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此标题的目的,和我将要讲述的电影无关,它只是表达了我此刻的一些情绪。一直盘算着要写点文字,可每次真得闲时,心里又静不下来。数不清的心中思索如风而过,了无痕迹。如此,还不如强迫自己胡乱开写,哪怕写出来的都是不着四六的玩意。
而我要说的电影,叫《她比烟花寂寞》,还有个译名叫《狂恋大提琴》,意境高下立现。至于《无情荒地有琴天》这名字,不提也罢。不过,拿几个译名对比着作字面分析,也都能得窥故事一角。讲的是一个大提琴家孤寂的人生旅程,绚烂而伤逝。所谓电影,基本上脱不了“人生”二字,大抵都是在传达一种生活态度,表述一种人性理念。抛开女主人公的职业特征,故事的主线就是讲一对姐妹。影片通过对姐妹俩不同生活境遇的描述,向观众展现出一幅冷艳泣绝的画。
一对年少时各享殊荣的音乐天才,由于性格的缘故,长大后选择了不同的人生路。从此,世上多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也多了一个成功的音乐大师。电影给我们摆出一道题:平凡而美满,抑或鲜花掌声铺就的舞台,你做何之选?其实,人生这条路,谁都会遇到选择题,不管你选了A,选了B,选了C,难免也会在即定的道路上停下来想想。选A的人重选了B;选B之人歇歇想想后仍要走B这条路;选C的退回到B,又从B跳到D,或者在D的岔路口还绕回到了C……世上的路,剔除一切能影响到你前途的因素,“世俗”就成了最大的一个诱因。“成功”“幸福”“落魄”“淡泊”,这些词都是俗世贴在你脸上的标签。唯有基于自己意愿生活才能最大限度地摆脱标签的魅惑吧。
鱼与熊掌的故事常会发生,面对必要的抉择,所需的就不仅是智慧了,还有对人生的态度。时间不会让谁对曾经的岁月补考,很多时候,我们只有在梦中才有反悔的机会。所以,对于世俗,不管是跳进还是跳出,勇气都是个很重要的东西。智慧+态度+勇气,基本上等于你的人生彪悍的不需要解释了。
我无意写说教的文字,以上文字纯数扯闲篇儿。推荐电影是我的初衷。
技术层面上,电影里有个已略显老套的拍摄剪辑手法:把姐妹两人分成两个独立的片段讲述,而同时她们的故事存在很多交叉点。其实就是把一个整故事拆开来讲罢了,如此手法影视文学中都多有运用,虽不足为奇,但用的好了,着实讨巧。例如本片。
既然拍的是音乐人的故事,配乐方面就得下大功夫,这是常理。这一点就无需我再添誉美之辞了。
终于把那一部找了近两年的电影找到。《Hilary and Jackie》。中文的译名叫《狂恋大提琴》。另一个名字,叫做《她比烟花寂寞》。主演是Emily Watson。
姐姐Hilary吹长笛,妹妹Jackie拉大提琴。妹妹有着不羁的笑容和放肆的眼神,姐姐的表情始终隐忍。
故事的开始是一片金黄的沙滩。海潮涨落,夕阳西下。两个小女孩玩着海螺和沙粒。手牵手奔跑。她们肆无忌惮地嬉笑,念这样一首诗歌:当我十三岁的时候,走进一片黄金般的土地。越过琴博腊索山和科托帕克西山。牵着我的手,翻越奥利诺科河,穿过炽热的卡拉哈里沙漠,经过荒蛮的南部草原,最终回到家园……
那是年幼的Hilary和Jackie。
她们从小亲密无比、形影不离。一直到长大后的Jackie因为演出邀请不断而远走他乡。她走过许多的国家和城市,柏林、维也纳、马德里、莫斯科。她的大提琴演奏技惊四座。有人这样对她说:“It'll give you the world, but you must give it yourself.”
有一段情节,Jackie穿着深红的毛衣和橘色的短裙,背着沉重的大提琴走过异乡积满白雪的街道,去取一个包裹。她迫不及待。里面是她寄回家的一些衣裙,姐姐为她洗干净以后寄回来。她忙乱地把它打开,将脸埋进那些衣服里呼吸,然后说:“那是家的味道”。
导演的色彩运用异常强烈的对比。那样的手法,让我联想到同样擅长色彩的张艺谋。灰白的天空、欧洲古典的建筑、铺满白雪的街道、金黄的乡村和落叶。还有女孩身上耀目凄艳的衣服。却透出怆然的落寞。
Jackie在异乡无比地思念Hilary。她的姐姐。已然放弃了长笛,嫁作人妇,自甘淡漠。
在此前,她很羡慕姐姐决定随丈夫在乡村过平静淡漠的生活。她对她的姐姐说:“I want to get a job and I wish I could be an ordinary person like you”。
可是Hilary用淡定的口气告诉她:“You don't know anyting apart from the cello, and I don't know anything apart from the flute. Jackie, we are babies. If you didn't have that cello to prop you up, you'd be nothing.”
她告诉Jackie,若非大提琴,她其实一无所有。
这让妹妹感觉落寞和孤独。于是Jackie始终想要证明不是如此。于是在一个冬日,演出之前独自来到姐姐在乡村的居所。她要与姐姐一同分享快乐,分享平凡的生活。
导演的叙事手法非常独特。开篇有一个小小的悬念,尾声重复并揭开。中间是两条平行线,Hilary和Jackie的两个部分,叙述同样的事件。这是高难度的处理,但是如果成功便出彩。此片即是。
故事的其中一段感人情节在这里。Jackie告诉Hilary,她要和姐夫做爱。说的时候,直接而任性。在姐姐的否定下,Jackie悲愤交加地跑向荒野。
Hilary一路追赶,看到妹妹的衣服一件一件铺落在地面、树枝。当她在荆棘丛中看到赤裸而蜷缩着,身体流着血脸上流着泪的Jackie,因为情欲的肆虐和灵魂的决裂而歇斯底里。Hilary终于妥协。于是她告诉自己的丈夫,Jackie只是想证明,她能够被爱。
绝望、宽容、嫉妒和激烈纠缠在一起,背景音乐是凄冽的大提琴。
后来的时光,是一个人的平静快乐,两个人的挣扎痛苦,三个人的彼此伤害。
Hilary终于开口对妹妹说Sorry。她告诉她:“我给你一切东西。从小到大,你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 Jackie穿一件丝制睡袍,紫色,印着大片大片凄丽的红色花朵,对姐姐的话置若罔闻,沉默地拉着大提琴。
第二天清晨,Jackie不辞而别。金色的长发飘散。眼神淡漠而绝望。
她回到她的钢琴家丈夫身边,继续漂泊流离的生活,不间断的演出。
男人请人给她做华丽的长裙,有着非常明亮的颜色。演出的时候她穿着它们。杏黄、艳红、纯黑。
可是她憎恨那把带给她一切荣誉的大提琴。每到一个城市,她把它放在烈日或者雨雪下,她无情地肆虐它。她始终认为,自己不能够和姐姐分享那样平静美好的时光,是因为这把琴。她憎恨它。
只是她忘记Hilary的话:“If you think to be an ordinary person is any easier than to be an extraordinary one, and you are wrong”。
不羁而倔强的性格让她没有余地。
这是一段非常令人恻然的场景。Jackie独自坐在台上拉大提琴。四周黑暗,只有一束苍白的光照向她。她穿着长长的绸缎裙子。那些明亮的颜色不停地转换。一场演出之后,她无法站起来。然后突然之间,她发现自己的双手的姿势凝固成绝望。
她从此告别大提琴。也告别光明。
丈夫不再回家而忙于各地的公演。偶尔打电话给她。她在电话的另一端听到婴儿的哭声。有人把它抱走。她想要求证:“我好像听到小孩的哭声,也许我的耳朵也出了问题。“ 可是男人在另一端沉默。于是她只淡淡地说:“我一定是听错了。”
Jackie终于明白姐姐的话。她真的一无所有。她寂寞地说:“When you play, everyone loves you. When you stop, you're alone”。
她在病床上感觉到大提琴的弦发出的绷紧声,在黑暗里看到那一条华丽的黄色丝裙在明亮的窗前飘扬。
Hilary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终于再次感应到Jackie。那是她们小时候的游戏。她赶到Jackie的身旁时,Jackie已经无法看到她,也感觉不到她。只是不停地抽搐。一段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她抱着她,说着那一段童年的往事:“When I was about thirteen years old, I went into a golden land. Chimborazo and Cotopaxi, took me by the hand. Over the Orinoco, across the blazing Kalahari Desert and through the untained grass lands of the South, over the steps,and turn back……”
她平息下来。看到童年时在海滩上遥望的那个影子。那是她自己。“What do you want?”年幼的她看着她问。她站在风里,依然穿着紫色的大衣和短裙。金发散乱地飘扬,眼神不羁。“Nothing. Just to see you. Jackie, I just want to tell you, everything is going to be alright.”
Hilary抱着她,“一切都会好的,不用愁。事实确实如此”。
她终于离开。一场生命的惊世骇俗,一片灵魂的寂寞空洞。
过往的所有放肆的爱、未言的恨、心底的告别和浓烈的深情,留下的只是低沉的大提琴如泣如诉。
烟花寥落。落尽繁华。
她比烟花寂寞。
http://www.blogcn.com/user5/vivianisvivian/blog/714205.html《流星划过夜空》,我愿意使用这个题目,希望以此向我网上的一些朋友致敬,在这个题目下,我曾经从他们那里分享过很多故事,那些生命个体的故事,那些很少被正史提及,对当下政治缺少意义的故事,真的很像历史隧道深处闪过的星光,在他们笔下,这些故事被撇去沉渣和浮泡,呈现出生命的本色来,让人沉思。索取而不付出,常常令我自惭形秽,希望也能分享些什么出去,只是并不容易。能够算得上是星,而又瞬间即逝,刹那的光芒照亮某一段时空,然后湮灭不为人知,只是偶然地,被你如贝壳一样捡拾,那是怎样的机遇和运气,实在不是修炼就能得到。
在我面前放着两本书和两套光盘,都与杰奎琳•杜普蕾有关,一本是她的姐姐希拉里与弟弟皮尔斯合著,《家有天才》,中文名字《杰奎琳•杜普蕾》,另一本就叫《杜普蕾传》,则是拷贝自网络,作者佚名;两套光盘其一是杜普蕾大提琴协奏曲双CD套装,当然由EMI出品,可说是这个大提琴演奏家的生前绝唱,无与伦比;另一张光盘就是电影《她比烟花寂寞》DVD,盗版。在这些介质中,我看到的杜普蕾似乎有多张面孔,因人而不同。我先是看过电影,并在看过之后感叹,一个音乐家能在作品中做神,在生活中做鬼,殊难想象乐曲如此恢宏和激昂,人却近乎歇斯底里,自私而又不羁,只能说音乐占据了她全部灵魂,遗弃在尘世的,只剩一具难为世俗理解的躯壳。不过再看《杜普蕾传》以及其他回忆文章,却发现事情并非那么简单,几乎所有杜普蕾家族之外的人,都会用幽默、慷慨、乐观等词语来形容杰姬,而且她还是羞涩的、守礼的、善良的,当然,没有人会忘了天才绝世,千古不一。傅聪说:“她16岁时我就认识她了,她和她丈夫丹尼尔•巴伦波音就是在我家的宴会上认识的。那部电影太虚假,看着令人愤怒。”于是这部不错的电影在我面前坍塌,他们中间显然是有人撒了谎,只是不知道,到底是爱戴她的那些人太善良,还是不喜欢她的人欲盖弥彰。所以我除了感叹人性复杂以外,还要对人心难测,感叹一番。
杰奎琳•杜普蕾出身颇令人羡慕,爸爸是个业余作家,祖上制造古龙香水,虽不致富甲一方,但也自给自足,妈妈是一位不错的钢琴家和音乐教师,这位慈母为女儿准备的音乐课程,图文并茂,被出版用作幼儿音乐教育书籍,非常受欢迎,毫无疑问,天才儿童应该诞生在这里。在二战结束之后,英国乃至全欧洲,安乐祥和,各门类艺术发展迅速,音乐作为聆听艺术,借助于广播电视技术和录音技术,受关注度前所未有,除了大批赞助人之外,我们现在所谓发烧友这样的普通人群体,开始支撑起一个庞大产业,音乐给予人们人生乐趣,人们给予音乐家、投资人以荣誉和可观回报,良性发展带来空前繁荣,恰当其时,希拉里和杰奎琳,出生在如此繁花锦簇之中,她们都有令人羡慕的音乐天才,有懂得音乐也懂得教育的父母,何其幸也。
《家有天才》出版于1997年,希拉里已经55岁了,杰奎琳逝世十年之后,似乎是某些东西触动了她,前面提到的《杜普蕾传》对这个家族颇多微词,尤其是对希拉里,说她对妹妹不好,妹妹病重期间,甚至要哀求家里人来看自己,这样冷漠的关系令人难以置信。不过无论如何,希拉里的文笔细腻,很多精彩的情节像一部小说,而且深情款款,那本《杜普蕾传》则像是流水账,毫无趣味。在希拉里的笔下,童年的杜普蕾一家简直就是人间天堂,往事历历在目,杰姬第一次拥有一把大提琴,第一次上台演奏,甚至生病和闹别扭,都被阳光勾勒出一道金边。妈妈的大提琴教程如此有趣,没过多久,杰姬就需要单独辅导了,5岁的她被送到伦敦大提琴学校,6岁就可以登台演奏,希尔(家里人这么称呼希拉里)这样描述六岁的妹妹:“她在观众席前立好,一点也不装腔作势,她顿了顿,酝酿好情绪。杰姬,大提琴和屋里的每一个人的焦点是直接而有力的。她用大提琴同我交谈,她如此热爱的声音变成了她自己的声音。我的脊背一阵发颤。”
天分有高低,希尔并不讳言自己有时候嫉妒妹妹,但引以为傲的时候更多,全家人都宠着杰姬,她也非常依赖家里人,姐姐出道更早,但妹妹还是逐渐把姐姐甩在了后面,而且很幸运,妈妈找到了威廉•普里斯,作为杰姬一辈子的恩师,被其称作“大提琴爸爸”。杰姬十一岁就赢得了苏吉娅奖学金,这是专为青年大提琴家而设立,得奖者全都百里挑一,不过这个荣誉似乎来得太早了,因为条件是得奖人必须每天练习四小时以上,这基本上剥夺了普通教育的时间。也许没有孩子愿意上学,能够以练琴的名义逃避学业,对于孩子是相当快乐的事。杰姬14岁曾经有幸得罗斯托波维奇指点,后来更是见到了已经被神话的卡萨尔斯,不过小姑娘对他们似乎不屑一顾,她只认她的“大提琴爸爸”。16岁那一年,成功举办首场独奏音乐会,举世震惊,一夜名扬天下。斯时这位少女大提琴手已经可以望卡萨尔斯、罗斯托波维奇之项背,他们不同程度的辅导增添了她与他们比肩的资格和素养。
好吧,一切看起来都充满希望,一切看起来都灿烂辉煌,没有人会料到,灾难其实已为期不远。在多个版本的传记和回忆录中,这个和睦快乐的家庭得到过一致的尊敬,没有异议,有争议的问题出现在杰姬青春期以后。她高大健壮,金色长发,性格开朗乐观,走到哪里都是人群的中心,虽然交际能力有限,但还是有一大群青年才俊围着她。在惊讶地发掘了自己的性能力之后,她有过一段石榴裙下春风得意的岁月,直到她遇到了巴伦波音,这个矮个子犹太青年马上征服了她,为了爱情,杰姬在七日战争之前奔赴以色列,在那里嫁给巴伦波音并皈依犹太教,这些都足够惊世骇俗的,不过家里人还是支持她。这对为人称道的金童玉女,随即在全球掀起音乐风暴,杰姬开始无休止的音乐旅程,家庭离她越来越远。而她的姐姐希拉里,却下嫁普通的音乐指挥,很早退出乐坛,相夫教子,在市郊过着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
灾难来的时候毫无征兆,1971年,杰姬28岁,与丈夫双宿双飞的音乐之旅让她名利双收,皮尔斯多年后还记得她那个装满各色钞票的手提箱,她有蓬勃的事业,甜蜜的爱情,痴迷的观众,有趣而广泛的朋友,只是突然地,这个本来飞翔在天外的姑娘,却哭泣着掉进了希拉里的生活,在希拉里的笔下,她开始不理睬巴伦波音,哭泣,长时间悲痛地哭泣,没人能劝阻得了,并且伤妈妈的心,对爸爸恶语相向,霸占姐夫,背着外人给家人制造痛苦。恰恰在这一年,杰姬被确诊为多重硬化症,其实多年前就有各种症状,只是被认为是疲劳或者心理压力。多重硬化症的病理表现,大约是神经元细胞周围的组织慢慢硬化,致使神经系统受压迫失去功能并萎缩,这种疾病确诊困难,没有特效药物,非常类似一棵大树慢慢僵硬枯死。杰姬的双面新生活,使她在姐弟的笔下很不堪,而世人的眼里,她仍旧乐观和坚强,出席各种活动,教授学生,与病魔抗争,据说多重硬化症的病人会莫名其妙的高兴,不知道是病理原因还是心理的潜意识补偿,也许是后者,因为这种病太让人痛苦了。
电影《她比烟花寂寞》造成了广泛但却是恶劣的影响,原因就在于导演没能忠实于任何传记,电影成了自说自话的小说家言,成了音乐家恐龙化的演义标本,看过电影的都会以为,音乐家跑到音乐之外,都是傻瓜和疯子,殊不知恰恰是最世俗的原因——疾病,而不是功利的丈夫和索求无度的观众,造成了杜普蕾的后期变异,希拉里在传记的后部有很多关于这种疾病的叙述,并为自己没能想到是病魔作祟而感到内疚,但这一切却不为电影导演所关注,他只是关注冲突、惊世骇俗的情节、标本意义,或许还有电影的票房,而那个人呢?那个阳光灿烂的家庭呢?则成了毫无意义的点缀。
如果真有上帝的话,也许他会在地球上找一些代言人,不见得是口诵圣经的布道者,不,不应该是任何一种人类语言,最可能的也许是一溪潺潺的流水,偶尔的蝉鸣蛙语,闪电霹雳或者呼啸的北风,以及与这些天籁最接近的,音乐,人类能够与天神唱和的,唯有音乐。在弦乐器里,大提琴最接近人声,表达的情绪大概也最令人类动容。这是一种很需要体力的乐器,它的琴弓有70多厘米长,而琴弦的拉力据说会达到30磅,所以世间难得看到优秀的女琴师,在大提琴领域,杜普蕾不仅是女中豪杰,在她的股掌之中,大提琴在响亮的人声音域里是暴发性的,狂放的,她的演奏可以说藐视须眉,中国一位诗人这样形容她的音乐:“流水形成在上面的拱顶。流水顺从了枯木,留下深凿的痕迹。” 如果没有病魔从中作梗,这个女琴手也许会成为最伟大的大提琴演奏者,即便是从18岁公开演出,到28岁告别舞台,短短的十年所留下的,已经远远超过现在仍在国际乐坛上活跃的几位,包括继承了“大卫多夫”的友友马。
从生命本身考虑,一个女人,18岁前聪明早慧,快乐纯真,18岁到28岁,蜚声国际,得到过一个人所能得到的一切,然后突然地,由天堂跌落地狱,疾病让她“不能行走或者移动”,但她仍然“表现”的很坚强,在这一切的背后,有很多不足为外人道的东西,是疮疤下的溃疡组织,你知道那一定会有就好了,又怎么忍心去揭开来证明给别人看。她曾如此热爱人类,带给所有人以快乐和感激之心,她也曾经怀疑过,战胜过,再怀疑过,并且暗地里倾诉恶毒,这些都是生命之花绽放的结果。如果有谁抱怨命运不公,那就去听听杜普蕾吧,你会听到上帝说:瞧这个人,她得到过一切,不过她这辈子就偿还了,她把欢乐还给了世界,却把苦难还给了自己,
没有了大提琴,你还爱不爱我。
人是不可以被寂寞这种东西打败的。不要将寂寞作为一切的错误的借口。
有些人说这部电影丑化了杜普蕾,事实上女主角一点都不“丑”,她的一切行为都事出有因,有深层的心理动机,这在电影中已经有了圆满的解释。观众看不懂解释,却执意挥舞着道德大棒bash女主角的话,对这部挺不错的电影实在有失公允。
可以说十分不喜欢这片子,人性的道理无法阐释.
嫉妒是亲姐妹之间再常见不过的东西了,从小到大的攀比似乎就不会停过。妹妹近乎变态的嫉妒其实是内心的寂寞,但那又何尝不是因为妒忌心呢?姐姐是真的很爱自己的妹妹吧,连丈夫也可以分享,说明她对妹妹的爱已经超过了丈夫和自己吧,所以愿意委曲求全。
齐泽克在《真实眼泪之可怖》中提到这部电影,《狂恋大提琴》被认为是基氏维罗妮卡双重生命,即“double life”主题的系列变奏之一——“我们看到的不是两个维罗妮卡,而是更‘现实主义’的两姐妹,分别代表不同的伦理选择。这一姐妹对子又可看做是伊斯墨涅-安提戈涅的现代版本,即正常的感性的女人VS不顾一切地献身于自己目的的女人。积琪琳的大提琴可以看做是“小对形”、一个威胁着吞噬主体的局部客体,将她拖入了它那致命的非-菲勒斯快感之中。
我还是不喜欢Emily... 只是觉得恋家和孤独不能成为任性和伤害他人的理由 不喜欢这部片 它恶人化了杜普蕾
比起熟知的几个译名,我更喜欢原名《希拉莉和积琪琳》。和大提琴无关、和长笛亦无关,关乎的是姐妹情谊。
感情深厚的姐妹。姐姐希拉莉很有吹长笛的天分,积琪琳看着姐姐拿到了许多荣耀也不甘落后,经过艰苦练习后,积琪
在中规中矩中做到惊世艳俗的电影。影片的火候把握很是到位,煽情伎俩毫不逊色于任何一部悲剧。看似很平庸的姐妹故事被导演用影像绘声绘色叙述的极其传奇,我承认要做到这一点也很不容易。
后来才知道。女主角Emily Watson本来是要拍天使爱美丽的。由于法语不行。就换成了奥黛莉 塔图。电影里主角还是叫EMILY。是纪念WATSON的吧。
烟花比她寂寞
先看了H的故事,很气愤;又看了J的故事,很释然。每个人都有难言的秘密,只是不清楚为什么H后来音乐天赋突然就没了,还有为什么那个男的会突然疯狂爱上H~~
我把所有的星星都給她的姐姐,她的家庭包容她的人,她們那麼偉大,她的姐姐追求自己的生活放棄了名利和演奏,而女主演,我認為是自作自受,那麼乖張的性格從來不曾珍惜感情珍惜生活的人不配得到那麼多
比烟花寂寞,比萤火萧瑟。
音乐好,女主好……也挡不住这滚滚而来的恶心。我这打星也是尽力了。到底为毛要这样伤害杜普蕾?!什么仇什么怨!一边口口声声「我爱我妹」一边在人死不能替自己辩白时写出这种把自己塑造成圣母而几乎是对妹妹进行鞭尸的回忆录。有些人……恶心得我都特么都不想去试图理解丫的。寂寞你妹!
她說 伱除了拉大提琴甚麼都不會 就好像我除了會吹長笛 甚麼都不會。我們昰沒有謀生能力的.我們昰baby。伱以為作一個簡單的人就比做一個特別的人容易嗎? 並不昰這樣的。當我們愛一個人的時候 會記得一些和他有關的畫麵。失去他以後 隻要一想起那些囬憶碎片 他就會齣現。他會出現在那些畫麵。
好吧,我知道jackie的孤独,可是我无法走近她...
说不来的好。。081222晨2点补记:人前光鲜,人后寂寞,于是来回折腾身边亲近的人,折腾这么厉害,这寂寞该何其深?
长得跟宋丹丹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