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改编自挪威作家尤·奈斯博的同名小说。
尤·奈斯博是挪威史上最畅销的作家,没有之一。他有文坛贵公子、乐界摇滚巨星、欧洲罪案天王之称,其18部作品全部登上挪威畅销榜第1名,并且多次将各种图书奖项收入囊中。
《雪人》原著小说是尤·奈斯博以奥斯陆侦探哈里为主角创作的第七本小说。
如果《雪人》反响良好,尤·奈斯博的另外六部关于哈里的小说也将有机会登上大银幕。
但是,这个计划可能落空了。
《雪人》一经上映,就收到如潮差评,烂番茄新鲜度只有8%,均分3.1,
metacritic评分只有23,
3500万美元制作成本仅获得4267万美元票房,票房分账之后根本收不回成本,可以说是口碑、票房双双扑街。
《雪人》的制片人是马丁·斯科塞斯,他执导的《禁闭岛》《愤怒的公牛》《华尔街之狼》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佳作。
《雪人》的导演是托马斯·阿尔弗莱德森,他在2008凭借《生人勿进》扬名立万,获得各种电影节大大小小的奖项,2011年执导的《锅匠,裁缝,士兵,间谍》也入围了奥斯卡,发挥还算稳定。
而《雪人》的编剧有三位,分别是霍辛·阿米尼、彼特·斯特劳恩、尤·奈斯博。
其中尤·奈斯博是原著作者,而霍辛·阿米尼、彼特·斯特劳恩都曾提名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
除此之外,《雪人》的主演法鲨、科洛·塞维尼、J·K·西蒙斯都曾在奥斯卡提名或者获奖。
如此强大的班底,拍出这样一部令人失望的作品,非常意外,也非常遗憾。
电影的问题很多,最直观的一点是太平淡了,愧对剧情 / 悬疑 / 惊悚 / 犯罪的定位。
法鲨饰演的是一个名叫哈里的侦探,他和前任拉克尔分手后仍然保持联系。
而拉克尔如今和马蒂亚斯生活在一起,他们还有一个孩子奥列格,但奥列格的父亲并非哈里或者马蒂亚斯,他也并不知道亲生父亲是谁。
哈里和搭档卡特琳(丽贝卡·弗格森 饰)
三番两次接到成年女性失踪或死亡的案件,共同特点是案发现场都有一个雪人。哈里和卡特琳发现这是连环杀人案,凶手总是在下雪的时候作案。
诊所的威利森医生有重大嫌疑,因为有两位受害者都是他的病人。后来,哈里在木屋发现了身首异处的威利森,以及多名受害女性的尸体。哈里怀疑威利森是他杀,警局却认定威利森是自杀,并宣布结案。
哈里没有就此罢休,最终发现凶手是他的前任拉克尔的现任马蒂亚斯。
原来,马蒂亚斯也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所以他要杀死所有因为出轨而让孩子不知道父亲是谁的女人,或者是因出轨而堕胎的女人。
马蒂亚斯和哈里在冰面上对峙,持有手枪的马蒂亚斯掌握着哈里的生死权,然而他正要开枪的时候,一脚踩破冰面被活活淹死。
电影采用了多线叙事的手法,支线剧情很多。
比如,9年前有个叫拉夫托(方·基默 饰)的警察在调查这宗案子,最后却在木屋中自杀。
事实上,拉夫托和威利森都是被马蒂亚斯所杀,并且制造了自杀的假象。
电影中还有一个叫阿尔夫(J·K·西蒙斯 饰)的商人,他是犯罪嫌疑人之一。
我们可以看出整个故事还是相当复杂的,而以上剧情还仅仅是电影的一部分。
观影的第一感觉就是两个字:难看。
作为一部剧情 / 悬疑 / 惊悚 / 犯罪类型的电影,
本应该有跌宕起伏的戏剧冲突,给观众紧张、刺激的体验。
优秀的悬疑片,可以非常吸引人,让你把全部精力投入进去,分不出心思做其它事情,甚至都不愿意去上洗手间。
而《雪人》是毫无波澜,淡如死水,整部电影过于平淡、枯燥、沉闷,没有高潮迭起,没有一波三折,满满都是尿点,唯一能看的也就是风景了。
如果这是一部文艺片,那么平淡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悬疑、惊悚、犯罪类型的电影让人感到平淡就非常严重了。
其次,电影无论是剧情、人物、线索、细节都非常多,全部浓缩在110分钟内的结果就是许多铺垫、伏笔都是轻描淡写、蜻蜓点水,刚开始很唬人,后面却没了下文,无法做到前后呼应,导致虎头蛇尾。
比如,凶手多次在作案后堆雪人的行为,并没有被成功打造成一个独特的标志或者图腾。
再比如,哈里收到的恐吓信,以及拉夫托也收到过的类似信件,也是故弄玄虚,虚张声势。
汉尼拔喜欢吃人,小丑作案后会留下一张扑克牌,《V字仇杀队》的V怪客始终戴着一个面具,《电锯惊魂》是戴着面具骑三轮车说“I want to play a game”,《七宗罪》是在案发现场写下受害者的罪行……这些行为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一种标志,使人久久不能忘怀,看完电影三年五年后仍然记忆犹新,这就是成功的案例。
但《雪人》中无论是堆雪人,还是恐吓信,都沦为可有可无的元素,没什么实际意义。
《雪人》的角色太多,篇幅又有限,再加上导演和编剧没有发挥好,导致全片没有哪个角色的形象塑造是足够成功的。每个角色出现几分钟,东一下西一下,完全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由于哈里被拉克尔甩了,我们可以推测导演想对哈里刻画一个重视工作、忽略家庭的形象,但哈里的行为至始至终都很普通,无非是有那么两次酗酒的经历,况且酗酒之后也没有做出什么违法乱纪的事情,仅仅是露宿街头而已,让人无法理解他为什么会被抛弃。
导演也想塑造哈里和奥列格的父子情,打造一种奥列格不知道亲生父亲是谁,但哈里对他视如己出的效果。
然而哈里从头到尾就送了奥列格一张音乐会门票,以及看了一次他的球赛。
哈里答应了以父亲的身份,参加奥列格学校组织的父子露营活动,最后也并没有去。
观众设想的电影结尾哈里会心生愧疚,陪伴奥列格参加什么活动作为弥补的桥段也并没有出现。
电影最后完了就完了,仅仅给了一个拉克尔和奥列格幸免于难的镜头,其它的再无交代,就像拉克尔和奥列格这两个人物不重要一样。
拉夫托和阿尔夫的形象塑造更是几乎为零,落入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境地。
这两个角色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给人一种“还不如去掉”的感觉;但去掉这两个角色,电影确实会缺少许多线索,导致剧情不够丰满。
作为悬疑片,幕后黑手一定要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并且能让人耳目一新,大呼过瘾。
然而当你知道凶手是马蒂亚斯之后,并不会觉得剧情多么精彩,只会觉得:这是什么鬼?
感觉就是浪费了两小时,得到的是一个很平庸的答案,而马蒂亚斯的作案手法和犯罪动机也非常普通,甚至显得很有槽点。
如果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早就猜到凶手是谁,那就更没有看点了。
他掉进冰湖的结局也着实可笑,观众想看的是《猫鼠游戏》那样警匪之间互相拼智商,而不是警察还没来得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罪犯就已经被自己蠢死了。
法鲨曾经凭借《为奴十二年》和《史蒂夫·乔布斯》分别提名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和最佳男主角,足以证明他是实力派演员。
但他近期出演的《刺客信条》《歌声不绝》《雪人》口碑都很差,《异形:契约》口碑不错,但票房也不如预期,导致“异形宇宙”前途堪忧。他最近的电影生涯屡屡受挫,实在是让人心疼。
前面我们说到,《雪人》从制片人,到导演、编剧、演员都是很强大的,最后集体发挥失常,也是所有人没有预料到的结果。
一名演员最可怕的就是重复自己,导致戏路越来越窄,尤其是商业片或超级英雄电影的演员。甚至给人留下固有印象,被贴上类似“万磁王”这样的标签,让人觉得他仅仅是万磁王,忽略了他的其它电影。
如果没有其它优秀作品,意味着一旦不演商业片,或者合同到期了,他就只能去演烂片了。
(这两段并不是在说法鲨,只是用法鲨来打个比方)
这也是为什么加里·奥德曼、马修·麦康纳、克里斯蒂安·贝尔在出演商业片的同时,也不断出演各种电影、各种角色来拓宽戏路,从而良性循环;而布鲁斯·威利斯、尼古拉斯·凯奇演过几次烂片之后,再也接不到好剧本,从而恶性循环。
一直以来,法鲨都想演一些《X战警》之外的其它佳作,证明自己什么都可以演。
结果他最近演了好几部电影无论是口碑还是票房全都不如《X战警》系列,翻来覆去还是演《X战警》最稳妥。
就像王晶认真拍的电影,票房往往都不高;而他票房高的作品,往往又是烂片,这样的结果使他自己都很迷茫。
冯小刚也愤怒过,甚至还曾多次向观众和市场抱怨,称自己认真拍的电影不好卖,“瞎拍”的却总是能买大钱。
正如网友所说:很多文艺工作者的苦闷就在于,他们最受欢迎的作品,很可能并不是自己想创作的。
《X战警》系列固然口碑、票房都不错,但法鲨明白,他不可能演一辈子的万磁王。
只能祝他早日结束水逆,再出一些《无耻混蛋》《为奴十二年》《史蒂夫·乔布斯》《兄弟连》这样的佳作,证明他不仅仅是万磁王。
雪人 评论
乔纳森·罗姆尼 2017.10.19
逛电影院和逛餐厅差不多,特别是逛乱花迷人眼的那种:菜单上食材列得越花哨的菜,越没必要品尝。同样,演职员表上名人列得越显眼的那些电影,为保险起见,还是敬而远之为好。
托马斯·阿尔弗莱德森执导的《雪人》改编自尤·奈斯博2007年的同名小说。原作是部情节曲折、扣人心弦的悬疑惊悚小说,主角为受困扰的警察哈利·霍勒。卡司有迈克尔·法斯宾德、蕾贝卡·弗格森、夏洛特·甘斯布、JK·西蒙斯、方·基默、托比·琼斯还有科洛·塞维尼。编剧为彼特·斯特劳恩 、霍辛·阿米尼 ,还有索伦·斯外斯特普,即杰出的丹麦剧《谋杀》的制作人。2007年,《谋杀》在广大观众间,打响了“北欧黑色电影”的名声。摄影师为迪昂·比比。制片人包括马丁·斯科塞斯。2位剪辑中,一位是塞尔玛•斯昆梅克。瑞典导演阿尔弗莱德森则指导过技惊四座的吸血鬼艺术-惊悚片《生人勿进》(08),后来又指导了无懈可击的勒·卡雷小说改编作《锅匠,裁缝,士兵,间谍》(11)。艺术指导玛利亚·久科维奇曾为《锅匠》贡献了出色的设计,同样参与本片。
我真想在每个名字后,都写上一个恭敬的感叹号。这样的电影能差到哪里去?答案是:《雪人》大概代表了“名”不副“实”的底线。至于为何这么差,阿尔弗莱德森在采访中解释道:电影还没准备好就开拍了,拍摄时间过短,因此有些关键场景没有拍成。“就像拼一个大拼图,”他说,“有几块不见了,也就拼不出全貌。”
对于我们这些喜欢电影以隐晦为好的人来说,听上去的确挺让人信服。哎,《雪人》的碎片太少了,也太大了、太粗了,还不能完全拼上。不过,从与制作没太大关系的角度来看,电影就很可能扑街。六年前,大卫·芬奇改编斯蒂格·拉森的《龙文身的女孩》,已经像是炒冷饭;戏剧冲突建立在阴郁、恒久不变的话题,还有触目惊心地对女性施暴上,之所以觉得新鲜,还是因为丽思贝丝•莎兰德比她的男同事要强硬、凌厉太多。《雪人》呢,就是个老套的故事,将血淋淋的女性摆在美景上。
奈斯博的书中,奥斯陆的警官哈利·霍勒(法斯宾德)经常因痛苦的工作和破碎的私人生活几近崩溃,不过总是鼓起勇气,接下下一个案子。阿尔弗莱德森的电影版开头,可以看到他跟着一个夜游者走进公交车站。他是典型的电影醉汉:给个手部特写,可以看出他握伏特加酒瓶有一晚上,直到现在,才恰好松手。哈利身处痛苦中这点,电影表现得并不令人信服。他在寒冷的外边至少待了一晚,但是看着不够脏,而且法斯宾德脱下衬衫后,就像《男性健康》里的完美瑞典男性身材。
《雪人》开头就很笨拙。序曲中,男青年看着母亲驾车冲入冰封的湖中,精神深受打击。好——我们估计这孩子是真正的凶手。书里还行,但在电影中,我们总想找谁演长大的小孩。在阿尔弗莱德森的选角,也没什么选的。
你希望在北欧美食中找条红鲱鱼,但是《雪人》凌乱得像奥斯陆海鲜盛宴后的狼藉。科洛·塞维尼饰演据称已死的女人,其实还活着;之后又透露塞维尼在演同卵双胞胎。已发现一位身亡,另一位则摇摇头——此时姐妹只有一个还有头——嘟囔道:“她的灵魂是自由的。”
塞维尼这线能推出这些。电影真是挥霍卡司。安妮·雷德,代表作罗杰·米歇尔执导的《母亲的春天》,在《雪人》中扮演证人,贡献了的一小段表演,堪称全片最佳。托比·琼斯,会意地瞥了几眼。夏洛特·甘斯布,饰霍勒的前妻,四处游荡,低语声如丝绸般。JK·西蒙斯戴着大胡子。
最怪异的角色是形容憔悴的基默,就像纸糊的大卫·约翰森,口音依稀像是北欧版约翰·赫斯顿;他看着就像从《油腻杀手》中走出来的。不过的确有演员值得一看,即大卫·丹席克。他也出演了《锅匠、裁缝》,凭借简·坎皮恩近作《谜湖之巅:中国女孩》中狡猾而浮夸的反派,足以成为新版克劳斯·金斯基,或者是新版丹·德亚。《雪人》中,他出镜的每一秒都很活跃,就像一个穿着太短的裤子,脚趾甲涂上指甲油的妇科大夫和,兼职皮条客。
不过,演员的表演都毫无屈折变化,这种风格也许可以看做“北欧极简主义”风,但是感觉还是麻木。特别是法斯宾德和弗格森,感觉像用挪威语拍戏,后来草草配音了事。在上一部《碟中谍》中,弗格森表现出色,但在《雪人》中无所适从。她饰演的警察卡特琳·布拉特在进行自己的秘密调查时,表现得好像勇敢而独立的莎兰德——直到她称赞过经验更丰富的霍勒以后(“你与传说同行。”)。
不过,后来证明弗格森在电影里是秀黑丝袜的。这就是电影的败笔之一。布拉特以魅力诱惑西蒙斯饰演的有钱人阿维·斯托。他是个好色之徒,穿成这样以吸引他注意吧。无疑,老色鬼就想看这个。但是,电影没有考虑这层心理,因为弗格森在会面前脱掉了丝袜,因此这仅是给观众的福利。
在处理机械设备上,也挺蠢。有个小玩意叫EviSync,可以用来记录证词。它挺管用,但是使用者要带着这个比iPad 还笨重的东西走。凶手用来切割头颅的小设备装在一个干净的盒子里,从磨损痕迹来看,出乎意料地光亮。(可以网上订购的,还是需要订做?不管怎么说,看上去都很贵,因此我们要找一个兜里有不少克朗的人。缩小了嫌犯的范围。)
《雪人》还有一大败笔:片头不幸的母亲由瑞典女性索菲亚·海林饰演。她在《桥》中饰演的自闭女警萨加·诺伦那么出色。《桥》与《谋杀》一道,打响了“北欧黑色”的名声。《雪人》选她演这么个小角色,像是为了向这一出色类型靠拢而做的表面功夫。
奈斯博的小说很厚,情节错综复杂;天晓得怎么有人觉得能把一本书塞进2小时的电影里。也许因此《雪人》列了3个编剧的名字,也许因此剪辑栏写了塞尔玛•斯昆梅克和克莱尔·辛普森:表明紧急抢救工作未能奏效。
《雪人》看上去像个非常立不住脚,有时还很可笑的仿制品,感觉我们在看个戏仿作了——也许是“欧北电影”吧。阿尔弗莱德森在前作《生人勿近》中,加入了独特的瑞典风味,让单调的都市成为吸血鬼作案之地;《谋杀》和《桥》之所以出色,是因为引出了像马尔默、哥本哈根这样城市中的灰暗面。而《雪人》的冬天有种狄更斯笔下的圣诞节的风味。角色不能只是上火车,我们还要听到火车划过茫茫雪原的呼啸声;然而感觉这电影都要听到雪橇竞赛时,一路铃儿响叮当的声音了。全片最好的镜头,是大雪茫茫的片头:不详的维格兰设计雕塑出镜,这是奥斯陆最为古怪的景点。
这部电影也许是北欧黑色电影打入国际市场的最后一口气了:美国翻拍了《谋杀》和《桥》,瑞典人和肯尼斯·布拉纳各自拍了亨宁·曼凯尔的《维兰德》,北欧文化的这一部分,从新颖,到亦步亦趋的模仿,再到乏味的自我戏仿。最后这部分还是由本该做得更好的斯堪的纳维亚导演写下的,真是羞耻。
不过,我还是对这一悬疑类型抱有信心。我们看了丹麦、挪威和瑞典的侦探,一蟹不如一蟹。我还想看看芬兰的警察故事,最好能得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神。沉浸在伏特加的警察,在赫尔辛基一家50年代风格的酒吧,阴郁地盯着点唱机,听着其中传出的探戈曲和山区摇滚。同时,他的狗出门破案。
与其名为“雪人”,不如译为“雪夜杀手”。
心理学能够解释几乎所有的行为背后的动机,无论是否隐藏,行为的表达都直接或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状态。
影片的2/3部分都是沉闷,略有一些混乱。神秘失踪的女性,颓废酗酒的警探,像拼图一样,故事的脉络通过creepy的雪人串了起来,连环命案的共性隐藏在一层层的线索之下。正如世上没有能包住火的纸一样,真相解开的那一瞬间,就是男主角生死一线的时刻。惊悚感不是通过跳跃镜头来表现,不少画面都充满了紧张的呼吸和心理的压迫感,除了女探员的死略有些匆忙,节奏处理得很好。
导演是执导过《锅匠、裁缝、士兵、间谍》的托马斯-阿尔弗莱德森,或许这样有助于理解影片的叙事节奏吧。
原著小说是我买了kindle后买的第一本电子书,所以发现有电影后还是挺期待,事实证明,期待越大,失望越大,给五点一分算是对北欧美丽风光的安慰。剧情破碎,把小说中最精彩的几个部分,要么一带而过,要么粗暴地简化。怎么形容呢,就像把一个精美无暇的鸡蛋壳打碎,然后用碎片拼接成一个鹌鹑蛋,丑陋又蹩脚。
难怪高晓松说,最适合改编为电影的是短篇小说,而中长篇小说改编电影鲜有成功的。注水比雕刻容易多了。
其实比想象的要好上一些,还是有点不尴不尬的。冰天雪地的制造悬念感已经屡见不鲜了,虽然我还是很吃这一套。整个片子整一个低成本电视电影的感觉,关键是叙事实在是太欠了,且结局大boss这么一摔锅对不起片长啊。法鲨再美也挽救不了这电影,强行秀美腰和内裤,没有船戏给个差评…
那么好的故事拍成这种鬼样!原著党太生气了
完了
故事很错综复杂... 电影的改编并没能把事讲清楚...但老戏骨们的表演都很厉害...感觉,需要拍成电视系列剧,才能有足够时间展开。
北欧的雪景风光一片苍茫,美不胜收,电影虽然剪辑上有点问题,但也不是一无是处,感觉还是改编成剧,精雕细琢一下更好。
天,这么烂的电影也是很久都没看过了。凶手去法老师家蹦迪那一幕彻底崩了,哈哈哈
被书剧透了的我表示这是什么烂玩意儿?
前面节奏挺好的,配乐也很棒,到最后……杀人动机???你鲨又露了腰,满足=v= 打酱油的大喜哥可真帅气,大长腿可真好看。
镜头美是美,没啥意思,我法鲨老喜欢拍这种东西...我说心里话,看之前也十分担心会看到无证之罪的原版,然而看完了,发现像的只是皮毛的皮毛,氛围外面的氛围。越想,像的地方越少。放心了。
导演到底是不是单亲家庭???
这不是那本书!!!!这不是!!!!
7.1/10 給高分純給面子 女主 弗格森小姐
室外景致实在太独特了,非常美。剧情也没有问题啊。减分项就是法斯宾德真的太没有北欧气质了。
事实证明十集北欧剧的模式不适合被压缩成电影 还是要说法鲨的气质和挪威冬季还是很配的 ps Rebecca在这部里简直可爱到不敢认
鲨腰救不了烂片,心疼全方位好阵容一秒,2049仨小时没感到无聊的连环杀手爱好者我竟觉得这不到两小时十分漫长。斯堪的noir的精髓可不只看着冷,惊悚氛围也不能只靠冰天雪地来营造,不合时宜的闪回会分散观众对悬疑主线的注意力,最可惜的是这个杀手,不够可怕又不够可爱,高潮对峙真是一点快感没有。
在电脑里存了很久,一直没看(评价不高)。抛开原著来说,此片还算合格,尤其是整个环境,大雪纷飞,那么厚的积雪,把那种北欧冰冷感烘托的很到位。但是最关键的凶手杀人动机和行为模式讲的非常含糊,比如凶手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的给哈利霍勒提醒,杀人的真正动机之类的,而这个其实很重要,导演没有讲清楚,很遗憾。另外,萝凯的扮演者太糟糕,没有美感,有点儿老。
英国上映第一天跑去看,太虎头蛇尾了,对原著掐头去尾省中间,人物动机阐释不充分,双胞胎姐妹梗太臭,最后掉进湖里什么鬼,全剧根本没有高潮???
人物繁多,凶手易猜,剧力不足,全靠雪凑。编剧想要传达的讯息太多,前面故布疑阵,都是混淆视听的假线索,两条时空的交叉对应剪辑的也不好。导演和摄影又太醉心于雪景,拉长了正常的节奏,以至于最后突然加快步伐,重要线索不断出现,仓促收尾。ps, 方基默的脸似乎也动了。
看到最后,我看到同伴脸上写着are you fucking kidding me
没看过原著不觉得有评分那么差。犯人是医生,不知道爸爸是谁就觉得是妈妈的错,复仇心扭曲。法鲨演了个神探嘛。所有雪景都让我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