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鲍勃粥
助理主持人:@子夜无人
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1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五天,首先我们讨论的电影是来自香港导演陈果的生涯代表作《香港制造》,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果樹
1星,没有不喜欢的意思,只是在我的尺度里会偏紧一点。我个人还是很喜欢影片浓郁的独立气息以及对时代气质的书写的。
场刊嘉宾 杰瑞米太阳
浓郁这个词很准确,我给的是2星,因为虽然我觉得有可取之处,但电影整体还是太粗糙,尤其是制作层面不够精细,细节会比较在我的评价体系占的位置比较多。
场刊嘉宾 kc512
我给的是4星,若干年前第一次看的时候只有对前卫风格留下记忆点,直到之后看到陈果《三夫》中婚纱飞坠的那一幕,才发现阿珊跳楼一幕一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
既然提到了细节,那么第一个问题我就对一个细节发问,跳楼自杀的已经死去的女孩却频频在男主梦境出现,甚至成为了男主的性冲动或性对象,这种死亡和性爱的杂糅在影片其他地方是否仍有表现?死亡和性爱分别在电影中有何作用,有何表达? 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Necrophilia?
场刊嘉宾 杰瑞米太阳
死亡和性爱的杂糅,我第一反应是墓地那场戏,女孩站在墓碑上掀开裙子。
死亡是注定的结局,性爱则是活生生的欲望,这两者是不是可以直接代入为香港以及那一代香港人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我不是很确定,我对这部电影仅仅只停留在一个整体的感受上,因为我前面说过影片过于粗糙的问题,会让我觉得很出戏。
主持人 鲍勃粥
粗糙指的是?
场刊嘉宾 杰瑞米太阳
细节缺失吧。比如说,人物台词、对白逻辑这些基本的东西
场刊嘉宾 果樹
这问题指向性非常细了。我其实看的时候没有很深去想这些安排的具体动机。我反而是从更加氛围的角度去进入,我觉得自杀与性冲动都呈现了一种自毁与一种暧昧,这对全片的基调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类似情节的设计能够不断让观看者的心绪被调动起来,同时又在这部影片的大设定底下,并不过于狗血违和。我很欣赏这部影片的一个点时,它“既小又大”,小在于它很生猛粗砺,能呈现出一种关于年轻的躁动与迷离来,大在于它又映照了整个时代的不安与惶恐,影片在这两个看似极端的处理上,最后很高度统一,让人惊喜。
而自杀的冲动性,与性冲动的本能性,都能够与全片的这种年轻又粗砺的风格映照,所以是成立的。
场刊嘉宾 杰瑞米太阳
自毁的气质,确实。
场刊嘉宾 kc512
有一场蒙太奇我特别深刻: 中秋在应徵刀店员工,店员娓娓道来自家的刀,另一边厢阿强被霸凌,逼着自己「打飞机」;我认为陈果并没有意淫死亡,即使他的角色可能如此,但他强调的更大程度是青春和死亡在某个特殊时刻的重叠,每一次的化学反应如何反映那个时代,可能以是残酷可以是浪漫。
那接下来,阿珊与肾病去世的女孩(抱歉我忘了名字)作为中秋人生中两个重要的女性,其实还有他的母亲,这三个女性形象有何异同?
场刊嘉宾 杰瑞米太阳
我觉得阿珊和肾病女孩,其实是理想和现实的区别,果樹提到的这部影片的自毁倾向,阿珊可能是理想中那样一种方式。但是两个女孩包括中秋自己的结局都是死亡,所以我才会说死亡是注定的结局,这是否在喻示导演对香港这一代人的看法。我不知道这样理解会不会太狭隘。
场刊嘉宾 kc512
陈果电影很好玩的一个地方是,他几乎每部电影都会有很明显的人物代喻,后来的《细路祥》如此,《三夫》已经是走火入魔;所以看《香港製造》会不自觉找这些代喻(我要承认这不是最合适的观影方式),但真的要说,这三位女性一位已死一位将死一位未明,不言而喻。
场刊嘉宾 杰瑞米太阳
一位已死一位将死一位未明,说的很好,但是最后都会死是肯定的。
香港制造中塑造的香港总体上给人以什么感觉?香港这个城市以怎样的面貌出现?
场刊嘉宾 果樹
全片以香港制造为题,所以香港必然是全片最大的初始创作动机。陈果对于时代气息的把握,一直是非常好的(后来他沉溺于各种隐喻的堆砌,不知道在搞什么)。在这一部影片里的香港其实是模糊的,也有适逢回归的点,整体基调充满了迷茫与挑战性。人物的生存似乎一直被挤压到了逼仄的地步,未来充满了不确定甚至有自毁的倾向。陈果选择了比较高级的手法来呈现自己对香港大环境的理解。
那么最后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横向比较《香港制造》与同时期的(世纪末)其他青春片(包含一些犯罪的),比如杨德昌的《牯岭街》,这种青春挫折被如何不同或相同地展示?
场刊嘉宾 杰瑞米太阳
我觉得区别在电影的风格形式,《香港制造》是非常粗粝浓烈的,表现式的,而《牯岭街》是缓缓铺开,用日常琐碎堆砌而成的。
场刊嘉宾 kc512
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岩井俊二的《莉莉周》,都是高度风格化的青春残酷物语,但我更喜欢《香港制造》的黑色元素。
场刊嘉宾 果樹
我觉得完全不可以去对比。我不认为同样给人一种青春的感觉、有相似的标签,就要放到一起对比。《香港制造》看似在大谈青春,又看似在大谈香港,但其实它是独特的,因为它既没有只专注于青春也没有只专注于香港。我们如果前后看看,这几年的其他一些,“类似”的、用年轻的个体或群体的状态,来展现大环境的影片,比如《燕尾蝶》、《小武》、《长大成人》、《近郊奇情》等等,会发现它们之间都不太具备可比性,因为虽然它可能可以粗略地被归类,但是,香港制造所做到的一点是,它是高度圆融的,就连它被诟病的技术标准,也为这种生猛与动荡的氛围,提供了保障。
好,换个问题,但我又怕太细节,对于这样一部大家认为有高度自毁倾向的电影,有没有任何“救赎”的窗口,比如跳楼前看到的十字架,似乎暗指宗教,但显然片中所提甚少,影片中是否还有其他“救赎”存在?
场刊嘉宾 杰瑞米太阳
中秋最后的一系列行为都是救赎吧,比如一枪崩了自己老大。哦还有,我觉得这部电影的粗糙还包括一点,这电影让我觉得太依赖人物独白了。
场刊嘉宾 kc512
最后的小孩子也有体现这个“救赎”的感觉。
助理主持人 子夜无人
有人聊到操场上体育老师那场戏吗?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我记得,他好壮啊。
主持人 鲍勃粥
那就在两位女士的水漫金山中作为结尾吧。
#FIFF21#DAY5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是陈果电影,也是李灿森电影,赛亚人发型和小蛮腰特写比脸还多。这个被家人放弃和时代遗忘的古惑仔,用吊儿郎当的痞来掩盖内心空虚、畏惧和自卑,但至少还保留着对世界最后的善意,用仅有的蛮力来保护所关爱的人。香港回归本与他无关,但作为时代背景毫无疑问加剧了个体的无力感。到最后还是在说孤独
若干年后[烈日当空]、[观音山]皆有此片影子。“97大限”莫过这部直接。青春的疼痛,此片不亚于[莉莉周]。非常风格化,剪辑也很有特点,肾病略狗血。此外就是太糙,尤其声音。
香港三部曲之一。中秋大概是港片里最心软善良的古惑仔形象了。97事件在港式青春中的意义值得反复回味。青春不是生不如死,而是你看着这个世界,觉得该死的人活着,该活的人却死了,于是忽然有一天轮到你了,便那样死掉了。
8/10。刺杀未遂那段很有意思:前一组镜头传来枪声,中秋顺手把枪丢进垃圾筒,后面又显示他打翻了垃圾筒,胆怯逃走,一前一后交代的信息互相冲突。陈果的空间意象太成熟,公屋的阴暗压迫、厕所的砍手、坟场的快乐隐藏着危机。青春就像一场用愤怒宣泄自己的破碎和伤的表演,不是惊天动地,而是没人关心。
窒息,影片中连续的变速镜头实在看得压抑难受。生存不容易,闲隙中的欢笑也不过是一次次的残喘。当走投无路的时候,或许自杀不再需要勇气,不过总有一条出路,一条自己想要走的路,即便这条路是在和谐社会的反面。我们的青春仅仅只是需要爱,一份关爱、一份爱情,只是为什么这份爱如此的艰辛。
被人拿来当枪使的少年,最终变成了一把不受控制的枪,杀人的时候完成了自我的救赎。也带着对社会的不解。
我想标记「犯罪」或者「暴力」但又说不清楚哪儿犯罪了,怎么就暴力了?可是真的好暴力啊我觉得。还有,到底怎么「文艺」了?我也想标记「文艺」。我想这大概就是青春。“年轻时死去,便永远年轻。”这句放在这个故事里真的太凄凉。林夕后来写《小聪明》没准儿就是因为看过这个电影吧
李灿森的腰真好看
虽然我同意是部好片子,但说实话看后很难让人愉快,现实的残酷让人无语。
从没见过你,我却在梦里为你打落无数架飞机。不曾吻过她,她却在死前和我紧紧拥抱在一起。我们在坟墓里奔跑,大声喊出陌生人的名字,不想听大人讲道理。我们在天台上跌落,手里握着最真挚的话语,不想被世界所忘记。这是陈果眼中的青春残酷物语,少男少女们还来不及去改变,就已经死在九七年的朝阳里。
我的每一个飞机都是为你打的。
“因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手里都攥着枪,只有你手里端着凉爽的西瓜”
自此对香港电影改观。陈果的镜头下,一切戏剧化变淡。而残酷又真实的少年人生,才是最真实的一幕戏剧。还记得栏杆外的凝望,远远冷静看着同龄人该有的生活。山坡上在夕照里散发镇定冷光的墓碑以及毛主席淳淳教诲。当然,也很作。一时竟然咧嘴笑出声来。
难道只有让生命定格于最美的时刻,才能使青春免于庸常的浮世侵蚀?其实随波逐流坠入泥淖不是唯一终点,也可以自成器局游弋于潜规暗涌之上。参悟机缘隐现于电光石火之际,只是有人未待触及便已奋然扑火。【8】
我们这么年轻就死了,所以我们永远年轻。青春的荒凉与惨绿。黑老大的覆call暗号:普天同庆迎97——如今的陈果是再也拍不出这样黑色的电影了。
当你来不及改变的时候,这个世界已经全不同了。
片子的意境从中秋杀人失败后像乌云一般弥散开来,隧道里的呕吐,是过度紧张后胆怯的嘲弄,年少时的桀骜伴着胃酸一起吐了出来。中秋的悲剧是无数少年跨越成年时必经的悲剧原型,自己低估了世界,少年的英雄情结胎死腹中,最后只好以杀戮或自杀保住内心最纯洁的东西。一封遗书,三人落笔,是三个阳光少年对人生无奈的同病相怜,是青春未遂后的以死相见。你们找的许宝珊终于找到了。
回归三部曲之一,陈果的世纪末大爆发肇始。海报上赫然写着“新人类 新世纪 电影第一号”,那时的他有这样的豪气。回归二十年后,似乎港人的所有焦虑都能在这里找到源头。那么虚无的青春,绝望的人生,混沌的世界。他们没有成为可耻的大人,他们死在一九九七年。他们对死亡没有思考,却永远拥有了它。
香港最好的青春片
独绝到极致的残酷青春片。1.镜语与影调粗粝、癫狂、生猛,故事和人物又萦绕着阴郁、自毁及死亡。时而插入的手持、慢镜、猝然定格、倾斜构图、凌厉蒙太奇与各色滤镜,盈溢出浓烈的新浪潮气息。2.聚焦边缘人群的青春,有岩井俊二之味,亦有爱与死、绝望与赎救的矛盾并置,一如自杀&十字架、尸身下的鲜血&精液与飞机之梦,还有站在墓碑上的呼唤、拥抱和接吻。3.不少隔着门窗栅栏的囚狱式构图,压抑逼仄;大量后拉镜头+结尾的后退逆行(濒死体验或游魂视点),彰显出堕退与过去不可撤销之感。4.握枪摇滚狂舞似[出租车司机]变奏,救不了门外人则凸显癫狂自傲与盲目无力的反讽。5.重复叙事+错乱交剪的杀人尝试。6.搓洗晾挂冻冰箱的内裤。7.这个世界太不公平,应该死的没有死,不应该死的都死了。| 我们这么年青就死,所以我们永远都这么年青。(9.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