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日瓦戈医生

HD中字

主演:奥马尔·沙里夫,朱莉·克里斯蒂,杰拉丁·卓别林,罗德·斯泰格尔,亚历克·吉尼斯,汤姆·康特奈,西沃恩·麦克纳,拉尔夫·理查德森,丽塔·塔欣厄姆,杰弗里·罗克兰,塔雷克·沙里夫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65

 剧照

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1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2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3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4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5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6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13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14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15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16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17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18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19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日瓦戈医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幼年丧母的日瓦戈(Omar Sharif 饰)被过继给母亲的朋友,自此与继母一家的小女儿冬妮娅一同成长,并顺利修完医学专业,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医生。在另一条平行的生命线上,出生于裁缝之家的拉娜(Julie Christie 饰)正是十七岁的金色年华,母亲的情人维克多不时骚扰她,热衷于工人革命的未婚夫帕夏更让拉娜日日为其担忧。在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的日子里,日瓦戈目睹了当局对工人的残酷镇压,拉娜则因帕夏被卷入工人运动而遭到维克多的玷污,由于维克多的关系,日瓦戈与拉娜的人生终于汇合,在不久后混乱的一战中,他们终于不顾各自的伴侣陷入了热恋……不久布尔什维克掌握政权,返回家乡与冬妮娅团聚的日瓦戈发现生活却每况愈下,以至他们不得不远赴乡村谋生,岂料在遥远的北方村落,日瓦戈再次与拉娜相遇……  本片根据Pasternak的同名小说改编,获1966年奥斯卡最佳美术指导、最佳摄影等多项专业褒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嗨,妈妈!不一样的萧先生七十二家房客第五部吴越钱王食脑人全家福粤语版小太郎一个人生活无人机战场大地重光昨日绵绵无绝期悸动解剖室灵异事件之男生宿舍国民老公2019莫奈的光影岁月合理怀疑 第一季信长的主厨2实习生萌学园六复活之战指尖上的传承箭杆河边我们在黎明骑行春子超常现象研究所雄关遗梦失控任务:厮守终身症状

 长篇影评

 1 ) Doctor Zhivago

大卫·里恩很适合这种宏大的叙事风格,在《阿拉伯的劳伦斯》里我们见识了广阔无垠的沙漠,在《日瓦戈医生》里我们欣赏到了俄罗斯的冰天雪地、壮阔风景。
电影改编自苏联作家鲍利斯彼斯特纳克的诺贝文学奖作品,影片中有一段话引起了我对历史的思考。这是日瓦戈的哥哥叶格拉夫的一段旁白:
“那是一场战争
介于国联与德国之间
用布尔什维克的术语来说
那是他们上流阶级的战争
他们哪一方胜利都是一样的
......
全欧洲都为胜利呼喊
向同一位上帝,祈祷胜利
我的工作,也就是党的工作
就是要制造失败
从失败中产生革命
而且这革命就是我们的胜利
我曾注意到被徵去的农民
穿上他们有生以来
第一双好皮靴
当皮靴穿破的时候
他们就会准备听话了
当时机来到时
我带了三大队的人从前线退下
那是我干过最得意的工作。”

那场战争就是第1次世界大战,而这次大战要追溯到1905年制定的“史里芬计划”,这个伟大的计划(请原谅我用伟大这个词)设想德国主要的敌人在西方,战略重点放在西欧。首先在西线集中优势兵力“闪电战”,在4至6星期内经比利时袭击法军后方,迅速打败法国,切断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联系,然后回过头来向东对付俄罗斯,在三个月最迟四个月内赢得战争。但是后来由毛奇部署该计划的时候,德国抽调了优势兵力去和东方假想的敌人俄国交战,这正是在史里芬计划里特别强调不要做的。结果是1917年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掌握政权,俄国宣布退出第1次世界大战。而这时德国再将兵力从如此长的东方战线抽调回来已经太晚了,第1次世界大战于1918年结束。
对于布尔什维克而言,他们要的是无产阶级的胜利,无意于和德国作战,这就是叶格拉夫所说的:“制造失败,从失败中产生革命,而且这革命就是我们的胜利。”对德国而言,如果他们按照史里芬计划,不考虑东线作战,结果将会如何呢?
某种程度上说布尔什维克是借助德国来制造革命的机会,需要将俄国置于这种内忧外患的顶峰才能爆发革命。在影片中讲到,第2年‘当皮靴穿破的时候’,逃兵们返家,碰到换防开拔前线的士兵,他们对士兵说:“加入我们吧”,这既是指回家,也是指加入革命的队伍。当时俄国革命的情况寓于这场戏中。如果德国不在东线作战,那么缺少外力催化的革命不会来的那么快,而没有十月革命,沙皇治下的俄国仍然是德国的潜在敌人,德国仍然可能失去战争的胜利。
反观我们的历史,日军侵华的时候,国共也在内战,蒋介石显然是想先消灭共产党,再对付日本人,但最后不得不国共联合,一致抗日,共产党也就是一边抗日一边壮大自己。毛泽东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沙皇是布尔什维克的敌人,德国是沙皇的敌人,德国间接促发了十月革命,而革命胜利后的俄国今后却成为德国最大的敌人之一。国民党是共产党的敌人,日本是国民党的敌人......
不管是俄国还是中国,无产阶级刚刚胜利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一群无知、盲目、肉体和精神同样匮乏、长期受压迫而又无政治素养的人一旦掌握一点点权力,他们是怎样滥用这种权力达到残暴的程度(有时甚至是残酷)。电影中所表现的实在只是一种温和的多的方式。
一部优秀的作品虽然搀杂了作者的倾向性但是它表达了某一社会时期的真实回响以及人的行为,人之所以如此行的行为。当这段时期被湮灭的时候,通过这部作品,我们还可以对这一时期的社会有所构建。

 2 ) 观赏过本片, 弧型巨幅阔银幕

2006年在英国布拉福阔银幕电影节观赏过本片

褪了色的65mm拷贝,弧型巨幅阔银幕

戴维连的细腻与诗情是最大的看点,尤其是他处理齐瓦哥和拉娜之间的感情,茱莉克丽丝蒂精采的表演堪称荡气回肠,没想她能以那么现代的诠释方法把这个角色演出一种特有的古典隽永味道。

 3 ) 给三星仅仅因为精良的电影制作

如果在大学时代看到这部电影,我的反映也许同样是赞赏和感慨。但现在看这部电影,我的感觉完全不同。被评论为伟大的爱情的东西,只不过是出轨而已,自己原配夫人青梅竹马多年的感情、岳父母一家人将其养大的恩情、出身名门的夫人在财产被没收后仍然辛辛苦苦操持家务的劳苦,原来都抵挡不住激素分泌的威力,使得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男人可以义无反顾地抛弃家庭和自己的义务,他在决定离开拉拉回归家庭后却被游击队带走,似乎更像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日瓦戈医生,可以说是非常让人厌恶的知识分子形象。这种人没有责任感,对自己的家庭可以弃如敝履。这种人徒有清高,却无能力保护自己,更无能力保护家人和爱人,如果不是靠他口中的无赖的帮助,他所做的只是眼睁睁看着拉拉被枪毙。如果不是有个当将军的兄弟,他恐怕早就饿死街头。在革命成功前,日瓦戈们对于人民的苦难只能同情,却无力帮助;在人民的革命成功以后,他们又哀叹革命对“人性的摧残”。因为人民对于他们永远是陌生的,他们是树,但根不在自己的土地上,所以在自己的土地上永远觉得无依无靠。

如果说有一种人比日瓦戈更可恶,那就是中国的日瓦戈。他们口中指点江山,似乎一切问题在他们手中都会迎刃而解,可是却毫无解决问题的能力,于是他们只好把自己的无能归咎于体制问题,然后抬出“免煮柿油”这个新时代翻天印,似乎祭起翻天印就天下太平。却对深层次的社会和文化问题会使得任何优秀制度都被歪曲得不成样子的事实视而不见,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既不懂社会,也不懂文化,更不懂解决问题。之所以说中国的日瓦戈们比日瓦戈更可恶,是因为日瓦戈至少是单纯的,而中国的日瓦戈们则是卑鄙的,他们批判的体制只要抛出一块骨头,他们立刻就会蜂拥而上,吐舌摇尾。他们的批判,只不过是因为无法参与统治罢了。

电影本身的制作不错,所以评了三星,仅此而已。

 4 ) 《日瓦戈医生》: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悲剧

别睡,别睡,艺术家 不要对睡梦屈服 你是永恒的人质 你是时间的俘虏 这是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抒情诗《夜》的最后一节,从中我们可以品咂出这位诗人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以及正直顽强的风骨。正如英国哲学家伯林对他的高度评价:「他是俄罗斯文学史上所谓白银时代的最后也是其中最伟大的一位代表。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很难再想出一位在天赋、活力、无可动摇的正直品性、道德勇气和坚定不移方面可与之相比的人。」当我们对原著作者有了少许认识后,再回头审视这部《日瓦戈医生》,或许才能真正体会里面的伟大之处。 帕斯捷尔纳克一生坎坷,由于出身和早年所受教育的影响,他以及他的作品往往同俄国十月革命后成长起来的工农兵作家们格格不入,因而在作协与作家圈子里始终遭受排挤冷遇,而对其打击最大的事件便是「诺贝尔文学奖风波」。1958年,帕斯捷尔纳克以小说《日瓦戈医生》而被瑞典文学院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然而这部小说的内容、阐述的思想、国际上的评论、以及当年寻求在苏联国内出版时的种种经历触怒了苏联领导人以及作协高层。他们利用强大的政治压力和社会舆论,甚至威胁恫吓迫使他作出拒绝领奖的声明,这些都使他的身心受到了严重的摧残。于是,他成为了诺贝尔奖历史上唯一一个不仅未曾因获奖而取得荣誉,却反而招致屈辱和灾难的作家。一年多后,在病魔和抑郁的侵袭下,满心悲凉的帕斯捷尔纳克在莫斯科郊外的寓所去世。 在某种程度上,《日瓦戈医生》几乎可以看作是作者的自传。主人公日瓦格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心地纯良、博学多才,既精通医术,也是个薄有名气的诗人。无奈时乖命蹇,经历了俄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年代,他的才华抱负与人生磨难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最终在孤独潦倒中因心脏病而猝死在莫斯科街头。日瓦格的诗人身份、对于种种问题的认识、人生的命运多舛都与帕斯捷尔纳克本人有着相似的地方。借着这一人物的悲剧一生,小说透露出那个时代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十月革命乃至之后一系列政治运动和社会现象的迷茫与思索,更重要的是对于艺术、对于尊严的珍视和为之捍卫到底的决心。

要将这样的一部鸿篇巨制改编成电影,其难度是相当大的,导演大卫·里恩能把它浓缩在三个多小时的时长里已然殊为不易。以格局上来看,电影版的《日瓦戈医生》继承了原著史诗般的宏大厚重,这从长达六、七分钟的序曲,将影片分为上下两幕,幕间休息还要加入幕间曲就可以看出导演的精雕细琢和良苦用心。在视觉和听觉上的直观感受则愈加明显:四季变换、广袤无垠的荒原(特别是银装素裹的冬季)以及悠扬动听、百转千折的配乐(特别是主题曲《拉拉之歌》)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壮丽的自然环境、四季的循环更替,不但与人物命运的悲喜无常互为对比,还映衬出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微不足道,而音乐更是起到了对情感推波助澜的作用,让人对主人公每一次的希望和悲伤倍觉感慨。 纠缠日瓦格一生,并造成其悲剧命运的主要有两个因素,亦是影片的两大主线,一个是爱情,一个是理想。曾看到部分影评诟病本片的爱情,认为这只是一个关于出轨的故事,而日瓦格不过是一个背叛妻子、背弃家庭、毫无责任感的男人。诚然,这样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却失之片面狭隘,忽略了时代背景和人物个性所带来的影响。许多爱情故事不能纯粹地就事论事,而应当置于影片的相关设定下再去评价。比如《泰坦尼克号》和《廊桥遗梦》,假如不去考虑前者中冰海沉船的灾难背景,或者后者中罗伯特与弗朗西斯卡的生活状态,那么这两则爱情故事也将沦为「红杏出墙」的俗套戏码。 日瓦格、冬妮娅、拉拉之间的三角关系也同样如此。虽然日瓦格与发妻冬妮娅两小无猜、感情深厚,而且冬妮娅对日瓦格在爱情之外还带着对诗人的三分崇敬。然而对日瓦格而言,一个温柔贤惠、持家有道的冬妮娅并不是真正的灵魂伴侣,并不能在艺术上给予他启发和灵感。相似的情形在作者身上也有体现,当帕斯捷尔纳克受到排挤、心灵干涸之时,他的妻子奈豪斯因为文化修养的差异而不能同他在精神上产生共鸣,所以才会在遇到伊文斯卡娅时立刻擦出了爱情的火花。而伊文斯卡娅也正是拉拉的原型,拉拉与日瓦格不单有共事情谊(在军队里担任医务工作),她出众的美貌、她强烈的个性都是日瓦格思如泉涌的灵感之源。当然,日瓦格对于妻子也并非毫无愧疚,若非下定决心想与拉拉彻底结束情人关系,日瓦格也不会被游击队抓去当军医,以致从此与家人天各一方。

如果说「爱情」为日瓦格的坎坷命运增加了一些变数,那么「理想」就是决定性的根源所在。日瓦格历经了俄国近代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先后两次俄国革命、俄国内战、肃反运动等等,在让俄国战乱不断、满目疮痍的同时,这些事件也使俄国在政治、经济与文化领域引发了翻天覆地的变革。面对突如其来的种种变化,日瓦格自然而然地陷入了迷惘,而这也代表了当年广大俄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普遍反应。对于十月革命、对于布尔什维克,他们从同情到不解、再到憎恶,那些丧失道德、灭绝人性的行为终令他们感到绝望。 日瓦格一家被迫从莫斯科坐火车前往乌拉尔地区的一段是促使他认清现实的推动力,也是影片中极为精彩的一个段落。虽然在莫斯科,以他养父(兼岳父)家为代表的中产阶级遭到了一定程度的迫害,然而在火车行进途中,日瓦格看到了更加触目惊心的场景,底层百姓饥寒交迫、无家可归,即便是红军本身也军纪涣散,宛如杀人不眨眼的恶魔。这对于纯真善良、尊重生命的日瓦格来说不啻为一种巨大的打击,最终令他作出了离群索居、用诗歌排遣胸臆的选择。日瓦格在爱情中犹豫徘徊,但为了理想却充满了勇气。尤其在受到科马洛夫斯基的威逼利诱时,他表现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可到底没能阻止拉拉被科马洛夫斯基夺走。或许这便是身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悲哀,作为自由主义者,能够坚持理想和原则;但作为知识分子,却手无寸铁,没有力量去保卫爱人和家人。 可惜的是,虽然原著小说是一部反思历史、控诉暴力、反映人性的杰作,但是在电影中,大卫·里恩对涉及历史和政治意识的部分进行了删减或简化处理,大大降低了作品在思想上的深刻性,因此有人批评影片「仅仅讲述了一段苍白的罗曼史,更像是一部以大时代为背景的爱情片」也情有可原了。不过瑕不掩瑜,抛开意识形态不谈,本片在叙事、摄影、配乐、表演等方面的艺术成就还是有目共睹的,足以伴随着那首脍炙人口的《拉拉之歌》百世流芬。 影片末尾,日瓦戈的诗歌终于被政府批准发行,也吸引了许多读者去他的墓碑前瞻仰凭吊。正如帕斯捷尔纳克在「诺贝尔文学奖风波」中致作协主席团的信里写道的那样:「我并未期待你们会公正对待我。你们可以枪毙我,将我流放,你们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我预先宽恕你们。但你们用不着过于匆忙。这不会给你们带来幸福,也不会增添光彩。你们记住,几年后你们将不得不为我平反昭雪。在你们的实践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违背道德和人性的力量或许会一时得势,但历史终究会还「正义」一个清白。

 5 ) 电影在为谁说话——《日瓦戈医生》和《乱世佳人》

2015.10.20 《日瓦戈医生》让我想起了很喜欢的一部电影《乱世佳人》,二者都长达3个多小时,都是由小说改编的,都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并且作者都是持同情保守力量的态度,影片都获得了诸多奥斯卡奖项,而原著,前者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者获得普利策奖。

在《乱世佳人》里,南方的庄园主和奴隶们相处和谐,主仆情深。南北战争前,大庄园主们过着成天开party、舞会,只为爱情发点无伤大雅的小愁的快乐日子;而开战后,原本养尊处优的公子哥儿不得不上战场,要么战死,要么吃尽苦头、狼狈返家,原本锦衣玉食、娇生惯养的小姐们,不得不干农活,斤斤计较地过紧巴日子。在《日瓦戈医生》里,内战(剧中人这样称呼十月革命)前,贵族家庭温馨美满、生活富足、其乐融融;开战后,贵族自然没有好日子过,物资紧缺,难觅容身之所,但即使平民百姓,过的日子也没好到哪儿去,感觉就是整个社会都被革命毁了。不过《日瓦戈医生》没太表现贵族对生活一落千丈的不适应,反而展现他们凭借高尚、坚毅、宽容的美德,积极乐观又平静地开创了新生活。与之相反,红军、革命人士的形象实在不佳,凶残、冷漠、毫无人情味、蛮不讲理。这又让我想起了反映美国主流价值观(偏右偏保守)的《阿甘正传》,里面把左翼青年塑造为吸毒、酗酒、滥交、打女人甚至穿纳粹军服的形象,实在有点过了。再一看《日瓦戈医生》是美国1965年拍的,恍然大悟,冷战时期,美国对苏联红军的印象自然是极坏的。

看《乱世佳人》时年纪还小,没想更多,情感只系在主人公身上;但现在看《日瓦戈医生》,会觉得逻辑有点可笑,贵族在革命战争中失去了曾经的优渥生活,值得人们同情和鸣不平,那么革命的民众难道是因为曾经生活得很好,才想要推翻旧的统治阶级么?难道他们就应该忍辱负重,甘于贫困,而认为贵族们过灯红酒绿的生活理所应当,自己一点也不该惦记,更不该妄想改变吗?落难贵族的确可怜,但无数平民一直处于难中,岂不是更可怜。

 6 ) 冬妮娅的来信

        影片中令人难忘的不是日瓦戈和拉拉,而是善良美丽的冬妮娅。影片对她的结局没有任何交待。
        为此找小说看了几天。场景庞杂,结构散乱,描述和对话冗长(一段话常常十几行甚至半页;作者习惯借助人物对话来叙述故事,全书三分之一以上篇幅是对话),人物众多,人名扑朔迷离 (名、父名、姓,女人婚后改姓,昵称、浑名、绰号 )。 俄国文学读起来煞是费力。
        日瓦戈失踪(被抓去游击队当医生)后,家有老小又有身孕的冬妮娅的惊恐和煎熬难以言状,连拉拉都不忍说给日瓦戈听。后来,政府征招冬妮娅的父亲(教授)回莫斯科就职。
        在书的后半部,冬妮娅一家被驱逐出境。离开俄国前,冬妮娅给日瓦戈写了一封信:

尤拉:
        你知道咱们有女儿了吗?我们给她取的名字是玛莎,为了纪念你的母亲玛利亚•尼古拉耶芙娜。
       另外一件事情。立宪民主党和右翼社会党人中的一些著名社会活动家和教授,梅里古诺夫、基泽维杰尔、斯库瓦以及其他一些人,其中包括你舅舅尼古拉,我父亲,以及我们其他人,正在被驱逐出俄国。
       这真是灾难,特别是你不在我们身边。但我们必须接受。还好,我要感谢上帝,在这可怕的时代对我们采取了这样温和的驱逐方式,我们的遭遇原本还可能会更糟。如果你在这里,就可以跟我们一起走。可你在哪儿啊?我会把这封信寄到安季波娃那儿。如果她能找到你,会把信转交给你的。我很痛苦,政策是让咱们一家人都出国。如果上帝怜悯,找到了你,是否也会让你出国,我真的不知道。我从来没有放弃过相信你还活着,相信一定能找到你。我的爱告诉我一定会是这样。我深信,也许到那时,到你出现的时候,俄国的环境变得温和多了,你能够弄到一张单独出国的护照,我们又能在同一个地方相聚了。我这样写的时候,并不相信这种幸福能够实现。
       所有的问题在于我爱你可你却并不爱我。我一直寻找这种结论的意义,解释它,证明它。我进行自我反省,对我们共同生活过的日子,以及对自己的认识都审视了一遍,仍找不到起因,回想不起我做了什么才招来这样的不幸。我有一种感觉,你用不友善的眼光看待我,你曲解了我,就像从哈哈镜里看我一样。
       可是,我爱你呀,但愿你能想像出我是多么爱你!我爱你身上一切与众不同的东西,好的坏的都爱。我爱你你平凡的个性,它们费凡的组合在我看来如此可爱。你的脸庞因你独特的思想而愈显高贵,如果没有这种内涵可能显得并不英俊,你那无与伦比的才华和智慧,仿佛代替了你所缺乏的意志力。所有这些对我都弥足珍贵,我认识的人中,没有谁可以跟你相比。
       你知道吗,即便你对我来说不是这样珍贵,即便我不如此爱你,即便我还没有认识到自己冷酷而窘迫的真相,即便是那样,我仍认为我爱你。不爱是一种多么令人难堪无情的惩罚啊! 仅仅出于对这一点的恐惧,我就不可能承认我不爱你。不论是我还是你,永远也不会明白这一点。我自己的心会向我隐瞒,因为不爱有如谋杀,我决不会给任何人这种打击。
       虽然一切都没最终确定,但我们极可能到巴黎去。我将要到你小时候到过,爸爸、舅舅在那儿长大的遥远异乡去。爸爸向你问好。舒拉长高了很多,虽然他的长相算不上十分好看,但已经是个结实的大孩子了;每次提起你时,他总会非常伤心地大哭,怎么哄都哄不好。我写不下去了,心都要哭碎了。好啦,再见啦。让我给你祈祷,求神赐福给你以后的日子,赐福给我们无止境的分离,赐福给隔着试探和茫然,赐福给你漫长而黑暗的道路。无论何事,我都不指责你,我不会责备你。照你自己的意愿生活吧,只要你一切安好,我已满足。
       在我们离开离开乌拉尔之前,对我们来说,它可真是个可怕的致命的地方,我对拉里莎·费奥多罗夫娜已经相当了解。谢谢她,在我困难的时候她一直守在我身边,帮我度过生产期。我应当坦然承认,她是个好人,但我也不想虚伪,她和我是完全相反的人。我生来就是为了使生活变得简单并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法,而她却要使它变得复杂,制造困惑。
       永别啦,我不得不停笔了,他们来取信了,我也该整理行装了。哦,尤拉,尤拉,亲爱的,我亲爱的丈夫,我孩子的父亲,这是怎么回事啊? 我写下了这些话, 你是否意识到我们将永远、永远不会再相见了? 我写下这些话,你能明白其中的含意吗?你明白吗? 你明白吗?他们催我了,这催声令我痛不欲生。尤拉!尤拉!

        冬妮娅对自己深爱的人不完全了解,但对拉拉的评判是冷静公允的。
        拉拉年轻貌美,16岁时就半推半就地与母亲的情人、她认定的“自私无耻不足挂齿的小人 ”“老寄生虫”科马罗夫斯基通奸,导致母亲服毒身亡。日瓦戈曾目睹与科马罗夫斯基一幕,“姑娘屈从的情景显得不可思议地神秘而又厚颜无耻地露骨”。
       拉拉的丈夫帕沙是个高大优秀的热血青年。得知拉拉的失身,痛不欲生,去从军打仗,成为高级指挥官。他仍深爱自己的妻子,拉拉也爱他。但拉拉在图书馆遇到日瓦戈后,就成为日瓦戈的情人。冬妮娅浑然不知,日瓦戈失踪后,冬妮娅拖着大肚子来小镇找人,当地人人皆知拉拉的情人,带她找到拉拉。拉拉照料冬妮娅产下女儿,冬妮娅对丈夫的情人也有了观察和了解。
       日瓦戈从游击队逃回后,冬妮娅已离去。他没有去莫斯科找妻子,而是与拉拉同居。拉拉为他怀了个女儿。
       就在此时,科马罗夫斯基再度出现,一通谎言,拉拉居然离开日瓦戈,随科马罗夫斯基而去。日瓦戈曾分析拉拉与科马罗夫斯基的关系:“人的天性,特别是女人的天性,如此难以理喻,充满矛盾。说不定你对他在厌恶之外还有其他感情,令你总是屈从于他。你对他的这种感情甚至比你自愿爱上的男人还多。”
      帕沙来寻找妻女,却晚来一步。他与日瓦戈彻夜长谈。日瓦戈告诉他不可能找到拉拉,帕沙痛心自杀。
      日瓦戈视拉拉为“我唯一的爱人”。他对爱情有自己的理论。他对拉拉说:“我不爱没有过失,未曾失足或跌过跤的人,她们的美德没有生气,价值不高,生命从未向她们展现过美。”“一个我熟知且喜欢的男人,和我一样,爱上同一个女人,我不会感到怨恨,也不会和他争吵,反而会产生一种悲剧式的兄弟之情。我不嫉妒跟我旗鼓相当的对手,我只嫉妒比我低下的人。当然,我不是说分享我所爱的女人,我会放弃她。我的痛苦就不是嫉妒了,不那么刺痛,不那么愤怒。就像我遇到了一位艺术家,他也在进行与我相同的工作,但是做得比我好。极有可能,我会放弃自己努力的成果,因为我不想复制他的,如果他做得确实更好,我就没有必要在进行下去了。”
    日瓦戈告诉拉拉,科马罗夫斯基曾是他父亲(一个身价百万的工业家)的法律顾问。科马罗夫斯基常常把他父亲灌醉,搅乱他的生意,弄得他倾家荡产,逼得他跳轨自杀。“他是我父亲和我成为孤儿的罪魁祸首”。但日瓦戈在科马罗夫斯基面前并无血性和勇气,他听任甚至协助科马罗夫斯基带走了拉拉。
       纠结就在于此:好女子拉拉明知科马罗夫斯基是坏人,却不由自主地听命和屈从于他;好男人日瓦戈迷恋对杀父仇人怀有斯德哥尔摩情节的不贞女子拉拉,不惜抛妻弃子。
        尤里与拉拉是一对同有嗜痂之癖的既多情又寡情的男女,他们的“不幸”以及给别人带来的不幸,更多是他们自身的责任,但他们却认为,书中也描述成是“时代的悲剧”。
      抛开苏俄革命刀光剑影、遍地烽火的历史图景(“高尚的理想沦为粗鄙的物欲,文明的希腊屈服于野蛮的罗马,光荣的俄国启蒙变味成血腥的俄国革命”),《日瓦戈医生》毫无美感和正气。两个主角,都不令人同情和喜爱。
        此书有十来种中译文。我看的是长江文艺出版社的译本,比网上的蓝英年译本好,但仍不尽人意 (“她没能想像到他舞跳得如此好”“其中包括你舅舅尼古拉,我父亲,以及我们其他人,正在被驱逐出俄国”)。 俄文作品中最令人晕倒的人名,翻译时其实可以根据中文阅读习惯归纳简化,至少可以附上详细的人物表。

 短评

经典无可动摇——怕只有俄罗斯的长篇当得起史诗。怕也只有美国有这个胸怀拍人家的史诗长篇……重拾起当年读《日瓦戈医生》的那种大感动来……

5分钟前
  • 艾習角™
  • 力荐

其实也不是电影实在太差,而是与原著的相对距离太大。

9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几乎哭了

11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还可以的老电影,就是有点太长了

16分钟前
  • fox的summer
  • 推荐

渺小的我们

20分钟前
  • 推荐

军事斗争结束的时候,政治斗争才正要开始。

25分钟前
  • 空思
  • 推荐

从原型批判的角度说,日瓦戈的母亲代表着孕育与保护,而至死都没有给日瓦戈留下任何触动的父亲则是政权和力量的象征。也就说,从一开始,就奠定了日瓦戈远离革命、政治而挽救他人生命、热爱诗歌、热爱妻子和精神之母Lara的感情基调。尽管此片长达197分钟,仍旧是缺失原著的终极关怀。电影非文学

26分钟前
  • 饭夫斯基
  • 力荐

在对人性的表达与抒发上,在对苦难大众与平庸之辈上都不及小说华美与深刻。

27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推荐

本片根据Pasternak的同名小说改编,获1966年奥斯卡最佳美术指导、最佳摄影等多项专业褒奖。

30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好看的

31分钟前
  • 最美的时光
  • 力荐

北影节@五棵松。最爱和最心疼的是男主原配,大气美丽善解人意又能随遇而安,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爱情,没有走歪没有变质,兵荒马乱的时候是她仍然让一个家像个家,最后的那封信那么感人。可惜这样的女人却总是要失去他的男人,像某处台词说的“老天不保佑好人”。诗人不会为家里那个完美的妻子写诗。

32分钟前
  • 爱樱桃胜过草莓
  • 力荐

华丽啊,上一次看这种一部电影讲完一生且有时代荡气回肠的电影,是《乱世佳人》吧。

36分钟前
  • 塔拉胡
  • 推荐

17.4.15 第一场就是三个多小时的日瓦戈医生,因为以前看过,所以原以为一定会睡过去,没想到真的进到影院里,连眼睛也没眨一下。主题曲一响,眼泪唰一下流下来。这种对人物和时代的精准把控,几无来者。毫不夸张地说,这回在大银幕上看大卫里恩,留下了一辈子也忘不掉的震撼。

39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拖了很久直到现在才看,大卫.里恩将重心对准那些大背景下人们的情感遭遇,而不是单纯的历史。其优美的主旋律《Lara's Theme》渗透在片中的每一场悲欢离合中。不得不说,罗德.斯泰格尔真是演技派,虽然戏份不多,他几乎每个角色都不重复但都游刃有余,尽管来翁内曾批评过他。

44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力荐

Lean和演员都不懂得俄罗斯

46分钟前
  • 锦瑟
  • 还行

画面音乐很都美...故事摆在那里,不必多说

47分钟前
  • michelle
  • 力荐

时代裹挟下的个人史诗,在大卫里恩绝美的镜头下,悲寥壮阔;同时在第三方的叙述以及琴声中感受到温度。医生和诗人,两个纯粹的身份于一身,在战争铁蹄践踏下残喘而生,更映射出时代之苦。只是整个俄罗斯都说着流利的英文这件事实在太奇怪了...

49分钟前
  • 神仙鱼
  • 力荐

虽然明白书和电影当时的极受欢迎都受了冷战思想影响,今天跳出来看也更清晰一些。但是大卫里恩拍的并不完全像是那种对时局变化的怨恨和不满,而是用大气的制作结合广阔无尽的俄国冬天描绘知识分子一生的沉浮,无奈却坚忍,也难怪在这种好莱坞大片里竟然男女主人公的感情不像是主角了…

5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好莱坞一厢情愿的改编。哎。

55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北京电影节展映】三小时史诗巨作。银幕上那些乱世之中的婚外恋故事,总能让人感慨唏嘘。第三人称倒叙回忆角度,带出波澜壮阔的20世纪初俄国社会图景。作为世界毒瘤,communism革命比战争还可怕。看过《古拉格群岛》等书后,对苏供干下的那些伤天害理的暴行更理解,也看得更入戏,更有所触动

59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