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Laura改编自Vera Caspary的同名小说,二者的显著不同首先体现在结构上:小说分为五章,依次是Waldo视角的叙述、Mark视角、Shelby向Mark所作的案情声明、Laura视角、最后再回到Mark视角。而影片中仅有Waldo视角的闪回,而后便进入客观视角的叙述。这样的选择影响了影片的整体风格与人物塑造,与小说有了更深层次的区别。
三个主人公的第一人称叙述,使得小说展现出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也因此更侧重于心理分析;而Otto Preminger执导的影片则侧重于谋杀案件中的悬念。事实上,因为最初未能在好莱坞找到合作者,Caspary转而尝试将Laura搬上戏剧舞台;在这一阶段,后来执导影片的Otto Preminger便对这个故事很感兴趣,也早在此时便与Caspary在改编策略上有了分歧。按照Caspary的说法,她希望呈现一出心理剧,但Preminger更倾向于将小说排演成传统的侦探故事。Laura的戏剧版最终等到了1947年;而1944年的电影版剧本几经修改,删去了Laura与Mark视角的叙述。* 大量心理描述被略去,一波三折的解谜过程更显紧凑。正如他一开始所期望的——Preminger对Caspary的小说实现了风格上的重塑。
影片中,我们再听不到女主人公Laura内心的声音,她的形象也就此有了变化。小说中,Laura在她叙述的章节里诉说了她在事业上的决心、感情中的困惑、对周围人事的观察、对人生境遇的见解;她会积极思考自己的需求,不愿在爱情中成为被动的一方。而在影片中,Laura性格中的独立性,随着她主观视角的省略变得模糊。我们看到Waldo对她皮格马利翁式的改造,以及影片对那幅画像的一再强调。(这并不是一幅真正的画;剧组对Gene Tierney的一张相片进行种种加工,创造出“画”的效果。)我们了解到Waldo眼中的Laura,见证了Mark缘于画像对Laura的迷恋——她活在男性凝视中,活在爱慕者的回忆或幻想里,仿佛变成了画像一般的美丽物件。与小说相比,影片进一步突出了Waldo与Mark对Laura的观察;关于Laura的种种,都聚焦到她谜一般的性魅力上。她自身的感受被淡化、自我的表达被抑制。
影片Laura的预告片打出了两个问题:Who is Laura? What is Laura? 她并未在影片中给出明确回答。Laura成为黑色电影中的神秘女主人公,或许部分是因为,银幕中的他者、银幕外的观众,都无法替代她本人,去定义她自己。
* Laura由小说改编至电影的相关幕后故事,见Rudy Behlmer所著Behind the Scenes中的Laura章节,以及Behlmer为20世纪福克斯发行的Laura DVD所作的同步评论音轨
The film "Laura" is one of the best mystery thrillers of all time. One the one hand, you never know who killed "Laura" until the last moment. On the other hand, you never know what will happen until the last moment. There are several twis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lot, e.g. it turns out that the victim is not Laura.
开头长镜很曼妙,奠定不凡格局,对某些细节的着墨,乃颇为精心的铺垫;人物结构虽简单,但围绕人性,也铺设了一番迷局。
这部电影给哥的感觉首先不是黑色,而是深入肌理直挠心房的清丽雅致。【9】
拥有黑色电影所有的元素,却又以另一种形态出现,甚为有趣;全片都充满了别具一格的设计感,而普雷明格的处理更是恰到好处。看到结尾处再回想开场:镜头在作家的自述中绕着他满是收藏的房间移动,停在侦探和落地钟上;下个镜头,侦探进入浴室向作家问好,紧接着一个快摇给到作家,真是漂亮。
从逡巡的镜头和立场不明的旁白,到细致地拍Waldo沐浴更衣——衰弱老朽的身体套上上流人士的光鲜伪装,以及他曾在专栏中把凶杀方式篡改成猎枪的事实,不得不令人怀疑他就是凶手,但随着剧情推进,渐渐被庞杂的信息迷惑(比如乡村小屋的钥匙和公寓钥匙),又生疑窦或许凶手另有他人。整个文本由误解和错失撘筑而成:Waldo等角色追逐欲望对象时的失之交臂,Waldo毁灭欲望对象时的失之交臂,犯罪嫌疑人(Laura和Shelby)之间相互包庇时的失之交臂。作为完美主义者,偏执的柏拉图主义者,Waldo希望时间像片尾那破碎的钟表,希望把Laura永远囚困在画像中。侦探沉睡中的那一推一拉,仿佛进出梦境,所谓美梦成真。侦探的弹珠小盒子是个有趣的道具,有点类似于使儿童从想象界跨越到象征界Fort-Da游戏,试图把运筹帷幄的欲念象征化为一个不带感情的符号 ("冷静")
7/10。重温。利用空间的分割准确地建立戏剧矛盾,如酒会休息间里,白衣贵妇站着向穿黑礼服坐着的劳拉挑衅抢男人,黑白对比、斜线构图的高低位置表现了强弱关系;开场作家先在浴缸里和侦探对话,然后镜子前作家穿好衬衫,转身跟上向后两步的侦探,白柱和窗户透光将互相试探的二人从中间隔开,对话完镜头跟随作家摇回镜子,反射出侦探坐下,背景墙上一束光和遮住侦探眼睛的帽檐,意味深长地表达作家不为人知的一面。旁白配合作家的视点形成外在行为和心理动机的矛盾,初遇时劳拉真诚地要求签名,作家冷漠拒绝,然而实际上他迷恋劳拉,侦探没见过劳拉仅通过她的肖像画就产生迷恋,男人们试图用画框将劳拉塑造成理想的模样,门框中活着现身的劳拉打破了男性幻想,侦探愤怒地用审讯室的台灯照亮她的真容,作家则伴随他狂热的广播声想再度谋杀梳妆台前的劳拉。
非黑色,也许能视作折叠叙事
虽然说,一眼就能看出来,本片并不是为了导演自己,而是为了取悦观众拍的那种奇情黑片,但本片剧作和剪辑上出乎意料的华丽与一种爵士乐般的诗意撑起了整部电影。爱情戏一直是黑片中难以忽略掉的元素,而本片中,对于情感线索的铺垫可谓是行云流水,让人拍案叫绝。第一幕戏中期的一整段剪辑尤其出彩,将男女相互了解的人生经历进行了回溯式的压缩与拆分,极其大胆,极其巧妙。可惜偏偏头尾的情感联络轻了,唉。
作家体弱多病,眼看着辛辛苦苦培养出的香艳妞甘心被高大威猛的男人蹂躏,自然是要处心积虑干掉他们。而当对手太强时,他只能选择毙了这妞。当初他给Laura送钟,其实已经表明心意了。唉……
叙事很特别,但最为人称道的应该是出色的黑白摄影。打在画像上的光,让画像上的罗拉看起来像在黑暗中闪闪发光。
双峰里劳拉(和劳拉的像)、九宫鸟Waldo、兽医Lydecker的梗,甚至还有Diane出场。破案程序草率胜在多角情感关系的刻画,普莱斯演的吃软饭男人和没好气的探长颇有特色。电影语言略没劲。
属于开片10秒就能嗅出品质的佳作!节奏干练,人物设计鲜明,男人间的对白充满着直接相互讥讽。。。。片中侦探不知是不是影史上首位喜欢带着"手游"探案的侦探。另,女主的魅力贯穿银幕内外!
70年前的悬疑片。看前一半以为是女版《公民凯恩》。中间突然反转,随后变成精彩的调查+推理。很有反类型片的味道。剧情,摄影均可圈可点。只是结尾稍显无力,推理也较弱。但瑕不掩瑜。70年前能拍出如此作品实属难得。四星半
又一部不太像黑色电影的黑色片。短小精悍,节奏很快,而且各个人物基本也都塑造得有血有肉。蛇蝎美人与失意结局不再。现在看来,片中推理探案部分并不出彩,有意思的是女主萝拉与三个男人间的四角关系,有既花心又骗财的高穷帅渣男,还有提携扶持女主却执迷于独自占有她的评论家老男人,更有不知不觉痴爱上死者的侦探。侦探在萝拉家里心烦意乱地游来荡去的段落至为有趣,早已逾越公私界限,四处翻找,对镜自视,挠头顿足,借酒浇愁,凝视画像,及至在沙发上入眠……制片人普雷明格经历波折后才争得导演之位,用了不少长镜头(开篇摇移长镜最妙,关键线索均入画),对话场景也很少剪辑,可谓快中有慢。意味深长的收尾:缓慢推进并停驻于被猎枪击碎的时钟(特写),遂切入女主的画像,恰似时间停驻永恒的双重象征,既是死亡,又是永生。(8.0/10)
是你为你的玫瑰付出的时间,使它变得重要
其实我真没觉得这个片子有多妙!剧情也完全是导演自己的编排
奥托·普雷明格1944年导演的作品,吉恩·蒂尔尼和达纳·安德鲁斯主演,他们俩后来还在同样是普雷明格导演的《铁牛金刚》中合作过。这部侦探悬疑片也是最早的一批黑色电影,影片透过风格化的叙事、紧凑的气氛、黑白鲜明的摄影以及几位主要演员的精彩演出,构成了一部流芳百世的黑色精品。
倒叙,闪回,非类型化人物,非典型黑色电影。刚看第一镜回环长镜头+内心独白就被小小震住了
其实这片有点反类型的味道,侦探不那么冷酷也循规蹈矩,美女不但不蛇蝎还很正面,当侦探把自己一个人放在犯罪现场,望着罗拉的油画渐渐睡去又忽然惊醒时,我认定这是我看过最文艺的黑色电影。相比较老男人疯狂的占有欲这种老生常谈,侦探爱上一个受害者这点更值得玩味
One problem with film noir is the irrational, insensible weight of stakes on women. But for a world who’s value was still completely charged by man, what else it is except women? In this sense, the dangerous and fatal figures of women, or more specifically, woman, is exactly the sigh of anti-feminism, rather than the opposite.
如果当作爱情片看的话,简直是史上最莫名其妙。人物感情变化完全在为剧情转折生硬服务,演员之间也缺乏化学反应。好在技术层面是很有优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