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开头是孩子们口齿不清地宣读"Justice for All"的誓言,而整部影片所表现的法律系统的混乱和功利——充满偏见的法官和社会、争名夺利的律师、毫无感情的委员……好像也在时时刻刻地告诉观众:只有天真的小孩才会重视“正义”。
2. 随着莫名欢乐的音乐,我们看到的是各种法庭门前的“警告”——“所有人进入法庭必须搜身”,代表了法庭的绝对权威。
3. 死板而流于表面的听证系统、随处可见的刑期交易、充满偏见的社会,以及逍遥作乐的上流人士;Justice for ALL 但是在“ALL”里面的大部分却没能得到正义的对待——如那位帮Arthur办理出狱的狱警,已经失去了正常的判断力,貌似“嫉恶如仇”,实则冷漠麻木、失去了作为人最基本的是非善恶,成为了这腐坏系统的“螺丝钉”,却不知这法官只是将自己的破坏欲施加在其他人身上……
4. 影片先展示了Arthur的爷爷在老人院的状态——记忆力衰退、时不时重复前面所说过的话,行为也极机械化;然后展示Arthur的听证会,而在听证会片段中那些委员也在不断询问Arthur相同的问题,这不正好似Arthur的爷爷那般吗——精神失忆、行为死板——然而爷爷却在老人院里面,这体现了美国法律系统的缺位,就像Arthur在听证会上说的:你们委员会在理论上可能十分有用,但是它上没有一点实际意义(大意)—— 四下无人的听证会,却得用上麦克风,更像是死板的规条,在给自己“走过场”。
5. 流于表面的司法调查系统,以及在这里出现的调查员之一——女主Ms Packer,姑且将她看做这个系统的一个代表。她在听到卡洛的故事、知道Arthur为什么认为委员会无用后,也会心声同情,但却止于同情,她还是会维护她的系统,这个单向的、只针对律师而不考虑整个系统中其他要素的系统,即使后面知道了弗莱明法官的恶行,也只是劝Arthur不要放弃前程……
6. 这在个系统里,人也异化得厉害——可以肆意妄为皆因有本钱找到人帮他们脱罪的上流人士(包括Arthur的第一个客人和弗莱明法官)、兢兢业业而司空见惯的各个“螺丝钉”(狱警、Ms Packer)、唯利是图的同僚、醉心仕途的检察官……一切于芸芸大众来说,是多么的正常,以至于一位有着明显自毁倾向的法官成为Ms Packer口中的“好法官”,只因他在法庭上还表现得正常,而完全不考虑他的精神状态是否适合继续工作;那些能不被影响、只追求“赢”而为客人脱罪的律师“好律师”,而忘记法律系统的目的:Justice for all.
与他们不同,Arthur关心人,但从现实看来,他的关心又好似那么的“不切实际”——搭档Jay发疯了、艾吉上吊自杀了,以及卡洛也在他面前被枪杀了……似乎他其实应该像沃伦(他金头发的律师同僚)一样,仅仅去赚钱就好了。毕竟,这些只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小钱”,不是吗?
7. Arthur深深的失望了、迷茫了,但这时,他的老客户给他带来弗莱明的“三级照片”,他去跟弗莱明对峙,但却只是让他更加嚣张、“狼性毕露”——毕竟,用权力能解决的事情,怕什么真相和丑恶?恶,是有理的。这一动,只换来更大的失望、绝望——There is no justice for all.
8. Arthur最终还是服从了自己的良心、听从了爷爷的教诲——“不正直,你就什么都不是”,他怒吼着说“弗莱明法官他是个人渣,他强奸和殴打了这个女孩!”被人拉了出去,探头一看,之前良心煎熬的Jay踏着步子、带上假发,正大步走向法庭(为又杀了两个儿童的爵士辩护)。最后,会心一击。
毕竟,爷爷现在生活在老人院呢,那里并不隶属于广大的社会呀。
PS
1. 所有的听证和开庭,就像是儿戏——混乱的秩序、帮客户脱罪的诡辩逻辑、审讯场内的刑期交易......跟开头宣读誓言的稚嫩童声恰恰对比。
2. 最后一幕的法庭上,本没有人关心Arthur,报社的人原本都在认真描画那位“尊敬的”法官,但当Arthur发言之后,素描员则将目光转向Arthur。(毕竟,这可是一桩大新闻)。
3. 其实Arthur和Jay面对的是相似的情景——都是为上流人士脱罪,不同的是:从一开头,Jay就是一个很重视案件输赢的律师(从他教导第一个客人去“讨好”法官、自己也按当庭法官喜好穿着看出),他为了事业,接了爵士的案子,但当他知道爵士在他的诡辩之下出来后又犯事,他则先是挣扎着不去上庭,最后成功将自己“调整”成一个“辩护机器”之后,出现在了法庭;而Arthur,他其实知道法庭不是真相存在的地方,但他会选择,选择那些比较“无害”的案子(像开头的酒驾)、他会去关心人,这是供他读法律的爷爷的教诲——正直——这也是Arthur自己的行事准则,但这次他没得选择,于是,伴随着Arthur迷惑的眼神和欢快的音乐,电影结束。
4. 最后Ms Packer引导人们为Arthur欢呼,我倒是希望这表示Arthur的发声没有徒劳,这死板的系统会有好的改变。(所以这条放到最后写)
主角是一名正直的年轻律师。
惟一的亲人是爷爷,是在爷爷的支持下,让他坚持做一名对得起良心的律师。
然而,对得起良心的律师,就一定是合格的律师吗?
男主的几个表现:
1、出卖当事人的利益。当事人雇佣他为律师,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但他因为得到了当事人的不利证据,居然找警察告密!为此,委员会开始调查他!
2、情绪控制不住。法官不按照他想象的结果判决,就咆哮公堂,结果受到蔑视法庭的处罚。
3、分不清主次。那个黑人同性恋,对你既然那么重要,为何不亲自去呢?如果不能亲自去,既然委托朋友去,为何不跟朋友交代重要性呢?你自己都不当回事,你让你的朋友能怎样?所以,电影你,当得知黑人自杀的消息后,他的朋友也很奇怪的问他了:你这么重视,为何不亲自去呢?不错,主角的律师朋友情绪失控要送到医院去,但那是私人感情啊!你代理律师到法院,这是职业操守啊!朋友情绪失控在警察的陪同下送到医院去,你跟着去干嘛?对朋友由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吗?而那个黑人的命运,却在那一刻就决定了啊。
4、他的那个白人委托人最后挟持人质,被枪杀了。他自己总是觉得法官判错了。我是不相信,美国的法律是这样的黑暗的。明明有铁的证据【主角自己说的哈】,法官就是不采信。。这个,这个,我实在难以理解。。。
5、最后,男主咆哮公堂,再次出卖他的委托人的利益,这个实在是难以置信。。。这个在法院现场当场反水的表现,比他刚开始把委托人的不利证据交给警察的情节还要严重啊。。。。这是直接要告别律师行业的告发呢!
男主如果真的是一个合格的正直的律师,完全有很多合法的方式,来扳倒这些腐败的虚假的法官的。显然,影片里的男主,什么也没有做。
且,影片里的两个主要的法官形象,实在不敢恭维。
一个道貌岸然,但背地里男盗女娼,嫖妓、强奸,且无所顾忌。
一个呢,不晓得为啥,总想着自杀。。难道又是一个正直的法官面对黑暗的司法制度的无声困扰吗?
在就是律师。影片里的律师,似乎都是为了钱,无关正义【这也是男主最后表达的意思】,好像美国所有的法官、律师,除了男主,都不讲正义一样。
我就好奇了,如果是这样,美国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岂不是早就崩溃了吗?
再就是,那个被控告强奸的法官弗莱明非要请男主当自己的律师,理由居然是政治正确。
因为男主一向以正直的形象在司法界闻名。而男主与法官之间有矛盾,是总所周知的事情。所以,法官专门挑选男主来替自己辩护。这样,男主如果证明了法官的无罪。则男主不顾私人偏见,坚持正义的形象进一步增强;而法官因为男主的辩护而获得无罪判决后,更加有说服力。
我估计,法官就是这么想的。
问题是,这个一个强奸案子啊。。。作为法官,难道不是应该尽量低调,尽快结束,减少社会影响吗?且法官明明知道自己是有罪的,你去找一个跟你有过节的律师来辩护,不是找死吗?
且,法官明明知道这个律师情绪化严重,在法庭上容易固执己见,容易上头。在法官自己不干净的情况下,请这么个愣头青来自己辩护,这不是一枚随时会引爆的炸弹吗?
从影片中看到,法官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就不相信法官的腐败团队里没有一个律师可用!
电影,试图揭露美国司法的黑暗,这个主题没什么问题。但影片里展现的整个的法官和律师,似乎是漆黑一团,,,这个就有点过了。
其实,揭露美国司法黑暗的电影,有很多啦。。。大家有兴趣找来看一看,对比一下。
如果,真的是要揭露美国司法黑暗。我觉得,应该让男主正常一点。
让男主按照美国的法律,按部就班的沉着冷静的按照法律程序,走一遍。。
比如,男主很冷静,很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遇到冤假错案了,男主把该走的申述程序都走了一遍,结果发现没有办法纠正错误的判决。
这样才是对美国司法的批判哈。。
可惜,影片展现给我们的年轻律师,似乎是一个偏执狂。
什么是正义?男主自己的判断就是正义。
如果委托人违背了男主的所谓正义,男主就违反律师的职业道德,要么告密,要么当场反水,占到原告律师一边,跟原告律师一起,搞死自己的委托人。
如果法官的判决违背了男主自认的正义,男主就咆哮公堂,宁愿入狱也不想点别的办法。。
这不是偏执狂是什么?
男主就是一个不合格的律师。
影片了展现了男主代理的三个案子。
一个黑人的案子,黑人在监狱自杀了。
一个白人小伙的案子,小伙子被枪杀了。
一个就是腐败法官的案子,法官被他当场给害惨了。
男主跟《风骚律师》古德曼差的太远了。。。哈哈哈。
这个男主啊,就算不被吊销律师牌照,估计也没人敢请他了。。
电影看完,电影末尾亚瑟“控方今天不可能干掉他,因为,是我将要干掉我的当事人!”和他对在庭所有司法人员的“you are out of order”的怒吼将我深深震撼并大声直呼过瘾,仿佛亚瑟这位律师将法律人内心所应追求的那份公平正义重新唤醒。但震撼之余,我又不禁深思,正义真的被伸张了吗?
“律师的职责就是捍卫每个公民的权益即保证自己当事人的利益,正如检察官有职责支持和捍卫国家法律”。在本案中正义化身的检察官并没有搜集到充足的定罪证据,但我们的主角拥有着足够证明被控诉人无罪的手段。在庭审之前,他通过自己常理的分析认定自己的当事人实际参与了这场侵害案件,而在后续见证了自己代理人的嚣张和被害人的悲惨境况后,他向陪审团和群众们以他被控方律师的身份“控诉”了自己的被代理人。与其所控诉,不如说是怒吼。因为这位“正义的律师”是在根本没有任何实际直接证据的情况下向陪审团慷慨激昂了一番,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控诉”尽管令人动容但就本案实际而言,事实仍未查清,凶手仍无法被惩罚,受害人最终更是难以得到宽慰。以结果而言,他伸张的很难说是正义,恐怕仅仅只是一番怒火,在咆哮背后体现的是他的一意孤行与任性妄为。 若为伸张正义,他有更好的选择。他如果真心追求正义,在他的当事人默认 违法事实以后,他完全可以对这个罪恶的人放弃辩护,不受他威胁、不任他摆布、不去成为他的一颗棋子,这无疑是伸张正义。再进一步,他可以为了帮助那个可怜的女孩积极去搜寻有利证据,获得陪审团和法庭的认可,这更是伸张正义。而他却选择了一个最没有意义的,在没有彻底拒绝成为被告代理人的前提下毫无证据的炮轰被告也就是他的当事人,这样的行为真的为了正义吗?恐怕不尽然,想必只是为了情绪的宣泄,对于一个与自己价值观相冲突的人民危害者的抨击,在法庭上一次又一次的抨击声中,他得到了个人情感与道德伦理的满足。然而正义仍然躲避不了失败的命运,他得到的只是自我情感的麻痹与个人职业生涯的彻底断送。
亚瑟这样的行为不仅仅是是源于自私的作祟,他这样的行为恐怕还是难逃他的价值观的束缚。剧中有一段对话,亚瑟爷爷问他,你是一个好律师吗,亚瑟不置可否。紧接着亚瑟爷爷又问到,你是一个好人吗,亚瑟无奈回答“好人与好律师又没有什么关系”。很显然,亚瑟将好人与好律师在某种程度上置于对立,在这种矛盾与纠结中,他选择解脱自我,成为了自己心中的好人。这个价值观念的困惑并非亚瑟独有,也是牵涉到了困扰律师界与社会公众良久的疑问“好律师能不能也是好人?”这个问题也可以进一步具体而言: “当律师的职业义务跟好人的道德准则发生了冲突。怎么办?”
律师相比其他职业其属性无疑是特殊的,不同于医生对患者天然的救死扶伤,律师不仅要对被告即公诉案件中被告人负责,承担伦理义务。而且还服务于国家法律与社会正义以及支撑那制度的政治理想与道德价值。借用冯象老师的话来说“律师仿佛扮演了“双重间谍”的角色:一边向现行法律负责,一边又效忠于某些个人和机构(客户)的利益。”对于这样的利益冲突,在如今律师行业全面市场化的背景下,必然是客户优先,律师会尽自己所能钻法律的“漏洞”,以尽量满足当事人的要求,帮他摆脱或减轻法律责任。因此法律本身,对于市场化运作的律师群体来说,难免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工具,其背后所蕴含的道德伦理怕是难以顾及,除非当事人的所行所为皆符合公益道德。但这种情形又只存在于想象当中。因而,为了寻求对客户最有利的审判结果,律师们纷纷片面理解法律甚至在法庭上强词夺理。
律师们对法律背后道德和伦理的疏远难道就一定对正义无益吗?律师这一难道就要因此饱受非议吗?随着法律人权保障意识的不断觉醒,法治事业的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下对法律需求的旺盛,律师在法律框架去强词夺理是合理的。这是法治市场的需求,也是人权保障与法律以及诉讼体系的要求。为了平衡律师职业伦理上的两难,各国纷纷建立了一套专门的行业伦理或职业道德规范,作为执业的指导。而在各国的执业指导内容中,其对律师最重要的要求基本是一致的:忠诚于当事人的利益。道理很简单,一切法律问题的最终解决,理论上都应通过当事人之间“平等对抗”的司法程序,所以律师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程序性的,亦即非道德的。所以在此,我可以自信的采纳冯象老师的这个有名“暴论”:律师为坏人效劳,实际是履行他的体制角色。他辩护越是成功,那体制就越发健全,越让人放心。因而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律师们出力为包括坏人在内的被告人辩护,罔顾受害人和公众的利益,乃是法治为顺利运作而必须负担的成本。如果这个成本我们都不想要去支付,前几年杭州市的林维清律师洋洋洒洒数百字的“辩护意见”怕只是未来律师行业的常态,律师市场无疑将会沦为为谋取个人名利,置当事人利益于不顾的“林维清们”的表演作秀舞台。 实现正义不仅要在实体上实现,更要在程序中实现,这是一个早被无数前人论证过的真理,不失去程序的正义损失的代价更是当今社会大众们亲眼目睹过的。律师们一言不合便痛斥我方当事人甚至因此标榜为法治之光,这到底是法治的进步还是退步,想必答案不严自明。在当今时代下,法律人们更应该多一些对法律的信仰,而不是整天自以为是的夸夸其谈。因此,在我看来“好律师是不是好人”确实并不必然,但至少不会冲突。坚持我们所信仰的,那所行便皆为正义。
好莱坞展现公平与美国精神的一部典型之作。通过一位理想主义的年轻律师为犯罪分子辩护的前后而引申入司法、公正、黑幕及政治手段的无情及虚假。影片中的主人翁在功利与道义间摆动,让观众也随着他的失落与振奋感叹唏嘘。 帕西诺在戏中那种近乎颓废的演出活脱脱带出一个充满人性的真实律师形象。这种颓废反衬出一种理想主义在现实世界中的失落。帕西诺在法庭辩护的一场长达几分钟的独角戏,不但暴露了他演技的至高境界,也成为之后他最喜爱运用的表现手段。影片着重表现的是一种冲突、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固执与屈服,但当最终正义胜利的时候,这一切又显得那么脆弱与渺小,一切都没有改变
过火,也是一种演法。但需要面相气质等多种因素的配合。问题不在于过火本身,而在于观众是否接受你的过火。
理想主义者与不公平现实之间的对抗,最终高潮的庭审与之前的两宗案件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偶尔还会穿插一些有趣的桥段借以舒缓节奏;无论角色大小,人物性格的刻画很是到位;除去帕西诺的表演,这个扎实而平顺的剧本是影片出色的另一重要因素
这让人哭笑不得的悲惨世界。七十年代的Al最可爱(难怪神经病胖法官老是要拖着他出去玩...),那段几分钟的开庭陈词独白眼泪流出来时,揪心!
律师的底线。人物线索纷繁复杂没有必要。4-。纯给Al的表现打分,又是精彩的结尾!
阿瑟热情充沛理性不足,过于冲动。最后头脑一热让整个剧都变得玩笑,本来前情铺垫得很厚重。编剧失当。整个故事就在阿瑟大喊大叫中流产了,唉。要是可以隐忍充分准备,伺机出手翻盘,而后也不会累己,那才是好样的啊。审判龌龊法官之前的部分特别好看,尤其受了打击跟着晨跑超可爱。
剧本写得挺好的,畸形的法律系统导致的悲剧一件一件地拷问着男主的内心,最后推向高潮,一场非常精彩的现场倒戈,看完觉得很解气又很难过,这样才会引人思考。故事拍得很顺畅,有点锁碎但是并不乱,反而多方面得丰富了亚瑟的形象。看多了阿尔帕西诺拿着机关枪突突人,偶尔看见他吓得哇哇哭还委屈巴巴缩在小毯子里瑟瑟发抖,妈呀真可爱~
阿尔帕西诺,法庭戏,内心冲突和矛盾的人物,虽然年代略久,依然经典.以前似乎看过,重温仍是很愉快.
作为律师对法律的理解也太肤浅。
摄影和剪辑,有美国70年代味道,剧情编排则是独立片风格和意大利片模式,个人的奋斗历程和灰色的情景呈现,以及写实风格看得人直呼过瘾,可惜就是余味少了点(对比导演的成名作《炎热的夜晚》尤为如此),而且在结构方面也有种流水账的感觉。还是挺喜欢阿尔的表演的。
十三年后,阿尔帕西诺又出演了闻香识女人,失明上校在校园里为那个孩子的辩护演讲,和这部片子最后的阿瑟柯尔克蓝德律师的一席话,交相辉映!给正义提气,给人生加油!五星,必须的。
阿尔帕西诺,传奇的名字,他所有影片我几乎全部看过,这部看得比较晚,但丝毫不影响我对于他演技的折服。他的表演总是能震撼到你的内心深处,总是能把角色的真情实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用爆发的方式完全释放,一次冲垮你的平衡,自然进入他的控制范围。影片中对于法律权力正义等问题的探讨深入人心。
吐槽片,估计公知们很爱.结尾是致敬史密斯先生去华盛顿吗?
这个片子贡献了:坐直升机恐高的阿尔、浑身湿透瑟瑟发抖喝咖啡的阿尔、委屈得梨花带雨的阿尔和温柔如小绵羊的阿尔。要说这不是导演的个人趣味,我是不会信的。
与其说是一部法律片,还不如说是一出黑色幽默剧,而且混搭的效果非常诡异。
8.1/10 要伸张正义还是要职业操守,律师们陷入了道德困境之中。与严肃的主题不同的是,电影基调倒很诙谐。海报上,艾尔帕西诺伸出手指,就像拿着一把枪一样,而在电影中他处处被压制,最后咆哮教主终于在法庭上秀出了本色,喊出了精彩:“You are out of order!you are out of order!”
"You're out of order! You're out of order! The whole trial is out of order! They're out of order!"
法庭辩论变得像一场狼人杀表演,你拿到什么牌就要说什么鬼话,诚实正直反而破坏规则,所谓“职业道德”这种被假称为道德的奇怪逻辑,正义和公平居然在天秤两端。(谁不想把帕帕带上天吓得他翻白眼嗷嗷叫唤,哭得梨花带雨的委屈帕帕真的好可爱。)
第5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最后一场法庭戏帕西诺的开篇陈述应该是很经典了,据说也是他化身咆哮帝的开始,把戏里戏外的人全给整懵了,哪有辩护律师当庭哭着倒戈的。。。所以嘛,这个电影还是有些理想化了,帕西诺的律师形象简直完美到失真,对法律系统的吐槽都在其后了。有提到法律行业工作压力太大把人都逼疯了,挺有意思
故事不够饱满和深刻。本希望导演能在最后为艾尔帕西诺安排一场酣畅淋漓的巧舌如簧的精彩辩论,可这结尾未免有些不尽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