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麦当娜凭借着"Music makes the people come together"狂揽冠单并回春,所有人听从号令随着音乐放肆舞动时,我想那时的聋哑人一定是要翻白眼的。对于先天性失聪,对声音没有任何概念的人,我们怎么也没法跟他们解释为什么有这么广泛的人热爱音乐,就如电影中的爸爸那么通情达理的理想角色,因为声音的震动自称喜欢"匪帮说唱"的他看到周围的人因为音乐欢呼,因为音乐哭泣仍然表现出一种茫然的无力感。
这时候我会赞叹故事剧本的精妙,出生在父母和哥哥都是聋哑家庭的孩子追寻音乐梦想,它不难,不苦大情深,不给你讲道理,寥寥几笔的设定,把所有的负面情绪隐去像大家展示Children of Deaf Adults的故事,却有以小窥大的能量。
电影我眼泪从眼睛中打眶数次,最终用了三片纸巾。
第一次是女儿问母亲"你有没有更希望我是聋哑人时",母亲肯定的回答背后是不想成为一个坏妈妈"自私"但真挚的爱。
第二次是父亲请求女儿给自己唱歌,他把手颤颤巍巍的放在她的声带上,女儿的声音越来越大的某一个时刻瞬间我被震撼到了。
第三次当然是结尾的both side now,她望向看台上的父母和哥哥,边唱边用手语慢慢的打出歌词,有点俗,有点好哭。我想至少对于父母和哥哥来说是一次美好的诗歌体验(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要选joni的歌)。
最后的最后,虽然CODA的奥斯卡bp已经板上钉钉,我仍然是犬之力坚定的支持者。CODA有点像皮克斯的一些电影,看完的感觉像完成了一天疲惫的工作后喝了一瓶气泡水,舌尖那份快感过去不奢求回味。犬之力是对当代toxic masculinity最有力的呐喊,它有些争议但是自然会伴随着思考。两者作为电影这个媒介在某种程度也许一样好,但是综合所有层面,在竞争世界最大的奖项时后者我认为无悬念的脱颖而出。
每年的中下旬到次年的一二月,便是一些有潜力的黑马奥系电影在秋冬季电影节大施拳脚的时间,像是现在已半沦为奥提风向标的“水城”威尼斯电影节、深受普通观众影迷们喜爱的多伦多电影节、独立小众电影的福地圣丹斯电影节等等,皆是各大影视公司虎视眈眈的必争之地(为所投资发行的影片做足宣传,扩大知名度,畅行接下来的颁奖季),而今年的小成本独立“爆款”,无疑是这部聚焦听障人士的《健听女孩》(贝尔法斯特请自觉靠边儿站)。
不同于以往一些政治正确、黑人、同性、女权这些近年来非常火热的社会议题,《健听女孩》将镜头对准的是常常被人忽视的一类弱势人群——残障聋哑人士,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被“遗忘”的程度,不亚于听障题材电影之于全类型电影,我也接触过几部类似的:1986年美国电影《失宠于上帝的孩子们》、2016年日本动画电影《声之形》、2018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电影《水形物语》、2019年美国电影《金属之声》,以及听豆友介绍的2014年法语电影《贝利叶一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聋哑人妈妈演员 玛丽•玛特琳 ,正是《失宠于上帝的孩子们》的女主角,同时也是迄今唯一一位奥斯卡聋哑人影后,非常厉害)
在“听障”这个大前提的框架下,个人认为《失宠于上帝的孩子们》主男女间爱情、《声之形》主青春期救赎、《水形物语》主特殊时期异爱、《金属之声》主理想与励志,《贝利叶一家》主家庭成员共处,每一部都有其侧重点,而《健听女孩》则囊括了以上所述的全部要素——亲情、爱情、友情、师生情、梦想与现实的抉择,都有进行涉猎与呈现,因此视听内容十分充实,塑造得很丰满,值得细细考究的地方很多。但最引发我思考的,却是剧中一家子角色他们自身的“恐惧”。
一般的听障题材思维,无外乎因不理解而产生的外在霸凌,例如声之形里西宫硝子小时候遭受以男主为首的无知孩童们的冷眼冷语、恶作剧欺负、甚至打架暴力,亦或是失宠于上帝的孩子们和水形物语两部片的女主经历的不平等社会地位,再者是金属之声里年轻患者对老年患者生活方式、处事风格的种种不理解导致焦躁不耐烦不尊重,这些都是外界因素或外人施加给听障患者的沉重压力,我们会因此感到愤怒和怜悯。但,他们内在痛苦的“波动”,要如何让观看者切实切身地感受到呢?本片采用了一个绝妙的方法:那段入耳无声的音乐会。
自己血缘至亲的、听力正常的女儿/妹妹在舞台上尽情歌唱,坐在台下的父母和哥哥却是一丝丝声响都听不见,本应是美妙歌声、啜泣声、议论赞美声、喝彩掌声多重交织的热烈时刻,在自己的耳中却是鸦雀无声、安静得不能再安静,这该是一种多么令常人害怕甚至感到绝望的恐惧啊(反正我看到这儿时感受就是这样)!一种完全不同于外力施加的“疼痛”和“恐惧”由此出现,你会不由得联想万一某一刻自己突然像这样就什么都听不见了,也说不了话,只能干看着别人上下抖动的嘴唇,无法接收到任何信息,别人的热闹全然无关自己,自个儿会大脑短路,会猛地崩溃,会恨不得结束自己再没有声音的生命吗?这么一个简单又巧妙的切断声音设置,就让我对听障者本身内心的痛苦、挣扎、无奈,有了更新角度的认识与体悟。
期待更多关注此类弱势人群的题材电影出现,正如这个世界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也需要各种各样聚焦关注不同人事物的影像,来警醒我们、唤醒我们。
END
《健听女孩》在奥斯卡中夺魁,震撼众人。一阵有关政治正确的议论过后,不了了之。最近刚刚看完《健听女孩》,事实证明,女孩夺魁情理之中。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作为一部音乐电影,《健听女孩》更为主张表现的是一个家庭与社会的精神内核。家庭中,女孩作为家中唯一一个听觉和嗓音正常的人,在社会中的存在价值本身就与生俱来的不一样。生活在一个以捕鱼为业的家庭里,在上大学的年龄中他必须要做出自己的选择:上一所离家很远的名牌音乐学院或是继续留在家里帮助家人的捕鱼事业。社会上,这种残疾人家庭生活仍然困难,在本就艰苦的生理条件下还要经受社会的毒打。
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超级英雄电影的烂俗套路在《健听女孩》中完美地规避了。故事结构上,其实并没有真正地去解决问题,说白了,鲁比家庭选择了某种程度上的“摆烂”。但这并不影响故事的完整程度,影片结尾仍然将鲁比这条大学故事线与家庭线融合成了一个闭环。突破性的一点是《健听女孩》并没有传统“伤痛青春电影”的诟病,影片中鲁比一家对鲁比的音乐人生没有任何坚决地否定,家人们更加理性,尊重孩子的发展。这得益于影片聋哑的根本设定。
音乐在影片中的存在感仍然重要,同时音乐也是《健听女孩》的一个情绪迸发点,几乎所有的感动情节都体现在了音乐片段中。这里最能让人们难以忘怀的应该是鲁比上台演出,台下家人享受“无声的音乐”和结尾鲁比在考试现场的那段手语音乐。这两场戏其实有一种内在的时间顺序和必然联系。第一场戏鲁比在台上手舞足蹈地表演,而在这场表演中台下的亲人们却只能看到观众们的鼓掌和台上富有激情的动作。表演结束后父亲询问鲁比歌曲的内涵,也暗示了后面的手语与歌曲并行,情绪完全迸发,那是一种亲情的爱,即便他们的身体是残疾的。
声音的细节其实在《健听女孩》中很有表现。就说舞台表演那段,鲁比的家人在台下进行“无声的聆听”声音在摄影机越线后静音,将观众带入一个聋哑的观影体验之中,极大地提升了代入感。也许正是声音的多重设计让《健听女孩》如此不同吧?
《健听女孩》是翻拍电影,原作是《贝利叶一家》。
Apple TV+为了翻拍这部电影,豪掷了2500万美金买下该片版权。
好在没有搞砸...
不仅口碑不错,还在今年的圣丹斯电影节上拿下了评审团大奖、观众奖以及导演奖三项大奖。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拥有健康听觉的高中女孩,露比。
拥有健康的听觉,这对于多数人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可于聋哑人而言,却是一种奢望。
之所以要特别强调健听,是因为露比出生于一个聋哑家庭,且是其中唯一有听觉的成员。
她每天都要帮助聋哑的父母和哥哥操持渔业生意,外出打渔必须清晨三点就起床,忙碌几个小时后又要赶去上课。
身体吃不消的露比时常迟到,上课根本打不起精神,一直睡觉的她成绩很差,也压根没有过想要上大学的想法。
不仅如此,出身聋哑家庭的她在学校备受嘲笑,总有人讥讽她身上的鱼腥味,更有甚者恶意丑化模仿露比父母打手语的模样。
一边是学校同学的歧视,一边是家中各种各样只有她能听到的噪音,露比感觉自己被两方排斥在外,唯一的解压方式就是唱歌。
她喜欢唱歌,却不知自己唱的到底如何,也根本没有可以分享的人。
恰逢社团招新,她便跟着男神迈尔斯一起参加了合唱团。
然而,长期的自卑让她根本不敢在众人面前放声歌唱,以至于第一堂课她就逃跑了。
万幸的是,她遇见了Mr.V。
这位慧眼识珠的老师注意到她的歌唱天赋,一步步鼓励她勇敢歌唱,还安排她与迈尔斯一起练习二重唱。
Mr.V认为凭借露比的歌喉完全可以上伯克利音乐学院深造,而且愿意免费为她辅导。
可是伯克利在遥远的波士顿,如果要上大学就意味着露比必须离开家庭。
然而,离开家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于家庭而言,父母的贩鱼生意刚有起色,他们需要露比当做“翻译”,才能更好地与其他正常人交流;
于露比而言,她从未脱离开家庭做过任何事,她也害怕自己不能成功。
在第四次音乐辅导迟到后,Mr.V终于忍无可忍,要求露比在音乐梦想与家庭之间做个选择。
至于露比最后会怎样抉择先不剧透,而电影的核心之处也不在于露比的决定。
《健听女孩》聚焦一个特殊群体——聋哑人,但没有刻意煽情。
反而找到一个特殊的视角,将梦想与现实的冲突,成长中的自卑与勇敢,聋哑父母与健全子女之间无法避免的沟通障碍等问题一一用暖心治愈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影片中有这样两个片段。
第一个是露比父亲得知女儿唱歌非常悦耳,他非常想亲耳听一听,可是却无法做到。
于是他选择通过触摸露比的脖子,感受她歌唱时音带的起伏,父女俩相顾无言,但一切爱都蕴藏其中。
第二个是在露比上台演唱时,父母与哥哥偷偷跑到二楼为她加油,露比一边唱歌,一边打着手语,用这种方式让家人“听”她唱,让最亲近的人也可以分享她的喜悦。
除此之外,整部电影根本没有脸谱化的角色,每一位主角形象都格外鲜明,让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感觉内心涌过一丝暖流。
露比父亲最开始的形象俨然是个有些粗鲁又满脑子色情的油腻男人。
可是他的“色”却永远只对妻子一人,毫不吝啬各种赞美。
在发现女儿是真的爱好音乐且富有天赋,他也是第一个站出来支持女儿的人。
露比母亲总是对露比想去音乐学院的事持反对意见,所有人都以为她是想要露比帮家里干活,实际上她只是担心女儿失败会难过,
最开始期待露比是聋哑人也只是担心自己的缺陷会难以亲近女儿,她也是个希望女儿可以一直快乐的慈母啊。
露比哥哥总觉得对不起妹妹,明明自己是哥哥,却让露比一直承担着压力,所以他坚决反对露比留在家里,
为了早日适应与正常人打交道的生活,他逼迫自己参加根本听不懂的酒局。
明知道对方克扣自己的鱼价,宁肯努力打手语据理力争也不要妹妹帮忙。
还有露比的男神,两个人去露比家中练歌,背对背歌唱这段本来挺有感觉的。
可是没练多久,隔壁就传来了露比爸妈运动的声音,迈尔斯不觉得这是尴尬丢脸的事情,反而很羡慕他们家的气氛。
结果无意间告诉好友,好友散播了出去。大家开始嘲笑露比,露比一气之下直接不理迈尔斯了。
迈尔斯各种道歉,还说“我每隔几分钟就会发短信给你,直到你同意跟我一起玩”这种有点幼稚,可细品又觉得特别可爱真诚的话。
所以,这俩人也少不了各种发糖...
不过院长最喜欢的还是Mr.V,他简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好老师。
知道露比不敢在人前唱歌,索性让大家都练习小狗发声,一起出丑消除露比的自卑心理。
从来不嘲笑露比的发音,反而鼓励她发出自认为难听的声音,以此激发潜力。
在露比赶去面试忘记带乐谱时,又是Mr.V赶来为她伴奏,看她没进入状态还故意弹错音让露比获得第二次演唱机会。
当然,电影的用心之处不止这些,还有在露比演唱的时候,特地有一段静音的片段,让观众切身体会聋哑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
周围的鼓掌声、欢笑声与动人歌声都无法听见,只能根据人们的反应做出判断,不得不说,这一点真的太细腻了。
总的来说,《健听女孩》算得上最近比较优质且不落俗套的青春治愈片。
很适合遇到挫折或者心情不佳的时候观看,相信你一定会被其中的某个点触动内心。
点赞是个好习惯哦!
本文首发于【后浪电影】
(文/李镇)
影片《健听女孩》翻拍自法国电影《贝利叶一家》。
在它身上,有着一系列耀眼光环:
圣丹斯历史上第一部拿下美国剧情片单元所有最高奖项的电影;
Apple TV+豪掷2500万美金翻拍而成;
IMDB评分8.1,豆瓣评分8.6;
有望冲击2022年奥斯卡……
从任何角度来看,这部电影都应该是一部神作。
然而,《健听女孩》却讲述了一个极其简单的故事:
一个聋哑人家庭中唯一听力正常的女孩露比,在自己的责任和想在大学里学习音乐的梦想之间左右摇摆。
片名CODA,意为Children of Deaf Adults,聋哑人抚养下的健听一代。这是一种极具人文关怀的叙事视角。
但观罢全片,我最大的感受是,治愈且失望。
“治愈”来源于故事温情,结局光明,插曲感人。
“失望”是因为它光鲜亮丽的外衣下,实则是一部态度暧昧的鸡汤电影。
《健听女孩》的成功告诉我们,无论我们再怎么贬斥心灵鸡汤,市场上永远有它不可撼动的一席之地。
影片的切入点十分巧妙,聚焦于一个聋哑人家庭中唯一听力正常的女孩。
巧妙之处在于,它将女主角露比悬置在双重身份错位中:对聋哑人家庭而言,露比的正常使她自动被排斥在家人之外;
在正常人世界里,露比身上的“聋哑人家庭”标签又让她成为旁人眼中的异类。
正如影片插曲《Both Sides Now》所暗示的那样,露比是一个穿梭在有声世界和无声世界中的人,但身份的特殊性使她无法被两个世界完全接纳。
于是,矛盾与彷徨成为她的心理常态,也造就了她自卑敏感的性格阴影。
“健听”对露比来说,既是幸运,也是不幸。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青春期时,都曾有过像露比一样找不到自我定位的尴尬与苦恼。
在父母眼中,我们仍是羽翼未丰的雏鸟,但躁动的荷尔蒙又驱使着我们做出一些“蠢事”,来证明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拥有自主抉择人生的能力。
在许多青春片中,编剧往往会把这种挣扎迷茫外化为早恋、打架、顶撞父母等情节,它们虽也来源于生活,但难免会落入狗血矫情的窠臼。
但《健听女孩》很好地避免了这一点,它将这种青春期的微妙心理具象化为有声世界与无声世界的激烈对撞。
极致化的戏剧情境不仅使影片在同题材作品中别具一格;
天然的双视角叙事也让我们更加辩证客观地来审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在露比的视角中,家庭显然已经成为她逐梦路上的负累,也阻碍了她融入正常人的世界。
在她眼中,家人向来以自我为中心,虽然事事都指望她,却从未重视过她,也不支持她的梦想。
所以,她一心想要逃离家庭的束缚,掌握人生主动权,而不是做一辈子的免费传译员。
而在家人视角中,露比是他们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也是他们得以安身立命的关键。
影片中多处展现了他们作为聋哑人的自卑怯懦,以及在正常人世界中所遭受的歧视和不公。
尤其在音乐会上,导演用长达一分钟的静默来刻画他们的无助——他们无法感受露比的歌声,只能通过观察他人表情来判断露比的表演。
这个“声音花招”堪称神来之笔,它让我们瞬间理解家人为何不支持露比的音乐梦想:
他们无法得知露比唱歌好坏,又害怕她因为失败而伤心难过。
“不支持”背后的情感驱动力,是父母保护孩子的本能。
而那些歧视与不公又令我们陷入道德困境,“实现个体价值还是维护家庭权益”不仅是露比的纠结,也是横亘在所有观众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
当我们已经见过太多“家人自我牺牲,助力孩子圆梦”的青春片思维定式时,《健听女孩》以“非典型青春片”的姿态告诉我们:
这道“个体与集体”的选择题,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
家庭是《健听女孩》的叙事核心。
影片通过露比的母女关系和兄妹关系,为我们描绘出血缘亲情的复杂性;
而露比与家人的生理差异,又让这种家庭关系的戏剧张力更上一层楼。
先来看母女关系。
母亲告诉露比,在露比出生时,她曾祈祷露比是个聋哑人。
这是一种很有趣的心理,怎么会有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聋哑人?
母亲随后解释道,一来她不希望自己辜负露比,二来不想露比因此和自己不亲近。
如果结合影片中母亲不让露比在家里戴耳机、不希望露比考取大学、不愿与正常人打交道等行为,不难发现,母亲是个非常注重集体和圈子的人。
也许先天的生理缺陷使她备受欺凌冷落,也隔阂了她与母亲的关系,导致她十分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而这些恰恰是聋哑人家庭能给予她的。
露比的出现成为母亲舒适圈中的不安定因素。
她深知女儿作为健全人,不可能一辈子拴在这个残疾人家庭,但女儿的离去又会让她再次体会被边缘化和孤寂的痛苦。
所以,她在影片中对女儿展现出极强的控制欲和占有欲。
每当女儿显露出想要独立自主的苗头时,她都要第一时间站出来提醒女儿,你的家人更重要。
那么母亲真的爱露比吗?
当然。
不过这种爱不是无私的圣母之爱,而是夹杂着自卑与恐惧的凡人之爱。
母亲正是因为太过在乎露比,才迟迟不肯松开手中的线,让露比远走高飞,但把线攥得太紧,又会令她陷入深深的负罪感。
这份掺有杂质的母爱折磨着她,她越想与露比靠近,却发现露比离自己越来越远。
公允而论,这份母爱算不上伟大,甚至有些小家子气。
但影片通过母亲与露比之间的拉扯与纠缠,精准还原出母爱未经雕琢的粗粝质感。 那些斑驳又温情的情感褶皱令人动容,每一道都有它独属的生活韵味。
再来看兄妹关系。
影片中,哥哥对露比的情感爱恨交织。
爱既来源于兄妹间的血缘纽带,也出于对露比无私奉献的感恩。
但露比又让他在家里毫无存在感:父母做任何事都指望露比;
每当自己想要独立做事时,露比就会出现,让自己显得很蠢笨。
作为家中长子,他本该肩负起为家人遮风挡雨的重担,但生理上的缺陷却让他如此无用武之地。
哥哥那句刺耳扎心的“我们这家人在你出生前都好好的”,不仅是愤恨命运对自己的不公,更是替妹妹为了家庭放弃梦想而感到惋惜和愧疚。
影片中,兄妹二人的常态是彼此嫌弃,彼此争吵,但这正是他们表达爱意的独特方式。
每一句“狗屎脸”、“猴子屁股”背后,都闪耀着家人间相互迁就,相互包容,相互成全的爱之光芒。
《健听女孩》是一部缺乏疼痛感的电影。
尽管影片涉及到聋哑人、校园霸凌、底层教育等尖锐的社会话题,创作者却软化或规避了一切能够带给观众心理痛感的情节。
以“起因-结果”式的剧情编织取代了现实议题的讨论空间。
它做出想要表达什么的姿势,结果却只端上来一碗没什么营养的心灵鸡汤。
如影片第一幕中反复铺垫父亲的怯懦自卑,面对渔业委员会的剥削压榨敢怒不敢言,更对儿子创办合作社的想法嗤之以鼻。
但影片中段,他突然当着大家伙儿的面控诉渔业委员会,并与家人联手操办合作社。
影片中给出的解释是他一时冲动。
我认为这个理由不足以令人信服。
因为能把一个长期窝囊压抑的人逼到情绪爆发,必然要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然而,影片却将量变完全省略,只呈现父亲的质变。
这样的写作手法看似很“燃”,但燃烧的只是没有现实根基的虚幻之火;
而人物细节铺垫的缺失以及弧光转变的生硬,更是将父亲折损为插科打诨的空壳和工具人。
如果父亲形象塑造上的简省,我们暂且可以理解为创作者不希望支线挤占主线情节。
那么,当我们注目于主角露比时,会发现她才是把影片熬成一锅心灵鸡汤的根源。
露比的经历,堪称一篇标准的10w+微信爆款鸡汤文:
聋哑人家庭里的穷苦女孩,凭借过人的音乐天赋,考入世界顶级名校伯克利,实现人生逆袭。
听起来有些刻薄,但确实如此。
我并不是说这样的故事就没有价值,而是创作者讲述故事的方式和态度出现了问题。
在这个故事里,创作者只谈梦想,谈成功,背后的汗水、努力、挫折、失意都闭口不谈或浅尝辄止。
无疑,这样的“春秋笔法”消解了故事的现实痛感,阻绝了我们的思考,为我们营造出美好幻象:
阶级跃迁是如此的畅行无阻,人生逆袭又是那样的唾手可得。
首先,露比是个身处校园霸凌漩涡中的人。
她在影片中告诉迈尔斯:“你不懂听到别人取笑自己家人的感觉,我要保护他们。”
然而,我们并没有看到她对那些校园霸凌者的任何反击行为,最大的抗争就是对本没有恶意的迈尔斯置之不理。
但当父母来学校接露比时,她因为害怕同学们嘲笑她,不仅关上了父亲喜爱的嘻哈乐,还板着脸催促父母赶紧离开。
从露比“对外人唯唯诺诺,对家人重拳出击”的行为中,我们看不到爱的重量。
相反,还要对她话语中“保护”一词的具体指代打个问号:她到底是要保护家人,还是只想保护自己?
其次,露比坚称音乐是自己的毕生挚爱,但她在影片中并没有展示出对音乐足够的热忱。
她最初加入合唱团的动机,是为了追随暗恋对象迈尔斯;
她不珍惜维老师宝贵的辅导机会,课下练习几次三番迟到,还理直气壮;
她去参加伯克利音乐考试并非自己主动,而是被家人从床上拽去。
同时,露比的考试场景更让我们看到,一旦情感逻辑凌驾于现实逻辑之上,叙事将会变得多么古怪和脆弱:
考试迟到没关系,考场随意进;
没带乐谱没关系,维老师可以“天降神兵”,还能当着考官的面帮你救场;
学校明令禁止家属进入考场也没关系,反正他们最后总会溜进去。
紧接着我们迎来了全片高潮:
露比用手语为家人演唱《Both Sides Now》。
不可否认,这个情节设置很感人,但这并非因为它真正触碰到了观众心灵深处最柔软的角落,而更多是歌曲本身的功劳。
确切的说,是《Both Sides Now》的歌词太过出色。
如果我们抛开歌词,再回看这个情节,就会发现它的煽情手法是多么伪劣。
其廉价程度不亚于春晚舞台上用手语表演《感恩的心》。
第三,我们在影片中很难看到露比为了梦想和自由真情实感的抗争。
大多数时候,她都是掉掉眼泪发发脾气,然后继续过着憋屈日子。
而正如前文所述,这种个体与家庭的撕扯与选择,是关乎影片主旨的。
影片通过一系列好人形象与过分美好的情节,让露比最大程度上避开了抉择的痛苦。
比如维老师,一个纯粹的无功利主义者,无条件地支持露比的音乐梦想;
家人们离开露比后,顺利地融入了正常人世界;
迈尔斯是露比的崇拜者,也是全校为数不多的,对露比家人不怀恶意的纯洁少年。
可以说,影片为露比营造了一个绝对安全的真空环境,让她可以无忧无虑地成长。
行文至此,让我们回到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们需要这样的心灵鸡汤电影吗?
《健听女孩》的奖项与口碑似乎已经证明,“心灵鸡汤”在当下依然有着庞大的市场和受众。
我们或许可以贬斥这类作品的艺术价值,却不能否认它存在的意义——
人生已经够难了,生活已经够苦了,挫折已经够多了,花一两个小时喝碗抚慰心灵的鸡汤又何妨?
但鸡汤虽好,也不要贪杯。
因为心灵鸡汤解决不了任何实质性的问题,就像我们永远无法复制露比的伯克利之路,也不会总遇到维老师或迈尔斯这样的好人。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强大的自己。
可以有足够的勇气和坚守,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奋斗。
遵循内心真实的热忱和愿望,坦然地为自己的选择和未来负责。
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不定期更新影评。
英文名称CODA,乍一听像是某个汽水的名称,实际上却是Children of Deaf Adults'。翻译为健听女孩,大致是因为既强调了女孩的听力正常,又简洁明了朗朗上口,与原名CODA相似。 这不仅是一部让观众感动落泪的影片,还是奥斯卡获奖影片,更是苹果花了两千多万购买版权的作品。它的成功合情合理又出乎意料,几乎相当于一个平常青春片夺得大奖,又同时给人以完美和深入人心的感觉。 就像影片结尾Ruby唱的那首《Both Sides》,I've looked at love from both sides,now.我曾见过爱的两面,但仍不能肯定爱的真正定义。说实话这句歌词并不能概括影片主题。但影片最打动我的,无疑是爱。 试想我们自己心目中的听障者,是否几乎等于在头上写着“脾气古怪,自暴自弃”的字眼?有的人甚至会嘲笑或者欺负他们。而作为他们家人的Ruby,则绝对不会有这样的想法。她从出生到高中,一直深爱着自己的父母和哥哥,替父亲和哥哥分担工作,为全家人充当日常翻译,都成了一种义务。就像父亲说的:“她从来没当过我们的宝贝。”因为相对于被照顾,Ruby总是充当照顾家人的角色,而这一切已经让她精疲力尽。 直到遇到音乐和作为伯乐的V先生,她一直的自卑和孤僻才渐渐消失,因为她找到了真正的心中所爱,甚至因此得到了暗恋对象Miles的青睐。两人从此愉快的约会和排练。 期间上大学的诱惑与家里的生意一度矛盾,父亲的渔船上也时时刻刻需要有一个正常人工作,以保证渔船的安全。Ruby权衡再三,决定放弃伯克利学院的面试,留下来帮助家人。 哥哥却生气不已,他相信自己和父母能够撑得过去,却不想妹妹错过这次机会。 父母和哥哥最终一起送Ruby去参加伯克利音乐学院的面试,在这里由同样是毕业于伯克利的V先生伴奏,Ruby用自己美妙的歌声和手语,给自己的家人奉献了一场他们能“听”得懂的演唱。 影片结尾Ruby得到了录取通知,家里的生意也逐渐走上正轨,她告别了自己的家人朋友和初恋,开始了全新的人生。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多年前的《姐姐的守护者》,讲的是一位母亲为了让得白血病的女儿活下去,又生了一个女儿并让她一直为自己的姐姐捐赠身体部分。结局也是充满爱的,虽然大女儿最终选择结束痛苦拥抱死亡,一家人对彼此那种不变的爱却从始到终都存在。 为爱付出和牺牲,为爱放弃和得到,都是我们每个人每天能感受到的。其实我们也几乎都见过爱的两面,那就是得到和给予。但爱确实很难定义,因为它包容之广,触及之深,让我们的潜力得以发挥之全面,都是不可想象的。 就影片本身来说,聋哑人家庭不仅给Ruby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和一项项生来就必须背负的“义务”,还时常会让同学因此嘲笑和欺负她,甚至造成她“自出生后还没有脱离家庭独自做过一件事”。连母亲都曾祈祷她是一个聋哑人,这样他们才能更亲密,父母也不至于让她失望。 但奇迹是她作为一个健全的人成长起来了,并成为了一个不仅勇敢乐观,而且擅长唱歌的女孩。 我曾见过爱的两面,因为我曾接受爱,也曾付出爱。而这,正是爱的定义。任何伤痛和时间都不能消减它,任何障碍和病痛也都不能磨灭它。
中间有段无声的视角太能感同身受了。
是佳片有约会播的电影
一部制作精良的“心灵鸡汤”式的电影,聋哑人家庭里唯一正常之少女的成长,是其独特魅力所在;几位真正聋哑人的表演更是添彩!虽然它是旧片翻拍,但仍旧获得了今年初,圣丹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及观众奖,被新成立的“苹果TV+”用2500万美元购买,可见其市场之潜力。
妈妈说她不能离开我,她是我的宝宝,爸爸说可是她从来没有当过宝宝。从这里开始我一路哭到结尾。因为特殊而变得更深重的羁绊,缠住了人生,却也托住了人生啊。
那段家人“听”角下突然全然无声的duet是意料之外的厉害片段。
当“阳光小美女”遇见Glee,非典型家庭与青春逐梦对撞出的温柔天籁,难怪能横扫圣丹斯、被苹果天价买走版权。CODA=Children of Deaf Adults,成长于聋人家庭的健听一代。由于从小充当家人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他们承担了超出年龄的重担,在有声与静音的世界穿梭——直到开始追逐自己的梦想与生活。全片最感人的可能就是父亲摸着女儿音带、“听”她唱歌的那一幕了,泪目。
几年前看过法国原作贝利叶一家,所以再看美版新鲜感肯定要差了,但一样觉得喜欢,因为创作者用一种很真诚的态度把这个故事搬到了美国,并带来了不亚于原作的感动,最喜欢合唱团那场无声戏,无法欣赏到自己孩子的天赋,这大概是最难过的事情,而更为难过的是要亲手扼杀它,所以最终父母选择放手,虽然这结局过于理想了,但这不就是大家都想看到的么
一个好故事的魅力,几处桥段非常动人,唱歌为这个故事灵动了起来。
La Famille Bélier 美国版本
CODA as Child of Deaf Adults,“健听”是相对于聋哑群体而言的概念。不管是基调节奏还是内核,这片子做到了各要素的完美平衡,几乎没有刻意和煽情的痕迹,这种小清新小美女又不做作的音乐励志片,谁能不爱呢
可爱又温柔,就是那种一切都很俗套,但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被打动。家人们,生孩子不是为了造福自己,成全,是亲属的美德。
在「讲好一个故事」这点上,我认为本片几乎挑不出一点毛病。剧情流势如流水素面一般,高处立意,顺流而下,稳妥收尾,每个故事转折点的卡位都那么精准,编排丝丝入扣,一把大手牢牢捏着观众的心,甚至可以收录进编剧课程的教科书了。尽管也让电影显得过于工整、雕琢痕迹偏重,但是演员们质朴、生活化的演出又很好地中和了这一点,挺高明的。影片中那位稍显怀才不遇的声乐老师,给我留下了格外深刻的印象。尽管也带着名校出身的骄气性子,却依然能够贴近地面、恳于去真诚地聆听基层生活的声音。社会地位也许并不及他那些脚不沾地的知名校友们,但唯独他却值得一些额外的掌声与尊敬。
欧阳娜娜都能考上,她肯定能上。
Now i look at love from both sides.
你可以是家人,但也同样可以是你想要成为的那一个人。比起原版更为温暖、配合圣诞档时境的设计;美版有青春片总是少不了高呼“我讨厌我的生活”的女主角,还把多点的篇幅放在了那些成长的拉扯与困顿中。最好的部分是Marlee Matlin的选角,没有作为日后对阵媒体的“挡箭牌”或是对某种“份额”的填满;和女儿的交心,那段关于“坏妈妈”的对话,庆幸她依然能不停地活跃着;并且也等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我真的好容易被这种题材打动!全片流畅自然,角色和对白都很有趣。每次看到兄妹conflict的时候真的同时心疼他俩。
1.奥斯卡史上第三次将最佳影片颁给翻拍电影(之前两次是1959年上映的[宾虚]与2006年的[无间行者]),比及这两部作品及今年颁奖季其他几部佳片([甘草披萨][暗处的女儿][犬之力]),本片无疑并不怎么配得上年度“最佳影片”的头衔。2.主要问题在于,大部分时候的电影语言都了无新意、缺乏强度。剧本也断乎不算上佳,最后的解决方式虽温情可人却简单粗暴,在家庭依赖/束缚与觉醒追梦的核心主题上也挖掘呈现得不够,有些元素剔除掉也不影响主线,比如女主与二重唱搭档的恋情。这碗鸡汤也因此看起来童话色彩过重。3.不过,必须承认,影片依然能给出一场流畅美妙的情感之旅,动人的歌曲和精湛的表演也不可小觑,整体上至少比[绿皮书][无依之地]更真诚。4.艾米莉亚·琼斯非常灵,歌喉也让人难忘。5.学校演出上骤然的消声(主观声响视点)用得妙。(8.0/10)
真的很好哭啊!泪点真是一波又一波的,后面几场唱歌的戏每场都好好哭,尤其是父亲用手听女儿演唱那段,哭到不行了。其实故事很常规,跟法版设定也基本一样,但这种讲述真善美、人间有爱的片子,真是怎么看都不会腻。歌曲之所以感人,是因为演唱者用她来传递自己的爱,而电影也是这样。爱与温暖,真好。
是那种电影,你清楚的知道它哪里好哪里不好,但是你不太想说,你只是知道你以后会把它看很多遍,然后把它推荐给自己认识的每一个人。
夜晚皮卡车上,父亲摸着女儿喉咙听歌的时候,哭的不能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