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可笑,浪漫,魔幻,现实主义题材中的集大成之作。香港金牌配角演技大赏,配上演技一直都是粗糙且稚嫩黄家驹,每个角色都无法忘怀。
长镜头的调度流畅自然,议员来访,中秋派对两个事件,从天台到屋内狭窄空间里用长镜头完整呈现如此多的细节,令人叹为观止。两个多小时的情节设计时而真,时而假,时而普通,时而别出心裁,用电视新闻的视角呈现了笼屋的拆迁,仿佛片子拍出来就已然成为了历史,片尾努力工作的毛仔多年后遇见健在的老家伙,他们大声地招呼告诉人们,还是四两拨千斤的浪漫获胜了,他们也许不曾与社会和解,但是那一刻,他们是重回那年中秋的喜悦。
带浓厚的香港音影像粉丝滤镜不得不说本片搭配的绝妙,如题,香港电影的纯熟加一个不会演戏的黄家驹,本片情怀,技法,都是港片独特的代表,还有那些认得了脸叫不出名字的香港演员,熟悉香港影像的对这些主演都不陌生,小生的爸爸,花旦的爷爷,现在蓄着胡子被叫智叔的廖启智当年也是个智仔,他们在香港影像中出场了太多次,镜头前永远演什么像什么,底层是底层,精英是精英,好到我们都忘却了膜拜演技的流程,时光倒退到1993年,张之亮要拍反映现实底层市民的电影,自然而然找他们来演,“金牌配角云集”比“群星云集”更难得,《笼民》对影迷来说,是一个无法重现的班底。在这个豪华班底面前,家驹的出现就像陌生的小马驹闯进了成年英雄好马之间,笼屋被拆之际来了个后生仔,这个刚刚出狱的后生仔在笼屋的最后阶段融入了这个大家庭。他叛逆,他无所谓,但是他很善良,他从未失去那抹人情味。毛仔把同意书交给律师之后又找自己那帮兄弟把它偷了回来,他的兄弟帮他开了锁,开了柜,最后一偷则交给他自己爬水管去完成,多么神奇的剧情,毛仔这个角色承载了影片的温柔,让这个拆迁的故事没有残酷得那么冷冰冰,家驹是个纯粹的歌手,不太会演戏,但是正是黄伯让《笼民》的悲悯情怀到达了极致,无他,因为他是beyond的黄家驹。悲天悯人这四个字,就黄家驹演合适,你看着毛仔和老人们在被拆前最后一个中秋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时候,耳边的背景声咿咿呀呀,心里的bgm是《海阔天空》,然后,就那个流泪啊……
港剧有很多经典之作,无间道、大话西游、春光乍泄、阿飞正传等等,然而在很多人眼中这部“笼民”才是港剧巅峰。【笼民】是电影更是纪录片,长镜头拍摄下的老戏骨们用富有张力的演技带领我们一起走入笼民生活。
“笼民”是那些没有房产,只能住在旧楼中用铁丝网围成床位的穷人们,住在一个个笼子里,像宠物店的宠物一样。其实,他们远不如宠物,宠物有人关心有人爱护,而他们得到的是来自社会大众的漠视,政府议员的利用和执法部门的强拆。宠物可以离开笼子,享受自由,而他们离不开这个牢笼,离开后就没有方寸空间。
影片中,有99岁的长者十一伯,在笼中住了40多年未曾出门,两平米的空间是家,也是生计来源“便利店”。十一伯的日常起居需要下铺卖糖水的妹头帮忙打理,打饭,处理拉撒等;有笼屋管理员肥姑和他的智障儿子太子森,有嗜酒的道士和算命先生,有贪图小便宜的唐三和仗义的陆同等等,邱导客串电视导演是片中的一个亮点。老戏骨们搭好了戏台,迎接的是最受年轻人青睐的毛仔(Beyond乐队主唱黄家驹饰演)入戏,这是家驹的最后一部戏,虽然演技还显稚嫩。
故事从一无业游民抽白粉过多致死开始,这本是生死大事,但在其他笼民眼中却平常不过,因为已经是本月的第三起。笼在人空,很快地入住进来的是刚放出来的小混混毛仔,除了太子森的唯一年轻人,不到两周已经和所有这里的笼民打成一片。这不是电影,是生活,透过屏幕看到太多生活中的温情。相比冰冷的牢笼,这些笼民在这里给老人过大寿,为死者过头七,聚会过中秋,嬉笑怒骂中饱含了人情味。
故事转折从响应政府拆除旧楼的号召开始,紧接着两名议员的入住,笼屋的温馨被打破了。议员永远笑脸面对笼民,承诺对笼屋的种种改善,却背地里买通毛仔去劝服大家签署离开笼屋的协议。笼屋终是要被强制拆除,悔改后的毛仔和大家都把自己锁在笼中,共同对抗到最后。
香港寸土寸金,最贫困的深水埗,除了笼屋还有棺材房、厕所房和劏房。劏房不足八平方,集合了厨房、卫生间、客厅和卧室,租金需三四千元。大陆的一二线城市也在近几年出现了大量的隔层房,一套房被硬生生割成三到四户,共用洗手间和厨房。相比笼屋,这些劏房可能已经算豪宅了,但是棺材房就比这些都可怕多了,可以说是分割到极致。棺材房有点像绿皮火车上的硬卧铺加了封闭墙,6间一个单位,每间高度不超过半米,长度不超过两米,租金仍需两三千元。这些棺材房不像胶囊旅馆有消毒设施和通风设备,安全和卫生问题都及其堪忧,长期居住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时至今日,香港仍存在大量劏房、笼屋、棺材房、厕所房,大陆则出现大量的隔层房、地下室房间、集装箱房等。社会要发展,城市化推进加速,经济不景气、房价泡沫、通货膨胀、物价飞升、社会保障不健全,我们是无奈和心酸的一代人,有谁不在笼中,只是笼子大小的区别,不停挣扎,不断抗争,努力活下去。
文/Hunter
暴力拆迁前的天跌落嚟當被冚,拮据的人都是自私自利的,自己都没顾好怎么能关怀别人呢,就如一个道友突然离世提到的唯一关怀就是上次赌钱输了还没有还钱,其他人真的不知所措也只能无能为力,这就是笼民们的常态吧!一场突如其来的收楼行动出现了,当中会有人赔偿到位可以走、当中有人会因为住惯就不想走(当中陈十一说要等哥哥陈十来看他,那段很泪目)、不过太部分的人也是不知所措地过的一天就一天。)随着时代的变迁,笼民的问题是要解决的,最后连笼子一起锯开,连笼子和人一起赶走,犹如把垂死针扎的动物拿去杀死一样。导演没交代到每个人的结局是怎样,只是交代了家驹在动物园里看到三个笼友一起,我们只能适应这个进步的社会,愿以后再也没有这种现象吧。一部群戏,老戏骨做的真好,乔宏叔(女儿四十的姥爷)、李名炀(乌龙院的老师傅)、谷峰(不知道有什么代表作见到样子就知道了)、泰迪罗宾(那个矮仔、在这里全程粗口承包太入肉了、刘洵(九品芝麻官的李莲英等等)以前的港片真的太厉害了,两个半小时真的很精彩,现场收音+长镜头一流。
小时候我是一个港剧迷,港剧中的写字楼、居民楼在我眼中代表着光鲜亮丽的大都市,而港剧中的人物,从富豪大鳄到普通白领,他们的生活都让我无比神往。90年代的一些时装港剧带给我对香港的想象是:遍地黄金,人人富裕。
上大学后,我开始接触到一些反映香港现实的电影或剧集,我才发现,富裕只是香港社会A面,而贫困是香港社会B、C、D、E……面。香港的人均GDP在全球的排名是很靠前的,但香港人的人均居住面积却小得可怜,约有半数人居住在政府建造的狭窄的高密度的保障房(公屋)中。而对于极度贫困的香港居民来说,他们连公屋都住不上,他们住在更加逼仄的劏房即房中房中,更有甚者,他们住在“笼子”里!
1992年,韦家辉导演的港剧《大时代》风靡粤港,我也跟着大人追剧(我应该不是在首播的时候看的,可能是93、94年或更后一点时间看的)。
该剧满足我对香港这个“金钱世界”的幻想——香港是繁华都市,香港是人间天堂,香港人是天天都可以吃鱼翅捞饭的。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香港经济一飞冲天的年代,那个时候的香港人确实普遍富了起来,很多人的生活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贫困其实从来都没有离开过这座星光璀璨的都市。在诸多新浪潮导演如许鞍华、方育平、严浩等参与的“狮子山下”剧集中,我们看到了香港底层市民的奋发向上,但他们的生活处境仍然是艰难的。
同样是1992年,张之亮导演的现实题材作品《笼民》,深深刺痛了整个香港社会!
底层社会中的老弱病残,他们住不上公屋,住不起劏房,他们只能住在危楼屋舍中床位上,彼此间用铁丝网隔开,他们如同住在笼子里,是为“笼民”。
这样一部“卖惨”之作,由著名歌手黄家驹主演。黄家驹醉心音乐,出演的电影非常少,他主演的影片只有两部,一部是《BEYOND日记之莫欺少年穷》(1991),另一部便是这部《笼民》。
《BEYOND日记之莫欺少年穷》是为BEYOND乐队量身定做的作品,由BEYOND四子(黄家驹、黄家强、叶世荣、黄贯中)和王菲(这个组合今天看来也算是一个“神级组合”了)主演,是一部以音乐为主题的青春、爱情、励志片。
如果说黄家驹出演《BEYOND日记之莫欺少年穷》是出于乐队进军电影界的一次“合体”玩票,那么,他主演《笼民》应该是出于一份“公益心”——除了“惨”,《笼民》再也没有别的卖点,这样的影片几乎毫无“商机”可言。
黄家驹在影片中出演一位不良青年,他叛逆、自私、狡黠,但最后还是良心发现了。黄家驹并不是一个好演员,但他在《笼民》中的比较自然、内敛的演出,是他一生中最好的表演。
说到表演,在影片中出演配角的乔宏、廖启智、陈国新、泰迪·罗宾等,都贡献了非常精彩的表演,其中廖启智的表演堪称是教科书级别的,他也因此获得了第1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从此奠定了他在香港影坛黄金绿叶的地位。
张之亮是香港导演中比较有文艺气质的一位,北上后他也执导过商业大片,如《墨攻》(2006)和《白发魔女传之明月天国》(2014),前者差强人意,后者则沦为大烂片。2011年的“文艺片”《肩上蝶》则是张之亮“文艺生涯”的一次灾难性的“滑铁卢”,从此以后,我对他的作品已经没有“期待心”了。
每一个创作者都有他的黄金时代,90年代是张之亮的黄金时代,他最好的几部作品都是90年代的,《笼民》之外,还有《自梳》(1997)、《流星语》(1999)等。《笼民》是他创作生涯中最特别的一部作品,这是他的一次贴地创作,他拿掉了所有的文艺腔调,只留下平静而关切的注视。
《笼民》也保留了港片所特有的相对强烈的戏剧冲突,这种保留可以说是瑕瑜互见的,它既能让更多的人看进去,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写实的痛感。在这点上,它与同样反映社会现实的《癫佬正传》(1986)有着某种相通之处。
与《笼民》不同,由张经纬导演的同样是反映极度贫困群体的生活的影片《歌舞升平》(2008)是以纪录片的形式来呈现香港社会中的贫困的。
歌舞升平,太平盛世,香港的穷人并没有那么容易被看到。漫步香港街头,你几乎看不到来自本地的乞丐。香港有一些流浪者,但他们流浪的条件似乎也比内地的流浪者要好一点,这可能得益于香港有着比较健全的社工体系。香港的贫困是隐藏在“歌舞升平”之下的,而“歌舞升平”这个片名是对这种现状的一种反讽。
《歌舞升平》采访了五个极度贫困的家庭,五个家庭的贫困原因各有不同,真的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段落是,老婆婆在采访中诉说自己吸毒的不孝子,每次回家探望,不过为了要点钱去买毒品,要不到便偷或抢。靠着政府的综援,这五个家庭本来是可以勉强为生的,但遇到不孝子、坏老婆等家门不幸之事,他们便在贫困的路上陷入了深深的泥潭,根本无力自拔。
影片的最后,是过年的时节,烟花在城市的上空绚丽闪耀,而这五个家庭,家中毫无过年的气象,他们发愁的仍然是下一顿饭怎么办。烟花,他们可能也看到了,盛世,他们可能也听闻了,但,属于他们的却只有无穷尽的贫困。
《笼民》中的贫困是“造”出来的,“演”出来的,而《歌舞升平》中的贫困,是真实的,也是此刻的。时过境迁,这五个家庭的样板,仍然存在于今天的香港社会的肌理之中,样貌可能会有一点点变化,但无奈之“贫”与无解之“困”仍然缠绕着他们。
香港电影中的贫困还有很多很多,比如以下的片目:
《一念无明》(2016)中曾志伟、余文乐“父子”共住一间劏房(高低床)。
《五个小孩的校长》(2015)中拾荒家庭。
《子非鱼》(2013,纪录片)中贫困的小学生。
《不设房》(2011)中靠综援度日的困居劏房的电影“追梦人”。
《平安米》(2002,纪录片)中靠着“太平绅士”派米派利是过日子的老人们。
所有演员奉献淋漓尽致的演技,每一段都是极致的人生。长镜头的调度妙到极致,2个多小时只觉意犹未尽。颇有新现实主义的左派温存,这种深层的底层人的情怀,颇有温度的,无外铺设一种悲悯。(如果非得加个港片排名,此片个人港片前三)9.2
笼民与香港电影新浪潮一脉相承,强调长镜头、现实映射、主题同构性,与黄金时代的武侠、喜剧和警匪片两个路子,但好在那批人还在,集体智慧还在,它是新浪潮最后的杰作。说张之亮之后江郎才尽,不如说其集体创作精神消失,香港电影的手艺,如今只留在个别人身上,许鞍华、杜琪峰..已无往昔人才辈出之景
传说中的群像。。。
难得由一干硬里子演员挑大梁,个个哭笑自如,潇洒传神,这才撑起了纪实与戏剧浑然一体的长镜头场面。只有议员视察问题和拆笼两场用了短镜头剪辑,手法自如。谷峰和刘洵的夹生粤语很传神。最后的中秋群舞和电锯拆笼两场融煽情于叙事中,不落痕迹。正所谓:港片最高作,赏罢无余憾。这次的胶片质量很好。
感慨:“学好广东话,朋友遍天下。唱好英文歌,老板送辆车。”→_→可能今天全场只有我这种不懂粤语又跟不上英语对白速度的白痴,打算默默挂一版外挂字幕重新拉一遍,争取搞懂每一句台词、俚语以及其背后的文化要义。幸好,蒙太奇是超越语言的利器,电影语言是不必翻译全球共赏的珍宝。
5- 新現實主義餘波之:(底層、強拆)之最後恐慌最初瘋狂。一干老戲骨,群像个个鲜明。似情景劇/舞台劇canned laughter的環境聲設計。螺獅壳裡做道場,強調度和長鏡(尤116-125‘26連續三運動長鏡旋向苦中樂高潮) “聽講有得食,唔聽唔得食。” 見幽默與人情。首尾略蛇足。黃家駒青澀,劉以達沒認出。
长镜头群像表演和展示,末尾的电视镜头直播和采访议员实在令人耳目一新。而最后一镜,毛仔和太子森等人隔着笼网相遇打招呼,亦仿佛双方皆在笼中,至死也忘不了自己曾是笼中人。
正所谓,香港影史佳作前十排的上。
长达140分钟,没有任何类型片元素,连结局都没有刻意处理,这还是港片吗,那看啥?不一般的长镜头,令人怀念的纯白话字幕,各种口音的广东话,时过境迁了好多熟悉的面孔,还有那些已经远去的人,永远不再变迁。每一个笼子户都有一段彪悍而无奈的人生
笼内看尽世间百态,笼外看遍现实冷暖。底层百姓的众生群像,狭窄空间一眼望穿。精彩的群戏、出色的调度和长镜头,这是一部真正关注小人物群体的电影,也是九十年代不可忽视的香港电影之一~
人在笼中,就算画地为牢也是冷暖自知。完全的市井草根气息,感觉不像是电影,而是生活本身。2个半小时真是太短了,几乎看不到导和演的成分。最好的香港电影不用加之一。
1.影片主线聚焦于有四十多年历史的笼屋(华夏男子公寓)拆迁问题,借此展示香港下层人民的住房及背后的社会问题,阶级差距,只展示,不介入。2.笼民在香港电影中无论哪方面都可算是个异数,一是没有类型元素,二是用长镜头代替了各类剪辑(构成剪辑,省略剪辑,快速剪辑)。3.隐喻蒙太奇,影片末尾的猩猩住在笼子里隐喻笼民的非人生活。对比蒙太奇,几位政企高管走在开阔的高尔夫球场对比狭窄的的笼屋。从这个方面看,笼民继承的是苏联蒙太奇传统,及至我国三四十年代的左翼电影传统如沈西苓。
张之亮那时只有30多岁,所以摄影手法上见到很多年轻独特的想法,例如强搬笼民的电视直播,但坚持传统的草根理想依然高大,对笼民生活中简单的喜怒哀乐落足功夫,全然一副底层画卷。当中几段长镜头悲喜鲜明,苦中作乐只能成为笼民脱离精英视界后发出的自嘲喟叹。出现的家驹,成为影像内外永恒的音符。
张之亮的导演之路一直不顺,而片中四人都已西去,而今念起,无限唏嘘。
孤独的来,孤独的走,其实大家都是害怕寂寞。中秋节的狂欢感动到落泪。狭小格局、长镜头,很多此类调度。香港多是商业片,能有这种电影极难得。
第37分06开始到第44分55秒的一个时长7分49秒的长镜头,足以称得上大师级的镜头,可以媲美世界上任何一个让人称道的长镜头!无论是场面的调度,还是镜头的精准程度,甚至演员的发挥,都是一流的,太棒了!
当年之香港,一如今日之大陆,真真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强拆。
本来以为会是很说教的社会底层人民题材,没想到拍得这么平易近人,每个人物都塑造得很好,有一种特有的小市民啰嗦的温暖。(就是黄家驹有点让人出戏?)看完来翻短评才发现里面室内长镜头一个接一个,真是不露痕迹,牛。
北岛有一首一字诗《生活》:“网”。笼民们自成一体的笼中生态,组成一个巨大的时代之网,香港最底层边缘群体的一个直接触碰,既包含着底层的窥探猎奇和同情,同时借笼内外的对比冲突展现难以调和的城市发展乃至时代困境。狭窄空间内的场面调度和群像刻画,表现出超强的导演技巧和演员素养,多处精巧且富有表现力的长镜头和细致捕捉的人文关怀,一改港产片的粗糙和流俗,老演员和编导们功不可没。张之亮继承新浪潮衣钵,书写着香港本土“贫民”史诗。
本来是冲着黄家驹去看的,看了之后发现是一部好电影,看看二十年前之香港,看看今日之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电影里那种悲天悯人的赤子情怀,现在的电影里找不到了。可惜,家驹留下这一部电影,就离开了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