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杀人短片

HD中字

主演:米罗斯洛·巴卡,克日什托夫·格洛比什,扬·特萨利兹,比涅尤·扎塔西奇斯,芭芭拉·杰坎,亚历山大·贝德纳茨,杰吉·泽斯,兹齐斯瓦夫·托比亚兹,阿图尔·巴奇斯,克里斯提娜·杨达,奥尔基尔德·鲁卡斯瑟维克茨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88

 剧照

杀人短片 剧照 NO.1杀人短片 剧照 NO.2杀人短片 剧照 NO.3杀人短片 剧照 NO.4杀人短片 剧照 NO.5杀人短片 剧照 NO.6杀人短片 剧照 NO.13杀人短片 剧照 NO.14杀人短片 剧照 NO.15杀人短片 剧照 NO.16杀人短片 剧照 NO.17杀人短片 剧照 NO.18杀人短片 剧照 NO.19杀人短片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杀人短片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Jacek Lazar(米罗斯洛·巴卡 Miroslaw Baka 饰)是一个二十一岁的男子,他在街上游荡,吓走广场上的鸽子,在天桥上朝底下的汽车扔石头,在照相店让人将他口袋里那张已经出现了折痕的照片放大,是一个小女孩的照片。Waldemar Rekowski(Jan Tesarz 饰)是一个普通的的士司机,调戏年轻女子,捉弄乘客,故意按喇叭惊吓动物,他的下一个乘客是Jacek。Piotr Balicki(Krzysztof Globisz 饰)是一个年轻的律师,认为刑罚并不能防止犯罪,而防止犯罪正是法律的目的,他刚刚通过律师考试,他为杀人犯Jacek辩护。Jacek坐上了Waldemar的的士,他们开车到野外,Jacek用一条绳子勒死了司机。Balicki极力为Jacek辩护,希望避免死刑,但Jacek最后还是被判处了死刑。临终前,Jacek和Balicki长谈,说起因为他和一个卡车司机喝酒,致使卡车司机开车碾死他妹妹的事情......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六月虫2024缘路山旮旯闭上眼睛2023十月天火军团铁血刀锋七小福黑衣人2(国语版)风暴国语德语课何以笙箫默[电影版]女飞虎七武士2004死开啲啦陌生人的善意阴阳之间英雄主义2Smosh 大电影猫头鹰与小飞象The River Wild休·劳瑞的蓝调朝圣之旅冷恋时代

 长篇影评

 1 ) 绝望的悲悯

我们经常在报纸上看到关于杀人事件的报道,一行显目的标题,几百字几千字的正文加上几句精炼的反思性总结,便帮我们打发掉一段无聊的光阴。“不良少年行凶情杀”是几十年前的一则新闻标题,普通而又吸引人,凶手是台湾的一个初中生(当时引起的轰动不亚于现今的马加爵),于扯淡的嘴巴它是很好的谈资,可对于杨德昌它却是难忘的少年朋友以及将近四个小时的影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对于杀人者的惩罚,普通人报以拍手称快并立刻抛诸脑后,而对于基耶洛夫斯基却是一部悲悯性的关于杀人的短片。
  《杀诫》的片长只有八十分钟,但它却是基氏《十诫》中最用心经营的一部。 在此片中他对文明社会的法律、伦理、人性与救赎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表达了他那忧心忡忡的怀疑。影片的主要人物有三个:杀人者杰克,被杀的出租汽车司机,年轻律师彼德。前半部分此三人分处于各自的叙事时空里,虽然一直没有正面的接触,但是镜头的交切却暗示了他们之间的联系。比如律师彼得在参加就业答辩时对考官说:“过去的四年里,我接触到许多案例”此时画面突然切换为杰克背向镜头向一条无人的幽暗的小巷走去,背景音乐充满阴冷的杀机。当彼得在街上兴奋的对人说自己通过答辩时,那个出租汽车司机正在其后发出一丝冷笑。最明显的对比是在餐厅里,彼得与女友分享通过答辩的愉悦时,一旁的杰克正在缠绕准备用来杀人的绳线。这些镜头的切换明显的在暗示我们:当一个人在讨论法律时,当一个学员通过律师资格答辩时,杀人的预谋甚或杀人的事件就在同时进行着。这种存在的荒诞感于杰克勒杀出租汽车司机时表现的更为深刻,在二人挣脱与反挣脱的过程中,画面切入了一个不远处骑车而过的人、一列火车、一匹漠然的马,疏离的外在世界并没有察觉到人类此刻正在上演的残酷一幕。这些精心的画面设计把一个冷酷的问题置于我们面前,那就是犯罪无处不在,它可能就在你身边,而你却毫无察觉。
    影片的后半部通过对杰克的审判,三条线索拧为一体。审判的过程被有意的省略了,因为观众都明白等待故意杀人犯的是什么,所以画面切入审判的第一句话就是“都结束了吗?”“都结束了。”接下来该做的就是对杰克执行死刑。心存自责的辩护律师彼得要求与杰克进行最后的对话,允许的时间是三十分钟。画面于二人谈话的过程中时不时的切入狱警、检察官与行刑者等待的场景。时间在此变得莫名的残酷,空间在此变得莫名的荒诞。两组人员在不同的空间里与时间较量,同样的焦灼,不同的方向。画面一直很静,一种被死亡的气息包裹的静,铁门撞击的声音显得尤为悠长,那是即将通过的死亡之门。
    执行死刑时该来的都来了,各司其职,念判词的检察官,前来例行宽恕的牧师,例行证明死亡的医生,当然还有一身黑色西服的行刑者和深感愧疚的彼得。此刻心理最为恐慌的是杰克,被牢牢按紧的双臂,抽搐的面部肌肉,面对死亡他与那个被他杀死的出租汽车司机一样在企求“我不要”,除了一旁真正在哀悯悲泣的律师,所有的面孔都是冷漠的,而那个当杰克亲吻其手背时都向后退的牧师只不过是虚无缥缈的空洞的象征。当快速摇动的吊绳起降机发出剧烈的声音之后,杰克被处决,一旁的行刑者从黑幕后走出面向镜头,在顶光的照射下,鹰隼般点头示意:都结束了!
    注意细节对比的观众会发现杰克杀死出租汽车司机用的是绳子,而他自己也是被绳索吊死的;杰克曾用毯子蒙住司机的眼睛,而自己被行刑时同样被蒙上眼睛。如果说前者表明的是报应,那么后者才是导演的匠心独运之处。眼睛是什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诗意的话就是“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能够传达爱与恨,而通过死人的眼睛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寂灭的肉体,更是一种灵魂的召唤与审视。第一次杀人的杰克不敢面对它,执行过多次死刑的狱警同样不敢面对它,因为我们不敢面对它后面的东西,或许那就是上帝的注视,我们潜在的恐惧是因为觉得我们清楚——我们都是人,我们却互相残杀!
   看看这些人吧:杰克,一个有着凌乱的头发,在街头逡巡的透着冷酷的目光的少年,他是影片中表面层次上的开了杀戒之人,他应该是无情而残酷的,但在餐厅里他与玻璃外的小女孩开玩笑时,他的笑容是纯真的,当与律师谈到自己的妹妹时他的情感是温柔的。但当他面对的是成年人时,他却是冷漠甚至是故意的寻衅与不合作,在厕所里摔倒一个不相识的青年,对问路人的戏弄,对有急事的乘车人的欺骗。与他相比出租汽车司机的不合作显得更让人讨厌,默认他人等自己洗完 车却有意遛走,看到别人扶着喝醉酒的人朝自己走来却把车开走。他看到一只野狗时抛给它面包,但看到别人牵着宠物狗时却鸣笛把它吓跑,当我们知道他有买彩票的习惯时便不难理解其中的不平衡的心理。类似的情景我们于生活中经常遇到,总有些人赌气似的与你不合作。并且这种情绪会传染,因为一个人不想别人比他更开心。这种情绪弥漫于我们周围,它引发恨意,并且于某一个人身上堆积,它庞大起来就是杀意。你是否品尝过这种情绪,是否施加过这种情绪,是否克制过,只有你知道。可当你看到孩童无邪的笑容, 听到那“我是一头小狮子,老狮子告诉我要与同类相亲相爱”的儿歌时,你又是否自觉有罪呢?

   整部影片都用特殊的滤色镜拍成的,黄绿色的画面被分割成明暗对比的两部分,人物的面部幽暗不明,阴冷沉闷的街道上弥漫着压抑的空气,现代都市中充斥着一个个晦暗不明的游魂,影片开头处就出现了许多死亡的动物,整座城市仿佛正被瘟疫所袭击。在影片中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导演对现代社会的一种印象式的渲染、一种寓言式夸张。“自有人开始,便没有一部法律能够杜绝犯罪”这是彼德对法律的看法,法律仅有的是威慑的作用“它不能使人自觉有罪,并且反省”。对杀人犯的惩罚就是用国家机器以正义的名义把他杀死,我们在用杀人来防止杀人,通过大开杀戒来增强这条戒律的威慑力。法律的详备,只能证明自律或曰德律的衰弱。现今社会,如果法律消失一分钟,再虔诚的教徒也没有信心保证这世界会变成怎样?
   在影片中唯一能够对法律进行反思的是律师彼得,在杰克受刑前,不是那个象征物的牧师,而是彼得充当了救赎者。他对狱警说“我们的谈话永远不会结束!”可是明显地,面对强大的国家机器,他的救赎不过是螳臂当车。判词里明确地写道“没有特赦”,救赎不过是单纯的幻想,即便杰克此时保证从今以后好好做人,那只能增强悲剧的力量而于事无补。看影片时我们看到了其中的对比张力,我们可能会去怜悯一方而憎恶另一方。可是当把背景退回到现实社会,我们才发现其实这一切都是你我所默认的,因为我们不会相信杰克的保证,关于人性善恶的问题,我们早已有了默认的答案,我们不相信他,也不相信自己,进一层的意思是我们不相信人性。这个社会的一切都是你我的力量所构筑的,是我们自己放弃了救赎,我们无法改变人性,只能用国家机器像对待其他机械产品一样使之中规中矩,我们已经清醒而理智地否定了自我的救赎。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彼得驱车野外,孤身一人地哭泣。

 2 ) 针对艾书的讨论 说几句

那天看完语塞了很长时间
再加上放电影的哥哥姐姐对这部片子的评价跟我心里想的严重偏离
所以当时没能说什么
回家以后
简单整理了一下思路

看片子的时候
大家更多关注的是影片后半部分的判罪
雅克得知自己将被处以绞刑
表现出的那种无助 脆弱和忏悔
的确让人同情
也非常震撼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后半部分的震撼而忽略了影片的前半部分导演的铺垫

影片的三个线索
律师那部分我就不说了
被杀的司机死前对于凶手的恳求
像个孩子那般无助
使我很难将那个对周围一切充满蔑视不屑和戏谑的冷血司机联系到一起

中国有句俗语 叫做 人之将死 其言也善
包括谋杀者在临行前的挣扎
雅克跟他的辩护律师说的他几年前的经历
都是把他最脆弱 最敏感的一部分毫无保留的展现出来

有趣的是
跟我们一起看电影的还有一个外国朋友
他后来说起他不懂波兰语
快速阅读水平又没有使他看懂某些部分的字幕
他只看到他所看到的
那就是 有人杀了人 然后被处以应有的惩罚

或许我们就是因为过度关注于谋杀者的诉说
就这样偏离了导演所要阐述的
当我们看完电影开始质疑死刑的合理性
甚至开始质疑法律的合理性
就已经开始与导演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正因为这个世界并不是黑白那么分明的
黑和白之间有一些很微妙的成分
才需要一个像法律像死刑之类的来“毫不留情”的界定这个界限
也许 这就是法治社会相比于人治社会 比较文明的那个部分

这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并不是某个人脑海中想象的乌托邦
因此标准只有一套
两套标准就是没有标准
没有标准就只能加重社会的这种不公平性

若是你在监狱中接触了某个强奸犯
之前你觉得他那么该死
但是你看到他遭到牢狱之苦而生不如死的那个模样
你感到同情
你甚至质疑 这样的人犯罪一定是有他的苦衷的吧
你开始质疑加之以他身上的惩罚是否太过残忍

可是 你还没有接触那个被他强奸的人
也许就是因为那次的遭遇
她的整个生命都遭到践踏 她的生活因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可是这些你都没有看到


雅克也是一样
几年前的不小心 导致了以后一步步走向孤独无助的深渊
但是换个角度想想
他是有选择的
人 都是有选择的
你可以选择一种
通俗点说 就是更加积极的生活方式
这样
自己 包括许多其他人都可以免受伤害
如果连这一点起码的判断力都没有
我们很难说这样的人是适应这个社会的

如果你质疑死刑的必要性
那么 有人(名字忘了..)被判处了130年的有期徒刑
这样就合适吗?
也许 这样才是更加的残忍和没有人道

人犯下的罪 总是有相应的赎罪方式
局中人也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当谋杀者在法庭上败诉的时候
他没有挣扎
也算是一种接受吧。

这片子讨论的也许不仅仅就是这些
我只是对于那天电影结束后的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

 3 ) 你的选择造就了你的结果

影片开头分为三个主线,即三个主人公。
出租车司机、通过面试的法律大学生和一个年轻的流浪人。
镜头相互切换,并不是单一的几条线而是穿插进行,
将看似毫无关联的三个人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
废碗里死掉的蟑螂、污水池里死掉的老鼠、挂在屋内的死猫。
影片从一开始就渲染了黑暗和压抑的氛围。

当人物们登场时可以发现,摄影师的拍摄手法很特别,
镜中的世界都被渲染成了暗黄、棕黑的冷色调,
使人看起来无比的压抑沉重。

整个街道、巷子、公路都显得荒凉无时无刻不充斥着孤独感,
诡异又单调的色彩相交映,一切才刚刚开始。
出租车司机不愿意搭载他不喜欢的乘客,
同性恋、醉鬼他都尽可能的去躲避这些人。
当遇见妇女在遛狗时,他会故意大声鸣笛吓走狗狗。
可是他会把自己老婆做给他的午饭喂给可怜的流浪狗。
影片从一开始就渲染了黑暗和压抑的氛围。

理想者律师终于通过了自己的律师考试,
他渴望惩处罪恶追求向往正义。
年轻的流浪人无所事事的行走,
淡漠的看着巷子里发生的殴打;
在厕所里戏弄成年人;
将桥上的石子推下去听到玻璃碎的声音和骂喊声会感到愉悦;
在咖啡店里逗窗外的小萝莉笑。
但是他却杀死了出租车司机。

绳子是在咖啡馆里就准备好的,
可为什么要杀人呢?不知道。
大概是迷茫吧,对人生的迷茫。
父亲早亡,他间接的使年幼的妹妹被拖拉机撞死,无法释怀。
他跑去放大妹妹唯一的照片,
并试图安慰自己妹妹还活着。
他故意的做出一系列的事,
甚至去吓跑无辜的鸽子,杀掉一个无辜的人。
没有人该无缘无故的死,杀了人理应要受到责任。
律师负责年轻人的官司,但官司打输了。
在最后与年轻人的会面中,他更是有无限的自责。
因为他得知年轻人杀人的那天与他曾同在一个咖啡馆内,
律师认为如果自己稍加留意的话可能就不会有这场悲剧的发生。
影片也出现了这样的一些巧合,
但对比之下则更突出了自我选择的重要性与结果。

看似偶然的事最后变成了必然,没有人可以阻挡。
当出租车司机求饶时,虚弱地说出“钱盒…生活…”时,
年轻人也有些犹豫与不安,他低呼“天啊”,
但最后仍是将大石头砸向了司机的头,
一下,两下…将人性的黑暗面展现了出来。

律师获得与年轻人交谈的机会,
年轻人向律师吐露了过去的故事,
他的内心世界,麻木的心灵,迷茫的人生一一展现。
“二十一年,当你喊了我名字时,我留下了眼泪”。
他被判处死刑,惶恐无助,
他被狱官们用黑布蒙住了眼睛,
就像当初他用布蒙住了司机的头那样。
他被套上了绳扣,吊了起来。
黑布下的那双眼睛到底是什么样的神情呢,
是不是与司机的神情相同呢。

每个人都有故事,都或多或少的不堪与航脏。
死刑用最直接的方法制裁了犯人,
判决书里强调了很多次没有特赦。
哪怕年轻人再如何保证重新做人重头来过也没有机会了。
杀人犯固然可恶,但到底是什么促成了他们。
人性的善恶还是社会的影响。
无标准则无公平可言。
律师怜悯了年轻人,那么司机呢,
何人不值得怜悯呢,悲哀至极。
任何人犯下的罪,都要自己去赎,
那是你应该承受的。

人都是有选择的,你的选择造就了你的结果。
你只能受着,别无选择。

 4 ) 死刑与人权

  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中便能看出他作为电影艺术家如同哲学者的思考态度,那种悲天悯人的胸怀时刻在提醒着他电影是用来向大众传达意志和良知。作为电影本身它所承载的有一种见解,有时候也是政治宣传的一种手段。诸如其本身所承载的意识形态往往是人们欣赏完这个故事后,了解了它的光影结构和故事内容后最后才去探究的,不过就是这最后一步的关键才能决定一部电影是否受得大众的肯定和接纳。
  1988年,这部《杀人短片》的出现引起了欧洲社会的一片争议,社会的争议大概有几个方面。1.社会的变革发展过快是不是使得青年人一代的价值观开始崩塌。2.犯罪率的上升是快速进程社会的环境造成的还是战争遗留下来的后遗症。3.国家法制和暴力机关对于死刑的存在与否开始了激烈的斗争。在一轮一轮的激烈辩驳后,最后的重心逐渐偏离到了最后的辩题。
  就是这样的情况让我开始感到疑虑,至少因为意识形态的不同在中国无论是我们的道德观念还是法律进程对于诸如电影中的重型犯认为死刑虽然残酷但是也是为了惩罚犯罪者所必然的措施。就如电影中的律师说的,死刑所起到的一方面是震慑人心的重要。但是这么多年内国际上的相关组织对于各个国家有无死刑所带来的犯罪率上升调查发现,死刑的有无关于这个国家的犯罪率毫无关系。也就是说死刑并不是解决犯罪率的问题,真正去解决一个国家犯罪率的问题应该注重于这个国家的社会环境是否优良和教育事业是否达到了应该有的效果。
  人们总是在谴责对于暴力不能够再以暴制暴。但是这有时候却是以一种事不关己的主观态度去发表声音,试想一下如果犯罪的事件出现在与你相关的人身上你是否还能再如此心平气和地去原谅那个伤害你的罪犯。法律的作用是基于大众而不是某个私人的,有的时候一个案件的判罚关系到面临整个社会的质疑。在影片杰克即将接受死刑和律师做最后的交谈时,不仅被打断过几次,最后基本上是被强行结束执行死刑。这里又开始了新的论题那就是死刑犯是否还应该有人权,事实上死刑犯基本上是没有人权的,国家机关已经剥夺了他的所有公民权,最后也就是享受到了一点人道主义关怀。所以说其实死刑基本上就是人权的终结者了。
  从影片的片头,昏暗的东欧小城,奇异和惊悚的声效,死蟑螂,死鼠,以及被吊死的猫。这种充满诡异和危险的基调就已经铺垫出了社会环境的混乱。对于杰克的犯罪动机我们也无从得知,就像是一个寻求刺激的无知少年一样去杀死了出租车司机。或许是出于西方宗教的影响,西方人总是对罪犯带有包容的想法,但在我看来这个片子所想传达的并不是什么死刑该不该废除的问题,而是导致这个事情发生的原因,以及是不是死刑就能够说明一切能够解决一切。
  有时候司法并不能弥补道德缺陷的漏洞,但是它能够为其遮蔽。

 5 ) 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节选

“司法制度、司法制度嘛,倒的确是司法制度。国外怎么样,审判是不是比较公平?”
    “不知道。可是关于我们的司法制度,我倒听说过不少好话。而且,我们这里还取消了死刑。”
    “国外处死刑吗?”
    “是的。我在法国见过,在里昂,施涅台尔带我去的。”
    “是绞刑吗?”
    “不,在法国都是杀头。”
    “怎么,喊叫吗?”
    “哪能呀!一瞬间的工夫。把人架上去,一把很大的刀就落了下来,用机器杀的,它叫断头机,又重又有力……还没来得及眨眼,脑袋就砍下来了。准备工作最叫人受不了。先是宣读判决书,然后穿上死囚服,用绳子捆绑,再架上断头台,那才叫可怕呢!人从四面八方跑拢来,连女人也跑来看热闹,虽然那儿并不喜欢女人看。”
    “这不是女人看热闹的事。”
    “当然!当然!怎么能让她们去看这种痛苦呢!……这犯人倒是个聪明人,无所畏惧,身强力壮,但是上了点年纪。他的名字叫莱格罗。实话对您说吧,信不信由您,他上断头台的时候都哭了,脸白得像纸一样。这怎么叫人受得了呢?难道这不是恐怖?您说,什么人会因恐惧而哭泣呢?我从来没想到,被吓哭的居然不是小孩,而是一个从来没有哭过的大人,四十五岁的大人。这一分钟,他的灵魂发生了什么变化,人们使这灵魂产生怎样的震颤啊?无非是对灵魂的侮辱罢了!《圣经》上说‘不可杀人’,那么,因为他杀了人,就该把他也杀死吗?不,这是不应该的。我看到这个已经是一个月以前的事了,可是直到现在还像在眼前一样。有四五次,我做梦都梦见它。”
    公爵越讲越起劲,他那苍白的脸上都泛起一层薄薄的红晕,虽然他说话仍旧很斯文。那听差同情地、有兴趣地注视着他,好像对他看不够似的,大概他也是个富于想象力和喜欢思索的人吧。
    “掉脑袋的时候还好,受罪不大。”
    “您知道吗?”公爵热烈地接口道,“这点您总算注意到了,这一切,别人也像您一样注意到了,因此发明了杀头的机器。可当时,我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这样更坏,那怎么办呢?您一定会觉得这话可笑,一定会感到这话奇怪吧!其实,只要稍微想象一下,这想法就会油然而生。您想:比如说,拷打吧,这时候会产生痛苦。伤痕和肉体上的疼痛,这一切反而能够分散注意力,减少精神上的痛苦,因此您只会感到伤口疼痛,直到您死。要知道,主要的最厉害的疼痛,也许并不在伤口,而在您确凿无疑地知道,再过一小时,然后再过十分钟,然后再过半分钟,然后就现在,马上……您的灵魂就要飞出肉体,您将不再是一个人,而这是确凿无疑的,主要就是这个确凿无疑。当您把脑袋放在刀子下面,听见刀子在您头上即将哧溜一声落下来的时候,这四分之一秒钟才是最可怕的。您知道吗?这并不是我个人的幻想,许多人都是这么说的。我非常相信这话,所以才把我的意见直率地告诉您。因为他杀了人而杀他,这是比犯罪本身大得无可比拟的一种惩罚。根据死刑判决而杀人,这比强盗杀人更可怕,而且可怕到无可比拟的程度。强盗杀人,夜里杀,在林子里杀,或者用别的法子杀,这个被杀的人,直到最后一刹那,一定还抱有能够得救的希望。一个人即使喉管被割断了,他还是希望或者逃跑,或者请求饶命,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一个人抱着最后一点希望,即使去死,也会感到容易十倍,可是现在,连这最后一点希望都被剥夺了,而且被剥夺得干干净净;这里有判决书,已经铁板钉钉,无可幸免,可怕的痛苦全在这里,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您若是把一个士兵带来,让他在打仗的时候面对大炮,然后向他射击,他总还有一线生还的希望,但是如果您向这个士兵宣读斩无赦的判决书,他非发疯或者痛哭流涕不可。谁能说人类的天性足以忍受这样的痛苦而不发狂呢?为什么要有这种丑恶的、不必要的、徒劳无益的对人的心灵的凌辱呢?也许有这样的人,向他宣读了判决书,让他痛苦一阵,然后又对他说‘走吧,您被赦免了’,如果有这样的人,也许他倒可以出来说说他当时的感受。关于这种痛苦和这种恐怖,连基督也曾说过。不,对人绝不能这样做!”

 6 ) 笔记:改变波兰死刑法—杀人短片

注意:无征兆跳切的三线叙事结构,预防一般性犯罪与极刑,绿色滤光镜与遮光板 ,形成对比的两段“无意义的虐杀”。

作品从开始变显示出故事的环境与主题:昏暗光束,劣质的煤发电灯,这是座凋敝破败,死气沉沉的东欧城市。

一只漂浮在水沟里死老鼠,一只被吊死在窗上的猫,背后便是离散的孩童。

毫无意义的虐杀—这个主题便随着故事线逐渐浮现。出租汽车司机,凶残的杀人犯青年,律师与国家,一起毫无意义的凶残谋杀将这些元素紧紧系在一起。

三线叙事之司机视点

最早出现却也是最早离开的受害者。出租汽车司机在洗过他的车子后拒载了出现过的人:一对年青人,一位带着狗的女人,一个同性恋者,一个醉鬼。他明显地躲着他想载的顾客。

路遇一条走失的狗,他把老婆给做的三明治给了狗吃,直到他载了一位年青的流浪汉。

三线叙事之青年视点

一个年青的流浪汉,旁观了小巷子里的一场斗殴后,开始了他的生活。

他去一家电影院看电影,但被告知上映的电影枯燥无味。

他带着一张快照到一家照像馆去把它放大,询问得知哪里能雇到出租汽车。

他来到一座立交桥,把一小块石头从桥上推下就径直离开,桥下传来汽车玻璃被砸坏和鸣笛的声音。

他走到一个出租汽车待客的广场,看见了警察感到害怕而折进一家咖啡店

他在手上缠了条绳子离开。叫了辆出租汽车,叫司机开到郊外,把司机用绳子勒死,将身体拖到河边,用石头猛击司头部离开,毫无目的。

开着司机的车到女朋友的家里,想一起躲到山里,却受到了他女朋友的猜疑。

受审,尽管律师做出了最大努力,但最后还是被处以绞刑,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非意外死亡。

三线叙事之律师视点

他参加考试。考试成了他坦露他自己对法律所产生的疑问的机会:法律很清楚,但环境并不如此;法律条文与现实发生了冲突。

导师:你对预防一般性犯罪有何看法?

律师:一般来讲,惩罚并不是要对犯罪产生作用,而是要对其他人产生震慑,更确切地说,这是通过犯罪产生的,甚至,是犯罪本身。严厉惩罚的正当性尤为可疑,它经常失于公正,

考试通过了,他和女友到咖啡店商量结婚。

这里,同一家咖啡店,随着镜头平移,焦点从青年转到律师。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共处一室,虽然任何变化都可能改变之后所发生的事,但预防一般性犯罪的预见性并没有让其发生任何事。

巧的是,律师的第一个案子就是为青年辩护。输了,在死囚牢里两人会了面。

青年请求律师把那张放大了的照片交给他的母亲。他解释道,那是他妹妹的照片。她死于意外事故。自那以后,他就被赶出家门。

绿色滤镜与遮光板

与之后《两生花》的绿色调性大不相同。这种搭配呈现的灰绿色调营造出的昏暗效果,是碍眼的诡异与空虚。

形成对比的两段“无意义的虐杀”

“司机之死“与“青年之死”

一个是出租车司机死后嘴里掉出的假牙落在污泥中,一个是青年在绞架上大便失禁掉在下面的托盘里。

与哈内克的暴力大有不同的是, 基耶斯洛夫斯基第一次提出了对法律的追问。

律师在踏入社会后才渐渐发现理论上的法学和实践中的法律存在天壤差别,他发现自己再难回答——理想破灭。

此片诞生后,立即受到世界范围内主张废止死刑论者们的欢呼,也成为他们经常引证的经典著作。事实上,此片诞生的次年,波兰宣布暂缓执行死刑五年。

 短评

当知道一个人有故事后,再面对他的死亡便不那么容易

4分钟前
  • メヤ
  • 力荐

配乐不错

7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這么短一個片,卻是分了兩次看掉。只留下一些破碎的印象。他們去哪裡?他們去貧民區,我去富人區。 以及,死貓,行刑前的現場檢查,砸收音機,吉普賽女郎算命,3段冗長的1個喜劇般鬧哄哄的死亡一干細節加分。敘事順序保留意見,唔,快樂滾蛋吧。音樂有些煽情討厭。你讓我說什麽呢?killing

12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死刑”的背后是剧变前夕的社会主义波兰。基耶的根本目的不是要讨论“死刑”要不要废止这个问题,91年前他所有的电影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杀人者为何在临刑前悲伤地坦陈?基耶要说的是最大的施暴者就是结尾代表的国家机器。所以在这样以暴制暴的循坏当中,是国家存在合理性的问题。只是这部切入点和背后理念有些错位,不如《影迷》来得顺畅。映前导赏的VCR提到这是基耶真正打开国际知名度的电影,结合一下时间背景和片子背后主题,应该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受到如此的欢迎。

14分钟前
  • Berger
  • 还行

“法律不应该仿效天性,而是要改良它。法律是人类的理念,用以规范私人间的关系,……人类是自由的,他的自由是以不妨害另一个人的自由为范围。惩罚,惩罚是一种报复,尤其当它以意在伤害罪犯而不是防范犯罪时,但现行法律可带有报复意味,它真的是为无辜的人着想吗?立法之人真的很无辜吗?”

19分钟前
  • 最后一代沉树
  • 力荐

再看完第五诫,理解了导演要表达的意思。“人类是自由的。他的自由是以不妨害另一人的自由为范围。惩罚?惩罚是一种报复,尤其它意在伤害罪犯而不是预防犯罪时。但现行法律可带有报复意味,它真的是为无辜的人着想吗?立法之人真的很无辜吗?”

24分钟前
  • Enjoy🌈Rachel
  • 推荐

压抑滞重的故事。冷峻的氛围,昏暗的色调,痛苦的乐声。Side A,45min,怎样杀一个普通人。Side B,35 min,怎样杀一个罪人。法庭部分故意缺失,只剩下律师曾经的喜悦与当下的痛苦。青年无动机杀人是因为失去了生命的支撑,刻意寻死,却在真正面对死时产生了莫大的恐惧。

26分钟前
  • 亲爱的猥琐猪
  • 推荐

卑鄙地戏弄他人的出租司机,自卑的神经质青年杰克,对将来充满向往的热血律师比约特,一场随时发生的无目标谋杀把他们拉到了一起。他们都曾在不经意中相遇过,杰克用绳子想勒死司机最后自己被判了绞刑,感觉充满了宿命论。一个人无权决定他人的生死可是法律真的能么?电影里那些滤镜暗角为电影增色不少

28分钟前
  • 花果山可乐大王
  • 推荐

喜欢基耶电影的色调,还有悲天悯人的基调。缺少基督教文化浸染,可以理解,却不好共情。缺少教育的孩子,可能某一时刻突然就煞性大发,扮演起上帝的角色决定人的生死。审判他的人也是扮演着上帝的角色,以血还血。说到底是一出压抑的悲剧。

29分钟前
  • 津五渡
  • 推荐

重看,昏黄暗绿色调,光似乎都集中在一个区域,展示着不知道什么时候崩溃的压抑,在我心里它不如「爱情短片」,但它的段落式叙事和基耶斯洛夫斯基试图表达的道理照旧深刻。人杀死人,无理由的暴力,都不算以牙还牙。法律杀死罪人也是暴力,简洁利落,那个黄色的便溺盒啊。重看觉得那个在他杀人之前,冲着他微微摇头,但什么都不做的人,是上帝或命运,他默默观看一切,从不试图真的改变什么。

32分钟前
  • 易思棠
  • 推荐

教你如何去杀人再看着他被杀,两次杀人真是直观,油门伸出的脚和绞刑架下的垫板。那滤镜和遮挡据说用了600多个,修复版看醉了。基氏要健在和他的摄影伊扎克开发款APP绝对牛逼。上升到哲学高度的死命题配上大气的音乐,逼格满满。北影节资料馆。

35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与十诫第五诫的主要区别在片头和片尾。十诫的开头是律师关于法律的自白,比较直白,具有点题功能。这段自白在杀人短片中删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死亡的意象:发绿的水、死老鼠、吊死的猫。仿佛是即将发生的谋杀的预兆。杀人短片的结尾同样更加含蓄,律师的悲伤止于表情,而没有“我恨你们”的哭喊。中间段落部分剪辑顺序有调整,此外,增加了一些律师和女友的交流。一处不错的加法是,在绞刑之后,增加了排泄物一滴滴流入盒子的镜头,解释了第五诫里为何要给那个黄色的盒子特写。总的来说,两个版本差别不大,杀人短片稍好,但看了十诫就无须再看杀人短片。值得一提的是,基耶的母亲死于车祸,而开车肇事的正是他的朋友。

40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简洁有力,真实可怕,杀人者有血有情,无情制度下显现正义人士的无情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波兰影史十五佳NO.15

45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滤光镜使整个片子在一种非常脆弱的环境下压抑地展开,但是我总觉得这样的城市这样的天空我也曾栖身过。好久之前看过的片子,居然一点都不记得了。今天片子一放我就觉得熟,但怎么也想不起来下面,演一点就想起一点于是越发的确信。后来突然想起了结尾。这么强悍的一部~

50分钟前
  • U 兔
  • 力荐

阴郁的滤镜充斥全片...关于杀人犯的思考...16年重看了一遍,完全找不到同情杀人犯质疑死刑的缘由...妄图改造感化只能说很天真...

51分钟前
  • pksky
  • 还行

基耶斯洛夫斯基就像上帝一样俯视着芸芸众生的悲哀...

56分钟前
  • 大宸
  • 力荐

法律跟杀人犯一样残酷无情!

60分钟前
  • 力荐

滤镜打得多猛,连看几部波兰片感觉通篇是躁动不安的时代人心,罪与罚倒写得不深。挑不出什么问题,基耶的杰作,但他总拍人情,心里却很冷酷,不把自己当众生,不喜欢他。

1小时前
  • bloom
  • 推荐

本来想说开头就把全片要表达的东西说完了,后面想,完全并非如此。画面上的暗影,既是全片最重要的色彩叙事(后面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也是常用),又是高效且蔓延的将氛围铺到极点。多条线索的叙事,将碎片化分裂的社会图景如被灰尘沾染的万花筒呈现在观众眼前,是一场绝对极端的观看体验。不过,原谅我对基氏的哲学表达方式的不熟悉且不理解,总觉得本片单纯的影像方面迸发的刺激太多,从某种意义上,就像美国大片一样,余味重,但本味也浓烈,让我直呼受不了。

1小时前
  • 巅峰Futurama迷
  • 推荐

诸位,我们人人都残酷,我们个个是魔鬼,老是让人们、母亲和婴儿痛哭流涕,但在所有的人中间我是最卑鄙的混蛋!就让这一点从此成为定局吧!我不否认!我一生中每天都捶着自己的胸膛保证要痛改前非,却每天都在干同样没任务的勾当。如今我明白了,对于像我这样的人需要一次打击,需要命运的狠狠一击

1小时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