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地板上看完张曼玉的CLEAN。一部主旋律的文艺片。看完迷失东京感到迷惘的孩子,可以看看这部宣扬皈依人生正途的片子,是所谓,懂得困苦者才能享受愉快。各种元素,摇滚、毒品、女同性恋、死亡、孩子、家庭掺杂在一起;张曼玉说着漂亮的伦敦英语、法语、粤语,还在影片当中唱了两首标准的英式摇滚。影片中提及了责任,毕竟她不再是问“IS LIFE ALWAYS THIS HARD?”的小女孩,也不再是不知道生活会不会更好的女青年,她是个为孩子戒毒的前摇滚女青年,一个坚定不疑地向着安定踏实的生活走去的中年女人。
所以,我所认为的女性三部曲:这个杀手不太冷、迷失东京、清洁。
很温情的片子,讲叙一个吸毒并堕落的摇滚明星的妈妈为了见到儿子并让他接受机子一步一步改变自己的故事,故事里没有什么特别噱头的东西,有的是那种淡淡的温情。故事里也没有什么让人大为悲痛的东西,有的只是让别人静静的看完后突生的舒服。就像片名虽然简单但却很舒服。也许我们的生活没有电影里那种跌宕起伏烦的情节,但这种温情的感觉是没有人能拒绝的吧
一直很相信她和里曾经在一起应该是很幸福的吧,成功后的人们总是比较容易迷失自己,出现一种瓶颈。为了追求为了追求暂时的幸福,染上了毒品。是的,毒品能够带给人们一时的舒服飘飘然的仙境,但却足以毁了人的一生。
片子里让我感动的不是最后她事业的开始不是杰开始的依赖开始接受她也不是老爷爷的的信任,而是她不断积极向上永不放弃勇敢的态度。勇敢是你知道一开始就知道自己会输,可是你却依然要去做,无论如何也要坚持到底,你很少会赢,但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赢。看看自己高中三年的时光将我的自信心打击的消失殆尽,没人能够体会到那一种疼痛。曾经的我意气风发笑对生活,可是三年来的生活却从骨子里将我从根本上改变,有时也会厌恶这样的自己,可是~~~~ 看着那些坚强的人总会有种奇怪的感觉,像是曾经的一家人,却因为一些无法预料的事情而发生改变。
最喜欢的一幕就是最后了,望着咖啡杯梗咽然后走出门双手举起望着外面的世界,生活 终于开始善待她了。这种的释然只有经历的人才能了解吧。不管曾经多么困难但好在尝试去改变它。不管曾经受了多少委屈在这一刻也是满足的吧
最让人难忘的就是她的头发和红围巾,短短的却很精神很适合她 好像无论如何发生什么都可以挺过去。红色的围巾,不变的温暖照亮我们的渴望爱的心,每次看到这条红色的围巾就会想起《被人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面华丽的色彩。生活可以对我们很残酷,但我们依旧不放弃。
最深刻的一段是她朋友因为忘了东西而回来正好发现她躲在房间里抽泣,被子蒙着头,她没有因为丈夫死而哭泣没有因为要进监狱而哭泣也没有因为被告知不能见儿子而哭泣,当生活对她如此悲凉的时候她没有流下眼泪,却为朋友给的一些温暖而哭泣。 那一刻内心的冲动溢于言表。
“别人打击你,你会还击,人们说你坏话,但你从不放弃,所以我尊重你。。。”
当那位助理这样对她说的时候。我才开始了然。最重要的不是生活怎么对你,而是你怎样看待生活。
当她满怀激动地等待杰来见面的时候,当爷爷告诉他杰不想来见她,她终于承受不了扭头就跑,可是就在途中她终于扭头往回,我觉得那个时候的她是最有魅力最美丽的,我想她觉得自己一定可以让杰接受自己,她不想放过任何一个机会。终于她如愿以偿了。
活着只为活着本身而活着。
PS :眼睛痛
脑袋干枯
要睡觉了
有机会再补充好了
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张曼玉在戛纳封后,就很少有人会去关注《清洁》这部法国电影。但是当你为了张曼玉而去看这部电影,恐怕又仿佛进入了另一个误区。当人人都夸张曼玉的演技多棒多棒,但是别忘了《清洁》终究是阿萨亚斯的作品,因为一个影后而忽视一个导演的存在,同样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演员不是一部电影的灵魂,或许他可以为一部电影增辉不少,但是只有导演才清楚一部电影的意图和思想,演员可以有自己的发挥,但不能脱离导演的控制。更何况来自电影世家的阿萨亚斯,他的血液中怕也是流着作者电影的思想。
阿萨亚斯也是法国《电影手册》的编辑,他从小到大都受着“新浪潮”的影响,所以说他是从一个电影青年成长起来的。他在坚持法国作者电影的原则上,学习着世界上多样的艺术电影,尤其对于东方电影的了解其实颇多。还是一名电影青年的时候他就非常仰慕台湾的侯孝贤先生,曾经专门拍过侯孝贤的纪录片。阿萨亚斯对华语电影的了解事实上由来已久,而且对于东方艺术电影的风格较为喜欢,因此我们在观赏《清洁》时,同样可以看得到一些侯式电影的细微痕迹,特别是某些空镜头和长镜头的运用。
张曼玉和阿萨亚斯婚姻的破裂事实上并没有太大的纷争,用张曼玉的话来说就是他对电影的关注比对她更多,这样一来对电影是好事,对女人就是件坏事了。张曼玉的离去完全可以理解,同样我们也看到一个在电影环境成长起来的狂热电影人。
因为张曼玉和阿萨亚斯曾经的婚姻关系,所以人们常常认为这是阿萨亚斯送给张曼玉的礼物,是为张曼玉度身定做的电影。这种说法不无一点道理,但是阿萨亚斯并不会专门为张曼玉打造一部电影,有可能的就是在角色按排上将女主人公设为东方女性。影片《清洁》的故事非常简单,对于一个母亲想争取回自己儿子的抚养权,经历了不少困苦。事实上同类题材电影相当众多,对于亲情的渲染是一贯的主题。但事实上阿萨亚斯也不可能回避亲情这一主题,但如果仅是这样而已,那这样一部电影实在是没什么特色而言。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中阿萨亚斯还想表达一种摇滚人的现实状态,《清洁》中有非常多的摇滚音乐圈中相关人物的多面呈现。吸食毒品其实是摇滚音乐的一种生存状态,它相当普遍,张曼玉在片中对她的儿子说:“父亲并不软弱,只是毒品对我们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它让我们可以暂时逃离现实。”摇滚和毒品似乎是这些音乐人的一种慰藉,也可以说是一种解脱,有时候痛苦就象是一种灵感的源泉。有时候我们明知道不好,却仍然再做这样一件错误的事。
以阿萨亚斯的年龄恰好是经历那个摇滚最为狂热的时代,而他本人也确实是一个摇滚乐迷,事实上那个年代的青年很少能不受到摇滚乐的影响。我非常喜欢这部影片的名字《清洁》,简洁而有力,这是一种朴素的风格,东方式的态度。影片中的张曼玉饰演的艾莉丝是个典型的摇滚音乐人,和他丈夫李一起四处飘荡,永远在路上,孩子交给李的父母抚养。阿萨亚斯在影片的某些细节交代都显示出颇为老到和大气,使整影片在阅读的过程非常顺畅,就象他们的孩子的问题,在一开始就已经点到。最后在经历丈夫猝死,自己入狱等问题后,艾莉丝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孤独,想起了自己的孩子。于是“清洁”开始纳入主题,这样的清洁意味着什么,是一种权宜之计,还是痛改前非,导演阿萨亚斯都没有非常明确的说明,他只是抱着一种客观叙述的态度。艾莉丝远离毒品的目的是为了能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她找一些她不喜欢的工作也是同样的目的,作为一个摇滚乐者,事实上她并不想离开音乐。影片的最末,艾莉丝开始回到了原来的生活,灌录自己的单曲,一切仿佛重回轨道。但是有一个关于“清洁”的问题产生,就是艾莉丝在所有困难都解决的情况下,她会不会重新碰毒品,这恐怕是作为阿萨亚斯也难以回答得了的问题。
我喜欢《清洁》中那些对摇滚环境的描绘,艾莉丝回到巴黎开始寻找一些老朋友,圈内圈外的相关人物。看似有些杂乱,却透射出现实的氛围。比如当年的同性情人现在已功成名就,以及当年受她影响的乐迷们,包括寻找试音机会,被昔日的明星朋友拒绝等等,一个个镜头下构画出摇滚音乐圈的百态。艾莉丝在圈子里似乎名声并不好,圈里人大都认为她拉了李的后腿,虽然还是有些人站出来帮助了她,但她依然非常的困顿。
阿萨亚斯将这样一个角色交给了自己的前妻张曼玉,因为他相信张曼玉的表演能力。而张曼玉的表演也的确精彩,她受到普遍赞扬的主要因为她作为一个东方人能够在非母语的影片中表现得如此自如。事实上张曼玉的表演方式也并非单纯地在表现一个西方人,她和阿萨亚斯同样考虑到了作为一个华人的传统背景。张曼玉的对艾莉丝的演绎透射出一种东方式的内敛,当丈夫李死后,作为艾莉丝的痛苦并没有显得非常激烈,张曼玉总是会让艾莉丝一个人默默地哭,而非嚎啕大哭,而且极具控制力。这是一种压抑,表现在多方面,中国传统中关于忍耐和节制的表现,张曼玉虽然在表演一个西方背景的华人,但在内在本质上还是表演着一个中国人。当儿子的抚养权被李的父母拿走,而且让她不要来探望孩子,艾莉丝没有象西方人那样愤怒或者打官司来夺回抚养权。而她表现得极其内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改造来感动对方。这是典型的东方处事态度,张曼玉对这种内敛式的表演把握得非常好。包括她在唐人街餐厅打工等等都非常明确的彰显着她作为中国人的标签,尽管受着西方流行文化的影响,但中国传统无时不在骨子里对她施加影响。
《清洁》中的另一位演员尼克诺特的表演同样非常精彩,可以用经验老到来形容,也许到了某种境界演技几乎化为无形,举手投足完全自然。作为他扮演的李的父亲事实上是一个调节着李母亲和艾莉丝之间关系的人物,他考虑长远,背负儿子死去和妻子患上绝症的痛苦,有条不紊的处理着一切事情。尼克诺特让这个老人同样具有某种普通人的伟大。
影片给出的结尾还是比较落俗和美好的,张曼玉和儿子之间得到了沟通,她在自己喜欢的事业上又有了新的契机,一切都开始往好的方向发展。整部影片的故事平稳有序,没有太大的高潮,也没有太过个性化的风格出现,就象生活的流水般恬静。也许这是一个导演日渐成熟的标志,一种反朴归真的表现。从这一点上我越来越感觉有点象侯孝贤的映象风格,精致而稳重,个人认为影片《清洁》是东西方文化交溶最好的一部电影,很少有西方导演能如此渗透东方文化,并且融会贯通。
原先萬分期待,結果有些失望。獨挑大樑的張曼玉當然是全片中心,但除此之外好像無甚可觀。故事在溫哥華、巴黎、倫敦、舊金山之間來回穿梭,可是——也許是我的偏見——總覺得阿薩亞斯的鏡頭只在巴黎最到位也最對味,其他城市不知哪裡不對勁,有種焦距沒對準似的空乏。眾多角色也流於平面浮淺,就像在街頭人群中跟拍張曼玉的畫面一般,除了她之外的臉孔全是一片模糊——或者可以說,那些人物其實都是以女主角 Emily 的視角呈現*,都只存在於與她的相對關係裡:對她極不諒解的婆婆和丈夫友人,對她不念舊惡或舊情的昔日相識,對她寬恕包容的公公,對她陌生抗拒的兒子(後兩者的台詞又常頗為做作)。聞天祥一篇影評(2004年十二月三日金馬搶鮮報)說到:「許多人都以為阿薩亞斯在本片的表現普通,唯有張曼玉收放自如的演技可觀;卻忽略了導演觀看這位女演員/前妻/片中角色的態度〔i.e. 相對於《迷離劫》時突顯甚至迷戀其東方性,此片已不再賣弄異國情調〕,才決定了本片最後的樣貌與觀點。」雖然言之成理,但那畢竟是這部電影之外的脈絡,對評論它本身的成績只能做一部分參考吧。
-----
*這裡講的不是敘事觀點。
当时看这部的时候很喜欢,但现在根本想不起来电影到底讲了什么。
借这个题目拍一下小林的一天。
起始镜头是躺在家里床上的小林在早上醒过来。这个镜头像是白纸上的第一笔,要把影片的调子定下来。肯定不能是低机位远景,或者俯拍远景,这两种比较像恐怖片或犯罪片。可能还得是近景特写,能听清楚呼吸声的距离,给一个清晰侧面,窗外是夏季的天光,所以已经有点亮,照得清汗毛,但色温又传递出太阳还没热起来的样子。早上这场的光其实不好拍。所有看过日出的人们都有这个觉悟,正常起床的人们,已经醒在事情无可回转地发生过以后,升起的太阳带着近乎冷酷的表情高悬在那里。最终的效果可能还得选角的时候再结合演员商量呈现方式。我们这次联系的几位都是四十岁上下的有经验的男演员,可以拿这场戏试着去讨论一下,看谁更能理解我们这部片子的预期。表现一个中年人日常的自然醒是不太容易的。具体到小林身上,他本身就不是一个睡觉很熟的人,据说很累的时候会轻微有一些打呼噜,但咱们这个镜头拍的这天早上就是比较安静的一个卧室里一个没有那么熟睡的中年人带着没有充满电的状态醒过来。青春片里经常能看到一些很浮夸的起床时刻表演,戏剧学院刚毕业的孩子们带着妆演高中生赖床,浮夸里带着一些能让人原谅的东西。青春片的主题就是酣睡,然后鲤鱼打挺地爬起来。小林这部肯定不能这么演。到了他这个年纪,睡眠的恢复功能已经像手机电池一样衰减了。我们的镜头语言要呈现出这种衰减。耗电营业,又部分充满,这就是人生的清洁要传递的主题。疲惫里透着韧劲,丧失里长出新生,损耗中得到点修补,第一场小林起床的戏就是要传递出这种感觉。
第二场是清晨起床后。布景部门要花点心思,因为从这一部分起,环绕小林的这个室内环境就要大范围呈现了。起床那场里可能只能看到枕头,凉席,小毯子,这些都往素色日常里走,不要弄得太悬浮,最好是从凉席里就能看出咱们的戏里要表达的倦怠和弹性(笑)。不要有压力啊,道具组回头找几个色系咱们一起看看。从床上起来的小林裸身在房间里进行各种活动,这一场基本就是这个思路。当然,裸身拍可能不太现实,到时候可能得让男演员穿个内裤。但我现在想不到穿个什么样的内裤,而且款式和花色不一样,呈现出的小林状况很不一样。到时候看谈成了哪位吧,可以一起聊聊。比较理想的情况下还是裸身拍。清洁嘛,就是要拍出一种自在感。就是他不急于去依照惯性生活,不急着要遮挡或者行动,就是像静物一样有点发呆,没有罪感或者愤怒。裸身的小林拿起桌子上的半杯隔夜的凉水一口气喝完。特写可以给到握着杯子的手,或者吞咽冷水的喉咙。有些国外的电影经常演人物灌咖啡或者打开冰箱喝冰水。小林不会这么喝。小林是一个喝凉白开的人物。他不需要额外的添加或者处理,不需要额外的功能、气味、温度、内容。凉白开就是传递清洁的一个很好的道具。隔夜的凉白开还能被称为夜的溶剂(笑)。小林扫了一眼墙上的静音钟表,可以给钟表一个特写,六点二十几。不要那种床头闹钟,也不要数字显示的挂钟。选那种圆盘的,把秒针去掉。圆盘的时钟就是清洁本身,周而复始。下一段是小林去冲澡。这一段没有办法有任何交代,但从扫一眼时钟,到开始冲澡,要让观众通过我们的镜头和演员的表演,感受到时间还很充裕的这么一个印象。理想情况下,对,我又要说理想情况下,淋浴这场戏也要给大特写。不是那种最常见的拍个上半身裸露,洗发水打打泡沫,一转场洗完了那种。那种没意思。淋浴是现代城市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清洁方式,是我们这部电影的重要桥段。要拍小林把淋浴关掉,指腹插进头发里揉搓泡沫。这个要拍出AMSR的气氛。可以考虑跟拍一滴水珠的下滑路径,比如从肩膀到腰再到屁股,或者从大腿到小腿。剧本作者说,在理想世界里,一定要拍把包皮翻开清洗这个特写。你们可以去问问他为什么对中年uncut男性清洗包皮这件事这么在意(笑)。可能是为了冒犯吧。有效的清洁就是一种冒犯行为,要把隐身的结构翻出来,把结构性污垢清洗掉(笑)。上次讨论还有人说这部戏这么多场淋浴戏,怎么能拍得不色情。这也是咱们要讨论的清洁的一部分。能拍得健康又不色情,就是拍成了。因为有很多淋浴戏的原因,好几个身材特别好的男演员咱都没去联系。当然,也没有说联系的老师们身材不好的意思(笑)。希望拍出来,大家一看,小林就是很普通的运动也没那么勤快,但也不胖的普通身材。洗完,用毛巾擦干,就进下一场挑衣服的场景。
电影嘛,哪怕故事性单薄,戏剧张力肯定要充分。咱们这部清洁虽然故事寡淡,张力上还是要下功夫。选衣服这场,黑衬衣,黑裤子,黑皮鞋,都提前挑出来放沙发上,有经验的观众一看就大概能猜到小林可能要去参加葬礼,这个张力就起来了。小林换好衣服,背起一个小黑包,把桌上一个白信封放包里。信封给个近景,封面上印着花束和“沉痛悼念”字样,给还没意识到小林要去干什么的观众一个明确的指引。夏季的一天,小林起床洗澡换衣服,要去参加葬礼,这么一个故事。
下一场是打车戏。小林拿手机软件约了个车,站小区门口等车来,注意到离自己不远的电线杆处有一只猫。流浪狗可能更常见,但总觉得猫比较符合清洁的调性(笑)。找个有花色的猫,比如白色波斯猫有一只黑耳朵。小林和猫不需要有交流。车来了,小林坐上去,师傅说,“手机尾号是***”,小林说,“对”。这是小林在这部片子里的第一次发声。洗澡的时候可以在中途或者洗完以后叹口气。那种干完了一件事松一口气,以及该干下一件事了叹一口气,兼而有之的叹气。洗澡的时候是一天中最能理直气壮叹气的时候。淋浴房里还有回声,叹气完成就感十足(笑)。小林核对乘客信息,观众也终于确信主人公小林在这部电影里不是个哑巴(笑)。接下来一路上,司机和小林没有任何一句对话。车上镜头可以多拍点。主干道红绿灯。逐渐走到市郊更冷清的街道。然后殡仪馆到了。
小林下车,看到熟人,大家简单打招呼,有工作人员过来组织大家排队,拿出一大托盘的小白花给大家佩戴。小林把奠仪白信封交出去。有哭着的被搀扶的家属们从小林和熟人们身边路过,带着小白花的大家都看着这些沉浸在眼泪里的人们。时间差不多了,小林跟着大家进到灵堂,有工作人员主持告别仪式。小林站在比较靠后的位置,看不太清水晶棺,但能清楚地看到遗像和背后大屏幕上的投影。为了节省成本,咱们这次用了道具组小赵的照片(笑)。感谢小赵(笑)!照片拍得很好,一看就是好人缘,会被记得的长相(笑)。用了几张小赵上学的照片,还有精修以后显得还不如本人帅的婚纱照单人像(笑),还让小赵和波斯猫合拍了几张。对,就是上一场小区门口那只有黑耳朵的波斯猫同一窝的另一只猫,也还是白色黑耳朵,不过这两只猫黑的耳朵不一样。老练的观众应该能从照片里看出来里面的猫和小林早上遇见那只猫的相似。更老练一些的能看出来是两只差不多的猫,其实没啥关联。几张照片一直滚动,猫也不时出现在屏幕上。剧本里有一段是说,“小林心想,今天的人们痛哭,是因为觉得年轻的朋友辞世,分外令人惋惜。但不管有多年轻,这些岁月,换算成一只猫,也已经是令人满意的陪伴的时间长度。不如就把这个辞世的朋友想象成一只来报恩的猫,完成了它的使命,已经轻盈柔软地带着九条命回去了吧”。但这一段左想右想没办法拍出来,目前觉得就先不拍了吧(笑)。
仪式开始,先是领导致辞,然后是朋友致辞,然后是家长致辞。如果这部电影有泪点,那肯定就是这一场。但也不用特意往煽情方向拍。看着小赵年轻可爱的脸(笑),听三个人讲这个角色生前的事,即便观众对遗像里这个角色不了解,也能感受到一种告别的悲伤情绪。小林也开始掉眼泪,一个特写。三个讲述人的情绪浓烈肯定是不一样的。领导官方一些。朋友就更私人一些。家长的悲痛更有烈度。我们请到了郭老师来客串这个角色。郭老师说他给这个五十多岁的父亲设计的底层性格是决不让人搀扶。致辞过程中数次讲不下去,如雷轰顶,摇摇欲坠,但就是双手摆着拒绝旁边的人搀扶。郭老师还是很有生活阅历的。当然,我们最后请郭老师来客串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他矮矮的(笑),试戏的时候,在体积和烈度之间有一个巨大的反差(笑)。烈度本身就是一种清洁。爆裂催生流转,暂时打破边界,将崇高引入美,将美归还于崇高。期待小赵和郭老师的爆裂演出(笑)。致辞完毕,所有人围绕水晶棺行走一周,与家人握手,仪式结束。围绕水晶棺这个过程中,镜头特写小林。观众肯定想要看水晶棺里的样子。但镜头此时的作用就是死亡的作用。能在水晶棺里看到的也已经不是小林所认识的那个被告别的人了。所以镜头特写只给到掉眼泪的小林,绝不给到水晶棺里。道具组说捏了一个变了形的小赵的脸,到时候放在水晶棺里,方便老师表演(笑)。代表还没敲定的老师谢谢道具组(笑)。
走出告别大厅的小林和熟人简短打招呼。很多作品里这个部分的男性都要抽烟。咱们这部里小林不抽烟。就像早上喝凉白开不喝咖啡一样。这一点作者很坚持,认为抽烟就是不清洁(笑)。充分尊重作者的想法。背景里是告别厅家人的哭声,跟随小林背影的镜头要拍出一种哭红了眼睛的天光的感觉(笑)。就是,不论多大的哭声,不带感情的太阳已经全面升起来了,拍出这种感觉。从六点就爬起来沐浴更衣(还可以加一个刮胡子的场景,特写剃刀刮下胡茬,是成年男性的日常自我阉割),像是无可挽回地发生了很多事,实际上也才不过九点多,一种个体时间和抽象时间脱节后的轻微眩晕感,拍出这种感觉(笑)。别害怕,这是我们导演组和后期剪辑师要琢磨的事情(笑)。熟人在殡仪馆门前递给小林一个面包。
下一个镜头是小林回到家里。小林把衣服脱下来,闻了闻上衣,脱到只剩内裤的地步,把脱下来的衣服丢去洗衣机。这一场建议留一条内裤(笑)。作者说,这里的逻辑是,小林此时的清洁,要表达的是以勤勉的生的姿态,将死的领域拦在家门外。如果连内裤都脱下来一起丢进洗衣机,一是内外衣物不分离并不卫生(笑),二是这种更彻底的姿态太过厌世。一个穿了一条内裤呆坐的成年男子还可能是悲伤和忧郁的,一个裸坐发呆的男人就过于让人警惕(笑)。穿着内裤发了一会儿呆的小林在洗衣机的声音中去冲了淋浴,冲完发现下巴上有早上刮胡子划破的红印,已经肿起来了,对着镜子看了半天。然后拍头发半干的小林半裸着开始吃同事给的面包。这次可以配一杯热茶。面包就是那种装在塑料袋里的配料表很复杂的面包,便利店里常见的那种。剧本里还写,“小林在拆开面包前读了一下面包的配料表:红小豆,麦芽糖醇液,山梨糖醇,山梨酸钾,果葡糖浆,单双甘油脂肪酸脂,硬脂酰乳酸钠,丙酸钙,脱氢乙酸钠。小林想了想这些东西被吃下去以后,会有多少随着火化被留在骨灰盒里”。这一段也没办法拍,目前决定不拍了(笑)。吃也是清洁的常见形式,全靠老师自由发挥演技。
然后是小林午睡的场景。洗衣机里的衣服已经晾出来了。要拍出午睡的小林和晾在绳上的衣服气质统一的效果。睡醒以后的下午戏份准备安排小林接电话,裸身分享上午场景;套了件上衣接工作视频电话,裸下体办公;视频完打飞机;等天光全暗下来出门吃晚饭,在人来人往的拉面店里。结尾的时候就拍吃饱了的小林在淡紫色的晚霞里往家走。
高楼显示出剪影。无数盏小小的灯亮起。愿疲惫的人们在夜里总是安眠,在宁静的休息中获得一些清洁的喘息。
美丽是个定义很宽泛的词语,每个人眼中的美丽呈现出万千不同的风情,而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对美丽的理解也会发生变化。“Maggie”很容易让人音译为“美丽”,而这个名字的主人也的确随着岁月的流逝把时光都雕刻成了一种美丽。
在港产片鼎盛的九十年代几乎无人不晓张曼玉这个名字,选美冠军涉足影视圈不是什么稀罕事,但是多半会被定位于花瓶角色,尽管每个女艺人在站稳了脚步之后都想努力摆脱图尤其表的角色定位,所以有人刻意扮丑、有人尝试年龄上的跨度,更多的人都是以转型失败告终,陷入不伦不类的定位误区,渐渐淡出直至被人淡忘。由此想来张曼玉算是运气上呈的幸运儿了,年纪轻轻就能有幸与多位知名导演和演员合作,不仅摆脱了花瓶的形象,还在很多影迷的心里树立起了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运气是捉摸不定的东西,当然很多人都说只有有准备的人才会抓得住机遇,而她的聪颖与美丽是先天赋予她的另一种准备。
说实话读书的时候我爱看港片可是并不是张曼玉的什么粉丝,我总觉得这个女孩长得一双狐狸一样两头尖尖的眼睛,实在不是我当年心目中美女的典型形象。后来读大学那会周末没处去就到录像厅打发时间,有一晚放映一部片子叫《爱在娱乐圈》,剧中周海媚饰演的那个人物据说就是以张曼玉为故事原型的。《爱在娱乐圈》拍的很滥,充斥着各类假以吸引人眼球的潜规则爆料(张钰是不是也受了它的启蒙呢?),可是它却让我有了好奇心去关注这个名叫“Maggie”的女演员身后的故事。
1985年,她与发型师拍拖多年,离离合合终告分手;1986年,她在美国拍片期间认识HANK,双方以书信传情,分手后对方公开他们的情信;1987年,她公开与尔冬升拍拖,感情维持三年;1993年,她与商人宋学祺恋情曝光,一年后曾传出婚事,1995年感情破裂,Maggie为这个男人差点倾家荡产;1996年,她主演了法国名导奥利维耶.阿萨亚斯的电影《迷离劫》,两人在拍片间隙互生情愫,1998年12月26日,她和阿萨亚斯低调结婚,没想到,2002年5月10日托好友王家卫的泽东公司向媒体传出她与结婚三年半的阿萨亚斯离婚的消息,她又成了一个独身的女人。她自言自己是个浪漫的人,可以为爱情放弃一切……
她的魅力和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电影于她不再是挣钱的手段,而是生命和事业。只要是好电影,她可以减低片酬来演出。更为难得的是,她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自己、对待别人,以一个普通人自居,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中去感受、去寻找快乐。她带着东方的素静神韵和西方的明艳光彩,不虚饰,不矫情,自然流露着清澈而深沉的内在美感。那份气定神闲、那份雍荣华贵、那份平淡自然都在显示着:她是一个美丽的女人。
我见由怜的阮玲玉、我行我素的金镶玉、妩媚妖娆的青蛇、平凡真实的李翘、端庄大气的宋庆龄、婉约隐忍的周淑珍……她曾经说过:“所谓美女,都是时光雕刻成的。”时光荏苒,光阴这把利可能会剑磨去青春的娇艳,但是也会给聪明的女人披上光彩照人的霞衣。
《Clean》在戛纳大放异彩的时候我没去赶热闹,三年之后才一睹影后风采。很多人说在这部电影中张曼玉一点也不高贵,瘾君子的形象多少有些污糟糟的,张曼玉也在扮丑吗?很多事情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是勇者,第二个就成了跟风, Maggie没有为了搭这趟末班车而随便糟蹋自己的形象的必要。看过影片我隐约体会到她之所以饰演这个角色的原因,人物的身份也许是次要的,但是她们必须要具备某种灵魂,与演员本人有共鸣的某些共同之处。艾米丽在跟儿子解释她为什么要吸毒时说:“毒品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复杂,有些人很痛苦,因为他们不知道怎样以另一种种生活方式生活,我也是……毒品给我们带来快乐,但是快乐过后要支付代价,非常昂贵的代价……”我想这远比我们对毒品的理解更贴切真实,但当儿子问她为什么现在又会去戒毒时,她回答说:“因为不这样的话,我就再也见不到你。”艾米丽艰难地把毒瘾戒了。当影片结尾她在录音棚里缓缓唱出那首歌时,我在她的眼神里看到了坚定与希望所带来的美丽。
一个好演员不需要刻意去扮演与自己性格悬殊很大的角色来博得观众或者影评人的喝彩,那样的方式犹如走钢索掉下去就万劫不复,聪明的演员永远会挑选自己理解得懂的角色去尽心诠释,犹如张曼玉,所有的角色背后都是时光雕刻出的美丽。
阿萨耶斯被很多人说“闷”但于我很受用啊,张曼玉说着好几种语言真是太有大家风范了(而且东方演员的特点就是内敛,有时候其实确实不需要那么多面部表情的)。坚强勇敢的女人是最美丽的。
张曼玉的演出算不上伟大。但所塑造的这个母亲的形象却也难忘~ 阿萨亚斯的摇滚影像真是魅力十足
影评人转行又师承大师的导演果然功力深厚
孤独的高贵。
三星半。真是完全为了张曼玉拍的嘛,几场压抑情感的爆发和麻木都很不错,外加秀各种语言。虽然觉得戛纳影后不是很值=。=
三星半。饶有兴致,“毒品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复杂,有些人很痛苦,因为他们不知道怎样以另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我也是……毒品给我们带来快乐,但是快乐过后要支付代价,非常昂贵的代价……”
04法國坎城電影節(康城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
05年第一次看是看不懂的 17年再看才体会Maggie的不易 当年的阮玲玉摘得柏林金熊还是传统的香港电影 Clean以英语法语为主的欧洲文艺电影并在戛纳封后 不是可以说而是真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But从剧本影片叙事到Maggie的表演方式处处都是迎合得奖目标去的 有些刻意了
实至名归的影后啊,整体也不差,竟然选择如此平凡的故事,很有勇气,最后让人忘了本身的平凡。
导演阿萨亚斯是张曼玉前夫,虽然离异但是两人仍然保持欣赏,这部片是他为她拍的.
影片的调调我狠喜欢~
张曼玉唱Mazzy Star
6/10。张曼玉完全将表演肢解成最细微的肢体语言,在吵闹的地下摇滚演出舞台,卷发、红唇、烟不离手地嚼着口香糖,因为合约问题对丈夫的朋友咄咄逼人,当穿着蓝色囚服、面色苍白地会见丈夫的朋友,乖张叛逆的神色消退,见到公公后单腿抖动、语音低沉、飘向窗外的眼神充满躲闪意味,迫不及待拿到餐点就吃上几口,准确表演了变故后的内疚、慌张和拮据,戒毒后在酒店车库,不顾员工的指责用轻蔑的眼神吐出最后一口烟,曼玉在巴黎车站狂奔的高潮戏,祖父慢慢走进焦急等待的她,卷发被头帽遮掩,不断咬着唇边的手指掩饰内心的期待,终于祖父同意把孩子交给她抚养,母子见面戏把孩子紧紧抱住抑制了想哭的冲动。开头破晓时分河岸的工业气息略带压抑,与结尾录完歌后满怀希望地眺望金门大桥形成呼应。导演对细碎日常的非叙事性片段,经常分散冲突、节奏难以入戏。
张曼玉的表演还是值得推荐的
冲着张曼玉,看了这部戏~
这是一个母亲的故事,内敛平实。华人演员里也只有张曼玉可以用三种语言自如的表演了吧~
张曼玉没施展什么演技,剧情比较白水。我发现她嗓音也没那么难听,只要不说国语。英语有英音,法语也不错,这点很意外
张曼玉 (到目前为止) 主演的最后一部电影,仍是教科书级别的演技:在现实中她没做过母亲,但片中第一次见到儿子的时候两眼整个充满了温柔的神采
这样的片子自己居然没睡着……居然还挺喜欢……还有片尾张曼玉唱得那首歌一直没找到……
阿萨亚斯在叙事上永远留于不自信及不自觉的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