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真实的世界
最好的荒诞电影在于让我们无时不刻地感受到它所表达的就是我们
面对着的真实世界,清楚与模糊,地上与地下,杀戮与逃离……这些
不正是你我此时此刻的生活主题?如果无所依靠、无处可逃,那么明天
的案板上就是我们的肉与骨,抵抗与还原或许是一个让我们如小丑般坐在屋顶上拉响锯子的较佳方式。
2 ) 他们说这是黑色幽默版的《天使爱美丽》
「将一个戏剧性,甚至是悲剧性的,或者是被逼下流的场面不加美化地表现出来,以产生一种令人发笑的效果,这似乎就是黑色幽默的定义。」 ——弗德雷德里克•阿斯特吕克
影片一开场,便是诡异的配乐,昏黄的画面,残破的楼宇,浓重的雾霾,给人一种身处武汉的错觉。事实上,片中人物的生活要比武汉人惨得多,大家已经食不果腹,必要的时候,会用人肉充饥。
偏黄色的色调是热内的标志性画面特色,但与《天使爱美丽》中轻快明朗的橙绿结合的亮黄不同,《黑店狂想曲》中的黄色昏暗又油腻,让人气闷,窒息。
热内的电影极具个人特色,也很有法国电影精神。他习惯用一些细碎、(看上去)冗余的镜头与片段,来构造整个电影世界。他的电影里往往没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主题(或者很弱),绝非围绕着核心矛盾而紧密展开的好莱坞叙事结构。但他松散的结构中总有一种很强的凝聚力,你可以说是爱,情感或是生活。这些碎片化的东西,正是能够反应人物性格和生活状态的核心要素,在《天使爱美丽》中十分典型,在本片中也可见一斑。
影片中充满了「戏剧性、悲剧性甚至是被逼下流的场面」,刚刚开场便是房客被屠夫杀害,居民分食人肉。前来应聘的小丑又成了他们下一个猎物,也成了打破平衡之人。之后的镜头便充满了荒诞与黑色幽默色彩,「吃皮鞋哏」,「对称性出水的笼头」,「做羊叫玩具的古比兄弟」,「学大人抽烟的小孩」,「坐享青蛙蜗牛大餐的大叔」,「永远自杀未遂的女人」等,不胜枚举。
Marcel Tapioca(一家四口的男丁),在和老婆谈话时,一边修补着避孕套。避孕套上有两个修补过黑点,对应着两个孩子。
屠夫的情妇以肉买肉,做爱时弹簧床咯吱咯吱的响,其节奏与Julie(屠夫女儿)拉提琴,小丑Louise刷墙,主妇拍打地毯,兄弟制造羊叫玩具混为一体,在导演平行蒙太奇的剪辑手法之下,极具笑果。
情妇请小丑来修床,小丑和情妇坐在床上随着音乐的节奏摇晃,来找到坏掉的弹簧,有一种违背常理的滑稽感与荒诞感(当然这种荒诞感贯穿全片),让人忍俊不禁。这种桥段最早在翠堤春晓中被运用,受到很多喜剧人的钟爱。
影片后段对于「穴居人」的描写,以及一些其他角色的塑造,让人感觉导演有一些余力不足,节奏比较混乱。有意思的是被称为鼠辈的穴居人却团结一致,友爱有加。对被捕的女性也很尊重,只是玩笑式地逗乐了一下。他们因为不忍吃人肉而穴居地下,反而成为了异类。颇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意味。
小丑Louise和Julie在厕所脱掉外衣,利用大水逃避追杀,既不幽默,也不机敏。反而更像是导演在力气花光之后,企图用一些性暗示和大场面来引起观众的震惊(Shock)。然后屠夫被不会伤害主人的「澳洲人」杀死,电影整个后半段就这样乏善可陈地走入尾声。
但是,看待电影的视角多种多样,就像对黑色幽默的理解一样。我最喜欢的解读来自王小波,他说:「我们的生活有这么多的障碍,真他妈的有意思,这种逻辑就叫做黑色幽默。」
带着这样的逻辑去看全片,许多地方就变得意味深长起来。尽管处于一个了无生机,甚至食不果腹的世界,是不是也可以活得趣味横生呢?在Aurore想尽办法自杀的同时,古比兄弟充当着机械流水线,屠夫颐指气使掌控着整栋大楼,Julie却仍然拉提琴,画画,喝茶。小孩子们津津有味地模仿大人、做恶作剧。而初来的小丑在高压的工作下,仍然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给小孩子表演起了吹泡泡。Julie之所以会和Louise相爱,正是因为他们都是能在苦闷生活中发现美的人。在谈及Livingstone的死时,Louise说:「有时要常常宽恕。」这大概是在悲惨世界乐观活着的唯一法门吧。
影片结尾,Louise和Julie打着红伞,在屋顶拉起了大提琴与锯琴,雾霾弥漫,镜头模糊。两个小孩也从天窗爬出,拿着漏勺与木棍,做起了模仿秀。琴声悠扬婉转,渐渐地,雾霾散去,露出了背后的蓝天白云。
爱与美终究驱散了迷雾,似乎在说:「Life sucks,but it worth fighting for.」
3 ) 诺亚方舟
小丑用衣服挡住了所有的洞口(在影片中或许代表着到处是隔墙耳的现实世界),把水引入浴室,让它们挤满了空间,如同一场洪灾一样冲走了其他不该生存下去的人——正如一次诺亚方舟事件。
故意虚化的时代概念,或许刚好是为了强调一种典型性——战争是不是也是一次“诺亚方舟”。
当然,这么说很可能被认为是一通fake elite's astonishing speech。但是,很多时候,战争确实是一次全世界的重新洗牌,不仅仅是权利分配上,更是选择生存者的一次洗牌。
吃人,代表的是争夺过程中的重新分配,而不是最终,因为没有所谓的最终——当然,我个人的臆断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片中继续生存的人物:孩子,小丑和他的近视眼女友,还有生活在地下的“穴居人”。
这些形象都具有一种特质:存有童真。
面对残酷,童真的人未必是不理解,但是倾向于往好的方向认识。那么从主观的角度来看,他们认识的世界就依然还是未遭破坏前的模样。正因为“重新洗牌”他们而言并未发生过,所以他们才能避开灾难,登上那艘诺亚方舟。
4 ) 末日狂想——浅析《黑店狂想曲》中的声音
《黑店狂想曲》原本的名字是《Delicatessen》,直译应为《美食店》,译者却翻译成了“黑店狂想曲”。狂想曲三个字用得非常妙,蕴含了本片中声音元素的使用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这一特点。以下将通过音效、音乐和符号化的人物来分析这部影片是怎么完成这一首“末日狂想”的。
一、音效:无限放大的感官体验
整部影片当中的音效被放大了,给观众了一种贴耳听的惊心动魄的感受。一开场动效声就非常大,让观众也感受到了生命要被迫害时感官无限放大的感觉:影片开场是黑店店长Clapet杀人的场面——一个不知名的可怜鬼一边听着Clapet的动静,一边小心翼翼地将报纸贴在自己身上,眼珠瞪得很大,恐惧地转动着。此时的Clapet惬意地磨着他的刀锋,一次又一次尖锐的磨刀声让人悚然不已。和瞪大的眼珠相配合,尽管那个可怜鬼的动作非常小心,但报纸的摩擦声还是不可控制地泻出,并且被无限放大,使生命的压迫感越来越浓。直至Clapet的刀锋落下,画面转入片头的空境,紧张感暂时消失,让观众理解前面这一段戏的声音处理给影片奠定了一个被放大听觉的世界的基调。
其中最精彩的一段戏,也是最符合“狂想曲”的一段就是Louison刷墙时整栋楼的动效声混合。Louison刷着墙、Julie拉着大提琴、Clapet和Mademoiselle在床上疯狂做爱(弹簧发出咯吱声)、拍毯子的声音、给自行车胎加气的声音、音叉声、钻孔声、打毛线声等等,像阿卡贝拉那样融合在一起,彼此交融,互相伴奏。连接这些奇妙声音的是整栋楼里的管道,有节奏的声音每每从管道里传来,邻居们就会默契地开始加入“狂想曲”的演奏当中。如果把影片比做一首曲子,那么这栋楼里的整个管道系统就像是多个音轨的混合器,把各种各样的声音融合在一起。伴随着节奏越来越快,在Clapet发泄的一瞬间,Louison摔了下来、Julie的琴弦断了……越来越扭曲和畸形的“音乐演奏”最终迎来了崩坏,而末日的狂欢感就从这段邻里之间狂想曲的演奏中骤然爆发。
二、音乐:黑色幽默里的浪漫
影片的音乐多带有一种诡异感和滑稽感,基本上都是单个乐器的独奏或者是两个乐器之间的合奏,没有出现大调的配乐。但在这样的音乐基调中,却渗透出来了一种畸形的浪漫。
1.Roger是楼里公认的怪人,他喜欢播放着激昂的唱片在阴暗的房间里小憩,在软沙发周围的泥浆池子里饲养青蛙和蜗牛,蜗牛的蠕动声和青蛙此起彼伏的叫声混杂在一起。然后他会如贵族般一边拿腔拿调一边享用他的蜗牛餐。如果把泥浆池换成软地毯、青蛙换成猎犬、蜗牛换成精心烤制的牛排,他的行为是非常贵族的,生活也是非常有质感的,声音在此处加剧了诡异的浪漫。
2.在Louison帮Mademoiselle修床的那一场戏中,Mademoiselle在暖色暧昧的房间里用电视放有着爵士乐配音的画面,浪漫的气息扑面而来。Louison修完以后叫Mademoiselle坐在床上试一下还会不会有问题,然后他非常自然地坐在了Mademoiselle身边。两人挨得很近,在床上正襟危坐、有规律的起伏着。这时弹簧也传来了咯吱声,却不带有任何的暧昧情绪,与之前Mademoiselle和Clapet做爱时的氛围截然不同。电视里还放着爵士乐,轻松欢快;两人跟随者床板的声音同时感受床的情况,和电视里翩翩起舞的女郎一样,跟随者音乐似舞非舞了起来,用弹簧的咯吱声给电视里的音乐伴奏。这里的浪漫是有惬意和幽默的情绪的,是Louison绅士而且热心展现。
3.Louison和Julie第一次合奏的那一场戏,Julie拉大提琴,Louison却用的是锯琴,锯琴外观就像是Clapet杀人的刀一样,让人觉得非常恐怖。但两人却就这样合奏起来,音乐慵懒而暧昧,又因为锯琴特殊的音色,弹奏起来的时候又给人一种诡异走音的感觉。象征着两人的爱情在逼仄的环境下开始生芽,一切都是那么的不正确,但它确实又充满了浪漫和希望。最后两人在屋顶再次合奏,此时锯琴奇特的音色却蕴含了一种喜悦、一种飘然升起的希望,同时伴随着漫天困顿的黄沙逐渐散开,让这段爱情有了一个美好结局。
由此可见,音乐在本片中是与人物行动向呼应的,强调了角色在影片音乐中的一种互动感和参与感。而完成一首“狂想曲”也是需要出了音乐本身以外——人的介入。因为本片中的音乐与行动相辅相成,所以让影片更加具备了“曲”的特征。
三、符号化的人物:声音“反客为主”
大部分的影片中的声音是具有符号化的意义的。比如有人会把影片中某一首不断重复音乐归类为某某主题,或者是把风铃的声当作是警醒剧中角色、角色觉醒的符号。但在这部影片中,声音“反客为主”,人物反而成为了声音的符号。说到Julie会想到温暖的大提琴声、Clapet就会想到骇人的磨刀声、Mademoiselle就会想到暧昧的弹簧声和慵懒的爵士、不断自杀的女人就会想到神经质的尖锐高频的声音……所有的人物仿佛是声音物化后的结果,他们没有立体的人物形象,但是他们的性格都具有各自代表的声音的特点。如果人物有着这样的特点,从另一层面上可以说——人物是影片声音元素之一。由此,本片不仅是影片,更是一支“末日狂想曲”的观点就更明显了。这些荒诞而新奇的声音表达,丰富了整个影片的趣味性,也展现了声音在影片中不同的创作方式取得的成果。
《黑店狂想曲》不仅仅是cult电影的代表,更应该是电影史中声音元素运用得极好的典范。此片中声音不仅完全符合想要表达的具有黑色幽默特点的主题,更配合小景别的镜头画面、小丑式的演员表演、末日可怖的场景设计与灯光等等,营造出了一种末日的疯狂。有杀戮的血腥暴力,有克制温存的怜爱,也有夹缝中蓬勃生长的爱情……多种元素交杂融合,以声音为载体进行表达,共同谱写了一首——“末日狂想”。
5 ) Eat or eaten?
有些闷的片子。从开头到结尾也没有出现一个血腥的肢解人体的镜头。害我惴惴不安地等了很久。
在虚拟构建的社群里,存在着一种既定的秩序:吃人者和被吃者.
总有人被吃掉,才能维持整个族群的存在及和谐。
她说她厌倦了,想要带着她爱的人逃到外面,过琴瑟和弦的平静生活,她担心他被吃掉
而族群的当权者,也是杀人的执行者说:“外面也是到处都在吃人,只是更加无序。或者,外面的秩序你不熟悉也不适应。总有人被吃掉,但这不是我的错!”
她还是忍不住跑了出去,却发现所看到的现实没有什么本质改观甚至更加不堪:贪婪,掠夺,无序地存在着的穴居族。围攻她,捉住她。想要吃掉她。
影片大部分都在一种人人自危,人心惶惶的色调里,Chacun pour soi.
摩西率众逃离埃及,摆脱无尊严,被奴役的生活。可是然后呢,真的有个永久的“奶与蜜之地”,然后生而为人的苦难真的就此终结了吗?
人性是永远逃不出的埃及。
6 ) 黑暗的中心
世界隐去,只剩下一座黑店,矗立在惨淡的愁云中,黑暗的笼罩下看不到一丝的光明于希望.这是一个象征,将人世社会的黑暗集于一个地方,它仿佛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在极端条件下人性百态的展现.
也许是自然灾害,或许是战争,城里的人流离失所,无法生存,最好的避难场所是一家店,一家看似和谐的黑店.这里的人没有生存的危机,有粮食,可以相亲相爱的生活.然而,谁会知道,他们苟且的生命是建立在别人的血肉基础上的.人吃人的社会竟然会看上去如此和谐,虚伪的人性,自私的人性.看似善良的人们可以为了自己的生命倾轧,争斗,甚至在深夜将自己的祖母推到刀下,然后面无表情麻木的得到自己得以维生的人肉.人性已经麻木不仁,对最美好的一面毫无感知,多么可怕的生存状态.虚伪的苟活着,麻木不仁的残酷着,只为了生存,他们无奈的说自己的选择是迫不得已的,是人求生的本能让自己不得已做出的选择,是大环境所驱使.
人的丑陋和自私展露无遗,在这黑暗的中心以各种形式宣泄着,让我有中惨不忍睹的感觉.人性的局限性总是在极端的条件下暴露出来,让你对人产生怀疑.可悲的是,他们还在乞求着他人的宽容,在自己成为他人的地狱的同时乞求着他人的宽容,这是多么的荒谬和可憎.我知道,这些人是渴望救赎的,是渴望光明和爱的,所以屠夫才会想要宽容,他也希望自己能有爱,能有他人的爱.人性是多么的矛盾,迫不得已成为魔鬼的同时还渴望能够做天使,我为这些软弱自私的人深深的感到遗憾.他们本可以选择光明和爱.
所幸的是并非所有的人都屈服于可怖的环境,还是有人选择了拒绝随波逐流,他们隐居到地下,是人性的光辉感召着他们拒绝兽性和残忍,让他们能够有勇气与威胁到生存的饥饿抗争,他们是善良的,是团结有爱的,愿意拯救素不相识的人,在恶劣的大环境下坚守着仅存的人性,让仅留的一点人间温情维系着自己的生存.我被这群人感动着,他们代表着一个极少数的群体,是高贵的灵魂,只有这样的灵魂才能够承载人性的重量,才能坚守着爱和美丽.
黑暗的笼罩在黎明的光辉和和谐的和旋中渐渐散去,我终究可以安心的看到了爱和宽容成功的救赎了一个虚伪的社会,让我可以充满着信心去相信人性美丽的一面.
暖色调下的黑色幽默,混乱的场景,昏暗的小镇,一幢摇摇欲坠的诡异大楼,一帮充满神经质的租客,和一段童话般的爱情。配乐很好,片头片尾都很喜欢。★★★★
好多政治梗啊。往表层说是专政极权下的由维持到毁灭的故事,知识分子中产阶级是神经兮兮的自杀癖,爆炸是他们的去路,而平民百姓胆小怕死助纣为虐,眼里尽是不人道的自私残忍,唯有艺术的光芒才能拯救这人间;往深里说又是虚无的形式炫技,寄托自己对人类精神状况的解读。床震让我想起《水浒笑传》。
看到最后二十分钟实在看不下去,故事架空的过分厉害,很多搞怪元素只是娱乐无实际意义,形式主义过分。很简单的东西说的不清不楚,光影过分画面处理过于唯美,油腻的慌。。。音乐和配乐BGM还可以。
这是部91年的电影,让人吃惊。细节十分可爱:小丑表演吹泡泡那段,我想起illusionniste;各种各样的噪音,连音乐也是锯琴;安全套上的两个洞和两个男孩;法国人也会拔火罐,就知道自杀癖女人会在不经意间成功。对于令人惊艳的开头而言,结尾太过潦草。
导演的色彩色调构图永远不变也很难令人生厌 因为强大的想象力
龙门客栈样。十五分钟左右之后的那段声音蒙太奇真是太强悍了。蜗牛青蛙怪薯叔屋也很强悍。有些东西注定是用来膜拜的,要分清楚它的条理是不现实的。
平行剪接蒙太奇,新巴洛克,法国浪漫主义的荒诞喜剧
天才的幻想家!!!经典的黑色幽默!!! 名列我最爱的20部影片!!!
8.0/10 分。2018.07.15,初看,蓝光。让-皮埃尔·热内的第一部作品,超现实主义,有点奇幻色彩。欧洲人民就是口味重,经常性的钻下水道。还有片中那油腻腻的地面,充满臭水、青蛙和蜗牛的房间,看了好不舒服。。。片中的演员都非常有特点,那个屠夫感觉好恐怖。。。嘉莲·维雅美丽性感,还有超好的身材。当那个反对派地下党人在下水道强吻她的时候,我估计是导演看穿了我们观众的心声。哈哈。。。弹簧床和那个铡刀乐器的那一段特别有意思。。。
基於對人類惡的本質的認識,導演建立了一個黑暗的、沒有希望的世界。因為敢於殺人,屠戶成了惡人,而正因為他,保證了人們日常飲食的來源,維繫這個小社會的正常運作。另外那段黑色幽默的彈簧床性愛,帶動了整棟樓的生活節奏。“飲食”和“男女”與文明衝突又必須依存。
比起后来的电影,这个还是有点青涩了,很多想法没有很好的展开,只是摆在那里了
我来回答问什么这部片子又被翻出来了,因为,豆瓣台历!!哈哈哈哈哈刚看完来了~
真强的想象力,不错。
法国的魔幻现实主义
色调和画面挺不错的,暗喻也不错,但想象力和喜剧成分我觉得还可以再增加一些。很喜欢穴居人和那句"life is beautiful"的bullshit
核战后题材,光背景设定就可以给5星..和理发师陶德相映成趣 没有累赘的部分,感觉很精到 让皮热真乃大师。荒诞奇异黑色:爱情如飞刀,胜过原子弹。你有大提琴,我有音乐锯。近视如你,矮丑如我,不妨碍我们微笑,不妨碍我们相爱。
法国人也用拔火罐啊???91年就有隐形眼镜了呃(后来看Manhattan,79年就有了)。楼下吃蜗牛老叔的咸蛋超人眼镜够搞。自杀癖女人的眼睛和龅牙独具特色。邮差的飞行员眼镜够酷。难道导演叔和我一样【眼镜控】?
16.2.1 果然,一旦热内把他在《天使爱美丽》里的风格运用到非唯情爱的题材上,完完全全就是我的菜了。一幢小楼可窥天下,屠夫一死,世风日下与时势所逼的说辞便随自欺欺人的专制者陪葬去了,那种稚气未脱却不盲目的天真与浪漫实在太迷人,配色、氛围、情调、细节,样样无瑕。
奇瑰恣肆的别样浪漫,绝对的暗色风格
可以称作黑色幽默魔幻现实,用一种解构的方式戏谑呈现同类相害,人吃人的社会现状,癫狂的气质令人着迷,楼内性格各异的居民也特别抢眼,当然还有爱情故事的点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开篇有一段,蒙太奇剪辑,真是让人印象深刻。PS:还有开篇导演、剪辑等诸多角色的呈现方式,太抢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