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玛峰,世界的屋脊,是大多数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因为自己也有雪山情结,所以夏老师的电影上映必须第一时间支持。
看完之后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夏老师执着信念的佩服,也有自己对生活的一些反思,还有对于大自然的更加敬畏,同时也让一颗小小的种子在心中继续发了芽。
我用几个关键词来总结下自己的一些感受吧:
「距离登顶仅94米」
人生,很多时候都是选择。
三次冲击失败,第四次距离登顶仅94米,考虑到他人安全不得不放弃的时候,那种心里的不甘…
让我想起了自己第一次去二峰的经历,白天天气晴朗,走起来身体还好好的,晚上吃完饭就开始头疼不舒服,夜里睡在木头搭起来漏风的小屋里,躺在地面上用着简易的睡袋,把衣服都套在身上,可还是觉得很冷很冷。
外面的风呼呼作响,高反带来的头疼让自己5min就要醒来一次,从10点入睡到早上醒来,每次睡醒之后手表只过去5min的那种绝望是我这辈子都不想再体验的事儿,当时就想自己为什么要受这罪…可既然是自己选择的怎么都要坚持下来。
短暂休息一天之后身体依然没有好转,凌晨2点多起床后吃的东西都吐了出来,强忍着不舒服往上爬了不到100米心里挣扎了许久,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
虽然无法和夏老师那种更艰难的经历相比,但这种不甘自己也曾切身体会过,我想这大概就是我们的人生吧,不可能一帆风顺,总要面临失败面临选择。
「罹患癌症」
成功人身上都有一些相同的特质,比如信念感很强,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信念感才可以对自己足够狠。
连续能做一百多个引体,带着假肢深蹲,徒步在沙漠戈壁…镜头里夏老师的肌肉线条清晰可见,比自己的还要出色,真是自愧不如,很难想象这是一位近70岁高龄人的身体,他为了自己的梦想付出了多少的汗水和努力。
当自己都不怕死的时候,相信世界都会来帮你,这才是真的绝处逢生。
「被珠峰接纳」
我特别喜欢被接纳这个词,我觉得用的恰如其分。
通往梦想之路都是荆棘的,我很难想象穿着假肢忍受着疼痛攀爬珠峰是一种什么感受,即便通过画面我也很难想象在8000多米的高空被暴风雪击打是一种什么感受,我更难想象在这样的条件下是如何熬过艰难的黑夜的…
大概是感受到了夏老师五次来到这里所展现出的决心和勇气,又或是不忍他这般高龄再次受苦,终于被珠峰接纳了。
山,一直都在那里。
「登顶不是重点,回家才是」
登顶之后夏老师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感谢一直支持他的家人们,当然家人们更关心他能平安回来。
电影中有一段镜头我印象非常深刻,夏老师哭泣着说自己坚持着四十多年的梦想,而这样对于家人来说其实是一种自私。
让我想到了今年离开生活三十多年的天津只身一人来到陌生的上海,来之前我去见了几位许久没见的朋友,其中有一位关系很好的兄弟对我语重心长的说了一些话:“父母年级都大了,我们岁数也都不小了,到了什么年纪就应该做什么样的事儿,你有没有考虑过你这样做太自私了些。”
我竟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我不知道是什么提供了我勇气,或许是那颗不甘平凡的心吧。
感恩父母对我的理解与包容,原谅我的自私。
「四十三年 从未放弃」
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曾说过: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生活加诸他的一切苦难。(原文: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我想这或许就是夏老师四十三年没有放弃的原因吧。
我经常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可能对每个人来说都不同,我感觉ta像一颗洋葱一样慢慢的剥开,逐渐清晰的来到我的世界。
在这个浩瀚的宇宙当中,人类是无比渺小的,但愿我们都能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不枉此生。
种子在慢慢发芽,也许我在50岁的时候会实现ta…
故事本身的感染力是不足的,没有挖掘新的角度,就是完全符合观众预期,在合适的地方动情,在合适的地方震撼,整体的叙事的节奏平缓,缺少额外的张力,没有后劲。
这部片子其实挺难的,难在残疾人攀登珠峰这件事情,离普通人的真实场景太远了,故事只能把观众带到“当下感动”的层面,但是没有这件事情背后的突破的思考和回味,也没有情绪增量。
对比《徒手攀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不是徒手攀岩这件事本身,而是背后的情绪构建:真正重要的不是描述攀岩,而是刻画Alex这个人,他的那种孤独感,在面对一件史无前例的挑战的时候所呈现出来的,兴奋、犹豫、焦虑和信仰,在面对一段感情时候的冲突时的坚定。本身是构建一个神的过程,却让观众带着看神的预期去经历了这个神的一层层剥离,从而回到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攀登成功,只是一个渲染,真正有后劲的是你感知到,这个世界上,有些人不一样,看世界的方式不一样,对生和死的理解不一样,对内心热爱的呈现不一样。
我始终认为,一部好的纪录片所呈现的情绪应该是超越故事本身的,棒少年里,打棒球是挑战么,是,但是没有那么有共鸣感,真正共鸣的是马虎和小双这两个孩子怎么通过棒球的载体在对抗自己的成长困境,怎么融入集体,怎么对抗自己性格里的虚弱。人性幽暗的地方的挖掘通常是迷人的,这是好的角度。
回到《无尽攀岩》,我觉得正面描述太多了,老夏对着镜头诉说自己如何自私,对不起家人,热泪盈眶,但是这种过于直接的煽情往往是缺乏张力的,包括最后一个镜头的拿捏,你问他为什么去爬山,老夏思考了一下,说,他喜欢,落幕。这种“我喜欢”是单薄的,很难与观众产生巨大的情绪共鸣。《最大的小小农场里》用一只狗的离世来承载为什么要做这个农场的心路,就是一个很好的第三视角,切入的角度也很棒,原本是为了救这只狗去做这个农场,但最后已经不再是一个谁救谁的问题,延伸成了自然界的万物链接。
夏伯渝先生在登上珠峰后说了一句话:“她还是接纳了我。”
对于很多人来说,其实从上路那一刻起,我们挑战的就不是大自然的极限或身体的极限了,而是梦想和自己的可能性。这件事甚至不是“挑战”,而是“拥抱”。
记得前几年《大三儿》上映的时候,朴树说了一句话:“生命的本质是没有区别的。”
其实梦想的本质也是。
夏伯渝的梦想是攀登,而《无尽攀登》则是这部纪录片团队的梦想。这么一看,夏老师家人祈祷他们的梦想能成功,也是梦想。
夏老师给儿子起名“登平”,寓意“登高峰如履平地”。他爱人则希望“登高峰能平平安安回家。”
他有热爱,而他们宠爱着他的热爱。
电影本身并没有刻意地刻画登珠峰的难,这个难无需多言。它更多着墨于人的情感,和人的力量。
我最喜欢在夏伯渝登顶后的那一幕,镜头并没有最先给到山顶的他,而是转向山下人的狂欢。
那一刻,几十人因为一个人的梦想成真心潮澎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他们的梦想成真。
还有一段是,经历了一夜的艰苦攀登后,高峰上的天空逐渐破晓,日出云彩云蒸霞蔚。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理解,但对我来说,那就是拥抱自然的最大意义。我在认真度过每一分每一秒,所有的时间流逝我都感受得到。
从上路那一刻起,也许8848.86对于夏老而言,也已经不是一个海拔的高度,它更是时间的长度。每走一步,就是经历一个生命的刻度。
真正令人最感动的是,他为完成这8848.86,付出了实实在在的43年。
所有的梦想,以及梦想的被追逐,都是自私的,我们甘愿冒着生命危险把这个片子呈现出来,只是想通过夏老的故事,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重拾面对生活的一丝勇气,只有这样,这些小自私,才能成为激励大多数人的大无私。
我是这部电影的高山摄像,卢华杰,趁着这个电影还没撤档之前,聊一下我自己在这个电影里面的《无尽攀登》。
从一个技术的角度去看这部院线纪录片,应该算是国内纪录片行业里面的一个创新的试验,首先是拍摄,珠峰攀登的这段实拍,似乎好莱坞也没敢这么做过,不是影像技术或者攀登技术做不到,而是这个行业,特别是商业的投资,没有这么大的容错率,风险太高,或者前景不明朗的东西,没可能进入制片流程。比如是之前的电影《SHERPA》(国内译名:高山上的夏尔巴人)是因为拍到了Ueli打架的镜头,才有了后面的构思,有了这部把夏尔巴人带入普通观众视野的纪录片。
无尽攀登这个电影的成形,需要老柯以及前期投资者极大的勇气,当然,我感觉更多的应该是受到了夏老精神的感召,更多的是给情怀买单,这也包括了我自己,从接触这个项目开始,就没想过钱的事情,老柯象征性地给了一点,珠峰登完还没到家就已经差不多见底了,还有后来电影的路演,拖着土哥卖航拍飞机的钱,七八个省市说走就走,一路支持,为夏老为电影打气,一圈下来兜里只剩三千不到,豆瓣的影片资料里面连个名字都没提到,这有所谓?!很坦然地,没有。我穷酸,但傻呵呵地快乐着。
这是一种很卑微的快乐,以前总觉得,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很任性地去做自己要做的事情,是一个很牛逼的成就,但慢慢地你会发觉,不管你去过多高的地方,拍过多难多牛逼的电影,没有人会在乎这些,观众也许会在演职员表还没播到卢华杰这个名字之前便已离场,一杯奶茶之后,甚至连电影主角的名字也忘得七七八八了。
和拿着摄像机站在珠峰顶上工作的快乐不同,凡间的快乐太卑微,太廉价。
我想,这种卑微的快乐,是极大地存在于中国庞大的纪录片工作者之中的,在资本,和市场规则控制的贵圈,这是一个打了死结的循环,这和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的问题,是同一类型。
中国如此大的影院消费群体普遍认为,纪录片本就只该存在于网络电视排到最后的那个标签里,“我”是不会花个几十块钱和个把小时去电影院看“沉闷”的“纪录片”的。然后呢,中国如此大的“纪录片工作者”群体,也从来不觉得院线的大屏是他们的舞台,也从来没有想过每天柴米油盐的老百姓是他们的观众,只能东拼西凑地拿点钱,琢磨着不断地去揭社会和族群的伤疤,拿到国外的“影展”博取些哇众取宠的吆喝,他们的“作品”从来没有在院线上映过,甚至,压根就没考虑过。
也许,并不是他们“不想”,上面说的,也不能以偏概全,舌尖,文物一类的,还是在国内有了很大的反响,也有院线的尝试,只是,凤毛麟角到让人有点偏激罢了。
但我坚信,这只是一个过程,起码,《无尽攀登》这个片子,正在尝试做着一些超越资本,超越规则,让纪录片里面的精神去激励更多人的社会实验。
不拔高了,这和片子的初衷有点相悖,从制片降一个维度,在故事和剪辑方面,说说《无尽攀登》。
大家比较能理解的,是这个电影的剪辑手法显出了相当的克制,也很明显地在用院线的故事思维去做纪录片的剪辑。
比如,没有采用几个暴风雪中的镜头,而在看到帐篷外面的暴风之后,用拉上帐篷拉链接黑场这样的一个动作结束。还有就是下撤到C4之后,和夏老在帐篷里面的对话,外面狂风夹着雪粒打在帐篷上就像一段停不下来的白噪声,夏老的两颊因为没有带雪镜,被氧气面罩磨掉了皮,黄的黑的红的也不知道是什么物体,浆糊到了面罩的带子上,夏老下意识地抹去脸上的雪渣,触碰到烂掉的脸颊竟然毫无痛感;还有在C2,双手手指有8个指端都冻成了灰色,我在帐篷里面用盐水给他回温……
这些都是很惊心动魄的镜头,但后期导演并没有去刻画这些,而采用了一种偏人性的处理,整体上看,目标是讲述这件事情本身的难,而忽略掉那些很难向一般观众解释的偏向于登山的技术细节,尽量去简化时间线,让所有的事件在主线的推进上更有逻辑,从当前的正片来看,这样的手法是成功的,你会感觉到拉帐篷链的时候,暴风雪的扑面而来,直升飞机之前,还有人背着夏老(假肢穿不进去,走不了),这些都没有画面,但会让观众“感觉到”。
我很理解剪辑的主线和思路,整个攀登的历程在我的脑海的记忆里面是连续的,但是我拍摄到的素材,是碎片的,并不是24小时不停的记录,也不是360°全方位多角度的无死角记录,因此,所有的剪辑必须要基于现有的素材,有些时候,某个事件被记录下来,而这个事件的前后是有缺失的话,就很难在时间线上去交待了。
但另外一方面,不妨马后炮一点,如果让我去剪这个部分,我就会采取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让整个攀登彻底碎片化,基本上按照时间的推进,用短黑场去串联起所有的事件,例如,在一些风暴的镜头里面,用极具现场感的声音动效提前几帧带出帐篷内的景象。
有可能这样的操作方式会让攀登这部分没有那么“故事化”,但是剪辑上的跳跃首先符合了碎片式的素材,也能更好地展现出攀登的残酷,我感觉这是院线故事思维之外的一个处理手法,让观众的思维跟着剪辑去跳,也是挺有趣的体验,当然,这是我的一个马后炮,我也没信心剪出比现在这个更好的版本。
关于这个片子在拍摄这块,收到了不少影视专业方面的问题。我尝试大概地去回答一下。
整个拍摄,其实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所以大家也不要鼓吹什么是我一个人拍完的言论。大的主线有两条,一个是夏伯渝主线,一个是夏登平主线。
我主要跟的是夏伯渝的主线,在昆明之前的北京部分是专业的团队拍的,和我没关系。攀登部分是从昆明开始的,由我和央视的摄像老董一起完成。从大本营以上开始,加进来一位夏尔巴Kilu,在山上的镜头,是我和Kilu一起完成的,特别是在C4之后,我的角色转换为了现场导演,充分利用了夏尔巴身体在高海拔的优势,让Kilu帮我完成了路线之外的镜头的拍摄,原则上是Kilu在前在远,我在后在近抓特写。
也有观众觉得这些镜头都很稳,他们会问是不是带了脚架或者稳定器,其实并没有,都是手持的,机内的防抖就很好,有一些镜头特别晃的也经过了一些后期的技术处理。关键是拍摄的时候把核心和手臂都收紧,屏着呼吸。有过高原拍摄的都会知道这有多难的,但这是拍摄的基本。
关于剧情的处理,我想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攀登的院线剧情类电影,关于珠峰的大概有好莱坞的《绝命海拔》,韩国的《喜马拉雅》国内的《攀登者》,《冰峰暴》,《天脊》,这些,复盘一下,大家在电影里面看到的是什么?是不是无一例外的狂风呼啸,举步维艰,生离死别?在灾难片的剪辑思维下,甚至让所有的专业(登山)与非专业的观众都相信了登山本来就该是这个样子,每一次的登山都是有去无回,每次登山都是和死神擦肩的“壮举”。
于是,当你看到没有特效,没有煽情,每一帧都是摄像跟拍的,最真实的攀登的镜头时,很多人就会毫不犹豫地把这个片子定性为“没有壮丽奇绝的景色,冲突不够,戏剧性不够,甚至让人产生了登顶珠峰还挺容易的错觉。”
还有观众提出为什么不把夏老日常生活,选装备,怎样选……这些镜头展现出来,拜托,这是“纪录片”,不是“记录片”!选装备的环节已经把屏幕切开三块了,片尾字幕旁边的空间也用上了,成片已经93分钟了!要科普珠峰攀登的话,各大平台都有UP主讲这件事,用不着浪费大屏幕的空间。
也有观众在问关于攀登的一些细节,攀登这块已经在我的公众号LOs VISION做了一个全盘的回顾,全文一万八千字,大家可以搜索一下公众号的名字LOs VISION,或者点这个链接
在豆瓣这里,其实真的没什么太多可以讲的,这个电影并非一个“纯粹”的攀登纪录片,在山上拍摄的攀登的镜头,很多都因为克制的剪辑而舍弃掉,但是你能从现在的这批镜头里面,感受到整个攀登过程的不易,说真的,真实的攀登,比你们所看到的更残酷。
我不懂怎么去描述夏老的难,在你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无法找到能感同身受的“难”度,从我,拍摄者的角度说难的话,那就是没有了自己的节奏,身兼数职,脑细胞和氧气一样,不够用。
很坦白地讲,从本质来说我并不是一个攀登者,我只是一个具有一定攀登能力的影像工作者,我给自己的定位很清晰,因此我攀登的技能,都是以“完成拍摄任务”为目标的。但是,当拥有这个基本技能的你,再有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多年的影视前线工作经验,加上不错的导演和剪辑思维,这个时候,你的攀登就不再“纯粹”了,这种不纯粹,直接的后果就是透支了我所有的脑力和体力,但这种透支是令人愉悦的,内啡肽爆棚的感觉,在其他任何的海拔都无法获得。
关于这块,还是建议想去了解的影迷,直接点进去上面的链接,你会了解到这次攀登的不易,在豆瓣这里,就不剧透了,建议各位看完电影再去看我的攀登回顾。
第一次在豆瓣写影评,其实是写给自己的一个年终总结,让身处这个不相信爱不相信梦想的年代的自己,还能记起在珠峰之上的《无尽攀登》,能让自己还有一丝勇气,坚持热爱。
无条件支持,无条件五星。 来,听一个同时作为登山爱好者和电影爱好者的我来絮叨絮叨这部电影。 我大概扫了眼豆瓣里关于这部电影大部分的影评,其实大家还是在情感上太陷入在故事里了,从而忽略了一些电影制作层面的事情。没错这部电影确实感人也着实励志,我并不是说陷入在这样的故事里有何不对,只是想告诉大家,或许可以换个角度,这么来看这部电影。 单论感情,我对这部片子的感情要高过90%的观众(保守估计哈),和夏老师一样,我也生活在北京,玩户外也七八年了,夏老师走的北京周边线路我也几乎都走过,雪山登过几座,我也有一个关于8000的梦,只不过不是珠峰而已,当然珠峰我分别在南北坡都看过、南北ebc都到过、尼泊尔也玩过一个月,甚至还和夏老师有几个共同认识的人,更巧的是我女儿的名字也是和山有关,以至于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有一半的时间在擦泪,一半时间在站着以示敬意,所以,我们不谈感情也罢。 废话说完,电影情节不复述了我又不是复读机想了解自己去看嘛,没钱我请客。
下面进入正题:
1,在正式进入登山部分前的背景介绍中,有个镜头拍的貌似是北坡的珠峰,也就是中国西藏看珠峰的视角,不是不行,但毕竟主角爬的是南坡的珠峰,从南面拍或许更合适,这个摄影是没有难度的,可以补拍;
2,既然提到了摄影,就说说摄影。这部电影摄影的专业度是差些意思的,从c1开始到登顶的登山镜头中,几次拍主角登山而大背景的珠峰竟然没拍全,多给三秒继续向上抬镜头,拍全了珠峰不是更好吗?拍摄中竟然在登山者的雪镜反光中出现了摄影师,登山过程的近镜头太多远镜头太少,多给几个远镜头既可以凸现攀登难度又可以使画面更宏大,何乐而不为呢?这方面还真得向国外的户外纪录片学一学,精益求精才能进步不是;
3,关于电影后期制作方面的几个瑕疵之处。
a,在采访而非登山部分的台词中有几处口语和口误,这部分重新拍或重新配音完全没难度,兼容真实性的同时并非一定要牺牲艺术性;
b,关于ebc到顶几个营地的数据,完全可以加上含氧量、温度、时间等等,难道非要让观众好奇怎么就低温了怎么就要吸氧了到底几个营地之间用了多久;
c,既然给了珠峰上那几个最出名的尸体镜头,为啥不多说两句解释解释呢?要不就别给镜头嘛,我相信一定有人不知道那是尸体的;
d,同样类似的问题,既然故事里有讨论关于是否建c5的,最后c5还停了一夜,怎么就不说说明白为啥在c5停留了,是天气原因还是c3-c4耗时过长?这部分其实也是可以补拍的;
4,既然已经讲到了故事部分那我们开始聊聊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
a,夏老师应该是长年累月的训练(我每年都会做登山训练我基本清楚),为啥不把登珠峰前的登山训练部分多加一些情节和镜头,不要给观众一种错觉觉得好像随便练练就能上去珠峰似的(我最怕户外片子给非户外爱好者的感觉是什么什么事随便练练就可以去做最后付出惨痛的代价);
b,电影节奏太平了,注意我说的是节奏太平了,和故事是不是激动人心是没有关系的。明明有拉肚子和血泡两个点可以放大来调动起来节奏而不用,多可惜。我前面说过的,保证真实性并不影响艺术性,纪录片的节奏也要有变化和停顿的,也要有起承转合的;
c,买菜包这个梗够幽默,但不够好。虽然最后换了向导给的包而没用这个包,但我会质疑主角登山的专业性,are you kidding me?四五十万(通常的价格)都花了还差这几百的冲顶包了?氧气瓶对他来说没那么重要是吧?更何况还有赞助商;
5,最后颁奖部分是不是有错别字呀应该是“世界”而不是“世纪”吧?这种制作上的失误实在实在是太low了;
6,夏尔巴人的祈祷词居然给翻译了,好棒好棒,同类片子几乎没有过(虽然我一直好奇)。
最后,因为喜爱,我才认真,我才挑剔,我们都希望国内的电影/纪录片更好,不是吗?
ps阿曼达峰(电影里叫阿曼达布?)真的太漂亮太漂亮了,或许可以当作我的终极梦想(难度不亚于珠峰),分享一张我前些年拍的阿曼达峰。
有没有一件事,是这一辈子一定要做的事?这件事一旦做成了,就有一种此生足矣的感觉。
这是一件没有什么能够阻止、没有什么能够让你放弃的事。
这种渴望的信念坚如磐石,百折不挠,万物不催,山止川行。
我想了想,很可悲,我没有。
先不管能不能实现能不能做到,很多人可能像我一样连这样一个奋斗终生的理想都没有。
年轻时攀登珠峰时因帮助队友被冻伤截去双腿,最终借助假肢在69岁的第六次挑战中成功登顶。四十三年夙兴夜寐,终于了却一桩执念。比起他的乐观、热爱与坚持,亲友们的挺力相助更打动我:老婆同意卖掉北京的房支持他的梦想,好友以房抵押为他支付登山费用,儿子担心他的病情悄悄跟随上山。有亲友如此,足以平山填海。峰顶近在咫尺,他面对镜头流下泪来,愧悔自己对家庭的亏欠,感谢家人纵容他的一意孤行。他早已做好死于大山的准备,唯爱令他走到最后。片后采访,老爷子谈起给儿子起名“登平”的寓意,他说是“攀登高山如履平地”,而他的妻子说,是“攀登之后平安归来”。这多好。「征服」大自然固然是人类精神和体力极限的象征,但“登顶不是终点,回家才是”的落点力敌千钧。
好故事,拍得一般
最大的感触来自于这种选材以及制作模式开始与商业渐渐拥抱,并融合得意外不错,它们所制造的火花以及值得的关注可比花重金以及大卡司砸出来的“假”片强太多- -看《徒手攀岩》、《登山家》时候所产生的“羡慕”,似乎稍微在这里有了些答案。用一生来完成梦想会否太过奢侈与天真,夏伯渝的故事会告诉你,永远不会,永远也不。活到几十年直到生命尽头是「长寿」,将每一天活成一生也是“长寿”。
最感人的部分反而不是老爷子成功登顶珠峰,而是他对着镜头剖开自己“自私”的内心,是他的爱人话虽不多但义无反顾的支持,是他登顶拨通电话后跟妻子说的谢谢,是他说的那句“登顶不是结束,回家才是”。镜头在给足主角足够高光的同时,也给予了背后的家庭以关注,这才让整个故事不至于沦为执念的自我感动。三星半
电影以纪录片的形式,细致地展现了个体的独特性,他作为攀登者,追梦人,又是一个家庭的丈夫和父亲,他的挣扎和不屈。作为冒险运动题材电影,它拍出了珠峰壮美的景色和攀登的惊险,对于夏伯渝个人的刻画也充分展现了他身上励志的色彩。有个有趣点,对于夏伯渝的假肢,一位友人说他把自己练成了机器人。夏伯渝身体锻炼得很好,他自己也说攀登珠峰没有身体问题,就是看珠峰的天气允不允许。有几个不太满意的地方。一个是电影提到了另一条攀登路线,坐汽车可以直达大本营,听起来好像更便利,但却没解释角色为什么不选择它。还有一个是提到了第四次攀登时,尼泊尔政府将禁止残疾人攀登珠峰,这里有烘托第四次攀登是背水一战的氛围,但实际上他还是进行了第五次攀登,电影没说明如何解决这个禁令,也削弱了第四次攀登放弃的不容易。
能上院线的纪录片电影,好评率比其它类型要高不少。电影的主角,有三次缘分。一是参加央视的挑战不可能,第一次了解了夏伯渝。二是电影攀登者,胡歌饰演的角色原型。第三次,个人纪录片的青岛路演,见到了本人。也了解了摄影师的不容易,全程跟着主角登顶珠峰,也挺了不起。这部电影整体还是可以的,不仅了解了尼泊尔和如何攀登珠峰,也更加全面的认识了夏伯渝。最后的登顶气氛烘托🉑,有些泪目,热爱就是人生最大的原动力!
“珠峰最后接纳了我。”
明明有那么多可以煽情的元素:截肢、癌症、梦想咫尺又破灭……创作团队却选择了最克制的一种方式——点到为止来呈现。真的好,这是真的懂户外人的点!全片以真的情,真的心来拍摄,坦诚交付给观众,夏老师真的太牛了,他的牛不只在于永远挑战极限而是那种面对未知的坦然真诚和乐观。很棒的电影!
电影最打动我的,是他说,「感谢她(珠峰)接纳了我」。人们总习惯用征服来形容与自然的关系,但事实上人从未征服过自然,也永远不会征服得了自然。人所谓的征服,不过是一次触碰。正如我们来人间一遭,并不是为了战胜生活,而是融入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愿你一生,为梦而活;愿你一生,永不言弃。
总算,银幕上有了一部不再是人物(群像)访谈栏目式的纪录片了。对这股潮流烦透了,是不是在《大三儿》后都再没这种正常纪录片了啊。老老实实的跟随记录、后期补一些可供闪回的情绪花絮,这样又好看又激励人的东西,就没人好好去做了。
选对了拍摄者,纪录片就成功了大半。它再一次证明了:真实,是最鼓舞人心的励志。影片最动人之处是纯粹,专注于一个老人坚持不懈攀顶珠峰的全过程。喜欢影片的视觉节奏,用远景、全景展示珠峰上环境的残酷,用特写呈现夏伯渝的坚持和斗志。对珠峰的仰拍镜头撼人心魄,那是绝境,也是信仰。如果说假肢是器官的延伸,那信仰便是力量的延伸。
在对梦想的自私与家庭的愧疚两难中坚毅地选择了前者。你可以批判他的一意孤行,也可以赞赏他的跛鳖千里。他是不幸的,失去了双腿;他是万幸的,至亲力挺他。所以,他最后成功了,登顶珠峰是他43年隙穴之窥的修行成果,然而回家之路才是他人生最富足的获胜奖励。
电影本身其实比较平平,中规中矩,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强的冲突展现,对登山过程的展示也不够深入,甚至产生了登顶珠峰还挺容易的错觉。同时攀登画面的素材不多,对自然风景的表现也不多,没有壮丽奇绝的景色。不过夏伯渝老爷子本人确实非常令人敬佩,在这样的年龄可以如此执著于自己的梦想非常少见,能拿到劳伦斯奖的人都不简单,正如片中另外一位老大爷用经典电影里的台词评价一样:一个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有幸在现场看到本尊,确实器宇不凡,合影的时候就站在旁边,这张照片也是值得我留念了。
人类只是珠峰的过客吧。嘴上说着“我可不喜欢被煽情”心里说着“我可不想爬山”但还是看哭了,一直以来躺平,看到有梦想的人过有力量人生还是还是觉得“真棒啊”。好像还是第一次参加所谓“路演”,有幸见到夏老师本人还提问了,祝他在继续追梦的同时能和老伴儿有更多幸福的时光。另外夏巴人是个什么神奇的存在啊他们也会有很多传奇的故事吧。
极度自私的人,不怎么引人的纪录片
从前以为“我命由我不由天”只是神话故事神话人物里的口号,当这种精神照进了现实,看到真实鲜活的人生有这样不屈从命运的人——一双假肢、69岁的夏伯渝老先生,成为中国无腿登珠峰第一人,更加觉得无穷感动,无尽力量。其实人生就是一个对抗命运的过程。它给出一个第一稿的剧本,然后让你去,走到哪里,走向什么路途,走出什么风景,这才是自己的功课、成就与修行。当我也长成一个中年人之后,我想我能从夏伯渝老先生身上得到更多笃定。作为一部纪录片,它所呈现出来的电影质感很高级。高原,雪峰,孤独,勇敢,精神气,信念感,它都做到极致了。
带来惊喜观影体验的纪录片,夏老师不愧是火神爷,有对事业的赤诚热情,有待人接物的真诚温暖,而且果然不怕冷,11月的上海点映两父子都是短袖上阵。😁好奇询问老师的锻炼量,好家伙每天五六个小时,徒步以十公里计,引体向上以百计,负重深蹲以千计……一天顶我十天,这就是世界的参差吗?
难得一见的走心纪录片,原生态气息扑面让人又身临其境的感觉。攀登珠峰过程和珠峰险恶环境的全景以及特写没有商业化的设计感,贵在真实。声乐很克制,画面极其贴近自然,很容易就沉浸了。当然,最令人感动的还是故事的剧情,硬核无腿大爷夏伯渝坚持四十三年,克服病魔,衰老,自然灾害,攀登上了世界第一高峰。相信夏老师的壮举能鼓舞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勇敢面对生活,坚持梦想,最终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登上自己心中的高峰。
哈哈评论区不少人说“感觉爬珠峰也没什么难的。”哈哈当然了,根本看不到挫折啊哈哈。
很久没有走进影院看纪录片电影了,能在电影院遇见是我的幸运。平实动人,真实中蕴藏着无法想象的力量。截肢、生病、贫穷,只是增加了夏伯渝爬珠峰的难度,真正动人的是,他为了一个目标可以坚持43年,哪怕要面对那些困难,我觉得才是最厉害的。他完全可以放弃这些,但他没有。他在家人的支持和理解下,穿过了漫长的黑暗岁月。他也就是个平凡的老头,他却真的很酷。这部电影对我很有意义,倒不是看了就要追求世俗的成功,而是让我看到无论成还是不成,首先要经得起自己的审视,不要混混沌沌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