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老师编剧电影《错位》的时代,是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文化开放时代——八十年代。由于国际先进思想、开放风潮的传入、演化,这一时期成了新中国电影业史上盛开的一朵昙花。相比于之前意识形态单一的宏大叙事的电影,八十年代的国产电影在各种思潮的滋养中,也更多的将眼光投向了发达的西方电影产业。张敏老师编剧的科幻电影,打破之前红色电影的单一叙事内核,完成新时代的科幻电影创新。 这部电影是政治舞台的黑色幽默与人工智能的巧妙结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赵书信,为了应付文山会海,他做了一个与他一模一样的机器人,代替他参加数不清的会议。而渐渐的,机器人越来越个性,越来越不听指挥了。赵书信感到失控,焦虑。他对机器人说的那段话点出了整部影片的出发点:“我制造你不是为了让你发表议论,而是让你服从我的意志,否则,我宁肯毁掉你。”张敏老师将讽刺艺术运用到了极致,通过机器人的毁灭,讲述了一个政治投机者的梦之破灭,但同时给每位观众深刻的时代警醒,这场机器人与人类的较量,不光是迅速发展的人工智能科技的错位,它对未来世界的探索不止于这份平直叙述,这更是电影的无声反抗。 未来主义色彩浓郁的场景设计和道具的使用也是本片的一个亮点,活跃在世界电影舞台上的未来主义者蔑视对过去的崇拜,注重应变和独创性,追求精美与奇特的创作。而用镜头表现未来性是它与之俱来的象征。它的矛头对准时代和当前国家机器。片中的主人公赵书信有着强烈的孤独感,所以整部影片里出现的人物极少,更多的是无生命体的一瞥而过。伴随着寂寞的鼓点,配乐和镜头的转换也显得孤独而静谧。 这部电影是科幻电影业的创新,也是把幻象运用于现实镜头里的一次大胆尝试。与之前的红色电影、国产叙事性浓厚的社会、家庭伦理电影相比,它的“不接地气性”却尤其合时宜,看不到一点矫柔做作的痕迹。张敏老师立足科学本身,在浓重的政治色彩和科幻氛围里,没有忘记立足生活常识和物理想象,在沉静中向人们展示一幅未来科技的美好蓝图,虽然其基调生发于中国政治舞台的黑暗角落,这份尺度的把握与轻重的权衡值得被时间铭记。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的这种另辟蹊路的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超现实主义镜头尝试,让我们看到了它走向更远的可能性,同时,这种电影剧本的写作与拍摄,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科幻电影事业的春天。
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一本《科幻世界》,里面有部小说让我印象深刻,名字应该是叫逃离天堂岛,故事梗概是说一群科学家在荒岛上研究机器人,不料机器人自我进化了,反而控制人类成为机器人的“奴隶”,最后科学家如何自救成功的故事。当然,这样的故事情节放在今天已经是很老套了,无论是《西部世界》《机器姬》等很多部电影电视剧中都有过类似的设定,但是我印象中这篇小说应该是发表于八十年代,当时捧着这部杂志真的惊为天人,从此开启了科幻想象力的大门。那时候真的读过一些相当不错的科幻小说,不过现在感觉真的是没落了。
转到这部电影,感觉和我阅读过的那部小说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妙。非常佩服导演编剧的想象力,局长为了逃避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研发了机器人,但机器人在同社会接触后产生了自我觉醒的意识,虽然最后结尾没有明说,但给我的感觉是机器人代替了真人。也让我不由得想到了最近大火的人机大战,智能AI威胁论,究竟以后人类还是机器人才是世界的主人呢?各位专家各持观点,争执得不亦乐乎。
但是通过本片,我倒是想到了一个问题,其实无论是人还是机器人,最终都是被欲望所驱使,败给了自己的欲望。在欲望面前,人类和机器人输的一败涂地。
而且本片还有着非常强烈的讽刺意味,这么多的会,究竟是哪一个才真正值得去呢?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需要通过文山会海解决呢?放到今天,依然值得思考。
“你们人类制定了许多规则,内心深处却只希望别人遵守。” 以梦为契机营造出了一场诡异而绚烂的光影。 原来1986年我们就拍出了这么一部国产科幻电影佳作,而且以现在的目光来看,这部《错位》是空前绝后的。在当时宽松的审查条件下,大量黑色讽刺电影得以出现,而执导该片的黄建新导演正是当时的先锋人物。 “我以您的身份在台上讲话,台下的人不愿意听,也得鼓掌。” 片中对于文山会海的讽刺批判放到现在也极具现实意义,而对于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也进行了极为深邃的探索。 可笑的是,三十多年后,我们也只拍出了一部像样的科幻作品——《流浪地球》,并且对比而言,也只是在特效上有了提升。
🎥 在电影形态上大有跨进,整部影片的造型部分、超现实的氛围、梦的处理,总体来看是舒服的。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对赵书信与机器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比较有趣、有意味,但想像力还不够丰富。 🎥 此外影片还曲折地表现反官僚主义的艰难,使人在品味作品的幽默时感到苦涩。它不是荒诞的,因为它植根于艺术家脚下的现实,只不过是借鉴了一些荒诞的因素。超前是可贵的,但不能过度,超前要适度,借鉴要化他为"我",这也就导致该片在"化"的程度上表达得不够。 🎥 影片强调了影像的表意、象征,但这些表意、象征在影片中显现出过多的局限性,有些地方脱离了叙事层次,这便导致其叙事中对于关系的处理过于简单。影片过多地陷于影像造型的建造,但封闭的空间、几何式的、扭曲形态的构图,只有相对独立性,不能离开叙事去读解。 🎥 对于叙事和影像的关系没处理好,就带来两个问题:一是思想的超前缺乏形象的血肉和人物的厚度,思想意念已超过四个人物形象所体现的内涵;二是形式超前,但内涵不深。
对官僚主义的批判、黄建新式科幻打光、现实和梦境的对比、机器人意识的觉醒,这部片子题材之大胆,思维之超前,三十年过去了,还是没有中国科幻电影可以超越它。如果当时真的按这样的路子拍下去,哪还有好莱坞科幻片什么事啊。PS:机器人意识中一定没有植入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不过话说回来,即使有了这三定律,又会怎样,智能人的意识觉醒或许是迟早的事情。
【A-】这片真的,放在大陆电影里实在是过于“错位”的存在。充斥着压迫感的构图,游离的雾气和超现实的布景,精妙的转场剪辑,以及放纵的色彩搭配。单就美术风格来讲,简直完美师承库布里克,哪怕现在,也没几部大陆电影能在这方面向其逼近。那个时代的中国电影人,幼稚而又伟大。
可以说是没什么科幻精神的科幻片了,更多是社会讽刺寓言或小品,所以用不着拿机器人三定律之类的基础科幻法则去追究它。对开会的讽刺可真强,现在可不敢这么拍了。当代艺术的那种时代美感在这个片子里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构图、色彩、空间感都看得出精心的设计,尤其是走廊上层层的门非常有意思,太喜欢了,非常大胆。节奏一般,叙事不抓人,台词有点尬,不过放那个时代还成。同样是分身梗,成为对社会的极好讽刺,特效很棒,虽然大部分两人同框时会有一个明显的分隔物,但是做得也算是从视觉上无缝衔接了,这种电影魔术式的东西放现在看都非常有趣。
拍出《错位/黑炮/背靠背》是黄建新的“知”。去拍《建国/建党伟业》是黄建新的“行”。黄建新不但没有错位,而且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希望黄建新早日当上广电总局局长兼党组书记
说这是中国最好的科幻片,应该实至名归吧?!
如果当年能照这个路子发展下去,中国电影能厉害到什么地步不敢想象,可惜,中国电影人却选了一条更容易获奖的道路。
《流浪地球》出现的前30年中国没有任何一部科幻片超过了这部《错位》。然而《流浪地球》只赢在了特效以和中国观众30年来没有看到过好的国产科幻。
80年代神片,可惜XX转折断档了。很好奇黄建新从揶挪体制到后来的伟业系列是怎样的心路,为了不开会造个机器人,那时几部印象比较深的国产科幻这部算技术很好的了,比黑炮糙些但更先锋和独特,看片尾演职员的特效摄影应该有很多幕后故事期待回顾展讲讲吧,有几段镜头很牛,刘子枫分饰两角显实力。资料馆。
欧洲先锋派电影语言在国产片中的完美尝试。无论冷峻的节奏、现代感十足的布景及配色还是关于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都神似库布里克的《2001》。其中有穿插表现主义的梦境象征,还有结尾两人对峙的“港片式站位”都很难相信这是曾经大陆影片水准。导演最新的作品是《建党伟业》。他本人也“错位”了吗?
做个机器人每天帮开会,果然很中国式科幻……本片可看作是《黑炮事件》的延续篇,刘子枫主演的角色还是叫赵书信,色彩方面对红色和白色的实验性使用依然很先锋
赵书信:“人的生命有限,我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干一些自己想干的事情。”机器人:“诶,不想干的事情你就不干嘛。”赵书信:“你不理解,不想干的事情我当然可以不干,可是这么一来,想干的事儿我也就干不成了。 ”
三十年前的软科幻,欧气十足(字面意义上的),简直怀疑黄建新本人就造了个开会机器人,然后现在已经被该机器人杀了埋了取而代之了
黄建新同志如今真是错位了
被女秘书的女王气质迷倒
微醺之中看黄建新《错位》(1986),几乎和《黑炮事件》同等先锋能量再次深感很多导演从80、90年代以来,一开始很会拍电影,不迎合别人,到00年代不会拍电影,开始试着迎合与改变,最后不会拍电影,坠入到重复和失语的窠臼,一片悲凉,这些人是宁瀛、黄建新、王小帅、张元……是什么变了,要写悼词么?
早期关于人工智能 梦境的经典科幻之作。暗含各种政治嘲讽,原来80年代才是中国电影的春天!
不是太认同一部分影迷吹捧八九十年代所谓开放的论调,的确这个时期的一部分电影光怪陆离,显得别具一格,但是总是怀念旧时代其实也显得很迂腐。黄建新自然是春秋笔法的高手,总是暗藏褒贬,这部电影利用一个脑洞将人与机器之间的错位和文山会海的官僚主义两个命题交叉探讨,在编剧层面还是挺考究的,视听展现方面也体现出不少独特的想象力,只是很多地方似乎过于赤裸裸,也过于追求一种形式感,反而显得不那么深刻了。而且豆瓣用户基于自身意识形态的因素也更喜欢讽刺时政类的题材,更容易给出较好的评价吧。但我还是要承认这类片子是有点儿意思的,只是这部错位后面的发展其实几乎都在意料之中,没有太多的惊喜吧。
2019192 天山。人性到底有多复杂呢?做局长的他是官僚体制内的身不由己者,而在与智能人的关系中他即化身独裁者。
带炮进京惊动整台国家机器的黑色幽默后,在这个更极致化的后现代布景中(前现代的处境),是更超前的身份的焦虑,这恐怕只有80年代的保驾护航提供的优越空间才会造就如此“大跃进”似的构想。因为几乎从来没有一部中国电影这样指明共产主义的意思就是科幻。『有在前的,将要在後。』这是说给黄建新的
八十年代的妇联大会上女干部能吞云吐雾 二十一世纪日常生活中男艺人不能当众吸烟 别锤 没有半点女性不能抽烟的意思 对比阐述一下事实 真印证了片里说的 “你们人类真怪,给自己立了很多条文,却只希望别人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