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标题吸引了我的注意 为数不多的悲伤故事封存在字里行间的好标题。没开始看之前我就该料到 这必是悲者的电影
记录电影里迷人的拍摄和对音乐的理解
“你想从音乐中寻求什么?
我寻求悲伤与泪水”
“音乐是为了代替郁闷在心的人发泄心里的话
音乐是为了失去的童年
为了盖过鞋匠敲鞋的声音
音乐是为了人出生前,呼吸前,见到光亮前的那段时间”
音乐是这被语言限制的世界的礼物
是千年万年跨越时间的通道
是孤独黑暗中唯一的答案
《世间的每一个清晨》台词截图和截图《世间的每一个清晨》台词截图和截图《世间的每一个清晨》台词截图和截图《世间的每一个清晨》台词截图和截图《世间的每一个清晨》台词截图和截图《世间的每一个清晨》台词截图和截图《世间的每一个清晨》台词截图和截图《世间的每一个清晨》台词截图和截图《世间的每一个清晨》台词截图和截图《世间的每一个清晨》台词截图和截图《世间的每一个清晨》台词截图和截图《世间的每一个清晨》台词截图和截图《世间的每一个清晨》台词截图和截图《世间的每一个清晨》台词截图和截图《世间的每一个清晨》台词截图和截图《世间的每一个清晨》台词截图和截图
昨晚在电视看了一个吴冠中的专访,他提到中国普遍存在的美盲问题, 想来伤感, 一个文明古国竟沦落到此地步. 啥时中国导演能静下心, 用心去看世界, 用心去触摸感觉, 拍出一部像(日出前让悲哀终结)这样的电影, 我们可以拍(高山流水), 不要再看像(夜宴), (无极) 这样自以为美其实丑的电影.
日出本身,并不会融化昨夜的悲伤。只有不经意间梦呓的吐露,才能消逝过往辗转的彷徨。
OST早就收过,电影蛮闷
在旋律艺术的后面,隐藏着两种彼此对立的可能的意向性:巴赫的一段赋格曲在使我们对生存的超主观的美进行沉思的同时,又想让我们忘却我们的情绪、我们的激情、我们的忧愁,甚至我们自己;相反,浪漫主义的旋律想让我们沉湎在我们自身之中,让我们极其强烈的感受到我们的自我,让我们忘却一切身外之物。
哥伦布把他的一生都倾注在了对亡妻的无尽思念当中,而音乐就是他最后的伙伴。他用音乐构筑了一道包裹起他和妻子的围墙,换来的却是太多孤独与误解。还好,经历了无数曲折后,最后他的学生终于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这悲伤终于在日出前终结了。在这部对白甚少的电影里,音乐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情节清淡而节制,镜头也没有刻意营造任何美感,却散发着浓浓的香气。简单里蕴含的坚守和疯狂,在维奥尔琴的如泣如诉里变成了圆。想起老罗的舒伯特,让人愿意放下手里的所有事情。人一生中能听到多少震撼整个生命的演奏呢,我想听一次。音乐是我们说不出的一切,是无法慰藉的思念生活孤独唯一的礼物。
这部电影居然和我一样大了。刚看完《世间的每一个清晨》的小说,所以决定一鼓作气看完这部改编电影。一位沉浸于对亡妻追思中的鳏夫以拉大提琴的形式再现亡妻的音容笑貌,一位野心勃勃的年轻人拜之为师,因双方的音乐理念不同而分道扬镳,年轻音乐家贱怠了深爱他的艺术家的女儿,她的死使二者捐弃前嫌,认识到艺术的本质就是对爱的执念,而所谓理念不过是艺术的抽象形式,因此内心隐秘的艺术激情死灰复燃,殊途同归。「世间的每一个清晨」——都没有归路。虽说已经是1991年的电影,但是每一处都美得像油画一般。除了继承了法国电影浪漫得有点儿闷得特质之外,一切都很好。
美存在心间,音乐之美在于表达不可言喻之物。。情节上一正一反两个故事,互相衬托。风格上较克制,很大程度上摒弃了镜头运动(开场的大特写+画外空间算是一个极端例子),而用固定镜头中的光影与构图来营造一种油画风格,必须得说林间的几个夜景确实美。
四星半 里面那位老演员做样子乱拉一气实在让人忍无可忍
http://www.tudou.com/listplay/MkRLTbSg3qU/-K7_gIPOSR4.html
巴洛克音乐家传记电影,92年七项凯撒奖作品。从头至尾的七弦维奥尔琴,音乐五星。电影里有两处静物场景,完全还原自法国画家Lubin Baugin的作品。视效太精美,五星。故事3.5,相对弱化。喜欢这句台词~音乐是为了表达言语之不能表及处,所以并不完全属于人类~综述四星以上。
四星半。“音乐就是表达那些语言表达不了的东西”,它是一份礼物,生存的激情所在。音乐和电影唯美的融合在一起,这是个并不复杂的故事,却有着复杂的情感历程
有艺术的境界,但还是叙事迟缓,人物呆滞。所有西方古代的影像与故事中女人都是饥渴放荡的年纪轻轻比男人还主动……十七世纪时的宫廷装明显是为了掰弯男人设计的啊涂脂抹粉衣服那么多花边绉纱还粉嫩粉嫩的。女主少女时期美,长大了太硬像男人,妹妹从小丑到大。年轻的男主角和Max Riemelt好像。
名字、原声都比电影好。最糟糕的是英俊的男主角到中年竟然成猥琐大叔了,岁月不饶人啊真是。3.5.
美少年长成不堪的老者,女孩在幽病中垂死,音乐家与亡妻从未分开过,艺术痛苦而孤独,日出时悲伤结束,余剩琴音,如泣如诉。
技术是骗人地把戏,手段是无聊的表演,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在维系此在的生存,同时也无时不刻试图将实存赶尽杀绝,灵魂的光芒却恰恰是在那极境中彰显的,从古至今,浩瀚如海的故事似乎都在说着同一段往事,诗人们也好像始终吟唱一如的诗篇。
大量的画外音只能说明电影表达手段的无力,整部影片更像是小说的图解。P.S.18世纪法国宫廷乐师的小白脸形象让人看着恶心,包括那些夸张的服饰,反倒是St Colombe隐居山野所穿的被认为过时的便服更贴近现代的审美观点。
很工整很精緻的古裝片,但是問題恰恰在於太過工整精緻,每一幀畫面的美都恍如計算得分厘不差,可是因為計算過多反而削減了畫面中的情感,導演的執導顯得匠氣有餘靈氣不足,雖然是影片以主人公敘述呈現,但是過多的畫外音實在令人出戲,同時在表演上也沒有打動我。
三星半。Sainte-Colombe的低音提琴,巴洛克音乐,静谧的乡村,油画般的镜头,日出时让悲伤终结,一切都太诗意了。可惜我一边嚼着花生米,以为是渣男变成死胖子的故事。情绪代不进去,白白浪费这美丽的意境。音乐的存在是为了说出那些表达不出的语言。感情都诉诸在琴声中,不需要太多的话语。
剧情,音乐,要表达的情绪什么的都很好。就是大提琴演奏的部分实在是让人受不了,太假了,姿势手法都不对,握弓也不一致,更不要说韵律感觉了,完全就是胡乱的瞎拉。这是致命的硬伤。不知道音乐顾问是干什么吃的。。“听听我女儿的哭泣吧,她比你弹奏的声音更接近音乐”这句话真是又美又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