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还行的话欢迎关注公众号:一周五六的后仓库
这部电影今年年初上映,听友人提起过,最近听说视频网站上可看了,遂看。
观看后最大的感受——太闽南了。
全闽南语对白,故事发生地在沿海,公交车上印着泉州,遍布的石头房子。实际上归亚蕾老师一出来的服装,我心一颤。
包着花巾的老人,完全就是我童年记忆的复刻。这部作品勾起许多我年少时的回忆,太多太多。
完全就是闽南风俗大赏。但凡在闽南生活过的人,一定都会有特别深的感触。其中最为深刻的一个片段——
秀妹的两个儿媳在看《天线宝宝》,在计算着某个动作的发生。那会都说六合彩的开奖就是每天《天线宝宝》里的某个内容。记得过去小学的时候,上学路上有间铺子,里面的爷爷每天早上都在看《天线宝宝》
太**深刻了这里。
另外一个片段是阿水师给秀妹种了片三角梅,还弄了人力水车。怪浪漫的。
从角色来说三个主要演员都是台湾演员,其中归亚蕾、杨贵媚都是名声在外。当然口音上略有差别,我倒是听着其他演员的口音更亲切。尤其是腰鼓队的负责人,那个声,的确就是咱厝人的声音。
故事本身属于细火慢炖。角色呢,秀妹是一个柔和的老人,儿子在外。儿媳不太孝顺,孙子也不亲近。上了年岁还得跟着干活,是苦。有人对她好,又碍于乡里人言语,儿媳们的阻碍,表不得情,也苦。
归亚蕾老师诠释这个角色难度并不大,她本身形象就蛮符合了,加上多年的功力,让人相信也不难。算是需要用劲的地方就是那个特写,阿娥去世后的泪水。其他感觉考验不大。
阿娥活泼得多,插科打诨相当自然。杨贵媚老师演技到位。但角色也苦,孩子出海讨生活,一年见一面。老伴酗酒还爱动手。
比起归亚蕾稳、柔的风格,杨贵媚的角色更讨喜。你不会觉得这是一个戏剧人物,这就是身边的那种阿姨,爱开玩笑,有时候喜欢占便宜,人不坏。
秀妹和阿娥关系极好,互相帮衬、互相扶持。我的理解里故事是希望传递两人的连结,秀妹一直为家庭,她很少为自己。而阿娥去世后她去打腰鼓和接受阿水师都是改变的标志。
就是转折显得,怎么说呢?就是转了。因为故事性不强,我觉得叙事的意味,它是在讲故事的,而不是在演故事。就跟前面我说到的细火慢炖,味道不浓。
抛开乡间的亲切感,我还蛮喜欢它的方式。拍摄上很整齐,这是导演的毕业之作,也是转型之作,确实给我一种蛮板正的感觉。看起来不复杂,很舒服。调色上有几处特别喜欢,但感觉前后不是特别统一。
就是慢慢地一步一步,就到了那个位置了。这是我觉得还不够好的地方,但剧本也是导演操刀的,很有特色。就是感觉痕迹化和设定感重了些。
这个片子非闽南生活过的人看,感觉肯定大不一样。我自己是带着滤镜看的,导演还原得挺好的,这是很真实的闽南生活。因大多人实在已经远离了那种生活,看见了,实在颇多回忆。
导演歌词写得可以。
但实在没有太多拍闽南的片子,听到最地道的乡音还是熟悉和怀念。生长于此,此乃幸事。
番薯浇米蛮好吃的,就是不能太稠了,稠了就没那个味道了。还就得稀,比起影片里的鱼脯,我还是中意花生,鱼脯还是太咸了。
7.5吧,家乡滤镜稍微给点加成。
“人活一世,不就是为了寻一片屋檐可以遮风挡雨吗,神明也是。” 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看一部闽南语电影,是《蕃薯浇米》,音译为地瓜稀饭。生在闽南,长在闽南。电影一开头,就把我拖入那个熟悉的语言社会。 秀妹和青娥,是普通的惠安女,裹着头巾在盐场、田地间做活。日常的吃食是一碗番薯浇米。稀饭是无味的,放入番薯同煮,食来,味甘。 对微型海边渔村里的人而言,远方即是未知。妇女们聚在天后宫,向妈祖娘祈祷海上的男人能够平安归家。她们身上,是几代人的故事缩影。终于在被放映的那一刻,千万个秀妹,千万个青娥,又一次复活。 小时候有幸学过一段时间梨园戏和腰鼓,唱戏不易,在粤东和闽南一带,荔镜记的爱情故事在戏台上已传唱百年。「陈三五娘」尚未开场,可看戏人已驻守了半生岁月。我的外婆、阿太也是秀妹和青娥中的一员,她们的姓名前,冠夫家的姓氏。又如我在黄锦树的《雨》里看到的那样,死后,墓碑上镌刻着来处:「福建 南安」。 人生,人死,魂灭。 一碗蕃薯浇米被世界遗忘,始终未变。
《番薯浇米》,发生在我曾经经过的地方。年轻的我,穿着桃红的露肩T恤,自以为时尚,在走过惠安那个盐场的时候,发现惠安女们都包着桃红色的头巾,蓝色的紧身上衣,在海天之间,说不出潇洒的身影,我黯然伤神。
那个生长在那里的男孩嫌弃地说:这些女人脱掉头巾,黑白分明,很吓人。
我在石头房子里住了几天,小小的窗子,用石头垒成的窗栏,再加上木窗,可以隔绝风雨,一样也能隔绝世界。
于是,我没有留在那里。
斗转星移,我不知道那个男孩是否还有关注过盐场那些女性取掉头巾后的真实故事,但在这部片里,我少少地看到了一点点。
每一个人,就是一个时代,好与歹,不在于外人看待,只有自己知道。
经历,只能述说,不能评价。
整部电影像是无数块碎片真实的拼出记忆中闽南老年人的生活。
花头巾,空荡的衣衫,不太稳健的步伐,番薯浇米,青娥秀妹老阿婆,每一个都可以在记忆里找到原型,这对闽南人来说是一部回忆录,回忆起那些常年坐在路边石凳上的人,上一次相见还是在别人的口中,来不及细想,她们的一生已经落幕。许久之后回想,模糊的脸陌生的姓名,傍晚缓缓的步履。
小时候总觉得这些人是最神秘的,她们不常开口,我总是在旁人那里知道她们的故事,她们一直很平淡没什么起伏,我咬不准要怎么对付她们,长大以后才明白,老年孤独,是人对记忆的挽留和时间的抗拒,像一个茧,回不到过去,融不进现在。
想起很久之前看过的《告诉他们我已乘西鹤去》,主人公最后在土坑里等着沙土扬下,画面的震撼和抑郁永远都不能忘怀。相同的题材,可能是这部电影太贴近我,我好像只是在回忆一个认识很久的人。是触动惋惜自审。影片中每个人物的遭遇都像是发生在身边一样,每一句台词都那么熟悉。和弟弟观影时都忍不住惊叹,“每一幕都太熟悉了”“这条路好像我走过”。当初电影上线的时候朋友圈都传开了,我想着和妈妈一起去看,这应该是一个很合适的机会,让我们一起回忆我的外婆、奶奶,还有想告诉她,不要畏惧老年,我们都有耐心有准备愿意陪你变老。 电影的镜头都很美,无论是夜晚静谧深邃的蓝还是阳光温暖炽热的亮,都精准的戳中了我的喜好。道具造型人物甚至很多小细节都没有差错的展现了真实的闽南一面。尽管这是一部在剧情处理上不够精彩的影片,但这种流淌在心里的感动,以后也会常常想起常常琢磨。
#电光幻影# 《番薯浇米》闽南语版,生死不是落差,是一开始就规划好的那条路,只是,我们都没有拿到自己生命的规划书。
避不开的生死,聊起来觉得很宏大,细想想,就是最基本的一个轨迹而已。所有的喜怒哀乐,所有的高潮低潮,所有的功名利禄,所有的艰难困苦,其实都是这轨迹上的图形。正是因为先有了轨迹的开始,和轨迹的结束,这一条仓促的人生道路,才显得特别紧凑。不知道长短为何,大概是我们内心真正的恐惧点吧。唯有活着,才可以好好的谈论所有,看看事情怎么发生发展,听听心情是高是低,这条轨迹上一切的痕迹,都是依附,而我们对这条依附,恋恋不舍。
初看《番薯浇米》,确实是因为归亚蕾与杨贵媚的组合太有诱惑力了,知道是方言电影,知道是新手导演,但是都执拗不过对两位优秀的女演员的向往。坐在电影院里,就觉得这种沉浸还是值得的。
导演在电影里挺放得开的,并没有预期中新手导演的唯唯诺诺,又或者重大偏差,但是叙述节奏感对我来说还是有点头重脚轻一般,可能因为杨贵媚的戏是戛然而止的,生得活氛,死的突然,于是一场戏突然从对手戏变成了独角戏,外向型戏多的那一个还是离去的那一个。独留下来一个不是太善于表达一般的,全靠内心的感受,缓慢的释放,自然是没有吵吵闹闹的杨贵媚的表达来得直接。以前有些小心思,不需要演出来,或者演出来了,还有一个人会给你说出来,说破他们,于是所有的情绪明明白白。可是突然变成了解说者的归隐。一切就变成了一种靠心灵去感受的样子。
电影节奏整体来说还是极慢的,加上风土人情的生活模式,电影有一种晃荡着的慢悠悠的感觉,可是好喜欢,看的时候会为了节奏和画面的一点点枯燥而沉闷下,可是越看,心里的感受越多。大概是导演自身想传递的,其实是比较直接和单一的,没有一般我们认为的很多导演总是试图一个作品里表达许多的东西,于是混合在一起,也是找不到一个平衡的表现。而这部影片渗透的东西反而比较简单到乏味的样子,于是就是那一点主线,配合着周围的滋味,却恰恰容易嚼很久。再怒赞一下两位主演,肯定不会尽如人意,但是还是很好看的。电影的画面也是很美的。
导演诠释的单一性有利有弊,其实他自身想表达的一切可能并没有完全通过电影表达出来,会很含糊,但是不会太多充斥,也没有杂乱无章,也算是利弊相抵。
文艺的片,是个好东西。
作者:小佛搞特
“番薯浇米”,地瓜稀饭,平凡得像是现代人再也不会随口提起的一种老去的记忆。导演叶谦从时装设计跨界到电影导演,从最初的预告片作业到如今跨度四年终于公映,对于一个闽南男孩来说,创作的归途也许就是乡愁。而对于闽南和潮汕地区长大的我,从电影里大量的闽南风物和民俗里获得记忆共感:妈祖神明、寺庙和祠堂、殡葬文化、在地迷信、花色头巾和斗笠在头的惠安女及其相关的农作和渔业,这些也无一不呈现出导演对于闽南这片土地记忆的深沉。两个只说闽南语的老少女闺蜜晚年的情谊,一走一留,再剩下其中一位孤身应对这个人情忽冷忽热的小世界,幸而你能获得另一个他绵绵的爱,你也有另一个她能施于淡淡的爱,人情在这些质朴的邻里、友人、亲戚之间分散成琐碎又意味深长的日常。
影片节奏尤其缓慢,一反当今电影的快节奏、洒狗血和视觉刺激,乡土和老人的故事缓缓道来,更显珍贵,其中的文学性让人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混迹时装圈多年的设计师转身导演的处女作。与其说导演意图用某种魔幻现实主义去诠释生死与感情,不如说这本就是闽南在地人文的一种再现,托梦、信仰、魂灵与神明,在现实的闽南乡村中,仅仅是人心中最寻常不过的存在。
临近结尾有一幕点睛的镜头意味深长:千年不变的海乡与远处冒着工业浓烟的烟囱,两者置于同一画面倍显突兀格格不入,这大概就是导演最终想要进入的电影思路,被现代人渐行渐忘的乡村、黄昏、晚年、生命的余尽,正如一碗最简单的番薯浇米抵不过匆匆脚步的都市、正如落难的手作农务抵不过工业化菜棚、正如过时的布偶抵不过儿孙手上的一块金属电板。然而,正是这种人情里的温婉和时光里的延缓,才是这部艺术电影在那些一味讨好观众的票房大电影中,最显矜贵的一面。
蛮好的,超喜欢媚姐,但是导演还是太勉强,太用力了,让记录说话,不要让自己说话
两位影后同台飙戏不容错过,但这绝不是一般的乡村题材女性主义电影!叶谦有种魔法,他的电影质朴却华丽,智慧又带着童真,让人觉得魔幻中透露着一种奇异的浪漫,这种浪漫流淌在细细的皱纹里,缓缓前行的脚印中。作为导演处女作令人惊艳,有着绝妙的审美和音乐品味,对他未来充满期待。
#3rd PYIFF# 藏龙单元竞赛。加点分三星鼓励一下咯。2nd青葱计划。青娥去世之后影片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绷不住了,好几个地方看得挠墙且excuse me,而且越来越变得像一部地方政府主导的政策影片…人物心理上的重大转变用影片的剧作视听结构180度大转弯和自我放飞来表现也真是活久见。大概也是因为有了豪华卡司的缘故,连女主角的家庭关系写得都不够深入。
#PYIFF#挺值得鼓励的导演处女作。以小食切入生活以及种种仪式,让人几度想起《米花之味》。《米花之味》说的是母女之间的和解,这部处理的则是老年女人怎么对抗孤独。这孤独一是来自衰老与家庭,二是来自科技进步。总之,她们是被时代抛弃的人,更愿意从乡土、民俗和人情上寻找慰藉。被旋转90度的镜头营造出的“下沉感”小惊了一把。值得肯定的是,即便她们的生活一路前行一路掉落,导演还是处理得哀而不伤。老太太隔着门缝偷看,这一笔太狠了,她的孤独才更是无人发觉。总觉得电影在归亚蕾练习敲鼓这边结束更好些。
片子对闽南文化的展现很特别,这片的主要角色其实更适合素人演员,优雅的台湾影后还是无法完全融入到纯朴的闽南乡村的语境中去。
人生来去,神明不佑,清欢孤苦,蕃薯浇米。
PYIFF18,观感上一度觉得这就是去年的《过昭关》,只是不如去年那部里素人演员的表现更好,节奏也更好,职业演员的表演都太过,看看看着一丝丝的乡村感都没有了,地域感也全靠方言强撑了。这个制作团队盘子搭的很好,但最终的呈现比较一般,各方面都有点过了,特别是音乐的部分。整个故事的节奏不太好,主要还是故事线的取舍问题,杨贵媚的角色死了之后,这个故事的生命力基本上也就跟着死了。好是一回事,合不合适是另一回事,这就看新导演如何取舍了。夕阳恋的故事,还有点传统和现代的对抗,片子最终传达的那种价值观的保守很中国了,够腐朽,当然,这就是我们的现实。拍成这样,实在没什么可聊的,跟平遥大部分的新导演作品差不多,也就看看故事得了。
电影语法过时了,摄影有点糟糕。大概从中段那串画外音开始,开始崩溃。找归亚蕾和杨贵媚这样的咖位出演,却始终停留在老年模特队的表演上。我并不认为夕阳红电影有何不好,但脚踩水车一片三角梅这种“乡土画面”,真的无言以对。一会劝世歌一会神明保庇,一会沉迷私彩一会捐香火钱,还有老来喜的幽默处理,令电影走向非常之混乱。正如专业演员组和素人演员组的混搭,始终令人非常不适应。还有阿水伯凿刨鼓槌的桥段,其实拿掉那一段,完全可以通过手指伤口看出他的用心,但电影就把东西全部填满,显得臃肿累赘。值得点赞的是全方言演出。虽然从理论上说,本该是泉州腔内部之间的差异,似乎会变成讨论台湾腔的差异讨论……
#2019PYIFF#我们就是一伙活在就思想中的资深少女,远离工业生产,不懂平板电脑,相信着偏方草药,请了道士画符治病,约会是一起看戏,一起踩水车,这些都是千金不换的尚好光阴。眼前的事永远比后事更重要,可有时候看看远方就不容易眼花。想着她,就把青花油抹在人中,想象着她的香气。离别可以怀念,去世是可以从头再来。
偷菜之罚,蚊帐返魂,雨伞交换,水车K歌,腰鼓问卦……魔幻现实又不敢魔幻彻底,语焉不详之处太多,配乐也有点奇怪过头,过度精致的镜头和平庸戏剧化处理跟素人表演蛮违和;即便如此吧,乡情在那里,老姐妹也挺可爱,不忍差评
当我们在扼腕潘虹等一干实力女星也要去沦为演各种婆妈剧的时候,当观众艳羡大洋彼岸的Christine Baranski在接近花甲的年岁依然可以在各路头部电视剧领衔时,终于又有导演将故事交给女性,交给两位diva级女演员高手过招。荧屏缺失的老年农村女性亮相和闽南乡村都实属不易,这份激动和去年看完《过昭关》是相同的。海对岸已是一派新气象,年轻人只会莫名发气嫌弃;唯有老姐妹共度一生,见证万物变迁,在乡村间阅尽人事。爱情、亲情、信仰、兴趣、金钱、健康...都不及夜深时的陪伴和许诺的摘花贴心动人。 “我欲甲你揽牢牢 因为惊你半暝啊爬起来哭 ”
极不节制,但不至于让人讨厌。最后五分钟才出片名的它在国产长片首作“比谁片名出得晚”大赛中一举夺魁!
不喜欢导演的设计感,除了音乐还行,看不出这位导演的任何艺术造诣
内地第一部闽南语电影,很亲切,自小与这种方言相关的记忆,正是南方边境的乡土、亲族、老人、神明,有天然的苍老与古旧,有朦胧的水分和烟气。跟蕃薯浇米相似的蕃薯粥,也是我乡愁的一种。秀妹与阿娥这对老姐妹的感情特别动人,一个孤独无望,一个背离家庭,但贴到一起,就能在这成见满盈的小村庄,照亮一些开通的宽慰。而且几番互动,都能见到青春少艾的光芒重新绽放。阿水师也很好,光是三角梅边的水车,就可叫那小曲热满心胸。爱的反馈到点上了,是你衣裳的破洞,以后都该让我补。阿娥太出彩,衬得后半段多少有点错愕与落寞,但这人生常态,又在潜行疗愈。期待导演下部作品。@平遥//20200108二刷,还是很喜欢。似乎更理解为何分数不高,但被指摘的地方对我而言,依旧充满野趣、亲昵与怅惘。特别喜爱三位主角,那贴心贴肺的柔情,令我贪恋
PYIFF首映,陈冲管虎张一白都来了,就坐在我后面。片子挺糟糕的,看完我迫不及待的回头想要看看他们谁坚持到了最后,只剩陈冲啦。
杨贵媚死之前的戏给到四星,后面一点点扣到三星。镜头调度混乱,不停出现的大光圈镜头完全缺乏设计,显示出导演美学风格上的混乱。配乐一塌糊涂,破坏所有氛围和情绪,完全不能想象是杜笃之。剧作上细节满分,但节奏太乱,后半段整个垮掉,前后风格错位,减分。pyiff
里头竟然有鬼出现,尺度突破;在地民俗还是挺有意思的;插曲(片尾曲)好听;归亚蕾对在玩健身器材的土元师说“在没闲哦”很好笑
无论是服装,美术,还是演员的表演,都有些过度和夸张。整体,都是在演,杨贵媚和归亚蕾都不太适合这样的角色,表演也怪怪的
想不到一个时装设计师,拍出来的电影作品却是这么朴实又真实的。泉州渔村的老年村妇临死前的那段时光,最不被人们关注的群体,导演用他的美学来表达了,有浪漫有信仰也有迷信,这就是真实的中国农村。杨贵媚和归亚蕾演起农妇来居然一点不膈应。
路边捡到的神像,要奉在佛龛里供好。身后选来的棺木,要久到百年仍不腐。人艰苦一生,就为了头顶有片屋瓦可以栖身,神明不也一样。关于爱情,是你帮我做个鼓槌,我帮你补补衣服的简单。关于友谊,是你死后还找我托梦,陪你夜聊到天明的负重。与老者换一把伞,做一碗蕃薯浇米,纵使渡船无水,也要行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