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也不必讨论我们是否存在于一个完全真实的世界,因为我们自己都不知道,真到底是什么?唯一能做的,仅仅是演好自己人生的剧本。
镜头前,我们都在尽力演,演一个真的自己,或者演一个自以为真的自己。
而幸福,当我们问出这个问题的这一刻,已经短暂的拥有了。
人生免不了的孤独,安顿自己吧。当你觉得足够幸福了,慢慢地,你也会忘了自己曾经那些孤独的瞬间,只是一场独角戏。
如果有人指责纪录片操纵演员、筛选事实,那就把操纵的过程也拍出来,再加入演员自己的观影感想。传统电影会用一套完整视听语言邀请观众把自身投射到荧幕上,最好忘记自己在看电影。而本片开篇即由导演出场坦白:我们是在拍电影;等成片之后,把观众和演员的映后谈一并纳入新的“正片”;映后谈结束,又以两位导演对本片的看法作结。每一次“评论”都像是对虚构的嘲讽,都试图表明:我们没有什么要隐藏的。观众看的时候也倾向于多动脑子,像在看论文。
非常有趣的实验,没看出什么虚构的成分(让马赛琳娜在协和广场和巴黎中央大厅行走、诉说关于父亲和战争的回忆,这两个镜头确实属于艺术创作,但不算虚构),仍然是纪录片。据说和利科克(暂时没找到资源)最大区别是,强调摄影机和导演的在场:不仅仅是观察,还通过提问互动等方式,刺激煽动演员说出平时生活里不会说的话。“你推动这些人自我坦诚……这是一种在摄影机前非常奇怪的坦诚,此时的摄影机,我们可以说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扇通向外在世界的窗户。”
映后谈里有个观众的看法我觉得非常好:“当他们想表现自己生活的时候,太多泛泛而谈了,这对生活来说是不真实的”(虽然法国人好像是比别国更热衷于谈论哲学、政治)。直接用语言为自身辩解,就有点忽视电影重要的“形象”功能,艺术主要靠形象说话而不是直陈想法。(《爱在》三部曲或伍迪·艾伦?人家是发生在故事情景下的对话)这恐怕是那个小孩说“我觉得没有卓别林的电影好看“的原因。相反,本片临近结尾攀岩那个片段就很生动(还有在自家小院子里练拳、冲浪、观看斗牛)。有些对话又是有意思的,整体存在一个比例拿捏的问题。
另一个疑问是:本片的目的或实现的功能?它不像《美国工厂》式的纪录片,集中探究一个问题;调研这么几个人也只能反映1960法国社会的一个局部,社会学意义存疑。为了拍片专门把拍摄对象聚集在一起,这段共同参与的经历倒很有意思(大家在一起增进了感情,但拍摄结束后呢?);对人物的心理探究较为深刻。除此之外,可能就剩实验意义了。不过,“有趣”本身就足够有说服力了。
对即兴表演(卡萨维茨)、半即兴故事片结构有一定影响。虚构和记录结合得比较出色的,提名是枝裕和《下一站,天国》。是枝裕和在书里也写过,他尊敬的一位前辈告诉他,偷拍根本不叫纪录片,纪录片就是要引导、拍摄受访对象的“自我表现欲”。
来自1960年法国巴黎夏天的一部开创性的“真实电影”。它的意义似乎不止在于形式,在于一些形式和语言能串连起来的很多深层次的思考。 似乎不需要去注意它是社会学家还是电影学家拍的,是想要突破什么理论。而透过黑白的镜头语言,群像和特写的身体、脸部轮廓,光影在城市森林的交织,能够感受到更加深刻和沉静及不断在生长地一种生命。它有阴森的根愿意植根于城市的缝隙里,也有张扬的叶在贪婪地接受着阳光与空气,坦率地向着世界伸出它的枝丫。而,是的,法国、巴黎,这一座充满浪漫的城市,向每一个种族、每一个生活在着的人,都提供着直达心肺的,城市里令人自由的空气。 影片的开头是粗略的采访团队横呈。我们的有一份夜总会工作的女性代言人开启了她害羞但敞开的乐于尝试的路采之途。这种路采现在的央视采访或短视频里也常有,甚至问题依旧不变,同样是为路人“你幸福吗”这类问题。但是同样放在当下的时刻来看,黑白的呈现方式对影片内容的专注引导,与那些作为社会问题或者图一娱乐的快意感受不一样。本影片的团队,虽然粗浅地在做一些随机采访,问着最简单的问题想要遭遇一些东西,虽然在田野调查者来看一开始的路采非常“浅描”,乃至到最后也不算深。但是从每个镜头和神态中,我们体会到拍摄团队的一种认真想要面对“真实”的信念感。 包括这个路采值得注意的是,采访团队自身在街景整体中毫无疑问已经作为了一组景观或者“设备”。两个人,一人手持地麦克风,进行着会令人感受到被侵入的采访行为。于是我们看到许多人上班忙碌地路过,一些人敷衍地回答着。而对于有的人来说,只是把麦克风对着他们,倾听着他们的生命,就已经对他们拥有了很多的意义。 从路采之后慢慢进入家宅,在家宅情景中是几组的日常生活。对自己生活的把握与感恩,忽然重新发现自己的日常,重新对日常的对象化与跟踪(如从起床到工厂的镜头)。 一些碎片化的生活的感官凝视,机器的轰鸣、明暗、桌子与闲谈的人,练武、看书、熄灯。随着镜头一同介入与后撤。 楼梯间的黑人朋友事实上可能构成了这部影片最触动人和引人沉思的案例。他对生活的坦然、感恩和旁边“人”对他的回应。 浅描、白描,镜头聚焦在场景和神态的情绪上。每个人被提问后,都呈现出一个反思时刻。进入一种深沉、稳定,具有反身性的凝视之中。 工作会议总与晚餐放在一起,团队的个人化对话返回过去交代了上面采访情形的一些情况和背景。他们的对话亦是在一种浓郁的反思氛围中进行的。 日常生活应该依托哪些问题,来讲人们的回忆引谈出来?第一个问题是幸福,第二个问题,似乎是法国的早上。这段开始孤独的街景进入到一些蕴含着浪漫与爱的公共活动中。人们调整自己,面对着城市的孤独、生活的真实和浪漫的自由。 结尾是影片参与者们的观影会。他们共同坐在电影院里,准备着稿子,表达着自己在过程中所感所获。“原来我们真实地生活在一起”。 我认为这种感受大概是,既成为自己又成为媒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终于重新揭露了自己,揭露了自己的网络,把自己重新真正放回到了世界之中。 聊着天,导演和朋友渐行渐远。生活,未完待续。 对采访者神态的凝视,能感受得出来一些局促。尤其后半有回访一位女性的时候。她的眼神瞥到了摄像机又移开,实际上是有些局促的。但是过了没有一会儿,她事实上此后又重新进入了她自己的表达和情绪之中。她在喷发情绪的同时又克制着,要流淌出纠缠着她自己主体性的话语。而我们由此真的感受到了一种处于边界要满溢的“真实感”。 这是一部在努力追求真实的影片。在60年代,就已经在尝试呈现拍摄的主体团队,和一些反馈的流动。真实感意味着要呈现出一些缺席的东西,一些剩余的东西,在一种合理性的生活主轴中,又充斥一些随机的情感,一些小意外。比如说温柔地抚摸一朵花的花瓣,比如说昏暗中的拥抱与结婚与亲密等。 我和“他/她”在海边小路上散着步,观着世界。此时此地的大海情节,我们混合包容在一起,我们原来真实地生活在一起。
一部讲述拍纪录片的过程的纪录片,导演也是其中的角色,会跟观众直接在影片中讲述自己拍电影的意图、想法等等。
最鲜明的记忆点莫过于两个女人在街头拉着路人问“你幸福吗?”她们需要克服心理上的障碍,还要遭遇路人的冷落、不解甚至嘲讽,但也会遇到愿意与她们吐露心声的路人。她们还会和导演一起去家里采访。每个人都要发表一些看法,关于自己平时未曾想过的”幸福“”生活“等话题。
影片展示了每个人真实的生活细节,一个在工厂上班的工人,从非洲来到巴黎打工的黑人,从意大利过来的女人,一对生活平稳地夫妇,两个小孩等等。并且有趣的是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在镜头前展示。
最后,他们坐在电影院看完了拍他们的这部电影,每个人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从旁观者的角度更清晰地认识了自己的人生。这就是真实电影的魅力,没有虚构,没有剧本,即兴发挥。它也给以后的故事片提供了一盏指明灯,一种保持最大限度的真实性的拍摄方法。
史料:
1939年到1945年,人类发生了纪录以来最多大规模民众死亡的军事冲突—第二次世界大战。将近6900万人因之死亡,世界局势也因之改变。欧洲殖民帝国逐渐衰落,英法国家首当其冲,被美苏取代直到苏联解体。
1945年到1975年,被称为黄金三十年。作为曾经的同盟国之一,法国的经济在战后出现了快速增长、建立了高度发达的社会福利体系。1968年法国爆发五月风暴学生运动,社会反响巨大。这次运动被看作是法国由保守道德思想(如宗教、权威尊重和爱国主义)转向自由道德思想(世俗主义、个人主义、性革命)的分水岭。
在这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呢?这个转折的时间点到底在哪里?让我们把范围再缩小。
史料:
1945到1958年,法国进行了历史上又一次的更替,建立了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战后的法国千疮百孔,极需一个新政府来对二战时期前的维希政府做清算。然而,第四共和国只是建立在战后由45年的全民公决所建立的战后“拼凑”政府,有着根本的政治体制问题。1958年,法国政局动荡,内阁更换频繁,加上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拖累国力受损。
1958年,第四共和国已没有余力,只好传接力棒给戴高乐,修改宪法。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成立了。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削弱了议会权力,同时增加了总统权力。1959年,戴高乐就任第一总统,组成以“共和国民主人士联盟”为主的联合政府。1962年3月,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法国的政局渐趋稳定,经济获得发展。
在了解背景后便可清晰认知,二十世纪的法国是翻云覆雨变化万千的,从战争到衰败再到繁荣。 而《夏日纪事》便通过“真实电影”,带我们了解1960年的法国,这个百废待兴,绝望与期待共存的一年。在这里,我们认识了一群可爱的人……
画面来到一个年轻女人面前,简单叙述了她的现状,因为之后的每一个人与她大同小异:生活艰难,没有目标,得过且过。她今天的任务便是采访路人“是否过的幸福”。
“我不幸福,我连声音都失去了,我感到被社会忽视”,“我都七十了还住在旅馆,也没有可以分享生活的老伴”,“朋友太少,邻居也不理解我的工作”
“我过的很幸福,因为我找到了工作,并且我今年六十岁了”,“我很年轻,我的身体很好”;“我很幸福,我和我的家人在一起”,“我和我的男朋友在一起”
“我很幸福,因为…我的意思是…不管怎么样,我过得就是很幸福”,
“我也没有选择呀。”
快速的街采展现了大众人民的样貌,有的无助痛苦,有的安于当下,有的麻痹自我。看到这里我心中在大喊:快停止走马观花吧!有人在撒谎,我想细看他们的生活!
如果说街采是囫囵吞枣取之表面,那么挨家挨户的长篇访谈便是挨个敲开硬壳,细细捣碎重塑,或是主动或是强迫。因为他们太可爱了,他们总想掩盖自己的内心,不管对自己还是对采访者;不知从何时起,他们不自觉的的开始隐忍,不管对家人还是对工作。有时制作者不选择刨根问底,而转用侧面描写,小动作与神态的刻画。
说几个印象深刻的。
富人携妻儿热情的介绍了自己不同寻常的生活。“基本上幸福,我们的总结是”,在丈夫用几个玩笑敷衍妻子对家庭地位隐约的抱怨后两人妥协的说道。 “钱保证了我的生活,这就是原因”。空气静止了,他对着镜头笑,采访者也看着他。终于,他露出了冷漠的一面,像是憋了很久了,他开始为自己辩解:“生活是一种命运:工作是没有条件的,也不应该对它有感觉,带着能力走向成功,这就是男人该做的;爱情也一样,不需要有激情…”我却被他的“清醒自知”震住了。妻子也之言不语,只是在倒弄手指,眼中好像无奈的闪烁着泪水。她究竟在想什么呢,或者她早已熟悉了丈夫的世俗、权威与无情,只是在静静聆听,偶尔抚慰一下自尊心。
意大利女人是我最爱的一员。从她的出场与家具的陈设可以看出她的生活是井井有条的,但这恰恰反映出她隐忍的性格。“我是外国人,我没有权利。我努力融入社会,攒取工作经验”,“我不喜欢我的男朋友,我的工作也不是我想做的”,“我忍受了整个巴黎”。她将自己的情绪藏起来,将自己的背景藏起来,将自己的爱好藏起来,转而代之的是坚强、努力、积极,家中精致的陈设,出门优雅的打扮。采访过程中,她终于吐露心声,在失控落泪时却还努力镇静,难过使她不安,眼泪是无用的论据。结尾处伴着淡淡的笑,她真诚吐露,“我从未如此了解自己”。
除了以上例子中的阶级壁垒、大男子主义,排外与国家主义,种族歧视与战争带来的悲剧也在纪录片里浓墨重提。黑人同胞的朴实善良,犹太女人的抑郁痛苦,工人生活的繁琐无味…越往后,我越加熟悉他们。这片纪录片让我相信人类之间的共情是可以存在的,无论通过口头或肢体语言,无论时间与距离,我能清晰的感知属于他们的,那个时代的伤痛与绝望……
结尾处,制片人在努力带给我们光明向上的美好结局,但我深知,我的这些朋友,这些可爱的、真实的朋友,他们是时代的受害者的现实是无法改变,无法弥补的。我久久我发回到现实,我深深的为他们牵动…我感到惋惜,历史总是令人遗憾。
1.8.2020
对,第一个问路人“你幸福吗?”的不是CCTV⋯⋯这部Jean Rouch/Cinéma Vérité重要作品,最后五分钟的探讨特别精彩。Chris Marker《美好的五月》与之有诸多形似,却有根本差别。对照看,特别有趣。
I know it's great, I know it's sleepy.
你们幸福吗?能在太阳底下工作真的让人心情愉快,而且还能回答你们的问题。看得我想哭。不过看来这真是部随性的片子,随机上街去采访,跟踪某个人的生活,茶话会,散漫的步行,直到最后演化成大家在夏日的海滩上休闲……啊,太美好了这样无意义的感觉。最后的间离,一剑封喉。
你是否自問過,我幸福麼?那麼你的答案是什麽?不管是或否,你是否都能認真且肯定?那麼,你是否問過你身邊的人,他們是否幸福?對於他們的答案,你是否相信?有誰讓你感動到淚流滿面,當他們述說他們的故事,或甜蜜或苦澀?我們對幸福的定義又是什麽?從今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这片子Rouch的印记可能还没有Morin的明显 和直接电影对拍摄本身的直接性强调不同 这部片子虽然在后期找了Brault来拍也用了同步录音但在剪辑中明显采用了多机位不同景别的连续剪辑技巧 谈话场景尤其显著 这种强烈的构建痕迹让DC的人感觉很不安。但这片子在延续了经典剪辑技巧的同时也努力发明对移动便携设备的新用法 一方面小摄影机缩短了跟被摄的距离得到了一系列更加亲密的特写 但另一方面通过一些更公共的议题讨论有试图将这些亲密体验变成某种公共的经验。这种矛盾关系在最后被摄观影会的一场达到了高潮,大家对相同的影片给出了不同的观点,相互争执不休。这也直接导致两个导演修改并重新拍摄了最后在Musée de l'homme的一场评论戏 Morin坚持这片子能在不引导观众的情况下让大家直接接触到真实的生活 一种复杂性的生活状态。也因此成了新浪潮的风向
专业人士必看,发烧友可看,一般人不必看的一部重要的影片……
探讨了影像作为现实生活加速器之可能性,行人的陈词滥调和自卫防御性的反应,暗示了随意的民意调查之肤浅。(居然是和埃德加莫兰合拍的我暴风哭泣
B+. 看似是对于幸福本质的讨论,实际上倒更像探索影像能力边界的操练,把创作思路和过程全部摊开,在结尾强烈的自反中达到趣味的顶点:所谓的cinema vérité,或许正在于承认影像与真实间的距离。通过不断强调媒介的在场,电影时刻提醒观众,这只是逼近真实的一次尝试,而绝对的“真实”是永不可达的——正如镜头前那些自得的、孤独的、压抑的、无力的人们,幸福和不幸有千百种,而我们口中的“真实”,永远是各自选择相信的那个。
3.5 这部跟《人类的金字塔》大概可算互文了,而它的题材更广泛(但我还是更喜欢人类金字塔,或许因为电影院的画幅还是错的),尤其最后还纪录了学生们观看“成片”再次讨论,甚至讨论影片发行。真实-虚构-成品之间微妙的关系,电影的视角,也许就是1960年夏天让鲁什思考得最多的事情。
#siff2021# 我知道这样不好,但片头那个神片罗列和片尾的导演自述合起来确实有说不出的喜剧效果。
让·鲁什离开西非回到巴黎和谁会学家莫兰一起拍摄一部“记录电影”,在纷纷扰扰的60年代的法国,工人、非洲移民、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大屠杀幸存者、学生、封面女郎等形形色色的人物在摄影机面前“扮演”自己,我们看到了工人与大机器时代的战争、看到了刚果和阿尔及尔独立运动引发的价值观之争、看到了移民的生活艰辛、在访谈后摄影机又记录了他们生活中短暂的片段,导演还将这些可能一辈子不会碰到的人聚集在一起谈话观看电影,“你幸福吗”这个社会学的终极问题也似乎有了些清晰的答案,有的人回避,有的人则有清晰的判断,有的人求助书籍,有的人不置可否,但在真实之外,有那么几分钟我们还是看到了主观的情感,那个大屠杀幸存者走在巴黎的街头,阳光明媚,但她身上的阴影却覆盖了她渺小的身体,摄影机开始移动,她变得越来越孤独了
关于一部“cinema verite”拍摄的纪录片——二重奏:莫兰喋喋不休地自我分析,鲁什提问、大笑、聆听或长时间沉默;最后的点题道出矛盾:面对摄影机的表演欲与所谓的真实情感、表演或过分真实;所谓的即时性只会产生偷窥、而表演才引出“真实”?“真实”“电影”,一个不可能的产物。
技术进步、时代环境造就的真实电影,打动我的是最后陌生受访者们坐到一起重新审视生活影像及抒发个人感想的时候。自然流动着的、纯粹的时间。@资料馆,玛索琳娜·伊文斯交流
其实还是有些过于个人化。。。无法体现社会性
5.5 “真实电影”鼻祖,结尾导演居然用实际行动将目的合盘托出~所谓“真实”并非“客观”(名字很容易引起误解),导演是记者,直接向着被摄对象发问;同时更像主持人,成为激发被摄对象“真实”特质的能动性存在。至此镜头下的法国小镇,夏日里人们的小情绪,给人的感觉是被激发的“真实”。
电影:一次人类学研究。影片结束于莫兰孤单的背影,他想用摄影机捕捉真实,但最终捕捉到的是差异,这是个证伪的过程,依然是宝贵的文献,当然,it's unnatural.
既然摄影机都是撒谎的,那么唯一真实的方法似乎就是拍一部关于拍摄记录片的纪录片。或者索性承认,人在镜头前"假装"的时间不会久,几分钟后,还是会变回自己。
虽然明知不会喜欢,还是咬牙看完了。摄影机的在场并没有想象中尖锐啊。
还好没人在这个夏天举着话筒到大街上拦住我问我幸不幸福,从来就没想过幸福是什么,几十年来我唯一在想的就是如何脱离苦难。
“真实电影”的鼻祖,即使是“纪录片”,仍不免虚假的成分(拍摄形式、被访者的瞬间主观姿态等);全片亮点是拍摄完毕后,被采访者以局外人的身份再次回顾,却发现无法再踏进同一条河流,可能这才是当时回答“你幸福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