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觉得这是一个温情的结尾。男人是在赌输了以后坦白的,他感到不安,然而在几次女人去请求他回来的过程中,男人无动于衷,只有在赌输了的那一刻,并且是响起两人相遇的音乐的时候,他才去坦白。这样的坦白更像是一种告解,一种忏悔。
我们不妨看看,影片中两人的爱情是在何时幸福的?是在两人被别人排挤 被他者排斥 看不起 的时候,他两才是幸福的。可是一旦,当女主角的邻居、同事甚至家人直视他们感情的时候,男人却感到不安了。为何?其实片头就给出答案了,“幸福和快乐并不总相随”。只有当外界或是自身的危机来临的时候,对于两人,这才是幸福的。 而当一切顺利的时候,他们并不会幸福。
所以,你们不觉得这样很绝望吗?
第25届法罗岛电影节第2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恐惧吞噬灵魂》,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们的评价了!
果樹
简单却高级,而且真的很容易让观众代入,这点很强。
欧.尹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第一部。没想到大名鼎鼎的恐惧吞噬灵魂是这样一部简单甚至稍显温情的电影。看似简单,其实也未必——对关系的诠释架设于个体的孤独之上,对人性的展露则依托于暗藏的时代与社会背景,如果乐意或可从中分析出战后德国社会的诸多特性。看似温情,似乎不尽然——影片规避了对两人是否所谓真爱这一爱情片经典一问的答案的直给,只对他们各自面临的境况对他们所做出抉择的背后原因多有指涉,也许其实,在这样现实的语境下,何用谈论真爱与否,能报团过活便已足够,真实世界许多境况远好过他们的夫妻大致亦不外如是。
ihwank
还是会被法斯宾德的简洁打动,寥寥几个场景,几件事,把社会上的恶意刻画得入木三分,显示出法斯宾德过人的调度能力。
Pincent
讲歧视并不主要讲歧视与被歧视者的对立,而是关注被歧视者因为这种对外国人的歧视而产生的劣根性。用大量室内门框局限构图和景别选择来讲人的弱势与疏离。一头一尾的餐厅戏,两个世界的人只能拥抱共舞。借女主之口批判这种国民特性与法西斯主义的联系。
小宁波
法斯宾德镜头下的凝视是带有死亡气息的,酒馆人员对艾米的凝视,家庭人员对艾米和阿里的凝视,用近乎夸张的走位提醒着我们异样的目光是无处不在的,也就是恐惧是无处不在的。然而这种恐惧也将人捆绑在了一起,当失去了这种恐惧,那种捆绑或许会变得好不牢固。艾米和同事午休用餐的空间设置是神乎其神的,用栏杆,楼梯,窗棂等物品进行人物之间的隔开和高低区分,像人心的两个心房和两个心室,虽然互相配合供血,也许也有些不为人知的隔阂。
松野空松
观看的时候,刚发生成都MC事件,吞噬那些人的不是HIV,而是他人施加的外力导致的恐惧。法斯宾德似乎从不相信世间温暖,门框隔绝了交流的可能,即使回来后的180度也不过是利益交换,最冰冷的是结尾的重合,一个镜像反转
Run Erika Run
法斯宾德第二部,在构图上使用了大量的前景遮挡,门框类似于画框,让片中人物处于被观看的状态,形成舞台剧的效果;窗户将人物之间隔离开来,种族歧视、老少恋等话题产生的冲突在这种刻意创造的屏障内外上演。影片头尾的两段舞蹈互相呼应,形成一个完美的循环。“你是一个自由的人,你可以做任何你喜欢的事情,但是当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应该对彼此好一点,否则生活就没什么可留恋的了”,谈论真爱太过奢侈,两个寂寞的人能够互相抱团取暖就足够了。
#FIFF25#第2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爱是见之于什么而存在的?”是超越了年龄的理解,还是和传统眼光的对抗?空气中流动的让人窒息的对峙感,感情在群体和个体的对峙中逐渐形成强烈的戏剧张力,集体无意识的鄙夷形成了压抑的漩涡,极具表现力如同雕塑的表演风格有种沉默的压抑。
夸张奔放色彩和稳定的运镜也在暗中角力,感情似乎是隐忍的,但是就算爆发也因为极简的台词回应有距离感的动作而显得孤独而无力。
爱是不仅仅能相拥而舞,更要在爱的瞬间在对方身上看到作为“超越”的人格。外国工人在情感共鸣的对抗恐惧中恍然看到了孤独之外的爱情,老妇在健壮的身躯上看到了自己即使颓然老矣也存在的生命诱惑,但是残酷就在于此,双方似乎对爱情不同的需求在一瞬间相遇,却又互相悖谬,不然男人为何要在肉体上出轨,又为何在情感上回归,女人被迫阿里展示肌肉,却又回应“这是他们外国人自己的情绪问题”,人不能互相理解,但不妨碍相拥而舞,甚至肌肤之亲。
法斯宾德在这部电影中对于孤独的刻画是非常精准的,有群体和个体的对抗,也有属于自我的挣扎
.
.
.
.
1974年,《沙家浜》、《杜鹃山》、《平原游击队》、《闪闪的红星》、《带响的弓箭》、《向阳院的故事》、《渡江侦察记》强势席卷全国院线。同年,法斯宾德花俩礼拜亮出《恐惧吞噬灵魂》。《恐》的女主艾米的文本塑造在那个年代得说算是结实的,丈夫是波兰人、1955年因肝病去世、艾米守寡快二十年、艾米为人善良、以德报怨、孤单、极度渴望温情、敢大胆去爱、追求个人幸福、偶尔会sentimental——对别人好奇不解敌视的眼光“老装作不在意,可其实我很在意”。敢拿60岁老妪作一号,挖掘其内心世界、情感世界,凭此一条,足见阿宾冲击电影界气势汹汹。
下雨、酒吧邂逅、可乐、送女到家、上楼避雨、白兰地、咖啡、酒后H,这套路数在当年是否新颖不得而知,反正现如今已经彻底俗不可耐了。《恐》里,楼道邻居卡齐好奇探究的注视目光异常深邃,而艾米跟阿里闲聊提到的一句更入骨髓——“我父亲讨厌所有的外国人。他是党员,希特勒的政党。我也是党员,每个人都是,差不多每个人都是”。这句貌似无意的台词揭示出战后全德国民众信仰全盘崩溃,以前多年坚持的忽然被告知是错误疯狂的,全盘否定,这多可怕,泥石流,瞬间灭顶。两人订婚下馆子那场戏格外悲凉,残酷得撕心裂肺。饭馆冷冷清清,没人气,还不如殡仪馆呢。艾米、阿里这对新人不被认可、没人祝福、没有欢笑。彻骨冰凉。俩人强努着点菜,牛排、酒全是自己不熟悉的,能猜出这是这俩这辈子头一回进这么高档的地方消费,提示二人在经济上捉襟见肘。你想啊,一60岁保洁寡妇,一摩洛哥修车工人(六个工友住一屋),能挣多少钱?
小铺老板跟阿里/艾米的矛盾冲突有点做作,整大了,没必要,要整冲突不是这个整法,这是为了冲突而冲突,不自然。跨国的语言沟通障碍本身是一个很好的母题,可以单独做、往深挖,写人在异乡那种无助;不过往《恐》里这么揉歧视老感觉太生硬,没想好。阿宾好象老这样,每部作品里想说的都太多,总在抓空档玩命往里塞素材塞idea,单《恐》就试图表现底层人为求生的挣扎、精神的孤苦、跨国/跨种族、忘年、追求真爱的勇气、种族歧视、妒忌、代沟/儿女阻挠、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阂、社会压力[“没有人能离开别人活下去的,没有人能”]……要在短时间内表现枝条繁茂的大树,必须用减法,得概括,得取舍,否则容易抓瞎。
阿宾是个精力旺盛的主儿,这样的脾气禀性是idea集散地,可是注意力容易分散。毛坯精彩只是成功了一半。
另,《恐》的表演感觉没下舞台,整个一话剧胶片版,尤其1、阿里第一次送艾米回家、进公寓楼门、艾米在公寓门厅踱着四方步生硬背台词[08:34-11:50];2、阿里去找过去时gf发泄、傻望窗外半天然后硬梆梆脱掉上衣俨然僵尸、3、阿里突感不适[胃溃疡,缺乏铺垫],跳着跳着舞蜷伏在地,表演简单幼稚还不如样板戏呢;4、法斯宾德的客串演技也僵化做作,情绪缺转折过度。
整体上,《恐惧吞噬灵魂》色调刚毅、沉闷。整体节奏缓慢、压抑。《恐》并不完美,本身就当习作拍的,现在看也确实是习作。《恐》笔墨简洁,干净利落,不拖沓,不过越是追求极简主义就越应该讲究每一处细节,让每一帧画面更立体、每一处情节转折更雄强,而不是简单。现在看《恐》就好比一拳师,摆好了架子,随时深吸气、耸着脖子提肩沉肘围着你转来转去,可重拳一直没打出来,积蓄起来的气场和力量总被自己化掉。当然历史必须跳回去读。《恐》对1974那个年份来讲已经超前了。现在,跳出历史审视历史并不是苛求阿宾。这是纯技术活儿探讨。
我不觉得《恐》算什么杰作。即使对阿宾,也没必要谄媚吧?阿里的设置有问题大家为什么都不敢说?皇帝的新衣吗?话少、呆板、光有礼貌、哪儿可爱?哪儿闪光?他对世俗的忍无可忍、对艾米的背叛、欺骗、他自己内心的徘徊、苦闷、犹豫不定都是不错的有爆发力的点,都表现出来了么?都一笔带过,就一急就章,杰什么作?恐惧的是——奴性吞噬灵魂。
《恐》最大的遗憾,是艾米、阿里面临的种种压力都摆出来之后,“解题”过程神速、太顺,德-意几日游,回来就阴转晴了,蓄势化解太简单,不够曲折惊心。尤其是对主题“恐惧”挖掘得不够。其实不如让艾米、阿里出去转一圈回来之后发现环境依然如故、甚至敌对歧视变本加厉、被轰出公寓、居无定所、失去工作、没了收入来源、又没一技之长、彻底给这俩扔到最底层去磨练他俩的爱情,让他俩互相猜疑、互相怨恨、互相伤害、在深深恐惧里丢失自我,怕什么呢?社会正在彻底吞噬他们、根本就不容他们。大家怕他们幸福,女人们怕体内的娼妓性被唤起,怕孩子们受毒害……艾米的孩子们忍无可忍、因为同事朋友知道艾米嫁给一个满脑子只想着性和强奸的野蛮人、都嘀嘀咕咕说艾米是“臭妓女”,还议论艾米有恋儿子情结、阿里有恋母情结、这对奸夫淫妇实际上是在实现并满足各自的变态幻想。还有人说阿里其实是贪图艾米的德国公民身份,提醒艾米当心。艾米开始怀疑人生:我对阿里这到底算爱情还是同情?
两个年龄相差这么多的人能真心相爱白头偕老么?艾米的忍耐力遭受严峻考验,把一线希望寄托在摩洛哥,阿里却说当初就是因为想离开才出来的。艾米以60高龄背井离乡跟阿里回摩洛哥,去了才发现阿里的老娘比艾米还小三岁,二老妪在称呼上很别扭,而且跟她醋醋的。阿里老家的人都拿怪怪的眼神打量艾米,说她是贪图阿里的强壮肌肉才嫁给他、是个老淫妇。紧接着艾米发现阿里跟老娘关系暧昧,不清不楚。这个小镇经济落后、高温多病、医疗落后、环境恶劣、饮水污染、霍乱痢疾爆发、艾米染上怪病、好不容易找来一赤脚大夫,却发现语言不通。
艾米命若琴弦、叫天天不应、高烧不退、泻肚不止、濒死体验,艾米开始彻骨恐惶,她怕死、怕孤单、怕失去理智,但她发现自己正在失去理智、不断干出自己都不理解的蠢事儿、说着冒犯当地宗教信仰的疯话。这时她终于自己悟出阿里家乡那句老话儿的含义——“恐惧吞噬灵魂”,但已经晚了。
.
.
.
.
只有当被排斥的时候,他们选择紧紧相拥。人本质上是孤独,都是与此作战,战友不同。
相比《深锁》《远离天堂》的细腻,这部更多的是孤独,两个本就是边缘的人,走在一起必然遭到更多的抵触。而这种抵触往往是没有来由的,它来得莫名,去得更莫名,因为这本来就只是因为人们对周遭生活有太多的恐惧。法斯宾德本人竟然还客串了,我没忍住给笑场了。。。
在我看来,法斯宾德1973年的电影《恐惧吞噬灵魂》里的 Emmi 比绝大多数人都要通透,开阔和浪漫。她60多岁了,大半生从事清洁工作,清贫而居。身处的环境并没有让她失去自我的开放性和反抗能力。 偶然遇到Ali 后,迅速陷入了这场饱受亲邻排斥的恋情,坚持用自己的风格处理跟外部世界的关系。在旁人冷嘲热讽的热恋中,她脱口而出“我们可以买下一小块天堂”,这个灵魂是诗性的。即使遭遇变故,她也绝不会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你是个自由的人,我老了。你可以做任何你喜欢做的事情。但是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应该对彼此好一些,否则生活就没什么可留恋了。我很爱你。
估计阿基·考里斯马基受其影响很深,主题先行是简约主义的天敌,所谓张力因人而异。男主是导演的男友,男主的女友是导演的女友,导演是双性恋,他在片中扮演女主的女婿,这个八卦比电影更有意思。
法斯宾德有那么好懂的东西真的让我太震惊了,简直不像他。这部电影的核心是孤独,两个人共享一份孤独时,它甜蜜又厚重,但是外界再次向你示好,你抛弃了它关系也就不复存在。所以,叶子唱的好,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而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人类社会的基本组成就是个人的局限性,它本质上就是剥削的
有些时候,法斯宾德刻意用矫饰的视觉形象来表达某个观点。他经常用交替的长镜头把艾米和阿里跟社会上其他人分开:首先他们离得很远,然后那些看着他们的人也很远。他让两人挤在双人镜头里促狭的房间中,在摄影机前利用摩洛哥人天生的拘谨,来描绘两个在冷漠世界里互相关心的人。
画面中躁动的黄色和浓稠的黑夜,仿佛法斯宾德狂躁抑郁的内心。他和魔鬼学会的如何蛊惑人心——把心中的敏感,恐惧和厌恶巧妙糅合成简单粗暴的影像世界,然后保存爱的幻影,让它具备儿童式的天真。这里每个人都冷酷又软弱,互相攻击又离不开彼此。在艾米卑微爱情的背后,是她也没有能力给予阿里温暖。对孤独的恐惧就像吃人的黑暗,把他们驱赶在一起,像两个不知所措的孩子。
与你相拥,心就不再孤独,简洁的叙事与布景,衬托着百无聊赖的生活,大量景深镜头凸显人性的狭隘与冷漠。法斯宾德的这部电影关注的不仅仅是受到种族偏见影响的人群,而是整个带着深深恐惧感的社会~
开始以为是爱情故事,后来发现是移民问题,再后来变成了种族歧视,最后竟然回归到人性丑恶,甚至反过头来开始质疑爱情本身……阿里被迫展示肌肉之后,艾玛轻描淡写说了句“他有情绪,这是他们外国人自己的心理”,此一句真是永远的伤痛。最后的胃穿孔更像是对艾玛的惩罚,或者说是对爱情的。
Arte大概大前年还是前年播的这片子,有两处镜头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其一是在杂货店买东西时,摩洛哥人说的德语他们故意装作听不懂,后来艾米生气下来理论:“就是因为他是外国人才故意说不懂,而要是德国人他们就懂了”这样的种族歧视;其二是最后摩洛哥人病而如死,片子在无奈中结束.别的忘了
艾米从坚决维护阿里到夸示阿里,又落入了歧视的窠臼把阿里当作异物。阿里只接受艾米,不接受艾米的食物和她的整个世界。最后两人把壳都打破,还是能够在既非德国也非阿拉伯的音乐声中跳上一支舞,幸甚!大荧幕重看。法斯宾德与斯特劳布夫妇共享一种动静之间的舞蹈性:Emmi出画右坐地铁,Ali出画左坐电车,两人各自回望。Ali压在酒吧主人的身上,像一块岩石叠在另一块上。
绝望中,两个孤独的灵魂在反抗。萨特说,人的主体性和人际关系的交互性是一对矛盾,对交互主体性的探讨越是深入,人们越是陷入困境,越是感到受压抑的痛苦。所以法斯宾德借阿里之口说,想的越多,泪水越多。还有二战后的德国仍然有种族主义,仍然认为别的民族是肮脏下等的,即使大家同样被生活吞噬
延续《卡策马赫尔》的排外主题,冷漠社会里,偏见和刻薄才是吞噬灵魂的元凶。布景的撞色令视觉鲜活,却温暖不了两个孤独的边缘人。外部压力内部矛盾络绎不绝,纵然法斯宾德难得温情地用开放式结局来避免主角境遇的进一步恶化,他们之间跨越年龄、种族和阶级的爱情自始至终都弥漫着窒息的无望感。(歌德学院)
我和别的女人睡觉了。 这不重要,一点也不重要。艾米说。 我不想找别的女人,只是感到非常不安。 你是一个自由的人。你可以做任何你喜欢做的事情。但是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应该对彼此好一些,否则生活就没什么可留恋了。 我很爱你。 我也爱你,我们在一起,就什么都不怕了。
男主角是法斯宾德情人。。后来我忽然想到,其实老女人艾米就是法斯宾德自己,其实是一样的。
“我们好有钱啊,阿里,我们应该去买一小块天堂。”
歧视、偏见与冷酷最终让位于利益,被排挤的受害者翻身后又来迫害新的弱者。写实的镜头语言和简洁通俗的剧情,深刻而精彩。法斯宾德的机位构图极佳,不少以门墙窗棂等障碍物包围主角的远景固定长镜头渲染了冷漠疏离的气氛。片头酒吧的纵深感、踢电视机前的慢摇特写镜头和楼道八卦场景绝赞。(8.8/10)
这才是爱比死更冷吧。法斯宾德把同性恋之间的感触放到这一对异国老少恋身上。你看,摧毁我们的从来不是外人,因为外人总有所求总有顾忌,摧毁我们自己的总是我们自己。#好喜欢艾米,她那么勇敢那么智慧,人生所给予她的她都得到了。所以最后不是她来求阿里回头,而是阿里对她忏悔。她包容。#
4.5。第一部法斯宾德。乐观得现实,通俗得高级。探讨了诸多当代电影习惯性回避的隐蔽/延展面,首当其冲即立场的正确决定不了实现轨迹的“正确”。真正引发隔离的不是种族或身份差异,而是即便偏见缓解也不能及时改变的社会语境;当站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的理由是爱而非呼唤欲,方知幸福和快乐并不总相随。
法斯宾德是先知者,他在四十年前如此敏锐地捕捉到种族偏见,民族疏离。情节剧以小见大,折射出今日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社会顽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