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坐在窗前
徒然地望着外面
天空一动不动
空气害了重病
灰尘都被时间凝固
缆车像挂在电线上的麻雀
发出乌鸦一样的嘶鸣
摇摇欲坠
步履蹒跚
像我一样
孤独而又绝望
头发像死湖里的水草
死命在纠缠在我的脸上
窗外的瓢泼大雨
和孤树后面的浓雾
还有地上稀烂的泥泞
与我脸上的水草
一齐起舞
我看不清暴雨中的野狗
它慌乱的叫声
就像我的哀嚎
与吱吱呀呀的缆车
被拉成了一条线
定格在这
荒唐而又绝望的
黑白世界之中
贝拉塔尔的《诅咒》,会让人有一种塔克夫斯基式的观感。
不论是二人对于长镜头的热爱,还是对于时间-影像的理解,都可见一斑。二人此处的长镜头,并非侯孝贤-蔡明亮式的场景长镜头(旨在空间感),或者是扬索式的复杂场面调度和如同舞蹈般的镜头运动式长镜头。
二人的长镜头,真正形成了一种以非人的角度对空间进行观察(而非纪录)的使用范式,在对于摄影机作用的理解上,不说此种美学范式是最高级或是最好的,但此种范式,无疑是最适合创造一种体验、氛围、情绪、流动时间观感的。
除此之外,二人在意象的使用上,也似乎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例如对于潮湿的物候环境来创造体验的执着,同样破败如废墟般的城市钢筋裸露的城市,同样倏忽出现又悄然消失的狗,同样对于诗意台词的偏爱。
观影时在想一个问题,同样是喜欢使用大段大段诗意台词,为何唯独老塔成为了“诗影像”的代表,为何这些诗句,在塔克夫斯基和贝拉塔尔的电影中,看起来并不突兀,甚至成为电影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构成情景极为重要的元素之一?而在另外一些电影(如《地球最后的夜晚》)中,则让人看着膈应难耐,急于快进?
原因,恐怕不是来自于对于母语和外语的感官偏差。而是来自于影片是否构成了与“诗语言”所相符的情景。
在《地球》中,如此热爱侯孝贤和塔克夫斯基的毕赣,恐怕也是极力想要创造一种体验和情境的。但无疑也是失败的。这种失败是多方面的失败,但归根到底,在于没有创造一种体验和氛围,在于空间感的崩塌,在于场景建筑浓厚的塑料式的搭景感。例如,那在零零散散站在废墟上接客的妓女们,让人膈应无比,尽管所有人都知道毕赣在致敬塔克夫斯基。
不以纪录为目的,而已观察为目的的,对于摄影机运动的理解,恐怕是许多电影人毕生也无法达到和理解的内在美学特质。毕竟,要是每个导演都能理解,然后加以模仿和运用,电影大师也就不值钱了。
首先不得不提,小卷毛实在是个萌货啊,他的表情始终停留在紧张兮兮的样子,哪怕只是站着不说话,也自带逗比气场。他养的那条狗名叫Zipper,意外地觉得“拉链”这个名字很搞笑,果然是被主人感染了。影片中最富戏剧性的一幕莫过于小卷毛横刀夺爱,抢走了小基佬的女朋友,这脑洞大开的神展开,最后夜色下的三人行是准备3P的节奏吗?小基佬每每出场都要针对小卷毛,恶言相向,拳脚相加,还老往gay这个话题上带,应了那句老话——恐同即深柜。他向小卷毛表白那段看了笑喷我,毫无征兆的差点被强吻,小卷毛一如既往的迷茫脸,按头小分队你们在哪里?借用一位豆友的评论——聊骚侮辱你只是为了引起你注意,恰如其分!对了,小卷毛在剧中贡献了一次背面全裸,后半部分还把自己的卷毛捋直了,所以说看几部年代久远的片儿还是能挖掘到福利的
雨势滂沱如世界末日,室外的雾气与室内的水蒸气相应,一片混沌迷蒙天地间,唯有平移的长镜头仿佛掌控了运动的趋势,具有某种凝视的全知功能。这个世界已然崩朽,恐惧主宰心灵。
再没有什么可失去的,我剩下的就只是这副躯壳。每天去五个酒吧,晚上就倒在自己的床上。我总是冷酷无情甩掉妄图依附于我的,而死死纠缠那从不属于我的。我愈来愈衰老也愈来愈胆小,肝脏快要坏掉,幸福总更遥不可及。生命是一段寂寥的舞蹈,于是我伏在了地上,与恶犬相向吠叫。我没有归宿,是荒原雨夜一只流浪的狗。
20岁的我:“但愿在我有生之年,年年都重看一遍。如果生命只剩下七个半小时,我愿用来看一场《撒旦的探戈》。”现在30多岁的我:贝拉塔尔大爷你放过我吧,你的电影我是真的看不下去了!这慢慢慢慢的移动镜头,可真是太好睡了!
[2013-05-23]摄影是真心好,小塔的招牌横移淋漓尽致的体现(尤其是镜头中对叙事而言的“冗余”部分),对人物和空间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凝视”。对白文学性极强,渣字幕都能被震慑到。[2022-08-13]BJIFF重看4K修复版,反而有点减分(7),很多长镜头不是特别必要,加上调度设计跟后来成熟期的没得可比,横移一来回就太嫌生硬了,对白恨不得念诗也是太做作了。其实还是蛮类型片潜质的一个故事(虽说这单情节按类型片走大概20分钟就拍完了),可是生生拍成这样也真是作者风格太强了。被某教授讲完之后,对其中的名场面(三组人物四组墙的横移)简直无法直视地想哈哈大笑(“这就是匈牙利国歌”哈哈哈哈啊哈)。
黑白修复无敌。贝拉·塔尔和克拉斯诺霍尔卡伊在这部里做的工作,基本都是在为《撒旦探戈》作准备。主角这种只爱自己的人,恐怕最后一定会走向恶,也一定会受到永生的诅咒。每一个镜头结尾都“遁入虚无”,每一场必要、精准、精彩,极富挑衅性,人狗对战实在太强。
观影途中反复想起《都灵之马》,看完一查导演:对不起,是我选片的时候大意了。下次不会了。[B+]
灰尘满布和锈迹咯吱作响的小镇——贝拉·塔尔给我看总是这种色调,滋生着末日的忧郁。小镇里发酵着厌倦和绝望。雨中独舞、酒吧独唱、平移群像、与狗吠斗,贝拉·塔尔的长镜头是长通道,给你足够多的时间、足够多的沉默、足够多的雨或尘埃,让你进入他孤独绝望的世界或无法进入。这也是孤独绝望的事。
#12thBJIFF . 缓慢的推拉摇移,每一颗镜头都浸满情绪,我可以坐在资料馆一直凝视电影里灰蒙的雨。人狗互吠的镜头充满张力!好喜欢啊!
Béla Tarr的长镜头是抒情的。摄影不想叙事,只顾着抒情。角色不想说话,演员总会陷入长时间的沉默,人们都浸溺于自己的世界,发生静默的美。音乐常常像一个无形的角色,忧郁且伤感;它总在旋转,如同絮语呢喃。
12th BJIFF No.23@深影。4k修复版。连绵的横摇在空间中展开时间之流,雨水如音乐无止无休,甚至落入影院之外。诅咒都在台词里,但台词是多余的狗吠。
洁癖的画面冷寂的氛围,他30多岁拍的这部看似讲爱情的片子,长镜头已被说烂。不过镜头间的切换,与景深都以平移完成,即便是回旋的空间,像诗歌的韵脚相互连接。定镜也相当注重构图,楼梯出入一幕切成摄影作品不错。Vali Kerekes的歌让我想起mus的《sola》,一个在水里她是在雾里。
贝拉·塔尔的长镜头,凝视着那些活在无边无际的孤绝中的人们,看他们踏着无始无终的大地,淋着无休无止的冷雨,渡过不眠不休的长夜,被弃于无穷无尽的时空里。他注视着苍生的苦难,心怀宗教式般的怜悯,用说不出口的叹息陪伴着宇宙中的这群孤儿。
2022年北影节:那些空洞的、无聊的、乏味的长镜头,像极了小学生凑不够作文字数强行加的“啊啊啊”、“哦哦哦”。
下雨/浓雾/狗/睡觉
将人拍出物的质感,将物拍出人的情状,贝拉塔尔是伟大的唯物主义(realism)导演。(开头处刮的不是胡子,而是在修剪大地的纹理)长镜头最适合realism film,人物还未入镜前的自然描摹,人物入镜时只呈现背影,人物出镜后的持留。作为姿势的身体、雨夜、绝望的气质。无产者的小酒吧。
缠绵悱恻下不停的雨,酒吧里众人的欢舞。一地的狼藉,内心落入虚无。
在思索窗外工业存在时爱人正在浴室自杀,为找到情感支点如电缆矿车般机械交欢,雨中千人面孔水帘逐渐覆盖墙面纹理,将意义抽离后心安理得稳坐官府报复出卖,踉跄间雾中无主群狗对吼,没人在意汹涌舞会前后踏水独舞之人……贝拉塔尔式随性拍片,真让人好生羡慕#2022北京电影节
单一的突围会被淹没,伙伴?把自己还给自己,丢弃赋予。醉倒在清风里,醉倒在淹没前的突围里,在安静的无底的黑洞里,慢慢走吧,累了就躺下,时间的柳条编织美丽的句号,重生,多么可笑。第一部贝拉塔尔,舒服得不像话的平移镜头,看电影成了个探索和领悟的机会,我想起了晨雾里的小屋。
气质神韵像极阿基的餐厅式爱情,故事却是塔尔的瓦解式毁灭。开篇的后拉窗外天空,将主观视角转换为偷窥视角之后,镜头便一直处于躁动不安的神游状态,突出与静态人物之间的主客照应,画面被不断切割,连做爱也是缓慢着的。摄影美轮美奂,仿若置身水下世界的通透明澈;黑白镜像,上帝与平民共存亡。
残败的市镇,颓废的酒馆,手风琴在肆意呻吟,衰狗在大雨里蹉跎踱步这一切在令人感觉时间静止的黑白长镜头下都好似包裹着莫大的痛苦...在这些长镜头下叙事从来都不重要,而是在固执的抒发着时间凝固那一刻的焦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