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然生活百般不顺,也要往前走” 如果看原著《一句顶一万句》里的杨百顺、牛爱国和辛柏青出演的电视剧《为了一句话》里的杨百顺找一个共同点的话,是如上所述的。 刘震云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讲了两个故事,出延津和进延津 延津是河南开封一个小县城,故事发生的七点大概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 原作里第一出戏{出延津}男一号是杨百顺,磨豆腐老杨的二儿子,杨百利的哥哥,杨百业的弟弟。 杨百顺大概一直是在逃避,跟着他爹老杨干豆腐,后来杀猪、染坊挑水、县衙种菜倒夜壶,到夜壶的时候入赘到了吴香香的馒头店,吴香香是姜虎的媳妇,姜虎被歹人杀死,成了寡妇,带一个女儿巧玲在城中经营一家馒头店。后来吴香香跟银匠跑了,这个时候的杨百顺其实已经从杨百顺改名杨摩西(传教士詹大爷起的名字)后改名吴摩西的。这个时候吴摩西也就是杨百顺为了各种面子开始寻找吴香香,在寻找吴香香的过程中,丢了和她娘没话而和他有话的养女巧玲,这样寻找吴香香逐渐的变成了寻找巧玲,寻找巧玲也不是为了找巧玲,不找的话,周围的人说闲话。后来变成了真找,因为巧玲和他有话,在火车上成了罗长礼也是为了寻找巧玲。而他这一找就是一辈子。 电影《一句顶一万句》讲的是原作里的第二部{进延津} 男一号是牛爱国,牛爱国的老婆叫庞丽娜,牛爱国的老妈叫曹青娥,曹青娥小时候叫巧玲,也就是杨百顺寻找一辈子的吴香香的女儿。牛爱国性格和杨百顺有很多相似之处,遭遇也颇多共同点。 电视剧《为了一句话》杨百顺是辛柏青演的,变动了很多,比如杨百业从大哥变成拉磨的驴,比如小韩县长变成了老韩县长,比如增加了结拜兄弟的戏等。 辛柏青演的杨百顺虽然不是知识青年,但跟私塾汪先生学了论语,凡事爱琢磨个理。比如进县府大院谋个生计,老甘问他:人和猪有啥不同?,百顺说:猪永远是猪,人有时候不是个人。老甘心服口服。说你小子比我琢磨了几十年的境界都高。 勇于追求爱情的杨百顺,在讲究门当户对的旧时期,和新学校长的女儿(女知识青年,男知识青年高得令的未婚妻)谈起了恋爱,是小说里的杨百顺没有的眷顾和运气。 有担当,有情有义的杨百顺,在吴香香遇到倪三欺负的时候、遇到老姜家要回馒头铺的时候也都挺身而出,这个时候观者如我还是希望他有一身如罗五一样的功夫,事实上没有。 替杀猪匠师父背黑锅抓进大牢没有任何怨言;在年画铺子,被老裴算计,最后还是成全了老裴。如卖豆腐遇上劫道的罗五,后来在大牢里结拜成了兄弟,最后为罗五料理后事。等等。 小民思维的杨百顺。行署专员喜欢社火,杨百顺在表演社火的第二场,他扮演的孙悟空飞上高台对下面喊定、定、定,大家都好像静止了一样,包括专员和县长等。这个时候百顺的心里话是:县长看着专员,专员看着我,这个时候如果我爹在就好了。在这个一瞬间,他作为最底层的小人物是希望永远定格的,也无限满足的。 当然还有好运气的杨百顺,最后有很多钱,做了善事,和秦校长的女儿秦蔓卿走在了一起,也一起寻找巧玲;坚守本分的杨百顺等等。有时间再写吧。 辛柏青,演活了我心中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杨百顺。 有人掰开了揉碎了说一万句,没讲清楚一个事。因为讲着讲着这个事就成了另外一个事,或者说也不是变成了另外一个事,他还是一个事。有人把一万句挑挑拣拣总结了一句,就是这一句对了事。这也许是这部中国版的《百年孤独》要表达的一个意思。杨百顺如此。 我有没有讲清楚一个事?
余秋雨在《白发苏州》里开篇道:
“前些年,美国刚刚庆祝过建国200周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开幕式把他们两个世纪的历史表演得辉煌壮丽。前些天,澳大利亚又在庆祝他们的200周年,海湾里千帆竞发,确实也激动人心。
与此同时,我们的苏州城,却悄悄地过了自己2500周年的生日。时间之长,简直有点让人发晕。”
数语不过寥寥,流淌出的是一种淡雅的孤凉感,这种孤凉感或许不独属于中国人,但摆在中国人这儿确实有自己独特的况味。
《为了一句话》讲的是20世纪30年代中原地区一些个升斗小民的离合悲欢。故事从开始的大部分时间里杨百顺都是以一种坦然面对、自我调侃的方式面对生活的艰辛和不公,但是越到后来越是品出他人生里面的苦味儿来,特别是最后的结局,让人怅然。说是黑色幽默但好像也没那么艰深,说是悲剧也似乎有些消沉了,总之像了糖衣裹着的苦药丸子。
杨百顺是个爱挣理的人,但是似乎又处处吃瘪,不被人理解,因而他特别想从父亲的豆腐作坊里挣脱出来,但即便到了县城里,他似乎依旧不能摆脱这种孤独感。而他的这种孤独感,在周遭那些人中,如吴香香、韩县长、罗五、老詹身上都能看到,大家似乎都寻而不得。或许在这样的孤独者心里,有时候一句话真的能顶一万句。
孤独或许不总因为荒诞,但荒诞的背后大抵多是孤独。想起韩寒尽是“癫狂”的《一座城池》里头的几句话:
“到了一定时间我身边的人纷纷离去,当一个个人熟悉和离去得越来越快的时候,我发现已经很久没有遇见以前朝夕相伴的人。”
“我表达完自己想法的时候,王超和健叔已经睡得不知道在哪个时间里了。而叙述过程中惟一的反馈就是王超的一个‘去你妈的’。”
“我转身,在她耳边说:‘你是害怕了吗,还是别的什么?’”
这里,韩寒以“我”的角度去观察和尝试理解这个“荒诞”的世界,偶尔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就给朋友怼得七荤八素。这种“集体无意识狂欢”的喜剧气氛在结尾被消解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茫然无措的失落感。对于“我”来说,这个世界是陌生的,不可理解的,也就使得“我”倍感失位。
这样看来,《为了一句话》和《一座城池》里面的人有那么些共通的地方,共同构成了中国人孤独体验的一部分。这让人觉得,中华文化道统上的厚与重,是温存,也是负担。
到了故事的结尾,一场大水冲散了百顺、香香和巧玲,在延津县“花花绿绿”了这么些时日,百顺似乎又变得孤身一人了。他决心找她们,不惮时日,不惧生死,为的只是说句话。不论怎样,这是一种深沉的坚守,一点也让人温暖不起来,但在荒诞的日子里做些不那么荒诞的事儿,也许总比“等待戈多”要好些罢。
在《百年孤独》里读到这么一段话:
“孤独是相通的。
一个在自己的思想世界里遨游,整日里一个人勾画未来回忆过去的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这么说来,大多数人都免不了孤独,因为真正的知己有几个,如果有人能够洞穿你的心思,有人能协同你的遭遇,有人能不懈关注你的动态,也许你并不孤独;但也许孤独的还是你,而不孤独的是那个人,因为他的世界是开放的,因为包容了你,而你的世界是封闭的,你的所观所感还是没有基于别人的体验和想法。
除非你是我,才可与我常在。每个人都注定有孤独,只要愿意静下心来思索的人必然都深味过孤独。寻找伴侣的路途,其实只是求一个分享,求一个稳固的关系维系住相濡以沫共存共生的世界。
实体的世界只占到了一个人生命的极小一部分,心的世界才占多数。”
能从孤独里面找出些不孤独来,也算是一种安慰。以此做结,私觉甚好。
1、韩县长是因为随从老甘被杀害怕偷着逃走了?
韩县长为什么要把赃款银票给杨百顺放信封里不直接告诉他
自己逃跑答应老詹还教堂的事情全然不管了 导致老詹愤愤不平撞钟而死
35集韩县长:对我好的(老詹)我欺负他 要杀我的我巴结他(耿专员)自己不是个东西
在官场利益漩涡中身不由己 活得拧巴纠结
2、吴香香估计是死了 活着的话可以按杨百顺分别前的交代去杨家庄
巧玲没被卖到堂子还算幸运 跟着倪三还能生活
杨百顺完全可以把巧玲放在杨家庄由姐姐杨银瓶照顾自己去寻找
灯盏在荒郊野外走丢生死不明
3、戏子露红虽然被迫委身丁梓护和高得令但本性善良
逃走前给杨百顺夫妇报信 自己捐款给女子义学
高得令是无耻阴狠的小人 为了利益不择手段 这类人升得快 死得也快
4、詹大爷一生慈悲为怀 数次开导营救杨百顺 最后真如丁梓护所言 到死都没能收回教堂
5、罗五好勇斗狠 靠自己本身闯天下 遵守江湖规矩 重情义
越狱连累杨百顺不地道 滥杀无辜狱警造孽
6、倪三一辈子耍赖上吊 但是心不狠 看不了吴香香真上吊
正如金刚说的 倪三作为流氓没杀过人 作为流氓级别差一档
金刚杀老甘 丁梓护的杀伐决断 能屈能伸 在监狱面对重刑法装孙子 出来后在高面前嚣张跋扈
倪三最后不忍卖巧玲到堂子还算有点良心 自己多掏2块大洋把巧玲赎回
7、耿专员杀韩县长是蓄谋已久还是临时起意?
耿专员遇到麻烦把自己和李省长的钱交给韩县长的时候是否已经动了杀机?
耿专员做官是为了贪钱 为什么那么多自己和李省长的金条不要了也要杀韩县长灭口?当时韩县长并没有背叛的动机反而很忠心 培养一个心腹也不容易
8、屠夫媳妇利用杨百顺的善良让他定罪 自己连个窝头都舍不得给还有脸找人救命 脸真大 无耻至极
9、秦理财一辈子不仅仅是做了一件亏心事贪污 另外一件事为了女儿的婚姻解雇了女儿真心喜欢的杨百顺 而且杨百顺还办社火立了大功 秦理财和汪梦溪都是读书人 有自己的职业操守 但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秦理财被迫吞金自尽畏罪自杀 汪梦溪主动辞职全身而退
10、很萌的几个剧情:
大小蹦蹦不识字 把冤有头债有主念成青有头 兔有主
老马媳妇驱除秦曼卿手绢的冤魂不识字 把卿念做鲫鱼的鲫 还鲫鱼鲫鱼你快走 后来女儿冬桃说念卿又改说青鱼青鱼你快走
铁牛队长的扮演者是《大明王朝1566》里面浙江淳安县衙王牢头 哈哈 费尽全力能保障社火活动平安 头衔上能出现一个字“局” 结果局长没当成 当阶下囚了
全剧真实细腻的刻画了民国时代小县城的众生百态
《为了一句话》正在央视农业农村频道播放,非常偶然的机会就看到给韩县长开追悼会这集。一个个虚情假意的站在那里心怀鬼胎,副县长正在那表面悲伤心理暗喜的读着悼词,这时被追悼者出场了,韩县长一身叫化打扮走入了自己的追悼会,李老师那扮相、那演绎、那话腔,真是只有一个字:绝!老艺术家的演技真是不得不服,恰到好处又极具讽刺和喜剧!一下就被他的出场抓住了,接着就追上了。几位主演都挺盖,这绝对是个良心剧,值得追,慢慢品,把人性、社会和那个时代表现得有滋有味。
I watched this television program nearly used 10 days. it based on the first part of the novel <Someone to talk to > wrote by Zhenyun Liu. according to this program we can find an interesting fact:"one good turn deserves another. "that is just a saying. this program told us there isn't always fair in this world. for example,in a sense Xiangxiang Wu is a chippie but at last she married to the main character Baishun Yang,but kind-hearted Manqing Qin was not.
小说里的“说不着”被换成了“讲理儿”,人情冷暖下的世俗悲凉也变成了柴米油盐中的情感伦理。杨百顺跑路途中改名牛德利,是这种变化的直接体现。结尾以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呼应了原作结尾杨百顺找巧玲的结局。他在重逢秦曼卿的同时,还要继续找吴香香,拧巴又潦草的结尾。
难得的良心之作。
昨天央视8套放这剧的时候,我印象特别深,李雪健老师有一段话说在政府里做事讲究人情世故,从县到市,市到省,就像蜘蛛结网一样,能吐丝的继续趴在网上,而不会吐丝的则啪唧掉在地上,也许是对当时民生现象的一种表达与看法吧
跟小说压根不是一回事儿!不过也挺好看。
每个人都飙演技,韩敬明、杨百顺、吴香香,这样的好剧看的人这么少,什么烂IP一大堆人追着看,到底是国产剧没好剧,还是没好观众?
一定要看完《一句顶一万句》的上半部,再来看《为了一句话》。电视剧要颠覆原著,这部剧真的做到了。一句话的效果,可以顶一万句,人啊,有时绕啊绕的,不就是为了那一句话嘛。喜欢李雪健、辛柏青、朱媛媛这些好演员,每个角色都深入人心。结局虽有些突兀,但比起原著,我更喜欢此结尾,真的颠覆了。
2016年看得第一部电视剧,应该也是唯一一部电视剧。近几年对国产电视剧不抱有任何幻想,但是这部根据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改编的片子还是很吸引我的。虽说原著没有看完,但是我深深被书中的人物和故事吸引。一定程度上,河南人是中国人的缩影,如果想更多地了解中国人,我强烈推荐这部电视剧。
我觉得李老又演活一个角色,台词特棒
台词儿,演员,故事都是扎扎实实的,好戏。
每个角色都是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真是难得的好剧啊
演员们演的真好,看得过瘾啊!李雪健老师赞一个!
好久没追过电视剧看,以前看小说就觉得是近年最好的小说,极富中国农民的语言特色,写出中国底层人的心灵孤独,下半部最后孩子回来时还把我看哭了,虽然电视剧只改编了前半部小说,但故事编得比较圆,效果跟原著差不多,还把官场写得入木三分……
挪了原著的人,人也转了性,但还是很《一句顶一万句》。
1.十足十的四星,为了拉平均分多加一星!2.可惜烂尾了,结尾真的太草率
哈哈哈哈,特别好看,把你国尤其是大荷兰基层情况描述的活灵活现。
苍凉中有温暖,庄严中有诙谐,呈现了底层百姓的悲欢,又有厚黑官场众生相。各个演员都很好,尤其是李雪健老师,病后第一部作品,精气神犹在!
演员好,本子好,配乐棒,可惜看的人少。
非常惊艳 前面三十二集基本集集出彩儿 (挺爱罗五的 “不是流氓啊,是好汉!”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李雪健刻画了官场的勾心斗角,辛博青演义了小人物的不屈内涵。回看人生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可能有些话题敏感2011年出品的,现在才放映,值得回味。
片荒,在央视8套的剧库里找了几个,别的豆瓣评分都很低,这个还行。所以就看了。剧情一般,台词很“精致”。演员演技很到位。