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法语影片加剧标榜自由包容以和好莱坞及英语电影竞争,特别涉少数裔题材,如《悲惨世界》《同义词》《贩肤走卒》等。雅克欧迪亚70岁,也位列大师行列吧,很难避免与美国高龄同行一样拍摄流行样式的影片,如80岁雷德利斯科特的《古驰家族》,80岁阿德里安莱恩的《深水》。初观本片不禁联想2016年一部波兰影片《爱情合众国》,编导当时36岁。前者西方自由之巅巴黎,后者位于柏林墙刚倒下的波兰,同样讲述性爱释放,禁锢下的释放更有力量。虽然波兰电影美学更多师从法国,但在此,70岁法国人并不占优。(感谢字幕组)
这是一部关于心理疗愈过程的电影。
主角仅4人,但讲述的皆是红尘中的你我。
突然想到陈丹青在一次访谈中谈到他永恒的话题:木心先生。他说木心生前跟他很重要的一次谈话中,木心回答说:“最终起作用的还是爱······”
我想说,回看电影两对恋人能走到一起,最终起作用的是爱,爱也源于分享欲。
虽然电影当中两对恋人各自经历爱恨纠缠,但不变的是与对方不曾中断的分享,这该死的分享欲。
正如男主卡米耶与艾米丽无时无刻的分享,卡米耶一句:“我陪你去好么?”;诺拉与镜头对面的她,视频到入睡的对方一句:“别挂断好么?我不想早上起床的时候还是一个人”。
PS(镜头转向我和我爹锁碎的家庭纠纷):
昨晚十点多从成都飞到哈尔滨的家,今天下午我爹就开始骂我,开始各种嫌弃,打破了好不过三天定律。我在恼怒的同时,不同于以往的厌恶,开始思考这一系列操作的背后到底源于什么?等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竟然这样想的时候,不禁感叹:宝宝,你又成熟了一点点~
起因:
今儿下午我在洗被罩,洗衣机在转动,两点钟到了我的午睡时间,困意已起。于是我跟老高说:“我先睡会觉啊,一会移动维修网络的来,你先跟他整,等我起来再收拾”,于是等我刚躺下没到两分钟,他在小屋开始骂起:“草你个妈的,你特么到底洗不洗,不洗我要洗碗了,你特么一回来家里就皮片儿的,造的可哪都是。”
于是我开始了思考:
结论:源于每个人应该都有一条隐形的边界线,可能有的人边界不太清晰,有的人则很明确(联想到了最近在学中医外科辨证中的实证),而我恰恰就是那个极其明确边界线的人,我执着且舒适的躺在我的安全边界线界内,同时习惯按照自己的节奏去生活。我想不只是我,可能其他恋爱中的人们或者已结婚的人们中,普遍吵架的原因,大多源于此。
比如一方执着于另一方就应该这样那样去做的思维中,想让对方按照自己的设定去生活,而另一方因为在自己的边界线内有节奏的生活,却因对方的“要求”而被迫打破时,而显露出一系列的抗拒或不满情绪。
所以你就能理解婚姻中妻子抱怨丈夫不愿意帮自己分担家务而整日外出“应酬”;丈夫则因为每每跟妻子分享时,妻子则将话题最终回到柴米油盐家长里短中去,最后绕回总结:你连碗都不洗,村头的老王在家做饭洗碗样样都干!
所以人们习惯性总结于: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跟谁过最后都一样”
“我跟我父母有逾越不过的鸿沟”
“我儿子永远不会听我的”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甚至有一种我“悟了”的自豪感,天啊,我简直发现了“宇宙发展规律”哈哈哈······
当然,有时我也会疑惑于在“阿斯伯格”与“极度自我自私”中,到底该如何平衡或界定?
嗯,大概这就像生命不息,修行不止一样吧。总之就是今天进步一小步,就可以层层剥茧距远方的“本我”更进一步。
对了,写到这里给看到本文的你问一句:“此刻的你第一个想到的是与谁分享呢?”
分享一首我在记录本文时,听的歌曲《Georg Friedrich Handel》。也许人生不只是
愿所有人都能够找到填满内心空洞的那个人,然后用心经营。
原文发布于公众号【与牛大力饮茶】。关注公众号,回复“街区”获取片源。
梭罗说,
城市是一个几百万人
一起孤独地生活的地方。
孤独不就发酵出这种故事吗?
性和吃饭一样,
弗洛伊德称为力比多的东西。
是很容易获取、又最低等的基本需求,
从中感到快乐和满足,哪怕一时,
也是生命的源动力,
为久丧未愈的挫败人生历程
注入一剂鸡血。
同样,快乐转瞬即逝。来的快去的快,最后归于空虚。
电影中的角色,
哪怕隔着视频,也想有人同眠,
不想醒来的时候只得自己。
宁愿和陌生人疯狂约会也不去看望近在比邻的外祖母,
但这样就值得被远在异国的母亲责备?
成年人有很多无奈,比如不被亲人理解,爱无能,与朋友在电话里分享住所能看到塞纳河……
到头来发现自己始终是孤独的存在。
唯有孤独恒常如新。
如本文BGM,事后烟乐队《Truly》的歌词:
You're on the sheets like it's a dirty magazine,
And I like the way you say exactly what you mean,
Truly, know that you really don't need,
To be in love to make love to me.
哪怕身体彼此交融,
依然触及不到灵魂。
这就是生命的荒凉和荒谬所在吧。
本片主角之一诺米·梅兰特Noémie Merlant亦是2019年获奖无数的女同电影《燃烧女子的画像》的女主。
《奥林匹亚街区》也有大胆演出
2021年爆出大瓜,
据说2018年底,刚婚半年的梅兰特出轨2003年出生,当时15岁、已婚已育的吉普赛人Gimi Covaci。
梅兰特身上纹上男孩名字,动用自己所有资源为未成年男孩拍电影示爱……
狗血剧都不敢这么编的剧情。
另一女主,露西·张 Lucie Zhang,法籍华人,2000年天蝎,年轻气盛,锋芒毕露,想起当年同是天蝎的郝蕾。
在《奥林匹亚街区》中,华人一改保守传统、压抑的苦哈哈形象,展示了自由独立、勇敢韧性的生命力。
虽然张还是在华人常出现的场景,中餐馆工作,但因杏满足在餐厅起舞,让她成为众人瞩目对象,小透明成了主角。
电影通过发狠的肉身碰撞,
放大了灵魂的空虚和孤独,
从生命的本质去讨论存在的体验,
引发的共振频率有过之而无不及。
今天聊聊法国电影《奥林匹亚街区》。
片名Les Olympiades / Paris, 13th District (2021),别名巴黎13区/ 欲巴黎十三区。
《奥林匹亚街区》是雅克·欧迪亚(Jacques Audiard)的第一部黑白电影,改编自阿德里安·托明(Adrian Tomine)的连环画《视觉神经》(Optic Nerve)。
影片取了连环画中的三个短片故事《琥珀甜心》(Amber Sweet)、《夏威夷逃亡》(Hawaiian Getaway)和《杀戮与死亡》(Killing and Dying)。其中卡米尔(Camille)这个角色是电影原创角色。
本片参加了2021年第74届戛纳电影节,获得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和酷儿棕榈奖提名。
本片也同时创下了戛纳电影节最长嘘声的纪录——43分钟,一举超越前纪录保持者西恩·潘《最后的模样》(The Last Face ,2016)的12分钟嘘声。
尽管导演雅克·欧迪亚在2015年时凭借《流浪的迪潘》(Dheepan)赢得过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奥林匹亚街区》上映后,人们还是将他戏称为“法国的乌维·鲍尔”(乌维·鲍尔是德国的烂片之王)。
故事发生在巴黎第13区,这里八座最高的楼房以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命名,因此也被称作“奥林匹亚街区”。
这里建于1970年代,设计上采用未来主义,在影片中,这个街区只是一个理想的空白背景板,里面包含现代城市生活理念和简单老式保守主义的碰撞。
导演把三个故事改编成现代风格的爱情选集,用黑白的方式、顺滑的表现,描绘了千禧单身一代的爱与性。
故事的主角分别是三位女性艾米莉(Emilie)、诺拉(Nora)、安柏(Amber),还有一位男性卡米尔(Camille)。卡米尔类似穿针引线的作用,把三位女性对爱对性的态度串起来,表现新生代对掌控自己生活的诉求。
艾米莉是受过良好教育,找了一份呼叫中心的工作,依靠出租自己的公寓增加收入。
她对男性室友保持谨慎态度,但对面前的卡米尔抱有特殊好感。两人很快就纠缠在一起,激情数周后两人还没有明确彼此关系。艾米莉日久生情,以为彼此是男女朋友,而卡米尔则只是把艾米莉当做一夜情。两人不断相互试探,更改相处规则,从而渐渐变得疏远。
诺拉是一名法学院学生,因为扮相酷似色青主播安柏而被人误认,生活被严重扰乱。
诺拉在卡米尔的房地产公司找到一份工作,她强硬地表示工作和个人生活严格划清界限,卡米尔也表示同意。但朝夕相处得久了,两人也很默契地决定深发展。负距离接触后,诺拉却发现,自己在和卡米尔的深层次互动中,丝毫感受不到快乐。
诺拉在直播平台主动找上安柏,想和安柏互动聊天了解彼此。
在不断接触过程中,诺拉发现自己对安柏产生了万千不一样的感觉,安柏也积极回应,进而两人发展到实名好友、线下面基。
诺拉看到真实的安柏后,浑身酥软瘫倒在地,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感觉。
谈爱情之前先试试性爱合不合拍,影片中的男男女女对此都表现出高度开放性。四个年轻人通过排列组合,明确了自己的性取向,找到了适合自己身体的伴侣。
诺拉只是戴上了假发,在昏暗喧闹的夜店就被人误认为是色青主播,这又表现出周围人士坚持的保守主义。
观众无需评价四位年轻人的生活,每个人的身体都属于自己,也都有着自己的生活,只要不危害干扰他人,想怎么生活都是自己的事情。
每个人的生活行为方式都存在差异,也不可能完全赞同别人的生活行为方式,正是这些差异化才让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奥林匹亚街区》很精准地捕捉到了年轻人的矛盾心理和冲动行为,旁观者按照自己的观念肯定有着不同应对方式,片中的四位年轻人给出的是自己的答案。
生活还会继续,故事不会结束。
这些生活在奥林匹亚街区的人都有“孤独”的相同特点,他们在狭小空间挤在一起,难免会产生交集。于是他们会彼此满足,占据相互的情感空间,达到抱团取暖的效果。
姥姥走了、父亲走了,身边没有亲人,这些都是在外漂泊打拼人群的缩影,如果观众不能对他们产生共情,说明身边还有暖心人陪伴,在情感生活上已经胜出许多了。
生活、爱情和性,
千禧一代众生相。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3-3.5星】
1、虽然有亚洲人的面孔,但文化、情感这些完全就是按照美国人来的,这些美籍华人已经完全丢失了来自中国东方的文化内涵了吧?唯一看得出来的是她还会说几句中文。 2、那个房产中介女的戴上假发之后真的就……不戴假发还挺法国人的。 3、诺拉·莉吉尔(房产销售)戴上假发有一种小姐的外貌(像露易丝,一个直播自慰的女人),但是精神上却没那么放荡(草率了,后面也放荡了);而那个美籍华人女孩(餐厅服务员)长着清纯可爱的外表,却对性有更强烈和高频率的要求。 4、这电影可以叫做,乱搞中的爱情。那个法国女和黑人试图高潮,她主动,好像也不行,最后直接与像她的那个女的面基,见面直接倒地,让那个女的吻她。法国女牛逼 5、黑白的色彩,shit的世界,他(她)们互相追逐、放弃,又最后回归,特别的电影
海報好欲啊 然而好像並不是第一眼看到的樣子 anyway 雖然裏面的人好像隨便就脫衣服 隨便就來一炮 但是那根本眼見不為實
法國人真的把人跟人之間的關係細品到明明白白的 誰能拍得過他們❓❗️
演員自然得啊 彷彿就在過他們自己的人生
呃 倆女主比男主優秀 不是男主不行 是戲點都在女生身上
就是怎麼能夠 那麽認真又不拘泥 那麽真實又不拘謹 說的既是人物的人生 又是演員的表演
都忘了上一次眼淚流出來之前鼻子會酸酸的是多久之前了
其中一位女主是中國女生 樣子是五官更圓潤的春夏 表現力不要太好了啊啊啊啊 應該從小在歐洲長大的吧
另一位女主跟色情女主播的關係 鋪展得可不要太好了 唉唉唉 法蘭西民族 人際關係沒誰比你們更溜了🙇🏻♀️🙇🏻♀️🙇🏻♀️🙇🏻♀️
男主也是 雖然“化學習壓力為性動力” 但一丁點兒都沒跟渣沾邊
我現在真的看啥片子都在看人跟人之間的相處模式和關係
在感情中那些躲闪的又执着的,肆意的又自我的,困扰的又释然的,情感碎片拼接起流动的认知,在黑白影像的魔力下凝聚起被抽离的渴望。
这么说似乎有简化和局限老席的嫌疑,但Nora et Amber的戏份真的很像出自她手,也是全片唯一打动我的。
落脚于巴黎13区,却未标识过多种族或移民符号,而是穿行在当代都市青年若即若离的情欲交通中,一窥坠入社交网络里的迷失与笃定,探觅性爱关系起点终点的变化转移。偶烛施明的主题配乐仿佛能敲开每个寂寥内心的房门。Lucie Zhang酷似春夏~
捕捉到了一些当代爱情的样子。被击中了无数个瞬间。开场太棒了。
几乎是刻意地回避掉了所有可以发展的议题,而这两组爱情故事又干瘪得撑不起任何东西,于是只能以无害小品的面目示人。我没去过巴黎十三区,但我至少知道那里肯定不像这部电影里所呈现的一样小资且真空……
属于欧迪亚的玩票之作,亮点是终于在欧美主流电影里看到了一个不附带任何标签,单纯享受性追求爱的华裔女孩角色,但爱情戏拍的糟糕,爱情不是性爱加句我爱你就完事了的。糯米演的好,但依然在被导演消费肉体,太可惜了。
在巴黎最早住的一个街区,日后即便住到别的区,也总是会回Olympiad街区买菜,也因此主人公来来往往的街区显得那么熟悉。它之于其他区的意义,显然在于,它是个多元文化杂糅,各个肤色人种杂居的,中产偏下的街区。在这种条件下,这样的故事确实是有在这个街区里生根发芽的特定与特点,毕竟土壤如此,结出花的故事也就那么日常与寻常。法国电影里永恒的主题,爱与性,性或爱,黑人哥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两位女主的性探索之旅。纠结与放浪,没有什么好与不好,无非都是人生篇章而已。不过,结局倒是浪漫与美好叠加的俗套。在上海的疫情当下,看着电影里自由自在又熟悉的巴黎,焦虑与迷茫被影像渐渐替换成了美好。
# 74 Cannes# 虽然故事发生地就是我住了快六年的街区附近,然而却并没有觉得有共鸣感,描述的人物并不一定是住在奥林匹亚街区而是任何地方都可以
比“流浪的迪潘”好太多了,看到了爱情的流体力学。露西张塑造的这个华人女孩形象应该载入史册~(某个关于人种歧视的短评把我给气笑了,性解放任重道远)
我要很多的爱,如果没有,那就去做很多爱。
轻盈工致的爱情电影。1.角色塑造。四位主角性格各不相同。用事件反映性格,而非用情绪表达性格,真实且立体;2.剔除刻板印象。露西·张所饰演的华人女性角色,我们在她的身上基本看不见西方人固有的偏见与陈旧想象,她洒脱、肆意、善良而直率。对待性的表达更是直言不讳,大胆追求,很现代、很真实也很难得;3.黑白色调。全片黑白色调很有格调,去除颜色的表达,把交织的情感隔着一层薄雾呈现出来,十分贴合影片中对待爱情与友情间模糊暧昧的主题;4.摄影与分屏,镜头流动,跟随镜头,轻轻摇晃,人们擦肩而过,以人为主,带出街区背景,流畅自然。大量分屏,使用得精准正确,甚至可以说是分屏使用的教科书式呈现,更加有效地凸显了影片的清新质感。私以为本片比同届的现代爱情题材影片《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和《六号车厢》都要好。
Lucie Zhang表现很出色啊,她好美!国际电影里这种Chinese girl形象太少见也太珍贵了。故事本身也还蛮喜,摄影也喜。有少量中文部分台词略生硬,不像母语者写出来的感觉。
唯一诟病是中文翻译太烂了
比眼泪之盐好一整个13区
刚开始看得莫名其妙,尤其是糯米出来之前,想说一直喜欢的欧迪亚到底在干嘛?除了啪啪啪就是啪啪啪,毫无剧情可言。真想骂人了,结果后面越来越好,到最后简直神了。欧迪亚也拍出了法国最松弛的影像,一下就让人想到了侯孝贤的咖啡时光,太妙了,还是我欣赏的那个欧迪亚,虽然这次确实完全不太一样的风格。不过,这是一个完全érotisme涩情版的“咖啡时光”。欧迪亚导演,席安玛编剧,糯米主演,以及大概是第一部由中国人(中文流利无比)担任主角的法国电影,也算个王炸组合。顺便,配乐Rone的电子风也很带感。
切勿带着文化和移民的角度看这片,它是日常的、起伏的、普通的。非常轻松顺畅的爱情故事,两段小品串联在一起,熟悉的街区就是爱情的天堂。
超爱这部片!虽然是黑白,但讲的绝对是非常现代的故事,无论是主角身份的多元性模糊性和流动性都是其现代性的核心啊。你不是去看一个亚洲女孩或黑人男孩的故事,而是去看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现代超大城市里年轻普通人的故事,只不过在法国巴黎,他们带着自己和家族的过去都可以在这个街区汇合和相遇。归根结底,三个词就是,human, modern and existentiel。
4.5 欧迪亚放弃了人文关怀和宏大的格局,不再审视街区里的美好与罪恶,或试图唤起人心的悲悯与自强,而是摈弃一切高谈阔论和社会问题,单纯地讲述一个寻找爱情的故事。黑白画面如白描速写,把爱情的纯粹凸显出来,还原在爱情里角力的你我真实的模样。它无关种族,无关性向,无关时代,甚至无关奥林匹亚或十三区。它只关乎爱本身这一母题,以及在爱中不失自我的自己。
华人女主在银幕里的性解放令人眼目一新,黑白画面视觉上非常舒服,如果彩色(的现实十三区)肯定没有那么吸引人…
把握主动权的女性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