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在厦门“在场影像客厅”观影。电影给我的震撼不亚于《乡村牧师日记》,观影后讨论了很多,很有意思。
电影素材是有历史原型的,审判场的一系列对白都可以在考古材料中得到印证,但对历史材料的舍与取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在审判部分,布列松采用的是类纪录片的方式,镜头在贞德与审判方之间平行切换。事实上,无论是教皇还是军方,之所以强力地压制贞德,本质上是出于权威将被僭越的恐惧。而其恐惧又是以种强力的方式呈现出来,因而审判方越是压制贞德,越是反向确认了其本质上的弱小。例如他们会想方设法地强制贞德穿上女装,男装在他们看来是一种与其相近的力量的象征,当无法正面瓦解贞德时,他们便采用性别的方式。
贞德是不是真的如其所述,看到了天使,我不知道,但我觉得布列松事实上也是不感兴趣的。在其看来,贞德的意义在于她颠覆了某种神权的专权,她证实了与上帝的沟通无需借由教皇,而这在当时是具有冒犯性的。
当然,这些都是类纪录片的拍摄方式,布列松在看似不动声色之中,实际上完成了高超的个人性的镜头语言,表达了他所理解的贞德。在贞德被关押期间,会以固定镜头的方式拍摄审判方向下走楼梯,但是在最后贞德被绑上火刑架时,出现了本片唯一的一个仰拍镜头。在前几次的审判休庭时,布列松固定镜头的方式拍摄了贞德的脚被锁上链条,向上走的步伐是缓慢而沉重的;到了贞德走向火刑时,又以空镜头的方式拍摄了被解开的脚链,紧接着,贞德以一种快碎步的方式走向火刑架,此处的节奏变快变轻盈。这意味着,在布列松看来,贞德通过审判实现了对审判与被审判关系的反转,贞德以其对“我信”的坚定(虽然她也短暂地背叛了,人是肉身的,但人还是有神性向往的)戳破了教皇的虚伪与无力。表面上,贞德是被判处火刑,但实际上贞德以此方式捍卫了“我信”的意义,也即“我”弃绝教皇后仍具有存在意义。这便可以理解为什么结尾处贞德的脚步为何如何轻快,虽是向死,但她从身体到心灵都获得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自由,这种自由对于她来说意味着新生。然后一只弱狗出现了,以狗的视角切换到贞德的镜头,一切画外音取消,两位教士高举十字架,镜头从燃烧中的贞德切换到伸展到高空中的十字架,烟雾(其实或曰灵魂)萦绕十字架,而后出现鸟雀。在火刑现场,布列松所呈现出的是澄明的、纯洁的的画面,一种近乎神性的世界。
布列松电影的共时行也由此体现。观者与贞德共历审判、共历由死而生,在共历中获得灵魂的震撼。
说句实话,不是太明白导演想讨论什么。几乎没有情节,一场又一场的审判对话,却一点不枯燥,需要细心聆听。画面节奏感和细节都控制的非常好。
细查了一下贞德的故事,神迹,着男装,被判火刑,二次审判平反,直到封圣…这部电影是根据第一次宗教审判留下的真实记录拍摄而成,想想,这个题材对于欧洲人来说确实挺值得探讨吧,一个17岁乡村文盲女孩勇敢作战,在英法百年战争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助查理七世登基,这一切确如她自己宣称的只是神启吗?留下的真实记录中,并肩战斗的战友们都证明了她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不是神启又来自何方?审判中,她的智慧语录比比皆是,常常令审判的主教们们无言以对…
然而,依然触不到导演的思路,他最关心什么呢?他想探讨什么呢?他的困惑在哪里呢?也许是文化上有太多隔膜了,尽管对欧洲历史和天主教的历史有了一定了解,还是如隔靴搔痒,盲人摸象…决定近期把圣女贞德的电影都找来看看,不知道会不会有所帮助
过了这么多年,恐怕布列松镜头下的贞德还是无法被后来的形象超越。
在去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先看了1999年加拿大拍的《圣女贞德》,那是从小看到大的片子,在水边减去长发的莉莉索博斯基,是我童年记忆里最美的面容。
直到看完了布列松的贞德故事,我想,这个身着男装、意志顽强、冷静应答、具有斗争智慧的贞德,应该更接近于真实的她。同时,她也有着英俊的眉宇、柔和的面容和春天般的眼睛。
莉莉版的贞德有着史诗般的叙述方式,如同回忆般展开了贞德一生中经历的重大事件。而布列松的贞德,如同被带到观众面前受审的一位戴罪之人,在观众目光的照射下,她的形象逐渐建立,她的经历在谈话中逐渐显现。
布列松关注的是贞德本人,不是传说。因此他告诉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不要有一刻想到自己曾经是圣女贞德。他试图如实还原贞德受审的过程,如同纪录片导演一样,带着现实主义的巨大热情。
真实存在于被轻易忽略的细节。比如贞德在通往火刑柱的路上,那双跌跌撞撞的赤脚。没有人以这种方式记得贞德,因此这一幕是无法超越的。她赴死的长袍,她被一并烧毁的男装和靴子,在这些浅显的地方,安放着这个故事的诗意和真理。
烧焦的火刑柱上已没有了那个少女,所有人都知道她已被烧得尸骨全无,但他们依然凝望着那根烧焦的火刑柱,仿佛她还在那里一样。
德莱叶的贞德更为神圣化戏剧化,我认为符合他所处的时代对贞德的一种想象,在我看来它是更为强烈的表现主义,代表默片最高艺术成就之一。而布列松的贞德更为立体,更为现代化,更为真实化,或者说与德莱叶的区别在于,德莱叶是选择了“神”化她,而布列松选择了“人”化她,我个人当下来看,觉得布列松的贞德是一部被低估的艺术杰作,它难以从某个方向去解读,因为它具备宏观层面神学与宗教的基础视角,也具备更具象的群体视角与个体微观的精神视角,所以谈起这部电影,我不得不从三重视角来解读(影评舍去后两重,只写第一重,没时间展开,也有点复杂,难以具象去解读,后两重一重是基于布列松的艺术,另一重是基于贞德的人身神魂)。其一,宗教与上帝,上帝与贞德,宗教与贞德,先谈宗教与上帝,其实历史不止一次记录,不同时代、国家宗教中都有举着主的旗帜,行罪恶之事,它们固守宗教利益,将愚民式的群体崇拜作为一种不断维持统治阶级利益的手段,不断树立宗教敌人行杀戮与罪恶之事,宗教从某种程度上是被异化的信仰,这是我一直以来的观点,当下的宗教与过去的宗教,它们的构成是同样的复杂并不纯粹,当然,这只是宗教中的一部分坏的体现,我并非因此否定所有宗教的意义,这部作品里头,宗教所充当的,显然是坏的那一部分,这些宗教的权欲阶级带有既定的目的,决定了这是一场结果早已注定的审判。其二,上帝与贞德,从当下的科学时代,我们可能很难去信任贞德与信仰之间紧密的关系,因为它富有强烈的宗教色彩,但从艺术层面审美而言,我们必须相信贞德确定无疑的与神如此接近,我们得坚信她是圣徒,于是,她的坚持才有意义,她与信仰之间的紧密连接,才因此成立。其三,宗教与贞德,其实是这部作品的两个主体,宗教是被异化的权欲阶级,而贞德是被异化的权欲阶级所树立的宗教敌人,这一场审判,我们可以视为异化的宗教对神的审判,从这种互换的位置,我们去看贞德被审判过程中,信仰的坚定,与所经受的迫害,及其人身所经历的内心挣扎,再经由她“女性”的身体却曾掌控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她所所言所行不符合以男性权欲阶级为主的宗教方利益,我们便也如同监狱里头那只不断窥视宗教对贞德迫害的眼睛,去寻找和记录真相。万幸,布列松几乎在还原和精简中塑造了一个非常有血有肉,有信仰被迫害的贞德形象,她具备人的弱点,但又具备信徒的虔诚和牺牲的勇气,她是神的化身,却被神的信徒审判! 影片最令我震撼的一幕,是贞德光着脚走向火刑十字架的那一段,这是一出走向死亡的步伐,我却从赤脚中见到了纯洁与高尚,虔诚及勇气。 它几乎是一部传记电影,哪怕只有审判这一段经历,但对贞德的人物的呈现,我认为是成功的塑造了一个人物的灵魂,女演员的表演极其出色,列入我的影史百佳表演! 整部作品信息密度之大,我认为解读反而不是重要的,去感受它,跟着贞德一起经受审判,代入她的言行,我相信,你会理解到她的伟大! 影像90分 剧本100分
电影难得的是,立意于审判,而非受难,但在这场迫害中,我们对贞德因坚持信仰而受难确信无疑! 导演95分 表演100分 创新95分 作品分96分 内容系数0.95 影史分91分 从这部作品里,我恍惚看到了皮亚拉风格的形成,这是一部重要的杰作,可能不同于影史所有的人物传记,但它比所有人物传记都有走的更深!
他们不敢动穿男装的贞德,仿佛那是一层神圣的盔甲。蔑视规则的女人令他们兴起又害怕。一旦贞德换上女装,他们便觉得有了玷污她的可能,又可以对她为所欲为了。贞德孤身面对审判者,他们比她更恐慌。失去对上帝箴言的解释权、被一个女人抢走“应得的”名誉、圣光不再垂怜自己而偏偏选择她——男性恐惧大全,厌女源远流长。(这个贞德太美了吧!她的眼睛她的唇awsl😂中世纪直筒罩袍让她不得不碎步小跑去刑场,看得很心疼,还有“我只是怕火不想变成灰”那里,基本上是唯一体现19岁少女心态的地方,其他时候都坚如磐石。影片没有前因后果,时长特别短,但审判故事拍得简洁到位,朴实又至纯。
Proto-Straubian.最好的布列松之一,不同声音少见地得到了微妙的对立处理.纸笔/锁链/皮靴制造的环境音乃是邪恶刺耳的,而贞德(恰恰不穿鞋)几乎仅有的发声方式即作为引述的言说:十五世纪的文本,天使的话语;纯化了的抽象声音,它许诺,它赠予,呈示神的消息.这话迫切地呼求着本真的听――删减一问一答的间歇,让"正反打"获得了甚至比在西部片中更高的强度(注意贞德与主教从未共享同一画面):抬起目光犹如拔剑出鞘,一个剪辑就是一次交锋.桑塔格认为片中演员无意间受情境感染而偏离了布列松的人模理想,但这实是其最动人之处――"朗读者"再不能在绝对客观之物(历史)面前无动于衷,文本和天候定要在面容上附加它们的印记,正如结尾修士们汗涔涔而泪潸潸,我们却已无法分清那是缘自火焰,烟雾,抑或悲伤.
大量冷静的客观镜头中,审判中双方的唇枪舌战所归结的核心问题——「上帝感召/恶魔」在当下已经蜕化成另一种一般意义——在面临社会性迫害时,个人究竟是选择抗争还是负罪。正如王小波所言「当所有人指责你是破鞋时,最重要的不去证明自己不是」,无论在任何时代,以「宗教」(或者其他一切伟光正的借口)来逝世审判与找替罪羊都是一种潮流,一种人性黑暗的明证。
2019-6-20重看。人类无法进行的审判;群众的画外音令人惊心。
对于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圣女贞德的故事是一个“传奇”,而布列松摈弃了一切让“传奇”的花哨技巧,那么,这部电影对于我们,真是对牛弹琴了
(20180801上一刷五星:不知第几次看了,确定要给五星。)加一刷:不仅确定五星,还确定布列松比德莱叶更现代,观念高一筹,技术高一筹。贞德的话语,已经不能用“智慧”来赞美了,必须用,“神圣”。 小狗的出现成为了声音环境转变(transform)的契机,如此隐性(subtle)的技巧,膜拜。
C+ / 结尾的脚步镜头太令人震惊了......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0pPh4rfMPw8/
在我学位答辩时 ,当众羞辱我,不公的审判我,多年恐吓我,人面兽心的导师,你记得,你犯下得罪,会有你不纯血统的儿子女儿所遭受天谴。
完全严格基于法庭证词,还原出对贞德的不公正审判。全片几乎都是在一问一答的宗教法庭审问对话里,中景微侧方向的固定机位,演员较少表现出激烈情绪,极简风格做到极致。焚我残躯,熊熊烈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惟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燃烧过后,浓烟遮蔽十字架,屋角飞过两只白鸽,火刑柱上空空荡荡。
演贞德的这个女演员的确没选好,“布列松的贞德是优美的机器人。”(桑塔格语)内心的戏剧冲突在她这里显得很苍白。在线: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0pPh4rfMPw8/
最为布列松的影像,冷酷严峻,压抑绝望,见不得丝毫同情。丧失神性的人类在罪恶下的无助嘴脸最为恐怖,贞德临刑前泪水涌出那一刻,印证了天父存在的意义。
相较于德莱叶《圣女贞德蒙难记》中大量面部情感堆积以制造强大到夸张的表现力,布列松运用冷峻的镜头语言和毫无感情的问答剥离了贞德的神话色彩,以人的视角审视其引出的宗教问题,这是极简主义的魅力,也是结构主义的文本典范。如果说德莱叶突出了"圣"的部分,那么布列松则聚焦"女"的部分。在其演员特有的木偶化表演中,贞德与其他所有人一样只是一个普通人,没有悲天悯人的壮烈,只有对自己信仰的坚持,在强权面前发出微弱却坚定的声音。开头与结尾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都是由脚步特写入场,开头似圣母神圣的背影与伟大的博爱,结尾似耶稣蒙难的步伐与自我牺牲的无私,然而都在振聋发聩的鼓点中化为灰烬。与电影中透过墙眼窥视贞德的眼睛一样,布列松要我们透过宗教虚伪的外衣,看穿信仰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反思我们的过错,坚定我们的信念。
今晚微醺,影评照例是胡言乱语,小酌着看这部电影,镜头都似乎是虚的了。布导的中上水平,一小时的片长略短,纵使我爱简练。德莱叶也拍过同一题材。这次的女主角不够讨人喜欢,题材也难把握,布列松够有大师风范。电影还是朴素些好,我厌恶那些浮华的片子。底下评论特别喜感,建议参考。
机智的对答和激动人心的庭辩支撑起了整部电影。如果把结尾的意义看成一个宗教仪式的完成,之前的一切都只是盛大的准备工作。
看不明白,对这种片子没有能力。如果那个组织有解读的能力,我倒是可以考虑加入。
其实说起来我更喜欢德莱叶的版本,当然布列松的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格。整个片子都干净有力,没有一点点多余。
1.相比德莱叶版的夸张强调,更爱布列松的冷静凝练。2.演员的机械表情在这一题材下特别和谐,紧的取镜和封闭式构图契合囚禁主题;3.布列松的女主总是很美,这回又被惊艳到,或是影史最美贞德?4.挚爱监狱墙洞里的窥视与结尾浓烟中的大十字场景;5.贞德奔赴刑场由脚步特写跟移镜头展现,大妙。(9.0/10)
结构主义你妹
依然是只通过声音展现外界(公共空间内民众的“烧死她”),没有逼近人物去展现贞德的情感和让观众共鸣,最多就是中近景了,开头她一瞬间的哭,甚至是背侧远拍的。就这几个场景,开庭、牢房,开门关门人来了人走了,问的永远都是那些企图在细节里找茬的话。看起来是这么简单机械,但是就是和学生作业完全不同,到底是为什么最后带去执行火刑,是一路拍的脚的特写,还被恶意的人绊了一跤。宗教里支持她的人,为她在烟雾里高高竖起十字架,十字架在烟雾里迷迷胧胧,乡村牧师日记的结尾也是一个十字架看导演说,就想看现在的女性说出贞德说的话是什么感觉。这就是关键点了吧,也能够明白为什么电影是选择这样的方式来呈现的。就这样,这个电影没有局限在那个时代 这个人物 这件事上,也就是超越了时代 人物 事情的特殊性,观众直接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