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更关心一个生命的生活和思想胜过关心地球。在这个保护赤贫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最大的矛盾不是来源于肚子,而是来源于头脑。当我们在当中生活过,经历过,品味过,那些台词也好,背景命题也好,不再是纸窗外的一个剪影。 他们坐下来大方地承认缺点,心平气和地和你讨论,末了还送你两句恭维话,转过身还是一脸洋洋自得。
“评委会全体成员这次能达成一致,出发点就是这部电影的艺术性。这是一部挑不出瑕疵的电影:所有演员的表演——神奇;影片中体现出的对社会现实的针砭和宽容——神奇;整个剧本以及其中的每一句对白——神奇。这部电影拥有你想在电影中看到的一切。”
——肖恩·潘谈“金棕榈”获奖影片《课》
洛朗·冈泰:虚构比纪实更真实
凭借处女作《人力资源》(又译:《人性挣扎》)一鸣惊人的法国导演洛朗·冈泰,被视作是法国影坛最重要的五位新锐导演导演之一。《人力资源》为冈泰赢得了2001年法国电影恺撒奖的最佳电影处女作奖。同年年底,他的第二部作品《时序年代》上映,还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了表彰当年优秀电影的堂吉诃德奖。2005年的作品《南方失乐园》参赛威尼斯电影节之后,洛朗·冈泰的名字一时间成为话题焦点。
作为一位履历上只有三部电影,并且从未染指三大电影节奖项的年轻导演,凭借个人第四部电影就斩获金棕榈殊荣,冈泰的成功来得有点“太顺利”。甚至,现在在中国,媒体对于他的姓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译法,康代、坎迪特……花样百出。毕竟,相比同样入围竞赛单元的法国导演阿尔诺·德帕拉辛,洛朗·冈泰的名字,无论在资历上还是名气上,都显得分量较轻。然而,德帕拉辛的《圣诞故事》尽管精致、细腻、生动、充满智慧的火花,但打动的却只有以《电影手册》主编让-米歇尔·付东为代表的法国影评人。作为最后一部亮相的电影,洛朗·冈泰的《课》却后发制人,同时俘获了普通观众和影评人的心。
这部影像风格相当“纪实”的电影,拍摄的手法也不传统。“早在筹拍《南方失乐园》之前,我就想拍一部探讨校园与教育问题的电影。”冈泰透露,“如今电视纪录片里学校的场面和对话都很假,要么夸张院校暴力和青少年犯罪,要么粉饰太平,我希望能有所不同,不提有关学校和教育体系的老生常谈,把人们对于传统学校的成见都扔在一边。”影片在拍摄之前花了一年多时间筹备,在真实的学校里建立起工作室,找来一群13到16岁的学生,一起生活、上课,电影人则在与这些孩子的相处中研究他们的行为和反应,准备素材,一点点完善电影的框架。
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多部竞赛片都采用了想纪录片靠拢的叙事手法,选择非职业演员出演,其中包括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沃尔特·萨勒斯和女导演丹尼埃拉·托马斯联手执导的《越线》、土耳其名导锡兰的《三只猴子》、意大利影片《俄摩拉城》等。
谈及影片“纪实风格剧情片”的基调,冈泰说开拍前,他一直在思考,影片到底该用纪录片的手法还是虚构的手法来表现。“后来我觉得,拍纪录片其实很难。我不想冒险,不想‘守株待兔’,等待着什么的事件发生。”冈泰补充道,“其实,虚构有时比纪实更真实。在纪录片里,角色恰恰并不真诚,因为面对镜头时,人们会不自觉地选择他们想说的东西说。反而在虚构角色的‘保护’下,演员的表现才更真实,因为有了‘事不关己’这个借口时,人们最诚实。”
与当今大多数法国电影人只喜欢聚焦法国社会不同,冈泰的影片却常常具有国际性、世界性的视角。“我的电影有一个永恒的主题,那就是表现复杂的世界中个人的处境和感受,探究个体如何看待真实的世界。”作为21年来首位获得“金棕榈”的法国人,冈泰极力为当代法国电影辩护,“其实,法国电影依然多样化。”
弗朗索瓦·贝高多:导演的“使者”
刚满37岁的弗朗索瓦·贝高多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巴黎的中学里当法语老师,业余时间,他经常发表文章,曾是《电影手册》、《世界报》、法国版《花花公子》杂志的影评人和专栏作家,经常在电视评论节目中露脸,同时还在《世界报》上主持一个足球评论专栏。2003年,小说《公平竞争》让他在法国文坛脱颖而出,2006年,他将自己当老师的个人经历写进小说《墙壁之间》,成为畅销书,并因此得到了导演洛朗·冈泰的注意,希望改编成电影,最后干脆请他自己演自己。
从影评人到小说作者到编剧再到演员,贝高多的电影之路显得另类而有趣。贝高多表示,此次在大银幕上露脸,完全是“责任”使然。“我必须接下这个角色。”他说,“洛朗找到我跟我谈剧本改编问题时说,这部电影里的每一个角色都应该由‘真实的人’来演,而我正是这个‘真实的人’。”他在片中扮演的老师弗朗索瓦·马兰一角尽管是虚构的人物,但他遭遇的很多问题都来自贝高多当老师时的个人经历。“这是一个真实的虚构角色。”贝高多说。
在这样一部用虚构表现真实的电影里,贝高多的身份不同于传统的编剧或者主演。“他其实承担了一部分‘导演’的责任。”冈泰说,“或者说,他是导演的‘使者’,是导演派到教室这个社会里的‘大使’。”
在获奖者媒体见面会后,贝高多在接受早报记者的采访时,谈及身为影评人与演员的不同感受时回答:“我不是明星,甚至不是一个演员,我就是这个角色。”
尽管自特吕弗和戈达尔的时代起,《电影手册》的影评人就有从影的“传统”,但贝高多至今尚未拾起“导演”头衔,相反,在把自己的小说搬上大银幕时,却把百分百的信任交给了别人。对此,贝高多解释说:“信任洛朗并不是一件难事,我喜欢他的电影,我们有很多相似的观点。对于我的小说,我并没有‘放手’。这部电影在我们俩的合作中诞生,我们一起思考,一起创作。”
那么,什么时候拍自己的电影?贝高多笑了:“We’ll see.”
====
====
上面这些是今年5月在戛纳刚看完片子时写的,现在对很多情节已经记不得,所以不另写影评了。
只是记得后来在巴黎,看到不少学校准备关门大吉,门口却挂着横幅,呼吁拯救学校。一个横幅印象深刻,“每关掉一个学校,就要新开设一个监狱。——维克多·雨果”
后来,甚至我碰到一些法国的普通老百姓居然都会主动跟我聊这个电影与法国教育制度现状的关系。看来,片中探讨的问题其实刚好是法国社会当下的矛盾焦点,所有人都很关注,原著作者和laurent cantet都看到了这一点,这是一部好电影很重要的素质之一。
这种伪纪录片的模式我也很喜欢,cantet自己那句话很有意思,“虚构比纪实更真实。”当时马上联想到的是王尔德的名言:Give him a mask, and he will tell you the truth.
这部片子看完很闷。色彩绚烂的海报,实际内容确实是无趣的校园生活。学生和老师永远在墙壁之间,单一的空间,每天重复一样的行为,实在不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有趣影片。
不过只要你耐着性子,就会不知不觉看下去。因为你会逐渐找到情感的共鸣,似乎这些事情似曾相识,却又格外陌生。我不自觉地在想,这些生活自己不也经历过吗?那个13、4岁的叛逆青春期和无聊正直爱讲大道理的班主任.....但是明明是同时初中课堂却又感到疏离,毕竟我们所处的环境完全不一样,看着他们矛盾重重的师生关系,我居然觉得很可贵,哎,中法课堂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啊。因为在我们自己的年幼时期,根本不会有同学在课堂上公然和老师唱反调,更没见过上课摔门而去的“坏小子”,他们的师生关系是以平等为前提的,而我们是完全不对等的关系,老师是天,老师说得是最权威的,得到老师的认可就是一切,老师说你朽木不可雕也,学生就真的以为自己是块木头。老师误人子弟我们还说他特牛掰。多可笑。
师生关系是一个值得反复咀嚼的问题,但是怎么嚼也嚼不烂不透。老师和学生之间永远不能真正的相互理解,都觉得是对方是故意和自己对着干,这是个无休止的问题。
老师觉得部分学生孺子不可教也,自己尽心尽力地教书育人,心平气和的交流,为什么他们还会不断地找茬挑事儿?他们真的不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吗?该怎么惩罚他们?他们真的能通过惩罚的过程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吗?奖励需要吗?该怎么奖励呢?奖励和惩罚都是为了让学生们变得更好,但是我们到底通过什么方式来达到这个目的呢?为什么他们总是问学得东西有没有用?难道我们只教学生那些在生活中运用的知识吗?他们的小脑袋瓜里到底在想什么?我是不是已经跟不上他们的脑回路了?
学生觉得老师总是一副冠冕堂皇的样子,他根本不是真正的关心我们,只不过是装作关心的样子罢了。他是成人,他觉得我们说得都属于小儿科,所以就应该听他的话,我们才不是呢,我们也是有想法的人。他既然是老师,那我们就能不断地提问题,看看他是不是也有回答不出的问题!肯定有,我们一定可以把老师问倒!他说这么做,我们便不,我可以自己给自己做主!我们能证明自己有想法有能力!我们都明白你说得大道理,你不用说那么多!老子就是目空一切咋了?碍你事呢么?
以上是我瞎写的师生的内心独白。
哎,其实说到底学生就是缺爱缺关注,老师就是缺方式缺理解。
(补:回想电影中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哪个不是家庭关系有问题的?父母是孩子的启蒙导师,可见家庭和睦的重要性。矜矜业业的老师们你们有没有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方式呢?提高音量和情绪发泄绝不能赢得人心。)
最后,片尾的空镜头下的无人教室耐人寻味。
[看了影评后,发现自己的认识还是浅薄了些,没有点出文化冲突、校园民主等字眼,有在法国生活过的豆友就有深切的感触,傲慢与偏见是法国文化的特点,多民族糅合居住的生活是法国的现状,从而衍生出很多社会问题。]
《我和我的小鬼們》是一部關於學校教育、師生互動的片子,題材非常老套,但情節及演員的選擇與表現手法卻意外地有新意,因而讓人眼睛一亮。
最有趣的是關於空間的選擇。
當教育被當作電影題材,出現的角色不外老師、學生、學生家長、學校其他師長。於是關於空間,必然由教室、校園、學生的家、學生常出沒的場所構成。這樣題材所能有的空間選擇,實在局限到一個不行,許多編劇不得不費盡心力要拉進更多可能,豐富畫面與情節的變化。偏偏《我和我的小鬼們》反向操作,唯有校園之內才是《我和我的小鬼們》想談的,校園之外場景全部不存在。
這部完全局限於校園裡的電影,有九成在室內空間發生,其中又有九成在課堂教室裡進行。由於空間局限於小小的課堂教室中,情節也就順理成章地聚焦在課堂內老師與學生的互動上。因為如此地聚焦,所以關於老師與學生的互動也就有機會談得更深入。而導演、編劇、攝影、演員,也成功地深入演譯師生互動的張力與各種可能性。
在觀影結束後的座談裡,導演特別說明這部片編導方式的特別之處。這部片雖然與法國討論教育的得獎著作《牆與牆之間》有同樣的名字(法文片名直譯即為:牆與牆之間),該書的作者也掛名這部片的編劇及出演老師一角,但《我和我的小鬼們》並不是《牆與牆之間》的電影呈現,而是以即興表演工作坊的方式,由一群沒有演戲經驗的年輕演員出演學生,透過老師與學生一次又一次互動慢慢發展出來,最後經過導演的去蕪存菁這部片才得以完成。
這部電影的情節是由導演、編劇、演員共同發展出來,但我相信是因為《牆與牆之間》這本書的名字,才使得導演選擇讓電影的故事完全發生在學校之內,尤其是教室之內。雖然導演說,它只是想要讓電影的焦點更集中,而且他認為題名中的牆不單指教室的隔間,同時也指老師本身是牆而學生也是牆,師生之間的溝通就是在打破牆與牆,又同時暗示教室裡和學校裡的事,只有學生和老師知道,牆外的人是無法知曉的,家長只有被邀請時才能進到裡頭來,學生和老師也必須願意談論,牆內的事才能被外界知道種種,對「牆」這個字更擴大的解釋與更多重的暗示。
在這部片裡,由於學生的背景很多元,而老師是一位法文老師而不是數學或其他科學的老師,於是,老師在課堂上除了教法文,更要面對背景差異的問題:不同種族、宗教,小至常用名字的選擇,大到對於道德範圍的界定,甚至是平時生活對話中的常用法文的用字語句,都是不一樣的。大量討論文化差異,這也是這部教育片和其他校園片不同的地方。
許多人相信二十一世紀是全球化、地球村的世紀,大城巿成為各種不同人種、國籍、族裔之人聚集的地方,而每個人要面對的挑戰,不只是來自國內、類似種族,或是某個區域文化圈而已,將來的挑戰是來自全世界。以這樣的觀點,如何和不同族裔、背景的人相處,是現在教育必須有的內容,而《我和我的小鬼們》在這部分顯然是豐富的,這也是這部片不同於其他校園片,似乎更遠視、具有前瞻性格。
附帶一提:許多校園故事是跟著學生走,但這個故事是跟著老師走的。這也是為什麼臺灣翻譯為《我和我的小鬼們》的原因,提示這部片的主軸是以老師的視角進行。
然而關於這一點,我卻覺得是造成這部片有所缺憾的地方。
片中,我們看到學生之間各成小團體,小團體隨時間經過消長,及小團體互動時的結盟與衝突,孩子們只有在老師真的做了不適當的事的時候,才終於以學生對抗老師的方式團結一致。我們也看到各式各樣的父母,有些父母對孩子暴力相向、任意支配,有些父母是非法移民,有些父母只在乎小孩的功課。但片中只有一種老師--好老師。片中的老師或許會因為學生太不乖而情緒化,但他們大部分都是理智而溫和的,尤其在討論正事的時候是就事論事的,他們總是為學生著想,而且老師與老師之間的相處也是一團和氣。這樣的設定,不只讓老師相較於學生、家長顯得單一、呆板、突兀,同時也不合情理。現實中,的確有些老師完全不在乎學生的權益,也有些老師會做非法的事。老師之間也是有小團體的。老師之間也有許多權利衝突與明爭暗鬥。但這些在這部片裡都是不存在的。
會發生這樣的狀況,我個人覺得,和這部片以老師的視角進行有些關聯。它尤其和演出老師的演員是《牆與牆之間》的作者,掛名該片編劇,戲外同時也是一名中學老師有高度的相關性。掛名編劇,理當就劇情的合理性進行把關,但他本身是一名中學教師,所以他看得見學生有問題,看得見家長有問題,卻看不見老師有問題,或企圖以忽略的方式拒絕面對老師方面的問題,再以應該聚焦於師生溝通互動不該強調老師的衝突為理由自我安慰,讓這部片的老師顯得太過理想化。
雖然這部片裡的大部分的老師都又假又平,但片中師生互動的呈現絕對是讓人驚豔的。
原文節錄自:
http://sacrificial-lamb.blogspot.com/2008/11/081129.html
这样的教育显然是有问题的……
8.9;流畅叙事典范
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獲得之作,但前一年《4 luni, 3 saptamâni si 2 zile》剛剛拿過大獎,兩相比較,本片就顯得平庸了。節奏上可以收得再緊湊些,出場人物描繪詳略也需斟酌,但前半段的瑣碎和聒噪為後半段劇情觸發起到了很好的鋪墊。對於文化衝突的處理,略顯淺白。
真该让中国所谓的狗p教育学家也来看看,即使崇洋媚外,宣扬倾听孩子,崇尚个性自由,文化冲突和教师之道的把握分寸如何也会毁了洋课堂,更何况在教改到一片混乱的国度和体制内,完全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我很喜欢,这在我的意料之外。
【B】剧作丰满的生活观察+纪录片式拍摄,真实感非常强,视角的间离去除了所有主观态度,不引导观众偏向教师或学生的任意一方。在“表达主题”这一项上,做得无可挑剔。
有趣的电影,但并不深刻。
看不下去
19-2-2009 2:50pm bc
在对教育的概念进行摸索式前进的同时,也应该同等关注学生与老师的权位落差,从此种基本的理念输入着手重塑一种「等级制度」;但也正如片中所言「老师不能取代父母」,不能过分地期待同时作为目击者与裁判员的人毫无保留地贴合公正,只是希望在尖锐问题前尽可能的客观。
似乎有点documentary 非常适合听力练习
技术没得说,很真实。可另外一方面又跟法国2台的纪录片差远了。另个,这种学校的老师还真不一定有这样的,尤其Wei的母亲出遣返的事,感觉很假。完了之后,说不上来什么感觉,还是有点高姿态的电影,导演没有方向,即使连疑惑都不敢表达出来。但还是值得一看
4-
有几个中国老师能吃得消?
老师,我什么都没学到啊!
记录片的剧情片
不赖
伪纪录片的形式 以老师的角度进入课堂展现老师与学生的各种矛盾 在两个小时还原之后 镜头最后只剩下空荡荡的课室 大家都走了 这里曾经的争论都褪去了 我想到影片最后那个学生说的话: 可是我不懂,我不懂我们在做什么,每一件事 。其实何止课堂如此,生活的感觉大抵也是这样,我们到底在做着些什么呢?
手持摄影机,很多特写和近景,像拉斯·冯·特里尔的风格。又是一个把封闭空间里的故事拍得多姿多彩的电影。教育真是一件复杂的事情,难怪有本书的书名叫“写给胆敢教书的人”。
看了一段之后才知道看过这部电影,第二回看完,不得不说人家的教育等总体情况比咱们进步很多,虽不能说一种教育好还是不好,但是确实有着一个合适不合适的问题,咱们国家现在的教育制度就是不合适的,这片子给了一个视角认识法国高中课堂粗略是个啥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