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其实早就看完了,有感而发把以前一篇没写完的随笔改一改就当影评了吧,其实和片子没多大关系。
说起与SpaceX结缘,还是在2019年的某一天。那时候的我忽然迷上了火箭发射的视频,于是在B站闲逛的时候,我一眼就盯上了当时如日中天的SpaceX,那时猎鹰重型的热度达到了航天届的顶峰,好像所有的人都在谈论SpaceX与马斯克。 我还记得第一次看猎鹰重型的发射:两发助推器的回收就好像从宇宙降临的礼物赠送给人类,以庆祝人类新的太空探索时代到来。我甚至不敢相信这是世界上现有的科技,但主推降落时不稳定的直播画质、箭身上烧黑的色块、以及马斯克以及全体SpaceX员工在指挥室的欢呼,这些不完美的小细节和研发者对于这一成功的激动,提醒着我这一起都是真切的科研成果,并不是科幻电影的特效制作。 从那时起,这位和我父母差不多大的中年人——马斯克,以及这家年轻火箭公司——SpaceX,就吸引着我燃起了这个对航天和火箭的“小爱好” 之后我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去看一些有关航空航天的视频和文字:火箭发射锦集、每月发射报告、航天科普......还有很多很多,在这期间不断地自行百度和维基查找那些不懂的名词解释,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去了解这些知识,尽管我知道它们对我的应试毫无帮助,而且我并不能记住和理解那些复杂晦涩的参数和资料,因为我仅仅是一个成绩很拉跨高中文科生。 那一年年末,长征五号遥三发射成功,我国的重型航天任务便从2020年开始激增。那一年起,全球航天最闪亮的两颗星无疑是SpaceX和中国航天。有很多场发射都给我带来了很深的印象:高考出分那天中午发射天问一号、半夜四点爬起来看发射嫦娥五号、中国空间站的飞速组装,当然还有影片中的龙飞船发射,简洁到极致的内舱和宇航服展示着世界上最新一代的载人飞船研制者spacex的高技术力与美学考量。 其实至今我也说不上来为什么会对航空航天有这样“叶公好龙”一样的兴趣,我尝试着去解读自己:或许是人类基因中对太空的向往?或许是对终极科技机械的崇拜?或许只是纯粹的无聊,搞不明白……不过看着火箭升空喷吐的尾焰拉出一串漂亮的马赫环,一级一级解体的推进器,以及点火那一刹那的轰鸣和入轨时人们的欢呼,不知为什么都让处在学习焦虑和生活迷茫下的我感到一些治愈,对于成人世界不习惯和逃避的我,也许有一天也会像小王子那样“回到太空”吧。
重回太空 我看到的是另一种生态,不同于我们是为集体争光、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纪律严明、兢兢业业、重任在肩。他们更像是一群人很喜欢这个东西,想做出很炫酷的东西,或者做出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东西。理解并且顺从自己的人性,可以看到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家庭仍是最重要的部分,虽然事业是举世瞩目的。而且个人和集体取得了一个平衡。而他们共同为这个集体做出自己认为好的事情,集体是保护他的,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战战兢兢,要被它管理的。 而重回太空这个过程,他们不是完成了就志得意满,一劳永逸,而是一条星辰大海的路,像路飞一样完成一次冒险后,后面还有更多挑战在后面。喜欢这个事,持续去做这个事,而非完成了,赚钱了,庆功了。他们享受整个过程。而这是20年,看到他们戴的口罩,有时候也会取下来。其中一个重要人物是马如龙在业余火箭爱好者活动上认识的,我觉得他们有足够的空间让这些爱好者发挥,而非隔绝在外。这就是创新的土壤吧。他们不是为了什么高尚的目标,更多是自己喜欢,并且认可这件事,而非外界给他们冠以的高帽。发射厅内,可以看到各种人,有长发的、大胡子、牛仔裤,也有spacex官方T恤,但没有那种严明的服装要求。这么多人可以参与这个过程。升空的宇航员孩子被家庭很重视,而非觉得他们这么小不懂事,或小家不重要,报效集体最重要。 所谓技术上的触动并不多。更多的是我看到这个社会的生态
脑中想了许多溢美之词,又觉得在这里发言可能需要更多的一些谨慎,或是另一种理性吧。埃隆·马斯克是一位人们可以撇开国籍撇开年龄性别认知撇开地球人此时手上做的事情,值得一句赞美的一个人。
有些人为了民族解放作出牺牲,为权力平等作出努力,有些人刻画不朽精神,有些人为国家争得荣耀,这些人在他们生活的百年间,他们是无可争议的伟大的人,但若放远目光,这些必然无法永恒,都会湮没在时间的潮流中,国家会衰落,政党会消亡,没有一个政体会长世永存。牛顿带领人类向科学迈近了一大步,爱因斯坦奠定了物理学上的两大基石,数千年之间人们都会为之传颂。若干年后当人类登上火星,开发太阳系,走向更广阔的宇宙之时,人类也不会忘记加加林,阿姆斯特朗,不会忘记挑战者号哥伦比亚号上的十四位宇航员,也许也不会忘记曾经有这么一个人埃隆·马斯克为人类航天航空事业做出的贡献,哪怕是向前一小步的试探。
航空航天让不同国家的人们回到了最基础的共同点,人类上。空间站对接成功,几名美国宇航员和俄罗斯宇航员拥抱在一起,不需要夹杂过多思虑,不需要掌握同一门语言,以人类最基础的动作欢迎彼此来到太空。彼时我们互不相闻,但此刻和你同在于此。地球上美俄之争,肤色之争不可开交,但与这一片广袤浩瀚相比,如此游尘土梗又算得什么呢?
马斯克算是拿到了最棒的人生剧本了,他所拥有的一切并不是他出生时就获得的。南非出生,两次移民,转学又退学,依靠强大的实力一步步走到了如今。而同是成为世界头部富豪的那些人,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贝尔纳·阿尔诺,或者,曾经也是雄心勃勃的马云?只有马斯克走向了太空,走向了宇宙。他有曾经面对媒体的腼腆,有面对连续三次巨大失败的不知所措,面对一次完全顺利的载人航空任务发言时的磕磕巴巴,面对数位航天前辈的轻蔑评价和出力阻止,他说,“他们是我的英雄,但这太艰难了,我希望他们能来参观看看我们在这里做着什么,我想这会改变他们的想法。” 他喜欢看漫画和科幻小说,不会在公众场合说一些虚无缥缈的场面话,他是一个有趣的亿万富翁,一个无比鲜活的人。
金柴夫妇又一次献出了极为优秀的纪录片。剧情如电影一般跌宕起伏,狠狠抓住了作为观众的心。一个好的故事若是缺少了优秀的讲解者必然也会黯淡不少光芒,剪辑叙事角度来说都无可挑剔,已经开始期待他们的下一部作品了。
“当你绕着地球转的时候,你看不到地图上所画的线和边界,你会把地球看作一个整体,看作我们的家。”
回到太空
2011年nasa做了最后一次航天飞机的飞行,后续美国的宇航员都乘坐俄罗斯的火箭去往空间站。唏嘘和感慨,时代变迁,这群万里挑一的人才在2011年也感到无比迷茫吧。
看完它才知道马斯克的space x成长有多艰难,当他们这类新兴势力闯入这个行业时。旧势力(波音)带着阿姆斯特朗等往届宇航员+国会议员来阻挠和否定他们,其中充满了金钱交易和旋转门,理想?no,生意。
Space x的早期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尤其对创始团队来讲,这就是一场赌博,虽然行业政策是鼓励的,但造火箭这件事基本没有容错率,而且还是从零开始,失败就意味着失去绝大部分。我想压力是极大的,同样,选择这么做的人,想必拥有着对理想的坚定信念,极度渴望自己梦想的画面,好比小时候无比渴望玩到游戏机。
紧接着是连续3次失败,账户资金吃紧,顶住压力,在失败中学习,不容易太不容易。第一次成功进入轨道后,拿到NASA15亿美金合同。然后解决火箭再回收利用,精准落地的问题。然后我好奇为什么NASA都没能做到的事他们这个初创公司搞定了?官僚的保守的,成功过的但被很多条条框框限制住的NASA,注定搞不定。而充满着信念,“追求”失败,从失败中不断总结,加上我推测市场化的薪水招募到有能力来解决问题的员工,这些是space能成功的原因。
这是一场持续的,不断地突破新的挑战,参与的人需要持续保持紧张的努力的状态
另外,这个纪录片也提醒我,不能只关注他们的政府,也应该关注他们的先进的领域。
一个行业、一个国家、一个物种的进步,是需要不断的有前行者,前行者影响后来者,不要停滞,技术和科技不是随着时间就会进步的,金字塔、长城我们都已经忘记如何去建造了,很多年前我们能登上月球,但后来我们也忘了。趁着还没忘太久,赶紧去做!
2019年艾美奖纪录片导演托德道格拉斯米勒联合美国太空总署和国家档案馆联合拍摄了纪录片《Apollo 11》,2019年正是阿波罗登月整整50年,而2022年又恰恰是阿波罗登月计划结束的50周年,因此,这部《回到太空》更是让人感慨良多。
2022年发生太多事,一方面是马斯克雄心勃勃殖民火星的太空计划继续推进,体型惊人的重型星舰第一次实现了地面点火并将在近期首飞;另一方面是NASA重返月球的阿尔忒弥斯计划实现了第一次实验发射;于此同时,作为后来者的中国,也完成了首个空间站的构建。在人类的太空探索历史上,2022注定是极具特殊意义的一年,50年前是人类太空梦想的终结,50年后的return to space恰恰又是一次重新开始。
心潮澎湃之际,脑中回想的依然是阿波罗登月那段模糊的黑白影像中,尼尔阿姆斯特朗缓缓走下登月舱的舷梯,仿佛是有感而发,说出那句举世闻名的话:A small step for man,a giant leap for mankind。面对浩渺的黑暗,看见蓝色的地球从地平线缓缓升起,那么小,那么脆弱的一个小小的蓝点,却是庇护我们所有人的独一无二的家园。
期待人类能在本世纪的太空探索中取得更大突破!感激每一个在太空探索中做出牺牲的宇航员与科技人员!
最近看了几个纪录片,一个是这部马斯克的,一个是美国对外战争和金融霸权的,这两部片毫无疑问都是事实,下面我来说一下我的观点,不输出情绪。
很多民族矛盾,种族矛盾,个人对国家的敌视,其更本原因在于个人把本该是一群人的组合理解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其结果就是当这个理解成一个人的组织或国家或企业,做的坏事是很可恶的,做的伟大的事是有不轨之心的,无论做什么他本质就是坏的,和文革时期的红卫兵并无二致。
其实,无论是国家,组织,企业,都是想象的共同体,是便于理解和对话及凝聚力量而打造的虚拟名词(可参考人类简史)拿一个国家举例,国家里有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同的利益群体有不同的诉求,进而转化为政治诉求,侵略伊拉克可能就是能源企业的政治诉求,这对于当地平民来说很坏,但你不能因此就认为所有美国人都是恶魔,因为一小部分资本家不能代替所有美国人。
同理,美国债务高涨,运用金融霸权印钞票,你能说和普通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吗,华尔街的资本家应当承担责任吧。
马斯克搞的火星计划,计划实现火箭的多次利用,对于太空探索来说是伟大的,而他一个公司也不能代表美国就是伟大的,马斯克只是国家的一个个体,不能代表整个国家。
作为个人,当看待一件事物时,不能用一种孤立和静止的眼光去看,这样很幼稚。当美国在做坏事时,你要看到不是美国这个人在干坏事,以至于联想到,美国这个人有很多企业都是坏蛋,美国人都是坏蛋。
而应该清楚做坏事的是一小部分利益群体,借用国家这个工具在干坏事,发射火箭,是马斯克在用公司这个工具实现他的太空梦,科学研究,是科学家在用国家的资源和机构在进行真理的探索,你在读书是你利用学校这个学术机构过去知识,各自的利益不同,所产生的结果也不同,而作为主体的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正确无疑的,但在旁观者看来,你做的事可能损害了我的利益,矛盾和阶级利益就此产生!
————致所有在用狂热的思想抨击一切的国人,多看点书吧,这样会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的!
扎克伯格想把人们拉进元宇宙,马斯克想把人们拉进真宇宙。我想在太空里感受自己的渺小,不想在虚拟世界里沉溺于自身的“伟大”。
不能接受任何失败的NASA在纸上解决所有问题,SpaceX则一直建造东西,看看有什么突破,然后从那里迭代。这也是两种体系的碰撞,僵化的庞然大物与充满活力,敢于试错的年轻个体。
其实讲SpaceX发展历程的前半部,要比讲龙飞船首次载人飞行的后半部好看得多。和后者题材接近而且拍得更好的纪录片还有不少,可只有前者才是独一无二的。身处封控中、乱世凶年般的上海,看这样一部纪录片,也差不多应了王尔德的那句名言:“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了吧~
像是看了两小时 porn
这他妈得值一百个星!这么牛逼的电影一分十秒的主题曲,牛逼! 这才是人应该干的事情啊! 这导演真是个狠人,拍的都是狠人!徒手攀岩拍出了人的体能极限,回到太空则见证了人的智力极限!
在上海疫情最严重,且解封看似遥不可及的那一刻看完了它。被各种负面消息打散的情绪平复了很多。这是一部能让人抽离当下琐碎的,纷扰的日常之事的纪录片,让人以更大局更全面的视角与心态去看待此刻,重新审视自己。 如果此刻的人生,有更大的机会窗口展开在你的面前,那就好好抓住它吧。
很意外,不是什么马斯克个人传记,小到科研人员,大到宏观宇宙,大小细节都详略得当,比洞穴和攀岩都更稳了,对史料递进式情绪做的很好,算是对于太空题材的一个简单尝试
不愧是奥斯卡系的导演夫妇,对素材的选择和编排非常精准,观看期间几度哽咽,既感叹于世界航天已成过去时的黄金三十年,又对spacex等私营航天力量的崛起充满期待。奥巴马处在时代的交接点,做出了最正确的决定,多米诺骨牌效应开始显现,终点是月球或者火星不再重要,过程已足够美丽和震撼
这对夫妻档拍片真稳,编排素材的能力很强,看他们的纪录片都像在看剧情片,观赏性非常高。
还是会有激动或者感动瞬间。
敢想,敢干,敢失败,必成功。
片尾曲赞
精心包装的资讯重复与狭窄的角度呈现,连同此前也同样是在Netflix登陆的《发射倒计时》,至多成为对SpaceX最好的推广总结片或是有些激荡人心的赞歌。即使可能看到属于Elon Musk有些感性的一面,抑或研究中充满温度的地方,更或是它提出的“超出国度”之外的构想,但收纳于一部足够长的纪录片还是显得薄弱。“金柴夫妻档”被给予许多允许,得以触及很多难得的材料;但从《徒手攀岩》到现在,陷于可能会削弱“羽毛”的项目并不是一个积极的讯号。
很喜欢Elon Musk最后说的那段话:“重要的是要意识到这(进步)并不是必然的,当人们认为技术会自动改进时,那他们就错了,技术不会自动改进,如果你看看像古埃及这样的伟大文明,看到他们之前能够建造金字塔,但他们现在忘记了如何去做,还有罗马,他们之前建造了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沟渠,但他们忘记如何去做了。1969年,我们能够把人送上月球,然后我们忘记如何去做了,机会之窗现在敞开着,但我们不能指望它能敞开很久,我们需要趁那扇窗还开着的时候好好加以利用。” 虽然这段话是建立在技术的角度上,可却同样精准凌厉地点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运动态势,更警醒着我们当下所处的位置,即重蹈覆辙的十字路口面前。人们总是理所应当地认为人类是一直向前进步的,可事实是,有时会倒退,有时会停滞,但如果不去为之奋争,便再无可能希望。
跟《泰国洞穴救援》同期进行吧,疫情第一年,这对导演夫妇实在太有事做了。对着两个重大事件的大量素材,做归纳整理。《回到太空》估计有从几年前就开始的跟进采访。纪录呈现方式依然纯熟而扎实,却没有《徒手攀岩》亚历克斯那样性格的主角(马斯克当然不错,某种意义也是主角,但并非他上天嘛),揪心的细节也从事件性质上比不了《洞穴救援》,因此不大可能继续无敌抓人眼球。另外,可能出于乌克兰战争和全面抵制俄罗斯的时局原因,国际空间站的两位俄国宇航员只被匆匆带过。因为中国没有参与这个空间站的建设和运营(美方出于政治原因反对中方资金),也就没任何对同时期天宫系列发展的对比讲述。
只有太空。安慰了我的政治抑郁
就挺…流水账的。上一秒还沉浸在人类大同、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下一秒就想起来🇨🇳因为zz原因被NASA从ISS除名。坐在DEN terminal大落地窗前,看完全片抬起头正好看到一架飞机落下,远处就是科罗拉多连绵的雪山,思绪万千。
让我给出一个买特斯拉的理由的话,埃隆·马斯克…
古埃及人当年可以建造金字塔,但是他们现在忘了如何去建。运气是最好的超能力。
没有人知道这个星球上有过多少个“世界首富”,但埃隆·马斯克绝对是目前最牛逼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