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ENDING
绝对绝对的NC-17电影。
毫不犹豫地给了五星,外加推荐。
极佳的摄影、剪辑和音乐。
黑色。
挥之不去的压抑感,就像《哈利·波特》里面的摄魂怪,可以吸走所有的快乐。
太精彩了。
电视。毒品。监狱。医院。钞票。肉体。
安抚灵魂的姿态。
还有什么。
悲剧。
无法喘气的窒息感,很真实。
焦躁。
动听但不动人的Soundtrack,它让人想死。
想哭。
母亲歇斯底里的表情和橘色的枯发。
女友深蓝的甲油和烟熏眼影。
儿子苍白的脸庞和紫色几近腐烂的左臂。
黑人无助的眼神和黄色的呕吐物。
红裙的情人在我跌进的深渊下;电击的痛楚怎能与海洛因的欢愉相提并论;怀揣着出卖肉体得来的钱和白粉却换不回电锯下的那一条曾经拥你入睡的手臂。
远处的梦早就不存在了。精神上的迷茫,你以为可以靠着它支撑多久呢?
Requiem for a Dream.
2 ) 小人物的生活姿态
人生,只是无数的姿势而已。爱恨情仇,聚散沉沦,悲欢离合等等都列于其中。有的向上,有的向下,有的拼命挣扎,还有的随遇而安。但当这些所有一切都分崩离析了,建立之后到消亡这个过程里面,倘若给予的压力太多到生命难以承受的重量,身处其中的人或许便会回归到一切宛如初见的状态。犹如在母亲的子宫当中,无助而脆弱地蜷缩成为弓的形状,是安抚自己的有效姿势。亦能够感觉到一些虚构出来的却是主观存在的温度。
但同时,泄露出来的秘密却不仅仅是安全感的缺失。
或许电影所使用的多种蒙太奇方式只是为了表达一个迷茫的主题:高速剪切、局部放大、镜头的特殊视角处理等等等等不一而足。而前方,究竟将要带领着身处其中的人们去到何处?
线索一:电视。
Harry的母亲Sara是电视迷,这一身份折射出她的背景:未曾受过教育,孤苦无依的老年妇女,深度渴望家人的关爱和陪伴,以及节食减肥的困难——看电视成性的人,特别是女性,总是会喜欢随手放一些零食的。而片头Harry与朋友拉着旧电视穿过一条条街道的时候,更是预示了电视这一物事在电影当中的重要性。
同时,所有情节展开都与电视有关。Sara因收到经常观看的电视节目秀上镜的邀请而立志减肥,以便于穿下当年出席儿子高中毕业典礼时穿的被故世的丈夫盛赞的红色礼服。整个故事也是由此而铺开。
线索二:原声。
当Harry与朋友拉着破旧的电视走过一条条街道的时候,影片当中重复了多次的主题音乐也随之播放出来。由轻到重,由缓至急。在片中多次出现情节转折的时候,Harry的毒品生意受挫,流亡,Sara出现幻觉,入精神科治疗等处都配合了同样的鬼气森森的音乐。似乎,预示着四个主人公将要来临的前进轨迹。
线索三:颜色。
Sara最钟爱的也是最最风光的红色,头发向往的也是曾经的眩目红,但是事与愿违,邻居为她在家DIY染发却变成了橙色,偏差只有那么一点点,看来却显得有些滑稽和诡异。Harry的梦中Marylin的完美形象同样也是一袭红色短礼服,或许是对于他高中时代母亲形象的怀念,或许只是为了表现那些未能说出口的对Sara的爱。但我不得不说Jennifer Connelly真的适合偏向烟熏的妆容以及黑色为主的服饰,与她自身气质相当吻合,也向来对J.C.的印象都是扮演着这样一些为生活所苦的角色,看到她的黑发及浓重的黑色眉毛就不由得将思想演变得哥特。同时情人Harry也是一头浓重的黑发,相信阿罗诺夫斯基在选角上面也是下足了工夫的。
线索三:季节变换。
不知道英文当中是不是也有同样的谚语:冬天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但这次阿罗诺夫斯基玩了一次大颠覆。影片从夏天开始看到希望,秋天加剧痛楚,冬天变本加厉直到最后的二十分钟的不可承受,却始终不见遥遥不到姗姗不来的春天。
线索四:床与蜷缩,安眠(或许吧……)
结尾处四名主人公在饱受了身体以及精神摧残之后,躺在床上的姿势都是向左侧卧,蜷缩成为一张弓的形状。抱紧自己,才能够感受到那么一些虚妄的温暖。
……
个人更偏好于《梦之安魂曲》的翻译名字,透露出来的是迷茫之余希望的味道,即便整个影片展现出来的是完全的黑暗,即便Sara在入精神科肯定无法再上镜会抱持终身的遗憾,即便Harry到医院诊治吸毒化脓的手臂之后被抓入狱而截肢,即便Tylon同样入狱服刑辛苦劳作,即便Marilyn迫于情势到毒贩的派对上遭受摧残而换得一些必要的钱……但是我看到他们之间依旧相互惦念,纵使在遭遇了这所有之后,依然相爱。
只是,缺乏一个明确的表达出口吧。但人生尚未完结,冬天过去依旧会有春天来到的。这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一如水冲不淡的亲情,相互扶持的友谊,相互理解的爱情。所以纵使在看到美国地下评论说该片具备一些反社会和反映当下贫富差距等等社会问题的表现过于尖锐的时候(不论它的政治因素,但或许也存在未获奖的原因在里面。),我依然愿意相信阿罗诺夫斯基抱持的依然是关于人性关于种种感情的温暖,这些,是任何东西都无可替代。
或许Harry赚大钱让母亲生活无虞的希望事与愿违,或许Tylon因为母亲故世而再无法弥补一些缺失,或许Marylin的毒瘾终将爆发,或许Sara从此一蹶不振。但是,能够互相扶持着行走小人物的生活轨迹,也便是好的吧。在我看来,真正冷血的电影反而是因外界环境而造成彼此互相怀疑,互相折磨到感情不再的那类东西呢。
3 ) Juice by Sarah, Juice by you
悲剧并不美,真的悲剧只会让我恶心,《梦之安魂曲》就是这样的一部片子。时不时会和《猜火车》比较,然而这部片让我更加不安和恐惧。《猜火车》里会时不时感到一种救赎和成长的过程,《梦之安魂曲》里除了渐渐干枯绝望的亲情友情爱情,全是冰冷的。事实就是没人在乎你。医院里的护理员给你强制喂食的时候是谈论着赌桌上的输赢的;狱监是只顾发泄自己生活的不满,希望你早死的;毒贩子和嫖客就更不用说了。这一切让电视里疯狂快乐的口号显得空洞无比,寂寞无比。我们可以说是这个社会吃药了,k粉了,这比个体的毒瘾还大,还深,甚至是无法治愈的。
一个梦的陷落称之为幻灭,为了让梦安息,我们需要《梦之安魂曲》。在现实世界中,我们需要梦想,需要慰藉,需要刺激,每个人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取得,得到了还需要更多的,更美的,最好让人屏息,让人目眩神迷的。白粉可以做到,LSD可以做到,特效减肥药可以做到,电视广告可以做到,传销可以做到,请问你要哪一种?不管怎样,我们要变得juicy,在众人面前光芒四射,全身上下无比爽快。
梦是好的,从童年的第一个梦想开始,起初都是好的。在人海的喧嚣中,梦开始变得渺茫,开始痛并快乐着,美其名曰追逐梦想。梦原来也是能让人冒冷汗的,也是能伤人的,从梦中惊醒的刹那是过于傍徨无措的。宁愿选择躯体在黑暗和泥泞里爬行,把梦踩在脚下,丢弃在枕边。
就算如此它依然泛着光,我们与它渐行渐远,这光就越发的微茫。此时仿佛有人对你说shame on your life, loser; make yourself fucking juicy. 这种距离感和挫折感催人呕吐,就好像一瞬间失掉做人的资格。
接受肉体上的折磨吧,这灵与肉是难分难舍的,一些未满足的欲望都将在这肉体的折磨中蒸发掉,待到幻灭之时,生命的水分慢慢被抽干。
4 ) 堕落之下无美满
原本很怕会是一部真正的“安魂曲”,让我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但这一顾虑在影片一开始就消除了,电视节目里的中奖美梦霎时被母子的争执打断,电影之弓立时被拉满,观众就像急欲离弦飞翔的箭,伴随着节奏感和旋律俱佳的电影配乐,蓄势待发。
影片剪辑凌厉,风格独特,镜头构思巧妙,这些自不必我来赘言。
演员表演都很到位,说说一下几个方面:
哈里妈妈也就是高福德太太,由老演员,在经典恐怖片《驱魔人》中扮演母亲的艾伦·波斯汀扮演。她的精湛演技冠绝本片,如果早受到关注,应该已经成为著名戏骨了。布满皱纹的面孔,表现起减肥过程中难以克制的蠢蠢食欲和与儿子会面的温情脉脉,一样都不含糊,与本片凌厉的风格相得益彰。住进医院后的表演,更是本片的最高级别演出,也成就了本片的高潮。
儿子哈里的扮演者杰瑞德·莱托,讲一口标准的布鲁克林口音。
关于泰伦,我最喜欢的镜头,是他在镜子前,从童年回忆中回过神来时,迟疑了一会儿的脸,此时他口中和女友调情,脸上却不带丝毫挑逗表情。但是,这迟疑很短暂,也很真实。
最后说说亲爱的詹妮弗,没话说!很精彩,除了艾伦就是她了。她和哈里打电话的时候,淌下的一滴清泪,实在是扣人心扉。从派对回来躺在沙发里蜷缩前那抹微笑,更是令人心碎。
再来说说令我失声痛哭的结尾。三个年轻人在最后都以同样的姿势蜷缩,怀揣着最后的美梦,或哭泣,或沉睡。哈里梦见了海边的玛莉安,玛莉安紧握一小包毒品,泰伦想起了童年妈妈怀抱中的自己,就在此时,我的眼泪就流出来。和高福伯太太原来一起晒太阳的两个邻居,从医院探视回来,在阴冷的寒冬相拥哭泣,我开始疯狂流泪。萨拉·高福伯,以沉醉美梦前的那个微笑,带我们一同走进最后的美梦,母子相拥的一刻,我终于嚎啕大哭,吓得室友拼命抚我背以示安慰。
影片的配乐绝对鬼才。推荐收藏原声大碟。
毒品之下,没有完满的结局。本片令[猜火车]的故事看来就像一个美妙的童话,尽管都有着深度迷惘的沉醉,但能像伊万·麦克格雷戈一样背着一袋子前大步迈向光明,满脑子选择的,恐怕是凤毛麟角吧。
等等,凤毛麟角这个词,是不是用得不太恰当……吸毒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
很多事情都像毒瘾一样,带来的是毁灭,满足的也仅仅是一时的梦。撒谎、逃课、作弊、欺骗、偷窃、酗酒、吸烟、乱性、吸毒,各种各样的堕落,没有一样是不毁人不倦的。一时的堕落视情节轻重,在尚有可挽救的余地时,一定要尽早脱离。堕落没有什么可以值得自满的。
想想刚上大学的我,虽然级别还够不上自我放逐,但也自认为堕落一族,如今想想,悔不当初。
我殷切祝愿所有堕落的人们,尽早脱离这种状态,就算[猜火车]的结局是个幻象,也总是人们最终想要的幸福。
堕落之中,永无此种美满。
5 ) 摄魂协奏曲 之 梦的挽歌
如果我要串一个豆列收藏我非常喜欢,但是又无法轻易推荐给所有人的电影的话,这部<Requiem for a Dream>绝对是列表中遥遥领先的第一位。同样会在这个豆列中的还有<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不同的是对于美丽心灵永恒阳光至少我还知道会有挺大一部分的群体会很喜欢;而对于梦之安魂曲,由于主题和大量令人不适的画面,我知道能安然接受的,乃至喜爱它的人群会狭小很多。也正是因为相同的原因,能够和我同样欣赏热爱这些影片的人,都会得到我坚决无疑地认同为,奉为同好甚至知音。
我完全无法掩饰对10年前Darren Aronofsky这部作品的热衷,自从黑天鹅上映之后,到两周前纽约的一个电影组织办”Darren Aronofsky’s Dream and Nightmare”电影节前后一个月时间,我一共看了接近十遍。从来没有任何电影能让我在短期内连续观看超过3遍,但是这部实在是和它宣传的内容一样令人上瘾,完全难以戒除。而更加让我惊讶的是即便在看了很多遍熟知片中的每个细节之后,每次播放我还能够感受相同乃至超过之前的震撼,这也是从来没有过的观影体验。
其实还在大学的时候就有在多少大禁片列表中下载看过这部,当时迅速看过没有留下过多印象,而之所以多年之后能够更加懂得观赏,和人生阅历的增加不乏关系。当自己也一样有过在幻觉和梦境中挣扎的体验之后,就能够感受到本片在编排摄影组织等各方面的极端出类拔萃:
线索
这部电影围绕母亲Sara,儿子Harry,女友Marion三条主线,伴随好友Tyrone算是副线。每条线之间相互交叉关联,但是某种程度上说又各自独立存在异常清晰。这种方法让一部1小时40分钟的影片有了相比其他同样时间影片两到三倍的内容,而即便每条主线分到的绝对时间不可避免地少了很多,但是任何一条线都一样有着完整的“基本性格塑造 – 培养观众和与角色感情 – 关心(进入)角色的选择 – 随角色命运心情剧烈波动 – 震撼结局”的循环轮回。除了Darren Aronofsky,相信没有其他导演能够把这片拍得如此紧凑有效率。统计数据也能够说明一点原因:一般电影由600-700个片段组成,但是本片中有多达2000个片段剪辑而成。可见剧组在编剧和剪辑中下了多大的功夫。
人性
有些人会觉得本片就是纯粹一禁毒宣传片,有些人觉得这片对毒品描述得实在太精妙了,简直要反而成为了毒品的宣传片,怎么看见仁见智,我在这里就不对这个表面的主题多与评论了。在看了很多遍之后,另外一点却逐渐浮上水面:剔除毒品或是药品的成分,片中的每个主要人物都是非常非常好的人。母亲Sara从头开始就表现出非常的善良温和,爱儿子爱去世的丈夫,直到最后一刻ETC治疗脑部重创之后这种爱没有丝毫改变;儿子Harry孝顺母亲,深爱女友,忠于朋友,在生意上稍微有成就之后第一想到的就是买电视回报妈妈的爱,对女友Marion的爱意毋庸置疑,直到最后重病和逮捕,还是心心念念联系Marion,Tyrone被捕他没有丝毫犹豫就把绝大多数存款提出来保释好友,这已经是为人上的近乎完美,唯一的瑕疵就是他在近乎绝望的时候让女友去找那个秃顶叔叔要钱;Tyrone也是对得起Harry的友情,很明显由于他的黑人身份和更接近货源,在“生意”中他比Harry应该是有更多贡献,但是他完全和好友一起分享所有收获,而后来好友病发,他毫不犹豫冒着极大被捕危险,陪着Harry去医院,即使在监狱里,想到的也只有让人帮帮他的朋友,这也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朋友。而Marion虽然在这方面表现并不如其他三人突出,但是也明显看出她有着很强烈的原则感,也极爱男友Harry,于是在片末的巨大内心挣扎就集中在她身上。片中的大部分配角也都同样是好人,Sara的那群阿姨朋友们,真心真意地关心着她;收电视的大叔;他们的朋友Angel;Sara去的电视台里面的工作人员;再到警察和医生;在片中表现得都是善良的一面。即使有少量反面角色,也是以直接了当的“恶人”方式出现,这是剧情片中极少有的没有人心叵测没有背叛出卖的人格完美片。而当这层感悟浮出水面之后,影片的观赏能够更进一步。书中序里对原著的评价:" It is Selby's gift to us that once again we find ourselves aching for his people - which is to say we find ourselves loving the unlovable" 算是深得我心
很多人觉得本片过于压抑和令人不快,但是我说片中有好过其他影片的人性,是否能够让黑暗的主题中,看到一丝暖意呢?这种情况下,通篇下来唯一,也就随之及其突出不和谐因素就集中在那些毒品上
配乐
音乐是本片中最大的亮点之一,Darren Aronofsky的御用配乐师Clint Mansell在这部里面给出了他的最顶峰之作。我承认可能还有别的电影总体上更让我喜欢,但是没有任何其他电影能在音乐,以及乐曲和影片的结合中能出其右。回想其他喜欢的影片,基本上鲜有那种脑海中浮现出画面的同时耳边音乐能够一起随之回响的感觉,而这部却能够给我完整多维的全面印象,尤其是那段经典的重复变奏电子组合乐段,也就是片中不断在几个序曲以及尾章Lux Aeterna中重复用到的节奏,一次次帮助画面将剧情推到高潮,从头到尾扣人心弦,让观众所有注意力被吸引而无法自拔。我曾经被黑天鹅的配乐深深震撼,然而后来意识到相对于有历史经典曲目作为基础铺陈的重新编排,安魂曲里面的原创则更让人无比佩服。相信好莱坞欣赏这个的还大有人在,这部的音乐在之后的不少影片中被重复利用。
摄影
摄影则是让本片登峰造极的另一个因素。和他的其他作品一样,Darren大量地进行了演员的面部细节拍摄以达到最直接的描述,大部分时候他还是用了最爱的在演员身上固定摄影机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涉及直接感官描述的场合具有很优秀的效果,而本部中这种方法又最大程度地在荧屏上成功模拟吸毒后那种感官异常敏锐但是理性思考最大程度削弱的效果。让片中的很多镜头都给我及其印象的深刻,比如说Marion为了要钱去秃顶叔叔那里出卖肉体之后走出房间,进入电梯,走出电梯走进大雨中最后吐了的那一段长镜头,这是我最爱的画面和音乐结合片段;再如Sara第二次去看医生时自己说话时不时地停滞难前,外部声音又会变速变调,同时又有仿佛不时有巨大的威胁压迫感,是我见过的最棒的仿毒品镜头表现;也有Harry和Marion数次在摄入之后空灵的音乐和缓和安静的旋转镜头,也是对同样幻觉另外一种手法的表述;还有Sara第一次吸毒之后收拾房间的快进镜头,以及Harry,Marion和Tyrone在第一次Party上的快进组合镜头;再有Sara在房间里穿着梦想的红衣,涂上深深的唇彩在房间里面挥舞着双手摇头晃脑的片段。更不用提那个在影片中出现了无数次的打粉,吸入,抽针,注射,血管流动,瞳孔放大的组合镜了。很难想象一片中采纳了这么多风格迥异的摄影手法,并且每个都掌握得恰到好处并且效果极佳。
演员
如果能够给Natalie Portman在Black Swan中的表现8.5 – 9 分的话,那么本片中Ellen Brustyn的表现能再多出额外的1分。实在对她的表现拜服得五体投地,在如此高密度的近距离镜头中,能够如此到位地表演到这个开始受寂寞折磨,之后在药片中挣扎的阿姨的一切心绪和彷徨,其演绎才华和功底深不可测。个人觉得最近5年的学院奖男女主配角得主中,应该没有任何一个能达到她在这里面的表演难度和强度,而她的如此表现居然还是在当年的评奖中输给了Julia Roberts,只能说是委员会不能完全正视本片主题,实在是巨大的可惜和遗憾。除了那些毒品侵蚀下的给力表演片段之外,个人最喜欢的是Harry来看她那次末尾她那一大段独白时的表情: ”I'm somebody now, Harry. Everybody likes me. Soon, millions of people will see me and they'll all like me. I'll tell them about you, and your father, how good he was to us. Remember? It's a reason to get up in the morning. It's a reason to lose weight, to fit in the red dress. It's a reason to smile. It makes tomorrow all right. What have I got Harry, hmm? Why should I even make the bed, or wash the dishes? I do them, but why should I? I'm alone. Your father's gone, you're gone. I got no one to care for. What have I got, Harry? I'm lonely. I'm old. Now when I get the sun, I smile. ”。光光这一分钟就足以竞逐所有表演奖项了。而除她意外,各个主角都在这个高难度的片中给予了很不错的表演,这里就不一一加以分析了。值得一提的是在IMDb上看到Darren Aronofsky为了让演员更好的理解毒瘾的感觉,强制几个年轻角色一个月避免性爱和吃糖,真是个非常囧的方法……
三季
本片的一条线索就是季节,开始于夏季,通过了秋季,结束于寒冬。片中取了FALL的双关意,既是秋天也是跌落的意思。夏天是好日子,Harry和Tyrone的业务蒸蒸日上,而秋天的开始正好安排在Tyrone卷入枪战并且被捕的瞬间,冬季从Sara正式发疯奔溃而开始,都是恰到好处。值得玩味的是,本片中没有春天,而我们有理由相信实际时间是从第一年夏天延续到次年的冬天。首先是Tyrone在末尾和Harry提到说:“Last Summer was a motherfucking ball, huh?”,其次是当Sara说她从夏天开始用药时,医生反问:“Last Summer?”医生应该对毒品周期有足够概念判断大约多少时间能到这个程度。所以我相信本片的故事实际上延续了一年半。而之所以没有春天,应该是寓指毒品的世界里没有春天这个季节,很深刻残酷。
重回人性
片中还有一个部分对人性的挖掘也是发人深思的。Sara是那么一个喜欢表现自己,做梦都想尽一切办法上电视的人。而当她在后来幻觉中真的上了电视,却由于拍到的是自己简陋的家,狼狈的样子而极其的羞愧和彷徨失措,最向往的东西突然同时也变成了最害怕的东西。幻想了多少次自己在聚光灯下作出最为光鲜亮丽的表演,而当自己无准备地被迫推上舞台,刺眼的聚光灯反而成为吞食自己的怪兽。人心都有人前人后的一面,一辈子穷其努力将美好的自己推到前台让别人享受,而不好的一面用尽全力拉回来自己慢慢去品尝并且无条件宽容,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莫大的悲哀。可是,又有几个人能逃过这种悲哀呢。
当2011年1月4日Movie Society电影节放映<Requiem for a Dream>结束,全场观众静静地坐着,一直到片尾演员列表和致谢全部放完,大量观众还是留在原座,久久没有离去。对于喜欢的观众,这是一部“摄魂”级别的影片。
6 ) 失控
小时候我问继母,吸粉是什么感觉,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怎么戒都戒不掉。继母回答说,吸了粉以后,你想要什么就能有什么,比如你想要钱,你就能看到满天都飘着钱,等你去捡。
这种说法,被当时的我理解成梦想的实现,一切愿望的满足,当然,是暂时的。那时候其实认识吸粉的人,只是我一直胆小,不敢去看。
后来晓燕也开始吸粉了。她妈妈一再找人把她抓回家,关在屋子里,逼着戒,可她总会想办法逃出去。如此三番五次。其间她到学校找过我,当时我正在上课,从窗外看过去,苍白的晓燕单薄成了一张纸。她问我要钱。可我很穷,而且钱基本上都用来买盗版书了,所以只给她买了烟,然后看着她走。
又见过她一次。据说她妈用了什么狠招,她已经几个月没逃过了。她胖了一些,脸上也有了红晕,气色很好。好像还在家里的安排下去相了亲。我想晓燕应该是好了,很快就会跟大多数人一样,拥有平淡简单的生活。
然而,几个月以后,我从我爸的口中得知。晓燕已在武汉开煤气自杀。
这几乎是我整个青春期,关于他人,最深刻的记忆。
其实很多事情,从一开始就是失控的,比如吸粉,比如赌。
我想我是了解晓燕的,包括她十三岁以前孤寂的童年,十三岁以后尴尬的青春。她似乎别无选择。
如果一个人能以正常的方式达成愿望,并且这种方式不太难还够快的话,也许没人去吸粉,没人去贩毒。问题的关键是面对失意的态度。
哈里很年轻,他爱玛莉安,爱莎拉。他想跟玛莉安开家服装店,给莎拉买新电视。但这一切都需要钱。于是,他去贩毒,反正之前,他也已经吸了。他没有别的路走。
我不觉得他最后有多堕落,因为晓燕,我觉得当毒瘾来时,人会做出很多失控的事。他在最绝望的时刻还是打电话给玛莉安了,爱情其实一直存在,那个梦境也说明了,他心里最美好的部分,仍是玛莉安。
最无辜的人应该是莎拉吧。我一直在想,要是有个孩子,要是哈里和玛莉安生了一个孩子给她带,也许一切就不同了。她会为孩子忙前忙后,不会有那么的多的时间迷恋电视,那不过是她用来对抗空虚的一个物件。丈夫走了,儿子走了,她所有的一切都失去了光彩,只能寄希望的电视节目,希望自己再次光彩照人,再次成为儿子的荣耀。
人最不可斩断的,应该是空白吧。那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情可以忘,名利也可以淡,可是空虚,你却很难找到一个出口。自身不存在的幻觉是最可怕的,也许莎拉,只是在寻找明确的存在感。
不要说朋友。朋友就只是朋友,不是家。不是港湾,也不是岸。
所以莎拉的失控,不只是垃圾医生的减肥药,还有归属感的缺失。她让我觉得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如果哈里和玛莉安还有什么警醒意义的话,莎拉的故事就只是悲伤。无处安放的悲伤。
一如既往的匠气,视听则非常过度,不是重口味而是语言上不知节制堆砌的差品味。剧本是典型自以为高明的美式多线程,无非是形式填塞浅薄内容表率。这种胡里花哨噱头电影最经不起时间考验,因为充满了可学视觉技巧,大家都玩烂之后,就会写满了过时两个字。
孤独和绝望,不能想象没有电视巧克力糖分的生活。世界上没有光或者它们统统被绝望的黑暗浇熄了。欲望上瘾如同被魔鬼引诱。一次又一次的站在精神濒临崩溃的边缘上。世界只剩下自己一人,一张床或者沙发前昏暗的电视光速,亢奋后的瞳孔缩小又放大扩散,世界如此空虚迷幻。
是我对常识的要求太高了么,剪辑和音乐再怎么优秀,也无法掩盖这只是一部禁毒宣传片的本质。沾染毒品与家破人亡本来就是强因果关系,由此带来的绝望本身可以预期。形式主义是一种精致的造作,尤其是没有实质的时候。
其实人和人的生活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分崩离析。欲望是快速的,惩罚却来日方长。
生活都是谎言,只有梦能带来安稳;爱 健康 快乐 都去死吧。
看完这电影就跟死了一回似的。我的top10之一。秒杀级的镜头语言和剪辑配乐。
达伦几乎是用极端作者化的手段把电影语言翻新定义了一遍,富含设计感的镜头与音效精准无比地传达了一切情绪,无孔不入的灵气最终汇聚成张力难抵的炸裂观感。这种可怕的共鸣存在于我们生活走向的每一种可能性里,起止于欲望。活死人在梦过的美好里荡漾,宛如群魔乱舞。
哇,那条胳膊!哇,那棵管子!哇,那两张屁股!哇,我要吐了……
憨憨说看了这片你就不想吸毒了,恩,真不想了
我想如果写一篇影评的话,题目叫做“吸毒的人没有春天”,当然从电影史论的角度讲,指出阿罗诺夫斯基和杨·斯凡克梅耶、汤姆·提克威之间的关系会是很有趣的一件事。
我操 真他吗黑色……不论你有多开心 看完这片你就感同身受了……
所有欲望都消失了。只有两部片子让我如此悲伤,悲伤到呕吐:一部是《幸福》,另一部就是《梦之安魂曲》。
最绝望的观影经历!绝望到耳不敢闻,目不敢视,心灵战栗!
说实话我看完有点想吐。这还是第一次。最后每个人都回到母体里的状态。剪辑,音乐逼得人无路可走。后面看的难受死了,张力太大,我快受不了了。。。。。
三个年轻人的寂寞加上一个中老年妇女的寂寞,因为寂寞而寻求刺激,因为寂寞而渴望关注,吸毒、减肥,进而着迷,最后崩溃。回头重看才发现,《观音山》模仿的应该就是这部吧。
镜头、剪辑、原声……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回头看新浪潮之类的。。
毒品记得我爱你。Ps:建议在低血糖、微醺等情况下观看,能间接感受“通感”手法。
一部极好的反吸毒电影……
一场没有春天的噩梦
导演想探讨人自身的内部,内心和灵魂的深处,有被暗黑事物吸引的一种本能,所谓“迷上瘾”,那种飞蛾扑火的冲动,对某种事物的无法挣脱,直至自我毁灭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