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antom Thread可能是今年颁奖季唯一一部可以与Call Me By Your Name媲美的爱情片。我之所以要把两部电影拿到一起比较,不仅仅因为两者的摄影、音乐和剧本都已经达到类似的高度,而两部电影也全然不顾时代背景、社会意义等大环境,仅仅醉心于描述两个主人公之间的故事。它们都用最小的格局,用四两拨千斤的力量,展现了最惊心动魄的爱情。复古的基调,唯美的画面,在Phantom Thread的极致视听盛宴中,我再次感叹电影作为第七艺术的伟大。
《魅影缝匠》在上映前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直到奥斯卡颁奖季才进入欧洲影院,让人不免担心它很难像其他已经在其他电影节打响声势或者收割奖项的电影一样攻城略地。然而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且不说它依然斩下奥斯卡六项提名(其中原创音乐,服装设计这两个奖项获奖几率很大),它再一次让Daniel Day-Lewis拿下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也被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女配角;即便相对于《水形物语》和《三块广告牌》不占优势,这部电影依然是导演PTA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从艺术的高度,它几乎快要赶上于当年和《老无所依》厮杀,差一点斩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血色将至》。退一万步来说,即使它在奥斯卡颗粒无收,它依然是我看过的最美的爱情电影之一。
之所以说《魅影缝匠》的艺术造诣高,是因为PTA不仅这次出其不意拍了一部他从未涉猎的时装片,不仅如此,这部《魅影缝匠》还绝对是PTA所有电影里最精美、最奢华的一部。作品中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伦敦被格外优雅地还原,Woodcock的宅邸,以及他的办公室里接待的达官显贵皇亲国戚,都入流且高端,这甚至让Tom Ford这种从时尚业跨界过来的导演都汗颜。况且,PTA擅长做大格局电影,他的电影往往拥有宏大的背景,角色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譬如《木兰花》简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教科书,而《不羁夜》则拍出了色情产业一个时代的陨落。然而这部《魅影缝匠》的格局极小,故事仅仅落足在男主角Reynolds和女主角Alma之间,唯一稍微有分量的配角也不过是Reynolds的姐姐Cyril,这个格局甚至比PTA拍过的爱情小品《私恋失调》还要小。然而就在这不超过十个的场景、针头线脚的零碎之中,PTA完成了他最擅长的也是最厉害的人际关系解构:这一次,是爱的对垒和博弈。
说到对垒和博弈,PTA最成功的作品当然是《血色将至》,石油大亨和乡村牧师之间的恩怨纠葛跨越多年,最终汇成了一部个人,甚至是美国西部开放的史诗,这也是它饱受赞誉的原因。此外,PTA另一部关于博弈的电影是《大师》。在《大师》里,PTA对现实进行隐喻,主角Hoffman和Phoenix相爱相杀,互相依存的师徒、乃至像父子般的关系在科学教的背景下,显得暧昧且模糊。这一次在《魅影缝匠》里,PTA干脆抛去了隐喻,完全纯粹地讲两人之间的爱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奇怪的爱情故事,在爱情里的两个人互相摸索,甚至出现了为了得到爱,而不惜让对方病痛、为了感受爱,甘愿被对方下毒的情节,可以说是十分大胆且另类了。然而PTA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聪明地避开了爱情的伦理问题,用一个固执、追求完美的控制狂的角色来实现这一切的合理性:在他的这个故事里,Reynolds得到爱的唯一正确打开方式,只能是通过他的敏感和脆弱。只有那时候,他才能放下所有的防备,爱情才有可能来得顺理成章。
“云想衣裳花想容”,这句在《妖猫传》里说了无数次以至于有点腻味的话,我倒是觉得特别适合放在《魅影缝匠》里。它说的是一个有点巨蟹座般恋母、处女座般龟毛、天蝎座般毒舌、然而又是双鱼座般敏感的Reynolds Woodcock,如何在锦衣华服、绫罗绸缎的包裹围绕中,追求他事业的完美,全然不顾爱情的对等。然而谁也不能预料最终俘获他的,是一个普通的餐厅服务生Alma。她普通却智慧,为了爱铤而走险,最终解开了Reynolds的千千心结,降服了这个几乎无法降服的爱情冤家。
据透露,《魅影缝匠》PTA原本拍了130分钟,有大概10分钟被删减了。饰演Cyril的演员Manville解释说删减的部分本是一场Cyril和Alma对彼此好感提升的戏,但PTA直接换成了现在电影里的那幕Cyril在早餐时因为Alma和Reynolds对峙的戏,还有一幕关于Reynolds母亲的婚纱的戏也被删除。而饰演Alma的演员Krieps则说PTA把不少关于Alma身世背景的戏给删除了。其实Alma是在战后随着父兄一起从德国最后逃到英国来的,她是卢森堡人,之前生活在一个小渔村,甚至在那里还交过一个男朋友。我觉得PTA之所以要把这些内容删除,是为了更专注地讲述Alma和Reynolds两人之间爱情的对垒和博弈。
想到这可能是DDL作为演员的最后一部作品,我对《魅影缝匠》的感情格外深,看电影的时候特别入迷,完全沉醉在DDL那优雅的一颦一笑中。当他在餐厅点餐说他饿了,还拿走了Alma的记录时,性格中俏皮可爱的一面暴露无遗;而当他又气又爱,追到新年舞会翘首寻觅时,我整个人都被他的情绪调动,感受到爱的忧伤;而当他婚后看到Alma吃相难看,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时,小幽默又让人冷俊不禁。DDL的表演已经是出神入化了的,他所有的喜怒哀乐都融入到电影中来,就连他自己平时特别执着的木工爱好(据说他息影有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他特别喜欢木工),也和电影里Reynolds对服装设计的热爱如出一辙,PTA是专门为DDL写的这个剧本请他出山的吧!
关于女星Vicky Krieps,她的表演浑然天成,不少人说她在电影里和DDL平分秋色,大家看到了一颗冉冉升起的巨星。在采访她时她很谦虚地说她一直想尝试一些英语电影,没想到得到了PTA的垂青,能和DDL对戏。然而她很快发现,DLL也是很有血肉的人,虽然她第一场戏就很紧张,而且她只能自个在酒店房间里去克服这些情绪。然而我觉得她真的演活了Alma这个角色,特别是在Alma和Reynolds婚后,她的个性逐渐鲜明凸显,就连一场本该是DDL表现演技的新年宴会,她短暂的对垒依然不输颜色。而片尾的那场“烹饪”,她那悉心研磨爱情毒(灵)药时亦正亦邪的表情姿态,十分令人叹服,几乎要压倒DDL的气焰,妙哉。
至于下毒这一幕,我看引发了不少讨论,甚至有人对两人之间是否是真实的爱情产生质疑。诚然,电影讲述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甜蜜爱情,它剑走偏锋选择了一个小众乃至奇怪的恋情,势必招来两极分化的评价。然而爱永远是主观的,不管它有多畸形有多另类。如果我们能接受《水形物语》里的人兽相恋,能接受《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里Elio看到Oliver吃下带有他精液的桃子而感动的哭,为什么不能接受《魅影缝匠》里的爱情药丸呢?Alma认真学习烹饪食谱,就是为了找出那些不会致命但能带来疼痛的蘑菇,她并没有毒杀Reynolds的歹心,目的仍是为了得到他的爱。而Reynolds愿者上钩,甘心为她去经历身体的痛苦,说白了也是为了感受爱情。蘑菇不过是催情剂,它并没有扭转爱情本身的存在。爱情让人饮鸩止渴,让喝下毒药的人甘之如饴,正因为爱本身让人迷幻让人失去理智。爱是占有,是信任,是悄悄在霓裳羽衣里缝下的注脚和密语,是在争吵和甜蜜后解开的千千心结,亦是孤注一掷,研习毒理后山上采药,面带微笑,一口口吃下爱的毒蕈。
1月23日,丹尼尔·戴-刘易斯凭借《魅影缝匠》获得第90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这是他第6次提名奥斯卡最佳男主角。
此前,他凭借《我的左脚》《血色将至》《林肯》三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是影史第一个三次获得奥斯卡影帝的演员。
除此之外,他主演的《血色将至》被A.V.Club评选为21世纪00年代十年最佳表演第一名。
这次,他又贡献了大师级别的演技。
他在《魅影缝匠》中饰演的是英国时尚界的裁缝雷诺兹,一名艺术家。
丹尼尔·戴-刘易斯都用不着大施拳脚,他往那儿一站,艺术家的气质、风度、高雅、端庄就有了。
那一刻,他不是在演雷诺兹,他就是雷诺兹。
他工作的时候专心致志,交际的时候温文尔雅,沉默的时候若有所思,发怒的时候咄咄逼人,各种状态都被他演绎得恰到好处。
表面上雷诺兹只是一个普通人,实际上他的性格非常复杂,扮演这样一个角色很具挑战性。
雷诺兹的复杂性人格,体现在他温柔又夹杂戾气,坚强又不失脆弱,直率又兼具伪装。
他很温柔,他在贵族圈子混迹多年,培养出了绅士风度和高贵气质,所以大多数时候都表现得文雅、礼貌。
他也有戾气,因为他有自己的原则,你遵循他的原则,他就对你好;你打破他的原则,他就立马翻脸不认人。比如他工作的时候,不允许别人打扰自己,不允许有半点声响;客人穿着自己的裙子睡觉,他一言不合就爆粗口;阿尔玛让所有人离开,想创造二人世界,他却感到不高兴。
他坚强,在阿尔玛下毒之前,他永远表现得很坚强,口头上也说自己坚强。
他也很脆弱,他担心人们离他而去;他时刻思念母亲,希望走到哪里都能跟母亲在一起,所以把母亲的一缕头发缝在衣服上,让母亲永远与他相伴。尤其是他被毒倒之后,他看着“母亲”说出的那段独白,更体现出他的脆弱。
他直率,说话从不拐弯抹角,不喜欢什么就一定要说出来:“我不想吃黏糊糊的食物”“我没空跟你吵架”“请不要弄出那么大动静,这跟骑着一匹马穿过房间没什么区别”。
他也会伪装,他表现出坚强、强硬的一面,其实是为了掩盖内心的脆弱、自卑;他风度翩翩,也仅仅是把想法隐藏在内心中。
除此之外,他还有极强的控制欲和占有欲。
他想掌控所有事情,一旦失控就会非常生气,比如亨丽埃塔·哈丁去了其它裁缝店,他就气急败坏。
他想占有自己的伴侣,不允许她们有自己的想法,必须适应自己的习惯。
而在阿尔玛下毒后,他从热爱工作变得痴迷爱人,从假装坚强变得柔情似水,从伪装自己变得坦诚相待……
如此复杂的角色,可能也只有丹尼尔·戴-刘易斯这种三次获得影帝的演员能hold住了吧。如果换一个人来演,想必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个演员皱眉、嘶吼、癫狂、狰狞、低沉,就会有人说他演技“炸裂”。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遍地都是演技“炸裂”的演员。
在我看来,这种表演方式是用力过猛,过犹不及,只能算二流演技,因为你能感受到他在“演”。
而丹尼尔·戴-刘易斯这种摒弃浮夸、卖弄、做作、刻意,取而代之的是内敛、克制、含蓄、真实,已经看不出“演”的痕迹,所以你刚开始不会觉得他的表演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同时他由内而外、潜移默化地感染着你,你继续看下去就会由衷地感叹:这才是一流演技!
别人是演什么像什么,他是演什么是什么。
如果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返璞归真。
饰演阿尔玛的薇姬·克里普斯的表演同样相当精彩。
很多年轻演员把台词背得滚瓜烂熟,但说出来的时候缺乏感情,像是在背课文。
实际上平时说话根本不可能多么流利,特别是争吵是需要思考的。
薇姬·克里普斯的台词功底很强,比如争吵的时候,她把那种“思考怎么反击对方”“已经气急败坏,但还要组织语言”的状态都演绎了出来。
阿尔玛也具有复杂性人格。
她有小鸟依人的一面,很多时候她都展示出女性的柔美和温情,比如和雷诺兹初次见面时娇羞的姿态和腼腆的微笑;尤其是面对雷诺兹的求婚,对方问了三遍她才答应,其实她心里早就答应了,只是没有第一时间说出来。人们面对喜讯的时候往往就是这样,沉浸在喜悦之中而忘了说话。阿尔玛也是如此,当她最大的心愿实现的时候,她如鲠在喉,五味杂陈,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她做了良久的心理准备才终于喜笑颜开,这演技简直绝了。
她有独立自主的一面,大家都说这种布料很美,她仍然表示自己不想改变口味;西里尔说雷诺兹不喜欢惊喜,阿尔玛仍然坚持用自己的方式去了解雷诺兹;贵族生活讲究礼数和教养,但她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她,永远都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特别是其它伴侣只是顺从雷诺兹,只有她敢于做出突破,用下毒的方式,在两人之前制造了平衡,从而能够白头偕老。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雷诺兹态度强硬,阿尔玛稍显弱势。
爱情讲究一个势均力敌,双方平分秋色才能稳定。
前面我们说到,雷诺兹有自己的原则,对他人越过原则的行为是零容忍。
因此,阿尔玛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他的原则,建立新的规则。
于是,她用毒药营造了两人的平衡,让雷诺兹不再固执、强硬、伪装,展示出脆弱、温柔、坦诚的一面,变得被迫需要她照顾,从而为她创造了为人妻子的机会。
正如阿尔玛所说的:他只有躺下到时候,才变得温柔、脆弱而坦诚。
雷诺兹的“步伐”太快,她需要让对方“放慢脚步”,两人才能齐头并进。
雷诺兹说过,他受到诅咒,他命中注定不能结婚,而毒药就成了破除诅咒的解药。
“下毒”的意义是抽象的,它代表一切让恋爱双方变得势均力敌的方法,让强硬的一方变弱,让弱势的一方变强,从而使得两人得以互相帮助,互相理解,让双方真正意义上成为对方的另一半。
因此,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导演还探讨了人性和平权。
这些年来,冲奥片大多有高大的立意,比如言论自由、种族歧视、弱势群体、政治黑幕、社会舆论、LGBT等等,其中不乏优秀乃至伟大电影,但《魅影缝匠》拥有一种它们都缺少的特质:超脱。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没有追求政治正确,没有聚焦热议话题,没有煽动影迷情绪,没有吸引评委眼球,而是还原电影之美,平静地讲一个爱情故事。拒绝一切套路,用真诚打动观众。
表演,是本片的第一个返璞归真;内容,则是本片的第二个返璞归真。
表演和内容相得益彰,两全其美,它们的结合使得整部电影精妙绝伦,美不胜收。洗尽铅华,返璞归真。
你可以说电影很美,但讲的故事不怀好意,把爱情的本质挖出来给你看,还让你觉得目睹了一对天造地设。
爱情开始的时候,双方往往是不对等的。
老设计师Reynolds需要模特兼情人,在乡下吃饭物色到年轻的服务员Alma,第一件事就是带她回去试衣服,男人对女人物化的极致不过如此了吧。Alma对Reynolds来说是一个尺寸完美的活动衣架,他不需要跟她有什么灵魂的交流,他需要的就是她遵守规则,在早饭的时候可以坐在旁边但不能发出太多的噪音。
女孩想要更多,她要表达爱,期望设计师能够认可她的爱。
电影里第一次 I love you是Alma对Reynolds说的。女孩在给男人精心准备了惊喜的晚餐之后,非但没有得到她想要的结果,反而不断地被质问为什么,绝望之际说的I love you。作为旁观者的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像是手里已经没有任何筹码了还把自己的底牌亮出来,对方本来也知道你的底牌,可你还是要亮出来了,因为你真的走投无路了。
于是,女孩由爱生恨,也不是恨,就是一种不服输的心态,而设计师还以为你自己占据着权力的天平,浑然不觉。毒蘑菇是Alma的又一次尝试,让设计师变得vulnerable是不是就会更需要她?果然,身体是诚实的,还影响了灵魂。
电影里的第二次I love you是Reynolds对Alma说的。这次轮到Reynolds绝望了,而最绝望的地方在于,他以为自己是真的爱Alma了,其实不过是身体告诉自己我需要你,年少时对母亲的依赖夹杂其中。我看到这儿笑出了声,作为旁观者看的再清楚不过,这个我爱你一点都不纯粹。
所谓经营爱情,就是不断的权力再平衡,
自从有了毒蘑菇,权力的天平一夜之间倾斜到了Alma这边,而Reynolds倒也享受这种需要人的感觉,微妙的对危险的把握,竟然让双方都产生了更多的安全感。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分不清谁是打的那个谁是挨的那个,何尝不是爱情呢,fragile yet durable
最后夹杂一点私货,形而上的不说,这片子最让我有共鸣的其实是生病本身,我过去发烧身体虚弱的时候,感受到过一模一样的情绪,觉得需要爱,需要被爱,有人对我说过 “你生病的时候像一个受伤的小狗,真好”。也不是每一个我生命当中出现的人都这么觉得,可能这就是考验爱情的时候吧。
听说是DDL息影之作,在纽约点映时我就迫不及待去看了,观影前还送了一本影册,制作得挺精致。影片结束后只有稀稀拉拉的掌声,可能是因为我看的那场偏晚,观众并不是很多,也可能是影片流露出的经典与永恒的气质将短暂的情绪化为了绵长的回味。
《魅影缝匠》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相比于《苦月亮》(我觉得这两部影片之间存在着精妙的互文),《魅》的叙事也显得平平无奇,紧紧跟随着时间的发展。然而,这平实的叙事却是极富力量的,其实际上构造出了一个紧致、丰富、自相呼应的空间,自我、爱情两条清晰的主线在其间交织并最终和解。导演PTA通过对仪式化场景的轮回推进,例如早餐、服装定制,为观者情绪注入张力,并通过特殊场景--矛盾的交汇点,列如晚餐时的争吵,宴会上的寻找--将其释放以获得情感的高潮。这一过程本身颇为基本,但要处理得和谐精妙实际上对导演的叙事能力有相当高的要求,就好像是影片中那席婚纱,乍看并无惹眼的亮点,其完美的制作却是匠艺的最高体现。 《魅》的开始将观众重新带回了《布拉格之恋》。老年托马斯又在餐厅勾搭服务员,只不过这次的不那么喜欢读书,并更具有倾略性。在伍德科克把艾玛带回家那刻我真希望他能再说一次“take off your clothes”,不过这次他只是和他妹妹简单量了一下这株完美的肉体 (有必要提一下这是部不包含床戏的爱情片,却能和《布拉格之恋》一般充满情欲)。接下来的情节围绕着伍德科克自我规训、他对谬斯女神的情欲以及艾玛对其的情感“倾略”展开,并引出一系列冲突与和解。这部影片里的几处高潮我都十分喜欢,先是影片中段艾玛为伍德科克制造的“惊喜”所引发的争吵,就我的观影体验可以称得上2017年最佳争吵。两人之间压制已久的愤怒、无奈、绝望被慞惶的语气和丧失逻辑的话语体现得淋漓尽致。之后在宴会中伍德科克的“众里寻她千百度”以及两人如《荒蛮故事》结尾般的汇合则为画面中沉默的凝视赋予了瞬间的永恒。最后那场晚餐蘑菇戏,不仅完成了《苦月亮》式的转折,更集中表达了两者无法割舍的庞大欲望,相互融合与再塑,“Kiss me, my girl, before I'm sick.” 伟大的爱情故事必将充满博弈。如磁极异性相吸的爱情更接近天真而完美的童话,真正的爱情(甚至可以说人的一切感情)更像是两个相斥磁极的靠近,而欲望正是那想要紧压那片由吸引与排斥相织而成的空间的力。情感的付出始终都是一个自我流逝的过程。在由“无数女人犹如过往烟云般匆匆而过”构成的生命中,伍德科克是一颗完美的自旋星体,他以高超的匠艺与自我的规训建造了一座理性而傲慢的自我大厦,并与其姐姐一起将其外化成“伍德科克之家”——时尚的标杆。而艾玛,这株完美的肉体,“伍德科克之家”的明珠却恰恰为这座精心打造的自我大厦带来了毁灭,或者说救赎。毁灭与救赎靠得是如此相近,还有诸如此类的相斥词语,占有与释放,倾略与妥协,瞬间与永恒。轻轻地(多轻啊,只要一次不经意地踉跄)而不可撤销地一抚,爱便消解了这些词语的边界,将它们连同相爱的肉体与精神流放到了一个超越他者与时间的荒芜之地(可以是摇晃的船舱,可以是昏暗的宴会),没有准则在其间生根,也没有意义会在其间发芽。相衬之下,完美与理性是如此脆弱。越过自我规训的孤独城墙,爱是对混沌的一次进军。 DDL贡献的表演一如既往的高水准,他本人基本上可以看作略带风流的绅士气质的代名词,息影着实可惜,还是期待他复出的消息吧。艾玛的扮演者薇姬·克里普斯也贡献了绝佳的演技(就影片中段的晚餐争吵我觉得甚至在DDL之上)。她的出场并不惊艳,甚至给人一种淡淡的失望感,但随着影片的推进她变得愈发迷人和成熟。精美的服装固然为其增色不少,但我觉得这改变还是更加依托于女主对于自身气质的不断塑造。这部影片的配乐也是上乘,克制,兼有古典气息又不拖沓,十分符合影片的气质与主题。总而言之,《魅影缝匠》是2017-18不可多得的佳作,其魅力还会不断发酵,成为不断为后来人回顾与讨论的经典。
另:获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才知道配乐的是Jonny Greenwood,Radiohead吉他手。一开始找配乐信息还没找到..早知道就应该花一半的篇幅来膜拜绿木头..
我依稀记得《香奈儿的态度》里有一段描述,讲某个男人迷恋可可·香奈儿至深,总是幻想着有一天可以把香奈儿彻底毁掉,然后由自己挺身而出拯救她。当然,香奈儿一生精彩绚丽,没给那男人英雄救美的机会。这部新电影也讲时装设计师,但调转了上述的感情和性别关系, “英雄救美”变成了“美救英雄”(语出《让子弹飞》)。一个偶然被孤傲男裁缝看上的女模特,为了得到裁缝的爱不惜害他再照料他。
上述两个作品都讲述了庸人对天才扭曲的迷恋,就如同《莫扎特传》里的作曲家萨列里崇拜莫扎特,却为此不惜毁掉莫扎特一样。
香奈儿、莫扎特们都有一种让人难堪的本事:他们高兴时令人如沐春风,但随时有能力让崇拜者觉得自己一文不值。常言道庸人自扰,庸人们在感情中可以找到的最大烦恼,就是试图让天才爱上自己。女主角笨拙而小心,为此作出了忘我的努力。
导演为了凸显天才和庸人之间的反差,不惜把所有女性角色简单化。但不得不说,对笨拙和平庸的表现,是本片女主角出色的地方:她走路时透出乡下姑娘的健美,语调里包含着某种带刺的迟钝,这些一以贯之的小处理,让一个背景模糊、自我意识也模糊的角色变得有趣、可爱、可信。跟戴-刘易斯对戏,能出彩太不容易。在导演提供的狭窄空间里,她做到了。
相比之下,我反倒觉得裁缝这个角色异常扁平。戴-刘易斯几年前拍过一部《九》,演一个失去灵感的导演,也是那种表面绅士派内心焦虑不安的角色。此时再演另一个领域的天才,美则美矣,但在角色类型上有重复之感。当然,他的表演水准依旧,那个微微撇嘴的处理宛如孩提时代残留的表情,很有味道。不过作为谢幕之作,这个角色还是太清淡了一点。
或许这位大演员一生选角的过程确实是有意识的自传体,在结尾处,传主希望转为安静、优雅、可憎、又带点悲剧性。这也无可厚非。导演恰似一个专属的高明裁缝,给戴-刘易斯量体裁衣,最终的效果是毋庸置疑的精美:70毫米胶片电影投在银幕上有微光颤动,正配约克郡的冬夜、主人公的自私孤独,和女人焚身的爱欲。
可惜的是,精美本身不能带来触动。无论是香奈儿传记里的简短情节、还是《莫扎特传》的铺张描写,都已经把天才和庸人之间的戏剧张力说的清清楚楚,本片无非是在固有的结构上有所损益而已。如果把看电影比喻成参加聚会,这部片子应该是一个熟极而流的上层场合,聪明、精致、正式,但是缺乏激情和动人心魄的魅力。就连女主角的粗俗也是聚会的一部分:她的举止本该扎眼,在这个房间里却意外地温顺合适。
爱就是 一切人与事都告诉你分开 但是你最终选择留下来。
用来讨好我的黄油芦笋我弃之敝屣,拿来加害我的毒菇浓汤我甘之如饴。你把茶碗端离房间,却把打扰留在这里;我把秘密缝进内衬,仍把寂寞散进空气。你耽溺于去奉献,打扮得金头银面;我习惯了被需要,坚固成铜墙铁壁。是你敬我的,毒汤也饮,烈酒也酌,才不要你针脚细密地讨好,只愿被你鬼魅千回地加害。
恶心得我想半途退场,elegance能从镜头里看见,但不能理解哪里来的peace and solace?还有solipsism高人一等吗?包装成gothic romance的霸总爱上我就不是clichés了吗? 果然PTA的阅读理解我又一次做了不及格
制作真出色,复古感十足。剧情太虐了,不舒服
复古+阴森诡异的气氛有些《简爱》。每个镜头都赫然刻着“优雅”两个大字,舞会段看呆。配乐几乎没停过,却如丝线般缝入电影让人无法察觉。一个强势无比却因缺失母爱渴望被控制变软弱,一个看似柔弱顺从却为占有不惜一切代价。想给他俩点首征服,分别完美诠释“喝下你藏好的毒”和“切断了所有退路”……
古典手法呈现哥特情节剧的畸恋思维,我大概只喜欢它的古典主义了
2017“毒蘑菇”三部曲:「牡丹花下」「麦克白夫人」「魅影缝匠」!
雖然PTA很少拍如此纯粹探讨男女关系的故事,但其实说到底还是他很擅长的探讨人性的故事,只是这次放在一段恋爱关系中,强调的是人的占有欲、控制欲。配乐太美了,画面也超精致,戴叔塑造的设计师很精准地呈现出了艺术家典型的傲慢。绝对是PTA拍的最养眼的电影。
胶片放映,完美的50年代复古制作,PTA没用一场床戏却拍出了可能是最好的SM电影。在镇至化境的Daniel Day-Lewis面前,而且两人还是近乎博弈般的感情控制,Vicky Krieps的表现竟然完全不落下风。Jonny Greenwood的配乐应该可以入十佳了
试图说服自己 "He's not gay, he's just English" ,没能成功
与其说是爱情片,不如说是在讲阶级的隔阂和溶解。这是一部服装(上层建筑)的电影,但也是一部食物(下层基础)的电影。男女主角的相遇相约争吵等都关乎食物。两次惊悚的下毒(第二次更像是合作)则让他回到自己身边,他最后躺在她怀里说道:我感觉饿了。食物制造了阶级差异,而食欲则无化了阶级。
电影展示了一种非理性甚至病态的爱情。如果非要主旨,不如说是为了体现爱情的高深莫测。然而它既没有展现出人性的丑恶,也没有展现出人性的光辉,而是在不断的暧昧徘徊。爱情对弈诚然有趣,但细嚼却没了味道。影片画面很美音乐很赞,演员演技也在线,但没有直击人心的那一下,只能使这部电影落于平庸。
感情里,冷酷、设起防御的人,其实都是孩子。一个有点“一物降一物”意思的虐恋故事,骨子里是致死的浪漫,好久没看PTA的爱情片,面对那个“众里寻她千百度”的段落竟然差点看哭。他一直在拓展人与人感情之间的疆界:到达某个临界点之后,两个人互不退让,突破之后才互相变成一生的依赖。太美了…
感情本不应有尊卑,而是平凡和自然,两个人最糟糕的时候莫过于若即若离。真正能维系这段情的,只有……蘑菇。
他强大的自我固若金汤毫无破绽,针扎不进水泼不进,方圆百米无人可近。她用毒药将他拉下神坛,制造他脆弱需要倚靠爱与关照的时刻,使他回归幼童,而她则作为一个宽宏大量的爱的施与者,将自己在他心中的排名从替补提升至必要,籍此她才真正进入了他的生活乃至人生,而这最终却成了二人默契的调情仪式。
应该是PTA作品中最好懂的一部了吧?自虐千百遍才能待你如初恋。时尚追求的是浮华变幻,爱情追求的是历久弥新,最终依靠细小的惊悚取得平衡,玩了一个饮鸩止渴的游戏。充满古典美的拍法,最后20分钟收得真好,像希胖也像欧容...
看多了变态杀人罪案剧和各种法医毒理学纪录片再看这个基本没法从感性层面去体会所谓的爱情有多感人,尤其作为非常能理解男主各种想要控制自己人生的行为心理的观众更没法不厌恶女主这种想要自私地将云端上的天才拖下泥潭据为己有的无知着恶毒的庸人。两星给服装和配乐。
优雅的画面之下,是一个原始丛林般恐怖的故事:她是高超的寄生者,起初只是一条脆弱的藤蔓,青绿柔嫩,攀附上他这棵高大的乔木,顺从而缓慢的生长。而不知何时就长成蟒蛇,死死地绞住他,分泌毒汁腐蚀他,每根触须都钻进他的血管,奇异的共生关系就这么形成了。惊醒时已无力挣扎,长于此道者真是可怕。
丹尼尔.戴-刘易斯是谁,一位唯一拿过三座奥斯卡最佳男主的男演员!这是他的最后一部电影吗
毒蘑菇这么有用的吗?毒一下就可以和男神结分,去采蘑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