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的电影一般不是很好拍,不好拍的原因并不是技术方面的,而是整体社会环境方面的。当整个社会环境都是欢呼雀跃的,现实主义的影片不会受欢迎,人们都喜欢喜剧也喜欢悲剧,但唯独不喜欢在高兴的时候被人堵住。然而当整个社会环境开始朝着低潮进行的时候,现实主义的电影一般都会给予低潮中的人们人文关怀,而这种关怀类似于希望,但却不受现实中的观众们欢迎,因为他们不信。因此,现实主义影片总是左右为难。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扁担·姑娘》就属于现实主义影片中的一种,1998年的人们很快将迎来新世纪,然而新世纪的到来对于普通人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一点并没有人愿意去讨论,王小帅试图用身处变迁中的青年人来跟大家聊一聊新世纪或者是社会变迁中的人们的内心变化,他没有成功,但也不算失败。
农村青年冬子去城里投靠自己的老乡高平,已经在城里闯荡了很久的高平与冬子看上去像是两种人,高平已经与这个灯红酒绿的城市没有两样了,而此时此刻的冬子却还是一副畏畏缩缩的样子。冬子很青涩,高平很圆滑,但他们的性格不过是自己的保护色,这层保护色退去后,冬子跟高平实际上是一种人。
高平被人骗了,想要急于求成的他选择了捞偏门来帮助自己发家,然而城里闯荡的青年人中这样去想的不止他一个,于是,高平在恼羞成怒之余就想要找到骗子拿回自己的钱,然而骗子没找到,他却找到了一个歌女阮红。
阮红认识骗子,于是冬子跟着高平截住了阮红,进而囚禁了阮红,这一次的囚禁非但没有让阮红恨上他们两,最终的结局却是高平收获了阮红的爱。阮红住进了两人的出租屋,然而高平与阮红的接触却使得自己靠近着死亡。阮红是一个黑帮大哥的女人,而高平也因为这样惹上了麻烦。找到仇人后的高平本想带着阮红远走高飞,然而厄运接连而至的他最后丢掉了自己的性命。冬子没有了靠山心灰意冷,阮红开始重新认识自己而做回了正常人,21世纪不久就会到来,这几个年轻人们摸了摸时代的脉搏还是感受不到跳动。
王小帅在片名上已经将本片的逻辑理清楚了,扁担代表着工作,代表着生存,而姑娘则代表着梦想。我们都喜欢两全其美,但真正的两全其美并不是真实存在每一个人身上的。当冬子拿起扁担的的时候,他便不能去拥抱姑娘,生存的压力转化到每一个人身上的时候是不会分人下菜的。冬子觉得城市承载着每一个梦想,但这种承载对于没有根的冬子来说意义不大。
高平看似跟冬子不是一路人,但本质上,他们的差距并不是很大。高平的圆滑来自于他比冬子多了很多年在城市里摸爬滚打,这种经历会转化为经验最终累积下来,而对于冬子来说,成为高平并不能解决自己的现实问题,他依旧是没有办法在这里安家。
阮红也是他们中的一种,被黑帮老大包养的阮红一直都幻想着自己能有一个歌手的生活,然而现实却并不打算给这个心怀梦想的人一丝丝的机会,她一次次地鼓起勇气为了梦想,但却一次次的让自己的梦想破碎。阮红找到了高平,她觉得终于有了希望让自己可以为自己活一回,然而黑帮老大的出现使得这种短暂的快乐转瞬即逝。两个人的美好就这样破碎了。此后,高平死了,阮红彻底放弃了自己的梦,最终选择了离开这个梦碎的地方。
社会进入到巨大的变迁当中的时候,每一个普通人所面临的现状看似不一样,实际上本质并没有太多的区别。三个命运迥异的年轻人,他们的本质都是没有区别的。他们都属于底层民众,都属于想要在一个充满着梦想的地方找到存在感的人,然而现实并不愿意对于这几个年轻人的梦有丝毫的维护,最终,他们在寻找梦想的地方梦碎了。
而王小帅作为第六代导演中的代表性人物,在那个充满希望的时代,显然用他的作品表达了自己的态度。面对着生活的未知,面对着生命的无常,面对着城市的冰冷,面对着前途的迷茫,年轻人们是应该抛弃自我,还是应该保持个性去和整个世界对抗。
无论我们选择何种的生活方式,生活就是生活,他从不会因为你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有任何的变化,一切都刚刚好,但是任何不切实际的索取最终都很糟糕。阮红的梦碎,高平的身死以及东子的迷茫中的成长都印证了这一点。生活从来不会为了谁而改变,即使你想要努力地寻找生活的真谛,然而生活却会用攻击,来表达自己并不愿意被任何人摸到软肋。
……
你好,再见
终于看了《扁担·姑娘》,王小帅赖以成名的作品。感觉还是相当不错的。怎么说呢,导演再次用独特的视角展示了自己对生活在城市底层的那些所谓边缘人的现代主义关怀,一如后来的《十七岁单车》。
八十年代末的中国。
武汉。
长江边的一个二层的小楼。东子和高平就住在二楼的两间房里。
东子和高平都是从黄陂来到武汉的,是同乡。东子是扁担。所谓扁担,便是每天用扁担帮人把货物从江的这边挑往江那边的挑夫,类似于山城重庆的棒棒,或者小学语文课本里泰山脚下的挑山工,是完全靠体力来吃饭的。高平是厌恶扁担的,他是用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方式来赚钱的,只说做生意,但没有人知道他做什么生意;甚至连朝夕相处的东子都不知道。只知道他出门都要西装革履的,和扁担不同。
其实高平是专门和人合伙骗人钱财的。然而有一次却被同伙苏五黑吃黑给吃了一把,于是发誓要找到苏五复仇。因为知道有一个歌女可能知道苏五的下落,便和东子一起去歌厅找她。
阮红便是那个姑娘,也就是影片标题里的那个姑娘。她是莉莉歌厅的歌女,也是苏五曾经的相好,从前更是同乡帮老大大头的女人;不料被高平和东子绑架之后,却一不留神爱上了高平,真的爱上了。不过高平最初却只是要利用她找到苏五的下落,后来也终于找到并杀了他,报了仇。倒是成长中的东子对成熟的阮红产生了懵懂的爱意,却又不得不常常通过别的方式来压抑这份感情。有一次阮红和高平吵架出走之后,东子默默地跟在她的后面,并在一家餐厅里听她说了很多肺腑之言。其实阮红最初并没有要当歌女,她和许许多多为了理想和生活进城的人一样,只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做一名歌手,出自己唱的磁带。然而现实的残酷让她处处碰壁,只能得到这样一个结论:所有的男人都只是嘴上想帮她,实际上都是想和她上床。东子把这一切记在心里,并用自己很长时间的积蓄买了一个随身听,在莉莉歌厅的门外为阮红偷偷了录下了她的歌声。
杀了人的高平同时被公安通缉和被大头追杀,并在回小楼来找东子的时候被大头带人赶上杀死,踉踉跄跄地倒在江边。阮红也在一次扫黄打非的运动中锒铛入狱。东子没有听取高平最后的嘱咐回家,反而留在了小楼里,留在了江边,只是不再做扁担。
影片最后是一个很感人的情节和画面。
阮红出狱,找来了当年的小楼,看到了东子,也从屋里拿走了一张东子和高平的合影作为永远的纪念。阮红要走了,虽然也不知道去往哪里。东子却突然从屋里拿出一个随身听来,所有的人当然都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了,然而阮红不知道。当她突然自耳机里听到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声音的时候,导演没有给她太多的镜头,我们也看不到她的复杂表情。但我们可以想象那一刻的感动,更可以从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东子咧嘴的笑容里读到一些什么。温暖,还是希望?说实在的,在这一刻,我突然想到了自己钟爱的《天堂电影院》,那最后一幕幕当年剪掉的接吻镜头,便曾经带给我类似的感动。只不过,那次的感动要比现在更加强烈,更加温暖。那一次,我的眼镜已经湿润。
这里的王小帅无疑是成功的。朴实无华的镜头和画面,自然出演的演员和环境,是他成功的保证。长江在这里更多的是一种象征和寄托吧,仿佛第六代导演的集体记忆,一如章明《巫山云雨》里的巫江,娄烨《苏州河》里的苏州河,既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源头,也是一个城市的永久记忆。
新闻记者有时候很落伍。直到2004年,《南方周末》才“一贯秉承人文关怀的原则”,报道了在重庆低层挣扎的“棒棒”。而八九年以前,这部《扁担•姑娘》就开始用不一样的视角,关注同样的人群,不过地点从重庆换到武汉,名称从“棒棒”换成“扁担”,但实质和内容却是一样的。
那个叫东子的青年,身上蕴涵了那个年代农村青年的所有元素,也差不多在相同的时候,儿时的几个玩伴初中毕业,流落城市,他们,是否也曾面对相同的迷茫与凄荒,是否也曾有过内心的挣扎与斗争。在那个冰冷的城市,看不到方向的他们,体会巨大落差的他们,是否曾抱怨过命运的不公,还是安之若素,相信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
有人说出身不可选择,但可以选择奋斗的足迹。我真想煽说这话的人一个耳光,他肯定不知道生活在低层就意味着很多时候,你没有选择的权利,就像东子喜欢越南姑娘却只能放在心里,他没有别的选择;在大头威胁她的时候,他只能在一边看着,他同样没有别的选择;当然他可以像那样,也可以得到像越南姑娘那样女孩的爱,但假如他选择了那条路,他就不是他了,他就成了一个符号,被城市命名的符号,他们威胁着城市的安全,如过街之鼠,人人喊打……
然后,像一样,消失,被河水淹没,被城市掩埋。
比我大一些的同村人,把命留在北京一个建筑工地上;和我一起长大的哥们,在一家工厂因事故毁容,那时我正在读初中,周末回家看他,看他脸上涂的那层呛人的药膏,我突然想到小时候看过的电视剧《鬼丈夫》,他那张脸真的像鬼一样吓人。我在他身边坐了半天,相对无言,临走的时候,他突然跟我说:“一定要好好读书!”
假如人生真的能重复,他会选择读书吗?中国有那么多的人,能进入大学的毕竟有限,剩下的那些呢?他能挤上那个独木桥吗?如果有再选择一次的机会,会不会像东子一样,老老实实地干活挣钱呢?或许他也曾经那样做过吧!但实在没有前途,就如他曾经跟东子所说的那样。
在影片的结尾,东子穿上了西服,也学会了抽烟,他离大头那一步究竟还有多远呢?他有选择的权利吗?
本来可以两分钟讲的故事,他用了一个半小时,真的,这真是一种浪费。想想上次看的那部寻枪,加上这部扁担姑娘,还都是一个路数,不如看微小说,花费一部电影的时间,真的不值当。
看的第一部王小帅的<<17岁的单车>>,很喜欢.第二部就是<<二弟>>,还好吧,今天看的<<扁担姑娘>>,对了,<<极度寒冷>>有点COOL.
一样的平民生活,一样的记忆中的年代,王小帅用朴实的镜头为我们搜寻感伤的画面,淡淡的,却不是平静的.
作为王小帅的成名作,<<扁担姑娘>>就是无是无非,对整部电影的掌控比起后来几部明显感到凌乱,或者说操作不够娴熟,让人无法专注,情节上也有点生硬.个人感觉女主角的演出很业余,不是业余演员的那种业余.
无妨,不妨碍王小帅成为一个好导演,已经不错了.
尽管感觉一般般,也只能说自己胡说乱拽,吹毛求疵.
归根到底是城乡问题,乡里的男人不通过高考进城的话,要么是东子做苦力,要么是高平混社会,乡里的女人不通过结婚进城的话,要么做妓女,要么做服务员,通往上一个阶级的路,一般是被堵住的,看似关注的是底层,扒开这个背景的伪装,这是一个歌女和三个底层男人的故事,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俗套故事。
披着特殊年代特定趣味的外衣,讲了一个欲望,欲望对象,欲望的转移的很弗洛伊德的故事。
高平在晋升的路上,绑了城里人,打死了对手,躲开了公安,最后栽到女人的大哥手上;阮红被扫黄进了看守所,遭遇圣女的纯洁质问,你为什么要做妓女,然后就像去了趟西藏一样清汤寡水地裹上冲锋衣,一秒钟变成珞珈山上的大学生;东子最后变成了他有意模仿的高平,穿上西服,抽烟,搞点生意,有了把随声听递给阮红的勇气,也有了丑陋地朝她谄媚地笑的自信。
如同张扬的《达达》一样,男性导演们挑好了相貌气质极佳的女演员们,围着她们写好了故事,安排好了所有,却仍导不好一场九十分钟的电影。
第六代导演的典型视角,快速发展的社会和被社会异化的边缘人,东子既是这个故事的讲述者也是那个时代凡俗人的象征,憨厚、惊恐又懦弱,一边有扁担的现实,一边姑娘的美妙幻想,可惜姑娘需要的是一个通往更高层面的阶梯,而不是一个归宿。
對於大多數入城的農民群體來說,都市生活是一種誘惑,卻又滿含危險,并作出拒絕的姿態,正如影片的英文名所示,進城是靠近所謂天堂的一種嘗試與努力,但在城鄉對立的現實下,他們只是局外者,被排擠到城市外圍的灰色地帶,不斷地邊緣化而陷入精神空虛之境。既有文明的排外性使得外來者遭遇放逐的命運。
高中就因为看了南方周末而非常想看的片子这时看来却有点尴尬,觉得太装了,然而结尾还是提了分。可能想反映进城农民的状态,但总是没有得到理解和认同甚至连同情和关注都没能引发。相比当年看的同年代的边缘人群的电影,总觉得有点弱和简单化。片源有些暗,可能原本摄影还是挺美的。青年演得不错。
雨天,潮湿的人群,城市中散落的黄梅戏,得过且过的日子,无处安放的情绪。/ 各位来宾,晚上好。欢迎来到丽丽歌厅,我为大家带来一首《小鸟天堂》。 / 姑娘,你是一把水中刀呀。/ 高楼层的江边餐厅,谈话沉默的间隙,窗边,兀自在二人心间经过的巨大观光船。 / 热闹的餐厅,谈话完结的时候, 正要下楼梯,被拿着生日蛋糕迎面上来的人堵住去路,一步一步退后,众人唱起生日歌,你露出难以掩饰的惊讶的笑容,而那人径直穿过你,原来这不是你的惊喜。/ So Close to Paradise.
这是中国大陆第六代导演王小帅的作品,这些我不详细说了,只说一下里面运用的比较好的两处调度,1.当阮红听东子说高平杀了人时,为了表现此时阮红心内的精神状况,导演有意将镜头左右摆动了一定幅度2.在表现阮红担心思念高平的这场戏中,导演将空间安排在雨天,这样给观众的印象会是阮红淡淡的愁思。
又名: So Close To Paradise。这个名字比扁担姑娘好的多。画面、声音都很差,英文字幕挺全中文字幕很差不全,声音还老听不清
你跟到我做莫子?
“扁担”是个外来务工青年,对“越南姑娘”有着无法触及的暧昧。王小帅的前三部作品都是以旁白辅助驱动剧情,到这一部将旁白具象化成为“扁担青年”,也即由此多出一个人物形象塑造。所有不法冲动行为的主体是郭涛扮演的角色,“扁担”作为合租的伙伴旁观着一切,因“扁担”视角所限,叙事上的省略和跳跃有了合理性。在从农村来到城市打拼的青年中,一主动一被动,两者间对照互文。开头上来用旁白猛然交代人物命运结局,依托诈骗、歌厅、绑架、扫黄打非等刑事案件铺陈情节,类型化的同时兼容个性风格。
好无聊啊,才32岁,才第三部导演作品,就卯着劲儿向制度献媚,朝“教育意义”大刀阔斧地自我阉割,啧啧啧啧。
无甚感觉,不过尔尔。王小帅每次选取的都是好的题材,只可惜他的才华和表现能力跟贾樟柯、管虎、张杨等第六代同仁相比实在有限,无法给人留下多少深刻印象。给出的三星评价里,其中一星是给影片结尾,冬子给阮红自己录下的她的现场声音这一场景带给我的感动。
终于有个还算像样的了
同样是以武汉为舞台且有犯罪元素的故事,不知道刁亦男拍《南方车站的聚会》有无参考。总体算是有佳句无佳章,像施渝从两块木板的中间偷窥郭涛强暴王彤的段落,郭涛与人打斗时的近身镜头以及结局施渝将录满歌曲的录音机送给王彤,定格在王彤背影与施渝笑脸的镜头(让人想起《小武》里小武给舞女唱歌的段落),但剩余的部分就像三位主演的武汉话一般假模假式。王小帅展现的是改革开放浪潮下的边缘人(用电视广播来交代背景),但一些设定挺奇怪的:施渝从事体力工作似乎只是个符号,对他这个人物本身并无影响;王彤在舞厅里被称为「越南姑娘」,但越南元素其实在香港电影或者以云贵为背景的电影里使用得更多(但她这个人物和《极度寒冷》里的贾宏声一样,编导给她写得一般但她靠个人魅力算是把角色撑起来了)。制片韩三平,策划田壮壮。
第六代导演里王小帅算怪的 尴尬时间中的偏执狂 这片怎会有点早期山寨港片的感觉呢...不太能看出来是武汉 直到江面出现 才打消怀疑 还有渡轮和99年江岸边破民房 再说江边小孩的武汉话也太狰狞了吧 您专业点行么
扁担,姑娘?对,风马牛不相及,当然如果导演愿意,本片还可以成为:卤蛋,夫人
我妈说:“你看得这是啥?”
还真不错,只是加旁白的手法消弱了本该由镜头完成的讲述。
声画以及客场人物和环境烘托较为突出,人物的情绪状态和形感大于质感和内心。中国电影如果能一直有这么个调调该多么好呢。
武汉是个好地方啊.. 只是这群人说起武汉话来十分kuso..
潮湿黏着的港口和生活,浪荡无依直到毁灭,像是《表兄弟》,反而更犬儒和底层。王小帅专注在城市的边缘,空间真挑剔。PS,中英文片名差异太大,结果都和片子不怎么搭界。
第六代导演都在讲一个主题,就是社会资本化中中国一代青年的绝望和迷茫,在性和暴力中释放这种压抑感。娄烨执着于表现城市青年的情迷和郁闷,那么王小帅则倾向于农村青年在城市中的渴望与艰难。相比于我们这辈人农村青年到城市打拼更多是读书学习工作,那一代的农村青年则是外出打工,做着最底层的工作。当然,我们以为最底层的工作是那一代青年人做的,可是,这一代青年人以为坐办公室就不是底层了吗?也太天真了。冬子踏实肯干,可是这样的年轻人不多,尤其是村里议论着谁谁赚大钱了,这对他们刺激很大,于是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此片同样又以死亡结束,死于资本与肉欲的刺激,死于一颗在繁华闹市中的不安分的心。这个社会出头的只能是城里拥有社会资源的人,高平这样的人要想好好活着,可千万不能有出头的想法,这是宿命,冬子的活法是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