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观影随笔,非正经影评
近日看过的电影差不多都给了4星,因为我觉得他们的角度都挺特别的,这很难得,毕竟电影发展到今天,该拍的题材都拍过了,剩下的只是换汤不换药,也可能我看的还不够多吧!
这部<无辜者>,几乎没有大人什么事!有也是工具人,就一帮孩子互相伤害,万万没想到的是,孩子们的演技简直逆天,就像电影中被人附体了一样,没有一点表演的痕迹,不知道导演是如何调教的,一个字"绝"啊!特别是饰演姐姐的姑娘,后面她开始说台词儿时,我差点惊掉下巴!
幸好导演没于正那么变态,最后有提示,动物们都没事,可能大家跟我一样都很担心那只猫吧,一开始我无法接受,看到后面,原来纯粹是为了剧情服务,不然观众根本无法理解男孩的各种残忍行为,因为弑父弑母都出来了,这种坏是循序渐进的,真是狠的咬牙切齿,不过冷静下来想想,孩子能有什么错呢?(我知道这句话有点圣母了),可在电影里,导演就是这么表达的,母亲的虐待,陌生人的霸凌,才导致了孩子的共情能力几乎为0,说到底,男孩也是个受害者,另外这几个孩子,每个人都是因为受了伤或者身体缺陷才有了超能力,我突然想到了两句话,一句是,每一个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另一句是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为什么是姐姐和男孩最后的大决战?我觉得姐姐最大的伤是身体上的,男孩最大的伤是心里的伤,他们很像但又天差地别,姐姐得到了家人更多的爱,所以她虽然有身体缺陷,但心灵是善良的,男孩即坏到战斗力爆表,因为他从未被善待过,妹妹的出现可能是他唯一的希望,可是当他被妹妹推到时,回到家歇斯底里的哭喊,彻底黑化,估计心中善良的火苗彻底泯灭了!
电影还给我另一个思考,就是当一个小孩子拥有了可以统治人心,操控物体的强大力量时,结局往往令人担忧,尤其还是从未被人善待,留下过童年阴影的人,我记得小时候看<寻秦记>,记得当时嬴政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无权无势,妥妥的loser,可他在被社会的毒打后,在最底层被各种霸凌欺辱后,他回到那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时......我只能说某些方面,他根本没有把人当人看,所以,最后的最后,让我一起共建和谐社会,为每一个孩子送去温暖,避免让他们受伤,可能因此,我们拯救了全世界!
.
.
.
.
.
否则,我们没有一个人是无辜者
今天聊聊挪威 / 瑞典 / 丹麦 / 英国 / 法国 / 芬兰电影《无辜者》。
片名De uskyldige / The Innocents (2021)。
影片聚焦一群生活在郊区公寓的孩子,四个不相识的孩子偶遇到了一起,并成为朋友。
没多久,他们便发现了自己拥有神奇的能力。
孩子是这部电影的绝对主角,而他们的父母处于暧昧状态,整体出场时间不多,大部分时间都留给孩子们表演。
影片主角是孩子,但并不代表这是一部儿童剧,反倒是尽显黑暗和不安。
九岁的艾达(Ida)跟随母亲一同搬到新小区,艾达还有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姐姐安娜(Anna)。她们在小区里玩耍的时候,分别碰到了小男孩本(Ben)和艾莎(Aisha)。
本宣称自己有隔空取物和控制人体的能力,艾莎是一名白癜风患者,表示能够和安娜实现思维共享。四个小孩就这样,在玩耍中不断发掘自己的超能力。
前卫、紧张、恐怖应该是这部电影的标签。
影片一开场就营造出一种不确定的忐忑气氛,并且成功地把这种气氛一直维持到影片最后。
《无辜者》整体都显得很平静,但在这平静之下隐藏着不安。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这是一个哲学家们争论已久的话题,大家对先天和后天影响的看法一直在发展。
本片则巧妙地用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给出了答案。
相比强调政治正确和保守的美国电影,也只能在欧洲独立电影中才能看到这么生猛的讨论了。
超自然力量虽然恐怖,但抵不过人心,其中又以人畜无害形象示人的孩子为最。
这部影片并不会提前告知观众恐怖在哪里,观众也无法提前猜到恐怖之处,整体故事发展一直处于不断刷新的恐怖气氛中。
影片中结合了紧贴脸部的特写镜头和宽广明亮的广角镜头,产生了一种令人迷失的感觉。
这就形成一个很有趣的观影体验,你知道这是一部恐怖电影,却又能明显看出这不是那种简单粗暴的血浆恐怖电影,你不知道恐怖一刻会何时降临,但又知道肯定会有点儿吓人的地方。大家会处于一种怕他不来,又怕他乱来的矛盾心态。
本片成功打造泥土森林和钢筋混凝土两个世界。导演中性地描绘了两种环境,没有家长存在不是好事,但也不是坏事。
孩子们在泥土森林的世界里充满自由快乐,而到了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中就变得有些畏缩,用两种不同世界形成一种天然对立。
孩子们为了获得快乐就必须舍弃一些东西,而为了获得安全同样也需要舍弃一些事物。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一样,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引导。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则像是吸水性更强的宣纸,只要有一点颜色染上去,就可以快速被浸满。
本就是一个极佳的例子。他本身就对生命缺乏敬畏,更不尊重生命,原生家庭又有点儿问题,个人缺乏正确的教育引导,很容易走上歧途。他发现伤害别人或其他生命可以给自己带来快感,还可以弥补原生家庭的心灵缺憾,便一发不可收拾,当他渐渐掌握自己的超能力后,情况变得更加可怕。
这就像给一只猴子乱丢原子弹的能力一样,它对强大的能力缺乏理解和敬畏,只能用来满足低层次的爽快感。
对比本,艾达也是有着向恶发展的趋势。
她嫉妒姐姐因为自闭症而获得了别人更多照顾,于是想方设法地捉弄安娜。艾达对善恶同样没有概念,下手没有轻重。她会对虫子下死手,也会欺负不能说话的安娜。如果没有出现本,那么艾达很可能在作恶的路上一去不返。
正是有了更加无底线的本,略有良知的艾达才发现恶作剧做多了做过了,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才想要改正错误。
影片最后用一场无声胜有声的场景给全片画上句号。
孩子们在面对生命威胁时,用自己的力量做出抉择。最终一幕用出色的声效表现了一场无言的战斗,轻缓稀疏的音乐让故事显得很有张力,偶尔加入的乒乒乓乓声让暴力显得更加可怕。
这种简约不简单的处理方式让影片变得引人注目,导演告诉大家,阳光下的恐怖就是这个样子。
影片坚持展现演员本色,片中扮演小女主角艾达的. 雷克·蕾诺拉·弗洛特姆(Rakel Lenora Fløttum)和演艾达母亲的艾伦·多丽特·彼得森(Ellen Dorrit Petersen)在现实中就是一对母女。
扮演艾莎的小演员米娜·贾斯敏·布雷姆塞思·阿什海姆(Mina Yasmin Bremseth Asheim)在现实中也患有白癜风。
阳光下的恐怖,
谁是真的无辜?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陌生的小区、静默的树林 、疲倦的父母…还有导致父母疲倦不堪却抢去几乎全部关爱的姐姐,那个无法表达沟通,看似智障的姐姐。
小伊达的暑假才刚开始,感觉却是这么的阴冷。
唯一能逗小伊达笑出声的,是院子里那个皮肤黑黑的大眼睛小男孩,因为他有着与众不同的“魔法”……
初见片名和豆瓣评分时并不抱有太大预期,倒是海报让人眼前一亮,想着在周末忙碌之后看个新片对付着放松下。北欧片的冷郁氛围让我一开始以为这就是个缓缓淡淡描述角色心路成长的少儿片(确实是),但在小男孩使出能力将下落的石头移飞时,我的倦意也被一并吹飞,并随着剧情的推进,心被紧紧的揪住。没想到在最后一个月,遇到了今年所看惊悚新片的最大惊喜。
在观影过程中,孩子们的不同能力慢慢展露和提升时,兴奋之余猜想这是不是一部类似于《怪奇物语》的超能儿童作品,可能相较更侧重于心理恐怖氛围的表达。讲述着心智尚未成熟孩童,如果拥有了超越常人可怕的力量,会出现什么情况。也许创作者在“超能力”这层表象和隐喻下,想表达的是成人的态度和所塑造的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以及儿童最终对外界所作出的反应……也让我想到前两年一部儿童超能力恐怖片《魔童》。
然而随着情节发展,种种角色和情节设置上的细节,越发频繁地让我联想到大友克洋漫画生涯中早期的一部漫画作品——《童梦》。
关于大友克洋相信不用作过多介绍,享誉国际的日本动画导演、漫画家,金敏导演的引路人…著名的超能少年毁天灭地的漫画以及动画《阿基拉》,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而这部《童梦》,是其在81-82年期间发表的中短篇漫画作品,并在83年获得了第4届日本SF大赏。是在漫画《阿基拉》之前的作品。
两部作品雷同的地方:
平常的居民小区内的孩子为主角
无法说话表达的残障角色
却有一个能理解ta的同伴
以小见大的超能力表现手法
反派的控制别人追杀的手段
似乎只有孩子能注意到主角之间的超能力对决
最后一幕的环境、桥段、细节
虽然影片和漫画在形式、桥段上面有不少借鉴和致敬,但同时区别也是非常大的 。首先反派设置,影片是家庭恶劣、受人欺负的小男孩,而漫画是无人照顾、心智如孩童的疯癫老头。影片着重于表达是非观不成熟的孩童获得超凡能力后会产生的种种影响,漫画则将危险和邪恶集中于成年人身上。而且影片在角色的描摹上更为饱满和细腻,比如主角小伊达有着明显的、具有说服力的转变和成长,而漫画可能因为篇幅问题、可能因为还是早期作品,在角色上更多是直白的呈现,使角色沦为叙述剧情的工具。不过漫画在情节方面的惊悚值和场面感,拉到极致,更有一种如同观摩大片的感官冲击。
作为大友克洋的的死忠粉,倒并不反感这样的借鉴、改编和再创作,反而感到导演和编剧对大友克洋作品的同样热爱,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同路人”的兴奋……所以在评价时,毫不犹豫地给予四星推荐。
本来以为是两个单纯小孩,结果把小猫从高空扔下来,还踩猫头!!!真的是恶魔!我看到这里的时候真的希望恐怖的事情发生在他们身上
那个无眉女孩看到男孩踩小猫头后想回家也不能表示她是无辜的,毕竟在抱着猫上楼的时候是她在那里说“更高,更高”
真的很过分!!我不了解电影怎么拍的,希望是演出来的道具而不是真的杀了现实的一只猫。😡😡😡😡熊孩子去死!
这是一部气质独特的惊悚片,冷静克制又带着一丝丝阴郁。可能真的是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本片塑造的气氛也如同深秋袭来的寒风,全程基本没有出现太吓人或血腥的场景,而是让观众自己去“细思极恐”,认真思考了、代入了才会有点瘆人。惊吓指数对文艺青年、热衷社会议题的观众而言大概是4.5星,对恐怖片老粉是3星(没太多惊喜),对血浆片cult片爱好者应该是1.5星左右。
尽管谈不上很吓人,但如果把它当成一部关于探讨儿童成长的寓言片来看,本片在情节设置和角色构建上可以说是相当出色。因为剧情上大抵都很简单都看得懂,所以在这里想重点讲讲四个儿童的角色塑造: 本杰明、爱莎、安娜、伊达。
这两个我觉得要放在一起说,因为他们身上有很多相似点,同时又有不少对立相反的点。他们就像是镜子里外的两个人,是镜像后的对方。首先,本杰明和爱莎都是社区生活的边缘人,在主角一家来到之前基本没有小孩跟他俩玩。其次,他们都是家庭环境也很接近,单亲的移民后裔家庭。我想主创们这样精心设置不是巧合,是为观众点明这两是矛盾的共同体,一个赋予邪恶属性,一个赋予善良属性。而如何被加上这样的属性正是本片想强调的点:即人的个性是怎样成长起来的。
本杰明和爱莎同样拥有“特异功能”,而且本杰明的在刚开始还稍微带点攻击属性,比如隔空打物,爱莎则精通读心术。这些技能在一开始看上去都是人畜无害的,而随着影片发展渐渐演化成一正一邪的局面。转变开始于一些细微的、容易被大人所忽略的生活细节和环境因素。尽管家庭相近,但本杰明的母亲显然对他没有爱莎妈妈对爱莎那么耐心,也许还会打骂他。同时,他也受到坏小子的霸凌,从一开始接触伊达就暗示虽然他没有正面刚回去,但也会用“打弹弓”的技能进行微弱的回击。而随着伊达两姐妹的到来,本杰明和带点“小邪恶”的伊达玩在了一起,爱莎则和安娜成了伙伴。
本杰明和伊达玩到一起后,胆子和恶作剧开始升级。我们小时候都爱在别人面前吹嘘自己、展示自己从而获得认同感和满足感。本杰明也不例外,长期寂寞的小孩刚有了朋友就迫不及待地展示自己的特异功能,接着就是标志性的杀猫事件。这个事件是本片前段的小高潮,也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从犯罪心理上讲,很多连环杀人犯都是从残害小动物开始的,这就埋下了伏笔。果然后面本杰明一发不可收拾,杀足球恶霸、自己母亲和爱莎,走上罪恶之路。但归根结底,他一开始就是坏人吗?未必,只是长期被忽视和凌虐慢慢造成了他与爱莎区别,让他从一开始的一点点攻击性如涟漪般无限地漫延开去。
爱莎脸上有白癜风的缺陷,在社区中跟本杰明一样也不受小孩喜欢,同样她的母亲看上去也问题不少,比如有个场景是她妈妈在橱柜门后暗自啜泣。但不同的是,爱莎妈妈对待爱莎比较有耐心,无论怎样都轻声细语,算得上一个好妈妈了。爱莎选择了有智力障碍的安娜作为玩伴,并用读心术与其心灵相通,发现她的内心世界纯粹而美好。从个性上讲,爱莎是个早熟且友善的孩子,能明辨是非,而跟安娜相处也进一步增强了她善良的属性。但前面提到,她和本杰明是矛盾的共同体,镜像人生,甚至某种意义上可以把他们两当作一个人,当一个人内心被“恶”所占据时,他身上的“善”也会消失殆尽。所以爱莎的死,和死在本杰明手上在故事发展上是必然注定的。即本杰明自己抛弃了自己的善良。
安娜是个十几岁左右的少女,由于小时候患病导致语言能力散失和智力迟滞。她也是本片除本杰明和爱莎外另外一个具有“特异功能”的人。这个人物设置我个人觉得很妙。假如你要在儿童成长片中插入一个角色,既是“儿童“”身份,又得有与众不同的威慑力,你该如何设定?本片主创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思路:安娜,一个有智力停留在三四岁左右的“儿童”,却拥有十三四岁体格的少女。智力方面让她混在儿童中毫不违和,体格上的优势又象征的她的威慑力,即凌驾于本杰明之上的超能力。在本片中,她是代表单纯美好的正面力量,不受世间杂质影响的真善美。
当然,如果从现实意义角度看,这个人物设置也是在呼吁人们不要忽视这一群体,他们也是有内心世界的,虽然可能只有爱莎的超能力才能听见,但至少作为亲人(妹妹伊达)等必须试着去关心了解她。
虽然安娜是能力最强的“大boss”,但在这部儿童成长片中,她比较偏向工具人的作用。影片重点还是放在儿童成长的这一话题上,所以伊达的心路历程才是最最关键的。
伊达一开始出场让我有点《狩猎》那样不由分说的坏小孩预感,有点后怕哈哈。当然她后面的成长也是亮明了这是部儿童成长片的根据,即回到那个命题:一个人的好坏是怎样形成的。
影片前段伊达往自己姐姐的鞋子里塞碎玻璃,与本杰明一样从一开始就带了点恶作剧的邪恶属性。紧接着就是一个湖边场景,伊达与本杰明的初见,在如镜面般的浅水湖滩隔岸相视,这时镜头模糊了本杰明的身影。本杰明发现了新搬来的小孩,主动靠近并成功结识了朋友。但在虐杀喵咪事件后,伊达在善恶道路上慢慢一步步做了选择,并最终摒弃本杰明所象征的恶。
虐猫事件是影片发展的分水岭,也是伊达成长的开始。为何伊达扎了姐姐一脚血,捏手臂这样各种坏事做了面不改色,小动物反而动了恻隐之心呢?原因就是她在那一刻感受到了猫咪的惨状。作为“无感受”的姐姐,无法发声或反映痛苦,而猫的低喘、站起来又摔倒和头骨破碎的声音,她是真真切切的体验到了。共情是同情的基础,当爱莎转达安娜心声和恢复些许语言后,安娜在伊达眼中才成了一个完整的“人”,并且露出了纯粹的笑容。
所以当伊达的感受力被唤醒后,本杰明越来越升级的恶作剧(断腿男孩、复仇混混、杀死爱莎)让她越来越难受,最终导致了决裂。本杰明把象征自己的善的爱莎给杀死后,伊达最终和安娜站到了一起,在初次相见的那片湖水边进行决战。她握紧了姐姐的手,坚定地与邪恶告别。姐姐化身勇士,在决斗中打败了恶魔,如童话故事般的大结局。给我的感受就是大人们以儿童寓言的形式作了一部给大人看的电影。
最后提一提,有几组镜头挺有玩味的,决战时那些在阳台上观战的小孩子,提醒了我们这是发生在儿童世界中的事情,整部影片大人基本上在情节发展的关键处都是处于缺失的状态。所以有没有超能力其实并不重要,这些大人都没看到,而还有很多大人看不见的地方和事情,也许就是孩子们变好变坏的关键。
《无辜者》
《无辜者》是由埃斯基尔·沃格特执导,这个导演我也不过多介绍了,因为我自己也不是特别了解他,网上所能查到的资料也是有限的,感兴趣的观众可以自己去查一查,另外主演们也根本差不到太多的资料,那我们就跳过这个环节直接聊聊这部2021最好的一部惊悚片吧,《无辜者》。
(儿童世界)
《无辜者》当我看完之后我已经确定这是我2021年看过最好的一部惊悚片,《无辜者》导演聚焦到了儿童身上,但是这绝对不是一部儿童电影,整部电影充斥着成人的世界观,电影主要讲述四位孩子拥有超能力后发生的恐怖故事。其实我们可以想一想儿童拥有超能力和成人拥有超能力谁更加的恐怖,当然肯定是儿童,因为儿童没有自主的思维能力没有人性和道德的约束更别说有什么太多的感情色彩,大多数只剩下主观视角。
《无辜者》的台词并不多,因为大多数的视角都是给到了孩子身上上,但是用空间氛围与画面构图去推动故事,这也是这部电影的一大看点,想要学习摄影拍的小伙伴可以吧这部电影当做为教科书进行学习,整部电影很干净,但是导演用这种干净的画面拍出了让我寒毛直竖的恐怖片真的是挺厉害的,我记得上一部让我有这种感觉的电影还是《仲夏夜惊魂》,可以说这部电影延续了《仲夏夜惊魂》的所有优点,电影没有过多的对白大多都导演利用空间元素完成恐怖片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小黑女孩被妈妈杀掉的那一场戏真的拍的非常的惊悚,构图和配乐配合的非常的好,整体的惊吓也摆脱了一惊一乍更多展现的是画面的高级质感。
《无辜者》拍摄手法比较文艺,可能也有很多观众会被劝退,但是你只要坚持到一半我相信你能感受到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无辜者》也可以算给现在已经崩盘的恐怖片市场打了一针很好的强心针,我觉得这位导演在不久的将来应该会被好莱坞挖去吧。
电影中的小孩不再童真,更多的是展现童年的所有坏事,并且这些坏事会让你有一种反胃的感觉,整体故事基调也是相当的压抑,导演用一种非常写实的方式进入儿童世界,虽然电影是超能力的小孩,但导演可能还是映射出现实世界里,大人们对于边缘儿童的忽视与教育的缺失。
四位小孩在家庭与生活中都拥有一定的缺口,黑人小孩作为全片中的反派也是拥有一定的说服力,虽然他代表着恶,但是这种恶是有因果,从小缺少家庭关爱的他让他的内心已经扭曲,没有善恶认识剩下的只有自我,以前他怕自己的妈妈和欺负他的男孩,但当他拥有超能力后剩下的也只是报仇,欺负比自己更加弱小的人与动物,虐猫杀人也成为常态,他害怕比他更强的人,比如后面出场的智力缺陷的小女孩。种下这一切恶果的就是他的教育,他的妈妈以一直非常暴力的方式摧毁了他的童年也摧毁了他的一生,甚至得到了弑母的恶果。
黑人小女孩与智力缺陷的小女孩,他们代表着全片的善良,可能这种善也是能成为她们心灵相通互相感知的原因,她们在自己的家中都得到了应有的关爱,黑人小女孩虽然一直拥有一位爱着她的母亲,但是她缺少了父亲的关爱这样也让她渴望得到更多的关爱,并且也能理解爱与不爱的感受,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她一直帮助着智力缺陷的小女孩的原因。
智力缺乏的小女孩,因为天生的残缺所以她的父母对她更加的爱护,但是这种爱护其实也并不了解她,也不知道她到底想要得到什么,因为她天生收到父母的保护也让她的潜意识更加的强大,也让她学会了如何去保护她能保护的人,这也成为她走向善的最终答案。
接下来就是我们的女主,小女孩她更像是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她嫉妒比她更加受到关爱的姐姐,所以在鞋子里放玻璃,用自己的手用力的掐自己的姐姐,但是经过一系列的发生与理解,让她了解了真正爱的意义,所以最后她也得到了觉醒,她也知道应该去保护谁。
《无辜者》虽然没有过多的对白,但是他的故事思路是非常的扎实。可以说无论你是商业片爱好者还是文艺片爱好者在这部电影中你都能得到你所想得到的东西,我反正是被他的画面构图给惊艳到了,期待导演的下一部作品。喜欢恐怖片、惊悚片的观众一定不要错过这部优秀的电影作品。
姐姐自闭,可以掐青大腿或者塞入玻璃。动物弱小,可以碾压蚯蚓或者踩碎猫头。当孩子拥有能力,可以控制意念并且伤害他人。当成人拥有权力,可以凌驾弱小并且重置秩序。鞋里的玻璃渣和大腿的木刺不痛,被忽视的冷漠和无人理解的寂寞更像弹弓。被照料的孩子在广场上哭泣,孤独的孩子才感知到邪恶的凶险。
大家说的没错,确实是年度惊悚片
暴力欺凌的现实写照,善恶势力的抽象表达,儿童成长的心理活动,以及向恶向善的人性转变。
气质可嘉,但气功对决大可不必。
3.5 从《闪灵》《它在身后》中汲取养分,把一个超能感应的奇幻概念做成了完全心理内化的惊悚恐怖片,大量视点镜头和声音的有效运用,把情节氛围推向让人难以呼吸的压抑和不安(一种关注终于选了部“纯正”恐怖片了
三星半。氛围塑造和想象力都很可以,但是吧,作为养猫人士,有些情节我是绝对无法接受的,拜拜👋
又名《新变种人3:无辜童年》
某种意义上是沙马兰的《不死劫》,不疾不徐的推镜将危险从画外拉回视野中心,镜头的蓄力消灭了对恐惧的猜疑与避闪,形成作者与观众之间更加平等的较量。孩童间恶念的气味自由弥散,像无菌的培养皿中不断分裂的细胞,也许根本与恶无关,一场纯真的游戏而已。
可以是年度最佳恐怖片之一。是《闪灵》的又一种变奏,也是《它在身后》的一个回音。高潮戏的处理真的绝了。关于恐怖主义的隐喻也非常有趣:能力(武力)本无善恶,但不懂如何使用之人,最后只能被围而剿之。
焦躁阴暗版的史蒂芬金
这个暑假,我原本很讨厌自闭姐姐。自从认识了对楼里的男孩,女孩,这个假期似乎有点不一样。我们和男孩作了朋友,又成为了仇人,闷声不响做了好多事,女孩死了,姐姐表面平静内里波澜万丈精神斗法为她复了仇。真是难忘的假期!
年度最佳惊悚片预定
小女孩起初一系列的坏行为,加上影片设定的奇幻特异功能,刚开始只是觉得诡异,一个小时后,程度开始累加,异常的惊悚,紧张的氛围持续拉满。影片拍出来了小孩子间的友情,烦恼,城府,甚至是牺牲,心理活动跃然屏幕,最后的复仇在悄无声息的激烈决斗中完成。刚开始大家都以为妹妹很坏,经历过社会毒打后,发现大家都是真刀真枪,只有她害怕的的哭鼻子了……影片感觉挺棒的,通过无辜小孩子的视角,在基本上很平缓的节奏中展现出了浓烈的惊悚感,应该是2021年我心中恐怖片的Top1!
【挪威】熟悉又陌生的“《怪奇物语》”,孩童视角的世界以及所掌控的能力有些邪趣;不同演员的背景,完成更大层面的对应。只可惜在数个有些挑动的场景之后,故事陷入无解的冗长之中,可能早已在剧中看过太多可能。
后半段一直在想本杰明的妈妈应该已经臭了吧应该已经臭了吧。。。
整体基本上没缺点,但不懂为什么要选一个棕色小男生做那个evil。移民的家庭都支离破碎,本地白人家庭最后成为救世主。2021年了这么cast真的没问题吗?不是zzzq,只是观感真的很奇怪,一直有种把小男孩搞成恐怖分子的暗喻感。
咋最后拍成了儿童们携起手来以暴制暴这么阳光的结局,可怜大人们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懒得吐槽“自闭患者都是魔法天才”这种一厢情愿的stereotype了,孩子们纯真的残忍不意味着拍的时候要装腔作势,这次糟糕的《无辜者》是《捕梦网》,上次平庸的《西尔玛》则是《魔女嘉莉》,沃格特总能为斯蒂芬金式故事找到一个错误的打开方式。比《圣人莫德》那样毫无灵魂的平庸Arthouse Horror还要恶劣糟糕,类型片自然是要绑架观众的,但它们使用的是类型元素和类型桥段,而不会像这样全靠无休止地把孩子、小动物、弱势群体往危险情境里推。一味拒绝奇观,却依旧难掩剥削本性,同样是施暴,电影只是粗暴地从哈内克式的电影中抽来了模糊的人物动机和疏离的人际关系,而对于它所借用(反对)的类型片传统毫无革新之意。这样一部没有血肉只剩骨架的充气类型片,不知应该从何谈起“想象力”。
估计会有人说这个故事和大友克洋的《童梦》太像了……
一部充满童真和美好的儿童电影。寓教于乐,适合阖家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