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晚,在CCTV1看了一集红旗渠,讲的是吴技术员放下生病的老母回到工地,看到施工现场大发脾气和工人们冲突,,一个劲的说不按他的设计一辈子也引不来水,还说图纸是他精心设计的,不能乱改,就不告诉工人们为什么要这么搞,那顿打,活该
设计很难解释吗?设计渠深1米5,不能深,可能是渠道沿线落差低,一个地方深了会导致整体工程施工量加大……渠道要直不能带弯,同样也是落差低,要取直增加水的冲力,弯多了水的冲力不够可能就到不了林县了(我不是水利工程专业,可能理解有问题),两句话的事,很难讲清吗?知识分子对农民的看不起?
说实在话,我都纳闷导演有没有经历过那个吃不饱饭的年代。县委书记家里桌子上红苹果一直不断。领导干部的孩子吃的起高级糖果。其他缺水的农民一个个皮肤白里透红,红光满面。不看那点黄土和土山,我还真以为是在江南水乡拍的。红旗渠当时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这么一个艰巨的工程调度项目,推进上方方面面的事情100,000字都写不完,工程怎么推进没有太多的描述。为什么老是搞点感情戏出来?没有评分,是因为看的人太少,还是因为某种需要?不准给差评?
作为修建红旗渠老一辈人的后代子孙,不得不说这个剧多雷人
仅仅看了2集果断弃剧
第一点,制作好不用心,当时的年代,穷人家住的大多是窑洞,土坯房,石头修建的房屋也是80年代才有的,非常不贴合实际
第二点,服装,那时候的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穿的衣服连个布丁都没有,除了第一集有个演员的嘴皮很干之外,其他人都与正常人无异
第三点,剧情太狗血,里面有一罐水,正常人会放在床底下,隐蔽出,来突出重要,大妈来回倒腾,鸡飞蛋打
本身没想评论,之前听长辈说起过,说句不好听的,有点浪费这个题材了,跟宁夏脱贫神剧山海情比起来就是云泥之别
央视《红旗渠》:恢弘的历史让人敬畏、却难以重现,主人公未用真实姓名原因探析。央视《红旗渠》目前快完结了,观众在观看的同时都有些疑问:那就是为什么剧中的主人公没有用真实的姓名,比如林捷的原型就是时任林县县委书记、红旗渠工程的总指挥杨贵,那位吴技术员的的原型是当时林县水利局的吴祖太,那位在修渠工地上指挥的孙副县长原型应该为当时林县的副县长马有金等。在剧中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在剧中有他们所做的事情,却没有他们的名字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在1998年播出的电视剧《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同样对主人公使用了化名,没有出现杨贵、马有金等真实人物的姓名。显然,编剧导演这样安排也是有原因、有考虑的,个人认为他们不是不想安排演员使用那些真实的人物名称,而是考虑到这个题材太宏达、现实中那些英雄人物太崇高、太伟大了,如果使用真实姓名,演出的剧情不但那些目前健在的修渠英雄们认为与实际情况相差太多,同时也会影响他们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毕竟,几十集的电视剧虽说不算短,但比起来林县几十万人民奋战10年修建红旗渠的壮举,比起杨贵担任林县县委书记10多年里为林县人民所付出的巨大努力,电视剧所展示毕竟只是沧海一粟、冰山一角。红旗渠修建的艰辛、红旗渠精神的伟大,修建红旗那些英雄人物、普通群众的形象事迹远比剧中演的更丰富、更饱满、更高大。当然电视剧《红旗渠》的情节与实际情况虽有出入,但基本的事实轨迹还是得到了展示、得到了呈现的,不失为一部有满满正能量的大剧。
总体感受是:剧情和史实差距挺大的,当然,电视剧也不可能完全按照史实来拍,总得有艺术加工。但是就算加上这些艺术加工,这部剧给我的感受还不如老照片和纪录片。很多次要的剧情很拖沓,该详细的剧情却没交代清楚,给我感觉是很多剧情被剪了,同时又有为了冲突而刻意制造冲突的感觉。
1.服化道方面很多人已经点出来了,除了第一集的两个悲剧反映林县缺水,以及演员的台词中反复提到林县缺水,后面的人物形象和剧情让人感觉林县不像缺水的样子,那种场景和生活条件哪像60年代初的贫困小县城啊。
2.文献记载,在修红旗渠之前,林县缺水这件事连中央都很重视,但是剧里把地委和省委描写得像完全不知道这回事一样。当然,剧情需要,可以理解。
3.修建红旗渠是人民和自然做抗争,红旗渠一共修了10年,修渠前的准备阶段也就几个月,而且文献中记载修渠前,各级领导的态度也是支持的。但是这部31集的电视剧有十几集都是在表现县委和上面的扯皮和内讧。电视剧的确需要艺术加工,但是我个人觉得这部剧的重点有点偏了。
4.感情戏太多了,也不是说这种电视剧不能有感情戏,但是个人觉得感情戏过多而抢了剧情的重点。
5.文献记载,修红旗渠前,林县也是修了不少小渠的,有修渠基本技术的工人也是不少的。但是电视剧把修渠工人表现得空有干劲但粗俗无知。当然,剧情需要,可以理解。
6.截止16集,剧情给人的错觉是红旗渠挺好修的,除了堵水这段剧情有点危险性外,其他剧情基本上顺风顺水。事实上文献记载,在渠首工程完工之前,因为山体塌方而造成吴祖太烈士在内的十几位修渠英雄相继牺牲。但是电视剧中无非是演员在原地打钉子、搬石头、扯扯皮。前一秒角色刚在土坑中学到怎么找水平线,下一秒演员就坐在整齐的渠畔看到漳河水流出来了。当然,剧情需要,可以理解。而且作为观众,我也不能为了个人观感而非得要求几个角色牺牲。
除了以上几点,其他地方基本达到了预期。剧组通过电视剧来向全国宣传红旗渠精神,我是非常支持的,如果在此基础上能精益求精就更好了。
前几集背景设定在严重缺水的时候,结果演员穿的衣服那叫一个干净啊,脸蛋一个比一个白皙,牙齿一个比一个白,吴技术员的发型永远那么飘逸!喝一口水都那么难,甚至因为一罐水,还有人上吊了,他们洗衣、洗脸和刷牙很容易吗?这个服化道严重不称职,该向《山海情》学习的太多了!
剧情方面,截止到目前看了9集,基本上没什么大毛病,看的引人入胜!
我妈在看,我在客厅的时候也就陪她看了一点👺可没把我恶心死。这种台词是标准普通话,里面夹个“俺”就算农村人的手法居然还出现在21年的电视剧里。演员一个比一个白净,衣服也一件比一件干净。对比一下《山海情》,这剧简直就是来搞笑的了。其中还有一个女角色,我完全不知道她存在的目的是什么,可能是编剧和导演拿来让观众下头的吧。整个人像个蠢货一样,每天围着一个技术员转。人家已经表明了自己对她没有好感了,她还像狗皮膏药一样粘着,纯粹就是一只毫无自尊心的舔狗!后来好像还让她舔上了,我就呵呵呵呵呵了……三观扭曲的编剧和导演请不要来拍主旋律剧了。我们真不缺质量低下的主旋律剧了!
念祖也牺牲了,念祖的妻子、母亲和自己,玉汝于成,悲壮
为突出缺水的严重性,故事讲述不到半小时死了两个人。儿子娶媳妇对方只要求了一罐水,可好不容易接来的水被娘失手打碎了,娘上吊自杀,喜事变丧事。有志青年来到这里想要改善缺水问题,还没开始有所作为,却等来了妻子因长期缺水和饥饿肺部感染而亡。整得挺苦情的,但就是看不到缺水的真实状况,两个村子的村民生存用水都是靠那一滴滴地接来吗?比起刻意设计的苦情戏码,还不如自然地呈现当地村民真实缺水的生活境况,这样更能让人感同身受,我还挺想看他们是如何在缺水的环境下求生,以及后续又是如何开始建渠引水的。但这部剧,没有生命力,没有吸引力。
童昆在山洞里,咋没被弄死???晃悠一起吧。一起弄死吧。
剧情还不错
为了建设美好家园,中华人民是不畏艰辛的,是智慧的,是勇敢的
有个好领导太难了!给老百姓干点实事太难了!!即便是对故事进行了美化,但依旧能感受到当年的艰辛。。
人啊都要旱死了还个个脸色红润白净还化妆,衣服崭新笔挺,看着可出戏。国产剧都是这样,说好听点是不注重细节,难听点就是不够敬业,任何时候都要美美哒。电视而已,是我要求高了吗?
二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可歌可泣的好题材最后拍成了这样的尬剧,太遗憾了
我爸说红旗渠工程是创举,但是这剧的各种细节又不太行
拍得好,非常感人,了不起👍👍👍
不是很好,红旗渠的历史和风貌,不如党课上听得触动。我发现国产电视剧就很不愿意牺牲演员的颜值,一个长年不能好好洗脸的地方,咋看起来好几个女生的脸都像精心擦过粉底的。另外,开头那个因为打翻了一罐水就上吊的,是真事儿,不是为了苦情瞎编的。
☑️红旗渠1960的共产党员面对天灾人祸,讲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突围2021的共产党员面对金权色利的欲望诱惑,讲坚守底线,都不容易☑️看着红旗渠修建的故事,能感受到信念和力量,“林县人不怕难,怕的是没有办法改变”,然后几万人的十年,战天斗地劈山修渠,困难反对是保证每步都正确,牺牲是对内心觉悟的拷问,没有水平仪有旱鸭子,没钱买水泥自己弄,炸药土制拿牛粪,,,一幕幕都是让人钦佩
感情戏比修渠戏比重大很多。于震这个主角有点被架空,曾黎更是完全成了花瓶。
我妈看了五分钟就开始破口大骂:“多嘿余!我们那个年代连什么是糖尿病、低血糖都不知道,有钱寄糖给家里不如搞粮食来!”
吴念祖的离开是让人想不到的!
今天是红旗渠电视剧大结局!
不错的,一部故事情节普通的剧能拍得这么有节奏,有戏剧的紧张。
这么好的题材拍出来细节和故事都很失败,缺水缺到饮用水都要排队一滴滴接水的情况下村姑还是那么唇红齿白滋润无比,田地里竟然还没有裂口,工程建了那么久都没有看到红旗渠实际的壮观景象,加入的感情戏浪费大量的篇幅......
明明上映了也不让评 就冲这一点“俺“就不打高分 本来已经被抗旱引水之主题感动到几乎可以忽略掉电视剧本身的诸多不足甚至不忍低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