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弥漫--下水道》
长假开始,回味人性!通过电影,要比小说来得更快吧!
下面是:
1、人道
又是救人,这次是二战波兰的犹太人。发生地是华沙?格但斯克?
那是1943年,地点则是被纳粹占领的利沃夫市——那是一个真正弱肉强食的世界,弱者掠夺更加无能为力的人,而穷人则去偷更穷的人,简直就是一个信任危机空前高涨的年代……利奥波德·索恰(罗伯特·维凯威兹饰)是一名下水道工人,平时也会有一些小偷小摸的行为,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负担一个家庭的开支,养活他的妻子和女儿。
该下水道巡查员、业余小偷,偶然发现一群犹太人聚集区的难民企图不测发生时躲避到下水道中!
先是出于利益索求,后是出于人道主义及人性本色,帮助了其中的11名顺利躲过14个月,迎来苏军的解放!
2、原著
此片为今年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本片原著是罗伯特·马歇尔创作的小说 "In the Sewers of Lvov: A Heroic Story of Survival from the Holocaust”(在利沃夫生存:一个英雄的故事,从大屠杀的下水道)
3、活下去
因为叙事主要是下水道,电影拍得非常黑暗(为了弥补这个缺憾,硬是让不见天日的避难者们可以常常开会矿灯),导演用几乎不加主观色彩的镜头来记录一个不见光的地下世界。
人性,在这里,丑恶与善良一并共存,真实无比,无论犹太人,波兰人,或者乌克兰反苏军管、亦或德军!
一切都是在二战这个巨大人类共同灾难中,集体演绎,目的是?-------生存!活下去!
4、上帝的惩罚
片末有这么一个翻译"仿佛我们需要上帝来互相惩罚"。为何呢?这里需要看看历史成因!
利沃夫市是乌克兰利沃夫州首府,该州1867-1918年属奥匈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短命的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结束了,就划归波兰,但1939年划入苏联,其位于乌克兰西部,在德涅斯特河上游及布格河上游之间的丘陵地上。
她处于基辅、中欧和东欧通向黑海和波罗地海港口的交通要道上,其有利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她的经济发展。人口结构:乌克兰人为主,余为俄罗斯人、波兰人和犹太人。
基于真实历史(不是教科书历史)因此,本片结尾部分,犹太人被从下水道捞回阳光照耀下的地面,并没有引发多少本地居民的热情与关照!
正如本部影片执导筒的波兰的女电影人阿格涅丝卡·霍兰所言:
“2009年,出现了一大堆以二战期间纳粹对欧洲的犹太人和其他民族实行种族灭绝的大屠杀为核心概念的小说和电影作品,于是大家想当然地认为,与这个题材有关的方方面面,都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延伸和发展,完全没有重复的必要了……不过,在我看来,这里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谜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挖掘得也不够深刻,我想知道的是——这种令人发指的罪行怎么可能真的会发生?而且还在这个世界不同地方得到了持续的响应,覆盖范围从卢旺达到波斯尼亚?在这种巨大的灾难和危机面前,人性到底被摆在了什么样的位置上?难道真的像大家认为的那样,这些可怕的事件和行为,只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意外?或者它们的存在是为了揭露我们本性中更加深层且黑暗的真相的?”
5、krysia chiger
片尾提及幸存小女孩齐格就此事写了本自传《穿绿毛衣的女孩》(The Girl in the Green Sweater)2008年出版。
就是类同《安妮日记》的亲身感受,现在齐格都是老太太了,我们可以看看其当年的照片!人类历史上,自我毁灭的事情从未间断过!
更多描述中的配图,请看
http://xueqiu.com/6847723845/23473845压抑,气氛很压抑,最近看了几部二战受苦受难犹太人的电影,这部几乎是没有任何光明可言。即便是正面形象的就难者,也未进行高大全式的刻意美容,人性化描述很全面,描绘了内心的挣扎,最终选择放弃利益全力施救。虽然是下水道里过着亡命生活,还是有着“非常时期的爱情”,全片性爱场面也不少,活着、吃饭、做爱,只要是人这几样都不能少,否则就是抑制人性。想起中国60年代,最压抑的时期,最保守的时期,却是中国人口繁殖最快的时期,表面都装正派,关上门整夜练插插功去了。
全片亮点不是很多,很容易睡着。导演可能希望不加修饰,尽可能真实地还原那段历史,导致尿点太多。
应该站在更高的高度总结、领悟电影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而不是停留在仅仅看剧情、配音、部分故事情节这些肤浅的层面。索哈先生在黑暗中带给避难的犹太人以希望,而自己却处于危险和困难之中!然而他并没有放弃。本片很明显是颂扬索哈先生夫妇的英勇、无私、博爱等人性光辉的一面,这是人性和我们的社会中最难能可贵的!
作为一部拥有奥斯卡所喜爱的“二战+犹太人”的真实事件改编题材,《黑暗弥漫》无悬念地拿下了一张通往“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入场卷。但最后的结果却证明这个入场券发得更像是个人道主义安慰奖。
故事发生在被德军占领的波兰小镇利沃夫。主人公伯戴克是一个工作在城市下水道系统里,偶尔闲暇也会入室抢个劫的底层小人物。当德军开始肆意枪杀犹太人时,伯戴克无意发现了一小伙儿犹太人挖通的地道,正连接着他工作的城市下水道系统。他以一天500波兰币为酬劳,同意庇护这十几个犹太人藏到地下去。随着德军恶行的深入和日积月累与犹太人的接触,伯戴克从开始时的以钱相要挟,到到不顾搭档和妻子的反对无偿提供救赎,与犹太人们建立互信,直到迎来解放的春天。
我们通过伯戴克的目光看到一个底层人眼中的城市劫难和人性屠宰场。显然他的视角是众多“二战+犹太”片视角中更贴近真实的一种选择,处于灾难的发生场,一只蝼蚁本无暇顾及那些需要通过文明和道德修饰的正义感。而他拯救的犹太人也全不是《辛德勒名单》里那样的高智商高情商之人,他们同伯戴克一样以自私为开端。这是影片情感的基调。导演显然是想先把他的人物们向下掘到尘埃里,与黑暗无光的污水和老鼠做伴,再一飞冲天高鸣人性之歌。
问题是,在向着尘埃与污秽挖掘的过程中导演扎得过猛过深,而相对的人性觉醒和正义之光又缺乏有力的突破和拔高。结果整个片子如片名一样陷入了一片黑暗。故事的整个叙事重心全落在了伯戴克如何帮助这些下水道中犹太人躲避搜查和犹太人之间的家长里短上。但这其中竟没有一个重大的危机对伯戴克的拯救行动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唯一造成过人员损失的原因竟还是犹太人自己的逃跑。导演向我们展示,连故事中的人物都想要逃离电影设置的情节,可见下水道的环境与时局是多么无法直视呀。于是,观众迫不得已也如同那些下水道里躲避的犹太人一样,在整个片子的主干部分从头挨到尾,整整挨了9个月,只等着探出地下重见阳光的最后两分钟。好在最后伯戴克和他的犹太人真的迎来了胜利的曙光。观影的快感是已然没有了,但宗教的人性的寓意此时终于能克服等待中波澜不惊又一身臭气的绝望和无聊,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这也算能启发观众进行一些有益的思考。
原载《环球银幕》302期 乔酒
真心不错的一部片子,惊险、引人入胜,情节感人肺腑拷问人类良心,虽然反映二战题材的影片已经不少,但本片在这些电影里绝对是有脱颖而出的实力,演员们的表演都非常平实而又到位,尤其是男主角,其表演很让人感动,最好那几场戏立刻就能触动到人的内心深处去。。。
据说本片在波兰上映时,很多观众在影片结束后都哑口无言,的确,那个令人难堪的真实结局,可以让大家都陷入思考中去。。。
同为申奥片,不由自主的将本片和我们的“十三钗”比较一下,真是不比不知道差距在哪,对方的由小见大,用平实故事讲述曲折人生道理的手法确实比我们的张艺谋导演技高一筹,这就是差距啊。。。
《下水道里的辛德勒》,故事没有逾越凡人所能,看上去真实、饱满、细腻,虽然压抑,却不失闪亮与杰出!
英雄也要接地气
这是这些年里看过的二战关于犹太人片里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从观赏性上来说没那么好看,没有的太多泪点梦幻点感情宣泄点也没有按照常规的把“十二门徒”的挑选说出必然原因,甚至还有一些残酷真实得令人反胃的镜头。这也许也是刻意的要把历史讲述得贴切真实而不让观者有一些总期待出现的意淫幻想吧
你能看到的,远远没有现实残酷。这个世界,从来不缺乏作恶者,虽然他们出现的方式不尽相同。
小市民的善良,救人救到底。兩個多小時不長,比讀書快多了。
非常不错,下水道里绵延无尽长达14个月的黑暗。都是由人最本源的欲望驱使,慢慢地,拧成同一股企盼自由的力量。这个刻画的过程,是逐渐深入的,在此继续吐槽十三钗。战争主题的电影为何一定要拍得那么宏大壮观,滴水腐臭的管道一样可以如此震撼。当然作为一个学管道专业的,一开始就知道肯定要下雨。。
大部分人物都较为扁平
一个国家不能只有一种声音。
「难道我们总是以上帝的名义相互惩罚?」
深刻,沉闷,画质很好。
看了結尾字幕才知道男主角最後還是挂了…
这部电影常会拿去合辛德勒作比较,一样的犹太人救世主,一样的先是唯利是图,而后舍己为人,但该片做的要比辛德勒更加真实,真实的地下水通道,黑暗,恶臭和同样恶心的性爱与人性的欲望,这便导致了两种结果,要么喜欢,要么嫉妒排斥
关于二战人们的反思似乎已经很多了甚至有点让人不耐烦了本片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影片的叙事稍显简单但也让人觉得朴实就像主人公的性格从开始的为了钱为了生计到最后舍命救人人性就这样慢慢的被发掘但最让我感触的还是结尾的那段文字故事的原型 意外的死于俄国人失控的汽车下这
地面之上是令人窒息的黑暗弥漫,地面之下才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他的故事是那类在最黑暗之中仍旧能够让人类看见光明的鼓舞人心的故事。
《下水道里的辛德勒》,故事没有逾越凡人所能,看上去真实、饱满、细腻,虽然压抑,却不失闪亮与杰出!
这种电影每每得知是真实故事改编就会更难受。电影拍得非常客观,导演极力避免个人感情的流露。下水道这个载体让这段黑暗的历史更加肮脏,而人性的发扬以及求生的欲望都刻画得十分出彩。
下水道的犹太人们,当外面传来“都结束了”的时候,他们重新从井盖中钻出来,重见光明。战争真是太可怕了。片子唯独就是时长太长,且大部分场景都是在地下,太黑暗了。
光明不在
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