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落幕,擦了擦流下几道泪痕的脸颊,我好像又回到了驾驶座上,身旁的班长似乎正对我进行思想教育,态度坚决而语气亲切,道理深刻又现实,让我心服口服把烟交给了他。一转眼,我身前的只有一张电脑桌,彩色的屏幕静静地面对着我,我想起许多许多……
我是02年生人,今年是16岁,刚考完中考一个多月,发挥得不太理想,心理一直有些阴霾。三年初中时光,我勤奋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可中考让我栽了个大跟头。录取线565,我562,只要数学多对一道填空(我算对了一个数字,写错了)就可以上理想的学校。可是,正如乔安山“撞死“”雷锋,痛哭流涕仍无法挽回班长生命一样,我的答卷也永远给我留下了遗憾。
曾经有个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对我说:“你成不了大事。”我一直不以为意,直到中考泼了我一头冷水,好像是命运在嘲笑我的无能。“要是我和班长掉个对,他倒车我指挥,把我撞死该多好!”乔安山曾这样哭喊道。是啊,失误造成的悲剧多么令人痛心,带给人自责、悔恨,是一辈子难以脱下的包袱。
但正就在我沉浸于痛苦和伤心之时,一条影评映入眼帘,一读,心中竟燃起一股愤怒!
该背负的罪责可以一直背负下去,但做好事,就应该神清气爽的、快快乐乐的、兴高采烈的去做。就应该让大家看到,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就应该让更多的人觉得,助人乃快乐之本。这样才能感召更多的人互相帮助、互相关怀。这才是健康的社会氛围,这才是传说中的和谐社会啊! 因为撞死的是雷锋,所以就被绑上了道德法庭的十字架,终身行善,苦大仇深,不得解脱。
!!神清气爽的、快快乐乐的、兴高采烈的!!
我无法形容我看到这几个形容词时的内心状况,既惊讶于评论者的用词准确贴切真实,又叹服于他那足以把“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从一到十一次包揽的助人为乐精神。我忍不住去想象乔安山在撞死雷锋后能够满脸堆笑,走两步跳一步地跃上报告台,用炯炯有神的双目注视着全场的小学生,开心地讲道:“同学们,你们好!我今天给大家分享我的助人为乐事迹:我早上神清气爽地开着客车,遇见一个妇女难产,我把她送到医院,路上有人拦着我不放行,一个老婆婆下车快快乐乐地说服了他放行救人。发现了一个小偷,我不顾耽误自己的时间,兴高采烈把他扣下,送到了公安局……”
人不是高高兴兴地就能过好一辈子,好吗!
生活给了我们太多无奈,考试失利是一种,失误撞死人也是一一种。就算是撞死了个我不认识的路人,我也会自责一辈子,何况乔安山撞死的是帮助他解决生活困难,像真正的亲兄弟那样对他的班长,如果他就真的神清气爽的、快快乐乐的、兴高采烈的活下去,丝毫不表现出精神负担地去助人为乐,他真是有一副铁打的心肠啊。
!!终身行善,苦大仇深,不得解脱!!
雷锋确实已经离我们而去,可是在离开雷锋的日子里,我们一刻也不能没有雷锋。谁不会遇到困难,谁不会需要他人的帮助呢?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持,没有了同情心,离开了雷锋精神的世界,不过是追逐利益、尔虞我诈、悲剧不断的人间炼狱。“苦大”也许是无法避免的悲剧,可哪里来的“仇深”呢?如果一个人觉得帮助他人,行善是件不得解脱、迫不得已去做的事,那他也许从来没有对他人施以真心的援助,不曾明白善良与爱是人之天性。难道人不应背负一点什么吗?心怀职责与良知的人啊,你什么时候才能领悟,生命的意义从来都不在于获取多少,助人为乐应该是不求回报、发自内心的呀……
梗概: 乔安山因失误撞死了雷锋,因雷锋生前的教导加上自己的内疚之心,仍一直向雷锋学习,不忘雷锋精神,因为时代的变迁,雷锋精神渐渐减弱,而乔安山后来即使被讹诈,以及自己遇到困难被别人帮助后等更加点燃了乔安山学习雷锋的精神。 叙事角度: 影片刚开始是通过年老的乔安山进行回忆,以倒叙的手法,回忆雷锋生前对乔安山的帮助,在回忆的过程中按照顺序的手法进行回忆,中间进行穿插回忆镜头,结尾首尾呼应,烘托主题。 主题意义: 这个时代,是个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物质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升,但是也是这个时代让很多人失去信仰,为了自身的利益和金钱不择手段,影片雷锋精神宣扬,符合当下现实的状况,应该大力宣扬。 人物形象塑造: 影片的主人公是乔安山 雷锋作为引子引出主人公,演技极佳。
这是一部引人深思甚至于沉重的影片,尽管它上映于1996年学雷锋日前夕,但它对于当今的我们仍有很大的触动力。影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黑白的关于雷锋牺牲过程的描述,其次是乔安山这位雷锋的战友践行学雷锋精神的过程,最后是“志愿”这一新兴的活动形式的宣传。影片很大一部分着墨点都在中间这部分,我接下来讨论的也主要是这一块。
我的标题“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我们今年学院开学典礼时钱颖一院长提到的一个词,他告诫我们不要成为这样一个富有智慧却丧失人格的“人”。作为一个清华学子,不该成为学过很多知识,善于利用制度的缺陷和传统的弊端,同时又没有人格底线的利己主义者,这对整个社会造成的伤害更为巨大。而为何我们普通的年轻人会形成这种思想呢?为什么像乔兵那样的我们会形成一种不同以以往的“学雷锋”的干劲呢?我想,很重要的一点是社会的因素。人是社会性动物,自然会受到社会影响,社会形成的这么一种价值观会在年轻人成长时灌输而入。那么,为什么社会会形成这样一种“利己”的风气呢?
这是一个不怎么受待见的话题,毕竟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这种价值观的一些影子,正如影片中乔兵而言,“妈,学雷锋是你们上辈人的事,现在都讲怎么赚钱,谁还讲学雷锋?”。他还提到了一点,或者说是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点——“现在是市场经济”。尽管才学了《经济学原理》没多少时间,我似乎也能通过一些简单地分析得到一些结论。我们知道,中国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点是在邓小平南巡深圳于1992年提出的。也就是说,这个分水岭将乔安山、雷锋生活的年代与乔兵、梁姓一家子女生活的年代分开了。从计划经济发展至市场经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们对于价格的敏感。在纯粹的市场经济中,没有一个人追求整个社会的经济福利。亚当·斯密曾说过,“每一个人……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自己是在何种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乔兵说的没错,市场经济使人们都慢慢“物欲化”,心眼也慢慢只追求钱眼了。而这样子的一种制度上的转变自然引起了社会风气的转变,“利己”这种观念也在年轻一代的我们心中生根发芽,即使是年纪稍大的一代也会被很严重的影响。就像乔安山被讹之后有这么一段情节,他开着自己最后一班货运,在路上碰到满脸是血的急需帮助的人,两个甚至爬到货车上乞求帮助,他都通过各种方式拒绝甚至再次伤害。可以说,乔安山的原初那种纯粹的学雷锋的精神开始变质了吧?
这种分析似乎很忧伤,我们的社会似乎摆脱不了这种窘境。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能更好的配置资源,使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更为快速。但市场经济却又会引导社会走向我们不希望看到的不那么友善的和谐社会。这是种非此即彼的选择吗?我们是没有解决这种矛盾的办法了么?我认为不是。《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这样一点——“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什么意思呢?我想我们可以把这里所说的市场放大成为社会。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一些政策来限制人们的行为从而使社会能有一个更好的结果。而我认为这里所说的政策最适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诚信”。似乎用冷冰冰的法律来约束充满温度的人情令人难以接受,但我认为,在当今这种市场经济的氛围中,这种做法才是最有效率的。假如那个撞了梁老汉的司机多一点诚信,假如那个路过的司机多一点诚信,假如梁老汉的儿女多一点诚信,假如梁老汉自己多一点诚信,那么这个事件也就不会发展成这个样子,乔安山也就不会受到心灵的创伤,在雷锋精神与现实社会斗争一遍又一遍,也就不会使自己有变质的倾向。相比九十年代,现在的经济发展得更为迅猛,而这种诚信引发的利己问题也更棘手。我在这里就不赘述那么多的什么企业践踏消费者安全牟利、全社会的集体冷漠和沉默,我们整个社会也该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这一点在去年春晚《扶不扶》的小品中也有了很好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提到了“诚信”这么一点。我相信,诚信制度的建立必定会让社会的这种“利己”风气有种方向的转变。
说实话,这部影片真的很适合我们经管学院的同学观看,我们会成为经营“钱”的人才,我们自然会有这种“利己”之心,但我们不该忘记自己深处的良心,切记不要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小学学校组织看的电影
记得当时很感人,虽然是杜撰的。
小学全班组织去看的电影。
学校组织看得
小时候电影院的集体记忆。。。。
我看哭了 就冲这个给个4星
虽然很认真很真诚,可是有点矫情。。。
适合组织观看的电影
学校总是组织去电影院看~
小学组织看的电影。很感动。
因为毛主席没给题字所以在这电影之前没人知道有这样一个人
中学时代不由自主的大锅电影
也是小学的组织看的红色电影,但这部确实挺感人,再回味回味!
小时候很感动,不知道现在的小学生学雷锋风气大么
忘了,也是学校包场必看影片。不过刘佩琦演了一部电视剧《无悔追踪》,刘佩琦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盯紧王志文,很好看。
比较写实,但是冠以雷锋之名,毕竟是宣传品,煽情为了灌输,如此而已
道德在资本和市场的夹击下沦丧。
某日学校电视,小学
小学的时候,从三四年级开始每年的儿童节、校庆、国庆、劳动节、教师节学校都组织去电影院看了N次直到毕业的电影 ——别人的话 我感觉也差不多
撷取了从雷锋故去后的几个时点,跨越三十多年,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雷锋精神的遭遇也在发生变化,人们不再看重助人为乐的美德,而是一切向钱看,国人素质也在滑坡,而乔鞍山的遭遇即使现在也不过时,好人难做,救人反被讹,故事是切中时弊的写实,但片尾那个光明的尾巴也略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