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三岛由纪夫传

HD中字

主演:绪形拳,坂东八十助,佐藤浩市,泽田研二,永岛敏行,万田久子,大谷直子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日语年份:1985

 剧照

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1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2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3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4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5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6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13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14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15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16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17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18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19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三岛由纪夫传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70年,为强迫军队听其发表的劝说军人恢复日本昔日荣誉和“纯洁”的讲话,日本右翼作家三岛由纪夫将真下将军扣留为人质。但他的讲话却遭到军人们的嘲笑,愤怒的三岛由纪夫回到屋中后剖腹自杀。影片以四个部分展现了三岛由纪夫的生平:(1)对真理和美女的看法;(2)艺术观点;(3)军事方面的活动;(4)剑和笔的统一。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22英里家有喜事2009包法利夫人1969一家之主(2002)良心2017飞跃绝境混世女魔王樱花开了邪恶帝国的兴起 下冲破囚笼2渺渺爱情公寓5热情花招伊甸园计划吸血传说刑警战记闭上眼睛活着很容易生于十月除暴·独家纪录片夜间狙击者1972诡井我脑中的橡皮擦2004韩语威尼斯的阿历克斯盲山僵尸国度第二季拉斯维加斯第五季

 长篇影评

 1 ) 三島由紀夫の二度目の死

本片的剧情比较侧重于三岛“暴烈”的一侧,而电影表现注重所谓的“美” 然而只是一种形式的美,空洞的美 但这或许应了三岛的愿呢 三岛一生都在追求一种“纯粹”,这纯粹在“美学”上必定是空洞无力的 文字并不足以满足他的纯粹,所以他选择了做一个行动者 一个暴烈的纯粹精神的行动者 尽管在世人看来,充满了军国主义,充满了极右翼色彩 尽管失败了 但我个人认为,这种行动天然地就失败了 因为三岛太在意这种“形式之美”的纯粹了,这种纯粹在世人看来毫无吸引力和号召力 所以他懦弱了,选择了切腹自尽 一次在他看来伟大的精神动员,在世人包括观众看来只不过是一次自恋的颅内高潮 我觉得电影拍得很好 其实三岛早就“死”了,在青年时期的幻想中死去了,最后的精神自裁,只不过为了证明“我的确在肉体上死去了”

 2 ) 三岛由纪夫传 Mishima: A Life in Four Chapters, 1985

最初关注这部片子,还是因为它奇特绚烂的标准收藏版封面。初看之下,我甚至不知道Mishima是谁,查过之后才知道是三岛。三岛由纪夫对我来说是个并不熟悉的作家,没看过他的任何作品,没查过他的任何生平,最重要的,了解他干什么呢?种种考虑之下,就把这部电影放到了从来也不想看的“想看”列表里。然而昨日一看,真的大为吃惊。原来不仅仅封面奇特,内容也很奇特,表达方式更是独出心裁。如果说三岛由纪夫是个怪人,那么这部电影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是对他最好的诠释。
闲话少说。电影的中文名在“三岛由纪夫”后加了“传”字以取代“四个章节中的一生”,无疑是非常高妙的。传记,尤其是作家传记,其中无疑会有作家的生平、穿插着作家的作品和对作品的诠释,最终还有对作者和作品的评价,等等等等,诸如此类,在这部电影当中可谓是一应俱全。故此,叫它“传”是相当贴切的。尽管从文本到影像的呈现绝非易事,导演保罗•施拉德还是非常好地解决了这之中的一系列问题。
电影分为四个章节,整个剧情就是三岛由纪夫的一生。三岛小时候由外婆抚养,外婆高傲而有教养,对童年时期的三岛管教极其严格。这种严格甚至威慑对他的性格造成了极大影响,一方面使他少言寡语,另一方面使他身体孱弱。身心上的不足使他非常自卑,而自卑感的逐渐增强让他产生了对于美的思考和毁灭美的欲望。成年以后,三岛逐渐找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恢复了对身心健康的渴望,于是开始健身,并视之为人体的艺术。然而他也逐渐意识到,要想在艺术上有所成功,就必须在其达到顶峰之时戛然而止,只有这样才能使艺术长存。伴随着身心愈发强壮,三岛在事业上也不断获得成功,然而这些都没有让他停下脚步,因为自身的完善已经不再是他的目标。战争的失败、国家的软弱促使他必须在政治上行动起来,于是他开始举行政治集会,参加政治讨论,自行组建激进政治团体,希望为软弱的国家打上一针强心剂。由此,三岛决定绑架军队首领,以死相要挟并向军队进行演讲,鼓动士兵效忠天皇。然而事与愿违,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从三岛的言论、跟随三岛的步伐,在这种情况下,三岛选择了自裁,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以上便是三岛由纪夫的生平。生平确实如此,平平淡淡也好,轰轰烈烈也罢,它就是一段写在墓碑、教科书抑或是百度百科里的生平。无论你添加了多少精神分析学的理论,摆出了多少专业书籍当中的语汇,它也就是到此为止了。然而,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他的生平并不仅仅只出现在这种客观的、旁观者心态的平铺直叙当中,而更应该出现在他自己所记录下来的那些文字之中。这些文字也许经过修饰,也许经过转换,也许已经看不出和作者本人有任何明确的联系,但它们一定不可避免地烙上了作者生命的痕迹,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作者进行自我剖析的隐秘场所。它们可能是被虚构出来的幻影,也有可能就是另一个空间当中真实存在的故事,无论如何,它们都应该成为一个作家一段生活最真实也最虚幻的写照。
作为一个曾经写出《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和《基督最后的诱惑》等众多优秀剧本的、首先是个成功编剧的导演,施拉德一定对此深有体会。因此,三岛由纪夫的三部小说——《金阁寺》、《镜子之家》和《奔马》一一并入影片之中。在笔者心目当中,本片最成功的地方也就是处理这三部小说和三岛由纪夫本人经历的方式。如果说,现实中意图绑架将军的三岛和回忆中少年和青年的三岛构成了时间线当中的两个维度的话,那么整个三岛生平的时间线又和他作品中人物的时间线形成了两个平行空间的对照。在影片当中,负责建构时间的是色彩:彩色代表现在的三岛,黑白代表回忆中的三岛;而负责构建空间的则是布景:现实主义的实景代表三岛自己的生活,超现实主义的虚景则勾画了小说中人物所处的环境,例如被壁纸环绕的与人同高的金阁寺、表现不断环绕成圈的人流和串联成排的铁笼等等。两种视觉元素各行其道,清晰地勾勒出了不同线索的走向和边界;而所有超现实主义的设置鲜明地表现出故事的虚构性,同时又与交叉剪辑一道提示出这些故事当中所蕴含的真实性,使各个层面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有人将《忧国》也算作一部小说,认为全片展现了三岛的四部小说,这显然是没搞明白本片结构。事实上,《忧国》只是三岛回忆当中的一小部分,在影片中用黑白胶片表现,根本不能与其他三部相提并论)。所以,尽管影片不断在虚幻与真实、现实与回忆之间转换交替,我们却并没有因为情节和人物的不连续而进进出出。施拉德的功力由此也可见一斑。
有人认为《三岛由纪夫传》过于泛泛而谈,我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可以接受的。毕竟,前三章之中所包含的任意一部小说拍一部单独的电影都不为过。然而,一部电影的跨度可以是一秒,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一个人的一生;所谓的泛泛而谈,不恰恰就是电影的功用和奇妙之处吗?所以说,将三岛由纪夫的一生拍成一部电影,想来不仅不能被称为是泛泛而谈,反倒是一个壮举。
从第一章开始,表面上看起来就是从“美”跳到“艺术”再跳到“行动”的前三个章节,其实是相互联系的。三个章节分别指向了三岛由纪夫的性格、身体和他所处的环境,其逻辑是非常明确的:一方面是年龄角度的从小到大,另一方面是意识层面的不断深入,从内到外,推己及人。只有这前三章的铺垫,才到达了最后一章三岛由纪夫为实现自身抱负所做出的惊人之举,即“笔与剑的融合”。但这里仍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仔细观察之下我们可以发现,每个章节并不是完美地依照时间线咬合在一起,而是各有各的走向,各有各的结局:第一章末,金阁寺被沟口焚毁;第二章末,遍体鳞伤的修被债主杀死;第三章末,勋在行刺之后剖腹自杀。由此,看起来三个不同的结局在最后都来到了同样一个终点,那就是死亡。这也就意味着,三岛由纪夫所写下的每一个故事,无论是在谈论美、谈论艺术还是谈论行动,其结局最终都会是死亡。对于三岛来说,无论是在生命当中的哪一个节点上,死亡都是不可避免的,它既是自卑对美的毁灭,也是艺术家对完美的追求,同时也是自身行动的必然终结。四重平行的死亡,无疑加重了死亡的宿命感。
1970年,也就是其自杀当年,三岛由纪夫完成了他学术随笔《叶隐入门》。这本“入门”,其实就是三岛由纪夫自己对《叶隐闻书》的诠释,而《叶隐闻书》正是日本武士道的精神源头。在他作品当中存在的倒错美学无疑很早之前就存在于武士道精神之中,那种所谓对“生如夏花,死若秋叶”的追求支撑了三岛近乎所有的行为。毁灭,便是对美的最好保留。三岛毁灭了自己,也保留了自己;他为后世留下了无数谜团,然而这般戛然而止的朦胧,也许正是他所期待的美吧?几次介错未死的三岛,可以说尝尽人生之苦,但愿他倒下的那一刻,“太阳升起,照亮了整个天空”。

 3 ) 诚意有余,灵气不足

从高中起就是三岛的书迷,对这片子多少还有发言权。这片子是老美拍的,虽说演员都是日本人吧。(废话)
对老美拍东方人向来不报太大希望。一是态度有问题,西方人对于自己的先进文明太自满,缺乏体味东方古老文化的谦逊态度,一般都是居高临下的,猎奇或是丑化,重点突出东方人的不可理喻,比如《迷失东京》。二是能力问题,西方人拍东方只拍得出形式感,拍不出精神内核,因为神经太粗,比如《最后的武士》。。。但是日本人没拍三岛,老美拍了,还是要看看。

首先要说的是,这次老美态度端正,用的是比较客观的角度。反倒是日本人要拍的话,可能会妖魔化小丑化他。

其次,电影原声很好听。没下到片子前已经下了原声,非常喜欢,极具张力的提琴声很凸显三岛性格的两面性。

最后,我真的无法接受绪形拳老爷爷演三岛啊啊啊!!!!!!!!虽然人家当年还不是老爷爷,虽然我其实蛮喜欢绪形拳老爷爷的,可是他真的跟三岛差距颇大啊!!!!在我心目中绪形拳爷爷就应该永远是慈祥瘦弱的老爷爷嘛,偶尔演演反派也无妨,但是绝对不要演三岛!就算他很努力的在气质上要接近三岛,体魄上要接近三岛,连胸毛脐毛都要COPY三岛(巨雷),可是不像就是不像。片中找的其他时期的年轻演员倒是都有几分形似的。大概当时日本能挑大梁又愿意接戏又符合年龄的人除来除去只剩他了吧,但绝对不是最佳人选。

这部片拍的是三岛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也是最轰动的一天,1970年11月25日早晨开始,到他生命完结作为结束。这一天用的是彩色胶片。期间按顺序闪回他人生的不同时期,用的是黑白胶片,中间穿插他在不同时期的代表作,用色彩瑰丽的舞台剧的形式展现。最后一天用了彩色胶片,暗示这天他虽然身处现实,却是在自导自演一部戏。全片脉络清晰,重要事件都被一一罗列,三岛的名言锦句也点出不少,及格肯定是及格了,但是个人认为缺乏灵气。

电影分为四个章节。(不是《丰饶之海》四章节。。。)

第一章,“美”--《金阁寺》。

童年和青少年时代。体弱多病,祖母的束缚,性向的异化等等。电影中出现了他曾经迷恋过歌舞伎演员,和“初恋”圣塞巴斯蒂安。

这两处对三岛的性向表示的比较隐晦,没有很冲击的镜头。

接着进入他在青年时期创作的一部重要作品《金阁寺》。其实更能代表他成长史的是首部轰动作品《假面的告白》。不过从戏剧性和观赏性来看,用《金阁寺》来拍效果更佳。

年轻的佐藤浩市演了《金阁寺》的瘸子。感觉此人永远只有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吊样,不管演什么都一样。。。

现实中,一直渴望战死的三岛在征兵处体检时夸大自己的病情,免于服役。此处体现了他内心的两面性。

小说中的火烧金阁寺,表现了他对美的态度,对青春期性苦闷的宣泄。(《金阁寺》其实也是青春文学呢。。。- -|||当初在网上看这部书的时候年纪还小,有些东西不能领悟,最近买了实体书,打算哪天好好重读。)

第二章,“艺术”--《镜子之家》

这一章最常用的光是桃色的,表示出暧昧、色情和复杂。

故事大体上讲述的是一个女人和四个不同性格的男人之间交往的故事。重感受性的画家,重行动性的拳击手,重世俗性的职员,重自我意识的演员,其实都是三岛的分身。三岛将自己分裂成四个人来写。

现实中步入成年的三岛,也是暧昧色情的复杂生物,游离于男人和女人之间。他追求希腊人完美的身体,在被男伴奚落后苦练肌肉。自己COSPLAY圣塞巴斯蒂安。||||

著名摄影师细江英公为他拍摄艺术人体写真《蔷薇刑》。

三岛不仅是伟大的小说家,也是了不起的剧作家。不过据说作为演员,他只是三流。尽管如此,他对自己上台扮演悲剧英雄还是乐此不疲。此片也着重于《镜子之家》中的男演员。这部小说我只看了个开头就没往下看,因为不喜欢。所以不太了解这一段舞台剧拍得好不好。
评论家们说,《镜子之家》是“古典主义的心理小说的典型”,是三岛文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集大成。
有兴趣的童鞋可以找来看。

第三章,“行动”--《奔马》

《奔马》作为《丰饶之海》四部中的第二部,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给人感觉是热情奔放的盛夏,绝对纯粹的青春。

讲述的是一个热衷剑道的少年被军国主义思想利用,孤身一人行刺大财阀之后切腹自尽的故事。当初看完《奔马》,我以为自己已经充分了解三岛最终行为的动因,就是追求绝对的纯粹。他并不是不知道武士道精神被别有用心的军国主义者利用,正因为清楚现实世界的污浊,他才想用自己的行动与此划清界线。可是当我看完《晓寺》和《天人五衰》,又感到困惑、无力和虚空,开始弄不清三岛临死前是什么心态。我宁愿《丰饶之海》在《奔马》就完结了,这样留在我心中的只有人生中的美好,而现在他展示了太多人生中的龌龊和丑陋给我,让我难以负荷。如今来看,那时的三岛是看透了人世吧,他的死并不仅仅是捍卫武士道,捍卫日本的纯洁,更重要的目的是保全自己还未衰老的身心,跟丑的、年老的自己划清界线。电影中虽然有讲述这一层含义,但只是一笔带过。不理解的人,大概只看得到表面上政治主张这一层。其实三岛一生对佛教钻研很深,他的作品中也有很多关于佛教的内容,在此片中完全未涉及,实在让人失望。

小说中写出学生起义的三岛,在现实中目睹了当时左翼学生发起的反对日美安保条例的运动。喜欢看日本电影的人一定对当时的“全共斗”不陌生。东大全共斗起义,要求三岛进校谈判。片中的这个三岛侃侃而谈,其实真实的三岛后来坦言,被激愤的大学生包围的时候自己内心是相当恐惧的,害怕会有生命危险,实际上学生们并没有动他一根汗毛。这么怕死的三岛,最后会做出如此惨烈的举动,正体现了他人格的矛盾两面。


第四章,笔与剑的融合。

最后一章又回到了最后一天,三岛率领楯会前往自卫队总部。

三上博史演的是最后为三岛介错的森田必胜。当年的三上非常的稚嫩,跟现实中森田的形象反差很大。。。不过按三上的形象倒是可以解释得通他为什么会介错失败让三岛苦不堪言。。。

从展示关孙六,到绑架自卫队师团长,到召集自卫队听他讲话,到最后切腹自尽,拍得不温不火。避免血腥暴力场面,片子十分老少咸宜。可是,如果想要老少咸宜,《三岛由纪夫传》这个题材本身就不合适。
整部片子给我的感觉是很中规中矩,缺乏亮点。对于不了解三岛生平的人来说并不好懂,对于三岛的书迷来说又不过瘾。罢了罢了,指望老美拍出一部很像样的《三岛由纪夫传》也是强人所难吧!

一直认为三岛由纪夫的遗作《丰饶之海》是一部旷世杰作,当初看完有脱胎换骨的感觉。可是想找时间好好重看一遍却很难,因为三岛的书向来晦涩艰深,不是用来消遣。在“轻小说”泛滥的时代,他的书更是少人问津。

2005年东宝拍过《丰饶之海》的第一部《春雪》,因为题材是恋爱,可以按主流电影来推出。如果将来有牛人能把四部拍全该有多好,大概是妄想吧。。。

 4 ) 向所谓纯粹开一个黑色幽默的玩笑

Mishima has a dramatic end to his life. and this film dramatically presents some of his works literally on stage along with his life story and what happens on his last day.

you never know how much and how a writer's works reflects his mind. so it takes some guess and effort to correlate those.

I would say as i read the Runaway Horses it ominously reminded me of his story but I'm not sure about others --- i haven't read the Temple of Golden Pavilion or the House of Mirrors (?).

Anyway it was a joke and as he made his speech to the soldiers, probably nobody ever heard him as it was so noisy. this is the tragic and black humor part of the samurai spirit or purity. Great authors often live in their own worlds and eras.

i don't find the dramatisation of his works esp. the earlier ones go very naturally with real life story. but well, it is hard anyway. after all, Mishima is a myth.

 5 ) 《三岛由纪夫传》:优美之躯,泣血之魂

《三岛由纪夫传》:优美之躯,泣血之魂

喜欢三岛的书由来已久,记得当初在宁波,工作困顿,竟潦落到替公司去催债务。坐公车的时候便带着三岛的书,“丰饶之海”中的一本《天人五衰》,有些难读,内容枯燥,语言不知是翻译缘故还是原本如此,读来艰涩,一知半解中就放弃了。倒记得书中的海与现实中的海、堤坝、灯塔有种呼应,那道温暖的记忆仍留藏心间。离开宁波时,从图书馆借来的三册书其中便有三岛的书,一直留存在自己的书架上。

直到多年后,收到上海译文出版社的《金阁寺》,似乎对他的文字更为吸引了。那种多维度的视角与美学观点让我心动不已,尤其作为他最初的创作,里面包含了极大隐喻——这对于初涉文坛的人来说,其手法受到太多欧洲作家的影响,但不得不说是一种冒险性极大的工程。

买来的碟名字就叫《三岛由纪夫传》,虽然此前也买过上海书店出版社的《美与暴烈》,只看了个开头,却未看完。血淋淋的剖腹砍头已让我吃惊不小。小时候对作家们的死隐约有知,长大后对他们的死亡渐渐明晰起来,了解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后才恍然大悟。三岛的死早就在我出生前就已存在,却直待我长大成人,才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它的“真实”。

除影片以外,另外附赠制作团队的采访和三岛生平采访。看到自己喜欢的作家神情中略带自傲并操一口流利的英语,实在不可思议。影像留住了他的身影,如他违抗时间想将肉体永存的信念一样,隔着时空,我清晰见到了他。有别于青少年时期的羞涩,热衷于健身的他显得壮实而自信。

始初我以为买来的碟是关于回忆三岛生平的纪录片,谁知竟是电影——这对我来说是失望还是惊喜,无从说清。影片从其带领几名“盾会”成员前往将军府邸实施计划——目的似乎很明确,便是拥护天皇,推翻现行政府,其行为实属极端右翼军国主义分子,很难想象,这样一位思想深受西方影响的作家,却是如此崇尚武士道文化,迷恋剖腹与繁文褥节。全片以三岛生前最后一天的行程作为贯穿始末的纵线,横向插入他从小到大一些片段,以黑白影像呈现,颇衬显出个人精神世界的寂寥、苍白以及单调的色调。从小被祖母带离母亲身边,管教严厉,赋予他既高贵又落寞的童年生活,神经质的祖母对其的调教既培养了他胸壑间的高雅气宇,又使其养成独具一格的审美观念。他读了大量藏书,被塞巴斯蒂安殉难图上的壮美男体所吸引,12岁年纪即创作出令成人赞叹不已的《鲜花盛开时的森林》。影片中之所以提到两位女性,祖母和母亲,无非是强调在他成长过程中的性格形成的因素。这与他后来极端迷恋男性肉体的癖好有很大关联——对于美,他永远是一个热衷的追随者,在《金阁寺》里,美作为一种建筑体的隐喻而存在,美是让人物存在缺陷与危机感的事物。影片撷取四部小说作为穿插,使得该片叙述形式上更为丰满,且具有表现主义的特点。导演施拉德是马丁西科塞斯的好搭档,向来集编剧与导演为一身,他对三岛的自杀行为表现出莫大的兴趣。既采用叙事线性的纪录手法,又用舞台形式颇为浓烈的表现主义来突现作品的艺术性,的确让人为之眼前一亮,对三岛早中晚期的作品风格也有大致了解。很期待看到对《禁色》这部小说的呈现,可惜没有见到,据说导演正有此意,可三岛的遗孀不允。三岛作为在日本国内很受欢迎的作家及右翼分子拥趸的代表,很多人排斥他的同性恋行为并不予承认——这也是该片当时参加东京电影节受抵制的重要原因。

导演强调的是死亡,因此以死亡这一天作为线索,作品内容以舞台性质呈现,用色彩浓艳且灯影布置的精致取胜。“金阁寺”是一座木制模型,光可鉴人的木地板成了池塘,群峰叠翠与碧荷完全成了布景上的画作。《镜子之家》则用浮世绘的屏风作为隔断,《奔马》里的监狱铁栅和血色残阳颇似百老汇舞台布景,虽然《假面的自白》没有作明确的呈现,而是通过黑白影像即反映个人成长经历来表现的,实际上,这部自传性质的小说本来就是反映三岛自身,导演不作明示,故意消除了艺术上的手法,却借助书中的文字来替作三岛说话。这种界限的模糊不知是否“狡狯”之举。为军国主义思想所影响的三岛自少年时代便一心想战死沙场,却在体检时故意装病,当多年以后,他的绝大多数少年时代的朋友战死,他却苟活于世,生的压抑和那种不能为国效忠的苦恼深深困扰着他。向死的心如向日葵般,在太阳旗的召唤下烈烈尖叫。三岛最后的“谋反”和策划修改宪法的举动完全像他笔下的《奔马》,不同的是,他无法完成如书里所述,瞑目之前见到旭日东升。在影片花絮中,对他生前友人的采访里可见,人们对其的死并不表示太大忧伤,因他们早就从他此前的话语中听出端倪,并对他的死当作是艺术形式的表现。这让我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死”是人生的终极点,对于死亡大多数人惊恐不安,而三岛却可以将之当作自己创作的一部分。

全片分为四部分,分别为《美》、《艺术活动》、《行动》、《笔与剑的统一》,单说这最后一部分。日本民族的人性中的“优雅”与“残酷”并存的品格是众所周知的,三岛由纪夫的创作虽说并不完全师承川端康成,有其独特的结构与建筑的美学特点,然而究其总体还是美的,然而所创作的人物却各个有其人性的缺陷,甚至丑陋、伪善的一面。其最后的自杀,确实证明了“笔”与“剑”的融合,却终究有点荒诞,一个追崇古文化的现代文人,死在自己的剑下,用一种极端方式向天皇谢罪。试想,一个人确定要死,还精心策划死的优美,是何等荒诞之事。这与他追求完美的性格不得不有所关联。

就像《金阁寺》中,“美”成为一种压抑自由的累赘,当战争也无法将之毁灭时,只好通由人为的破坏。这巨大的隐喻,像是一道符咒降在三岛身上。演员绪形拳在外形上与三岛相去甚远,却抓住了一些特质,比如他的敏感、脆弱、高傲,倒是年轻时候的几个小演员颇为形似。片中虽然穿插多部作品,且都有不同演员饰演男主角,但他们的灵魂都是三岛的。肉体是优美的,而灵魂在泣血。

 6 ) 最后一刀

85年上映,施拉德导演,绪形拳主演。《三岛由纪夫传》。
 看完之后想,美国人这样解读他,三岛君也许是中意。不过,以他对肉体美的苛刻要求,对男主角可能不那么满意吧?
 如果没有看过三岛由纪夫的书,估计很难看懂这个电影。电影的拍摄手法就是把三岛的生活与作品穿插起来,用他的作品,解释他的生活。这个,或许正是三岛所希望的,影片所塑造的硬汉般的三岛,也许就是他幻想里的那个自己,他企图成为的那个艺术与行为统一的自己。
 三岛的童年,通过《假面的告白》的一些情节来表达,多病又固执的奶奶,柔弱敏感的孩子,郁郁寡欢的少年时代。三岛的美学通过拍摄《金阁寺》,美的毁灭美过美本身,这话三岛说过。《镜子之家》据说是三岛写得最吃力的作品,他说自己在写完后好像完全被掏空了。这部小说太三岛,太颓废,我一直看不下去,电影里拍出来,仿佛是一个得不到角色的男演员与丑女人殉情的故事。《忧国》与《奔马》,都仿佛是三岛死的预演,也都被用在影片里诠释三岛。

在看到三岛导演绑架将军,逼迫部下集合军队听他演讲的时候觉得很荒谬。这宛如一场闹剧,三岛比谁都清楚,他改变不了什么,他所面对的一切人,都不过是他的见证人,道具或者......背景。没有人听他演讲,那些年轻的战士要么茫然地站这,要么大喊大叫,要么朝他扔东西.....他绝望地退下来。或者说,他装出很绝望的样子,退回到房间,切腹。电影到此为止。
不过他的切腹并不顺利,不是他想象中完美的,不弄脏地面的十字切。他并没有像武士那样朝前栽倒,而帮他介错的森田更糟糕,在心惊肉跳下出手,砍了三刀都没有砍下他的头来......
   他生命的最后一幕,有荒谬感,却又显示出了奇妙的庄严。不过这一切都已过去,三岛通过他的作品存在,而通过这毁灭自己的一刀,他成了绚烂的永恒。

 短评

8/10。极端之美的传记风格:黑色舞台背景+群体闭合居室+外景合成材料+路人旋转行走。有道具无墙景的妓院。流汗的胴体美。沙天一色的神社聚会。收尾于倒带式切腹高潮。奇特转场:从黑白健身房走进粉红灯澡堂。火烧金阁寺&划开画布行刺&蔷薇刑&忧国殉道。尽管拼贴叙事会使内容贫乏,但仍沉醉在光影魔力。

8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保罗·施拉德作为一个美国人,对三岛由纪夫的解读依然没有超出“菊花与刀”的范围,倒是文学、舞台剧和最后行动三位一体的叙事方法有点意思。《金阁寺》是关于美丽,《镜子之家》是关于虚无,《忧国》是关于死亡,死亡是一场美丽的虚无。也许对三岛来说,最大的遗憾是没能死在四十岁之前吧...

1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非同一般的人和非同一般的美學特點,對三島的美學表現的很到位。

14分钟前
  • 死咗
  • 力荐

1. 演员选的太差了,气质完全不符合。太武气了,没有三岛的英气,灵气,贵族气。最大的败笔,为什么不用坂本龙一?这就是欧美导演完全不能够理解亚洲文化。三岛泉下有知,也要气死。2.音乐很好。3. 如果不了解三岛及其作品,估计看起来很困难。4.舞台设计好。

18分钟前
  • Sabrina
  • 还行

结束后在影院座椅上久久动弹不得。审美化的人生、审美化的身体、审美化的体验、审美化的性、审美化的创作、审美化的政论,审美化地生亦审美化地死,他的故事不可能有任何不够唯美或不够浪漫的讲法,正如其生命也不应以其他不够戏剧的方式终结,其死亡不应吸引更少的眼球或泼洒更稀的热血——是活成了电影本身吧,活在重叠的戏剧时空里,活在诗句之间,在精心设计的美术、剪辑和音乐里;能活成这样,就是把艺术与行动最完整地合二为一。他近乎天衣无缝地嵌入东方主义的视界里,他的肉体和灵魂即包藏了彻头彻尾的时空错乱,一个在任何语境下都被轻而易举浪漫化的他者,一种病理性的文化和美学符号,一支传说,一位角色。这是何等的悲哀和壮美!我的灵魂还在颤抖。

19分钟前
  • 烤芬
  • 力荐

导演试图用《假面的自白》《镜子之家》《奔马》和《忧国》这四部作品从三岛对美的认识,身体的重塑,政治军事观及精神身体的统一四个方面(个人认为)来解析。但若作为一部传记来说未免太空泛,只能说是“个人简介”。但作为一部电影来说,无论是叙事、表意、音乐都做到极致。是颤抖着哭着看完的。

21分钟前
  • 李奥洋
  • 力荐

只吐槽一点:幼年三岛都住在一楼,而不是二楼。片子好在如果是熟悉三岛作品和生平的人,就能知道里面没有一句话是没有特殊含义的。没有一句废话。其余的,就是此片很忠实于Henry Scott Stokes写的三岛的传记(此书有中文版,但是忘记名字了)。

22分钟前
  • 无风
  • 推荐

绝对杰出的一片!那些说什么音乐根本不衬三岛的朋友请注意:这是个美国电影.那些大骂导演误读三岛的人请注意:这是个美国电影.跨界的理解----西方对东方----电影对文学----在此已做到尽!保罗施拉德说这是他本人最爱的电影.唯一唯一不满意的大概是主角的气质不大对头,不过超一流的舞台美术完全赢回了这一点点失分.有点不明白,为什么涉及到日本的欧美电影的舞美水平都这么高呢?甚至包括艺伎回忆录...

24分钟前
  • dinosaurs
  • 力荐

终于观摩了这部传说中的传记电影,惊讶此片竟由顶级电影艺术家联手制作,成片效果远在传闻之上。而今日来看,三岛介于堂吉诃德和日本战狼之间。年轻人对于三岛的喜爱,怕是出于对美和死的困惑。然而到头来,三岛给我的影响,仅止于发型。我已经不认为三岛是一流的作家,因为他们的灵魂中必须包括爱和忍耐,一种直面现实的诚恳和勇气。三岛的灵魂,当然具有明显的独特、病态、激烈,但我无法相信以其才智会真诚地相信武士道,那么最后也就沦为一种类似当代艺术的表演。电影没有如实重现切腹实况的丑恶,美之幻想的破灭比死更为残酷,这或许是唯一的不足。

27分钟前
  • *******
  • 力荐

感情分。老美拍成这样实属不易,但绪形拳和三岛形象差距不是一点点啊,避开介错也是不能接受的……想念《丰饶之海》……

31分钟前
  • Maryjanesue
  • 推荐

我觉得施拉德在胶片上探索影像的无限可能性,此片非常先锋实验,形式上极尽华丽之能事,分章节叙事,黑白和彩色穿插,两重时空交叉剪辑,舞台剧质感的美术设计。施拉德不愧是编剧出身,在玩形式的同时,也兼顾到了人物塑造,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敢爱敢恨的三岛,不像有些电影,只玩形式,内容单薄。

35分钟前
  • 波尼奈奈
  • 推荐

影片有三部分四个章节组成。三部分:1、三岛的自传(过去,黑白),2、三岛的最后一天(现在),3、三岛的作品中的场景(虚构,舞台)。四个章节:1、美,2、艺术,3、行动,4、剑与笔之统一。如此繁复的结构,大致勾勒了三岛的一生。从“最后一天”的滑稽表现来看,影片对三岛剖腹基本是否定的。

36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做工精良,雕琢用心,绪形拳还是太高大太健壮,不太像三岛,最后时刻的发散倒叙,黑白与彩色交叉,舞台装置艺术与实拍结合,作品与现实的层层叠加,色彩、灯光、布景、摄影美轮美奂,感谢科波拉、卢卡斯出钱拍摄,

37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B+ / 起初嫌文本层次的设置太一板一眼程式化,之后反而觉得这种迟滞的钝感恰恰符合肃穆的精神仪式。作品改编虽然受限于四段式而略显潦草,但装置+舞台+实景虚实共生的形式感实在是韵致非常。私以为选角和表演比较失败,但是节奏感与剧本救了回来。施拉德一个美国人能拍到这个程度很厉害了。

41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屁屁歪歪的讲不到重点,而且绪形拳和三岛的形象找不出更令人信服的共同点

45分钟前
  • 香蕉屎⊙
  • 还行

还是看早了……不过一点儿都不亏。黑白色代表时间,虚实景表现现实和超现实交替,个人经历和小说人物并行,妙极!想理解武士道一要看叶隐,二要看三岛,再加上《忧国》,可以好好研究研究了!

46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大量利用舞台艺术和当代艺术的排演来表现一个作家及其作品的关系,赞同这个方向。形式上的荒诞有其内在意义。趋向完美+爱与艺术+言行一致=自我毁灭,这个等式可以解释三岛由纪夫么?好像不够,更感兴趣的是为什么他的纯粹性最后都落在了民族主义上头。

48分钟前
  • 57
  • 推荐

有趣,明明是作家传记片,却用大量影像(&舞台)再现了三部小说的场景,传记片的另一种可能。但是如果不了解三岛的作品,恐怕会看得一脸懵逼吧,真的是非常挑观众了。舞台感很美。瑰丽的色彩。打开门由黑白进入彩色。奔马与忧国切腹的无缝衔接。形式与结构令我极满足,但三岛人生最后一天真是没劲透了(现实中而非电影里)。捏着鼻子穿过对一切无能为力的人生,扯着嗓子呐喊却无一人愿意多听一句,笔与剑、艺术与行动统一在“死”字之上,美不过是巨大幻影,是虚无人生的虚假投影。他的人生也便是他最后写下的那几句中的,寂寥的极境。

50分钟前
  • hellst
  • 力荐

三岛少年时期隐晦的同性爱倾向提交太少,这无疑是其人生悲剧的根源之一。分篇的叙事模式,表现主义布景,现实和虚拟穿插,还有这位和三岛本人无论相貌还是气质完全背道而驰却爆发出惊人效果的绪形拳,一切和作家的人生一样,华美而扼腕

53分钟前
  • Henrique Asano
  • 力荐

虽然是美国人(《出租车司机》编剧)拍三岛由纪夫,虽然主演绪形拳外形和三岛有差距,但拍得真不错。居然拍出了强烈的日式写意风格。影片分四章展现其一生,以三岛切腹当天而起,用黑白画面闪回其童年至中年经历,用彩色画面穿插三岛三部小说影像化,最终以切腹而终。无惊艳之处但也中规中矩。配乐很棒

56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