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4/5 作者:Roger Ebert 翻译:Peprika (标题自拟)
《愤怒的公牛》不单单是一部讲拳击的电影,它更多是关于一个躁动嫉妒、冲动危险的人,在拳击场上被迫去忏悔改过的故事。剧本完全不在乎拳击场上的打斗细节,毕竟,与其说杰克·拉莫塔是在用拳头战斗,不如说他是在用心中的恐惧驱动自己笑傲擂台。
当他的妻子维姬说他的对手长得不错(good-looking)时,毫无疑问他被激怒了,在比赛中将对手的脸打成了一团浆糊。观众席上,一名黑手党老大俯身对他的手下说,“他再也没有原来的漂亮脸蛋了”。给对手的惩罚结束后,杰克(罗伯特·德尼罗 饰)没有看向他的对手,而是望着他妻子(凯茜·莫拉蒂 饰)的眼睛,而后者也是心领神会。
马丁·斯科塞斯这部1980年上映的电影在三项民意调查中被评为十年来最伟大的电影,但当他在制作这部电影时,他很想知道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最终能否上映,“我们感觉这是为我们自己拍摄的电影”。斯科塞斯和德尼罗一直在阅读杰克·拉莫塔的自传,这位重量级拳王与舒格·雷·罗宾逊的比赛一度成为了40-50年代的传奇故事。他们邀请《出租车司机》的编辑保罗·施拉德来撰写剧本。但在当时,这个项目一直停滞不前,因为斯科塞斯和德尼罗忙着他们另一个野心勃勃但抓不着重点的音乐剧《纽约,纽约》,更糟糕的是,斯科塞斯染上了毒瘾而萎靡不振。德尼罗在看望他这位老朋友时将拉莫塔的自传扔在了斯科塞斯的床上,“我觉得我们应该搞这个”。电影剧本后来又交给麦迪克·马丁(《穷街陋巷》编剧)进一步打磨,这一切俨然成就了斯科塞斯的疗养与重生。
归功于男主角德尼罗和剪辑师塞尔玛·斯昆梅克,这部影片在奥斯卡一举拿下了最佳男演员和最佳剪辑两个奖项,同时还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乔·佩西)、最佳女配角(莫拉蒂)的提名。它并不像一部“普通人”眼中的最佳影片,但时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对于斯科塞斯来说,拉莫塔的生活好像是贯穿他自己作品的永恒的主题,他剧本下的角色始终无法信任女性并与她们建立联系。驱动拉莫塔生活的不是拳击,而是他对妻子维姬的嫉妒痴迷和对性的恐惧。当他第一眼看见她的时候,他便被眼前这个15岁的酷酷的金发女孩迷住了,她远比她的真实年龄要成熟,在不少镜头中甚至比拉莫塔自己要高更健壮。
虽然影片中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她曾经对他不忠,但15岁的她已经开始和街头暴徒友好相处。在与拉莫塔第一次约会时,她水平凝视拉莫塔等着他主动出击的神态证明她是个自信的女人。19岁的莫拉蒂给出了令人信服的女性在婚姻后期阶段的表演,这一点相当惊艳。
杰克对女性有一种矛盾心理,弗洛伊德称之为“”。对于拉莫塔来说,女人是难以接近的纯洁之物——但当她们(与男人)有了身体接触后,她们便变得可疑起来。在电影中,拉莫塔一直在幻想维姬对他不忠,以此来折磨自己。他扭曲了听到的每一个字,注意到的每一个眼神。他从来没抓到她不忠的证据,但他还是会家暴她,即便他手里没有证据,对他而言,怀疑便是她有罪的证据。
影片中最为亲密的两人无疑是拉莫塔和他的弟弟乔伊(乔·佩西 饰)。佩西拿到这个角色纯属运气。当德尼罗在B级电影里看到他后邀请他来试镜,那时的他甚至已经决定放弃做一名演员。电影中佩西与德尼罗的表演是对位而平等的;他们的争吵听起来像是种疯狂的音乐,比如杰克在乔伊的解释中逐渐迷失了方向的一场戏中,乔伊解释道,“你输了,你赢了。你赢了,你赢了。不管怎样,你赢了”。还有杰克在修电视时之责乔伊和维姬暧昧不清的关系,“或许你不知道你在说些什么”。这些对话反映了斯科塞斯童年时代的小意大利,正如杰克告诉他的第一任妻子,牛排煎得太熟“违背了自己的意愿”。
与计划中的两周相比,拳击场景花了斯科塞斯10周时间拍摄。他们用自己的方法制作了这些像科幻电影中一样多的特效。配乐巧妙地将人群的噪声、动物的叫声、鸟鸣声和闪光灯的光栅爆炸声(实际上是玻璃板被砸碎的声音)结合在一起。我们并不会下意识地去辨别我们所听到的一切,而那种氛围属实到位了。
拳击戏被分解成了几十个镜头,斯昆梅克没有按照出拳过程剪辑,而是直接展现一个个猛烈的砸拳动作。有时候摄像机离拳头只有几英寸近;与传统的拳击戏不同,斯科尔斯将画面收束在了擂台上,并且自由改变取景范围以满足电影的需要——有时幽闭而令人恐惧,有时弄成不自然的拉长状态。
打斗场面异常残酷。拉莫塔打得对手看起来很温顺。一拳又一拳在配乐的烘托下打击感十足,斯科塞斯使用隐藏在手套中的海绵和拳击手头发中的细管来喷射汗水和血液;这些拳击场面被打斗产生的液体浸湿。用黑白胶卷拍摄的一个很大原因便是斯科塞斯不愿意展示彩色照片上的所有的血。
影片中视觉效果最好的地方便是用慢动作来暗示高度紧绷的意识。正如《出租车司机》中特拉维斯·比克尔以慢动作扫视纽约街头一样,拉莫塔同样专注地看着维姬,仿佛时间都要停滞一般。正常运动以每秒24帧的速度拍摄,而慢动作每秒则需要更多帧,因此放映它们也需要更长的时间。斯科塞斯巧妙地使用了每秒30或36帧这样的速度,使得当杰克因为维姬的行为变得偏执紧张时,我们可以充分感受那眯起的眼睛和不断燃烧的愤怒。
这部电影依照老年拉莫塔的生活进行场景划分。老年的拉莫塔变得又秃又胖,靠着讲段子经营夜总会,甚至流落到曼哈顿的脱衣舞俱乐部当主持人。当德尼罗增重时,电影暂停了拍摄,到后来他的大肚子就那么累赘搬挂在要带上。结尾部分描绘了他的绝望之情,他用拳头疯狂地砸向迈阿密监狱的墙壁,大声喊着,“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不久之后,拉莫塔在纽约街头偶遇了他的弟弟,从两人温和的拥抱中缓缓流露出角色的救赎。电影中有一个镜头相当精彩,德尼罗坐在更衣室里对着镜子在背诵《码头风云》中的台词(“我本可以成为一名竞争者”)。并不是人们常常误解的那样,德尼罗在模仿白兰度,而是德尼罗饰演的拉莫塔在模仿白兰度饰演的特里·马洛伊。德尼罗本可以模仿得更出色,可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愤怒的公牛”是电影中最痛苦、最令人心碎的嫉妒者的写照,是也我们这个时代的“奥赛罗”。这是我看到的讲述男性虐待女性的自卑、性萎靡和恐惧的最好的电影。拳击只是故事发生的场地,而不是电影的主题。拉莫塔以永不被击倒在擂台上而闻名。电影中有他被动倚靠站立,双手放在身边任由对手捶打自己的场面。我们能够明白他为什么没有倒下。他是伤得太重,没法让痛苦停下。
关于主题 我认为这里的Jake是个曾经辉煌,但自作自受落得如今潦倒下场的人,但这时的他反而得到了心灵的平静。而最终他对着镜中的自己自言自语,告诉自己要轻松面对人生和生命中的其他人。这就是我们拍摄本片的目的。 关于引用的圣经 因为我知道Jake是个很难诠释的角色,而且我知道拍摄Jake的传记电影肯定会引起批评和争议,人们对他很有偏见,但我觉得圣经说的这段不要对人妄下判断的话很有道理,当然我不是在说教,但我的确能通过本片看透Jake的症结所在。应该是根据Jake原型改编的这个角色的问题所在。这能令我们更了解人生的真谛,这就是我的用意:看清仇恨的代价,Jake付出的代价。大家能对片中和真实的Jake有更清晰的认识。 关于黑白片 因为那时库存了6到12年的彩色胶卷冲印出来的粉红和红色会褪色。拍完《纽约,纽约》后我觉得该片太矫揉造作,太高深,太世故精细了,尤其是美术指导和戏服方面,简直是部精美油画般的电影,之后我意识到6年后我该给观众另一种感觉。迈克尔77-78年时经常到纽约看我,78年我们就开始《愤怒的公牛》的资料搜集,罗伯特则开始为角色健身,那时还没有录影带,至少还不普遍,他们拿来了一段8毫米的家庭电影《雨中拳手》其实是罗伯特和替身演员打拳的镜头,我和助手将之投影在墙上看了,迈克尔坐在地上看着这8毫米彩色电影,当时我们觉得效果还不错,看完后迈克尔和我开始讨论里面拳击的动作,这时我们已经开始有《愤怒的公牛》的雏形了。迈克尔说有一样东西不妥,因为拳套是红色的,那颜色太鲜艳了,我开始考虑将本片的颜色去掉,当时还没想到要拍黑白片,我当时想不如把拳套改为牛血的颜色,就像棕色那么深,后来我朋友吉姆来看望我时说黑白片也不错啊,也能大获成功的。将本片拍成黑白色的另一个原因是这样的色调能增强,怀旧时代感和凝重气氛,且与其同时还有好几部拳击题材的电影,包括《马蒂尔德》和《拳手“袋鼠”》和《洛奇2,3》而这些电影都是彩色电影,所以我要拍成与别不同的黑白片这样就能一枝独秀,我认为最能体现拳击本色的色彩运用是约翰·福特执导的《平静的人》,该片非常栩栩如生,说到黑白片,我想将本片拍得像是日常新闻一样严谨。 关于配乐 本片的配乐非常特别,给予了我们很多灵感,马丁想要能够反映Jake传奇一生的配乐,电影公司本来想用另一个版本,但我们听过所有版本,没有一个能比得上这个版本动人心魄。我们现在听到的配乐诗琼斯的《死寂寒冷的集市》,这个曲在当时相当受欢迎,本来我想将之作为本片的主题曲,直到我决定采用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序曲作为主题曲,我让监制们和剪辑师听了两者后,他们一致认同我的意见,于是采用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序曲作为主题曲,而这序曲的魅力所在不是虚假的无病呻吟,而是真实的因挣扎生存而衍生的悲伤。
拳击题材的电影拍成这样,已经没有后路了。一个拳击手的赛场胜利,不会给观众传达出任何的兴奋点。它反其道而行,让你觉得每一次赛场胜利,都是人生的失败。德尼罗饰演的拳手,处事方式只有暴力。他就只会暴力。与处事偏软一些的弟弟相比,公牛杰克就是一头畜生。他悲哀的缘由,在于赛场胜利不能带给他安全感。公牛深知赛场上的一切,都只是赛场上的而已。挥出去的拳头,能把对手击倒。但当它打在妻子脸上,击倒的就是自己。斯科塞斯让公牛成为了尖锐的自我矛盾体,他弱化了拳击,重点刻画的是拳击手无望的生活。似乎成功,对于拳击手来说不过是失败的另一面。他变成自己曾经唾弃的单口相声表演者时,拳击手的灵魂封闭在后台准备时的对镜自我激励里。他在后台对着空气打拳,拳头出去后,打到的依旧是自己。 这才是真的绝望主义吧。
不可思议的好,真感觉斯科塞斯是拍飞了,完全不是他后来标签式的喷荷尔蒙,而是弄出了纯意大利电影范儿。肉身隐匿,一个疲倦的魂魄影像在游荡,这是这片最诡异特别的地方。
本来以为这会是一部充斥着男性荷尔蒙,相当给力的电影,没想到节奏却如此缓慢,而且巴拉巴拉的台词没完没了,有没有必要拍那么长啊,实在没耐心看下去了。
加一星:极端中心的人物与对话的可能。前排对摄影和剪辑的感受绝赞。作为传记片,人物的塑造极为成功(尽管个人完全不认同)。但是时代意涵及社会机制的呈现都是如此空无,看到最后简直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睡了两个小时(明明是最清醒的一场)。个人对这种拍法欣赏不能。第一部马丁/(或许)待重看
1.罗伯特德尼罗的封神之作,乔佩西的出山之作 2. 教科书的剪切,但拳击场景不够真实 3. 德尼罗为戏牺牲的精神,想必感染了后来的蝙蝠侠 4. 疑心过重的人,再能打也不够用,共勉之
至今仍是最爱。这才是传记,一切服务一角,别无杂物。从台下到台上的长镜头,大量笔墨刻画的家庭纷争,分别反映他最极端的双重面貌。当他为了逃避责任果断破坏曾经为之卖命的荣誉,你再也看不到赞颂或讽刺,轻狂已逝,"我只知道我曾眼瞎,现在重见光明"。灰暗的镜头,丰富的性格色彩。
血脉贲张!幸好导演处理成了黑白的。
这片子冗长、沉闷、焦躁、压抑,拍的这么累,我看的这么累,最后德尼罗对着镜子说I'm the boss我都快哭了,生活不属于他,生活大得同化了一切,这电影绝不是在呈现肤浅的咆哮或愤怒,也远不同于Fight Club那种宣泄、抗争和解脱。它在讲存在的荒谬,在讲销魂蚀骨的孤独、无奈,无可依靠、无可解脱。
once I was blind but now I can see,see through the truth... ps:得知最后他晚年那个肥胖不是化妆而是增肥一股敬佩油然而生啊
我只知道:我曾经眼瞎,现在,我重见光明;不安与无畏、冷淡与狂热混合的矛盾体,任命运风生水起或急转直下,他永远只是一头愤怒的公牛。
一只愤怒的、偏执的、不畏世俗的公牛。当全世界都站在右边,他却一直靠左,成为俗世里不肯媚俗的疯子。对于爱情,他狭隘得失去理性,怀疑一切,轻贱一切,惟我独尊。最后的最后,岁月积淀,尘埃落定以后才懂得,once I was blind but now I can see,see through the truth...
领悟不多,感触不深~~
蒂尼罗在本片的表演绝对影帝级!马丁再一次深刻的诠释了上世纪40年代的美国社会现状,带入了黑色的思考。不过本片还是因为老罗,对杰克·拉莫塔这个角色的人物性格,内心的痛楚和病态,把这样的坚强又如此的刚愎自用的人刻画的淋漓尽致。据说德尼罗在里面的身材完全是自己增肥而不是化妆的。8.5分
5A+的影片。充满了光影,细节,蒙太奇,以及德尼罗稚嫩却本分的表演。马丁真是猛力一击把所有他能想到的招儿都用上了,就是逼着所有人叫好。
靠,Rober De Niro演的实在他妈太好了。最后一句圣经怎么有点莫名其妙的?
在那个年代里,老马的电影都很相近,也很经典,人物刻画相当充分,德尼罗诠释得也极其到位,这部片子给人对于命运以及社会生活的状态,人性的思考等都有很大震撼,黑白片的处理更加突出了整部影片的要义。
1.谁还敢成为拳击手的女人?敢于成为拳击手的女人都是勇敢的女人。2.深刻领教到了罗伯特和乔·佩西的演技。3.大面积的黑色有如黑色丝绸般的美丽。
此片的第一次献给大银幕真是太正确了,片子实在太干净了,毫不拖沓。一次次比赛前后,台下的愤怒,暴虐,猜疑等造就了这头宁死不屈的公牛。太厌恶德尼罗这个角色了,却最后被他充满生命力与斗志的信念感动得一塌糊涂,伟大的表演!
第一次看到如此“不励志”的拳击电影,简直就是体育版taxi driver啊,马丁斯科塞斯真的是愤青了一辈子。德尼罗和乔佩西都演得好棒!这个小心眼又不服输的男人真是栩栩如生。剪辑也赞(尤其拳击段落那个升腾的热气),马丁的御用女剪辑得了三座小金人。。。
重看@filmoteca 这种几乎所有角色都是傻逼,三观在我看来简直恶心的片子很难去共情(大概我不喜欢马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不少片子都是如此)因此从头到尾不管剧情是否有高潮都内心毫无波动,但好在还有德尼罗的表演和几段极其精彩的剪辑。
松仁威秀二刷,身體性抓得很好!某種粗礪而生猛的chaos描述(噪雜音景),40s風格(如Body and Soul、Life magazine)卻更加爆裂憤怒不穩定的獨特性。黑白影調讓多場戲(拳擊賽、俱樂部、酒吧、監獄等)的背景取消、煙霧繚繞,取得一致性;再次扣回也延續至The King of Comedy的主角人設。劇作其實是相當單純,抓著男人的缺陷走(猜忌、自大、虛妄,終至身體膨脹,有點想起最偉大的美國夢悲劇Citizen Kane),也讓女人的立場與觀點清晰旁落(Cathy Moriarty有幾幕想起Kim Novak),但他本質上不過是想成功的窮小子,在擂台上伴隨惆悵音符對虛無揮拳的一縷幽魂,年輕還能多少掌握自己身體(並重擊對手),後來連體重都控制不了,遑論黑幕重重的複雜世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