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白
卖气球的小男孩:人总是匆匆。来匆匆,去匆匆。你在慌乱中随便抓了一根你认为的救命稻草,不由分说。我从开始的质疑抗拒到后来缴械一旁,大雨滂沱,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你,欢忧与共。可我,始终是你们眼中的过路人。当你们目的达成后连背影都匆匆。
新年到了,气球卖的差不多了,还剩一个,白,纯粹而残忍。
2 ) 呈现儿童本来的模样
这是一部很日常又琐碎的电影。感觉我并未看懂电影真正要表达的东西,只觉得电影带我进入了儿童的视角,不论国籍肤色,儿童总有他们的相似之出。而人也总有我们的相似之处。
金鱼店让小朋友从下往上看金鱼才显得胖,笑死我了。小朋友总是爱幻想又固执,最后也欣然接受这样看金鱼。
工作后的我,学会如何有效率地做事,做计划。看这部电影会觉得小朋友真是不考虑效率和计划,还莫名地固执。多次被妹妹的傻气到,但剧中人物剧情的多次反转,最后没想竟然是he。作为大人,我会因为各种听起来就很麻烦的事,放弃自己想要的东西,自己的梦想,理想。而这位傻呼呼的妹妹因为坚持,最终竟然在大家的帮助下得到了金鱼!
明明整体色调如此灰暗,却因为这个小女孩,整个故事都明亮起啦。
剧中每个角色也很有代表性,却都未展开,短短呈现一下就结束~
小女孩:纯真,简单,好奇心强,有点话唠。轻易相信他人。
哥哥:明明是个孩子,但也会保护妹妹,一副小大人的模样。
老妇人:热心帮助小女孩,但也不忘指责她没有好好听妈妈的话。
金鱼店老板:市侩,但依旧心存善意。
阿富汗男孩:有点冲动,但其实很善良,
3 ) 电影那么纯洁,我却那么险恶。
她和哥哥争吵时,我以为哥哥不会去帮她跟妈妈要钱卖金鱼,可是哥哥去了。
她经过那个耍蛇人的身边,我料到钱会被他骗走,可是我没料到仅仅是小女孩的眼泪就感动了他,钱就这样还给了她。
她把钱丢了,所以她把小鱼缸丢在了柜台上,我以为她回头会来拿,可是她说,如果没有金鱼,要鱼缸还有什么意思。
我以为那个偶尔经过的老妇人只不过是安慰正在哭的她,可是这个老妇人居然耐心的陪她找钱。
我以为那个搭讪的大兵,会骗她走,甚至会拐卖她,毕竟她才五岁大啊。可是她竟然头头是道的教训起那个大兵,说他应该回家去看望自己的妹妹,毕竟那一天是新年啊。÷
看到那个卖气球的阿富汗少年一起帮忙要把钱弄出来,我以为他会把够上来的钱抢走。
哥哥想到要用口香糖把钱粘上来,他到了那个卖口香糖的盲人身边时,我以为他会偷偷的拿一块就跑掉。他倒是跑掉了,可是他没有拿口香糖。
哥哥回来时,那个阿富汗少年已经不在了,我以为他是忙着去卖气球了,然后好早点回家。可是他回来了,还带了一块口香糖回来。
钱终于失而复得了,两个兄妹跑掉了,一会儿,看到他们捧着金鱼缸又回来了,那个阿富汗少年还在那里,和一根竹竿,一个白气球。我以为兄妹两个会买了这个白气球表示感谢,这样那个少年也可以回家过年了。可是兄妹两个只是跑过他的身边,欢欢喜喜的回家了。
新年了,已经是1937的德黑兰了。
什么时候开始,我的心变得这么险恶和复杂了?
4 ) 竹杆并非只有一端——《白气球》
当影片结尾那个意味深长的镜头定格于屏幕,随之而来的则是无边无际的思考,占据着我的脑海;白气球便如同一粒白色的棋子,一子落定,却控制了整部影片的“棋局”。
应该说,这是一部地地道道的东方电影,因为它蕴涵了东方人的智慧与哲学。伊朗电影之所以能在近十年来令西方人拍手叫好,原因便有此一种。阿巴斯炉火纯青的编剧加上后起之秀潘纳希独特新颖的视角,呈现出来的是一场精妙绝伦的影像对弈。非职业演员的运用获得了纯真质朴的“实利”;各类人群与各种方言的穿插取得了广有深度的“外势”;众多细节为故事之外提供了无数可以拓展的“劫材”;场面调度及影像节奏的精准把握最终完成了从客观到主观的“腾挪”。
这说的有点跑题了,还是回到电影本身。影片是从小女孩想得到一条金鱼展开,到阿富汗男孩带着白气球怅茫离去收场。故事的主线既不是金鱼也不是气球,而是愿望;但这绝非指某人单纯的愿望,而是具有社会性、道德性等广义辩证思维下的愿望。个人以为,竹杆成了真正的主角,它一头连接着小女孩的率真,另一头却是我们绝不可忽略掉的同情。整个情节看似是小女孩为了得到金鱼所经历了喜悦、焦急、沮丧和忐忑,而实际上,片名却扣用了竹杆的另一端,因此才有了能让观众回味许久的《白气球》。
一直以来,儿童题材的电影占有伊朗电影的绝大份额。《白气球》里小演员的神态勿庸置疑堪称一绝,她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在她需要帮助的时候,周围的人有的伸出援助之手,有的却旁若漠然;有的无能为力,有的却无聊搭讪。人生百态在潜移默化间对她的情绪产生了波动和影响,甚至引导着她的成长。这便是客观现实。若不是那个阿富汗男孩,或许她会一直守在那家商店的门口,为那象征着吉祥、平安的金鱼感到怅茫无助。当她实现了心愿,童真般地跑开之后,却把怅茫丢给了阿富汗少年。这便是主观现实,值得令人思考的现实。小孩子的直率天真理当原谅,而成人世界里的冷漠疏离却不可苟同。一部儿童题材的影片能够映示出成人世界的社会评判与道德关注,足以体现出无论是阿巴斯还是潘纳希的导演功力及人生态度。更加高明的是,两人并未明喧的含蓄与机智。
以大局观着眼,边角顾全,弃舍得当,意识争先,如此气势下拍摄的一部影片,难怪可以逐鹿威尼斯;在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怎能不得金狮奖。
5 )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小孩子
看完这部电影,感悟有三:
导演是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人,在一部一个多小时的电影里,去讲述发生在一个下午的故事,只是通过小女孩要钱---买金鱼---丢钱---找钱,就把那么多素不相识的人拉到荧幕里,展现了人情美人性美,同时还能让我们看到这个民族独特的风俗风情以及当时的生活状况.故事节奏时急时徐,既不会让人瞌睡,也不会让人只是盲目跟着影象走而来不及思考.
接着讲人性.可以说主角小女孩,还有她的哥哥,舞蛇的大叔,那个帮她找钱的大妈,退伍的士兵,卖气球的男孩都很真实,每个人的出现都合情合理,在人与人发生接触的时候都有一个从陌生芥蒂到理解同情的过程,这是现实一种,但都表现了一种相当朴实毫不夸张的美感,很有说服力.
关于影片开始那个小女孩央求妈妈买条胖金鱼好作为过年装饰的情景和委屈的样子,像极了自己.小时候看到一个眼睛会眨的娃娃,也是如此央求母亲的,但母亲最终没买,因为太贵了.可惜我没有和影片中一样的那个哥哥,所以很羡慕她,即使那是她和哥哥之间的一次交换,我也觉得很开心.小孩子永远是最纯洁最善良的,一方面她想着家人对她平时的叮嘱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他们随便的馈赠,一方面呢又流露出他们可爱的天性,这是无人可以阻挡的.或许小女孩扮演的成功,本就不在演,而在于那份自然.自然是最可贵的品质.尤其是她从眼泪汪汪到最后哥哥从母亲那要到买金鱼钱后带着泪花的笑,让人难以忘怀.
希望人人都有童心.希望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小孩子.
6 ) 对不起,我一次次猜错了~
一件儿童的微小日常拍成的电影,很多违背了我的常规脑回路啊,让我意识到自己有点猥琐、以及对社会、对普通人的不信任,我一次次的猜错了……
1、宠妹哥终究还是帮助妹妹要钱买金鱼了,妈妈居然也同意了,好吧,我错了
2、街头卖艺的老人居然把钱还给了小姑娘,而且小姑娘钱不见了原来不是他们做了手脚,我错了+1
3、裁缝铺老板不是只唯利是图的人,最后还是搭了把手,我错了+2
4、哥哥几番尝试失败后,去找对门老板居然还是回来了,没有尝试失败就丢下妹妹回家,我错了+3
5、当兵的帅气小哥搭讪让我一度以为是人贩子,我又错了,我错了+4
6、卖气球的小男孩居然回来帮助兄妹俩了,我错了+5
7、哥哥没有趁着盲人摊主偷拿走口香糖,我想法卑鄙了,我错了+6
8、对门店主居然真的为一个小孩子特地回了趟店里,我错了+7
9、兄妹俩成功取回纸币后我以为会感谢卖气球的小男孩帮手,结果没有,我错了+8
真的,因为还是孩子,所以不会怀疑一切
也因为是孩子,才不知道那么多理所应当,和被道德教化太多的痕迹;因为是孩子,才不会过多的比较得失去交换东西,换回自己心心念念的宝贝。
卧槽.比小鞋子、黑板拍得还好.天真可爱而又残忍不知感恩的孩子,回马枪杀得漂亮,观众以为至少有一声谢谢,再次留下无情的背影,只剩失落、孤独的白气球。这一豹尾堪比途中的检查、杀人回忆、第三人。真是天才导演。孩子象征民众,民众并不总是无辜的.
8/10。传统的圆环结构:开场一个在相关人物间平滑地转换焦点的运镜,临近结局他们又反复登场闭锁了整个叙事链条;兄妹无法独立弥补过失,就有与周围人交流甚至摩擦、摸索中步步到达目标,创作者都不打断任何一言一行,水到渠成铺张出鲜活、诚恳相处的市井群像,而不再是赋予政治诉求和廉价同情的躯壳。
第一部伊朗电影,致敬帕纳西导演和阿巴斯编剧。情节和结局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三星变四星。被卖蛇人“骗”钱却又因眼泪赎回;路上丢钱原以为老妇人只是象征性安慰,没想到真的帮她去找钱;卖鱼人不但没有侵占鱼缸,还最终把白金鱼为她预留了;裁缝没有帮上忙至少没怀坏心;哥哥路上借竿却被拒绝;士兵看上去不是好人可也没坑蒙拐骗她;去弄口香糖,哥哥却仍守住道德底线没有去偷;阿富汗少年去而复返,竟然弄来了口香糖去帮兄妹粘掉落的钱;最美好的是,三人嚼完口香糖的灿烂笑容,最残酷的是,兄妹拿着钱走开却留下阿富汗少年孤独落寞的身影和那只白气球,原以为会给予感谢或买下白气球。人性与现实,没有你想的那样好,也没有你想的那么糟,最美好的是整个世界都对你温柔善待,最糟糕的是阳光不会普照每一片土地与心灵,关键还是你的视角和处境。
想到小时候特别想要一件衣服却得不到的心情,有个亲生哥哥真的很好。(但是我觉得当人在很认真的想得到一样东西的时候会不经意的不择手段利用他人而忘了感谢。)卖白气球的小男孩最让人心疼啊20160707
伊朗咋那么多儿童片,关键还都拍得这么好;小朋友遇到问题脸都抽筋了,那是缺乏经验的纯白,无辜的小孩看得人不忍,从卖艺人、店老板到兵哥哥和气球小贩都“认怂”了……这是教我这样的观众做人啊!把我看得无地自容;全片没有[小鞋子]那么强的戏剧核心,倒是平平稳稳地把一件事给交代清楚了;“你们这些小鬼既然搞得定,叫我来干嘛……”
儿童视角。只闻其声的父亲,无所事事的围作一团的男人们,富有同情心的女人,无助的孩子,好心出手帮忙的气球少年。剧情很简单,镜头调度很精准,特别是开头繁忙集市上的跟拍和家中四方庭院里的腾挪。阿巴斯编剧,贾法·帕纳西处女作,戛纳金摄像机大奖。
看了几个伊朗儿童题材电影,发现个特点,他们的儿童是直接跟成年人的世界碰撞的。一个是儿童很多失学,十几岁就进入社会谋生,另外一个似乎没什么玩具、儿童之间的娱乐游戏,儿童直接到街上跟成人世界碰撞。而成人对待他们的方式,几乎也是成人对成人的那种,并没有太把他们当作孩子优待和照顾。他们的学校是男女分校的,男孩子的学校呢,孩子们的交往就是硬碰硬,直愣愣的,可能有些歧视,就是感觉不聪明,笨笨的。有了女孩子参与,可能稍微会灵活一些,但也觉得遇到事情,处理的一点灵光都没有,着急。
你们家比《小鞋子》有钱,所以小女孩也任性,大人都不错,小孩子好那啥,你最后倒是谢谢人家,两星半。
好纯真的一部片,看得人打心眼里暖暖的。以及而且虽然没啥情节但居然很好看!loli战斗力爆表,萌的我都化了~想想小时候的祖国也曾经理所当然的如此喧闹而温暖,并且那时已然觉得这样的社会人心冷漠世态炎凉了,再看看如今各路如都市传说般的惊悚新闻,心情好复杂~
鞋丢了拍部电影,钱丢了拍部电影,妈妈丢了拍部电影,这就是伊朗
本以为耍蛇人不会把钱还给小女孩,以为青年士兵会骗妹妹,以为哥哥会顺手偷走盲人的口香糖,以为阿富汗少年会把枪棍子的哥哥打一顿然后走掉,以为店主不会在过年这天来店门口…结果都和我想的相反。可能电影就是一片纯粹之地,能把人性的美好平铺直叙,我们把丑恶赤裸裸地呈现。
作为伊朗导演贾法·帕纳西的处女作长片,看似简单的《白气球》,却将观众的情感调动自如,故事以一个小女孩新年愿望有一条金鱼为引,而那一波三折的买鱼过程,充满了真正属于孩子的纯真欢乐,但当我们都以为这只是一部充满趣味的电影之时,影片又用一个卖白气球的小男孩,赋予了这部电影别样的情感。
贫穷与善良,是伊朗儿童电影的母题。
伊朗儿童片有个特别厉害的地方:它不会为了照顾观众而让儿童也说出很有条理的台词,而是保留了那种没头没尾语无伦次(还有不会断句)的说话方式,这样带来的不是观众所想象中的令自己感动的空中楼阁的故事,而是显出更真实的生活状态。说到本片,其实大多数人都会有类似的状态,小时候,犯了个什么错,可能稍大一点就会觉得根本不是事儿,但当时就仿佛天塌下来,想哭哭不出来、急得要死却又不知道怎么办。其实片中的小孩儿并不总是讨人喜欢的,比如最后他们对卖气球小哥连谢谢都不说一声。但正是这种不知险恶却也不知感恩,是人最初的状态。人之初,并不性本善也并不性本恶,这种纯真的状态,才是电影打动人的地方。
伊朗真的会拍儿童题材的电影,更难得的是这么多会演的小孩子。《小鞋子》《天堂的颜色》《谁能带我回家》《何处是我朋友的家》,都非常的细腻优秀。《白气球》这部电影最精彩的亮点都集在了小女孩的表演上,眼神的幽怨、表情的丰富,一点都不觉得稚嫩。《白气球》其实和气球一点关系都没有,在讲的是一条小金鱼,白气球的出现算是点睛之笔吧!
看到了求而不得任性哭讨的渴望焦灼,看到了闯下祸事四处求救的难过折磨,看到了获得帮助如愿以偿匆匆离去的喜悦美好。不喜欢她对母亲的苦苦缠闹,对鱼儿挑三拣四,不喜欢她买鱼时的三心二意,丢钱时笨手拙脚,不喜欢她对哥哥的喋喋不休,对给予帮助的白气球男孩无礼冷漠。童年与成年的自己正相互和解。
小女孩吵死了。可怜的阿富汗男孩,过年还得卖气球;借竹竿,花钱买香口胶给另外两个小屁孩却连参与一下粘钱都不让,最后小女孩捡回钱了,丫拿着钱买条金鱼谢谢都不说撒鸭子跑了,留下一脸怅然的阿富汗男孩,擦,坑爹啊?!
我真的不喜欢那个小女娃……
少了几只气球,多了令人感动的口香糖,kids help kids. 当取钱的难题变成游戏,才是属于孩子的解决方式,但买口香糖的孩子却没法加入这个游戏。最后观众的视线转向那个闯入的阿富汗男孩,白气球的真意也开始显现,路人对他说“回家吧,孩子”,回哪里呢?他坐在关闭的店铺门口迎接新年的到来…伊朗的儿童片里有一以贯之的纯真,也有无法逃脱的生活难题,看着都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大人的旁观让一切变得异常困难。不想理解的母亲,莫名发火的父亲,男人们围在一起发牢骚看舞蛇,女人和孩子们则不该去那儿…士兵和阿富汗人在阿巴斯后来的樱桃的滋味里也有重现
勉强及格。帕纳西的这部处女作倒像是马克马巴夫的手笔,演员的状态调节都很好,主线只是新年买金鱼那么简单,但如同古希腊的英雄传说,女孩经历了不少波折,也引入了不少人物,基亚罗斯塔米的剧本还是很见创意的,耍蛇人跟卖气球男孩两个角色其实投射的是伊朗的社会现实——耍蛇人看似不要脸的拿走女孩钱进行表演的桥段,隐藏着波斯先民身兼多职传教的过往(用江湖技艺折服别人进而传教和传教士借看病宣扬耶稣并无二致),而普什图男孩帮忙后又遭兄妹俩无视的落寞身影,谁又能说其中没有政治现实的投射(尤其还给普什图男孩留了一个像是投降的白色气球),其实这一时期的基亚罗斯塔米,已经有了一种跳出伊朗的国际视角反观伊朗的提炼动机,某种程度上和《二嫫》一个思路,而张艺谋胡编乱造的民俗展示就低级多了。当然,基亚罗斯塔米也并非时时有此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