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意淫强身,一顿壮阳草搭配哲学和爱情的火锅
Coppola的Youth Without Youth早就想一堵其芳容了,有幸今日终于得见。以前一直揣测是关于人生或者爱情的电影,可是我万万没有料到,那个<教父>的导演,那个镜头冷峻的Coppola,居然也这么喜欢玩儿。也许是年纪大了,总有些"要玩就玩次狠的吧"这样的念头。
说实话,整个剧本是很有意思的,完全可以做到"上及终极宇宙,下及爱情猎奇"。Coppola一边想干点符合年龄和身份的事儿--弄哲学;一边又想做点儿符合商业需要的包装--玩感情。可能是要妥协的东西多了或者想法多了,最终的成果就象几何作业似的--一个圆,分两半。
咳~~,和上面说的一样,整部电影分成2大部分。
多米尼克,一个有理想有责任感的男人,由于一直致力于人类语言的研究而错失了自己的爱情,终生后悔不已。直到70岁的时候终于不堪忍受,想自杀了结。谁知造物弄人,还没自杀呢,就被雷给劈了(囧),由此展开了多米尼克的神奇之旅。
话说这雷一劈呀,他不仅没有生命危险,还因此进化成了比现阶段人类更高级的人(姑且就这么说吧),不仅返老还童深得众女士青睐,智能也进化了,甚至拥有了手一挥即知书中事,心一动就能夺手枪的疑似超能力的超能力。
故事就发生在二战时期,德国疯狂科学家、美国特工(马特达蒙有份客串)、性感女间谍都纷纷想要控制这个20世纪新人类的活标本。
怎么样,挺来劲吧?这部分简直就是男人对权利、对能力的意淫产物,到是具有充分的商业价值,你要商业就商业吧,没准最后还能搞成20世纪的X-MAN,那我们这些俗人也能高潮一把啊,可是故事就在这里分离了。
接着发生的情节,Coppola就完全放开了,撒了欢的玩。从佛教到转世轮回,从哲学到周庄梦蝶;从梵语、埃及语、巴比伦语追溯到苏美尔语;从纳伽巴德之女到二元性中观派哲学;从月称祖师到湿婆神。将古典哲学、佛教、古代语言等等猎奇元素通通摸了一遍,让你不知道该鼓掌还是抓脑袋。
但是Coppola关于爱情的那根弦一直没有断掉,按照剧中的解释,多米尼克和爱情永远是二元对立的。他越追求终极知识,爱情就越来越远;他越往前进化,爱情就越往后衰老,女主角就是这么一个象征符号。
总之,你完全可以把这片子当成两部电影来看,上半部拥有一切商业片要素;下半部,可以当做哲学和佛教的杂烩,都是点到即止(甚至点还没点到也止了)。刚想动脑子思考,他就不玩了,你说折腾人不?
草草看完一遍,第一印象就是如此,如同吃了一次怪味火锅,材料丰富,色彩缤纷,但是不咸不辣。唯一的好处就是,以青春之名,行意淫之实。
用多米尼克的话来说,就是:“如果我把真实经验与春梦混淆了,那我的人生可比我想像得要有趣。”
2 ) 人生如梦
这是部让人不能不看第二遍的电影。
年近70岁的多米尼克回首自己一事无成的一生:无法完成唯一的著作,没有伴侣,孤独终老。抱着对人生的深切遗憾,行将朽木的他决定在复活节这天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自杀。而老天似乎跟他开了个玩笑,一道闪电有如神谕般赐给他崭新的生命,给他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多米尼克脱胎换骨为40岁左右健康的身体,生命的时钟在他身上拨回并停止了,多米尼克有了足够的时间去完成他未完的事业,去了却他未了的遗憾。如果仅仅是这样,就太简单了,他还得到了更多的东西,他大脑的活动能力得到大大加强,在梦中多米尼克也能高速学习吸收知识,前面一生所研究的各国语言在梦中被逐一被掌握,他的自我意识愈发强大,在理性和感性两个方面都向着更加深入的纵深发展,在向两个方向越走越远时,多米尼克的意识分裂成了两个独立的人格,理性人格显得严谨冷酷,他能够准确把握现状,精确分析数据通古晓今甚至预测未来;感性人格能敏锐的感知周遭和表达丰富的感情,而且在个人能力凌驾人类之上时任坚持作一个普通的学者,继续研究“起源”这一庞大课题,它所涉及的语言起源、人类意识的产生,甚至时间本身的问题都是多米尼克倾尽一生要追寻的奥义。正如劳拉所说,多米尼克对意识的探索让他的精神如同抽离现实社会,其他人很难了解他和进入他的世界。理性多米尼克如同感性多米尼克的守护天使,时刻围绕他提醒他,以精神或实体的形式与这个身陷现实世界的感性多米尼克交流。
早在医院的时候,多米尼克就显示出了他梦的预见性和真实性,出院时他说昨天在梦中见过来接他的车,而这成为了现实;在被像实验动物一样作了全身检查后,多米尼克说如果他将春梦和现实混淆了,那他的生活一定比他想象中精彩,他自己也分不清那场梦是否真实发生过。所以,理性的多米尼克应该是感性多米尼克的梦中人,是一个多出来的新的自我,而这个多米尼克也具有真实性,如所谓的四维逻辑理论,四种可能性:不变是真理、变化是真理、不变和变化都是真理、不变和变化都不是真理。娇艳的玫瑰,一朵给现实中的感性多米尼克,一朵给梦中的理性多米尼克。
凭借超强的意志力,多米尼克有了超人的阅读能力和记忆力,了解了人类难以获得的知识,拥有他都不能理解的力量;他能够隔空窥探他人的思想意识,如他为维朗尼卡解梦;控制他人意志,如让德国医生饮枪自尽;改变现实事物,如凭空出现的玫瑰;还有长生不老的躯体。总之,多米尼克成为一个将人类一切可能的能力都放到最大的特殊的人——人类的精邃。他纵向探索人类意识的根源和去向,并以其超人的智慧预测了未来的核战,人类悲剧性的末日,他以自创的语言直接给2010年留言,希望通过自己提供的资料解除人类的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延长人类的历史,也许那就像击中多米尼克的那道闪电一样给人类一次重生的机会。而从理性多米尼克的角度看,人类必将经历一次毁灭才能完成向更高级的生命形式的进化,即电子脉冲导致具有无限潜能的新人类诞生,当然,进化的代价就是人类和人类知识的毁灭,没有永生不灭的种族,人类的路终会走到尽头,回归于零。怀着对人类的无限眷恋,多米尼克不惜抛弃自己的理性意识部分,将镜子打碎。
理性多米尼克这一论调是宗教哲学关于宿命、关于因果循环的观点,其实细看影片,就会发现其中暗藏机关,片中多次提到注定和梦,宿命的陷阱环环相扣、贯穿始终:多米尼克即使在超能力的帮助下也没能完成自己毕生的著作,哪怕只差最后一章,亦是没能窥见秘密的谜底;他注定会失去维朗尼卡,要么离开要么看着维死去,就像失去劳拉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否因为透过维知晓了人类不可能知道的信息就必须以生命为代价偿还,完成因果循环?感情与知识真的就是一个单选题,得此必失彼吗?不得而知。多米尼克也没有活到100岁,还差一个多月就满100岁,又是一个不圆满。在多出来的几十年生命中走了很远很远,了解了深不可测的知识,做了常人办不到的事,但是,他始终没能知晓他想知道的人类语言起源的秘密,没人陪伴孤独一生,走再远都如转回原点,在老天给予他选择的能力后,依然没有改变这结局,选与不选没有绝对的区别,偶然与必然互为因果,未完成的还是未完成,遗憾的更为遗憾。
多米尼克曾在自杀前夜走到选择咖啡馆,经过30年,在外面兜了一大圈的他疲惫地回到选择咖啡馆,这里似乎也暗示回到原点的多米尼克走完了他人生最后的一步,上天赐给他的这一步有如蓝柯一梦,精彩绝伦,但这一步仍然是迈向终点的一步,不能改变结局。他说这好像庄周梦蝶,梦会醒,在他年轻的梦中没有他的老朋友,如老友所说:当多米尼克有了意识,当他醒来时,他会径直走到选择咖啡馆,也许这是他潜意识中选择的归属地。在咖啡馆见到老友意味着他将在那个和他们同时代的老朽的多米尼克的意识中醒来,于是年轻的梦中的事都被这个近百岁的老人忘记,只是冥冥中知道还有那么多困扰着他的问题,最后仍充满遗憾地倒在雪地上。而另一种可能性是:年轻的多米尼克在他选择的咖啡馆这个归属地作了一个老朽死去的梦,在梦中回到原点,他见到了38年的老友,老友们都不知后来发生的事,而他自己的梦具有真实性,瞬间梦中老朽的他成为现实,忘记了年轻时的知识与记忆,脑筋迟钝,牙齿也掉光,咖啡馆服务生的话也证实了当时并没出现他的老友,老迈而无超强精神力的他无力再从衰老的梦中醒来,不甘地死在雪地中。第三朵玫瑰,献给做梦的或是被梦到的老多米尼克。人生如梦唯有道。
维朗尼卡的经历则是另一首插曲,很像东方宗教所说的灵魂转换、灵魂附体。14世纪的印度中观教教徒洛佩尼出现在维朗尼卡身上,也许同样经历暴雨闪电和都困在一个洞口极其相似的山洞为洛的出现提供了条件,远在不同时空的洛在维的身体中醒来,而维的精神则暂时处于休眠状态,对洛支配身体时所发生的事毫不之情。以佛教轮回的观点看,也有可能洛是维的前世,所以她们在精神上产生了联系。东方学家朱塞佩也提到发生在维朗尼卡身上的事有如梦一场,维梦见自己是洛佩尼,而这个洛佩尼是曾经真实存在的,她生活的时间、空间乃至她本人都是有据可考的,这是一个回朔历史的梦;又或许是洛佩尼困在山洞里的时候梦见自己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见到多米尼克和很多说其他语言的人,当她被这些人带回到印度的山洞时猛然醒悟,醒来的洛必定猜到自己将被永远埋在这个洞中化为枯骨,这是一个预见的梦。此后,维朗尼卡的身体打开大门,各种古老的灵魂(暂且称死去的人的意识为灵魂)在维的身体中进进出出,来到维朗尼卡身体里的灵魂似乎都停留在自己生前的某个记忆阶段,不知道自己已死,这就更符合梦的说法。各种意识在维朗尼卡体内造成维的大脑超负荷运转,严重虚耗,不同年龄意识主体的转换令维的大脑不能正确判断自己的年龄,维加速老去。这是多米尼克不愿让她付出的代价,于是用放弃著作离开维朗尼卡来换回维的青春。几年后,也许是十年后,多米尼克与维朗尼卡在火车站的相遇给我们留下无数疑问和悬念。首先,那是维朗尼卡吗?她与多米尼克迎面相遇却没有相认,而且她说法语;如果她是维朗尼卡,那个十岁左右的男孩会是多米尼克的孩子吗?没有答案。
多米尼克的意识真的消失了吗?这是我们很愿意去猜的一个问题,他会不会又开始了另一个梦,或者在另一个时空从梦中醒来?科波拉带大家作了个连环梦。
3 ) 科波拉的十年一剑
在欣赏这部作品之前,我为了清理硬盘差点把它删掉。后来我却花费了三个宝贵的午夜把它反复看了三遍,最终决定为它写点什么。然而真正动笔的时候,回想已经被我牢记在心的每一个镜头,再一次陷入科波拉所引导的意识流,那感觉简直可以用呆若木鸡来形容,竟然无从下手。因而这篇文字也注定意识散乱,没看过本片的朋友们还是不要浪费时间读下去了,强烈推荐你们先去把它看完。没办法,只有科波拉才敢也才会把那么多玄奥的意识形态约束在两个小时近乎梦呓般的镜头语言里,然后让你越看却越没有睡意。
“你必须准备好沐浴在你自身的烈焰之中:你怎么可能重生呢,如果你不先化为灰烬? ” ——尼采
这是一个关于生命与轮回的故事。
科波拉的胃口真的不小,他除了希望表达个体生命的轮转不休之外,似乎还想把整个人类的起源与归宿也涵盖进去。作为本片若干个平行的大主题之一,科波拉却在这个概念上点到为止。多米尼克毕生通过上古语言追溯人类的起源(最终差一点点成功),另一方面却因为自己的先知先觉而看到了人类的结局。一个洞悉了人类始终的天才,最终无法正视自己的生命。“其实我已经八十八岁了。”他不止一次对维罗妮卡,也对自己说道,而维罗妮卡的身体却在无数灵魂的来来去去中透支着,帮助远古的生灵们回光返照。生命呈现出两个极端,天才却从中看到了圆。多米尼克的返老还童是对自身轮回的回溯,而看高一层,电影所反映的全人类史前,当今与下一代物种的更替亦有“春风吹又生”的意思。不过这个意思很隐晦,科波拉似乎也不敢深究。
最后分裂体在镜子中说的话耐人寻味:“……毁灭才是意义,这是人类应该付出的代价……这就是为什么你写不完你的书,为什么你总是一个失败者。”没错,多米尼克注定无法完成,他的事业爱情生命,因为他先于别人看清了轮回,于是在圆里他看不到终点,看不到起点,他不知道自己将何去何从。“我将孤零零地离开这个世界。”这是多米尼克在片头的独白。最终他孤零零地倒在清晨的雪地里,瞳孔依然不散,手里幻化出代表着生命的第三朵玫瑰,栩栩如生地逝去。他真的解脱了吗?
“如果我把春梦与现实经历混淆的话,那么我的生活将比我想象中的要有趣得多。” ——多米尼克
这是一个关于梦境与现实的故事。
这部电影可看作是一次两个小时的超长梦呓。高清摄像机摄下的画面配上曝光不足的琥珀色调反造出模糊感,不时倾斜或干脆完全颠倒的镜头模拟出瞳孔的第一人称印象,包括纳粹在内的所有人梦呓般的对白。它与Dreamworks的梦幻不同,它能够直接掘出你脑海中对最真实的梦的最原始的印象,美梦噩梦抑或春梦。如果你是个做梦爱好者,或许你还会跟着电影莫名其妙地叨叨几句。
多米尼克在梦境与现实中来来回回,自得其乐。他在睡梦中学会了无数种语言,他相信自己与危险的女纳粹欢好不过是一场春梦。这种混淆最终差点给他带来杀身之祸,不过对他来说,把杀身之祸变成一场梦也不是难事。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末了,多米尼克回到1938年12月20日的精选咖啡馆,见到了昔日大学里的老友们。“我知道我是在梦里,只要我想,我现在就能醒来。”“如果不是梦,那么你们知道广岛原子弹吗?你们知道人类登月吗?”他把他的老友们吓坏了。而另一边,1969年12月20日的旅馆却打电话去咖啡馆寻找多米尼克。是时空交错?还是彻头彻尾的一场春梦?是1938年的春梦?还是1969年的春梦?庄子认为逼真的梦境与现实是难以区分的。那么好吧,连庄子和多米尼克,甚至连科波拉自己都不知道答案,我还是别深究了。
一个镜头过后,多米尼克一瞬息完成了三十年的衰老,记不清一分钟前讲过的那个“关于蝴蝶的故事”。他真的醒过来了,然后带着对生命的疑惑,消逝在不知哪一年12月21日的清晨。这不是悬念,这是一个无法勘破的谜。
天才感到寂寞,于是他们分裂出自己。
这是一个关于自我与分裂的故事。
多米尼克的第一次人格分裂伴随着牙齿的新生而产生。这个分裂出的人格不是对立面那么简单,貌似比多米尼克自己有着更为超自然的预知和洞悉能力,他总能告诉多米尼克事情的真相,下一步该做什么。我认为玫瑰那段是全片最为意识的部分,分裂体为多米尼克变出了两朵玫瑰,但蒙太奇过后,分裂体消失而医生出现,两朵玫瑰却真真切切地横在多米尼克的膝头。从意识到现实的瞬间回归,是耶非耶?我的思维被打上了结。医院里的晚上,他们在病床上交谈的那场,分裂体的位置飘忽不定,似乎暗喻着多米尼克本身也无法掌控分裂的动向。他永远与多米尼克穿着同样的衣服,他无所无时不在,即使连多米尼克在纳粹的枪下生命受到威胁时也不忘要在角落里近乎幽默地来一句“You really have no choice”。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多米尼克没有分裂出三个,算是照顾了我们的智商。出于正常人的思维,我一直认为精神或人格再怎么分裂也不能逃出我们的脑颅,然而伴随着维罗妮卡偶然的一回头,惊悚的效果产生了——多米尼克也开始怀疑这个分裂体在客观上是否真的存在。最终多米尼克终于决绝地将其扼杀于镜中,看着另一个自己随着玻璃一地破碎,野兽般的咆哮沉入地狱,而自己的生命也在第二天结束,手里绽放出第三朵玫瑰。
人格和精神真的能够分裂至产生实体的程度吗?不用科波拉解释我们也知道这不过是天方夜谭,但是对于真正的分裂者,他们或许能比我们理解出更多的东西。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是一个关于爱情与事业的故事。
即使是在这样一部类似卡夫卡风格的电影里面,对爱情与事业的追逐依然是一条非常明显的主线。天才内心深处最重要的事物,被片初弥留之际的幻觉展露无遗。“我将爱你,至死不渝。”可怜多米尼克活了两辈子,却没有几年真正地享受爱情,而疯狂追逐了两生两世的事业,不能说一事无成,却也得不到一个善终。天纵奇才,却在爱情与事业上双双落败。
一抹倩影,两个芳名。维罗尼卡第一次还魂后,多米尼克抱着她念叨着劳拉的名字。劳拉又或维罗尼卡,在多米尼克心中恐怕不过是前后延续着的同一人吧。劳拉的爱情敌不过多米尼克对事业的热爱,而失去了伊人,多米尼克也落得像具行尸走肉一样做着不知何时是头的研究。初见维罗尼卡,多米尼克毫不犹豫地用了真名。也不知有没有恍如隔世的感觉,若轻轻来上一句“噢,你也在这里吗?”,倒是合情合景。
可惜多米尼克命中注定不能兼得两者。维罗尼卡的通灵带来了连多米尼克都不会的远古语言,却几乎透支光了生命。眼看事业的大圆满与爱人的生命只能选一,多米尼克最终还是选择了爱情。然而造化弄人,选择爱情的方式却是离开。“我不愿你失去年轻和貌美,你可以像以前一样。”不知那是怎样一种剧痛,但多米尼克至少还是将那一抹倩影永远留在了心中。看到这里,才知道原来得与失也能变得如此纠结。
让我费解的是多米尼克的表情——与劳拉分手以及初见维罗尼卡的那两段,多米尼克的反应似乎比面对纳粹的时候还要镇静。我不怀疑蒂姆·罗斯的表演,难道按照科波拉的观念,即使到了人生中最紧要的直击灵魂的关头,天才也能在表意识上维持一份淡定从容?虽然整部电影的情感深藏不露,但导演大可不必这么吝惜高手的演技。
信者有,不信者无。
这是一个关于科学与超自然的故事。
返老还童、意念力、通灵,人类的三个大谜团,在这里汇集了。说它们是用来反映更深层主题的表现手法也好,是特别展示出来的哲学意义也罢,总之凡是能够让人大吃一惊的东西,科波拉一个都不想放过。然而这些东西由科学家来解释都未必可信,艺术家们表达了自己的思考,顺便娱乐完大众也就罢了,不必当真。
只是这些元素使情节愈发地扑朔迷离,电影本身也更难定位。大部分与超自然有关的情节都在夜幕下发生,平添了悬疑与惊悚的意味,尤其是暗夜中多米尼克用意念力摆平鲁道夫那段,颇有希区柯克的味道。而维罗尼卡在遭遇雷击后通灵通得一发不可收拾,匪夷所思处连多米尼克都惧怕了。于是我们在目睹维罗尼卡从依人小鸟变成远古凶灵之时,只会瞪大了眼睛“啊,啊”不止,哪里还能够思考维罗尼卡的一切遭遇不过是被导演用来平添多米尼克的孽缘罢了。若不是有助于多米尼克的研究和故事的可看性,科波拉犯得着牺牲这么一位美女天天和灵魂们纠缠不休么?
结
“唯有道。”这是多米尼克在练汉字时写下的,科波拉给了一个大特写。这确实是一部很东方的电影,除了道学之外,还小玩了一把佛家哲学。道和佛的概念之大不必多言,而科波拉意犹未尽,还把上文的诸多元素玩了个遍,学多米尼克返老还童,过了一把玩瘾。这样玩火是很容易自焚的,幸亏玩火的人是科波拉,虽然电影形神俱散过于玄奥,上映后在欧美反响不好,但无数经典特质加起来正是经典,看不懂的人虽然没趣,倒也不敢说自己能比大师高明。其实本片的预算仅有500万美元,完全由科波拉自己投资,即使是焚也大可焚得起。大师晚年自娱,共鸣者欢喜赞叹,剩下的,对不起,你们浪费了两个小时。
关于电影中出现的三朵玫瑰,多米尼克有生之年得到了两朵,死后获得第三朵。前两朵可以理解为事业与爱情。纵观多米尼克两生,虽然命途多舛,其实事业与爱情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他最终能够决定这两朵玫瑰的取舍。然而最后一朵,我认为代表的正是生命,与多米尼克开了莫大玩笑的生命、多米尼克终究无法理解和掌控的生命。人真的无法掌握自己的生命吗?真的只能在离去的前一刻,趁着瞳孔还未消散,最后欣赏一眼自己的生命在掌中绽放出的艳丽?这种理解很消极,但是否我们只拥有生命的使用权而无所有权,是否有高于生命之上的更为超然的存在,我无从知晓。
The end.生命在黑色的幕布上盛开。不由自主地返回电影开头——倒退着的钟表,骷髅头,微笑的劳拉,玫瑰,一生两世的印象。一梦惊醒,恍若隔世。
4 ) 就让导演玩一把吧
有无数个大主题:双重性格、返老还童、转世托灵、意念力、语言起源……
这个拍摄了《教父》的大导演Coppola胃口真大。
有些情节在我看来有些搞笑,但也觉得如果真能这样多好啊,可能那就是人类最单纯的欲望。
知识获取,手一扫就能知道书中的内容,看到那个图书管理员的吃惊表情了吗?看到那个希腊来的东方学家对多米尼克的赞叹了吗?看着还挺爽的,是吧,哎
知识表达,夜晚在没有灯光的房间里,他奋笔疾书各种语言、各种算式,他对着录音机,忘我的说着,流淌出人类的终极智慧,是吗;发明了一种语言,认为到了未来,比如2010年人类的智能通过计算机能读懂他的记录,我安静的听着这种新语言。
生存,靠什么赚钱?导演给了个很有戏剧性的预料之中的答案,赌钱!呵呵,大把大把的钱,好像只是运气好。”全部兑现“。真好。
靠什么保护自己,又是一个惊人的答案”意念控制“。你看他靠着医生的帮助有了id、逃到了瑞士,;靠着一个士兵的帮忙才上了火车;可是还是逃不脱女特工的追踪,以及怪医生的魔爪。好像女特工也在帮他了,替他挡了一枪,但是最终他自己却轻松的通过意念让怪医生的枪口对准了他自己。二战结束是因为多米尼克把这个怪医生给干掉了?
在那么多”传奇“之后,什么是主人公存在的意义,他的知识是为了什么?
“追寻人类语言的起源”,并立著传世,是导演给多米尼克的使命。
从梵语、埃及语、巴比伦语追溯到苏美尔语;从纳伽巴德之女到二元性中观派哲学;从月称祖师到湿婆神;从佛教到转世轮回,从哲学到周庄梦蝶。将古典哲学、佛教、古代语言等等猎奇元素通通摸了一遍,当多米尼克念叨一句中文的古文的时候,当最后以”庄周梦蝶“结尾的时候,我只能说,我的莫名更加剧了一层。返老还童、意念力、通灵,人类的三个大谜团都在这部片子里了。
最终也没有看到多米尼克倾注心血的著作的任何一点皮毛,再加上他的研究不过是用过人的天赋来直接获取,似乎根本看不到他所追求的这个目标的执着性、障碍性。而他最终的几近完成似乎也只是通过遭遇并获得了一个女人的异秉来完成。实在看不出一种不懈追求和过程。于是,不觉得珍贵,也不觉得意义重大。似乎只是一个虚晃的名号,况且有多少人真的懂得”语言的起源“对于人类整体文明的重要性,为什么不是研究别的什么?只是导演为了炫技,还是因为古代语言的表现更适合镜头?
和劳拉一摸一样的维罗妮卡的出现,包括最后留下了一个孩子,整个结局是“爱”战胜一切了,是吗?战胜了以上所有所有的宏大主题了!
可以说导演构建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只是本身并没有那么震慑人心、圆满有说服力。很多人把这个故事和“浮士德”去相比,于是把歌德的这本著作翻了出来,恣意的yy真的有点像,但是悲剧性和说服力这一层差了很多。
又看了别人的一些解读。有两个意项,一个是”梦“,一个是”玫瑰“。
梦:
“你必须准备好沐浴在你自身的烈焰之中:你怎么可能重生呢,如果你不先化为灰烬? ” ——尼采
整个故事可以被解读为一个人在去世前想象另一种人生的故事。那些倒置的镜头,包括最后在咖啡馆的时光穿梭,都让”梦“的环境被构建起来。
最初,他只求一死。被电击中以后,他在一部分意义上已经死亡。
伊利亚德的小说中,玫瑰与双重自我紧密相连。它象征了人们不敢置信的另一重现实。
玫瑰:
伊利亚德的小说中,玫瑰与双重自我紧密相连。它象征了人们不敢置信的另一重现实。
玫瑰是另一重现实存在的证明。前两朵玫瑰证明了另一重自我,那个更洞悉、更调皮的坏坏的多米尼克。如果整个是一场梦,那么最后雪地里的死亡是真实,那么片尾的第三支玫瑰证明了那些梦也其实是一种存在的现实。
5 ) 最后一朵玫瑰
如果说让我印象最深刻场景是什么,我只能说是影片结尾在死去的多米尼克手里的那最后一朵玫瑰,那朵玫瑰是真的很漂亮,就和多米尼克一生或是再生一样。但是再漂亮又能怎么样,也只是被人摘下不久将会死去的一朵花。过得精彩又怎么样,死的时候还不能瞑目。
最后一朵玫瑰出现的时候,是一个女人的声音,是劳拉还是维罗妮卡?我觉得是劳拉,可能一开始就错了,在“梦里”一直守护多米尼克的根本就不是第二人格,而是死去的劳拉。劳拉送给多米尼克玫瑰是什么意思呢,是爱情么。当然了这是我自己的“粉色想象”。
6 ) 没有青春,只剩背影
《本杰明·巴顿奇事》也有一个返老还童的故事,也有爱情、美景跟时代变迁。但与本杰明·巴顿的生来奇症不同,科波拉在改编罗马尼亚神学家伊利亚德的同名小说《没有青春的青春》中塑造的多米尼克·马泰教授是真正的返老还童。这位痴迷于语言起源及时间概念的高材生因嫌时间不够,放弃了青春与爱情一心治学,年逾七十依然没能完成自己的研究,茕茕一生郁郁寡欢,复活节时带着一包毒药跑到罗马尼亚首府布加勒斯特准备了此残生,没曾想却在赴死途中被闪电击中,全身烧伤,入院救治。这一击不要紧,却使多米尼克·马泰重返青春:新牙新发新身躯,更重要的,是神秘超能力。返老还童的多米尼克得到了睡梦中学习语言的能力,不仅如此,一本书晃过眼前他便能尽知个中内容,简直一日如十年。他还能意念移物、心想事成。他相信自己是人的“变种”,是未来世界的新人。
除了无尽的青春与时间外,电击还击出了多米尼克的另一个人格,一个更冷酷、理智、目的化的镜像。两个多米尼克常常对话,类如:
“双重人格。总是随时回答我想到的任何问题,就像个真正的守护天使。”
“嗯,这么想正确又有用。”
“还有其他吗?”
“多着呢。”
“比如?”
“除了天使跟守护天使,还有掌权阶级:大天使、炽天使、普智天使,与我们部分融合的过渡生物,意识与无意识的过渡……”
“嗯,当然。”
“还有自然与人之间,人与神,理智与情感,阴与阳,暗与明,物质与精神……”
“那么又回到我以前热衷的课题了,宗教哲学?”
“对。对你来说,总会回到那上去。”
多米尼克的镜像告诉他世上万物没有偶然,也就是说,正因为多米尼克执着于寻找语言的起源与时间的真相,他才被“选中”返老还童,拥有神乎所以的学习研究能力,并遇到一个与曾经未婚妻劳拉长得一模一样的女子,维拉尼卡,在睡梦中帮助他一点点接近语言的起始。在这个过程中,时间的流逝对多米尼克来说成为了幻象,却加倍展示到维拉尼卡身上,让她迅速衰老。这时候的多米尼克再次面临知识与爱情的取舍,要么牺牲爱情寻求知识,要么放弃知识,保存爱情的回忆——这像不像《浮士德》?
但《没有青春的青春》并非执着于研究人类进化的历史,它要说的更是未来。1968年年近百岁的却青春焕发的多米尼克和他的镜像一同回到了他的故乡,罗马尼亚的皮亚特拉-尼亚姆茨。理性的镜像责备多米尼克本我的感性,说因此他才未能完成哪怕一本著作,是个彻底的失败者。多米尼克的本我试图以核武器对人类的毁灭威力来斥责镜像的目的唯一论,并打破镜子毁灭了自己的“守护天使”。
这样的安排明确否认了人的未来,或者说一切以远景为目标的人生手段。那么不可避免的,人生意义的中心便回到了过程本身,于是多米尼克回到了影片起点1938年的Café Select。那么多米尼克在1938年与1968年之间所经历的一切,究竟是什么?
在现实与未来之间的,是梦境。
多米尼克两次引用庄子梦蝶的典故来强调梦境与现实的相互转换性,而这,正是时间的虚幻所在。实际上更进一步的,人又是什么?是一种物理组成还是回忆的总和?如果人能够保存记忆,是否便等于永葆青春?如果记忆便是人的真正自我,那么梦境呢?我们在梦境中所经历的一切:形体、场景、色彩、气味,那栩栩如生的一切,在醒后的时间里与其他的记忆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又有谁能说,梦是假的,人生才是真的?
影片中最为神秘的一个细节是1968年Café Select中年轻的多米尼克向1938年的旧友解释自己来自未来,随后突然衰老,记忆衰退,最终死于1968年的故乡。在这个片段中,甩掉镜像的多米尼克本我依然深知二战、原子弹、氢弹的真实性,就好象维拉尼卡能够看到多米尼克的镜像实体一样,“真实”是个相对的概念,同样的还有多米尼克的返老还童及时间怪圈,既真实存在又是掩盖更深层真相的一个扭曲的幻象——影片开始如水波一样的怀表机械细节和倒转的指针已对整部电影进行了的影像总结。生与死,固体与液体,时间与永恒——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在1931年的画作《记忆的永恒》中就准确无误的传达了潜意识以意识为基准但超越意识的流体形态。
那么,通过《没有青春的青春》,化身多米尼克·马泰的科波拉究竟要表达什么?
我相信不会是语言的源起,也不仅仅是粉碎时间的流逝为人生存在的真实形态篆刻注脚。那么,在这个神秘、玄幻、光影流离不可思议的故事中,我们从科波拉那里得到了什么?
玫瑰,当然是那三朵玫瑰。
两朵给生,一朵给死。然后转身离去。青春散场,时光将尽,唯有离开时最后一个背影,才终于跨越自然与人,人与神,理智与情感,阴与阳,暗与明,物质与精神,时间与空间,尽言万象于无形。
实话实说 故事很简单 但我就是整不明白导演啥意思……
这儿部还真的是一般,看过一遍了,连名儿都没记住,又荡了一遍,看着看着,才慢慢想起来,好像看过,一般一般。看着儿遍,才知是科波拉老爹的作品,失敬失敬...
没懂啊我擦!!
我应该把玫瑰放在哪里
又是黄粱一梦
直言看不懂,也需迷入其中...馬特戴蒙還來客串...
奇幻,宗教,哲学,真是迷人的电影
在年轻时受了劳拉的离去,返老还童后维罗尼卡重获青春抱着孩子.非浮士德
2009-02-08,想表达的东西貌似有点儿多,魔幻主义的味道浓了一些。7
看过,但是印象不深刻。
太对胃口了,向科波拉致敬!
中段看得满眼泪——呵欠打得。但终场镜头结束一回想,我居然还满喜欢。科波拉暮年复出的这部个人独资制作,在没有投资方与制片人压力下,被他几乎是尽可能地塞进了包括彻底误读的东方文化和完全为个人意图服务的语言学在内的各种元素,统统揉散到梦呓一样的意识流镜头里团成庄生梦蝶,乱,过玄,但提神
抛开 科波拉 这次过于宏大的企图:生命、轮回甚至人类的源起的哲学思索;科学与玄学的辩证。抛开他对东方哲学粗浅的表达。作为电影的电影躯体却是足够伟大的。
神秘,追溯时间的第三支玫瑰。
还可以
晦涩难懂。。各种扯淡的情节。。
庄生晓梦迷蝴蝶,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才是真正有回味的“返老还童”故事。
雷劈物语
炒不好一盘大杂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