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伯德街小岛》在二战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废墟上,羸弱微光照亮的是一个孩子东躲西藏等候父亲的最后希望……
小白鼠🐁死去,对面街口的女孩离去,燃起火光,烧掉所有等待父亲出现的计数火柴……不是所有的火柴都会有温暖的火焰。就地躺到的Alex放弃了最后的希望,而废物的残垣断壁里出现了爸爸的呼唤……
幽暗残酷的末世危机,一个小男孩的孤独求生,最终活下来的男孩成了作家,多年后写出了童年经历的故事……
片尾音乐🎵美得动人心弦
配乐是泽贝纽·普瑞斯纳(Zbigniew Preisner)——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御用音乐制作人,《红白蓝三部曲》《两生花》《十戒》《2046》的电影配乐都出自他手。
战争没有赢家,战争更没有无辜者。也许孩子的眼里,一切都是游戏,一切困难都能成为昨天的故事,但生命能有几次?生存是战争中最重要的部分。战争没有赢家,战争更没有无辜者。也许孩子的眼里,一切都是游戏,一切困难都能成为昨天的故事,但生命能有几次?生存是战争中最重要的部分。战争没有赢家,战争更没有无辜者。也许孩子的眼里,一切都是游戏,一切困难都能成为昨天的故事,但生命能有几次?生存是战争中最重要的部分。
当最后一批犹太人被押解去集中营时,阿历克斯由于他爷爷以身相护,逃离到隔离区内。此后,阿历克斯历尽艰难险恶,五个月后,他父亲回来找到他。在这艰难险恶的五个月里,阿历克斯遇到各种人:有敢于进隔离区给犹太人看病的医生,有假装和他认识把他领回家的小女孩,一个独自发现了他却毫不声张就走开的德国兵。在这些人身上,体现出了人性。而有了他们,法西斯终究要被消灭。当然,也有终究要被历史唾弃的人类的败类。影片改编自犹太作家的自传体小说,以严肃凝重的笔墨记录下了以阿历克斯为代表的人民在遇到法西斯灭绝人性的暴行时,为求生而走过的艰难历程。这段历史不能遗忘,更要警惕任何重现的可能。
第一次,犹太人被抓走一部分,第二次,全部犹太人被送走。爱孙之心、爱子之心使Alex得以逃脱,,伯德街上,只留下爷爷的帽子。纳粹三番五次地寻找,只为除尽犹太;Alex五次三番地躲避,只为等待父亲。
日复一日,父亲未归。透过那狭小的洞口,看到昔日的场景。高墙这边,满目疮痍,高墙那边,欢乐祥和。这边的街道寂静无声,那边的街道欢声笑语。一堵高墙,分隔两个世界,一个地方,分隔悲欢。这时在窥探对面的Alex又在想些什么……
面对纳粹的搜捕,躲避是你唯一的选择,面对犹太的命运,隐忍是你唯一的出路。看你酒后的幻想,是你往日的幸福;看你躲避的日子,是你生存的必要;看你坚强的模样,是你等待父亲的信念。
墙的那边,似乎没有恐惧,墙的这边,只有无尽空寂。在这空寂的地方,等待父亲是唯一的理由。
高墙小屋的崩塌使你转移阵地,白鼠伙伴的死让你悲伤,点燃一网的火柴就是一场隆重的葬礼。清晨醒来,阳光直射,爸爸站在面前:你是真的吗?马车慢慢悠悠的往前,依偎在父亲的Alex,这样的一幕,是真的吗?
这,是真的吗……
讀《九三年》,民間社會其實還沒有什麼大的變化,但是鄉下人得被迫站邊,新的身份忽然就降臨。看《伯德街小島》也有同樣的慨歎,突然有一天,猶太人的身份更突出於波蘭人。
“無論發生什麼,我都會回來找你,等我。”這是父親對孩子的承諾,也只有小孩子才會篤信這樣的諾言。艾利克斯有過兩次離開的選擇,有人將其描述成烏托邦,另一種可能,但艾利克斯堅信父親會回來。
《魯濱遜漂流記》是艾利克斯的生存指南,父親會回來,但也要學會自力救濟等到父親回來。
電影中隨處可見的閱讀場景,荒島與晚宴的交替閱讀,像極了一牆之隔的兩個世界。艾利克斯是這兩個世界的小白鼠,可見“斯諾”這小白鼠的設定多麼巧妙。即便高牆架起,房屋傾頹,仍然會有望向外界的窗戶,書籍就像是艾利克斯手中的望遠鏡。
四歲半的孩子在儲物盒裡找到了自己的“童年回憶”,又有什麼理由去質疑艾利克斯與斯塔婭之間有超越友誼的情愫呢?
有一種論調:“如果XXX倒了誰來接盤?”我也不知道,並不是所有問題都有現成的答案,但應該要有足夠的自信,畢竟,“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墙外是“正常人”的世界,墙内是废墟。小男孩是伯德街的鲁滨逊,但比荒岛更恐怖的是,这里的人会吃人。人为什么要打仗,为什么要自相残杀,这时候看这样的片子真是一种折磨。
太悲伤了。想起今年看乔乔的异想世界的无感,二十年电影风格变化了太多,从这片里流露出来的依然是电影最初的纯良。这片堪比钢琴家,一个在漂泊中被救赎,一个在废墟里盼望。虽然我也知道世界很复杂,但就是愿意从电影里体验到这种纯真。它能把人带回一些记忆的碎片,那里还有梦想的余烬,有青春的热忱。
战火中的童年时光
他擦着一大把火柴,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爸爸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爸爸!”男孩叫起来,“是真的吗?”……第二天清晨,阿列克斯坐在马车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他……
生病的我看这绝境求生的电影,电影中的孩子去读《鲁宾孙漂流记》,这真是双重的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小时候在电视上看的,印象好深刻,感觉就是战争片里的鲁滨逊漂流记,还有小老鼠也超级可爱,可惜后来就再也没找到资源了,直到发现油管上有。
太爱《伯德街小岛》片尾曲了,不知叫什么名字,怎么下载?虚心请教
改編自1985年出版一本由波蘭籍以色列作家尤里·奧萊夫(Uri Orlev)撰寫的希伯來語半自傳兒童小說,講述了二戰時期一個名叫阿列克斯(Alex)的小男孩在猶太區獨自頑強地生存下去的故事。作者憑此書在1996年被授予國際安徒生文學獎(Hans Christian Andersen Award)。
一个以小白鼠为伴的犹太小孩子,一段刻骨铭心的童年记忆。永远也不想历史重演,永远也不愿历史被遗忘。
没有看到头,是内蒙古卫视播放的。更喜欢《伯德街小岛》这个名字,不错的片子。
四星半。那个插满记天数用的火柴的方形铁丝网,他的宠物小白耗子死了时,点燃的这个镜头,就值半星。死里逃生五六次,被一个德国胖兵放过一次。音乐也很棒了。最后真的等到他爸爸活着来找到他了。犹太人医生收钱时太黑了。对战争的残酷性表现的远远不够。
一部扣人心弦的末世电影,比丧尸制造的末世感更加凄厉和可怖。我一直很喜欢必死的境地绝地求生的感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存活下来,能够刺激我的神经,像是一场需要发育的游戏。然而,当主角是个孩子,背景是真实的战争时,观影的感受时非常紧张的,因为战争面前没有主角光环,生存实在不易。很喜欢这部电影,全程被吸引,全程担忧,大概是完全设身处地了,大概是因为有过颠沛流离的童年。9分
小说名为《鸟雀街上的孤岛》,所以看到这部电影名时顿时敏感起来,打开看简介,果然是多年前读过的童书。看电影时,才知道我只记得小说的百分之一,故事的情节已几乎忘光。所以看完电影立刻找出小说,在文字里再次重温这个孤军奋战的故事——一个孩子,一只小鼠,一片废墟,五个月的时间,怀抱一丝希望的等候。以及,一本《鲁滨逊漂流记》带来的勇气与智慧,一个孩子善良的天性做出的壮举,让这个二战中的故事格外动人。
影片最动人的,其实是那些对准废墟的镜头,历史的质感太强了。整体构思类似于钢琴师和太阳帝国,以个体视角揭示战争的反人性,包括保留人性的纳粹士兵,几段短暂的友谊,逃难时的钢琴,都是这类电影惯有的浪漫主义桥段。亚历克斯的小演员很在状态,鲁滨逊漂流记是一个象征。
在世界的这个角落里,有生命的火花
这是我最近看过最好的片子,没有之一。其中体会到了深入骨髓的恐惧,跟痛彻心扉的悲伤。害怕看这样的电影,因为提不起看别的电影的冲动了。
「幽闭」在种族灭绝的环境下求生,对于观众近乎一种极端同情;在极端苦难中保持希望和美好的心灵,也近乎于神悟,最后如同神话般的幸存和重逢,更像是一剂强心的鸡汤,一场幻梦而非真实。
又是二战犹太题材的,犹太男孩躲在华沙被炸毁的犹太街区里,顽强地躲过了战争与纳粹追捕的故事。这是个真实故事,是片中男孩自己的经历。故事不错,拍得挺有趣。
战争是那么残酷。小男孩自救最后等来了父亲。他放弃了很多次明明可以离开过上安稳的生活的机会。
这小男孩长得跟老鼠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