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的开头从一个小婴儿说起,铺垫了两件事情,即小女孩博览群书,有一些超凡的能力,充满奇幻的色彩。小女孩年龄与知识的反差,一个人与家里三个人的反差,都为下面的矛盾和冲突埋下了伏笔。叙事的节奏也很紧凑,没有多余的笔墨。
接下来的展开主要分两个部分,家庭和学校,“I'm right!You're wrong!”作为标志性的句子在两个部分都有出现。这一段在轻松搞笑的氛围中传递了小女孩的善良和正义,也描绘了学校这个新的环境,成功的塑造了女孩的帮助者--honey老师和她的敌人--疯狂的校长。
我认为影片的高潮部分是模糊的,或者说,创作者没有明白什么地方最为激荡人心。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候,剧情进展到小女孩和honey老师在校长家里的一场“猫和老鼠”追逐战,校长拿着链球歇斯底里疯狂的样子使整个气氛剑拔弩张,女孩和老师两人在逃跑过程中的默契互动既有爱又给电影增加了一些对称的美感。这个情节不仅悬念迭生,而且也通过校长的狼狈姿态和两人的机智躲避表达了主题,观影的时候,我觉得就应该在这里走向结局了。
而反观影片真正的高潮,则是女孩发现自己的超能力之后,扮鬼惩治校长,拿回洋娃娃。影片花了约20分钟的时间拍摄了校长从家到学校被女孩“整”的经过,虽然大快人心,但是也失去了原有的艺术价值,就像《天官赐福》看到最后部分变成变形金刚大战一样(不否认它是优秀的作品),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而对于开头铺垫的两个能力,也是两个看点,由于影片结构上的失误,都没有很好地表达。女孩博览群书仅仅体现在她在学校学习的时候表现优异,受到honey老师的关注,展开不够,未免让人觉得高开低走。这让我想起另一部电影《雷蒙斯尼奇的不幸历险》,就通过各种奇妙的发明凸现了三个小孩智力的优势,真正达到了“智商也是一种超能力”。而另一方面她用意念移动物体的能力在前面部分就只是想起来了表现一下,一直到最后三十分钟才突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像打辩论赛到结辩的时候提了一个新观点,这无疑是不符合规律的。本来观众在期待女孩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打败校长以及人们对小孩的偏见,结果突然开发了一个超能力,这种“天降神兵”的处理方式会让观众感到失望和无趣。
结尾部分一直拍到女孩被收养,虽然故事完整,但是略显拖沓,创作者其实大可不必追求内容上的完美主义。
而对于影片中的各个人物,虽然有成功地塑造形象,但是都略显扁平化,如校长就直接被拍成了需要打倒的黑暗势力,而honey老师似乎就只是为了帮助女孩而存在,有很多地方欠缺解释,比如女孩一家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女孩和哥哥截然不同?为什么校长会那么讨厌小孩?
总的来说,我认为这部影片本来可以承载更深刻的社会意义,但是创作者把它拍成了一个有happy ending的纯粹童话。
刚看完的《玛蒂尔达》,从第一眼在抖音短视频刷到片段,而后查找观看。真的很喜欢这个小女孩,不管家人对她如何,她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喜欢看书就自己跑去图书馆,想去读书就想办法去读书。被校长欺压就联合同学一起反抗。比大多数人都有勇气。还好影片最后的结局是美好的,远离了奇葩的父母,和心爱的老师一起生活。
讲了玛蒂尔达出生在一个庸俗的家庭,父亲做黑心生意、让全家一起看电视,母亲只知道打扮自己和赌博,哥哥是个备受宠溺的贪吃男孩。只有玛蒂尔达,是这个家庭的一股清流,自己在家安安静静读书,到了学校又善良懂事关心同学。前半段还属于合理范围,后面玛蒂尔达就拥有了魔法,就完全脱离现实了。最后她用魔法惩罚了恶毒的校长。我更希望她能像《小鬼当家》一样,用机智和自己读过的书去惩罚恶毒的大人,这样整部电影还是基于现实的。
当孩子在面对与自己力量悬殊的大人时,他们能做的,不仅仅是忍受,还有反抗。
选择《玛蒂尔达》是因为她曾经一度是我的童年偶像,她的狡黠、可爱和惊人的智慧一度是我的榜样和目标,我也曾幻想过如果有一天我学富五车我的知识能不能从脑子里溢出来,溢到我的眼神中帮我控制事物。当一年级的我拿着从这本书中看到的“查尔斯·狄更斯”去向老师请教时,老师看我的眼神让我觉得自己就是那个玛蒂尔达。
出于儿童文学的定位,作者并没有从现实又糟糕的角度去讲述故事中的所有冲突和玛蒂尔达的家庭琐事。如果放在现在的语境下,她的原生家庭很可能会成为关注的焦点,她所有悲惨经历的伏笔,她糟糕人生的元凶。但这是本童书,就像作者借小主人公之口讲出的话一样:写给儿童的故事应该都滑稽一点。如果说属于成年人的文学作品是像成年人的思维那样,理性、抽象的,那么为儿童服务的文学作品,则切合着儿童的喜好和特点:感性、具体。
毫无疑问《玛蒂尔达》的故事性引人入胜。小孩子都喜欢读故事,书里有故事才能看得进书,而我在小时候也以为世界上只有故事书,即使是现在,我也无法抵抗故事书对我的吸引力。它的故事高明之处在于,它好像是日常生活中的事,毕竟,谁都有爸爸妈妈,客厅,和图书馆。但它的日常却又会悄悄塞入一些不同寻常的奇幻色彩,比如三岁就读书看报、五岁翻遍图书馆的小女孩,用意念就能移动物品的能力......儿童文学的幻想性和趣味性在这里可见一斑。天底下没有这样的父母、小孩和校长,但是书里有。幻想是有目的的想象,它能让具体变抽象,比如玛蒂尔达神乎其技的控制技能其实意味着孩童对成人世界的不满。而与校长的较量,她小聪明大效果的“正派得逞”,父母远走高飞而她跟哈尼小姐一起过的结局,都通过事情的完美解决而使整个故事充满趣味性。普通的故事很难让人聚精会神,但充满想象妙趣横生的故事却能牢牢抓住儿童的眼睛,让他们不停地问:然后呢?然后呢?
故事的讲述由作者完成,而故事的表现和可视化则有赖于导演。
影视化的第一大改变就是媒介的改变。文字因其自身的省略性的特性,一方面给予了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另一方面由于较为间接有苍白之感;而电影的展现直接生动,并且随着产业技术的发展能全面调动观众的五感,使整个人全身心参与到故事的讲述中,但同时因为直接地展示画面而挤占了受众想象的空间。如书中对玛蒂尔达操控力量的描写用到了“眼睛里射出来的几百万只看不见的小手”,而电影中则是运用玛蒂尔达眼部眼神坚定又用力的眼神和微微皱起的眉头的特写镜头和被握住的水杯之间来回切换,最终“嘭”的一声爆炸来表现她力量的强大。但显而易见的是,不论哪一种媒介,只要运用的手法高超,我们作为受众都对其效果表示欣然接受。
同时,媒介的变化也带来了表现手法的变化。
情节:情节的安排也是影视化中的重要一环。影视化需要一定的改编和二创,书和电影的观赏习惯、叙事表达、作者创作上有许多需要磨合更改之处,如书可以分几次看完,并且任何时间和场合都可以由读者自己随意定;但电影必须在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之间讲完,且票房作为电影的本质要求必须在电影院内完成观赏才能带来经济上的营收,怎么让观众走进影院并留下来,重点应该表现哪一个方面,观影的人和读书的人对不同媒介的耐心和期待也是有差别的,这些都需要考虑在情节的安排内。
在书中,作者罗尔德·达尔其实花费了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讲述玛蒂尔达与其父母的种种故事,她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与哈尼小姐的交往是被分为将近1:1:1的三个等份。而《玛蒂尔达》同名电影中,家庭生活虽然依旧得到了它应有的分量,但校园生活和与哈尼小姐的交往,尤其是电影二次创作后新添加的别墅探险片段,占到了电影相当大的一部分空间。
电影对原著情节的处理可以分成:时间顺序上的提前或延后、情节内容上的删减和增加以及篇幅长短的重新布局等几个部分。玛蒂尔达对她专制无礼的爸爸一共进行了三次报复,分别是帽子强力胶、鹦鹉装神弄鬼和特强金发染发水。而电影为了则将这些个分成好几次的聪明伎俩放在了一段情节里展开,毫无疑问这加强了影视语言讲述的连贯,也让观影体验更加连续流畅,并且删去几次行动所需经历的日常也降低了影视观看中的重复性情节。而在这一环节中,“鹦鹉装神弄鬼”这一事件被删去,原因可能出于以下几点:一,这只鹦鹉是玛蒂尔达向邻居借来的,为了塑造这一邻居还需在前面情节加入两人的交往和熟识,并且邻居的房子也需要在置景上多花时间功夫和金钱;二,动物演员参与拍摄也是较为麻烦的一环,它的训练和表现以及配音还需请到专人;三,再加入这一情节也有可能破坏故事环的连贯与完整,而稍显多余,且另外两次恶作剧也足以为玛蒂尔达出口气并且展现她的机智过人了,出于这些考虑,“鹦鹉”情节的删去也十分情有可原。
不管是书籍还是电影的整体基调都是比较偏童趣活泼的。虽然在玛蒂尔达报复父亲的情节里,出于做戏的目的似乎有意呈现出她的父母过于迟钝且过于蠢笨,比如总是洋洋自得于自己并不出众的容貌甚至以此为傲,糟糕的审美和大杂烩式的梳洗打扮方式和流程等种种展现日常生活的细节,都让人在看着这对父母恶狠狠又浮夸做作的模样时又拳头紧握又想要发笑,还给人以一种不切实际的降智感。但也许文本也有意将这对父母刻画成愚蠢的模样,所以这种电影的做戏也许可以解释为只是在尊重原著意图的基础上加强了人物性格,使其更加鲜明夸大,让观众(我们应该知道儿童文学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的观众大多也是儿童)能更准确更迅速更鲜明地感受到笑点。
将父母和家庭生活缩短后的电影究竟是如何谋影布局的呢?事实上对一部分内容的挤占正是为了另一部分内容的释放。电影中有一个非常显眼的部分是玛蒂尔达与哈尼小姐勇闯老别墅和玛蒂尔达一人再闯老别墅的情节,而该情节是原著中完全没有出现过的,这就是电影为了影视效果对原著大刀阔斧的二次创作。这个处理正是运用了“影视化改编创新七法”中最常用的“增加法”。影视语言是声、光、色、像的语言,它没有文字阅读理解上的门槛,适用于所有能用眼睛看、能用耳朵听的人,并且相当直接显眼,不用观众自己再在脑海中进行过多的创造加工,所以它出于观赏性的目的做出适当的调整刚好符合了这个媒介的传达方式、表现需求和本身特性。《玛蒂尔达》本身是带有奇幻色彩的儿童文学,电影为了叫好叫座和影视效果,在“奇幻”上多下点功夫是非常聪明的做法。因此,导演抓住玛蒂尔达会意念控制这个点,并由此展开了一大段在原著里并没有的特写与表现。这一段的加入既直接丰富了校长的残暴面的展示,也符合儿童文学里“游戏”的作用,表达了玛蒂尔达在与老别墅里与校长斗智斗勇的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增加了“你追我赶”的刺激性和紧张感,让戏剧冲突在荧幕里得到更加激烈的强化。
不管是儿童文学还是儿童影视,它们的目的都是成人为儿童创作的、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审美要求以及接受能力,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正因有越来越多这样有趣有心的经典好作品,儿童的成长世界才会越来越美好光明。
2020年电影
06 || 《玛蒂尔达》
小玛蒂尔达拉着红色的小拖车,里面装满从图书馆借阅的书籍。而后坐在校园外的大树下看书的场景。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场景了。
Gwen老师最近在读这本原版书,我跟着听了几期。后来落下了。不过还是找了电影来看帮助自己理解梗概。
有评论说,影片里的女校长与纳粹相似,Matilda与宫崎骏系着红丝带的小魔女相似。
糟糕的是恶劣的原生家庭,父母和哥哥对她的尖酸刻薄与无情无义,让人不禁联想到哈利波特的阿姨叔叔和表哥。
他们的遭遇如此相似,没有谁比谁更糟糕。
Harry没有了父母,成了孤儿;Matilda有父母家人,却也像个孤儿;相似的地方还在于,他俩都拥有超能力,他俩也都足够幸运。
Matilda在书的怀抱中自我成长,在女老师的陪伴下快乐成长。不得不承认,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贵人。Matilda没有深受原生家庭的毒害,反而依靠自己,不断读书读书读书,成了充满智慧的小孩。她还不断训练自己的超能力。
如果你觉得没家人没朋友的陪伴,那就读书吧,那是最好的伙伴。读书累了,就运动下。
好像是小学还是初中的时候看的 反正看了好多遍 应该是我最喜欢看的奇幻片的前三了。记得最深的就是玛蒂尔达拉着个拖车带回家一摞书看;还有最后的玛蒂尔达在床上用魔法从书架上“拿”来一本书,然后老师妈妈给她读,最后真的太温馨了呀
最后温馨的感觉还不错。前面正义儿童打到邪恶校长的桥段真不敢恭维
北极看电影:一个好的童话,不在于塑造一个精彩纯真的世界,也不在于把所有美好都剥开、揉碎,露出本质,而是带你去看清生活的真面目,然后教你在泥泞不堪的道路上继续向阳而生。其实我们大多原生家庭未解的结,都是因为缺乏沟通、理解和关爱。美好家庭是美好社会的发源地,父母要用心去陪伴孩子,而不是心不在焉地敷衍孩子,因为只有真正的陪伴,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爱和温暖。/女孩从小被父母无视,4岁会自己做饭,6岁就将校长赶出学校
适合孩子的魔幻成长类喜剧电影,但matilda和家庭之间关系却真实的让成年人不敢正视
大概是十多年前小学三四年级看过得样子 现在还记得她拿着红色小拖车拉回一推名著的样子 好似因为这个立即办理了图书证 电影里细小的瞬间总是可以触发很多的模仿 然后造就了现在的我 我是电影的孩子
奇幻的世界,小的时候我也无数次幻想有玛蒂尔达一样的魔力
意外地教育意义呀。父母是可以选择的,生活环境是可以改变的,只要你做好充分准备,多读书充实自己,学会控制和运用自己的power,勇敢地赶走身边的坏人,和了解并且尊重自己的人生活在一起,生活总会充满乐趣的~最后掏出抚养协议的一瞬间真是太惊喜了~
歡樂可愛的童話 要是小時候看就更好了 最後瑪蒂爾達和老師幸福快樂地在一起了 人渣父母都有點洗白了
“Do you a hear a voice like velvet through the night sky. Do you hear the fickle hand of fate at my side."
如果所有孩子糟糕的成长环境,糟糕的原生家庭都像电影里那样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就好了,就不需要有人用一生去治愈童年了,过于调侃,就不会有人重视
观看2022年的《玛蒂尔达:音乐剧》,才发现这部1996年的《玛蒂尔达》,于是也找来观影了。老版比较按部就班地讲述故事的来龙去脉,和歌舞片形式的新版存在蛮多差异,但就剧情整体编排而言,此版本个人更满意一些。
蛮可爱的故事。我记得很久很久以前就看过这部电影。前几天在HBO重看。一部童话。人设方面,借用的的形象使人物生动。比如校长与纳粹的相似。MATILDA跟宫崎骏的小魔女一样系着红色的丝带。
相比起音乐剧里咄咄逼人的玛蒂尔达,电影里的小女孩甜到不得了,旁白的作用让整个故事更像一个故事,多了许多伤感,这就是成人和孩子看这部电影的区别,但是片中传达的真善美还有知识的重要性让我非常喜欢,以后要给孩子看!
Why the hell did they make Matilda American? Still not a bad movie. But the book is KICK-ASS.
3.5,可能是因为先看了新的音乐剧版,觉得旧版本在各种场面上都没有新版宏大,不过也有种小而美的感觉,加上旁白的叙述,很像童话故事。有更多的对校长巴霸占的房子的内容,还有警察调查父亲。还是更喜欢唱跳歌舞一点。
童话有解,现实无解。原生家庭的束缚和悲剧,还在持续,没有honey老师,没有特异功能。。。
小时候在ccav6看过,令人欣慰的是,这只是一个童话,然而这个女孩子所遇到的一切,并不是童话中夸张的恶毒母后、魔法诅咒,而是在现实中会真的发生的事,而且会更糟糕。无数面对家庭暴力却又没有“超能力”的孩子的真实情况又是什么样的呢?
這電影讓我覺得這個故事出自一個自覺聰明孩子的被迫害妄想。
弹幕里有人说女孩的父母不是坏人,他们至少没有打骂。现在对父母的标准这么低了吗?养而不教就是失职,更何况还一直在精神上忽略、否定、打压天性,是对孩子很大的身心伤害。更不用说靠卖偷工减料的二手车为生无异于谋财害命。童话里能有美好的结尾,现实里这样的孩子该有多悲惨?
小学时在中央六频道看的时候,一直以为玛蒂尔达的超能力是看书多导致的。因为特别想要这种能力,所以看了好多书,才知道童话里都是骗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