一些,如警察们对牧羊人产生的同情和热闹的墨西哥婚礼;而美国人之间,日本人之间,人际关系便冷淡了许多,而且美国人雇佣没有身份的墨西哥人作保姆,日本文明中也体现出许多堕落之处,电视里的色情节目,街头的毒品。这是历史的重演,即发达的物质文明所导致的精神堕落。
从通天塔的角度来看,《Babel》所体现的精神趋向其实非常消极,显示了一种人不胜天的无奈。相比之下,同是反应cultrual shock,《Crash》好歹在结尾留下几处亮色。个人觉得,这部电影在节奏的安排上算是很不错,但其它方面,不论在感性上还是理性上都显得有些单薄。故事情节虽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主题,但衔接的有些勉强。艺术层面上,由于戏剧冲突的强烈,演员需要表达的东西很多,却没什么出彩之处。Gustavo Santaolalla虽然在《Brokeback Mountain》中将自己的才华发挥的淋漓尽致,而《Babel》的音乐却黯淡生硬了许多。在我看来,影片整体看来比不上去年的《Crash》,更不如《Syriana》。
我买过一本镶金边的《圣经》(呃...按中国人的敬神说,不能说买,应该叫:请过一本),虽不能像连岳一样抄完,但也曾经想过坚持把它看完,最后变成我无数的半途而废之一,但我坚持将它随身携带,如今它安静的呆在我床头的小书架上---我一直带着它是因为我相信《圣经》可以避邪驱鬼。
我的半途废在《旧约》上,但已经看到了令人振奋的章节,像Babel,我记得这一小段文字特别热情,振奋,全是用Let us,开头,让我们做砖瓦,我们烧窑,Let us 建造一座巴别塔。这一小段,像咒语一样有种神奇的励志力量。但结局我们都知道了--这帮祖先们,不但没建成巴别塔,还害得我们现在还要花那么多时间学英文考雅思。
仔细想想,还真有意思,人类用不同的语言,聚集在一起,出产形形色色乱七八糟的文明,相互理解变得几无可能。这是思维的局限,充其量,一个优秀的开放的包容的头脑也只是有一个开放的愿意尝试去理解和接受差异的心胸而已。真的能理解吗?能接受吗?绝无可能!
就算绝无可能,文明冲突有时仍不妨碍世界的美好,不同文明的人仍可以通婚,生下五颜六色的孩子,终其一生过着幸福平静的生活。就个体而言,并不算什么伟大的事业,不过是爱情起的化学反应。
就整体而言,就悲惨的多。文明冲突几乎变成当今世界的唯一仍在制造流血战争的孽因。
《巴别塔》就是讲述文明冲突的一部优秀电影,社会如何影响了个人生活,个体在集体阴影下多么渺小无力;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是多么的困难。导演用精美的结构,简洁的画面构建出一个无奈的没有巴别塔的世界。
它的结构非常巧妙,可说是一把猎枪引发的血案,以这把枪为线索,讲了皮特和布兰切特夫妇的故事讲夫妇之间的理解,也讲了文明冲突的恐怖以及美国政府摩洛哥政府的愚蠢;日本父女之间的故事是讲聋哑人和正常人之间的理解;
在国际反恐背景下,摩洛哥卡萨布兰卡下一个小村庄,生活着一群虔诚的穆斯林,这里只有大片的沙漠和荒山,但他们日出而放羊,日落而睡觉,过着平静简朴内心充实的生活。一辆载满各国游客的旅游巴,从大山脚下驶过,车上坐着一对儿忧伤的美国中产夫妇,二人虽并排而坐,彼此之间却像隔了厚厚的一堵墙。他们曾有过快乐的生活,有一对可爱的小儿女,是在睡梦中夭折的第三个儿子,令他们产生了罅隙,无法释怀。于是外游散心。寻找勇气和新生。
此刻日本东京,菊地凛子饰演的一个性格倔犟的聋哑女孩儿,正经历着同样不被理解的痛苦,她生于优渥之家,住在东京城市中心的顶级公寓顶层,十六七岁情窦初开的年纪,就算生的靓丽不俗,却因为是聋哑人,没有男朋友,甚至她的聋哑朋友都有男朋友了,她还没有。后来她不惜撒谎引诱男警察来证明自己的魅力。
墨西哥逃到美国十六年的佣工,已经习惯美国,爱上美国,却因为一场同样因为刻板印象而生的误解,小事化大,大事化到无法解决,被驱逐出境,她的美国梦就此结束了,又是躁动的充满扬尘风沙的墨西哥街头,她刚刚新婚的儿子把狼狈不堪的母亲接回家---大概,她要开始再一次逃亡。
电影中表达的个人和政府对待异己的不同,令人深思。
布拉德.皮特夫妇,身在异国遇险,得到导游一家无私的帮助,地处摩洛哥偏远山区的乡民,淳朴真诚,他们不知道恐怖主义为何物,可能全村只有一个电话,只有一个电视机,当美国的直升机的螺旋桨,吹的他们睁不开眼,他们仍然目送这些美国人的离开。并固执的拒绝了布拉德.皮特夫妇留下的小费。
不一定穆斯林就是恐怖分子,不一定偷渡的墨西哥人都贪婪而短视,优渥的生活不一定就是关爱....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不一定,太多难以表达的混沌的东西,心和心之间,有着太遥远的距离。偏见、刻板印象统治着大部分人,大部分政府。真相就在眼前,可人们看不见。人们只看到自己希望看到的东西:一定是恐怖分子袭击了我们伟大的美国公民,实施报复;这些可恶的墨西哥非法移民,一定会丢下你们的小孩儿不管,自己去玩.......
贴标签,将奔涌而来的信息迅速归类,正是人类最擅长也最喜欢做的事。这样生活轻松了许多,世界也简单了许多,当然,也浅薄了许多。
战胜成见需要强大的力量,战胜自己的成见需要更大的力量--它几乎像建造巴别塔一样,注定徒劳无功。但我还是想说,如果你想做一个健全的正常人,不要将自己的心胸关闭,不要那么喜欢戴帽子贴标签,不要企图用自己已有的刻板印象去理解这个世界。试着用最简单的常识去怀疑你最确定的东西。比如,你真的了解西藏吗?真的了解他们的文明,真的了解dalailLM吗?你没去过那里,没看过一本关于西藏文化的书,为什么就傻B兮兮的忙着站队去攻击他,去叫嚷什么分裂国家可耻呢?
毁掉通天塔后,上帝又可以悠然的喝着Starbucks,俯视芸芸众生,讥笑这些他创造出来的傻×。一面得意于自己终于用这些小小的bug,生出了无数的误解与冲突,让人类世界变得更复杂,丰富,精彩。
-----------------------------
如果你喜欢这部电影,碰巧又喜欢使用或者收集笔记本,喜欢一些别致的小玩意儿,请到这里看看吧:
http://poemsays.taobao.com我热爱《爱情是狗娘》和《21克》,对Alejandro导演的最新的这部《通天塔》也非常喜欢。
和类似手法的电影相比,我个人的喜好是《爱情是狗娘》大于《通天塔》大于《撞车》大于《木兰花》。
相对于《爱情是狗娘》和《21克》,《通天塔》要直白一些,主题指向更明确,但是相对而言,让人思考的空间也就小了一些。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想起两篇和这部电影完全无关的文章。
一篇是西西弗所写《沟通的极限》。一篇是我自己写的《地铁里的两个女生》。
此外我不打算谈论这部电影的主题了,倒是更想谈谈公映版《通天塔》的删改。
原在我看原版《通天塔》之前,我听说有人提议公映《通天塔》的时候加上马赛克。我当时有点疑惑胶卷放映有可能加马赛克吗?
后来听说马赛克的方案果然没有能够执行,电影还是采用删减的方式。
我看了原版《通天塔》后想,这电影不能删减,一删减就会大跌水准。
等我看了公映版《通天塔》后,才发现,这个版本不止是删减,而且还有改动。
前两天听说,媒体访问在影院看了《通天塔》出来的观众,80%的观众不觉得这电影受到什么删改的影响。
我觉得这问题和向兔子打听牛肉的滋味差不多。在我看来,任何一个看过原版《通天塔》,喜欢原版《通天塔》的人,都会为这个删改版而感到愤怒的。
我想要回顾一下这个版本中的删改内容,但是剪刀手的真·无双·乱舞实在太厉害了,我难免挂一漏万,只能捡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谈一谈了。
千惠子出场第一段,在更衣间中,她的朋友胖女孩问她,你怎么这么大臭脾气。她的另一个带鼻环的朋友在旁边插嘴揶揄了千惠子一下,千惠子回嘴,胖女孩大笑。我想不起来公映版中的这几句对话是怎么说的了,总之是个洁版。而原版中,鼻环女说,她臭脾气是因为没有人和她上床。千惠子说,我这就和你爸上床去,出出气。这是电影中,千惠子的孤独第一次和性联系在一起,但是被篡改了。
接着是在J-Pop里面,千惠子和鼻环女被冷落后,在厕所里,千惠子说,他们把我们当作怪物,然后故事就切到了摩洛哥。实际上,原本中,千惠子脱下了自己的内裤,然后对她的朋友说,我要让他们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毛怪。然后她们两个回到了自己的座位。千惠子一直盯着对面的几个男孩看,慢慢地把自己地大腿分开。几个男孩惊骇莫名。对于沟通被切断的千惠子来说,性这种最直接的接触,即是她的途径也是她的武器。
然后,千惠子看牙医。千惠子刚刚伸了一下舌头,医生就把她赶了出去。看来日本的牙医比我们的剪刀手还自重自爱。不过原版中,可没有这么直接,千惠子是一次又一次地努力去吻牙医,然后牙医才把她赶走的。
在墨西哥的婚礼上,新郎的表弟当起了孩子王,带着孩子们捉鸡。他对孩子们说,我要一个人帮忙,美国小孩Mike应声而出。公映版到此嘎然而止,故事转向另外一侧。那么Mike到底帮了什么忙呢?实际上,墨西哥小伙子让Mike抱着一只鸡,接着把另外一只鸡放进了鸡笼里,然后转身从Mike手里接回了鸡。他提着鸡,手快速地转动了几圈,向上一提,鸡脖子就断了。没了头的鸡落在地上仿佛还跑了几步,一群墨西哥小孩追了上去。两个美国小孩吓坏了。
千惠子回到家中,等待她的朋友鼻环女来接她出门。两个人出门前,公映版剪掉了一段。原版中,千惠子问鼻环女,你穿内裤了吗。两个人都撩了撩自己的裙子。这可能是最隐蔽的一处删减,但是没有了这一处,观众就不会明白,千惠子后来和那些男孩见面是在一种什么状态。
在和男孩们见面的时候,电影有了最匪夷所思的一处删减。几个女孩轮流喝了几口威士忌,然后就high了。这是什么威士忌啊?让我想起《当哈利遇到萨利》中,让美格瑞安高潮的那份食品,人人都想来一份。原版中的威士忌没有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威力,实际上,他们吃了类似于摇头丸的软毒品。但是我很不明白,剪刀手门剪掉软毒品是想保护谁,同期上映的《门徒》中,可是有大段大段的硬毒品啊。
然后在迪厅中,哦,这里并没有删减,不过有一个很小很小的bug,以后看《通天塔》的时候可以注意一下。这里的音效交替出现,展示千惠子的世界,效非常震撼人心。实际上,这是电影中最让我感到的一段。在这里所有千惠子的主观镜头都是没有声音的,而千惠子面部特写镜头都配有迪厅背景音乐。在第一次出现鼻环女接吻的镜头后,原版的时间大约是73分钟处,这里有大约几秒左右的镜头,是千惠子的面部特写,同时抹去了声音。这应该是一处错误。
然后等千惠子在房间中接待刑警,刑警正要离开,千惠子挽留他在待一会儿。这里剪刀手们开始乱舞了。刑警看到一直白猫慢慢走过去,下一个镜头就是千惠子裸体站在刑警面前。继神奇威士忌后,公映版《通天塔》再次上演白猫大变美少女的超现实主义。原版中再次扫兴地去掉了这个神奇的魔幻一刻。
不,我不应该用调侃的语气讲这一段。在这一段中,女演员菊池凛子的表演非常动人,直接撼动人的心灵。千惠子的孤独、苦闷、痛苦、恐惧、羞耻、坚持、倔强、勇敢等等复杂的情绪在她身上一起迸发出来。我相信这一段戏是她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的重要原因。
此后,在美国边境,墨西哥老人和美国小孩陷入困境。公映版两人的对话中,老人说,他们以为我们做了坏事。小孩说,不是这样,你不是坏人。老人很感动说,对,我不是坏人,我只是做了错事。实际上,小孩的那句英语发音标准,语法简单,他清清楚楚地说“you are bad”。
这是最让我愤怒地一处修改。剪刀手们在想什么?把孩子当作天使是很危险的,这是《木兰花》中的台词。而实际上,现实世界的阴影一早就蒙上了他们的心灵。《通天塔》做了很好的示例,但是被剪刀手们篡改了。我倒想问一下,你们有什么权力篡改别人的作品,不仅是删减,而且是把内容改到与原作完全相反的方向上去!
故事回到日本,剪刀手蓄足了气槽,再次开始真·无双·乱舞。千惠子写了纸条,递给刑警。这本来是一段很平缓的镜头,但是由于千惠子没有穿衣服,而剪刀手一定要把电影剪成三点不露。所以平缓的镜头被剪成了凌乱的快切。完全打乱了影片本身的节奏。
然后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当千惠子的父亲回到家中,走上阳台见到千惠子的时候。剪刀手在这里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他们的标准不仅是三点不露,而且背面的裸露也是不能接受的。
其实我承认,《通天塔》的确不适宜少儿观看。但是本来这样深邃的主题就不是少儿能够理解的。所以还是电影分级的问题。关于电影分级,这里有篇参考文章,老头更有力量。
另外,《通天塔》是个很好的说明裸露与淫秽的区别的例子。我们剪刀手的乱舞恰恰表明了他们心中的龌龊。
剪刀乱舞也有一点好处。把这个公映版和原本对比着看,更能理解导演的功力所在。例如,千惠子裸体的那一段,之前的节奏非常缓慢,然后千惠子把节奏陡然加快,以痛哭结束,接着就是摩洛哥的警方与父子对抗的枪支场面,以痛哭画面开始,到二儿子自首,节奏再次变慢。再切换到墨西哥婚礼后曲终人散的场面,又慢节奏开始。可以看到导演对节奏变化的把握非常精准。而公映版却把这个节奏给破坏掉了。
IMDB得分7.7(29281人投票),我打8分。
http://likeyesterday.spaces.live.com如果提起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估计很多人都是一脸茫然的。但要是提到他导演的作品《爱情是狗娘》和《21克》,应该又是一片恍然之声,原来是他啊。导演的名字非常拗口,不过他的作品却为很多人喜爱着。
曾经影片的粉丝簇拥,今年戛那的最佳导演,评论界的高分评价,明年奥斯卡的入围呼声,一个又一个的光环,对每个爱影的人来说都是致命的诱惑。这就是他的新作――《通天塔》
又是一部多线索交叉的群戏热闹场面。多线索交叉和不规则的叙述结构仿佛成了导演的标签,从结构上,本片与导演成名作《爱情是狗娘》更为相似。相比《21克》更为花样的不规则倒叙,本片也可以粗略分为四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其中在摩洛哥的两个故事联系比较紧,也可以看成一个故事,几个故事彼此的时间顺序是混乱搭配的,但从每个小故事本身又是线性叙述的,正因如此,虽然电影线索很多,但是并不混乱,也很容易理清剧情。这种叙述方法在之前的《爱情是狗娘》里也同样使用过。不过相比《爱情是狗娘》,这部电影的涉及的范围和主题则更为宏大了。
导演非常喜欢在一个突发事件中找话题,并引发关注所有相关人物的遭遇,也许车祸是最常见的突发事件,所以之前的《爱情是狗娘》和《21克》都是由一场突发的车祸引出的一个个小故事。不过这次导演终于跳出了自己的生活圈,进入了世界范围,将突发事件设置成了一场意外的枪击事件,而牵涉的人也遍及了四个国家,三块大陆,十数人之众。
在突发事件和多线索中,导演总是期望挖掘出一些深度思考。之前探讨了爱情和救赎的话题之后,本次导演将视角放在了交流上,由于多线索和多人物,本片探讨的话题也遍及父母与子女的交流,夫妻的交流,兄弟的交流,不同的职业、信仰、地域人群之间的交流,并上升到每个人之间的交流。误解、歧视、冲突以及自我封闭,使得交流变得格外的困难和不可能。摩洛哥、美国、墨西哥、日本,散布在世界各地的一个个小故事却在讲述着同一个道理,看似简单的交流原来是如此困难。
在摩洛哥,布拉德•皮特和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这一对美国夫妇为了挽救即将覆灭的感情开始了一次北非的渡假,握住又松开的手,暗示着交流的是如此的困难。意外射来的子弹,让皮特不得不和当地人、车上游客以及自己的妻子进行更多的沟通和交流,急躁的情绪及相互不理解,最终相互咒骂并发生冲突。
在墨西哥,边防站的警察执意认为加西亚几人是有问题的,固有的歧视观点使得双方误解加重,最终加西亚飙车逃跑。
还是摩洛哥,一对小兄弟在闯祸之后,在父亲的训斥下,彼此殴打告发着。之后与警察的枪战同样源于一种地位上的歧视和彼此的误解。
最后是日本,聋哑女孩千惠子在母亲自杀之后更加自闭,与父亲的交流越发的稀少。女儿宁可在外面向每一个遇见的男人表达爱意借以温暖封闭的心,却不肯与父亲多沟通。
原来,交流是如此困难。即使没有种族差别、没有地域区别、没有信仰问题。同样会有很多的冲突和误解,每个人,都作为个体与其他人相互摩擦着。
导演电影结尾处写道:“谨以此片,献给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光。”电影的最后部分,每个小故事都由于沟通问题进入了一种困境,即开始了最黑的夜。摩洛哥的小孩拿起了枪射向警察,皮特望着远去的旅游大巴,墨西哥的加西亚驱车逃跑,日本的千惠子失魂落魄的走在东京大街。每个故事都向着痛苦的方向走去。不过最亮的光也随之出现,摩洛哥的孩子忘记了之前和兄弟的争斗,想起两人在山上吹风。布兰切特被救,和皮特两人合好。墨西哥保姆虽被驱逐,但也和儿子相拥一起。最终结尾镜头,全身赤裸的千惠子与父亲拥在漆黑的夜,。三次非常重要的拥抱,带来黑夜的点点光亮。正像结尾最后一个镜头,镜头拉远,夜虽然漆黑,但还是偶有灯光的。无需语言,彼此相拥就好,最真诚的沟通,重建通天塔的唯一希望。
相比之前的《爱情是狗娘》,本片在几个故事的彼此衔接上并不见非常紧密,如果说墨西哥的故事尚且是被那场突发枪击事件影响拖累所致。那个日本故事实在是可有可无,因为那场突发的枪击事件跟他们实在无甚关系,我们可以随意把这个故事设置在地球的任意角落,可以是澳大利亚,可以是英法德意等等国家。虽然日本的小故事本身仍是在说关于交流的事情,但是在观影过程中总是觉得有些散乱。如果融合度更高些,彼此影响更多些,也许电影会更扣人。
除了最后一段,四个故事始终是摩洛哥-墨西哥-美国游客-日本这个顺序交叉进行的,从场景上,忽而荒凉的摩洛哥,忽而喧闹的墨西哥,忽而繁华的东京街头,音乐也是随场景时而北非民谣,时而墨西哥吉他,时而日本流行。不同的景象和文化氛围,在视觉和听觉上获得交叉感动。印象最深的段落当属日本女孩在舞厅那段,主客观视角的不停变换,时而嘈杂的音乐,时而静默无声,配合闪动的五彩灯光和激情跳动的人群,将千惠子心中的那种封闭的痛苦刻画得异常感人。
《圣经》的《创世纪》里有个小故事,大意如下:从前,世界是上说的是同一种语言,用的是同一种文字。当人们向东迁徙来到希纳国并定居下来。他们大家商议说:“来吧,我们来烧制一些砖块。”他们用砖当石头,沥青作灰泥。“来吧,”他们说:“我们给自己建造一座城市和造一座顶端入云的高塔以留名后世。不然,我们就会流散各地,无所依归了。”不久,天主下来察看世人修建的这座城池和高塔,他说:“他们在这儿是一个使用同一语言的种族。如今他们开始建造城阁,从此他们只要下了决心,就什么事都难不倒他们了。来,我们到他们那儿去,弄乱他们的语言。这样,他们就彼此不能沟通了。”于是,天主把他们分散到世界各地,他们修城筑塔的工程也就半途而废了。这就是为什么这座城叫做巴别,因为天主在那里使世上的语言变成了彼此听不懂的声音。上帝从那里把地上的人都分散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07年2月25日,万众瞩目的第79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终于热热闹闹、沸沸扬扬、轰轰烈烈地落下了帷幕。此前获七项提名,倍受业界关注的参赛影片《通天塔》(the Babel)却仅摘得一个安慰性质的“最佳电影配乐奖”,未能赢得一个轰轰烈烈的结局。
我在《通天塔》倒塌之际撰写本文,难避“落井下石”之嫌,然而却绝非“马后炮”之举。因为早在该片获金球奖提名之前,我就不遗余力地对该片进行冷嘲热讽。随着《通天塔》捧得金球奖并获奥斯卡七项提名,部分媒体、影评人和影迷各怀鬼胎,用歇斯底里的热捧将这座“豆腐渣工程”通上天。而我不得不顶着来自周围朋友质疑我电影品味的压力,一如既往地像祥林嫂那样,对每个看过此片或计划看此片的人抱怨——“我真傻,单知道评金球奖的时候,《通天塔》要混一遭。我不知道奥斯卡它也来……”如今,我终于可以放下包袱,在与有识之士弹冠相庆之余,和各位一起针砭这部莫名奇妙的电影。
一切都要从片名开始谈起——the Babel,直译为“巴别塔”,典出自《圣经》旧约全书中的《创世纪》。大洪水过后,诺亚的后人来到一个叫西纳的地方居住,心血来潮地想建一座高可通天的宝塔,以纪念人类在地球上创下的丰功伟绩。上帝得知后,震怒之余搅乱了他们的语言。人类由于沟通的障碍,陷入周而复始的纷争,这项伟大的工程也就此停工了。人们同时又觉得再也没必要生活在一起,于是就分道扬镳,分散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分别成为我们七大洲的祖先。这个故事对西方世界的人来说可谓家喻户晓。人类元初的不可调和的文化冲突或虚妄的终极使命——“巴别塔”也成了这些复杂寓意的代名词,见诸于各类文学作品或学术论文中。
“拉大旗,做虎皮”——《通天塔》的导演阿加多·冈萨雷斯·伊纳里多显然深谙此道。主题方面,用the Babel作标题,无非是想先声“唬”人,借用具有深意的典故来填充空洞无物的影片。故事分别发生在不同的国度(摩洛哥、墨西哥和日本)。片中角色分别操不同语言(美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日语甚至哑语)——这样的布局从一开始就在暗示观众本片紧扣巴别塔神话的主题。然而,我们却很难在这样的设定背后看到“巴别塔”式的情节——布拉德皮特扮演的美国人为救助遭受枪击的妻子在摩洛哥和当地人发生争执;墨西哥小子因为和美国警察发生冲突而驾车逃窜——唯有这两段主线情节能和巴别塔的象征意义扯上关系。我们见到更多的是与此无关的同一文化和语言环境里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美国夫妇之间的感情问题;摩洛哥父亲与孩子的交流的缺失;日本父亲与女儿之间的隔阂;聋哑女孩与花花世界之间交流的障碍……导演在偷换概念之余也试图在影片中洒些契合主题的暧昧的香水。(如美国政府误以为枪击事件和恐怖分子有关的桥段)然而,其贫乏的才能和最初的不良动机致使他始终无法掩盖该片故弄玄虚的尸臭。情节方面,《通天塔》结构散乱。主线情节支离破碎,剪接无序是有目共睹的。为了更充分地迷惑观众,导演置入了副线情节的搅屎棍——日本哑女的故事貌似增加了故事的维度,却与主线或主题毫无联系,没有互动、没有因果、没有比较、没有并列,除了那把步枪。如果这也能当回事,片名索性叫《寻枪》得了。
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导演不踏踏实实地立足于电影本身,脱离画面强行灌输先入为主的概念,这对观众是极不公平的。用圣经书页取代胶片来说教,对电影艺术也是不公平的。如果这种伎俩一再得逞,势必诱导我萌发跃跃欲试的邪念——一对恋爱中的年轻男女,女孩一直认为男孩胆小懦弱。在一次阻止街头流氓斗殴的事件中,男孩终于有机会表现出自己勇敢的一面。然而,他却因防卫过当被判入狱半年。出狱后,男孩发现女孩已经抛弃他,远嫁异国了——如果我给这么一部装腔作势的“青春片”起一个源自东方神话故事的名字《奔月》,是不是也挺像那么回事了?
好在奥斯卡对《通天塔》的评定断了我的念想。出于对大众舆论和金球奖后票房市场的考虑,奥斯卡给予该片七项提名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是底线(裤),评审委员会显然不会为了这部矫揉造作的片子解下自己“学院奖”的贞操带。更何况,每年的最佳电影和最佳外语片都会在全球的关注下互相较劲。今年的最佳外语片《他人的生活》曾囊括了有“德国奥斯卡”之称的金萝拉奖七项大奖。此番加冕可谓实至名归。要对抗这种霸王龙级的纯文艺片,只有金刚级的作品才能保住美国人的颜面。如果让《通天塔》上位,无疑是螳臂挡車,落得个自取其辱。所以,让商业味更浓的《无间行者》出头也在情理之中。
《通天塔》的倒掉不仅是关系到该片自身和奥斯卡奖的事件,此前部分媒体与业内人士居心叵测的过高评价和“南郭”观众们的聒噪附和是发人深省的。所幸在这出现实版《皇帝的新装》里,小金人扮演了那个说实话的小男孩,并一举推倒了通天塔。若不然,《通天塔》铁定会成为奥斯卡的耻辱柱。
诚然,我撰写此文时,也和阿加多·冈萨雷斯·伊纳里多一样虚张声势,借用了鲁迅先生《论雷峰塔的倒掉》作标题为自己撑门面。那么请容我无耻到底,盗用该文的末句作为本文的结尾,也以此表达我对《通天塔》倒塌事件的态度。
活该!
多线程非线性叙事是伊纳里图的标签,但《巴别塔》这张网织的太大,于是就显得韧度不足了
一颗子弹毁了四个家庭,完美诠释蝴蝶效应。
塔仍旧在修筑,而且越来越高,只不过人还是一样无法交流。
所幸,电影的最后还算温情。就如同导演献给自己的孩子说的话:黑暗中还有光明
1小时52分的时候终于明白什么是巴别塔了。这世界充满着误解。只有上帝才知道事情不一定是你我看到的那个样子。你相信乞丐的故事么;钱军打人。沉重的调子。剪辑斧凿太过了点。献给我的孩子们,玛利亚和伊莉莎...你们是无尽黑夜中最耀眼的光芒
面对好评如潮而且又在奥斯卡拿了奖的电影,我能不能坚持说,我不喜欢?
可贵的是导演抓住不同地域的影像气质,菊地凛子的裸体,比《迷失东京》整个电影都日本。
传说中,人类由于语言不通而最终放弃了修建通天塔。电影里,沟通并非是一种语言问题。聋女无言,摩洛哥人无语,但是他们却似乎是对白最多的人。如果真有通天塔,它不是一个地理概念,它就在人心里。影片在最后的献辞写道:献给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光。影片用一种缓慢的时间刻度讲述这些暗夜和光亮,让每一种痛苦都细腻生动地呈现出来,看到生命如何在生活中被打磨。提醒我们那些可能被遗忘了的存在,诸如某种生活状态,某种内心需求,某些人和某些事。
比较刻意,但是仍然拍的不错。
菊地凛子脱光了衣服,那是我见过最孤独的裸体。
原声不错
世界是平的,很小,但人与人之间很远,这隔阂如天堑。论巴别塔的倒掉。这位妹妹,腿间和内心毛茸茸的怪兽露出来了耶……
美国人的命真值钱~~
音乐真的加分了……导演还可以嘛,剧本太用力了。
上帝创造了巴别塔,渴望通过语言和文明的隔阂造成冲突。富庶之国永远无法完全体会到某一个旮旯人民的闭塞;失声的少女渴望触摸世界的每一个音符。于是世界上有着不同的人种,不同的肤色,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角落里,迎接同样新生的喜悦,同样年轻地活过,同样爱与结合,同样生离死别。爱最为永恒
无知的我们对未知的情境进行价值预设,没有善意与信任,多的是孤立与畏惧。于是灾难发生。
我喜欢日本女孩的故事。
和語言沒有關係,和種族沒有關係,和國別沒有關係,和文化也沒有關係,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從來都不對稱,我們需要的是先平心靜氣,然後好好地聽對方說完。可是誰也不會。
多线索,但不刻意加强连接点。生命个体间永远无法逃避的万有引力
伊那里图"乱序多线程三部曲"终篇,获戛纳最佳导演。前两作探讨爱情和救赎,这次聚焦交流沟通,视野更为国际化。但相比"21克"的倒叙插叙与多线程结合、"爱情是狗娘"的三段线性叙事+零星插叙,本片四段线性叙事的交叉顺序从头到尾都没变,实在不够味。日本故事也必较松散,但迪厅跳舞段最爱。(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