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安阳婴儿

HD

主演:祝雨辛 孙桂林 岳森谊

类型:电影地区:内地语言:普通话年份:2001

 剧照

安阳婴儿 剧照 NO.1安阳婴儿 剧照 NO.2安阳婴儿 剧照 NO.3安阳婴儿 剧照 NO.4安阳婴儿 剧照 NO.5安阳婴儿 剧照 NO.6安阳婴儿 剧照 NO.13安阳婴儿 剧照 NO.14安阳婴儿 剧照 NO.15安阳婴儿 剧照 NO.16安阳婴儿 剧照 NO.17安阳婴儿 剧照 NO.18安阳婴儿 剧照 NO.19安阳婴儿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结尾令人感动

完美人生、飞越疯人院、绿色奇迹、肖申克的救赎这些片子,都是比较沉闷的半部影片之后,突然给你以强烈的反差,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这也是 IMDB 前面很多电影的共同特点。

看到女主角幻想着孩子是肖大全(男主角)抱走的,我的心情很苦涩,如果现实如此残酷,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有一点幻想呢?

 2 ) 《安阳婴儿》:每个人,都有一段深沉

                         

无疑,《安阳婴儿》和《小武》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从二者的遭遇来看,都是在国外获了一些所谓艺术名堂的大奖,在国内却始终还只限定在一个小众范围内传播。从影片内容本身来比较,共性也是大大的有,比如关注的都是惯常少有触及的小人物(警察、妓女、黑社会、下岗职工、民工之类),都是类似纪录片的叙述。事实上,从影片的第一分钟,镜头长久定格在那个白炽灯泡时开始,我就把它和《小武》作比较了。而后事实也得到了证明,长镜头,固定机位,一次一次不厌其烦,直至让人厌其太烦。
相对于客观存在的影片,影评则实在是个主观的东西,对于本片那些泛滥成灾完全静止的长镜头,喜欢的人可以说,这是一种不动声色的残酷,它冷静地审视古城里无奈生活着的人们,没有呐喊和控诉,只有记录和表述。它是生存的原生态,而正是这种不带任何主观感情的原生态,不着痕迹地就抵达了生活的本原,那种长时间的固定,逼得你陷入焦灼的思考当中。报纸上都引用萨特说了,存在主义即人道主义。而不喜欢的人如此刻我者,则烦透了这种充大尾巴狼的货色,长镜头当然可以玩,但不是没有节制不分场合这般玩,要玩你总要动动大脑,搞点创意,而不应该是范伟和冯远征那般,套个动画面具就跳出来打劫了,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具体点说,在那些看似全程记录的镜头里,我看不到细节,看不到灵动,看不到演员的表演,看到的只是呆滞,刻板,僵硬。另外,这些雷同的长镜头还给我一种错觉,那就是:每个人,都有一段深沉。比如黑社会老大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回家见乡下母亲那段,镜头一直对准着三个人,老大和母亲坐在八仙桌旁,不止两人老半天才憋一句话(老大吞吞吐吐,老母欲言又止),老大的那个手下,坐在椅子上闷头抽烟的那位,在镜头长时间的拷问下,对周遭事物,竟也是不闻不问,特别是其在三人中靠前的位置,既有抢镜头的嫌疑,也越发衬得此人高深莫测,简直就是莫名其妙,滑稽透顶。
由此有惑,在第六代导演眼里,长镜头是不是就等于艺术镜头?或者说,越是客观地呈现,是否也越能给人带来主观上的偏差(争鸣)?比如长时间对于面部表情的特写,扬一扬眉,吐一口气,转个眼圈,这些可以是演员自然的生理现象的反应,更可能是导演强加的或观众臆想的意味深长的象征。当然,这已属于外行话了。要不我怎么会想,这片子的摄影师也太好当了吧,把个机子往公路边或者面馆里一放,演员在马路对面或者面馆里一坐,他老人家估计就可以到躲到一边凉快了。
而实际上,法国最大电影杂志《Telerama》将《安阳婴儿》列为2002年度世界优秀电影作品15部之一,原因就在于其“成功地运用了长镜头、纪实手法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严肃讽喻。镜语自律、叙事简约,整部电影充满了悲剧色彩。”单从评语来看,无法挑剔,无从批判,但依我的心思,单就镜头这一块,81分钟的影片缩成40分钟,实在是很有必要。
妓女艳红最终也被警察收容,她想起自己仓促逃出时将孩子塞到一个路人手中,那个人是谁呢?影片给出的那张脸,是本不应该出现在那的大岗,这是导演少有的讲了技巧的一处。当然,这是超现实主义的一幕。
单靠一个沉重尖锐的主题,是否就可以一俊遮百丑?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众多还在潜着憋着的地下电影人该扬眉吐气了,有《小武》和《安阳婴儿》开的好头,他们也有理由摩拳擦掌窜到国外弄个奖来玩玩了。

 3 ) 安阳婴儿

    《安阳婴儿》在国外获得的奖不可谓不多,名声不可谓不响,再配合上影片粗砺直接的影像风格,让这部电影很容易获得一些观众的好感。比如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一个同学路过随便看了一眼,然后他惊呼:“这是什么电影,好真实!”的确,如果非要说《安阳婴儿》让人记忆最深刻的地方,除了“真实”,还能用什么词呢?但在我看来,与其说《安阳婴儿》真实,倒不如说《安阳婴儿》成功地摆出了一个真实的姿态。
    要分辨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得从演员的表演说起。我觉得,《安阳婴儿》的演员表演是很失败的。从头到尾,这部电影中演员的表现苍白空洞,死气沉沉。而导演一直纵容演员作这样的演出,也让我有理由认为导演的观念出了问题。演员的这种表现似乎很好解释:因为电影中的人都在挣扎求生,因此这正是真实表现了人物被生活折磨的痛苦状态。我不否认主人公的境遇是悲惨的,也相信这种悲惨并非胡编乱造,而是来源于中国的现实。但问题在于,就算是生活在最低层的人,他们的日常生活也并非如电影中所肤浅展示的那样,时时刻刻都板着脸,愁云惨淡。事实上,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人,他的大部分时间既非高兴,也非痛苦,而是处于一种漠然的相对平静状态。当然,一个生活在底层的下岗工人和一个妓女,他们的生活会更多地被痛苦所干扰,但也不会是《安阳婴儿》里的状态。演员的这种表演,强烈地提醒着观众他们所遭受的苦难,可是观众,特别是中国观众,却并不需要如此强烈的提醒。随之而来的,却是电影没能表现出真正的生活状态,因此也就谈不上真实,更不能真正地与观众的生活经验产生共鸣。它所勾起的,至多是一种人道主义理念上的认同,这也许就是外国人更欣赏这部电影的原因。
    对于一部现实主义电影来说,真实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也是一个很基本的原则(这可比一个“真实的姿态”重要多了)。可是,在“尊重劳动人民”的中国(这个理念决不仅仅是一句政治口号),真实性这样一个基本原则却常常在电影中无法得到真正的贯彻。从根本不敢直面真实生活的主旋律电影,到冯巩、赵本山的电影在关键问题上暧昧模糊,再到《安阳婴儿》这样误以为表现得越悲惨就越真实,中国电影总是让人感到恨铁不成钢。不过必须承认的是,《安阳婴儿》的采音是做得比较出色的。电影中出现的几段环境噪音颇有深意,比如大街上小贩的叫卖声,邮局职员盖邮戳的声音,这几段声音机械,刺耳,有规律重复,正好暗示了生活的呆板无聊,不断重复(这也正是我所谓的真实的生活状态)。可是难道导演的艺术直觉就只有这么可怜的一点?
    除开表演,电影另一个致命弱点是情节发展突兀。比如,下岗职工和妓女走到一起,影片几乎没有什么交代和铺垫。如果要说理由也有——对于两个已经处于最悲惨境遇的人来说,再选择什么样的生活都不会更坏了,但这不过是一种可能性。在我看来,两个人,特别是一男一女要决定一起生活,总是有情感层面因素的(或多或少,但至少会有一点点),可是导演并未向我们展示这一点。或许导演认为这不重要,可如果这种微妙的内心世界不重要的话,对于艺术家而言还有什么是重要的呢?或许我们应该原谅导演,因为对处女作来讲,手法上难免会不成熟。可我认为这样同样说不通,导演省略掉微妙难以把握的部分,却并未让整部电影更加紧凑。整部电影中,导演近乎偏执地使用着长镜头,而且大部分长镜头都长到了内容无法支撑的程度,即使这样,这部电影也只有81分钟而已。导演为什么不多花点心思让这部电影真正丰满起来呢?

 4 ) 底层社会的命数

底层社会的命数----------------《安阳婴儿》

导演: 王超 (Chao Wang)
主演: 祝捷 / 孙桂林 / 岳森谊
语言: 河南方言
美国第37届芝加哥国际电影节上荣获费比西(FIPRESCI AWARD)国际电影评论大奖。   5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至今在各国际影展赢得好评。

我不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至少肯定不会有真实原形的。故事发生在公元2000年的中国河南省一个名叫“安阳”的古城。安阳或许已经成了中国新生代导演们最热爱的城市,在《安阳婴儿》后的《孔雀》也是在这儿拍的,我想,之所以选择这个城市,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这里承载了几乎全部的中国文明,“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这个出土了甲骨文和殷墟的城市却迅速地没落了,没落得如此安静,不像古城楼兰一般迅速消失,而是渐渐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原贫瘠小城市。即使在2000年,影片里的安阳还是一望无际的灰色,没有几幢像样的大楼,废弃的工厂和表情麻木的人群构成了这个拥有美丽名字的城市几乎全部。就在这里,来自中国东北地区来的妓女冯艳丽开始了她不是为了自己的下贱生活,为了摆脱生存压力,她抛弃了意外出生的孩子;大刚是个性懦弱的安阳的下岗工人,他很穷,失去了国营企业的庇护,他一无所有,为了得到每月二百元钱的抚养费,用来度过生活危机,他捡起了这个婴儿;一个农民出生的安阳黑道头目得血癌,为了让自己死于绝症后有一个自己的“后代”,他找到了曾经和他上过床的冯艳丽,要夺回婴儿;就是这么三个不同生命质感及生存境遇的中国底层社会人物在安阳为了一个婴儿展开他们各自或是共同的坎坷命运……
我相信王超拍这个电影的时候一定是很不自信的,这是他的第一部电影,所以他很刻意地用了大量的固定镜头和冗长的镜头来显示自己的非主流和第六代,从影片开始导演用了很大的一部分篇幅来引出大刚的现实生活,那个戴着惨白和残红的灯泡下,大刚的生活就此展开,镜头长时间固定在废弃的工厂里,一个拖拉车走过,大刚又回来,又走进来,又走出去,在直路上踢啤酒瓶,在街上慢悠悠地走,毫无目的性……我知道他不是想拍给大部分观众看得,他就是抱着小众到底的心态甚至是在国外得奖的心态来拍这个电影,这些漫长的镜头让人觉得疲倦和压抑。
大刚想吃一碗面,可是没有钱,回家翻出三十块钱的菜票,走家窜户地恳求工友们帮他换成现钱,低三下四的语气和完全被生活踩在脚底的一个四十岁单身男人展现在我们眼前,就在拿到钱的那个面摊上,大刚看到了那个被遗弃的孩子,在电影里,这个婴儿的哭声一直很响,似乎是生命的一种象征,告诉观众这个孩子还活着,因为这个孩子活着所以维系了这三个人本来截然不同而现在有所联系的命运。大刚在生活的困境下看到了那张妓女冯艳丽些的纸条:“谁帮我抚养孩子,每个月给200块钱生活费”。
冯艳丽住在一堆三陪女的宿舍里,她似乎跟宿舍里的所有人关系不好,那些妓女不如她漂亮,她一个人生活,很寂寞,她说她不为了自己,只是为了给家里人赚钱,在储蓄所里有一个我觉得很多余的镜头,冯艳丽给家里汇钱,一张一张数百元大钞,最后定格在那张汇款单上,上面写着:“爸爸,给弟弟上学。”这个镜头就一直定格在这张汇款单上,直到你一定要注意到她要给弟弟汇钱这件事上。他想告诉我们做鸡的女人的身不由己,却忘了刻意的着力反而会让观众难以真正投入真正的感情,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孔雀》里对姐姐的诠释是对的,《安阳婴儿》对妓女的这种表现手法是不对的,过于明显的暗示和过于暴露的宣泄都是令人厌恶的,但是我想外国电影节的评委一定感受与我们不同。
但是我还是觉得《安阳婴儿》挺好,不管从哪里看他起码诠释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并且告诉我们这是底层人民的生活,妓女与下岗工人结成了一个家庭,他们跟所有的夫妻一样晚上做爱,白天各自工作,妓女终于不用咱辗转在安阳的大中小宾馆接客,可以安定在大刚的床上做生意,大刚在门口修车,故意扎破嫖客的自行车来缓解自己生意的萧条,一份钱赚两次。王超把这个镜头重复了很多次:在大刚住的那个筒子楼前,他的修车前门可罗雀,冯艳丽来来回回地迎接嫖客一波又一波。我不知道大刚对冯艳丽有没有爱情,如果有,这个镜头就是在说明他内心的煎熬,看着自己的女人在自己的床上被别的男人操,如果没有,这个镜头就是在表示他默认了这一份畸形的生活,而他也从中得到了生活的高压下的一丝解脱。
黑社会老大患了血癌,在母亲的叮嘱下他决定要给自己留个后代,在黄河边上,老大长久注视着黄河水,似乎是在传统的中国伦理和封建传宗接代的思想召唤下,也是黄河一浪接一浪的河水的启发下,他决定找冯艳丽要回这个他本来不想要的孩子。在老大和冯艳丽的谈判中,大刚突然间创了进来,带着孩子,他一次又一次不停老大让他下去的劝阻,最终和他扭打起来,失手将老大杀死……画面一直定格在桌上的热水瓶上,不论是扭打还是刺杀甚至是孩子惊愕的哭声我们都看不到,我们只能想像发生了什么。
作为一个铆足了劲要拿奖的电影,这样拍或许是对的,但是你不能否认在这个片子里看到了王超的功利心,这是一个年轻导演渴望出头的功利心,他渴望着得到国外电影节的肯定然后在国内得到关注,可是相比之下王超还是不如贾樟柯,不如李扬,我想起路学长拍过的也是跟妓女有关的《租妻》,那是一个故事片的拍法,情感宣泄得很真实。《安阳婴儿》明显处理成一个纪录片的样式,但是它记录的并不是真实,只是和张艺谋的电影里常常出现的那种“伪民俗”一样的“伪现实”。令我最意外的事情是,用“安阳”来做电影的头衔,影片是在开封拍摄的,我觉得王超的电影里有一个硬伤,他的地域性不明显,如果不是片子里大量的河南话,也许搬到随便一个北方城市的贫民区都能拍出来这种效果。
可是我还是觉得这个电影是好的,尽管他有那么多矫枉过正的地方,那么多看着很别扭的处理方式,那么多安排出来的平淡冷漠的表情和那么多本不应该这么多的长镜头。我觉得电影的结尾是好的,是一个可以在课堂上用来阐释一部电影的结尾能拯救一个电影的模版。影片的最后,冯艳丽抱着孩子去看即将被枪毙的大刚,出来之后在他们初次相见的拉面馆吃面,长时间的静止后她终于忍不住默默哭泣。一个月后,一大群妓女从院子里跑出来,后面跟着围剿他们的民警,冯艳丽抱着孩子惊慌失措地跑出来,情急之下随手把孩子塞给了过路的一个男人,随后她又景涣失措地跑回来,脸上带着一种母性的焦急,她跑回院子里找孩子,没有,又跑出来,在大街上开始接近歇斯底里奔跑,终于她被便衣抓走,被拉走的时候冯艳丽发出了哀怨的嚎叫……
所有妓女都被关在了一个车厢里,只能看见一个透着一点点光线的车窗,冯艳丽两眼失神地看着那个窗子,她把她看成她命运的希望,她透过那个窗子回忆着接过她孩子的那个男人,然后她想起来,那个人的脸长得和大刚一模一样,或许那个人就是大刚,那个说过孩子是他的后的人……
这是底层社会所有人的命数,一切都不在你的掌握中,你只能随着命运一步一步漂,无论是妓女还是下岗工人黑社会老大,都一样,可是在最后的绝望里,你还能衍生出一点希望,就像是冯艳丽想像的那样,孩子又回到了大刚的手里,生命还在延续,灵魂还在救赎。
或许这就是人,人不是为活着以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的,人是为活着本身这件事而活着的。每次我会想起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唯一记得的就是那个黑暗的车厢里透着几屡明亮日光的车窗,就像影片开头那个白炽灯一样。
我还常常想起王超的好几个访谈,也许底层社会已经不再能代表他,而底层社会的一切可以成为他脱离底层社会的杠杆,这是现实的力量。

 5 ) 一点感想而已

      首先,我不是河南人,听不懂那里的方言。百度后才知道原来不是在安阳排得,而是在开封。其实不太能明白导演为什么要取名安阳婴儿,难道是觉得开封比安阳要 “非底层”一些? 虽说名字只是一个符号,但是写实主义的电影让我们从情感上接受它的真实性,所展现的人物故事也引起了共鸣,但是一想到演员其实操的都是开封口音,所在的地方也是开封,就不自觉的觉得自己被骗了。
      其次,大量的长镜头运用,自然的光线和音响效果,更增强了其写实的效果。但是故事中黑帮老大这个角色却很戏剧化。黑帮老大的存在只是为了推进故事的发展,似乎只是编剧(也就是导演王超)用来填充叙事内容的工具,没有任何血与肉。
      再有,真的要说说这个结尾。结尾其实挺诗意挺美好的,但是,公平的说,这样的影片不应该是这样的结局。美好诗意的结尾其实是女主人公的幻想,她坐在火车上,通过天窗看着天空,镜头切换,一双手将孩子送回到男主人公怀中,影片结束。无疑,这样的结尾很能安抚观众的心,让我们看到一丝希望,孩子的生命还可以延续。但是,别忘了这是部纪实电影,影片从头到尾给我们展示的就是真实的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既然是这样的基调,诗意的结尾就显得有些做作和不伦不类了。对比而言,《小武》的结局处理得很自然。影片最后,小武被拴在路边,路人像看狗一样看着他,这个汾阳小偷失去了昔日的朋友,新结交的恋人和几十年的亲人,而此刻,他失去了自己的尊严。
       最后,说说别人的影评。有人说这部片缺少人文关怀,导演像是在冷冰冰的叙述故事。笔者不这么认为。首先,从整部片的基调上来说,它是写实的,导演运用大量的长镜头和自然音效效果来说明这一点。试想,为什么是长镜头?为什么不是特写? 导演是想让我们自己看,自己读。读这部电影,去感受那个阶层人民的生活现状,通过真实的展示来感染观众。如果换做是特写,导演告诉你什么时候,该看什么,那就没什么韵味了。导演选这样的背景,这样的人物,讲述着这个不是故事的故事,本身就是对这个阶层的生存状态的关注与同情,所谓冷冰冰的效果,不过是长镜头的效果罢了。导演并没有做过多的解释,也没有加入主观化的理解,他只是通过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来唤起我们对同胞的关注与同情。
      总的来说,这是部不错的片子。但是美中仍有不足,其写实效果被一些人为的因素和戏剧的成分削弱。

 6 ) 简评:有色眼睛的映像

《安阳婴儿》似乎是国内少有的关注妓女生活的影片,电影故事很简单,一个不想怀上孩子的女人被一流氓老大糟蹋之后,不幸怀上了,可能女人有点破罐子破摔的架势,她将孩子往路边一丢,依靠身体来养活自己和家里二老,外带每月支付好心的抚养人二百元的费用。

这故事或许有些加工,生活自然不可能那么巧,但细想这些底层人民却是在大路上行走如麻的。你在大城市兴许看不到,但只要将头伸出窗外,随处可见民工房,简陋的家室,狭窄的一间小房子,夫妻二人,有时还顺带孩子,挤在一起,你以为还会有夫妻生活吗?墙被烟熏得斑斑驳驳,在一个破门框上放着锅碗瓢勺,用了十几年的煤气罐就这样裸露地摆放在房子的一角,床底下塞满编织袋或纸箱装的衣服,被絮,而孩子就趴在掀起一角被絮的床板上作业。

这些却不是杜撰,它们在小镇上随处可见,当我个人住在有空调,电视,地板窗帘,外带卫生间的单人房间时,我的无数同胞却不得不挤在逼匝的黑屋子里,洗个澡要在工厂的浴池,如个厕要跑上千百米。我更有在丹阳打工的亲戚,三年来每每去玩耍探望,看到的情况和上面同是大同小异。

我不厌其烦地为底层人民叫屈,包括民工,包括妓女,包括同性恋,包括沦落的浪子,为生活行窃的盗贼,等等,而我能做的除了如此,呼吁同胞尽量少带有色眼睛看更为悲惨的同胞之外,显得很无能,别无他法。

抛开国家和文化因素,这些我相信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但一定是绝对成因,如果要说造成上述这些为你所鄙视的诸种情况原因之一有你那双有色的眼睛,你肯定不会高兴,但事实确实如此。我装个深沉,不说个中因果,因为如果你自己找不出可能的关联,我说了你有色的眼光也不会消失。

 短评

但凡讲述小人物的电影,街道永远脏兮兮,墙上印着水印,墙下堆着垃圾,一年四季没有一天是晴,永远的晦涩阴暗,好像小人物就没资格沐浴改革开放的春光似的。

9分钟前
  • 江来
  • 还行

冷峻的现实主义,固定长镜头留白,破旧杂乱的北方小镇,下岗工人抱着孩子和舞厅女在张信哲过火的背景音乐下逛街显得特别和谐。喜欢最后超现实般又抱回孩子的循环,和主题不特别吻合,但却充满希望。

13分钟前
  • 推荐

侯孝贤与贾樟柯玩长镜头,能让镜头中持久伫立的现实景观发酵出意蕴悠长的独特味道。而王超这部手笔稚嫩青涩,过度依赖长镜头的诠释反而消耗了观者的耐性。开场与索菲亚的《在某处》异曲同工,这个良好的开局没有在影片下文得以延续甚是可惜,突兀的结尾也有狗尾续貂之嫌。

18分钟前
  • 九秋蓬
  • 还行

看了一半,沒看完,說實話,完全是帶著看完《盲井》之后的剩余熱情來看的,看著看著就失去了興趣,也許,這東西也像吃東西,老吃就反胃了吧?

23分钟前
  • 萬和生
  • 还行

2227 社会与生活

27分钟前
  • 我还是我
  • 推荐

一部方励当制片人的禁片。长镜头格外冷峻,纪录片式的抓景,平铺的手法,折叠社会现实。最后的几个镜头颇具《小武》式,外加一种安徒生式的幻灭。 非常真实,一切都仍在,这么多年过去了好像也从未改变。8

31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十年前的影片了,看后依然觉得震撼。社会底层的人民,就像上层社会的人民那样,实实在在的存在、生活着。这部影片给了我们察看的视角。

35分钟前
  • 黑猿大叔
  • 力荐

Liar:王超的《安阳婴儿》你看过吗。贾樟柯:我看过。 Liar:觉得怎么样。 贾樟柯:我不喜欢,完全不喜欢。我觉得它是缺乏常识的一个电影。就是很多人的行为,语言,都不是那个人应该表现出来的,有一个我特别不理解,它里面有一个黑社会么,他去医院检查,知道自己得了脑瘤,快死了,你知道他从医院出来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吗,他对他手下说:走,让我们去看看黄河。 Liar: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操! 贾樟柯:我觉得他妈的……然后那个黑社会还穿着唐装你知道吧,你就会觉得这个人没生活过。

39分钟前
  • 烧炭小五郎
  • 还行

【法国文化中心展映】35mm胶片版。影片真正的主角是围绕在“婴儿”身边的人。导演采用反类型反戏剧的方式,以带有一丝黑色幽默的冷峻凝视着下岗职工、妓女、黑老大等主要角色。沉默无言的长镜头、不用随身录音设备的现场收音,都制造出疏离且现实的映像,映射着光鲜社会下无数底层人的生活。虽然卑微,仍然心怀善良、挣扎求生,并相互扶持和依偎,令人倍感温暖。演绎并记录下20年前部分国人的状态,难得可贵。作为处女作有不少瑕疵,片中不乏各种穿帮镜头,比如男主一直在修同一辆红色自行车,但瑕不掩瑜。导演映后提到了一些有趣的幕后信息,如影片在开封拍摄,黑老大和马仔小弟都是真的,婴儿是黑老大一个马仔的孩子,路边商演歌手唱《过火》也是即时取景并非摆拍。四星半

43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无论题材还是风格 都是典型的第六代作品 人物涉及妓女 下岗工人 黑道混混等底层人物 原本戏剧化的故事在长镜头下被施以平淡化的处理 确实揭露呈现了中国社会底层悲怆的一面 这种呈现颇具第六代的姿态 只是较之同时代的作品 本片整体上还要略逊一筹 概因其人物未能完全浸透于现实之中 比较僵硬不够生动

44分钟前
  • 李小庫
  • 推荐

安阳婴儿挺好的:没有什么价值观的错误和漏洞啊……而且也不是那种有争议的题材…………我不知道到底什么方面能被攻击…………………………

46分钟前
  • 沙漠中的西蒙
  • 推荐

影片风格上靠近贾樟柯的,叙事也有戏剧冲突,难看和无聊却是改不掉的,哎。

51分钟前
  • 幻影刺客
  • 还行

他,抱着男婴,身边跟着她,比他多出半个头,充满违和感。穿梭闹市,背景音乐是张信哲。这莫使不是种幸福。

52分钟前
  • 神户酩人
  • 还行

不知道该怎么评论这部电影,手法业余剧本也烂,毫无美感的摆拍跟小电影差不多,前面缺乏力度结尾又黑得突兀,只能说独立精神可佳

54分钟前
  • 兮称
  • 较差

没力量没深度,缺乏影像表达,还差的远呢。

59分钟前
  • 鬼腳七
  • 较差

很多无用的,随机的素材堆砌。我知道把摄像机放在大街上是对的,但是这么多固定远景长镜头我也是不懂了。比我们县电视台拍的新闻记录片还糟糕(我单指这部片的拍摄),糙死了。曾一度被第六代这种低成本制作方式洗脑,现在看不是谁都可以成为贾科长的。王超不受待见不冤枉。

1小时前
  • 判官
  • 还行

开封婴儿,工人、妓女、黑社会,脏乱的中国小城。也是固定机位长镜头,百无聊赖的边缘人,僵直木讷,沉默寡言。结尾超现实,“转世”的工人抱走了孩子。作为长片处女作有代际意义,戛纳导演双周,芝加哥费比西奖,步入第六代地下岁月。有些地方尚显青涩,最不舒服的是领养纸条和汇款单两个长时间特写

1小时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6/10。生命希望之火如那盏亮着的白炽灯般自生自灭。大刚下岗后在马路、厂房里瞎逛,天空被煤地挤压至边缘的不平衡构图有种不动声色的残酷。小弟往黑老大远眺的黄河撒泡尿解构了病危的权势者。女主跑出明亮的外面又跑进暗胡同,光影明暗寓意苦乐轮回中挣扎。闷罐车里把婴儿交付下岗工的疯狂幻想超神奇。

1小时前
  • 火娃
  • 还行

一副写卡尔维诺的样子,最后出来的是郭敬明

1小时前
  • 教主饶命
  • 较差

女人被投進了一個黑暗狹促的所在,只在頭頂上開了小小的一個洞窗,透著微弱的光。作為底層的邊緣角色,她是被整個主流社會以及上層建築所棄絕的,沒有使之“重獲新生”的努力,只是掩飾性地抹去,以粉飾出現實的虛假光明。嬰兒的再次複歸,或許是一次重生的機會,但更可能只是悲觀命運的宿命性輪回。

1小时前
  • 蘇小北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