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收藏很单调,情感的,家庭伦理的,黑帮片,推理片,还有一些探索人性的。很久以来我都无法对卡通暴力科幻恐怖之类的感兴趣,遇到那种无所不收的人我都觉得自己很不好意思,可是一想,就像爱一个人一样,你只能爱某种或某几种类型,可你不至于什么样的都爱吧。这有点不可思议。
可是看多了太多探讨情感的,我觉得自己很累,再看也不过是验证了张爱玲那句“世上没有一桩爱情不是千疮百孔的”。没有什么爱情是可以重来的。我相信一个人一生中只能有一次爱情,你只能有一次被一道眼光击中。有思想的人都寂寞,幸亏还有好电影可看,可是思想又有什么用呢?你认为的好电影也是有思想的寂寞人拍出来的,所以更为寂寞,还不如看看周星驰们呢。
那些曾经感动过我的爱情,现在突然失去了言说的兴趣,比如《布拉格之恋》、《新桥恋人》、《纯真年代》、《走出非洲》等等,爱情什么也不能救赎,往往是分离或死亡挽救了爱情,那些心上或身体上受过伤的人不可能再有爱情了,有的也许只是激情过后伤痕过后平淡孤独地相守。
我记得看过《艺术人生》对成方圆的专访,朱军好像非要把成方圆归入到感情失败的女人中,他是一个多么肤浅庸俗愚蠢甚至让人厌恶的人,成方圆好像说过,你认为那些牵手到老的你为之感动的一对老人他们就真的一生幸福?他们有过怎样的波澜和破碎?反正就是这个意思,朱军打断了她的话。我很相信成方圆的,因为曾经把爱情看得太重,重过我们自己,所以会有切肤之痛,所以会有痛定思痛,不会再作无谓地付出。我甚至觉得爱情在产生的那一刻就走向死亡了。倒不如彼此云淡风清地作朋友,因为爱情会让人挣扎和受伤。
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就是对爱情电影失去了兴趣,将爱情等同于其他,像同窗情之类的,或许更好,所以我打算以后看一些卡通和喜剧之类的了,这在从前我认为弱智的。《安东尼娅家族》有着很强的女权色彩,但拍得机智幽默,里面的女性都独立强大,爱情是一桩可有可无的,跟其它事情没什么两样的事,让人很轻松。《恋恋山城》(好像也叫《男人的野心》)也是一部男人的电影,讲男人之间达到目的的残酷,三位男演员的表演不分伯仲。但也有喜剧的成份,在生活里每一点上都能找到喜剧的成份,我想这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只怪自己从前没有发现。
因为爱情让人太累,如米卡尔,如阿黛尔,所以回头是岸。
很久以前写的
1. 安东尼娅目睹母亲死亡。安东尼娅带女儿丹尼爱拉回到自己出生的村子,年迈的母亲躺在床上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咒骂着,也许是在骂小偷,也许是在骂丈夫。她呈现出一个典型的饱受异性恋婚姻摧残充满怨念的女性形象,在中国,我们熟知的祥林嫂也是如此。见到安东尼娅,她的第一句话便是“你迟到了,你总是这样”,十分苛刻和不留情面,与之相对应的,是她对自己生活的不满。
安东尼娅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情绪,只是对女儿说“她一直是这样”。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我误以为这对母女关系不好,所以安东尼娅表现冷漠,再次观看后我有了新的体验,与其说安东尼娅冷漠,倒不如说是冷静,她以一种旁观者的超然观察着临终的母亲,然后平静地与她告别。
母女关系是女权主义的重要议题。深陷怨念无法自拔的母亲,向女儿不断倾诉自己的绝望,女儿不忍心拒绝母亲而不断接收负面情绪,不断付出情感劳动,最终发现自己无力改变母亲,继续沉沦只能让自己也陷入这种可怕的循环,于是果断切割另寻出路。单这样一个故事就能拍成一部电影,但是《安东尼娅家族》仅用几个镜头就完成了这个叙事,也难怪,这部电影要说的太多了,不能不干脆利落,这种手法贯穿了整部电影,一个镜头、一句台词,可能就是对一个社会议题的阐述。
2. 丹尼爱拉看见祖母诈尸。只有丹尼爱拉在教堂里产生幻觉,看见祖母从棺材里坐起来愉快地唱歌,侧面反映出她的叛逆和富有想象力,以及对神权的不屑,从后面她从事艺术和发现自己同性恋的身份来看,这段经历是为数不多的她的个性的展现。
3. -“我需要一个妻子,我的儿子需要一个母亲”
-“可我不需要你的儿子,也不需要一个丈夫”
-“你不需要丈夫吗?”
-“要他干嘛?”
农夫巴斯向安东尼娅求婚,得到了这样的回应,从此以后他每周末带着食物和五个儿子来到安东尼娅的院子里聚餐、跳舞。这段dating直到十几年后才有更进一步的结果。
影片没有解释安东尼娅如何生下女儿,是否经历过婚姻,但我们仅从这段对话就能看出她对婚姻的看法。农夫巴斯(男人)带着食物(资源),安东尼娅(女人)做饭给大家吃(家务、育儿、性、情感劳动等),这在传统婚姻里被视为理所当然,但是当安东尼娅(女人)拒绝进入婚姻,农夫巴斯(男人)就不得不谨慎对待ta们之间的关系,他和他的儿子们在安东尼娅家是客人,就必须遵守她的规则,即平等、友善地对待每个人。
4. 迪迪在教堂戴上新眼镜后露出了笑容。同村别的农庄的一位心智障碍者,迪迪,长期被父亲和哥哥欺凌,被当众摸胸、羞辱,后来甚至被哥哥性侵,被侵犯时她的眼镜也被打碎了,碎片割破了她的手。所幸她被丹尼爱拉救下,带回了安东尼娅家,她们为她配了副新眼镜,迪迪带着新眼镜高兴地去教堂做礼拜。
(现实中对抗强奸犯可能没这么顺利,如果真像电影中那样用叉子扎伤了对方,对方可能没那么容易罢休,可能会实施报复和骚扰。但是影片略过了这些直接呈现出一个胜利的景象,另一种说法是即便在最保守的村庄,乱伦也是令人不齿的,村民即使不谴责强奸犯也会鄙视乱伦者。)
迪迪的复原如此之快,不得不说跟她的心智障碍有关,虽然这给她带来了很多不便,让她受到歧视,但也为她挡去了“荡妇羞辱”、“贞操观”这些洪水猛兽般的伪道德枷锁,甚至让她对于痛苦也有不同于普通人的理解。迪迪与之后的特雷西(高智商女孩)形成了鲜明对比。
(未完待续)
安东尼娅带着女儿坚定地走在充满泥泞的乡村路上,从容不迫、乐观,快乐,就让我佩服!我们下雨天走在大马路上都会小心翼翼的,不去踩水保护自己的鞋子,我们活得小家子气,二战结束后的安东尼娅大气!
看到阿东在田间播种也被快乐的感染了,没有普通劳作者的疲惫,抱怨,他像一个国王撒下金色的种子,收获丰收的成果,他快乐洋溢在脸上,他披着斗篷,走在田埂上意气风发,坚定自信,他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他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生存,他接受弱者,大家一起自食其力,过着自己想要的独立自由生活。生命是美好的,独立、自由,自强、友善的生活方式更要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一天,一个叫安东尼娅的女人带着她十六岁的女儿丹尼亚回到她二十年前离开的小村子,来为她的母亲送终,那是一个瞎了眼睛,但精神却无比矍铄的老太太,她听到屋子里的响动,高声大骂着她臆想中的小偷和强盗,将前来为她临终祷告的牧师吓了一大跳,终于,她断气了,却又被丹尼尔看到她在自己的葬礼上欢快地唱歌,
故事就这样在有些奇妙的气氛中展开了,安东尼娅母女留在了村子里,住进了这座粉色的房子,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她们很引人注目,因为她们似乎与村子里的其他女人不一样,安东尼娅她走路时会把头高高仰起,微笑地向每一个男人和女人打招呼,丹尼亚很安静,但她的眼睛里能够看到不平,看到在恶少的欺侮下哭泣的女孩子。她们以自己的方式扶持弱者,以自己的方式和智慧解决生活中的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这是一部真正的女性电影,不是激进地宣扬女权,而是将女性的善良与自信、自立和自强、坚韧与智慧娓娓道来,她们不依靠男人,并不是所谓对男人失望的一群怨女,而是因为她们选择独立,选择自我,并且乐在其中。同时也以自己的绝对光彩征服男人,在赢得男人的爱与尊重的同时,仍能保留心态上的平等与平和。
片中的男性角色也很有特色。倾慕安东尼娅的老绅士向她求婚,安东尼娅说,我不需要男人,但是如果你偶尔来帮我们做一些我们做不到的活计,我会很感激你。老绅士说,我考虑一下,然后,就经常看到他带着一群男孩子,提着野餐篮,到安东尼娅家的院子里,热热闹闹地坐成一长桌,慢慢的,他们的朋友多起来,人也越来越多。一个清教徒男人的楼上住了一个幻想自己是狼人的女人,每到月圆之夜女人总要对着月亮发出整晚嚎叫,男人苦不堪言,每每用木棒敲打天花板,除了落得自己一身墙皮以外无济于事,有一天,女人死掉了,男人悲痛欲绝,抱着女人尸体对着月亮发出狼嚎,然后追随女人死去。他们的合葬墓写着:“他们生未同床,但死后同穴”。
有意思的故事,有意思的电影。还有许多流畅而别出心裁的细节,有时忍俊不禁,大多数时间,十分迷人。
安东尼娅家的女人们总是很快乐的,她们享受生活,享受做妈妈的喜悦,享受性爱,享受与好男人为伴,却不需要交出所有的自我。这部电影其实也是在传达女权主义的,只是它宣扬了一种温和而包容的女权观点,不是一味的鄙视男性,不是将男人踩在脚下,不是成为男人,而是将女性的种种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是真正的以柔克刚,其实很东方。
一个家族几代人的故事,竟然能在两个小时的电影里讲完,看着正当年的美丽善良坚强乐观又勇敢的安东尼亚终于在岁月里变成了满头银发的老人,清晰地知道自己将要离世,而床边围满了爱她的一大家子人,的确是度过了幸福的一生啊。故事里有极其残忍悲伤的部分,甚至在结尾时村民们接连死去,并不会因为那些温馨快乐的部分而被冲淡,而人其实就只能是在命运面前学习接受,或者不接受。喜欢这种全片没有任何明星出演的电影,呈现着完整而真实的世界,凝视着他人的生活,即使是在不同的时空,也很有感触。
我要和你在不是你家也不是我家的地方睡一辈子觉,不结婚;我要一个孩子,但不要男人;我要在未满十岁的年纪与一个垂垂老者探讨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生亦何欢,死亦何惧……
绽放的家族
7/10。月亮与犬吠的女子代表挑战世俗的疯子行径,骑马遇见欺负弱智的男童挂到树干,城里找人代孕、床上倒立姿势把精液流入子宫,反驳批评论文字数的老师退出课堂,牧师还俗带着“12门徒”,分别变革了男性统治的身份、生育观念、受教育权和神权,足不出户恐惧现实的哲学家对比安东尼娅看待死亡的豁达。
非常charming的女性电影,一个母系团体的寓言会让人不禁与摩梭族的封闭社会产生比对,这种随着女性解放而随之诞生的Matriarchy,精彩之处在于家族中每一个人用自身的坚定去抵御外部的男性权力滥用,可悲的是这样的情境只能以魔幻寓言的方式进行书写
2021.8.6二刷@小西天。买票的时候根本没意识到这是我将近十年前看过的电影。这就是时间离开的声音吧。观感仍是三星。女性的乌托邦和梁山泊,这不是编年史,而是本童话书。那些生活中真正疼痛的威胁、侵犯与压迫都解决得太容易,还真是奥斯卡会相中的那类糖水电影。直到永恒的死亡临前,方有一点童话讲完了该正视现实了的感觉。
荷兰牧歌,美丽人性。在清新乡村画卷中,在至爱至亲人性中,穿越时间,围坐一桌,五代同堂,欢声笑语,浮生悠悠,探讨生死、生命、存在,乐观从容、平静深刻、抒情有诗意,隽永有余味。女性独立,智慧自主。借种生子、倒立促孕。异性同性皆春光,满屋欢叫满屋爱。生前无缘,黄泉相守。叙事留白,摄影美仑,配乐悠长。超现实主义点缀。电影造梦,身临虚境,有此一生,完美足矣。第一次看荷兰电影,第一次听荷兰语。联佳蓝光,修复崭新。
女性蓬勃的生命力让荒凉村庄绽放温暖,四代女性共同打造的母系乌托邦,美好童话底色,却也不乏黑暗残酷,魔幻元素加分;时间以无情的速度吞噬爱与回忆,灵魂与身体分离,见证死亡的奇迹。
母系乌托邦,女性全方位反抗既有体制的范本
女版百年孤独好温馨呀~ 人格类型猜想:安东尼娅ESFJ,画家女儿ISFP,数学+作曲者孙女INT,小诗人曾孙女NF,闭门不出的哲学爱好者INTP
三星半。以田园诗为画板,写出时间如歌,包容一切也忽视一切。以魔幻现实酿制蜜糖味的苦酒,带人们去认识这片饱受疮痍的土地。他们仿佛浓缩了的世界,每个人都能从他们鲜明的身上看到自己。他们代表蛮荒的野性,复杂的人性,无法理解的罪恶,崇高感人的真情。渴望自由的女性,温暖包容的男性。宗教带来的阻隔,知识分子的困境。生命繁育的不息与不可阻挡,精神文明的痛苦与超越。所有都像种子被播撒,各自生长。
没想到我的2020年度最佳影片竟然在今年的最后一刻才出现。这是一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百年孤独》的女性乌托邦编年史,温暖的田园童话底色,魔幻的元素加分,这部长长的编年史最终得出一个结论:万事都未达到终点,人生是我们一起完成的舞蹈。 如果有人问什么是真正的女性主义?什么是乌托邦?那就把这部影片推荐给他,他一定能从中找到答案。 Ps:Danielle喜欢上了女儿的老师,教老师吃生蚝🦪那一段简直是直白又有深意,爱意都要溢出屏幕了
在这荒忙大地上女性是如何对抗岁月的?安东尼娅一看就是一个有故事的女人,可故事偏偏从她回归故里开始讲起,她的朋友、村民、女儿、外孙女,曾孙女,各个人物娓娓道来,男性角色大多弱化。一股乡野的忧伤与坚韧。 “我无法接受普世的误解:那就是,一切都会变好。没有什么会变得更好,不管是在最好的
真正的女性主义作品,女性版百年孤独,女性都塑造成了独立、有追求、对生活的态度淡然而豁达的形象,男人完全成了女人的附属。影片通过倒叙的方式讲述了安东尼娅一家四代女性的经历,有中超现实的感觉在里边,生活的质感很强烈。“这部长长的编年史得出了一个结论,没有什么会走到终点。”
充满着历史创伤、难言之痛的小村庄,不仅是欧洲,而且是整个旧大陆的缩影,哪一个饱受两次大战摧残的国家,不是靠着温暖坚韧的女性力量一点点缓过来的呢?可是一旦缓过来就又纷纷开始翻脸了……
3.5.。生活就是被活着,时间征服时间
生命是緩慢進行的歡樂,嬌柔動人。
母系社会,女权主义,男人成了传宗接代的床上用品~很多超现实的镜头,让人联想到了百年孤独
@小西天,应该是3月最佳,太太太太喜欢了!虽然没有很多激烈的镜头,但确实是一部真正的女性电影,唯一一次直面议题是孙女在餐桌上谈到怀孕,众人对她想不想要各有看法,“我要再好好想想”。影片中的女性们脸色红润且充满生命力、善良又真诚、互助又自立,无论是曾祖母的田间播种、祖母在画中传递的情绪、母亲在讲台前和钢琴前的创作、和女儿为迪迪写的小诗,都充满温暖和智慧。整部影片温暖真诚又可爱,翘起嘴角的圣母像、扬起翅膀的大天使让神话意味更浓。抛去这些议题,它对时间的阐述也极好,“你身上臭臭的”-“那是时间的味道”//我哭了两次,第一次是迪迪穿上婚纱的那一刻;第二次萨拉坐在谷堆前为迪迪念诗开始直到影片结尾,眼泪就没有停过,这一切都太过美好。
这是一部真正的女性电影,不是激进地宣扬女权,而是将女性的善良与自信、自立和自强、坚韧与智慧娓娓道来,她们不依靠男人,并不是所谓对男人失望的一群怨女,而是因为她们选择独立,选择自我,并且乐在其中。同时也以自己的绝对光彩征服男人,在赢得男人的爱与尊重的同时,仍能保留心态上的平等与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