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现在看来一点儿也不稀奇
在我小时候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儿
只是三十多的人,看到了同病相怜的人,早已经泣不成声…
至今我心理对于我存在这个世界上
持有怀疑态度…
九岁那年我爸妈离婚
我妈没有像影片中的女人,离婚后她一直未嫁,但自己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打各种的零工…
我的爸爸也喜欢谈恋爱,他其实没有阿满慈祥,总是大声地骂我,他把我放在三姑家里,三姑会指着我的鼻子骂我白眼狼,以及侮辱我的妈妈…
我的童年以及青少年时常上演苦情戏,妈妈来到姑姑家的大门口,哭喊着要见我,三姑黑着聊死活不开门…我一路奔跑地奔向妈妈…妈妈太喜欢哭,她哭的时候,我比较冷静…不会跟着
后来三姑跟老爸闹矛盾,把我赶了出来,我背着一个小包裹,不知道我爸在哪儿我妈在哪儿,就去了一个老邻居家借宿了一宿。我至今记得,夜晚万家灯火,但没有一盏灯是在等我。
我不知道爸谈了多少女朋友,结没结婚或是结过几次…但有一次一个小矮子阿姨住到了我家,还跟我抢枕头…
我妈自己的生存都是个问题,身体又不太好,可是我对妈妈有本能的依赖。比如学校收学杂费,有一次我跟妈妈要,妈妈没有控制住情绪就在走廊里大喊,让我跟爸爸要去!我默默地回到座位,同桌探过头跟我说:你们家还挺民主…
我住过同学家、住过幼儿园、住过邻居家、住过各种各样的亲戚家、就是一直没有自己的家…
初中的时候我一度抑郁,因为我发现自己好像喜欢班级里的男生,感觉那是一件极其羞耻的事情,成绩下滑、睡不着觉…我觉得这一切都与我爸妈离婚无关
我好像并没有感受到,特别特别扎心的痛苦,只是在爸爸当年搬空了家里所有家具时,我觉得无尽的凄凉…那是一个秋天
好不容易一路求学熬了过来,成绩并不突出,一直庸庸碌碌,妈妈并不喜欢这样的我。而且我总觉得是自己拖累了她的一生,是不是如果没有我,她会更加幸福更加自由…
如今我爸爸走了,九岁时爸爸抛弃了家庭,我30那年,是我的妈妈送走了我爸,那种情绪夹杂了太多,爱恨情仇并没有随着爸爸离去被带走…
如今我是一枚大龄剩女,我并不渴望婚姻,也不太容易相信谁,其实我也不知道我到底是否渴望。但我知道很多人,不喜欢找单亲家庭的孩子…
是啊我们都是受过伤的心灵,该如何抚平内心的伤痛。爱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责任,我觉得好沉重。
我讨厌每个欢聚的节日,因为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这样的节日总会在大舅家里过,今天我妈在大舅家里过节,我没去我在北京,我想念大舅,但我不喜欢那样去跟别的家庭拼凑。
像过年、中秋都应该是在自己家里过的,如果没有,我就自己过。
但是看过这个电影,我还是哭了。
电影《多此一女》讲述的是一个6岁的小女孩,爸爸妈妈离婚之后的故事。由于妈妈再嫁,爸爸也要另娶,早早懂事的秋秋不愿意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为难,一个人多次离家出走,饿着肚子露宿街头。
电影中泪点:
1. 秋秋生病,妈妈接秋秋回家照顾,但被叔叔赶出。秋秋回到爸爸家,发现爸爸骗阿姨说自己没有小孩。秋秋不小心被阿姨发现后,谎称自己是邻居家的小孩,说自己是来找小狗熊的。秋秋抱着小狗熊离开了,路上遇到好心的大哥哥叔叔。
2. 秋秋在爸爸的电影院,阿姨来找爸爸,秋秋叫爸爸“八”叔叔。
3. 在爷爷奶奶家,秋秋听话懂事,从奶奶口中知道,自己是个女孩,也是多出来的。一次从外面玩耍回来的秋秋听到婶婶们关于她的争吵,秋秋半夜离开了爷爷奶奶家。在火车站遇到大哥哥叔叔。
4. 几经周折回到爸爸家,正好阿姨来爸爸家做饭,秋秋不想爸爸为难,躲进了家里的衣柜。但最终被发现后,爸爸和阿姨争吵起来,秋秋伤心得再次离家出走。
5. 流浪的秋秋在路边被一女弃婴的哭声吵醒。小小的秋秋心里也许也可怜着这女弃婴,抱着她不撒手,直到警察叔叔来处理。最后爸爸,妈妈,钟伯伯,电影院的工作人员,还有那个大哥哥叔叔都来寻找秋秋。秋秋明明看到了妈妈来找自己,但却故意躲了起来。
6. 最后爸爸将秋秋领回家,秋秋看到阿姨在家,连忙撒开拉着爸爸的手说道我不是爸爸的孩子,我不是爸爸的孩子。
大结局,阿姨接受了秋秋,秋秋有了爱她的爸爸和新妈妈。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如果离婚,那么孩子便是这坟墓的陪葬品。
广州最近总是下雨,明天不用上班想找个剧放松一下。不经意看到这部电影,泪目。身边也有很多离异的孩子,但是都不会像电影中的爸妈一样把孩子推脱。看的好气。懂事的女孩子都太不容易。孩子本是无辜的,没有想要孩子为什么要生下来。看着看着,谁都把她送走,我真希望她快点长大,能够自力更生。我懂得这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影片最后,近视姐姐接纳了这个可怜的女孩子,我真感谢她。她一定会有福报。希望孩子们都过得幸福,希望所有家庭都美满。
虽然有点剧情形式化,但是放在那个年代,很正常。现在看起来依然不算过时。反映的问题还是非常现实的。可惜那个光明的尾巴,也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现在反倒喜欢看一些八九十年代的大陆电影,因为至少其中有思考在,而不是完全被资本操作的挣钱工具。
忽然记起来是小时候看得哭的笑的不行的一个电影。
??? 8.3分,seriously? 如果这个剧情现在拍出来估计会2分左右吧。 时光滤镜真好用啊。
现在新出的电影没有多少好看的了。这才是有意义的电影,只是发现有点晚。今天没事刷视频刷出来的,还是老电影好看
看别人发想起来印象深刻,电影里小女孩遇到好心人,是个肌肉叔叔,大叔听说小姑娘的事后,差点把阿满来帮忙找孩子的领导举起来揍了,“为了结婚连女儿都不要了?”
三十年前四十岁还没结婚是晚婚晚育的模范代表喔😯这电影引起了我生理心理不适,三十年来婚姻观生育观变化太大了。
1990年的电影,立意已经是“离婚、再婚都是正常的,但新组建的家庭一定要对孩子负责” 。不知道是不是错觉 总觉得坐在了倒车上面
居然有这部电影!这是很小很小的时候看过的,当时哭得稀里哗啦。其实是一个很忧伤的故事。在这个喧嚣而孤独的世界里,“多余的人”的感觉,并不陌生。当然,一如既往,结局是温暖的。
童星倪媛媛(配音:贝倩妮)
太经典了,这部电影记得小时候电视台播的次数最多的儿童电影了,满满的《故事会》中篇故事的味道,是阿满喜剧系列最经典的一部了!
不是我的童年电影,因为名字而收藏看了。看完,觉得很伤心。……因为,我也认为自己的多出来的。——表面上的喜剧片,人物的表演与戏剧张力都充满了年代感。就连分镜也是。但是藏不住的,发人深省的寓意:婚姻,离婚再婚,单亲;去了爷爷奶奶家,乡下的亲戚孩子多,大家也并不安宁;奶奶重男亲女…初看的时候觉得小女孩话不投机挺烦人的,但是又真的很难过。—自己小时候也是,还记得小时候的很多事情。我也是那个女孩。眼泪汪汪…中国,30年前的时候故事。
1995
当时在电视里看到,哭得呀~跟那时候,妈妈打电话来叫我去电影院看《妈妈再爱我一次》一样。。。
真实而又高级的喜剧。在当时重男轻女+严格计划生育政策的中国,女弃婴很多,影片有两个方面意义:一是不管男女,首先提倡人性;二是迎合晚育政策,降低离婚率。『我是邻居家的孩子』太催泪了。开儿童保护会时,发言和黑洞洞的观众席的剪辑真讽刺。
宗法社会末期的悲剧,婚姻就是为了保障男权和繁衍。儿童的权益却无人关心。放在现在的人本主义法治社会中,这对父母就是遗弃罪。夫妻离婚只是夫妻关系解体,父女母女关系没有任何改变。但是封建宗法首先保证男性利益。孩子完全是附属品。很幸运,今日社会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在抖音刷到的一部电影,片段是秋秋第一次去妈妈住,说后爸不是自己的爸爸,还做鬼脸等动作,觉得这个孩子很刁蛮任性。后来看了整部电影才懂得一句话,未知全貌,不予置评。父母离婚,母亲的现任不喜欢孩子只能跟着父亲,而父亲又准备再娶(虽然是阿满系列我并不觉得父亲做的有多好,骗人,暴躁,不负责任),也要隐瞒自己有孩子的事实。然后送回奶奶家,但是奶奶家孩子多的不能再多了,而且重男轻女。最让人泪目的一句话就是:我是多出来的。父母离婚无疑孩子是最大的受害者,当家长舍弃了做父母的那份责任,孩子就是会被抛弃的那个。结局虽然很圆满,但是也只存在于电影之中了。
我不是爸爸的孩子。听到这句话直接泪奔。大人的世界里有很多人。小孩的世界里只有爸妈。牛犇演技真好。
小时候在电影院看的,一直哭,长大了在中央六台看,还是一直哭
小时候从里面学了句大喘气的台词,至今还在模仿:“才表示可以……容忍”。
张刚喜剧。“没有人味的人,连野兽也不要吃。”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