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公在我5、6岁的时候去世了。关于他,我的短暂的片段式的记忆大部分来自小时候去外婆家吃饭。在我的印象里,外公和外婆简直从没说过话。我记得我问过我妈这个问题,她好像很惊讶的样子,似乎从来没注意到过这一点。至于“为什么不说话”,她似乎也没给出一个答案。
其实那时候,我心里还有个问题:难道外公不爱外婆,或者外婆不爱外公么?但年(zǎo)少(shú)如我,也知道那是个太不合适的问题。
而我记得外公去世的时候,外婆的眼泪一直无声无息地流。
直到刚刚过去的冬天里,外婆也去世之后,妈妈跟我说,翻出了当年外公写给她的情书。隽秀的字,用属于上个世纪的人的特有的谦和内敛的笔触,涵蓄地表达着对于这个年轻女子的喜爱。
小时候印象很深的另一件事,是去精神病院探望我的一个舅舅。无论再怎样“知识分子家庭”也好,家人对于这病的态度到底还是不同于支气管炎、反流性食管炎之类,多多少少要叮嘱小孩子一句“别在外面乱说”。可能就是这么句话,使我面对这个舅舅时总是紧张兮兮,生怕他觉得我怕他,或是对他跟对别人有什么不一样。
那天我们去看他,车好像是停在一个不大的操场上,我和大表姐坐在车里等他出来。表姐的五官皱成一团,不知是阳光太刺眼,还是她真的太不耐烦。我记得她抱怨,抱怨干嘛要来看这个“精神病”之类的。反正我记得她叫他精神病,吓了我一大跳。
后来我听说,他得病之前,一直觉得外公更喜欢另一个舅舅,一直努力却感到得不到外公的认同。
这就是生活的真相。
说不上来这片子是哪打动了我,但,你看,它确确实实让我想起这些。
可能因为这就是生活的真相。
生活的真相是“I love you, but you're really a pain in the ass!”,
是缺乏安全感的小女儿告诉姐姐的那片不黑不白的中间地带,
是心里知道自己不是深爱的儿子的亲爸的男人在房子后面抽的一地烟蒂,
是癌症,是病痛,
是脱下假发后无处遁形的苍老和狼狈,
是腼腆的可怜人以为找到真爱后的那一记响亮的耳光。
电影像是一阵长长的席卷过家庭痛苦的风。
其实,我不确定在另一部分的真相里,有足够多的温柔香甜来抵消以上所有。漫长的冲突和伤痕可能会溃烂到表面,迅速留下伤痕,之后缓慢愈合。
And you take it as it is.
Just like taking the plate in front of you--
Eat your fish.
——————————————————————
盗火贼。微信号:fire_stealer。
互相扶持,活得明白点
<图片1>
故事像是“南方题材”的延伸,削弱了土地束缚的影响,但强调了家庭关系及其根源性,看片头和片尾可以感受到回归和逃离的过程,而全部的戏剧冲突为我们阐明了原因,过去如何影响现在,父母如何影响儿女,一个大家庭中,矛盾如何形成并持续多年且没有解决的可能,相似的遭遇降临在母女两代人身上并不会催生出谅解之类的情绪,“他是你亲哥哥”、“我年轻时犯的一个错误”这样的桥段我们很熟悉了,从古希腊那会儿就兴这一套了,但还是很有感染力,不是么?
最赞的当然是梅姨,死不了的那个老女人。有点象中戏的台词,电影化的表演,已经无招无形了。罗伯茨和她对戏只能是被秒,而且被秒得气急败坏了。其实朱莉娅在片中有种罗马式的美。伊万·麦格雷戈、克里斯·库珀都很好,有种扎进生活里难以自拔的愤怒或疲惫。
初看《八月•奥色治郡》时我以为这会是一部由父亲失踪而引发的亲情回归,由冷漠逐渐走向温馨的电影;或者至少像《蕾切尔的婚礼》那样维持表面的和平,让观众自行去体味电影创作者留下的生活创口。但自杀父亲丧礼过后的餐厅冲突迅速打破了这种维系假面温馨的可能性。梅姨饰演的violet和茱莉亚•罗伯茨饰演的女儿芭芭拉扭打在一起,去抢夺她手中视若珍宝的药片——胜利者芭芭拉最终将药瓶里的药丸一颗颗倒入马桶,那些颗粒跌入无边无尽的阴暗之中永远无法回头了。
《八月•奥色治郡》的灵魂人物无疑是梅丽尔·斯特里普所饰演的神经老太太violet,她固执偏执又自以为是,在丈夫失踪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找两人共同的保险箱。这个家庭的冷漠与疏离几乎由她的自私一手建立。她蔑视女儿们受到的一切伤害,并在餐桌上大谈遗产分割,瞬间揭穿女儿所营造的婚姻假象。她看来无所畏惧的,自然也就谈不上会为他人着想。尽管我们知道这种性格的痛苦来自于她童年的不幸遭遇,但这也不足以让我们原谅她的尖锐刻薄,就和她每个女儿一样。
伍迪艾伦说:人类所作的99%决定基于情感——直觉、情绪、恐惧、冲突、未解的儿时心结。这成了压倒性的驱动元素,而非推理、理性或常识。所以世界才会处于一种如此糟糕、糟糕的境地。 《八月•奥色治郡》里每个人每个家庭其实都有自己的苦,痛苦的情绪、隐秘的不堪像一颗毒瘤折磨着家庭中的彼此。她们无法摆脱这种痛苦所以只能逃避,于是乎三个女儿纷纷选择离开,电影最后就只剩下老太太一个人和女佣待在一起,面对着偌大的房子怅然若失。
人们倾向于认为,苦难给人以力量。但在多数情况下,童年时期遭受到的苦难往往不具有任何正面的能量。它只会摧残我们的柔弱,让我们变成更冷酷的人。梅姨饰演的violet童年时饱受虐待,她于是饱含怨气,并将这种怨气毫无保留地释放在了三个女儿身上,每个孩子都成为她负面情绪的牺牲品。她大悲若喜,在极度悲伤时反而迅速找到悠扬快乐的音乐掩藏性情。她在电影中的状态总是爆发,但真实的内心却又是隐藏的飘忽不定。她的口腔癌给自己带来了火烧一般的痛苦,她也以刻薄的方式将这种痛苦传导给了身边的人。电影中的Violet总是调侃印第安女佣,但待到冲突结束,一切尘埃落定,陪在她身边的只有这个女人。也许她的丈夫早就想到了这一点,想到自己的死亡不足以凝聚女儿的心,Violet最终还是必须面对孤独。
Violet的三个女儿则以自己的方式去逃离内心的灾祸。而比起二女儿的隐忍、三女儿的自欺欺人,大女儿芭芭拉则更倾向于真实的voilet——充满了张狂的愤怒。在她试图逃离家庭多年后,心中那种对母亲的怨却丝毫没有消解,她如同一个汽油桶的引信随时可以被燃起。母亲对于父亲的漠然、丈夫的背叛、女儿的开放都成为了她崩溃的理由。最终芭芭拉对母亲绝望开车离开,在大自然的荒凉中似乎获得了释放,她看到了什么又明白了什么?大概就是沿袭在三代母女之间的怨。电影中的怨恨好像毒龙身上再造循环的血般流淌在三代女人的心中,芭芭拉继承了Violet的脾气,女儿也继续怨恨着自己。电影当下观众看到的都是冲突,而驱动这种冲突的则都是情绪。
事实上,我们也很难消灭这种情绪。于是任由它一个又一个的爆掉,像连环炮一样摧残着生活,打碎他人的希望。
在今年各大颁奖礼上,《八月•奥色治郡》斩获的提名几乎都集中在女性角色,这也是剧本创作下必然的结果。男性成为驱动一切冲突爆发的背景而非动力。自杀的父亲、到处留情的未婚夫、以及血缘真相成谜的表哥,男性角色的存在为所有的情绪提供了发泄的渠道,他们的存在同时意味着家族中隐藏的无数秘密。每一个人都会牵引出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没有人是绝对的好人也没有人作恶,没有人成为绝对的引导者却也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在电影的开篇老父亲对女佣说,书在痛苦的日子给他以庇护。他在痛苦什么?大概就在痛苦这个家庭千疮百孔的人际关系吧。《八月•奥色治郡》的精髓就在展现冲突,几处大的情绪爆发还能明显地看出其是有戏剧改编的痕迹。在频繁的冲突中任何亲密的关系都可能被破坏,任何坚韧的情感也都足以被撕裂。张爱玲说人生是一件华丽的袍子,上面爬满虱子。《八月•奥色治郡》中的家庭就像是母亲极力向女儿推荐的一个橱柜,表面精致漂亮,里面盛满的都是支离破碎。
初看《八月•奥色治郡》时我以为这会是一部由父亲失踪而引发的亲情回归,由冷漠逐渐走向温馨的电影;或者至少像《蕾切尔的婚礼》那样维持表面的和平,让观众自行去体味电影创作者留下的生活创口。但自杀父亲丧礼过后的餐厅冲突迅速打破了这种维系假面温馨的可能性。梅姨饰演的violet和茱莉亚•罗伯茨饰演的女儿芭芭拉扭打在一起,去抢夺她手中视若珍宝的药片——胜利者芭芭拉最终将药瓶里的药丸一颗颗倒入马桶,那些颗粒跌入无边无尽的阴暗之中永远无法回头了。
《八月•奥色治郡》的灵魂人物无疑是梅丽尔·斯特里普所饰演的神经老太太violet,她固执偏执又自以为是,在丈夫失踪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找两人共同的保险箱。这个家庭的冷漠与疏离几乎由她的自私一手建立。她蔑视女儿们受到的一切伤害,并在餐桌上大谈遗产分割,瞬间揭穿女儿所营造的婚姻假象。她看来无所畏惧的,自然也就谈不上会为他人着想。尽管我们知道这种性格的痛苦来自于她童年的不幸遭遇,但这也不足以让我们原谅她的尖锐刻薄,就和她每个女儿一样。
伍迪艾伦说:人类所作的99%决定基于情感——直觉、情绪、恐惧、冲突、未解的儿时心结。这成了压倒性的驱动元素,而非推理、理性或常识。所以世界才会处于一种如此糟糕、糟糕的境地。 《八月•奥色治郡》里每个人每个家庭其实都有自己的苦,痛苦的情绪、隐秘的不堪像一颗毒瘤折磨着家庭中的彼此。她们无法摆脱这种痛苦所以只能逃避,于是乎三个女儿纷纷选择离开,电影最后就只剩下老太太一个人和女佣待在一起,面对着偌大的房子怅然若失。
人们倾向于认为,苦难给人以力量。但在多数情况下,童年时期遭受到的苦难往往不具有任何正面的能量。它只会摧残我们的柔弱,让我们变成更冷酷的人。梅姨饰演的violet童年时饱受虐待,她于是饱含怨气,并将这种怨气毫无保留地释放在了三个女儿身上,每个孩子都成为她负面情绪的牺牲品。她大悲若喜,在极度悲伤时反而迅速找到悠扬快乐的音乐掩藏性情。她在电影中的状态总是爆发,但真实的内心却又是隐藏的飘忽不定。她的口腔癌给自己带来了火烧一般的痛苦,她也以刻薄的方式将这种痛苦传导给了身边的人。电影中的Violet总是调侃印第安女佣,但待到冲突结束,一切尘埃落定,陪在她身边的只有这个女人。也许她的丈夫早就想到了这一点,想到自己的死亡不足以凝聚女儿的心,Violet最终还是必须面对孤独。
Violet的三个女儿则以自己的方式去逃离内心的灾祸。而比起二女儿的隐忍、三女儿的自欺欺人,大女儿芭芭拉则更倾向于真实的voilet——充满了张狂的愤怒。在她试图逃离家庭多年后,心中那种对母亲的怨却丝毫没有消解,她如同一个汽油桶的引信随时可以被燃起。母亲对于父亲的漠然、丈夫的背叛、女儿的开放都成为了她崩溃的理由。最终芭芭拉对母亲绝望开车离开,在大自然的荒凉中似乎获得了释放,她看到了什么又明白了什么?大概就是沿袭在三代母女之间的怨。电影中的怨恨好像毒龙身上再造循环的血般流淌在三代女人的心中,芭芭拉继承了Violet的脾气,女儿也继续怨恨着自己。电影当下观众看到的都是冲突,而驱动这种冲突的则都是情绪。
事实上,我们也很难消灭这种情绪。于是任由它一个又一个的爆掉,像连环炮一样摧残着生活,打碎他人的希望。
在今年各大颁奖礼上,《八月•奥色治郡》斩获的提名几乎都集中在女性角色,这也是剧本创作下必然的结果。男性成为驱动一切冲突爆发的背景而非动力。自杀的父亲、到处留情的未婚夫、以及血缘真相成谜的表哥,男性角色的存在为所有的情绪提供了发泄的渠道,他们的存在同时意味着家族中隐藏的无数秘密。每一个人都会牵引出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没有人是绝对的好人也没有人作恶,没有人成为绝对的引导者却也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在电影的开篇老父亲对女佣说,书在痛苦的日子给他以庇护。他在痛苦什么?大概就在痛苦这个家庭千疮百孔的人际关系吧。《八月•奥色治郡》的精髓就在展现冲突,几处大的情绪爆发还能明显地看出其是有戏剧改编的痕迹。在频繁的冲突中任何亲密的关系都可能被破坏,任何坚韧的情感也都足以被撕裂。张爱玲说人生是一件华丽的袍子,上面爬满虱子。《八月•奥色治郡》中的家庭就像是母亲极力向女儿推荐的一个橱柜,表面精致漂亮,里面盛满的都是支离破碎。
http://yuedu.163.com/news_reader/#/~/source?id=5afb035ea7d64841ae8edd85d95eaa25_1&cid=f9bac0e91b47403d80390882eb075ca7_1
剧本在设置伊始就是有目的性的:八月是最炎热的时节,耐心在炙烤下渐渐失效,情绪在酝酿和发酵过后全面爆发,年度飙戏大作,几乎每个演员都奉献了极为精彩的演出。为了体现电影与戏剧的区别,导演也颇费苦心,好多框式取景——门框,草堆组成的框,秋千架构成的框,就像无数的束缚,终究要摆脱。
这什么喜剧嘛,太残酷悲伤,几次飙泪。这才是看完“整个人都不好了”,得修复好几日。负能量炸棚的一家子,怨憎会白金会员,悲剧写在基因里,彼此飚泄着恶意,消磨着善意,爱与温情无处生息,唯有出逃或隐忍在大麻叶维柯丁之下。梅姨这地球上最会演的女人,浑身巫婆戏震慑全场,坐拿第四座小金人的节奏
没有哪一个家庭是完美无缺的,因为真实才可爱
4星半。完全不觉闷,反而相当精彩。家庭矛盾伦理剧,四平八稳,细节精彩,那种随时弥漫着的火药味特别吸引人。表演是他妈一大亮点,就群戏而言,完美,完爆美国骗局。就个人而言,梅姨一如既往神演技,真心感觉她已经达到人戏合一的境界了,由内而外,也完全不输给这届Oscar呼声最高的布兰切特。OST赞
简直是人间抓马大集合(形象点说就是一间公厕在你眼前爆炸了),这家的经太难念。最最糟心的是,在已经过去的以及往后的数十年时间里,我们多少也会不可避免地遭遇各种诸如此类的破事(意外地共鸣挺多)。BC唱歌算是比较暖色的地方吧,credit曲好伤啊...以及梅姨的南方口音再次震傻我。
这个颁奖季到目前为止看过最舒服的一部电影,影片本身各方面倒是一般,但什么都遮掩不住这个出色戏剧文本的光芒,还有一群实力派演员的唇枪舌战,只是在梅丽尔·斯特里普面前,所有人的演技都变得不值一提了。一个让人感觉人生苦长的故事,每个悲剧的背后都有一颗毒瘤,但谁都视而不见。★★★★
果然是戏剧改编,整部片子充斥着大量的激烈冲突,密集程度让影片戏剧性超级强烈。缺陷就是太超过就不真实了,影片戏剧味太强。演员倒是演得都很过瘾,大开大阖。结尾收的不错,又一种失落
戏剧冲突十分强烈,演员演技也是逆天
本剧改编自同名话剧,由原话剧作者Tracy Letts改编为电影剧本
台词犀利深刻,表演精彩爆棚,戏剧冲突的节奏控制得很好。看的过程很轻松享受,看完却难免为角色命运而忧伤。
话剧改编很成功
too hard to living 为了戏骨大联欢也要给五星。梅姨又是光芒四射,和三个女儿在秋千那场戏太牛掰,刘易斯出场不多也挺抢戏。配乐不多但也算精彩。电影成片质量确实不太完美,就和“杀戮”一样,入戏太深还会过多注意瑕疵么。年度十佳。
好看好看,矛盾刻画的很深刻!大家演的也都很棒!表白卷福~
戏剧化大过天全是矛盾冲突,奥斯卡影后们同台竞技。
情,,,
节奏感很强~
挺有戏剧性的
我为何如此喜欢看女人发飙。
这片子哪来的8分?你们真的看懂了吗?可以说我最讨厌的就是这类型家庭伦理疯狂闹剧。本来就不懂美国文化,还涉及到州文化,还吵吵闹闹。就连两位皇后的演技都被这改编剧本拖了后腿。美国人都是这么抢着讲话的吗?
故事非常mean,冲突一个接一个各种抓马好看到爆。片中太多能细想的东西:几乎所有人平常的生活都是cover up很好的日子,只有看别人演故事时候才能说心里想说的实话 #梅姨演技真毒瘤已经没法形容了#!#马脸唱歌很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