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不在岛上瞭望塔上设一个高功率喇叭,循环播放“停止前进,左右八百米都是禁区”,这在技术和资金上并不难实现。这里是江苏,不是西海固。七八十年代没有,九十年代还没有吗?在大风大浪的情况下,就靠人敲脸盆,我不太相信八百米之外的船只能听见。
2.按照电影写实主义的方法,王继才岳父岳母家应该是相当富裕的,而且还是知识分子家庭。他们就这样坐视自己的外孙女未成年就在海鲜市场辍学打工?“这是什么样的家庭”——《饮食男女》
3.王继才和王仕花生活困窘,却拒绝政府发的补贴?这操作已经违背基本人性,如果是那种需要签字领取的补贴,可能别人会拒绝,如果是直接汇入工资账户的补贴,怎么拒绝?工资到账之后再退还镇政府?政府也可以把补贴换成米油等实物送上岛,难道两夫妇还把它们扔进大海?补贴到底怎么发,有没有真心想发?
4.这个岛到底重要不重要?如果重要,为什么不可以让人武部长来守?如果不重要,为什么一定要定死某个人?
5.电影说明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占别人的便宜占三五十年,他可能会心软,可能会心虚,一定会有心理压力,但是政府占人便宜,以上这些都不会有,因为它没有情感。
其他:
1.刘烨的二愣子抽风似表演后继有人,他就是张~一~山!这就是传承
2.这电影最好的地方是比较如实地反映了海岛的艰苦环境,这个确实很加分。希望在上面建一个党校学习站,县处级领导任职前都去上面培训一个月。当然我们不是要为难他们,只是这样一来,后面守岛的人生活条件就会大大改善。
《观守岛人》
顾于学习和家里事情的压力及影响,已经难得做到有连续快一个月没有看电影,只差一天却没想到在这十月的最后一天还是破了戒。某位朋友前几天在观看这部电影时哭的稀里哗啦,加上之前所听到的评价结合电影名字不难猜出,必然是一部反映经历苦难环境,牺牲自我乐于奉献,升华个人品质主题还饱含家国情怀深受我党和人民喜爱的主旋律作品。
影片一开始便将主人公所在环境恶劣以宏大的音效和艰苦的画面告诉观众,虽然有种说不出的刻意,但是效果肯定是达到了。在第一面国旗被狂风撕烂,王继才去拿新的国旗的时候在山洞中的那种孤独感不由得联想到自己这几年的工作环境,同时也想到这样一句话:每一种工作,不论高低贵贱,光荣耻辱,总要有人去做”甚至在战争时期,英雄有人去做,汉奸也人有去做,每个人的选择不同,不能否认这份工作存在的必要和真实。陶行知先生说“干一行,爱一行,乐在其中”,在王继才身上看到了最好的体现,于是这么一想自己因为工作所失去的东西几乎不值一提了。转念一想我泱泱中华也正因为在各行各业都有着千千万万个看不见的“王继才”才得以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以最快的速度赶上西方列强脱颖而出。
在第一次上岛时我从王继才表现上看见的永远是属于中国男人独有的浪漫,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虽然他只是一个没有编制的米民兵,但那个年代人人以沾军字而骄傲,所以第一个打招呼的是他最讨厌的兄弟兼领导王部长,再是非常认可他,总是说要个头有个头的父亲,最后才是自己柔弱心底里的媳妇和孩子。
上岛以后当看到岛上的环境和王部长的找不来人以后逐渐也认清了现实,不知是出于安慰心理还是一种独属于那个年代的自豪感仿佛王继才是从这里开始就感觉到自己冥冥中就注定了和这个岛有缘分,当然起因是因为父亲和王部长的信任,被人相信的感觉是很好但是客观来说最重要的还是那份荣誉感,在那个年代选择工作,可能光荣是最大的,后来在家人眼里这也慢慢成为了属于他们的一份骄傲,虽然说失去的更多,但是在女儿小宝长大读书后第一次上岛看向父亲那种敬佩眼神和王仕花每每看向王继才向国旗敬礼的那一刻这一切仿佛又都值得。可能女儿从小就经历过也知道父亲守岛的缘由,也可能是读书了镇上的人或者同学都知道自己的父亲是岛主,是英雄,她说自己长大了不是花仙子,是海燕,是在暴风雨中也会勇敢前行的海燕,无不透露出女儿想对父亲学习的心和对父亲的敬仰。
在后来孩子越大以后每每想到此处对家庭的亏欠时,他们承受的环境带来的苦难和心灵愧疚的双重折磨,可是在夫妻之间,仿佛王继才永远有办法可以引导这一切,她给他搓澡时提到儿女的时候会说不要往他心窝子上戳,他在大黄临死前一天给大黄说的话时在她听来不也是丈夫苍白的道歉信,种种不甘心和委屈在一夜过后就好像荡然无存,两个人好像总有办法去安慰和去依偎对方,有女人才有家这句话也在这里体现,我还特意百度了相濡以沫这四个字的含义,鱼在没有水的困难环境中会互相涂沫以对方帮助鼓励,这两个人不也正是这四个字的最好体现,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搀扶着走完这在平凡年代平凡人但不平凡的一生。
从专业角度打量,也确实有较多不足之处,除了很多让观众纳闷不理解的地方,对于前期党和政府的缺席和孱弱,到后来能提供帮助时总是被拒绝,也逐渐反应过来,在强力打造主旋律的节奏中,似乎不成线的细节也就不那么重要了,不论是我和我的祖国,还是攀登者,又或是夺冠再到以前的战狼,在这方面都已经见到过太多太多,可惜王政委这条线断的太早,或者说可以交代更多一些关于父辈战友情的这条线更能推动剧情,哪怕给那么几分钟父辈的战斗画面或者是小豆子的父亲临死前的惨烈瞬间?
说回演员,刘烨是我一直喜欢的男演员,虽说对演技的收放不算顶级但是我可能确实比较吃他的颜,喜欢他在北平无战事里的方孟敖,他在南京南京里的陆剑雄,在建党伟业里的毛泽东,但对于演绎耿直,单纯,时长带有笑容的形象时也总是让我想起那山那人那狗和蓝宇当中的大男孩形象也就避免不了总是出戏。所以在刻画人物形象上,这位没见过的长得像张子枫的女演员反而承担了几乎80%的力量,在第一次上岛看到自己丈夫的生活环境,再后来慢慢到被丈夫所感染毅然决然的也成为他的这种心理变化以及每一个眼神都处理的非常到位,看到国内依然有实力能够拿出这样的演员和这样的作品,似乎一瞬间忘记了这十多年软糜无力的国内院线还是存有这样的实力,只是在资本的博弈和政治的压力下不能很好的释放而再次感到理解,也再次看到了使得中国电影暗淡了数十年的灰尘正在逐渐消失,正在走向更好。
电影里有两个“金句”,一个是王继才说的:“一个人一辈子干好一件事就不白活。”
这句话也是他在岛上坚守三十年的总结。
但是一个人在这里坚守,吃苦,父母之前不能尽孝,儿女不能养育,光靠这句话,人物是立不住的。
电影一直借父亲的口讲述缘由,这是因为他爸爸当年亏欠王长杰爸爸的,当年自己渡江,王长杰爸爸用机枪守护自己。
让王继才守岛是为了报答,后面慢慢解开缘由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其实爸爸的这番话就隐隐透漏着一个道理:“有人往前进攻,就要有人坚守。”
当年自己往前冲,王长杰的爸爸为自己坚守。
现在就需要王继才来坚守,可谁是这个时代进攻的人呢?
小豆子这些用自己智慧致富的人,包正福那些用双手为生活拼搏的人。
我更喜欢电影里王继才老婆那句话:“你守岛,我守你。”
这让我想起约翰多恩的一首诗《没有人是孤岛》。
电影一开始王继才一个人在岛上和风浪搏斗,风裹挟着巨浪像强盗一样就“踹”开他的门,瞬间席卷一切,他一个人守卫着灯塔,他一个人在深夜大雾里敲响盆子警告过往船只,他一个人守卫国旗,一个人唱国歌。连被他救命的人都不愿意陪他在多过一天……
他守卫着那座孤岛,他似乎也成了那座孤岛。
但妻子说着那句话走上了岛,和他并肩守岛。
王继才不是孤岛,这个世界有一份温柔留给他。
场面温和起来了,但是两个人一起看着灯塔,一起升旗,一起耕作,但——两个人似乎还是孤岛。
但他们人在孤岛,却并非与世隔绝。
电影里处处展现着相互守卫的观念。
侯勇饰演的王长杰在守卫着他们,他充满了愧疚,电影里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对不住了兄弟。
虽然没有成功,但他想法设法找人替换也是一种守卫,他想寻找另一个方式来“解脱”王继才。
他虽然在家,但王长杰并不比在岛上的王继才轻松,王继才家里有事他总是第一时间出现,王继才的老婆在孤岛上生孩子,他守在电话那头让医生一步一步指挥,最终孩子平安降生,他一下子晕倒。
王继才的妹妹在守卫着王继才,替他尽孝,替他照看孩子。
王继才的女儿也在守卫着他,尽了做姐姐的责任。
老包等渔民也在守卫着王继才,为他带药送食物。
还有那时而出现的战舰,王继才看见就兴奋地叫,因为他知道那些也和他有联系。
……
王继才夫妻二人在守岛,众人都在守卫他们。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
整体的一部分
如果海水冲掉一块
欧洲就减小
如同一个山岬失掉一角
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
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
最后说说演员吧,我最喜欢侯勇,将那份愧疚与无奈演绎得淋漓尽致,他在电影里说得最多的是“对不住了兄弟”,他一个战士,上岛前都表现得局促和不安,甚至紧张,因为他不敢面对王继才,总觉得亏欠了对方,是自己害得对方在小岛上困守,一直到临死前,他张开嘴,咳咳的声响里,都能感觉这个人物歉意。
刘烨主要把演技表现在了一个“憨”字上,憨直,他痛恨骗子王长杰,对着狗大骂,甚至对被自己救了的人直接“索要报答”;“憨笨”:竟然和三条狗一起玩斗地主;“憨傻”:以为不谈父母和孩子,就可以不想念,当妻子一言戳破,他竟然痛哭流涕;憨勇,面对走私贩的殴打,他以一敌十,妻子开枪,他竟然要求不能对人开。
许多情节初看以为矫情,但是没有处过那样的环境,你是没法理解在绝对孤独下,怎样去消遣那无边的寂寞。
电影上有个细节,王继才的儿子和王继才下岛之后都要摔一跤,因为在局促的小岛上太久已经无法适应陆地,还有孩子嫌吵,王继才下岛后汽车的鸣笛声,人声的嘈杂都显得很吵,就是为了衬托他的不适应。
王继才和狗打牌,大声说话,风中挥舞红旗,高声唱着国歌,他也是锻炼自己不要忘了说话,不要和外面隔得太远,他虽然人在孤岛,他不是孤岛。
总体而言,这是一部人物传记的电影,守岛人守住孤岛,就为了让这座岛和大陆连成一片。
拍蚊子的细节处理🦟
真是令人全身发麻[发抖]
从一开始的不情愿到坦然接受,全家人都有一股质朴却坚韧的力量
岛主的信仰,国家,亲情,友情
花 生孩子时的拼尽全力 感受到了母爱的力量
姐姐对弟弟的爱护接棒了父母对弟弟学校角色里的缺失
国家对这些为祖国奉献的家庭应该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关怀~
希望自己也尽快能在一件值得一生为之坚守的岗位上
你守岛 我守你[拳头]
#观后感##电影守岛人##苏州#
岛在远离大陆的海里,时常风雨如晦,偶尔云开日出。有人守,它便是一片国土,一个前哨,一座为船只指引航程的灯塔;没人守,它便是一片死地,一个暗礁,一座令时间凝固成冰的监牢。让岛活着,大概先是王长杰(侯勇饰)的执念,后来又成了王继才(刘烨饰)的执念,再后来,成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执念……虽然所有人之中,只有王继才最终成为了“岛主”,但他终于不再被漠视、被嘲笑、被冷落,他用30年的生命医治了这座岛的“孤”,就像妻子、孩子和狗医治了他的“孤”,许许多多人医治了彼此的“孤“一样,所谓守望相助,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在这个年代还能看到如此纯粹的人生故事,是一种幸事,虽然电影的好坏见仁见智,但好的故事足以照亮你我的内心。王继才说:“人一辈子,能干好一件事,就不亏心。”这是守岛人的箴言,又何尝不是所有坚守本职的人共同的誓愿? 愿祖国强盛,华夏永昌!
一件事,一辈子。
一座耸立于海中,一眼望得到头的孤岛,一段长达32年的守候,189本日志,11680天穿着军装升国旗唱国歌,这就是关于王继才和他几乎用一生去守护的开山岛的故事,一名守岛人最极致的孤独与浪漫。
影片放弃了峰峦起伏、矫揉造作的过度修饰,以极简的主线贯穿首尾。虽然趣不惊人,但却让人泪如雨下。这是一部弘扬主旋律的电影,我在被其32年的坚守时感动时也对男女主角平淡的爱情感动不已。
在观影之前,我不知道一个真正的守岛人的生活其实是这样的,我也不知道有人可以自愿在荒岛上坚守国家32年。我的无知限制了我对“伟大”这个词的想象。我曾经认为“电影”作为一种媒介为人类创造了如此多的精神食粮。现在我发现电影本身什么都不是。它是由能够成为故事的人来实现的。
如果故事里的人很好,电影也会很好。我后来发现的一些背景资料——开山岛位于黄海前哨,现属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境内。它的面积只有两个足球场。据说它常年受到强台风的侵蚀。地形崎岖,没有淡水。岛上的生活条件极为恶劣。但这个岛不可能是空的。1939年,日本人看到开山岛无人看守,直接从海上占领并驻扎,使之成为侵华的跳板。
如今,该岛仍靠近中国领海边缘,其军事战略意义可见一斑。虽然中国的海防实力早已不同,但人工驻防的重要性也不容小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民兵王继才在这里坚守了32年。被大海包围的岛对他们来说就像一座监狱。他说:“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如果一个人能把一件事做好,他就不会忘恩负义。如果你不为此感到难过,你就不会白白活下去。”几年后,妻子王仕花辞职,和他一起上岛。王仕花说:“你护岛,我护你。”六个简单的字比许多浪漫的诗更浪漫。
岛上的生活非常艰苦。没有淡水和蔬菜,没有足够的电,但蚊子和老鼠很猖獗,还有台风的侵扰,当然,最可怕的是孤独。但正是这种孤独让王继才和王仕花的爱情升华了。夫妻在孤岛上互相守护,一盏昏暗的灯光下,两个人相拥,是一个家。与世隔绝的诱惑,对他们来说,彼此是他们唯一的世界和宇宙。
电影中有很多感人的生活细节:晚上,夫妻俩在看黄灯,坐在炕上和两只狗打牌,王仕华撅着嘴抱怨丈夫勾结狗偷牌,王继才忙着哄媳妇;上岛第一天,王仕花就给丈夫洗了个澡。当她看到丈夫背上那可怕的伤疤时,她哽咽了。几年后,王继才给妻子洗了个澡,妻子的背上留下了疤痕;除夕夜,夫妻俩守着旧木桌,吃着饺子,拿着大搪瓷罐喝酒,面带微笑;听到广播里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夫妻俩高兴地站在机舱里排队踢球。是的,即使在这样困难的环境下,他们仍然有那么多的笑容。他们物质贫乏,精神却极其丰富。甚至,在很多时候,我都深深地羡慕他们。
正如王继才所说:“我们夫妻一生值得,几辈子也值得”,在浮躁的时代,内心的平静是巨大的财富和幸福。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物质的充裕固然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享受,但随之而来的是欲望的饥渴、精神的迷茫和攀比带来的焦虑。消费能带来一时的快乐,但离真正的快乐只会越来越远。
因为幸福的必要条件是内心的平静。如果一个人整天在脑子里琢磨,怎么多挣钱,怎么比别人强,什么时候换“轨道”,他总是心慌意乱。无论他吃得多好,穿得多好,都很难感受到幸福的滋味。这个外人避之不及的孤岛,成了王仕花、王继才的天堂。岛上的生活就像十年的一天,尽管外面的世界已经天翻地覆——小渔民成了企业家,大哥大成了智能手机,收音机成了大彩电,地上盖起了高楼大厦。
这一切与王继才夫妇无关。为了保住小岛,他们放弃了发财的机会,小岛也帮助他们屏蔽了外界的喧嚣和无休止的竞争,所以他们也保护了内心的安宁。影片中的每个人物都是丰富立体的,是有血有肉的,没有为了歌颂而刻意拔高,也没有脸谱化的反派角色来做衬托。
王继才夫妇伟大的精神和人格下,写就的仍是平凡人的平凡情感——在面对留岛还是下岛时,有内心的挣扎,也有含笑的埋怨;在面对家国忠孝难两全的局面时,也感受到了主人公的矛盾,作出舍小家为大家的抉择时,刺痛感是很强烈的。那个年代朴实的爱情观被刻画得很动人,真挚又难得,“你守岛,我守你”的誓言,也许会让我们对如今的速食恋爱加以反思。
公众号:剧风眼,感谢您阅读全篇,希望有幸邀您和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成长,喜欢文章别忘了留下足迹,您的每一条留言都会成为我们成长的印记。
真人真事很感人,很偉大也很高尚。但不知道意義在哪兒,以及為什麼讓普通人如此草率地奉獻一生。
故事很感人,但是仔细想想背后的故事就怎么都不是滋味,敬礼的那一段,船上穿制服的那么一大群,就没一个能来守岛的吗?死活要生二胎也不去深究了,但是快生了都还要留在岛上是图个啥?别光说岛主奉献牺牲大,他媳妇奉献牺牲也不小。
三点五星吧。演员的演技非常好,进场晚了,王继才剪了头发以后才认出来那是刘烨。不能理解的是,在他们的事迹被报道以后,zf还是没有派人来接他们的班,哪怕他们年纪大了一身伤病。与世隔绝守着那个孤岛,他们的精神令人敬佩,就像小豆子说的:“我敬佩你,但无法成为你。”
王仕花女士,你也太伟大了吧。作为一个跟邻家大妈一样年龄段的中年女性,你竟然没跳广场舞,而是去守卫海岛。这是什么神仙女性?疯狂为你打call。就看着王阿姨目光坚定的在海岛上日复一日的忙碌,心中真的泛起一股暖流。
大黄,你个没良心的。你倒先回家了。
佩服王继才一家的牺牲精神,可我不懂为什么要这样牺牲。
五星给守岛人,扣掉的一星是觉得可惜,两个人的一生。
可敬的事迹也需要可靠的叙事才能留下来,总体来说,还是/又是/居然总是技术不够扎实,撑不起表意。声音问题特别靠前,声画不同步、后期配音、刻意调大音量,很突兀;叙事偶有光华却整体乏力,有诚意而缺实力,电影产业曲折向前的大潮催生了越加巨大的票房,步履蹒跚仍旧是创作者的困境。苦情硬汉刘烨可是有阵子没出好作品了,本该茁壮成长的参天大树,眼下越来越像护花春泥,反过来又映照了影视业缺少肥沃土壤的现实。
“我为祖国守边疆”这句话总觉得离现实至少离我很遥远。但昨天看了《守岛人》真是感动的热泪盈眶。什么样的理想信念能让看起来平凡朴素的中年夫妇,活成了超级英雄?虽然都没去过这个小岛、也没去过边塞沙漠,但这份精神真的太感动了。
这部电影宏大的情怀的确很值得感动,但从其中一个侧面来看,更让我感动的是守岛人(王继才)的妻子对他有着多么深厚的爱,才能让这位伟大的中年女性几十年如一日的陪伴着丈夫,守卫在小岛上。她真的是太伟大了。
中国电影都发展116年了,这么好的题材还搞老久主旋律的这一套。这里的主旋律不是指思想和内容,而是指那陈旧的剪辑手法、全员用力过猛的表演方式以及在你耳边轰鸣音量盖过一切现实规则的配音。更为糟糕的是,这个跨越了三十二年让人尊敬的故事竟然没有拍出丝毫的时间感,只强行摘取这耀眼生命里的某些片刻去强赚观众的眼泪,这种舍本逐末以及「功利性」的选择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辜负了王继才一家的伟大坚守。另外,三十二年武装部部长找不到一个能信任能坚守甚至只是轮流替换的人,这究竟是出了什么问题呢?
哭到不敢多看一遍……真实的故事和真诚的演员竟然是这样的感人和震撼……致敬王继才!
一般来说这类电影的目的是突现人物为祖国的伟大奉献的爱国精神,可我看完之后一方面没有为夫妻俩的精神感动也没有看出来很多的信念支撑他们在岛上。我满脑子的问题,但问题就一个,就是三十多年甚至到了外面的世界发展到近几年,祖国有钱了,人民富裕了,夫妻两人还在岛上听收音机,俩人都有病也无人关心,儿女有出息了也不能尽孝。如果说九十年代无人问津我可以理解可能是交通和通讯的问题。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为什么还苦苦支撑在岛上,为什么没有人来轮换?半年一年轮换一批人岂不是更好?这样耗尽了自己的一生虽说是伟大,但是国家这个大家要,自己的小家也得兼顾吧,并不是说小家就那么重要,是因为后来军队体系那么健全,为什么不能让他们夫妻俩回到大陆安度晚年?
上小学的时候学过一篇非常浪漫的课文,叫《富饶的西沙群岛》。当时年纪小,深深的被课文中描绘的美丽图景所吸引。长大后看过了巴厘岛、吕宋岛等很多现实中同样美丽的海岛,就让我对海岛的印象固定成风景优美的人间天堂。但看了这部《守岛人》,才知道守岛人的生活是多么艰苦。加油吧,每个热爱生活的人。
看完陈力导演进场第一句话就问观众你们哭了没,这就注定了是部标准化的主旋律电影。开篇台风气氛营造还是可以的,但人物动机随剧情有点崩塌,煽情来的毫无因由,尤其尾声还安排让狗跟着救护车跑桥段极其刻意和过时,当然,刘烨表演是不错的,只是人物性格太直线,苦是吃了不少但角色发挥余地不多,其实完全可以尝试多视角来带出主人公的,有点可惜。
三十二年都没有正式编制的军人去值守,而是牺牲了一个民兵的一生,甚至是牺牲了他的家庭他的家人他的孩子,到了近几年生活依然清苦,这到底是什么问题呢?其实刘烨和宫哲的演技挺好,但是用力过猛的手法和刻意营造的煽情已经不能抓住观众的心了。
主旋律影片应当如何拍摄?若说开头部分台风裹挟暴雨冲击孤岛的部分隐隐能和《灯塔》沾上那么点关系、媳妇与公公雨中交谈的部分有那么点某些第六代导演的尿性,那么剩余的部分真是尽显平庸。观众们从来不是为了抵制主旋律而抵制,国外亦有许多甚至令他国观众亦甚为喜爱的主旋律电影,为何国内却总是会陷入这样尴尬的境地呢?要艺术不艺术,要商业不商业。我想真正的人间美好,从不是用无缺来显现,有辩证才能有升华。一味将好的一面放大到令人刺眼,则反而失去了令人共情的人情味。另外看得出刘烨拍摄该片时的那种辛苦与努力。宁愿看到刘烨凭此片二封金鸡也实在不敢相信黄晓明如此平庸的表演竟能二封。
没有人天生就是英雄,影片也没有故意刻画天然英雄的伟岸形象,而是普通人应该有的担心和挣扎,从被动到主动,张继才王仕花夫妇一守就是32年。看完内心很震撼,佩服他们的勇气和毅力,也羡慕他们夫妻的爱情“他守岛,我守他”经常在网上看到说孤独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看完这部电影,我想孤独就是就是用一生去守一座岛,这种精神值得让我们敬佩守岛就是守国,守国就是守家值得推荐!
我觉得这部电影的叙事结构是很完整的,以小见大的把个人情怀和家国情怀能融合在一起,通过一个平凡人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世界。知道了我们身处的国家除了有大好河山、江山如画之外,还有它险峻、峥嵘、甚至荒芜的一面。而这一面,依旧需要有人来爱着,有人来守护。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每个女孩心中都有一个关于“世界”的美好想象。但我的确没想过,世界也可以这么“小”,小到一眼望得到头,小到真的就是一个孤悬海外的小岛。但就算如此艰苦的环境,却让守岛人王仕花大姐姐陪着丈夫度过了30几个岁月。这种浪漫真的好伟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