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看到最后,我实在感到纳闷:青红之前不是一直不太想回上海的吗?她不是一直说可以和外地人结婚在外地生活吗?为什么在被人强奸之后,并且是被一个瘦弱得可怕,和她情书往来私下见面颇多的男孩子强奸之后,就疯魔般地要回上海呢?
想了好久,甚至梦里隐约都有“青红”两个字在浮现。终于,我决定用一种将心比心的,纯感性的方法,来小小地分析一下青红这个人物和这部影片。
影片发生的具体年代我不太确定,是七十年代末还是八十年代初?我比较倾向于后者。反正那时候我还没出世。所以,理所当然地,“回城”、“回上海”这个支撑全片的主线实在难以引起我的共鸣,导演在片中用大量篇幅所塑造的这个大背景在我看来也有些薄弱。关键问题是,这个大背景,这条主线,究竟对青红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呢?我还没有想清楚。
虽然年代久远,我却自信读懂了青红这个人物,因为我在青红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青红”这个名字看起来黑白分明,但实际上,青红和千万个我这样或者她那样的孩子一样,性格里充满了矛盾、暧昧和混沌。
这种性格在与导演刻意安排的小珍的对比下显得更为浅显。一开始青红就和父亲顶嘴,态度虽然不恶劣,但也算得上是强硬。父亲不让她去实习时,她可以沉默地绝食好几天。但是,在去不去舞会,以及小珍和吕亮交往的问题上,她和小珍的态度对比又是那么的鲜明。这样的女孩子在我的身边到处都是:有些自己的想法和柔韧的倔强,青春期的她们与其说要的是爱情,不如说是自由。她们浅尝辄止于那些小自由所带来的快乐,而“地下舞会”这样的事物,“心驰神往”却要多于“亲身践之”。妥协是她们最后的命运。从这一点来说,青红在影片中逐渐发展出的对父母的听从,直到最后也变成了一个Shanghai Dreamer,也是合理的。但是,我却总觉得这样的揣测,对于一个十九岁的女孩来说,简单了些。
十九岁的时候你有没有爱过?这个问题问得有点傻。有的人穷其一生都不明白什么是爱,十九岁的青红也许觉得她和小根的感情就是爱了,其实那也许只是青红追求的“自由”的一部分。小珍也许也觉得自己和吕亮的感情就是爱了,其实那也许也只是她追求的“自由”的一部分。只是对小珍来说,“性”也是可以接受的“自由”,而青红的底线要高一些。十九岁的时候也许没有爱过,但谁没有追求自由的经历?
建立了这个“自由”的假说,我便从青红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矛盾,对未来的规划也总是模糊。所以我觉得导演不厌其烦地在影片的前半部表达的青红对回上海的不感兴趣也许只是出于一种叛逆,一种不愿意追随附和父母的反抗。青红在父亲的不断努力之下“变听话”的表现是否出于真心也是在令人怀疑。至于最后的自杀、发疯,虽然在我看来有些不合理,出于对女孩复杂心理的认同,却是仍然可以接受的。
毫无疑问,小珍在影片中的作用是巨大的。作为青红“最好最好”的朋友,小珍不仅和青红形成对比,以显示电影作者对青红的同情,更重要的是,在闺阁之情甚为重要的十九岁,小珍对青红的影响是巨大的,也许如果小珍不私奔,青红就不会和小根见面,强奸不强奸的事情也就根本不会发生。所以我更愿意把《青红》看作一部青春片,至于作者力图表现的时代背景,其实可有可无,因为这样的故事,也许在细节上有所偏差,实在是可以发生在任何时代的。
我毫不怀疑我对青红的解读完全不是导演的原意,但是我理解的青红是将她从电影中抽离出来,变成一个活生生的十九岁女孩。不管如何,和另一个女孩有这一番奇妙的交流,算是这部电影给我的不多的收获之一吧。
一直没看《青红》,因为我怕艺术片。但是,我又非常喜欢高圆圆。所以心里很矛盾,又无法解决,于是每天洗了就睡。今天接到通知,从明天起我调入“保先办”半年。下班的时候我想都没想,径直走进碟店,买了《青红》就走。顺路,我还买了一瓶酒。
电影开始,我的酒就没有停过。我没有办法停止,必须不断地喝。抽烟的时候,我发现我的手在剧烈地抖。这是我最不愉快的观影经历,整个过程与其说是欣赏,倒不如说是磨难,极为痛苦的磨难。
因为昔日的噩梦又回来了。
影片用破败深邃的道路引领,越过山坡上的菜畦,把我带回了八十年代初。中国有无数我这样的孩子,因为父母下放,因为父母建设三线,因为父母修筑秘密军事基地,离开了大城市,在山沟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生活。那个时代里的一切都冰冷、粗糙、劣质而且伴随着剧烈的伤害。
我的一位女同事给我说了她童年在三线企业的事情,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父亲教她缝纫,希望她有一门日后谋生的手艺。因此,她经常被她父亲打到跪在地上无法站起来。我今年三十岁了,自己独居,有稳定的职业和收入。当看到《青红》里“父亲”的咆哮时,我在沙发上浑身发抖,恐惧得无法自已。
我曾经被如同一条狗一样暴殴过,只因为那时的家长无路可去,也没有太多娱乐活动。
从今天的眼光看,很难理解一个正常人怎么能够忍受那样一个乏味、压抑、粗暴的时代。正如我们现在无法理解明清的木质枕头和硬木太师椅。但是,我们真的是从那么一个时代里走过来,并且满意于今天的空调和席梦思的柔软舒适。
好像今天躺在我的沙发上,生活就一直如此似的。我并不是不知道,只是我不愿意去那么想。至多,我在心里下重誓,等我有了孩子会给他/她最好的教育,并且终生不碰他/她一指头。但是,《青红》又把我拉了回去,迫使我去面对那些我早以为自己忘记了的事情。
2003年,广州珠江边,我和一个叫乔治的人在喝酒。不知道为了什么,谈到了各自的童年,谈到了各自早年在各种山沟里的流浪。饭店豪华安适,我们却同时觉得全身发冷,最后说不出话来,碰杯的时候泪光闪闪。
我们本不该过那样的生活的,生活从来也不应该是如此艰辛的一件事。你不必离开你的北京,他不必离开他的上海,我不必离开我的昆明。我们应该在睡前喝一杯牛奶,而不是眼泪,同时吞下麻得发苦的绝望、屈辱、伤痛。
有人说高圆圆在戏里演得不好,我不那么看。她是那么的美,盛开在如此灰暗的背景之下,仿佛在等待着摧残和毁灭。事实也是如此,一如我们纯真美好的童年。这片子只需要她的美丽安祥,只需要她的柔弱无助。于是,我们能想起那些插翅难飞,那些苦海无涯。
《青红》不受欢迎我并不奇怪,因为我看了都很难受,更何况我们本身就是如此善于遗忘苦难。
在我小的时候,总以为父母之间是没有爱情的,他们经常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用最恶毒的语言互相诋毁,声泪俱下的陈述当年做了一个多么愚蠢的决定。那时候的我,以为爱情和婚姻应该是每天都像沉浸在蜜罐里,于是暗暗发誓要找个十分相爱的人结婚。
很多年后,一次史无前例家庭战争爆发,三个人都身心疲惫,我哭着问父母,既然你们不相爱,为什么要结婚?父母突然抬起头,一脸震惊,接着眼睛透过我看到很远的地方,轻轻的说,谁说我们没有爱情?那张被岁月摧残得沧桑的脸闪烁起柔和的光来。
我的父母和青红一样也在19岁邂逅了自己的爱情,那时候的父亲在大学里读书,母亲还是个乡下妹。父亲一张意气风发的脸,母亲像百合一样清丽动人。他们在17岁就有缘匆匆见过一面,爱情的芽可能在那时候就萌发了。母亲这样描述19岁的偶遇,我在路上走,远远的看到一个骑单车的小伙子,觉得那么熟悉,越来越近,父亲那张英俊的脸就越来越清晰,刹那间就像被什么击中了。他们彼此相望,用了一个世纪的时光。父亲说,你要去哪里,我载你吧?这样轻轻一句,母亲就跳上了单车后座。这样的桥段像偶像剧一样浪漫的一塌糊涂。
在那个年代,他们也应该和青红一样,穿喇叭裤是最时尚的事,女生要扎两个麻花辫和穿碎花衬衣,想要一双红色的高跟鞋,男生的头发要梳的很光,有一辆自行车便相当拉风。父亲为了追求母亲也像小根一样,骑车从城里赶到母亲家楼下,为她吹口琴;也曾经因为嫉妒和母亲玩的好的男生,偷偷的用针扎人家的自行车轮胎。所有爱情里面冲动幼稚疯狂的事他们都做过。
父母用平淡的语调述说完这些年轻的过往,突然间就哭了起来。爱情太美好,婚姻太残酷;青红太美好,现实太残酷。青红不只一次的说过,贵州才是她的家,而父亲的教导却是终究要回上海去,哪里才是家?青红迷茫找不到根。小根对青红的爱充满了自卑和不安全感,这样的爱情没有结果让人孤单无助,他想要找一个点来确定他们之间的爱,却用了最极端最无耻的方式。
谁说我们没有爱情?谁的爱情不是爱着,伤害着,再纠缠的爱着,再用力的伤害着……
八十年代的青春总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知青返城,在偏远山区的三线职工挤破头皮携家眷返回大城市。我没有经历过那样一个年代,但我依然能够从电影中感受到那种动荡、急切、飘零的没有归属的感觉。政治上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层一层地影响到底下的经济、社会、文化,深深地给每一个人打下烙印。也许党和政府并不知道这穿透力有这么强,足以使整整一代人疲于奔命,令他们的心流离失所,惴惴不安,那被蒙上阴影的青春在日后漫长的几十年里如影随形,隐隐地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此片取名为《青红》,那既是主角的名字,又是一种颜色,青色里泛着暗红,像阴暗潮湿的角落里生锈的铁,又像太阳照不到的地方滋生的苔藓,永远不是明亮整洁的。王小波通过电影给我们展示了,青春并非只有柔亮清秀的色彩,有时它也有接近糜烂的颜色。剧情是处于青春年华的吴青红(高圆圆 饰)受到来自父亲粗暴地压制,这个年轻时的热血青年,曾经满怀信仰,不听父母劝告抛弃上海,与妻子一同来到偏远山村贵州,作为国企工厂的三线工人。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时代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批三线工人在改革开放后被国家遗忘在偏远贵州,当年的国企也早已不复往日荣华。父亲开始想方设法要回去,并限制儿女的自由,包括出行的自由和感情的自由,一己之愿斩断他们与乡村的任何瓜葛。这样的行为自然令青红与弟弟无比反感与苦恼,对于父亲来说,上海才是他的家,可对于自小生长在贵州山村的她们来说,这里才是他们的故乡。粗暴逼迫他们与热爱的故乡决裂,这本身就是一件残酷的事情。可惜父亲不懂,只是一言以贯之:我是为你们好。
与闺蜜徜徉在青山绿水、小说、音乐,彼此分享自己爱慕的和爱慕自己的男生,偷偷去参加当时被禁止的地下舞会,这里面有我们熟悉的青春的味道。可是这样的生活却被父亲近乎神经质的急迫和不安所打乱了,跟踪、禁足,代替青红做所有决定,直到把青红逼到绝食。剧中青红,温暖的阳光掩饰不住她脸上悲伤的神色,反倒使其更加醒目,透着一丝绝望的意味来。她爱的人,也因为土生土长的农村身份而被她的父亲拒之门外,那些情书在父亲的手中化为烟火,那鲜红的高跟鞋也被掷于泥土中。父亲残酷的镇压给全家都埋上了一层阴影,挥之不去,无可奈何。这样明显的轻蔑当然伤害了农村小伙的自尊,令他更加自卑,最终以极端的方式爆发出来,伤害了自己的爱人。而那时的人们怎会知道,这份由于上头一个政策而产生的城乡差异引发的城市人蔑视农村人,会随着时间逐渐扩大,蔓延到了现在。青红和农村小伙只是这众多牺牲品中的两个,而已。
在中国历史上,大概从来没有过一个时期,有过如此巨大的城乡差异,这差异已经深深植入了人们的内心,由内而外,散发着优越与自卑的气息,由此引发的焦躁与粗暴,进而给家庭和人生带来挥之不去的巨大阴影。而这个责,谁来负?上头一句“改革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牺牲”便轻易带过,令这一代人无处申讨自己被牺牲掉的青春年华,而父亲也无法申讨自己心灵所受的煎熬伤害,自己被迫丢掉的户籍与工作,年近五十,却因重返家乡而被迫回到青年时一无所有的物质状态,这是何等的悲凉。他为国家建设屈居偏远山村付出的青春年华,谁来补偿?没有,连相应的报偿也无。在社会主流的轰轰烈烈的改革浪潮中,他们被彻底遗忘在偏远山村,连带着被遗弃的国企弃一起,自生自灭。
那果然是不可避免的无奈。而电影中不可忽略的一幕,青红与闺蜜偷偷去参加的地下舞会,那一帮急于获得自由解放而肆意妄为的小青年,穿着那个年代标志性的喇叭裤,戴着墨镜,叼着烟,对着漂亮姑娘吹着口哨,以这副与其年龄与成熟不相符的打扮与姿态,看似淡定,实则着急慌忙地向时代,向社会宣告自己的成熟。那是令人啼笑皆非,过后却感悲凉的人群,因为十年文革的压制,在这稍有放松之际便迫不及待地如雨后春笋般争相冒出来,盲目地模仿欧美,并不知道什么才是好的。相比较现在流行于年轻人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日本文化,其中的温润恬淡显然更适合中国人与中国社会,但在那个时代,年轻人最需要的是自由解放,欧美文化理所当然流行开来。
那是个饥渴的中国,饥渴的年代,催生了一群饥渴的年轻人。饥渴于挣脱身上的枷锁,饥渴于飞出生天,饥渴于肆意妄为享受迟来的青春。所以军,才会把农村姑娘的肚子搞大,才会与青红的闺蜜私奔。政治影响下反复的时代,令他们尖锐而又盲目地前行。
政治和时代是罪魁祸首,而谁又能去申讨它们?那么,只有无奈。
王小帅的问题在于,他从来握着一个能八十分的题材和故事,可是最后却只能处理成六十分,欠缺的也许就是所谓的艺术家的灵气的问题。
王小帅讲不完的三线故事,那就是青春的烙印。一个故事讲了很多遍的话,那最初讲的时候就是最深情的时候。一代人被压制的青春,时代与父权轮番上阵,个个遍体鳞伤。
冲着高圆圆想看。这片告诉我们:1.约会强奸通常是强奸案中比较高发的;2.挨了强奸要及时报案,惩罚犯罪分子人人有责;3.时代不同,新潮的傻逼青年们都抽烟喝酒一个逼德行;4.教育子女要讲方法,要怀柔。PS:李滨这个演员每个片一个表情,演技太差;迪斯科青年秦昊以后演了春风沉醉的夜晚
慢慢的我就越来越理解父母了 在这个已经不那么叛逆的年龄看这部片子很值得。有好多感慨 总结两句话就是 要听父母的话有时候有分歧就慢慢斟酌 & 很多男人都是道貌岸然的。
爱情在一个强权的时代是狗娘
青红是个历史的符号,在她身上发生的事情曾经在中国的那一代人很多人发生过。他们的父辈曾经为了信仰背井离乡远离城市来到乡村。很多年以后,热情渐渐冷却,现实无情的打击着这些曾经的热血少年,于是思乡的情绪蔓延起来。青红这个女孩与小根的青涩爱怜,与这个大时代格格不入,他们之间的障碍不仅仅是青红的父亲,而是上海到贵州的距离。小根的爆发以伤害青红为价,得不到我便要毁了你,充满自卑感,这便是他这个人物的可怜之处。而青红不只一次的说,贵州便是她的家,父亲却在灌输着她不是这里的人,她茫然无助,找不到自己的根。
很悲剧的故事,奉献青春却被时代和政策抛下的一代人,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却让他们更加迷茫。但整个故事似乎缺了非常重要的一环,那就是青红和小根的爱情,导致她的叛逆和父亲的暴怒都显得有点没来头。当然还可以多讲讲工厂改制改革开放初期的人下海等等细节。。。秦昊十分亮眼,简直中国约翰屈伏塔😂
那个话说 我外公外婆就是从上海去支援大西北的三线职工 看的时候妈妈有很多感慨 妈妈说很真实...
1、看青红的爸管这么严一般就猜到后面会发生啥事儿了。2、高圆圆演学生本身就是失效的,她是我见过唯一一位再年轻也没有学生气的女演员。3、李滨总算把单车里未竟的犯罪故事给演完整了,憋坏了。4、青红他爸是那种我最讨厌的爸,在家沙文主义,在外无能为力。自己走的错误人生非要子女来埋单。
从平淡中要咂摸出人生的滋味 年轻还是做不到啊
依旧聚焦时代悲歌中的小人物心酸,结局一如既往的忧伤。故事如果以小弟的视角展开也许会很有趣。事实证明年轻气盛时做的很多与父母背道而驰的决定大多是错的。在那个穿喇叭裤,留鬓角都是风潮的年代,学校反倒是有远见卓识的。秦昊虽然出场短暂,但如有神助,让人印象深刻。
执意要逃离小山沟的父亲和满意于现状的女儿开始了大战。里面的那段口琴是汤尼作曲的《南海姑娘》,那段露天电影的片段是一部叫《阿西门的街》的日本片。《南海姑娘》在岩井俊二的《燕尾蝶》中被小林武史改编得气势恢宏,根本就让人想不到。相当令人惊讶。
一般凡是涉及到文革,农村或上山下乡题材的片子我都有冲动给五星。。。。。。。。 = =
就像青红这个矛盾的名字,电影中充斥着各种矛盾.时代的矛盾,家庭的矛盾,爱的矛盾.爱情在这种环境下只会有个悲惨的结局.P.S.这片子尺度这么小恐怕是因为高圆圆演的吧...
一般 觉得这个题材应该是表面平淡但是内在很震撼你的那种 但是这个表现的还不够 音乐用的也不好
7/10。片子讲的是个人意志与某种权威发生抵触,父母那辈的满腔热血变成被历史绑架,他们来这里只是混日子总有一天要逃,不想孩子和这里人接触而要带她过新生活。用物品指代(红高跟鞋)来勾勒男女主角的遭遇,然则主线是塌的,剪喇叭裤、破坏舞会、写信私奔、家长开会聊离厂等乱七八糟的事撑不起内核。
3.5 三线文革三部曲之一。从头到尾都用好读的隐喻(明喻?)书写,尤其家庭和政治的勾连部分。王小帅和娄烨差距太大了。
2.5 / 比《地久天长》好点,至少前一个多小时更朴素平实,也抓住了一些超离的恍惚时刻(但转瞬即逝)。不过整体依然过于王小帅了,观众除了被小帅式铁锁链剧本和强硬的演员表演牵着走还是看不到人物的内在。所以根本不能算情节剧,最多是无内容的情节剧流程展示。插入的方言就和各类时代元素拼贴一样强行说服着观众:“我拍的可是现实主义。”不过可以感觉到拍摄的心境和《地久天长》还是不太一样,这部还有些稚拙的热情,后者则几乎是在娴熟精密地操弄。
反正为了你好,不管青红皂白。中国式父母,中国式教育,中国式悲剧。
此片的亮点在长镜头的调度和最后的声音蒙太奇,当广播念死刑犯的时候,正轮到小根的时候,声音被车的引擎声盖掉,使观众对小根还有一丝希望,但最后的一个大远景,青红回上海的车行走在贵州乡间的小路上时,大大的远景配上响亮的三声枪响,构成了特殊的艺术效果,最后的枪声无疑是此片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