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女强人妈妈Nicole在丈夫面前崩溃又在女儿Olivia面前佯装无事时,俨然《美国丽人》中安妮特贝宁饰演的地产经理女强人猛扇自己耳光然后微笑继续营业;
当白人像看动物杂耍般观看夏威夷土著歌舞时,让人想起安东尼奥尼《蚀》中白人观赏非洲土著舞蹈;
当显然是有色人种的Paula跟情投意合的土著男子抱怨“他们有那么多钱,他们甚至不知道怎么去花”时,这仇恨又让人想起《寄生虫》中突然爆发的仇恨——尽管这个家庭看起来对Paula很好,正如《寄生虫》中的富人一家对穷人一家看起来很好。
而《白莲花度假村》能将如此多种类和层次的矛盾糅合在一个度假村的假期故事里,野心确实超越一般以“烧脑”和“爽”为追求的美剧。
《白莲花度假村》的三组主线人物(女强人一家四口,美女Rachel和妈宝男Shane夫妇二人,及孤独的贵妇)都是富有的上流社会。而他们的精神痛苦似乎并不因此稍有减少。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将只以前两组人物为例,阐述本剧的社会批判。
第一组人物,CEO一家四口的痛苦可简单概括为,空虚。
无论是与丈夫相敬如“冰”的妈妈Nicole,还是因为知晓父亲性向和死因而惶惶不可终日的爸爸,还是和中国的“后浪”并无二致的女儿,其痛苦追根溯源都可归结到空虚二字。
以女儿Olivia为例。我们几乎可以想象她从摇篮到坟墓的人生——在校园里学业、文艺、体育三开花的优等生,常青藤毕业生,嫁给拥有和自己相似人生的某个富二代男,然后继续繁衍这样的人生。但这样安逸人生太无聊了。少女必须做点儿什么来让自己从其他“后浪”中脱颖而出,就像那些执着于出道的富二代公子小姐一般。
片中一个细节非常有趣。Olivia在泳池边慵懒地阅读法农的《全世界受苦的人》(The Wretched of the Earth)。这是法农在英年早逝(36岁即因病去世)前夕的病痛中,在他于阿尔及利亚反殖民斗争的一线血与火的经验中,凝结出的杰作。
在《全世界受苦的人》里,尽管没有明示,法农狠狠打了包括汉娜·阿伦特在内的“文明”哲学家的脸,提出只有斗争,只有尽量多地毁灭“他们”(殖民者),才能让“我们”(被殖民者)的声音有可能被听到,“我们”的身影有可能被看到。
在这一尖锐的、激进的斗争思想面前,连曼德拉那样的反殖民实践都显得保守了。
这样一本斗争之书,拿在她的手中,俨然成了装点门面。
与其说中产阶级伪善,不如说他们无能为力。他们的痛苦和空虚是真情实感的。正如这个家庭的爸爸在评论殖民暴行时说的,是啊那都是些坏事儿,但我们能怎样呢?“这就是历史,这就是美国”——就差一句“躺平接受吧!”
过去充满罪恶而不可改变,而未来对这些拥有资源的人而言也依然不可捉摸,每个人都需要不断随着社会机器加速以免被甩出轨道,这正是全球化浩浩荡荡前进中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在”。
片中一个细节非常有趣:妈妈问男孩Quinn,你们既然不信资本主义,也不信社会主义,那你们信什么呢,犬儒主义吗?孩子说,信什么一点儿也不重要。
因为不管信什么,人总做不对。这正是空虚的根源——一切旧价值都被推翻了。一种名为“自由”的新价值现在占据了神殿的最高处。
但对穷人而言,缺乏实践自由的资源,则那只是假的自由;而对富人而言,当他们意识到“自由”是仅剩的价值时,“自由”便变得空空如也。他们必须做些什么来实践这种自由,来证明自己的独特,却只成为一个个面目雷同的消费者。
而第二组人物,由《致命女人》中令人印象深刻的“Jade”达达里奥出演的Rachel则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这种“空心”。
在第六集她和丈夫的冲突中,当她表示自己不愿再做陪衬(plus-one)时,丈夫诧异地问,难道你要把自己不够成功这件事怪到我头上吗?这正是我们时代最可怕的社会现实之一——贫富之间、成功与失败之间、智慧与愚蠢之间的鸿沟以一种可怕的加速度拉大,而被甩下的人却不知如何归咎。
该怪自己?自己也不是不努力。该怪别人?归咎他人不符合这个社会的法则——我们被教育,社会的进步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平等,在那之后,个人失败的苦酒只能由个人饮下了。
一个很有意思的设定是,Rachel不太聪明。她写的新闻蹩脚。她考虑着离开新闻界去非政府组织工作来“给世界带来一点的改变”(make a difference)。但观众应该都能看出,换个岗位,她也不一定能做好。她像大多数人一样,是迷糊的、随波逐流的。
这直接引出一个问题:一个不聪明的人如何有尊严地活在当代?我们时代的教诲是,越努力越成功。不成功的人天然地被冠以懒惰等标签。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
哈佛大学迈克尔·桑德尔教授(在中国以“公正:该如何做是好”系列公开课闻名)在去年的新书(The Tyranny of Merit)里尖锐地总结道,在一个一切价值都被转化为市场价值去衡量的社会里,连福利制度也只能分配金钱,而不能分配尊严。
这样的社会“在成功者中生产傲慢和焦虑,在失败者中生产着耻辱和憎恨(hubris and anxiety among the winners and humiliation and resentment among the losers)。”焦虑正是席卷全球的我们时代的精神症候之一。而耻辱和憎恨则直接与民粹主义在全世界的泛滥相关。
《白莲花度假村》如一支利笔,生动地描绘出了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沉沦——不仅是向毒品、纵欲和挥霍的沉沦,而是精神世界的彻底坍塌。这样的人,也正是尼采笔下的“末人”(the last man)。
而这样的人,是没有救赎的希望和道路的。《白莲花度假村》只负责提问,不负责解答。在剧集的结尾,有人醉生梦死而死,有人筋疲力尽向前,有人龟速,有人逃离,但也许他们最终依然会殊途同归——
不少评论认为结尾Quinn的扬帆起航是在启迪人们自我救赎,复苏“自然”的人性。而笔者却悲观地认为,尽管转身逃离那一刻的姿态很美,在逃离的尽头,或许更大可能横亘着《楚门的世界》里那涂成蓝色地平线的一道幕——人们不断逃离,然后触到这层点出其所处现实的彻骨虚假的幕。
只是《楚门的世界》里,幕的尽头还有一个标着“exit”大字的出口。而现实里,连这个出口也是妄想。
(首发“幕味儿”微信公众号)
今天看到个笑话:男人一直在犯错,但他们总有安全出口。《白莲花度假村》说的是:富人一直在犯错,最后总是没后果,穷人只要一犯错,他的人生就完蛋了。这部剧写了几对富人和穷人间产生矛盾的故事,但最后总是由穷人承担了成本,对富人来说这些问题最后可以是一句玩笑,一段插曲,是人生的调剂,甚至给生活带来好处,而对穷人来说则可能会带来巨大的失望,可能会失去工作,是身陷囹圄甚至丢掉性命的代价。剧中没有什么好人坏人,富人穷人都不过依普通人的本心行事,人都是差不多的人,但却有着天壤之别的结局,富人在矛盾中有更多的手段去应对,因为他们有更多的资源(人脉和金钱),但是穷人不一样,剧中的穷人要么选择了搁置矛盾或让步,才能避免损失,一旦想要对抗,就必须铤而走险,成为道德或法律上的那个坏人,而且即使做出这样的牺牲也难以撼动富人分毫。
这部剧把故事设定在度假村,这是难得两个阶层有交集的地方,可以让人直观的看到两者个体间的冲突。事实上现在不同阶级的人正生活在折叠世界,个体与个体间已经极少有交集,不同阶层的矛盾以更隐蔽和复杂的方式进行,而穷人的代价也因此隐形了,不公平被掩盖在各种道德、法律、理论下,这让矛盾得以解决的机会变得更加渺茫。
也难怪最后Belinda在经历了一周的bullshit之后,面对有着漂亮脸蛋魔鬼身材嫁给又帅又多金又爱自己刚刚办了完美婚礼老公&老公的妈妈还支持自己找点儿事儿干但是还在纠结自己人生的意义的Rachel说,I have to go。
Rachel的缺乏安全感是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被两个年轻小姑娘&她们的妈妈明里暗里讽刺了之后突然开始后知后觉地觉得自己是不是只是个trophy wife,然后因为自己一般般的水平也发现自己无法实现自己理想的职业发展,但是又不甘心自己如此,纠结+挣扎中,觉得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因为自己嫁了个又帅又有钱又爱自己的老公...简直无语。
Mark的缺乏安全感大概跟Rachel不相上下吧,老婆事业有成,女儿从不尊重自己,儿子整天沉迷于游戏,于是自己只能从一些奇奇怪怪的地方找一些存在感,比如说婚外恋,以及人生所谓的大彻大悟之后需要be honest with儿子来赢得他的尊重,然后告诉儿子自己曾经有过婚外恋...最终终于通过一场入室抢劫找回了一些尊重,不知道能持续多久...
Paula的缺乏安全感大概来源于她的种族和她已有的privilege的冲突。被白左教育严重洗脑的她会觉得反正这些privileged people即使并没有真正"偷",但是他们就是偷了under-privileged的人的东西,所以会怂恿自己的情人去干如此愚蠢的事情。我觉得她最后把项链扔了纯粹是为了洗脱自己跟情人的关系,实在是太蠢了...现实给她好好地上了一课。
Nicole的缺乏安全感来源于她对自己到底是不是乘着me too的这波风坐上CEO位置的不自信。她也许觉得自己是凭借自己的能力,但是到底是不是,也很难判断了。
Olivia真的是一条毒蛇,manipulative, hypocritical, self-centered, mean...从Paula描述自己不能在任何方面比Olivia好来看,要么Olivia是个占有欲非常强的人(可能是les?不允许Paula跟别人走得近?),要么就是她害怕Paula会比她好?感觉还是隐隐的有一种阶级优越感在那里。
Tanya就不用说了,太孤独了。什么人她都想紧紧地抓住,感觉最后那个男的也就是她的rebound guy而已,而且感觉也活不了太久了。。。可能不久后她又需要再抱着一盒新骨灰到某个地方去撒了。。。
Shane貌似挺有安全感的,但是我觉得他非常依赖妈妈可能也说明他内心对自己的能力没有那么强的信心,总需要妈妈或者travel agency来出面解决。
Quinn's the best!他和他的划船兄弟们算是整部剧唯一正面的情节了,让人看到了一点点希望。总结就是,大家一定要经常运动保持身心健康啊!
总体来说, first world的人整部剧都在whiny自己的无足轻重的各种crisis,然后其他世界的人在经历什么呢——想要这份工作badly enough到快生产了都努力撑着的lani,被酒店剥削久了对于一个小小的有钱说要资助她经营自己的business这么一个虚幻的承诺都紧紧地抓住准备了一套备案的belinda,自己的家族被非法占用了土地至今无法请律师打官司最后在傻逼privileged爱人怂恿下偷珠宝最后把自己送进监狱的kai,然后有一点算是自己的错但是又有点无辜地把自己性命都搭进去的armond。
总之,够讽刺,够黑色,够荒谬,HBO的一贯作风。夕阳上开船去抛骨灰那段简直是精彩到我觉得需要专门颁个奖,清晨去划船则是洗眼般的清新。跟HBO另外一部我也非常爱的succession相比,这一部我更有共鸣因为我似乎在很多角色上都看到了一点点自己的影子。
今年度看过第二好看的剧。
可能每个人看完《白莲花度假村》之后都有不一样的感悟。
这个片子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新婚夫妇富家男Shane和理想女Rachel,看了好几篇影评,都没有写出我的触动,因此我自己尝试性的表述一下。
这个富家男让我一再回忆起前男友,和他相处有诸多不舒服的地方,当时年纪小,无法准确的形容出来。
首先是不尊重。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这两人在相处的过程中,很多情况下都是女孩在自说自话,说自己对未来的想法,说自己的感受,然而富家男并没有认真听,他甚至可以在女孩说自己未来计划的时候,突然找经过的大堂经理聊房间问题,完全不把女孩放在眼里。
其次是过分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事情都以他的想法为准,完全不顾及他人感受,刚入住酒店时,女孩都已经沉醉在前戏中时,他可以突然停下,然后打电话给酒店前台说这不是自己定的房子;在女孩跟他吵架时,他说的是:“这么美好的一切,你为什么要毁了它”,完全不考虑女孩为什么会产生这样想法。
然后是不尊重女性的情绪。其实女孩的情绪从最开始热烈的爱到后面想要结束这段关系,是有很明显的过程的。然而富家男一次都没有重视,一次次以“我要去游泳了”或者其他话题岔开,所以女孩最后会说“跟你在一起,我觉得很孤独”。她完全没有机会去表述自己的感受,最后一次喊着眼泪的表述完了,富家男还是一副非常不理解的样子。她的感受真的太冲击我了,非常有共鸣,情绪价值非常重要,一个不尊重你情绪的男性,不配成为一个合格的伴侣。
再次是幼稚至极。富家男被母亲宠爱惯了,一切都想要最好的,上十遍的对女孩说“你是我老婆,我想要给你最好的“,乍一听十分感动,然而毫无用处,比如他想要调换房间这件事,并不是女孩想要的,却陶醉于自我付出中。对我来说,如果亲身体验这样的事情,我会觉得非常令人反胃。
最后是自我人设。女孩早上聊天时无意中说了几句话,他就觉得女孩认为自己”作为丈夫“不够浪漫,于是开始想办法做些浪漫的事情,找了一艘船准备了烛光晚餐。当然乍看之下没有问题,但细思之下,其实富家男对自己作为”完美丈夫“这个角色,是有自我人设的,他干这些事情,全部是为了满足自己对自己心中人设的设定。跟大家说,真诚与不真诚与否,体验感是天壤之别,如果真心为你付出,是希望你快乐;如果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人设,他就只在意事情做的到不到位,别人怎么看自己。就像是有人送礼,有人送了你包装简陋,但是是自己亲手精心制作的小物件,有人是送你一个非常华贵的礼盒,但里面一团空气。而很多时候,你在现实生活里遇到这样的人,你还没办法跟别人说,因为他们面上做的很到位。
关于这个富家男,还有非常多的槽点,不想一一说出了,欢迎大家一起讨论这个人物。
喜剧+悬疑+批判+哲学,《白莲花度假村》让我见识了,一部剧作可以丰富到什么程度,不管从什么角度:思想,故事,人物,影像,音乐,都有值得玩味的地方。
这部作品完美地诠释了如何用生动有趣的形式表达最赤裸的现实批判以及最本质的哲学思考。它证明了一件事:喜剧片也可以很深刻,文艺片并不是沉闷的代名词。
这部作品的丰富性,让我很自然地联想到《红楼梦》,都是在限定的空间里讲述众生百态,都是通过对家长里短的“小”描写,探讨人类众生自然善恶这样的“大”主题。一个是在贾府里见出繁华的幻灭,一个是在度假村里映射出一个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社会。
如果用一句话来归纳这部剧作的故事,那就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Battle。结局似乎也在意料之中,以无产阶级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和富二代Shane斗智斗勇的Armond,根本不是富二代的对手,以为可以借着职务之便去惩罚对方,但人家只要一句话,就能让你马上丢了饭碗;想要通过盗取富人首饰为土著争取权利的Kai,没能如愿以偿,反而进了监狱;被白人富婆一句无意的承诺点燃梦想的 Belinda,在富婆的主意改变后,对富人抱有的那一点点希望也彻底破灭了,但为了生存,她不得不重新拾起职业假笑,做一个好好服务资产阶级的职业打工人,这正应了那句话:我看不惯你但我却干不掉你...
同样看不惯资产阶级的 Rachel,在资本主义的语境下,她和Shane的婚姻不再是爱情的胜利,而是资本的胜利。在Shane的众多追逐者当中, Rachel成了笑到最后的那个,她拿到了资产阶级赠与她的奖杯,金光闪闪,价值连城。按道理,嫁入豪门的 Rachel应该高兴才是,但在和丈夫度蜜月的过程中,发现眼前的这个男人除了有钱之外,简直一无是处,是个彻头彻尾的妈宝男。虚荣,幼稚,自私,傲慢,对于自己真正的需求,他压根看不见,他从 Rachel身上看到的,是美貌,是肉体,以及可以炫耀的资本。Rachel对他来说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伴侣,而是一个没有感情的附属品。逐渐看清现实的Rachel想要改变,但发现自己能力有限,离开Shane之后的生活或许还不如现在,一番挣扎之后,她又做回了富二代身边的那个花瓶...
在如此无望的内核之下,导演还是给观众保留了最后一点希望,这希望来自 Nicole的儿子Quinn。一个浸泡在资本主义的物质中,整天以手机为生的懵懂小子,在手机被海水重走之后,却无意中得到了自然之美的补偿,并最终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加入划船队。好在还有这样来自于年轻人的觉醒,这个社会就还不至于太绝望,看着Quinn在晨曦中的帆船用力地划着桨,我们好像看到了改变世界的曙光。
反正我是看者有意。第二集三个年龄段女人对成功的看法很典型。女权也很典型。 女人45:搜索引擎公司掌权者 女人30:闪婚嫁入豪门小记者 女人18:自以为是叛逆小刺猬 话说30搭话45,说我好仰慕你,可不可以给我点人生建议。 45说你嫁入豪门要签婚前协议,要知道不是所有婚姻都能走到最后,你要留好后路,独立自主是你的力量,不要放弃这力量。女人不容易,我遇到了都能帮就帮。 30觉得很有用,说谢谢,说我以前写过你的报道,科技业十大影响力女性 45脸色一变,说你写的?那篇报道完全是在中伤我。 30不解地说,我是在赞美你啊,说你在企业界大杀四方。 45说那篇报道让人感觉公司是为了外界观感才让我升迁,搭上了反性侵运动的便车,把我描绘成精通算计的妖女,把公司的受害女性当垫脚石去实现自己的野心。这篇报道让我很受伤,更伤害了反性侵运动的理念。我历经磨难往上爬,全凭一己之力卖命工作,没有搭什么便车。
30说我是看其它报道改写的,没想到你不喜欢。
18是45的女儿,对父母和弟弟不屑一顾,对其他游客评头论足,带着女友来家庭度假,把弟弟赶到厨房过夜。
45对18说为什么陌生人把我当成模范,欣赏我的成就,你却觉得我有人格上的缺陷?
18说你一直忙个不停是强迫症,是掩盖内心的空虚。你公司是社会结构解体的罪魁祸首之一,难道因为是女性当家我就该支持这家公司吗?
45说你应该支持的是当家的是你妈!
目前总结:45苦乐自知,尽力帮扶;30急功近利,患得患失;18个性解放,大义灭亲
谁是白莲花?白莲花也不是个好词了,都是白莲花
夏威夷,我也想去,想去《迷失》里的那个瀑布潭
有点烦这种故弄玄虚的,而且除了弟弟,每个角色都让人讨厌
议题是当代的,手法是19世纪英国小说式的,很多人说讽刺辛辣,但事实上论手法还不如毛姆这个“二流小说家”呢。。就还是,太美国人了,太摆在桌面上了,每个人物的功能性和指向性都太明显了,每个人都缺乏真正的生机,像编剧手中的提线木偶,是编剧观点输出的跑马场,但很难说是好看的故事呈现。
我们是要看大尺度,但这个火腿毛蛋有必要露吗???不舒服好吗!!!!!
卡司都好眼熟,这剧的滤镜有点护眼….
(看HBO就不要为了假洋屌大惊小怪装清纯好吗!!!)白人社会讽喻寓言作品,风景优美,这是一座给白莲们度假的酒店。开篇走好莱坞套路以死亡制造悬念,而更吸引人的是透过鲜活的人类学案例观察来反思甚或讽刺政治正确,虽然有点first world problem,亦算是一记宝贵的灵修课。老阿姨做spa一幕令人悲欣交集啼笑皆非,唯有水底下海龟优雅游动,粼粼波光映照十年前HBO《Enlightened》,Mike White探讨的心灵议题仍旧亲切。有望成为《Hacks》后另一部ʜʙᴏmax精品。
剧情本身够好了,配乐太抢戏。对细节上有几个不解,一是Paula为何不给Kai发短信终止计划,一是豪华酒店里竟然没有监控。整部剧是对现今美国社会征候的浅层解剖,大段大段的对话有着文学性上的探讨意义,涉及到了种族歧视,帝国主义,白人的原罪和特权,毕竟是娱乐大众的电视剧,对白人中产阶层和白左们的虚伪的讽刺更多在于拉满喜剧效果和增强剧情张力。
Paula简直讨厌透顶。受朋友邀请去跟朋友一家度假,却处处提防朋友,心中厌恶鄙视朋友一家所代表的种族、阶级和立场。怂恿情人偷朋友母亲手镯,简直就是害人精。最讨厌的是那种自以为酷的小聪明劲。以为哲学社会学政治学都懂,以为自己就是正义的化身,实际却是个法盲,把情人送监狱,差点人朋友母亲受攻击。那么仇白人仇富,又何必违心跟富家姑娘做朋友且接受邀约来度假?所以就是思想上装酷,行动上慕富。太讨厌了。还有瑞秋,是不是有病?有的人说啊她觉悟了不想做富人家的花瓶,可是这事儿结婚前不能想清楚吗?人家也没一定要限制她工作啊(只是蜜月别工作)。再说就凭她的经济条件,智商情商和工作水平,嫁个有钱又爱她的男友难道不是一个好归宿吗?(女权勿喷)最后一集转折好突然。
第一次荧幕看人拉屎
他睡在海边,看日出,看当地划船的皮肤黝黑发亮的鲜活的人,看见鲸浮跃出海,看游客抛洒亲人的骨灰告别;他被浪潮拍碎与现代社会的牵挂与联结。他最终留在了这里,自己变成水面上一只小小的鲸鱼。
还挺懂Tanya那种把洋葱中心展示出来看你敢不敢留下的心情的。
其实最大的悲哀可能是最开始的怀孕生小孩的实习生吧… 因为到后面大家也确实都“不记得她叫什么名字 只是有一个模糊的印象”… 作为观众的我们也是如此,看完全部才发现 咦 那位实习生好像后面再也没有出来过… 我也不记得她叫什么名字了………
大家也是真的很爱给肥皂剧找隐喻。
大家都是阴暗的,只有网瘾小儿子从内而外散发出来光芒
耐人寻味的是,一开始处境最尴尬的弟弟成了这次度假最大的赢家。很意外并不是那种drama的爽剧,并没有真的站在阶级立场去写吸引眼球的激化矛盾的反杀复仇感的情节,相反披着冲突的外衣反而能感受到所有人的无奈、挣扎与自我和解,如果世界是荒谬的,说明人的内心是荒谬的,并不因为阶级而个体免疫,都是病人,还分什么有钱和没钱的病人,都是要死的,想想就大可不必苦大仇深。一开始很反感酒店经理和哈士奇的男友,后来想到,两个人的故事如果换个时间和地点,谁说一定不会是个流星花园版的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故事呢。不过都是随波逐流的人而已。
有意思 又没什么意思
配乐,片头,滤镜,风景。确实被种草了这个度假地。是很高级的剧。但主观不喜欢。白人靠酒精,K药,出轨(对象有男有女)来缓解压力,还是太闲了。女性主义的几点,即使强势如女财务,也要原谅多次出轨的白人老公,在屋里忙来忙去搬家具的仍然是她自己,她给儿子弄床铺的时候,白男因为没有得癌(他的丁丁是真的丑)只顾着和女儿聊天了,女儿这个角色很有意思啊,我倒是觉得她有很可爱的部分。就知道儿子会选择留下划船。哈士奇的眼睛没有原来的那么亮,也可能是看习惯了。妈宝男是真的烦人。不要和情绪不稳定的投资人合伙人聊什么合作,尤其不要和恋爱脑直女讲合作,分分钟能抛下朋友转头投入和男人的恋情,就如同结婚的直女抛弃多年友情一样果断。
看前几集时可能还不觉得,看完才意识到这套剧其实是非常文学性的,而且还不是当代文学,是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初的那些讽刺小说,挺有意思。
大赞诡异的风格。到了第四集土著的出现才看懂这个故事,关于闯入与接受。花瓶女想要证明自己却怯懦,妈宝男杀了人依旧无所事事,深柜丈夫和女强人妻子,所有的希望寄托给了下一代,但女儿是妈妈的影子,唯有儿子想要改变。骨灰最终在海风中飘扬,种族矛盾只是表面和解。“你不是小偷,他们才是”,这是场诡辩。(导演兼编剧是sur37的mike,幸存者何尝不是白莲花度假村呢)
度假完后,富人们都获得了新的突破、过得更好,服务阶层的人都过得更难、更糟糕。So true, so brutal.
离开白莲花度假村的富人们,修复了感情,获得了希望,越过越好了。留下为他们服务的穷人们死的死,坐牢的坐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