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回忆比将来的希望更加甜蜜。” 有宏大战斗场面,有决策层的机谋暗战,也有对战场各方面细节的呈现,还有对情感的烘托。 陈老总说淮海战役是独轮车推出来的胜利,其实就是说民心所向对战争的决定性作用,蒋介石对北伐的回忆正与淮海的中野华野处境相同,而与国民党军现境则疏异。仅仅二十年的执政时光,国民党统治将民心所向变成了众叛亲离,其警示不可谓不深,希望作为胜利者继承人的现政权能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始终以民为本,时刻警惕自身,莫再重蹈覆辙。
刘伯承的破纸伞、邓小平鞋陷泥中、解放战士爱美不愿剃头、邓小平陪剃、战士死前照镜子、小平留镜子下葬、奖励战士勋章的理由、为战死者撕白布裹尸、被强占女学生逃亡……细节多多。没有那么多说教,没有那么多口号,一个个实实在在的行动在告诉我们,胜利者因何胜利,失败者因何失败。
战略部署上,解放军上下级是互相理解的,中央绝不干涉具体指挥,只定大的策略,友军之间也是关心的;反观国民党军,战略变动不定,上下级互相猜忌试探,蒋介石甚至直接干预指挥部署,友军之间互不援助。杜聿明因蒋为其母办寿便放弃坚持,最后允许士兵投降对方以获衣食,他其实早已预知失败之后果。
陈布雷先生最后之进言已经是如履薄冰,可蒋是不愿承认、宋氏完全不当回事,最大的腐败也许就是不自知或者明知而不予承认吧。
从前总是不理解为何国共要内战,总是不希望自己同胞相残,于己何益?最近几年,看了《好家伙》、《人间正道是沧桑》、《圣天门口》、《大决战》(电视剧版)、《大转折》等作品之后,对国共两党两种政权的斗争有了更多了解。非为争夺执政之权,而是必要之国家政治革命所必需经历的苦难。它既不是反抗侵略,也不是帮助他国免受侵略,似乎是不义之战。但不战,则人民无民主自由之未来,说实际点,没有地权生存之基,人民看不到可欲的未来。
邓某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是说,不要固有的认为淮海就是谁谁谁指挥的,我也可以指挥嘛。实事求是就是说,我不过是实事求是的撒谎,贪功,谁也不敢说什么。
其实根据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传统,不管什么朝什么代,极容易形成一言堂的局面。打仗时,有意见可以向老大随便提,一旦政府形成,说什么都不方便。哪怕反对,也只能以建议,参考的方式提出来,语气还要委婉+面带笑容。
很小的时候看过,但那时候显然只是看看热闹,即使现在看了两遍,并其间看了多部书籍、纪录片和帖子,也不敢说这部片子完全看明白了。因为这部电影大部分时候忠实再现了战争史实,很多时候一句对白,一段对话,都蕴含着真实的智慧和博弈。
在人物塑造也是有血有肉,十分讲究,且不用说毛泽东、蒋介石等。就连国军将领也刻画有据,比如《淮海之战》中有记载:黄百韬已经略微秃顶。《大决战:淮海战役》中的选角体现了这点。而相比起司令官,更喜欢教书的黄维,书生气纵然穿着军装也能看出。
至于那段闻名的黄维兵团行军场景,虽然被军迷们说当时的国军走不出来。但足以看出,拍摄时候对于剧组的支持力度。
有一些人批评说对于邓公着墨太多,考虑淮海战役总前委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常委是刘、陈、邓,而邓是总前委书记。所以淮海战役突出邓小平,也不算太过。
(总前委给中央发电的署名次序规律:刘伯承起草的,署名陈邓刘;陈毅起草的,署名刘邓陈;邓小平起草的,署名刘陈邓。)
巴大维:克劳塞维茨说,主力会战不是为一个次要目的而进行的一般性战役,也不是某种随意伸缩的试探性行动,而是为夺取决定性胜利必须竭尽全力的殊死战斗。但是并不认为国防部的部署体现了这种进取精神。
毛泽东:所谓战略决战,简单说就是赌国家的命运,赌军队的命运。
而国军的失败,在于一个是战略的保守。(杜聿明:提出先集中兵力向西攻击,而后再回师向东,解黄百韬兵团之围。)
另一个是战术的决断权。集中体现在蒋介石对于战术细节的遥控。
“不要说你们一个纵队,就是中原野战军拼光了,其它各部队照样过长江解放全中国(gue)”,根据党指挥枪的原则,二代目作为总前委书记中原局书记,指挥淮海也说的过去。本片相比辽沈战役很多小情节有些过于做作,比如刘帅数台阶、二代目冷水澡、战士剃头,同时对粟裕表现不够,饶漱石就更是没有姓名。也有不少情节刻画的非常出彩,如小推车、雪地劝降,总体而言瑕不掩瑜。另外五人合影还原度太高,经典的长镜头为后世无数影视剧所借用。
所谓战略决战,简单说就是赌国家的命运、赌军队的命运。这个“赌”字啊,很不好听,可又找不出一个更恰当的字来代替它。就是这么一回事,啪的一下押上去了。
除了部分zz镜头,这就是中国电影的巅峰啊~一点点不爽的是因为当年的zz环境,此片极大的突出了邓,但大家都知道淮海战役真正的核心是粟,另外碾庄和双堆集都是极其惨烈的换人头,华野1纵4纵6纵的一些故事没拍出来有点可惜,包括十人桥。看着黄维兵团的行军长镜头,你一想到这里面没有一个人是CG出来的,还是会震撼的
淮海战役是粟裕打的。
如果真正全权由杜聿明指挥,绝不至于输成那样
成就:在电影里指挥淮海战役
邓
三部中最烂,某人硬说是自己指挥的,导致电影里指挥权都分不清,按照谭震林的讲法:「贪天之功,无耻之尤」
蒋介石刚愎自用杜聿明无处施才粟裕勇猛无敌小平果敢无畏还没有辽沈战役好玩
片头:“献给中国共产党诞生七十周年”。对比九十周年的献礼片《建党伟业》,当真是,承平岁月,消磨壮志。
杜聿明放弃徐州向西南撤退,途中收到蒋亲笔信命令杜务必向东南方向进攻,解救黄维兵团。杜聿明说道:不知三军之权而统三军之任,完了,完了。随后邱清泉,李弥调转向东南,不出意外的被东野牢牢包围。
谁指挥的淮海战役?
大概是被笑贫的粉举报删评了,但这一部的的确确就是坏在他身上,而且即便如此刻意地加戏,他的台词仍大多是些意义不明的废话。
长镜头波澜壮阔 前后落日奔马十分精彩 除去主题不说 视听语言无可挑剔
邓在八一电影制片厂指挥了淮海战役
邓二代的形象被刻意拔高了,对粟裕的表现还是不够
自从邓大人说淮海是他指挥的之后,刘和粟几乎终生不谈这次战役。拍这部剧的时候,党政军参与过解放战争的几乎都参与了这部剧的审核,这也是这部剧质量很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七十多年过去了,攻守易势也是令人唏嘘不已。
豆瓣上竟然没有一个人夸这个场景~当年国军要是能走成这样也就不会转进台湾了
淮海是打得最爽的,却是拍得最差的,老蒋不配滑铁卢,李讷江青,14陈老总背后的书架,26刘邓陈相遇30把机密告诉记者36白毛女42假柿子45岸英夫妇,鸡鸣,镜头真好,沈安娜61邱清泉妈个逼66长镜头72特写邓,支前太差,95小哥99邓抢戏107,150大别山苦了113镜子126镜子,张冬凉摄影。
比辽沈战役更引人入胜。黄百韬一死报君恩、陈布雷忧国死谏、杜聿明坐困愁城,都令人叹息。败笔之一是故意吹捧邓,甚至还有邓的裸背洗澡戏,简直偶像剧套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