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丽节好棒!原来印度的外包文化远远早于中国,不过确实现在很多国内的业务也会外包给印度。只能说,种花家发展得太快了~ ——2019-10-28
文化碰撞
影片前半段差不多就是体现的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笑果。
比如,在印度,搭乘火车是要用跳的。比如,下火车后,你以为你坐的是计程车,实际上可能是黄包车。比如,在印度吃饭是要用右手的,因为他们认为左手是脏的,原因嘛,还是自己去看吧,哈哈。比如,在印度发言是举一根手指。比如,在印度没有麦当劳,只有麦当佬。
影片后期则是介绍印度的文化。比如信奉破灭女神,他们相信破坏了才会有新的轮回。比如他们相信一双眼睛看不到的东西,第三只眼是可以看到的。比如很多婚嫁的人在结婚当天才会见到彼此。
一旦放下身段,感觉会好点
陶德在麦当劳听进去了比自己更早来到印度也比自己更早融入印度的外国人的劝告。转变是从荷丽节开始的。他不再将自己视为不同于印度的美国人,而是用心去感受印度。
于是他发现,原来偷他手机的小男孩是为了给他贴上代表当地文化的贴纸。原来普洛在自己脸色不好的时候准备了有助于肠胃消化的食物。原来生活不止是工作,家人也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经商管理
当陶德感受印度文化的同时,他也逐渐融入了新的团队。其一,他擅于听下属的建议,从而使得下属们在一个愉快的氛围中工作,效率从而也得到了提升。其二,他擅于管理团队,使用奖励机制,提高了下属们工作的激情;并且时常夸赞下属,提高下属们的信心「Asha can do anything」。其三,他擅于发现人才,看出了亚莎的管理才能;并且通过一次街头做客记住了邻居的电工技能,并成功在后面领导莅临的时候将客服平均时间降回 6min 内。
闲聊
果然歌舞才是印度影片的灵魂。
这部电影,车速有点跟不上。
所以,影片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意思呢?亚莎要来美国了吗?
一连看了两部和印度有关的电影,但两部都不是印度国产的,能够从其他国家的电影中认识到另一个国家,是后者的魅力。 虽然这部《世界是平的》算不上是令人惊喜的作品,但透过全球化的企业外包现象聚焦到崛起中的南亚印度,不免有点与时俱进的味道。能够以在美国雇佣1个人的报酬雇佣8个人,在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能够轻易实现,利润至上的美国企业家纷纷都把业务外包到这里,陶德所管辖的call center就是其中的一项外包项目。 为了让call center尽快适应美国的工作状态,公司还外派陶德到印度培训员工,估计这是任何美国人都不情愿的事情:在印度机场外面都是抢生意的出租车,上火车是要追着跳上去的,随地大小便……到处都是素质低劣的人,这让陶德非常反感。 更让陶德难以理解的是观念文化习俗上的碰撞:陌生人见面就直接问人家的私隐;拿食物要用右手,因为左手是去厕所用的,因此这里的厕所居然没有卫生纸;年纪大了还没结婚居然被误以为是同性恋;和家人分开居住看成是大逆不道;在这里有汉堡包,但绝对没有牛肉……这都让陶德这个美国白领常常尴尬为难。 和很多美国电影中的情节类似——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蔑视与嘲笑,美国观念对其他国家的排斥与侵蚀。但在印度却遭到了有力的反驳,美国人的自大和排外被印度人认为是对他们国家、信仰、文化和生活的不尊重,在印度实现了一种对种族、对观念、对文化平等的积极争取。 后来在充满色彩和欢庆的荷丽节上,这个美国人逐渐脱下了格格不入的西装外套,开始融入到印度的传统与信仰,这是个轻松尽情的开始。 有人可能会觉得电影对印度是贬义的、是偏心的,有中伤印度的嫌疑,我也无从评价,毕竟我没去过印度;但我觉得倘若能够抛开这种自卑心态或者贫国心态或者仇富心态,那么就能更从容坦然地以现实击倒现实。 因为在我看来,即便美国与印度有着太多的发达与发展、太多的自由与束缚、太多的现代与传统、太多的新潮与俗气的摩擦冲突了;但却同样能够保持着属于自己的信仰及对自己的认同,这是世界不同大国崛起的共同秘诀。 电影名字叫《世界是平的》,意味着各国各民族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猛进,彼此之间的疆域、围墙都被推平,交往变得快速、便捷、有效,全球化逐渐演变成一种习惯,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被认同也被改变,坚持与懦弱、融合与排斥、创造与毁灭都成为这场演变中的主题,是好是坏,见仁见智。 中国,你准备好了吗?
这本书早就因为媒体的力量而有所耳闻,终于有机会一睹电影版,不禁被主角的入乡随俗而感慨,片中的很多场面都与我们所经过的非常类似,所有在外企工作过的人可能看到结尾的时候都会咒骂编导,中国居然排在印度之后,成为更加廉价的世界劳动力,真TMD过分,能隐在印度阿三领导的公司里面做事的人恐怕不多。电影与经济学丝毫没有关系了,只余下场景组合以及职场主管的管理能力体现了。
剧情很不错 男主角还挺帅气的说`` 四星半 不过女主角实在是符合不了审美··
歪嘴胖女印度人。吐啊吐啊。
放下身段,尝试融入。很能体会打的去孟买吃M记的心情,还有即便回国也会找寻昔日食物饮品的尝试。呐,还真是想去印度呐。去小城市神马的最惬意了。
too naive too simple
前半段的写实很棒,文化冲突确实很有看点。后半段搞好莱坞狗血了反而就平直了。最后的水淹的高潮蛮好地。“你要买美国货吗?有的。只不过要贵212块”那意思是,除了电影和文化,别的东西中国都能造。
虽然情节有点俗套 但有不同地域文化做为故事背景 显得还算自然 只是这类轻喜剧没有什么高潮或戏剧性结尾 让人有点不过瘾 不知道同名美剧会不会产生一些让人笑中带泪的情节~
小故事,感动却不小,幽默更加不小。。。美国人在印度。。呃。。
an interesting small-budget film sample. & very helpful for any guy who faces the culture conflict though a special entertaining form.
come on,touch and feel india
我知道拥有名声大噪的同名经济学巨著,所以我怀着似乎不那么看好的心态来看的,因为那本巨著对我来说太枯燥,但是,看着看着,给了我全新的体验,导演的平易视角和演员的到位演义,让我感到经济学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非常值得一看!
http://kankan.xunlei.com/vod/movie/46/46258.shtml
男主角很帅,女主角实在实在太丑了!!!!!!!!!!!!!!!!!!!!!!!!!!!!!!!!!!!!!!!!!!!!!!!!!!!!!!!!!!!!!!!!!!!!!!!!!!!!!!!!!!!!
India=I'll never do it again
除了女主角长得像忍者神龟,这是部不错的爱情轻喜剧,当然不止爱情而已,否则就太无聊了。“外包给中国了”“一份工资可以请二十个人”
你們有沒有注意到一開始的彩蛋? 在機場等人的牌子上寫的名字都是電影director和producer的!!!! 當然最後對於上海人來說也是彩蛋- "u r going to shanghai! China is the new INDIA!!!!"
O,M,lady gaga...!!!!!!! can't believe it!!!!! China gotta to be the next India!!!!! are you fucking kidding me!? no way!! definitely!!!
专业英语课的时候让我们看,一个美国人来到印度做监工,从开始一切都很不一样很奇怪,到熟悉并理解了他们的文化,还爱上了一个聪明的印度女人~当然,这个女的我怎么看怎么像芝麻街里的某个生物...其实虽然电影是有些夸张,但是一旦对某个地方有了感情之后,也就没有了所谓文化差异和地域的区别。
因为时长的关系,文化冲突的笑点没有电视剧来的多,里面人物也没电视剧那样鲜明。电视剧版的人物都挺好看的。这里的结局算是圆满。
女主确实丑。什么叫“中国是下一个印度”
除了女主不太好看以外……其他还算靠谱了。令我想起另外一部美国人在中国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