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我的一个同学逃课来看这部期待已久的电影,全程尴尬得要死,风景宣传做得比人物表演还到位,故事一点铺垫都没有,大概是我阅读水平和欣赏能力都有所欠缺,交叉蒙太奇的拍摄手法让我感觉剪辑师全程掉线。(ps:应该是广电删减了很多,应该不能怪导演和演员,一切罪魁祸首是广电)电影唯一最让我感动的是,罗麦的母亲知道罗麦死后的悲痛欲绝很真实,配角的表演水平都比主演要强。
总之,我对这部电影真的超级失望,越往后看越让我感觉这是在给西藏做旅游宣传片的广告。
失望
这部电影真的很让我失望。
告辞。
希望喜欢这部电影的朋友不要喷我。
我觉得这部片子最大的失败就是商家拿同性这个卖点博人眼球,让这部本来很有深意的影片瞬间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再加上可能因为删减的原因,整部片子下来感觉故事脉络不是很连贯,整个故事而言,拍摄和呈现的风格都是有点偏记录和文艺风的,这可能让很多看惯了大制作的朋友们有些失望,还有人说不喜欢韩庚的台词功底,这点见仁见智吧,我个人还是蛮喜欢老韩软绵绵的语调的,作为旁白和贴合很舒服,就片子而言整个看下来其实感触还是很多的,里面有大段在藏族的经历的事情,古老的东南亚地区,印度泰国,还有我国的西藏和内蒙,与我来说都是充斥着神秘色彩的地方,感觉西藏是一个可以洗礼灵魂的净土,任何的杂念似乎都可以得到释放,听不懂却又带着神秘感的歌声中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悲怆,世界那么大,却还有那么多我们不知道的人与事,让人想要也来上这么一场灵魂之旅。相信罗麦在西藏一定得到了内心的救赎,同时也希望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积极的面对而非逃避,内心戏很是考验人,希望我们韩演员未来的路越走越顺畅
好友三人行,二人暗流涌动,感情戏,细细独唱。女人舞者却成了情感试错或是背叛的外在附庸,二人有感情的端倪,只怪无形的大剪刀给硬生生剪辑,(车戏只是一个角度)传单孩子激发了罗麦的愧疚逃避,促成韩庚西藏充满敬畏之旅,一人留下,灵魂永生,肉体只不过是短暂的栖息地,一人却说,灵魂不灭,缘分已尽。异国他乡,油画的浪漫情调,白马低头啮草,似是故人来。
从13年传出立项消息,到15年制作完成,再到16年通过审查,18年4月最终登陆院线,国内影迷及性少数群体翘首以盼的大陆首部院线同性电影《寻找罗麦》,终于得见真容。但是在看到成片的时候,所有的观众都能确信一件事:在这五年的漫长时光里,这部影片的模样已经被众所周知的外部因素胁迫到面目全非。有朋友笑谈,这是一部高中语文阅读理解满分才能看出来是同性电影的同性电影。可见,《寻找罗麦》里的同性爱人段落,已经被审查后的剪辑,折磨得踪迹全无,是为,消失的爱人。
让观众疑惑的是,在我们国家当下的尺度里,只有把所有表现同性暧昧的情节都删去才能上映的话,那《寻找罗麦》是否还可以算是一部同性电影?或许它已经成为了一个俗套的进藏进行心灵洗礼的公路片。但即使作为一个进藏公路片,即使就将影片中两个男主人公的感情理解为同性好友,《寻找罗麦》依旧是一部不及格的影片,各个方面都是。
作为拍出过《安阳婴儿》和《江城夏日》的导演,王超好像不可避免地在变成顾长卫第二,职业生涯正向着不可避免的滑坡走去。《寻找罗麦》改编自王超自己的短篇小说《去了西藏》,一部短篇小说扩充到一部长片,又是作者自己进行改编创作,本来应该完成得更好。但从文字转换到影像上的时候,影片“被迫”丢失了许多细节,许多赵捷和罗麦(书中原名李亦)交往的点滴流散于剪刀手之下。没有情感的积淀与铺陈,观众如何相信在天人永隔后,主人公之间强烈的情感联结,也就没有了在画外陪伴主人公踏上这段旅程的耐心。因为“我”不相信,所以“我”无耐心。这是一个时空交错下讲述的故事,前后情节的互文可以让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得到很好的贯通,但影片通篇只有字面意思上的信息,赵捷很怀念这位故去的“朋友”,所以便踏上了追寻他踪迹的旅程,这让观众找不到情感的落点,无枝可依。
即使是其他次要人物的出场,都像一个个功能性的NPC,赵捷与她们的对手段落全是一个个敷衍的过场戏。意欲何为?
关于罗麦的女友苏菲和赵捷的女友朱丽的故事,怎一个“敷衍”了得。在各自都有伴侣的情况下,两个互生情愫的男人,其中的情感纠结是十分好看的,它甚至比后来的进藏之旅更值得书写。即使不作为影片的主体,它也应该是其拉扯着罗麦和赵捷不可明说,难以真正跨越友情的原因。但我们在影片中看不到这样的纠结段落,看不到人物对于这种多边关系的复杂感受。赵捷早年在法国与罗麦和苏菲三人共处的戏份淡化成影片可有可无的背景,所有的前史都在人物交谈的三言两语中带过,本来观众可以期待的《祖与占》式的三角关系完全没有得到展现。这不是审查问题,这是创作态度问题。时至斯人已去,故人重逢,赵捷和苏菲之间的相处也被处理得平淡如水,简单地抹抹眼泪,逛逛公园,彷佛他们平静谈起的是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而不是彼此的一生挚爱。而这个重逢段落更重要的目的,其实只是在告诉观众,罗麦有一个儿子而已。所以它的本质只是一个交代信息的功能性段落,为了与后面赵捷见到罗麦母亲相呼应,赵捷告诉罗麦的母亲她还有一个小孙子,好像老人家能因为这个消息从儿子的死亡中得到一丝丝宽慰似的。这样的情节处理,像极了中国传统社会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延续,着实引人发笑。对于一部中法合拍的同性电影来说,这恰是最大的讽刺。
按人物的功能性来考量,苏菲与赵捷、罗麦的关系仓促勾勒尚还说得过去,但赵捷与其女友朱丽之间的故事,就完全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敷衍。朱丽作为赵捷的正式女友,以一个女性的天然敏感度来说,她不可能对男友为另一个人产生的情感偏移毫无察觉。但整部影片,甚至没有哪怕一点隐晦地表露一丝朱丽的这种怀疑,也看不到她对于罗麦的态度,她永远处在一个和观众同步的被动信息接收状态。观众看不到朱丽作为一个人,在这部影片里存在的必要,她的言行举止看起来更像赵捷工作生活上的智能机器人管家。这一点,《银翼杀手2049》里的Joi和《Her》里的Samantha,都比朱丽来得更像人,更有人情味。
人物没有厚度,情感便无从落实,人物动机不明确,情节关联性就会显得薄弱。王超不可能不知道这个道理,除掉审查的剪辑问题,他又是在逃避什么呢?有些东西不可说,但有些东西真的可以进行适度表达。
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院线版本,让观众深刻地体会到:创作者并不关心角色的生活,也不关心他们的情感状态,他只需要完成情节上最基础的起承转合(而且还十分勉强),然后引导演员上路,就大功告成了。仿佛前面的一切都是为了上路,为了上路后的藏区风景和藏族风情;那抛掉所有的同性情节、抛掉所有的人物关系,这部进藏片也依然可以成立,毫无影响。毕竟,2011年的公路片《转山》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台湾大男孩张书豪因为哥哥的意外死亡而得到一本骑行日记,他去到大陆完成哥哥未竟的滇藏骑行之旅。这个同样基于文学作品改编,同样因亲友离去而进藏接受心灵洗礼的故事,却因为人物动机的纯化和主体情节的强化,最后得出的执行结果比《寻找罗麦》来得纯粹而优质得多。
这是这个故事另一大讽刺之处,同性情愫甚至毫无必要。
所以,作为一个公路片,《寻找罗麦》也肤浅而流俗,重复着进藏朝拜净化心灵口号式的陈腔滥调,再套上一个似是而非的同性情感外壳,让观众坐在影院中感受到一种莫大的冒犯。消失的爱人,消失的同志元素,这部号称是大陆首部院线同性片的电影,不禁让人疑惑,这是片方为了宣传的一个噱头,还是创作者想为影片正名的最后倔强。
陈好康
2018.04.17
影片剪辑不算流畅,表达也很隐晦,不过我喜欢它的叙事方式,也喜欢它的表达方式。不是所有感情都一定要说出口,它可能隐藏在一个叫《珠玛》的故事里,可能隐藏在一段金刚舞里,可能隐藏在一句未说出口的话里,又可能隐藏在十万次的念经里,这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超度,只为在途中遇见你。爱没有性别,不分国别,只是一段突然的沉默,只是一滴刚落下的眼泪。西藏和普罗旺斯的旅程穿插叙述,却完全不觉得突兀。这两地,太美了。西藏有一望无际的雪山和白云,普罗旺斯有看不到头的花田和馥郁芬芳,藏人的吟唱诵经和来自西方的美声交替出现,奏响了跨越种族和语言的爱的乐章。片中出现了两场舞蹈,一场剧,非常打动我。你知道,饱含深情的一句告白,不如这样一场酣畅的舞。有纠结,有痛苦,有期盼,有愉悦。未有任何剖白,但心意已知,心意已知。心意已知,又哪里差那一句话。
最心塞的可能是都以为这是“某一种进步”“某一种包容”,其实从卡司只写韩庚一人是主演、完全支离破碎的MV式剪辑就知道不过是消费《前任3》还残存的热度+怂恿粉丝继续贡献票房的尝试罢了。好在西藏和法国南部都很美,露脸不多的小哥可爱,韩庚也很恰当,期待以后真正有这样的题材进院线的一天。
这片子还在柜子里没出来呢。
感觉应该是剪掉许多物料的钙片!?在这特殊时节能进影院打入人民群众内部,拿到准生证,算是有额外一点点现实意义的黑色幽默吧……有点小小的抗争的意思……虽然我看的这场只有两个人。搞不好另一个是基友。
这得高考阅读理解满分才能看出来是同性恋
等了五年,却等来这样的画风:两个男人主演的「爱情片」,却基本上没有看到爱情,只有韩庚全程扑克脸以及尴尬的旁白。同志群体一点也不惧被消费,又一次,总局的剪刀手从未让你失望过!
我竟然还要去看凌晨首映?浪费时间的玩意儿,镜头切换太不自然,西藏那么美,拍成啥了?一个影院就四个同志,后面那对说,我睡着了唉。我旁边那位也睡着了。
人家说,低级的导演拍巴黎一定要拍埃菲尔铁塔。由此管中窥豹
为什么洗涤心灵一定要去西藏?是谁传播的这样的思想?坑了国人就算了,还要坑外国人。2.这群文艺青年就是闲得慌,老板应该多给他们安排点工作。3.你怎么不扮成至尊宝去大街上喊罗麦我爱你?4.电影教育我们:不要在大街上发传单,否则会导致别人去西藏洗涤心灵,然后遭遇雪崩而死,害得小孩没爸爸。
68条短评有五十多条给出了五星,点进他们的主页会发现他们的最新一条状态都是“很高兴遇见你”的五星评价,一下子拉黑两部大烂片🤗本来还在考虑要不要进影院支持,看来是不需要了,给个一颗星鼓励一下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性电影(呕当情感动机被阉割掩盖,故事不论怎么拍都只会显得无序和散乱。
立一个flag,韩庚的演技撑不起这个题材。看来我的flag是立起来了
剥离了赵捷和罗麦的爱情主线,这部电影也就没存在的必要了,因为其他所有种类的感情都无法支撑起来这个故事和情绪。所以全部由男演员表演的珠玛的爱情故事,以及目的地酒吧这样残存的痕迹就相当有意义了。主人公在电影里寻找自己的爱人,观众则在电影外寻找被删除的爱情,可惜原貌是什么样的我们不知道
…真的没什么好说的 能坚持看下来已经是奇迹了 没有看到一个有意义的镜头
相比王超之前的,这部其实有进步的,包括镜头语言也更丰富了一些。不过,还是挺难看的。那种故作姿态的,文学式念白的所谓疗伤文艺片,尤其韩庚这台词功力……另外,宣传有意打同性牌,消费LGBT群体,结果正片都隐晦到这程度了,甚至连爱情元素都看不到了,也难怪被吐槽了。
不理解这种片干嘛要上映,看不到任何意义,甚至连擦边球都算不上,大概就是一双男主的MV,况且要看西藏风景有一堆纪录片可以看啊;当然这个锅不该全部由主创背,现在这个片长大概也说明了一切。推荐奔着同志标签来的各位,豆瓣页面往下拉点进“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也喜欢”,那才是同志片该有的样子。
比《青木原树海》难看一亿倍,典型的狗血文艺腔,遍地徒生消费感、文青油腻感。希望王超放过LGBT群体,放过西藏,放过电影。希望营销别再标榜自己是哪里来的首部LGBT,前些日子的烂片《三伏天》都比这个吃相好看。真还不如拍个明目张胆的异性恋片(当然,那就更没必要看了)。
只有80分钟,肯定是遭遇到了删减。但我也想象不出如果有完整版能好到哪去?全片无病呻吟,乱七八糟,LGBT更是无从谈起,我觉得这片拍摄之前就打算走国内院线,所以根本没打算好好拍,就是一个噱头,动机不纯
拿同性恋当卖点,为了文艺而文艺,而且韩庚台词太一般了,一张嘴就很弱气,韩庚的演技根本撑不起这个电影
我真是信了韩庚的鬼哦。。。中国没有同性恋,散了吧
拍工体Destination可比拍雪山寺庙难太多了。韩庚作为一个学舞蹈的,表演时肢体如此僵硬也是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