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之名》第一集一分钟没快进,看完了。甚至还回看了几个镜头!如果非要形容,就是舒服,各种意义上的舒服。 1、先说故事,故事表达得诗意,克制。故事把起点定在了1980年的黑河——冰雪运动开始的地方;定在冬奥梦开始的时候。通过一个收音机把这个冬奥的种子种在了几个孩子的心里,这种含蓄而诗意的表达我真的太喜欢了。但故事并不因此拖沓,大半集的内容就把几个孩子冰雪运动的缘起交代的十分清楚,随后十分紧凑地直接切入到几个主角长大后的训练场。(说实话小孩的戏份我还没看够) 2、东北味的拿捏。东北的气质其实很难拍,可能跟冰天雪地的天气有关,东北表达感情都是内敛的,但其实东北人的感情又是很浓郁的,明明其他事儿都很豪爽,却在表达感情上有一种奇怪的脸皮薄的感觉,所以常常以开玩笑和其他方式表达出来。第一集里大林子和他哥的那种情感表达,还有老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那种不舍,那种关心从来不会好好说,非要急赤白脸的那股劲儿,拿捏得十分到位。而且第一集小演员也演的很好,听得出来有刻意训练过东北口音,严振华小时候那股劲劲儿的感觉,也十分到位。除此之外,剧中的场景还原度也非常高,严振华家里的炕柜和上面的大花被,我小时候在我姥姥家几乎看过一模一样的。
(随手一截,感受一下这个画风,还是挺写实挺舒服的) 3、专业性惊艳。目前第一集的结尾主角已经开始在业余体校训练了,有一大段严振华和李冰河一起在练习一个内点冰两周抛跳的动作,没记错应该是这个名字,专业到我听都没听过……不过看了动作我立马就理解了。除了台词很专业以外,居然第一集就来了一组非常高难度抛跳镜头。如果这部剧后面冰上的剧情都是这个专业度,那我觉得真的可以算作是冰雪题材电视剧的独一份了。
(截图感受不到那种美感,大家一定要去看剧!) 此外,目前看来这应该不是一个单纯讲竞技运动的剧,第一集很多地方都有伏笔,比如故事写到了严森林想要去深圳……个人觉得这些都是创作者在故事中埋下的线头。 还想补充一句,陈若轩和彭小苒的气质实在是太符合角色了,陈若轩莫名其妙有种从村里出来的土感(粉丝别骂我),彭小苒太灵了,长得就莫名很像是滑花样滑冰的模样。
看完冬奥会开幕式,再看这个剧有一种时空穿梭的感慨,尤其里面小小的严振华懵懵懂懂地问说:“咱们中国什么时候,也能办一次冬奥会?”李冰河奶声奶气地回答:“不知道,但总有一天会的。” 忽然想到,在我们国家的很多个角落,可能有很多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李冰河和严振华,他们真的看到了这一天。
《冰雪之名》前三集一分钟没快进,看完了。甚至还回看了几个镜头!如果非要形容,就是舒服,各种意义上的舒服。
1、先说故事,故事表达得诗意,克制。故事把起点定在了1980年的黑河——冰雪运动开始的地方;定在中国恢复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那一年——冬奥梦开始的时候。通过一个收音机把这个冬奥的种子种在了几个孩子的心里,这种含蓄而诗意的表达我真的太喜欢了。但故事并不因此拖沓,大半集的内容就把几个孩子冰雪运动的缘起交代的十分清楚,随后十分紧凑地直接切入到几个主角长大后的训练场。(说实话小孩的戏份我还没看够)
2、东北味的拿捏。东北的气质其实很难拍,可能跟冰天雪地的天气有关,东北表达感情都是内敛的,但其实东北人的感情又是很浓郁的,明明其他事儿都很豪爽,却在表达感情上有一种奇怪的脸皮薄的感觉,所以常常以开玩笑和其他方式表达出来。第一集里大林子和他哥的那种情感表达,还有老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那种不舍,那种关心从来不会好好说,非要急赤白脸的那股劲儿,拿捏得十分到位。而且第一集小演员也演的很好,听得出来有刻意训练过东北口音,严振华小时候那股劲劲儿的感觉,也十分到位。除此之外,剧中的场景还原度也非常高,严振华家里的炕柜和上面的大花被,我小时候在我姥姥家几乎看过一模一样的。
3、专业性到位。目前到第三集的结尾,至少已经有两段非常重要的冰上戏份,有一大段严振华和李冰河一起在练习一个内点冰两周抛跳的动作,没记错应该是这个名字,专业到我听都没听过……不过看了动作我立马就理解了。除了台词很专业以外,第一集和第三集还有两段非常高难度抛跳镜头。男主角把女主角抛弃来旋转落地的戏份,滑行的部分应该是演员自己做的,因为有给到正脸,最难的抛起旋转的动作应该是专业运动员替身的(我估计),但是导演很用心。李冰河应该是用其他方式也做了空中旋转的动作,镜头把两个动作切到了一切,就十分逼真。平时看比赛的时候因为都很快,动作飞快就过去了,而电视剧里加上特写,慢放等各种镜头语言的加持,真的是把花样滑冰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如果这部剧后面冰上的剧情都是这个专业度,那我觉得真的可以算作是冰雪题材电视剧的独一份了。
4、主要角色三观正。严振华又土又正和李冰河又美又灵实在是绝配。贴一段台词大家感受一下。看这段真实感慨万千,不过四十多年,当年许多人羡慕的西方的月亮已经不圆了人,现在最圆的月亮就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我兔牛逼!
此外,目前看来这应该不是一个单纯讲竞技运动的剧,很多地方都有伏笔,比如故事发生那年是1980年,而1980年是中国恢复冬奥会合法席位后首次参加冬奥会的那一年(应该想要讲冬奥的历史)、比如故事写到了严森林去深圳又返乡(个人觉得不那么简单),还有广播里关于改革开放的内容(应该是想要讲社会浪潮的变迁,不出意外,现在大家觉得严森林不靠谱,说不准最后是最牛的那一个)……个人觉得这些都是创作者在故事中埋下的线头。
还想补充一句,陈若轩和彭小冉的气质实在是太符合角色了,陈若轩莫名其妙有种从村里出来的土感(粉丝别骂我),彭小冉太灵了,长得就莫名很像是滑花样滑冰的模样。
刚看完冬奥会开幕式,再看这个剧有一种时空穿梭的感慨,尤其里面小小的严振华懵懵懂懂地问说:“咱们中国什么时候,也能办一次冬奥会?”李冰河奶声奶气地回答:“不知道,但总有一天会的。”
忽然想到,在我们国家的很多个角落,可能有很多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李冰河和严振华,他们真的看到了这一天。
emm如果说因为这部剧爱上花滑,我只能说不是爱。离谱,这么多花滑常识性错误居然会有人因为它爱花滑?要么就是爱上之后恨透这部剧,要不就根本不爱。只有这两种可能性。
举个例子,好好看看这两个人跳跃的时候腿是什么样的。我承认他们绝对没有用替身我很感动。但麻烦花滑专业指导告诉他们怎么盘腿。男生那两条腿像虾一样蜷着你告诉我他不会摔?女生看上去好一点但是这种动作明显歪轴啊!!!我知道你们在吊威亚,但麻烦符合常识。
我可以理解我作为一个冰迷是有点用放大镜在看。但是新教练让他们做动作的时候那个本子上跳跃和旋转居然只有一种。离谱。可笑。简直是在侮辱花滑。还有,葫芦滑行是个人就会。大可不必把这个拿出来作为技术动作。我简直看地老血吐出来。
这两个主角,练了这么久,还只会抛跳两周?我还以为是我记错了,结果一查,那个年代的三周抛跳做的不要太漂亮哦!做个两周颤颤巍巍的,落冰还晃来晃去。比业余还业余。编剧简直有毒。
考斯滕怎么看都是抄袭。抄夫妻店当年的服装,还有一套外国的。就是那个年代奥运赛场上的衣服。改了个腰带就不算抄了?
这些问题其实都不是个别。自从冬奥申办成功之后这类剧层出不断,误导了不知道多少观众。每一次我都会很痛苦的指出来然后也没有人理我。包括冰糖炖雪梨,陪你逐风飞翔。每一个都有共同问题单也有不同的错误点。总之错的地方是五花八门闻所未闻。我知道大家看的是甜剧没有人在意,但是请不要打着冬奥的名头蹭了热度又有这恶多错误。麻烦编剧导演都上上心吧。不是演员的问题我不连带。但我受够了这些剧和被误导的群众了。
第三集结束得真是恰到好处,我为这俩小伙伴提心吊胆了一天,好在他俩被救了出来,但是严爸爸的腿却没了一条。
严爸爸把手套和鞋子脱下来给唐剑的时候真的被感动了,他肯定知道在那样的大雪天里没了防护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情,但他依然这样做了。
这一集的细节处理得特别打动人,大华哥签字的时候手是抖的。他知道要截肢的是他的父亲,他也知道在这种时候,需要一个人站出来做决定。他不想父亲截肢,可他不能接受更坏的了。陪床的时候,大华哥摸着父亲右腿的位置,他抓住了被角才捂着脸哭出声,或许是在这时候他才意识到父亲失去一条腿是真的。
大华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他觉得自己得当父亲的腿,得照顾父亲,可严爸爸也不想让儿子因为自己放弃训练,当姑姑问大华要不要一起走时,大华沉默了一下才说过两天走,这其实是想让父亲放心。而严爸爸也叮嘱医生不要把他腿伤的情况告诉大华,还想要些便宜一点的药,他是不想让儿子有压力。
家人就是这样的吧,总是想着要说很多开心的事情,想着不说那些难捱的事情就不会给家人压力和负担,总是希望家人能过得幸福过得开心就足够了。但一家人也是相互支撑着的,严森林身上东北老爷们的气质特别抓人,前几集他插科打诨,有点喜剧人的意思,但是这两集里严森林特别可靠,哥哥没了腿没办法继续当家里的顶梁柱,弟弟接着就顶上了。
相比较特别支持大华参加训练的严家人,冰河的父母显得有点不太一样。当然,冰河和大华成长环境不一样,家里人的想法不一样也很正常,李厂长觉得体育运动成才率低,这样的想法在80年代确实是合情合理的,但他也不是一门心思奔着美国去的人。他所做出的的决定,是在爱冰河的前提下做出来的。虽然李厂长夫妇觉得去美国大概率会有个好前程,但面对如此热爱双人滑的冰河,李厂长最终选择了支持冰河的梦想。
这两集没有太多冰场上的场面,但是大华和家人之间的相处其实有在告诉我们,没有谁是在孤军奋战的,大华和冰河身边有彼此,家人更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支撑着他们一路前行。
只能说实际上大华和冰河,没办法做出正确的选择的能力,那么一开始所有的故事,要不然不成立,要不然是碰运气做的决定。
这种迷茫和困惑,在作品中并没有体现出来。也没有被强调,因此看得人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会被命运拆开,明明足够冷静,足够坚强,却抵抗不住应该能够承担的打击。
所以我才让大家觉得奇怪,这源于一个终极的矛盾,人可能会遇到任何事情,但是只有经受不起打击的人,才会在逃避或者胡乱去面对。而显然故事的主人公是运动员,他们可能是人群中相对最能经得起打击的人,所以他们还被描绘成软弱的人,或者明明前期可以抵抗,后期忽然变软弱了。一来不符合运动员坚强不屈的实情,二来不符合前期两人面对自身家庭和事业困难的坚强性格,三来没有刻意琢磨到底是什么心理,思考的问题,导致了他们身上有这种明显不太可能存在的矛盾。
最终我将这个总结为,对故事琢磨不够深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描写更加不准确。所以才会出现这种,前后逻辑不通顺,人格分裂的剧情。
这给人的感觉是,我看完了,像是把几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的人生拼凑在一起一样。因为人的思考应该是成长的,而不是倒退的。人的思维应该是,在锻炼后更加坚强的,而不是更加脆弱的。人的行为是有惯性的,而不是忽然坚强,忽然软弱,忽然宽容,忽然暴躁的。特别是对于坚定信念的运动员,也特别是对于后期已经有了生活保障的人,更特别是对于做人做事总是能独立判断的人,我不相信这样的人,会随便的做出一个不符合常理的决定。
至少整个团队给我的呈现的这个部分,表达的是,对于剧本和人物的连贯性,琢磨不清楚,人的心理变化特征理解不足,甚至于编出了不可能的人类灵魂倒退。就算想呈现一个虚伪的幸运儿,也没有找到这种虚伪的人和务实的人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这只能说在打磨剧本的时候,过于重视那些表面的,所谓剧情节奏,怎么更能撩动人心的刺激剧情。而不把电视剧的本质,内在的根本逻辑,做的踏实。这是一种急功近利,而这种急功近利也明确地表现在了整个故事的呈现中。所以只能通过暗示的手法,结构对仗,像是用ppt在讲故事,像是把人物用表格来表达,还不符合人类发展的基本逻辑。
可谓是很不踏实,可这种不踏实却体现在最没有水份的职业里,一个急功近利的运动员,不可能取得国家级的荣誉。因为如果不能够踏实的面对个人身体的极限,就不可能有长久的成绩。如果不能够勇敢地面对跌倒,失败,伤病,前期的排名和实力的落后,就不可能出成绩。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和冷静的思维,就不可能熬过每个运动员必须经历的前期漫长的准备和最直观的瓶颈期。
所以我认为,最不可能糊弄人的就是体育,而最容易糊弄人的就是管理、政治、艺术。所以,在艺术作品里,有不知画骨只知道画皮的急功近利者。而在体育世界里,只有刻苦练习,磨炼意志,学会忍耐和坚持,学会选择和放弃,才有可能出现竞技第一的选手。因为它的评价方式最简单,几乎没有弄虚作假,或者操作的可能性。(就像谁都知道跑的快的就是第一名。)
我不想让这样的思想荼毒大众,更不想用这样的脏水去往运动员身上泼。这本应该是最坚强的一群人,最冷静的一群人。把一个如此软弱而经不起推敲的故事,放在一个国家级运动员身上。这是对别人的辛苦付出的不尊重。
如果你也看了这个片子觉得恶心,请相信我,你的感觉没有错。这是一部未经打磨,但希望蹭着冬奥会,东宫影视作品的红利,甚至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糊弄学手段,蹭着千年爱情梁祝,莎士比亚的热度,想把这些东西铸造成自己名利的天梯。
但是,妄自与那些不朽的名著相提并论,就是猪八戒照镜子。还是一步一个脚印,先把简单的东西说清楚了,再去一步步提升。喜剧里,那些没经历什么苦,简单思维的东西都说不清楚。还想把这种需要展示深刻思考,可能正剧反说,反剧正说的东西说清楚。不研究好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就想随便安个故事,把自己思想随便往上套。
太气人了,我一直觉得一个好的作品,并不是说一定要出自名家之手,或者一定是什么什么大师。但是一定得是一个团队,真的请到合适的人,然后认真细致的打磨出来的。也要跟运动员一样,知道自己差不多是怎么回事,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时间和资源,拍出恰当的作品。没时间,没资源,就别拍那种立意太深,需要长期琢磨的东西。简简单单的把一件事,一个中心思想用合适的方式说清楚就行了,要是贪多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
像这样着急拿作品,蹭冬奥会和演员红利也不是不行。关键故事得匹配的上啊,没时间就拍个简单的,也比去随便糊弄个自己掌控不了的东西强。这样无异于是杀鸡取卵。
刚开心的看了第一集,对演员不做评价,所以粉丝也别瞎喷,只讨论其中一个小剧情,男主在车站等女主,然后买了一个糖葫芦,然后同行的男的明知道没付钱,还把拿的绿色糖葫芦咬了一个又偷偷的给人插了回去,这种几岁小孩不懂事也就算了,这么大人还这样干是三观有问题啊,导演组难道是觉得这样剧情很“可爱”???男主明明也看到了只是拍打了下对方,然后也没管,以冬奥为主题,这种高大上的层次,更要注意细节处的三观问题.
PS:为防止是自己漏看,来回看了几次,的确是插那再没管,也没付钱买了,付的只有那个给女主的彩色糖葫芦的钱
今年看得第四部国产烂片!借冬奥的题材拍狗血爱情辣鸡片!我还是去看冬奥会比赛直播吧!这种纯靠题材炒作的烂片渣剧不配有评分!!!
一个滑冰的热血剧还能谈上恋爱,还亲上嘴儿了,就无语😑现在的电视剧是不是脑子里除了谈恋爱就没别的了?真是……😑
花样滑冰题材,算是挺冷门的。年轻演员们颜值都很高。
大可不必
真挺惊喜的。比我想象的要好看
喜欢运动员拼搏的精神,有脆弱,有不服输,有不断挑战自己,也有努力成全别人。是一部拍的很用心的剧……
这个两对cp挺有新意的
最近怀旧剧共同特色:舞美贴合度远远超过演员演技,要不下回电视剧您把人给我扣了吧还是…为哈尔滨看的,咋咋不正宗,别的就不说了,咱就说哪个东北女孩能因为男孩给下个雪眼冒金光啊?要不咱还是架空吧
这不比那些冰糖雪梨逐风飞翔好看多的多的多
迷幻,当代俊男靓女在莫名其妙的年代戏背景下进行的毫无现实感的cos。
冰刀在河面上,泠泠作响。今年运动题材最佳。编剧牛。
作为一个曾经有过8年短道速滑生涯的人来说,剧里面关于运动员因为内心阴影和伤病退役的部分很真实。
剧情不是按照套路走的,很不错,只不过就是更新太少了,能不能一次更八集!
后半部还不错,尤其是严阳开始大量上冰之后。
上篇讲了第二代冰雪人吧,除了花滑人的经历,时代感做得也还不错耶。彭小苒演戏好灵啊,复古造型也还蛮适合她的,尤其是跟小红帽适配度真的很高!
我爷和我爸就是老一辈的冰雪开荒人,他们看了剧以后,希望能多有一些这方面题材的剧,因为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真的很不容易。
以冰雪之名,行狗血之实
就是看在哈尔滨拍摄的,流水账,剧情俗套,很一般,没啥起承转合
人家《超越》好歹演员还能在冰上真跑几步再上替身呢,你们这演员第一集花滑展示连站冰上都不能自己完成啊?(众所周知,演员拍戏一个动作如果上下半身分别给特写,且无全身正面镜头那么妥妥的就是替身啊)
复古感太棒了 四星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